《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3:4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篇:《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晋江市阳溪中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也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区域的人员流动也日益增多。如何使外来工子女在流入地得到同等教育的机会,如何使外来工子女能尽快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是全社会高度关注也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要求“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教育,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使这些外来学生能较快地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去”。外来工为流入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给他们的子女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更安心地为所在地区的建设作贡献。由此可见,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教育,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更是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大量随迁子女涌入我市学校就读。他们在参与、支持晋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市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晋江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历来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一所城镇化较高的镇区农村学校,近几年,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率在不断递增,这些外来工的子女成了我校的主要生源。目前,我校的外来工子女已接近学生总数的70%。随着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持续增长,他们在诸多方面的不良习惯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在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相对来说,他们的生活习惯差,如不经常洗头、洗澡,衣着不整洁,乱丢纸屑,随地吐痰,说话不文明、讲粗话、脏话、对人不礼貌,缺乏集体观念、纪律观念等;学习习惯也差,如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缺乏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怕困难,对教师的言语指示理解能力差,反应慢,做作业不认真,马虎,甚至不愿做,读写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等等。虽然我校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但由于得不到家长积极而有效的配合,加上有些学生经常会在中途转入或转出我校,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老师的付出也难见成效。时间一久,老师的心理不免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感,逐渐 1

走入“以不变教育应对万变学生”的惯性教育轨道,其创新意识和教育热情也随之逐渐消退。

由此可见,激发我校教师德育工作的创新意识,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从这一角度出发,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综观上述,本课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既符合了国家对整个德育教育发展的要求趋向,更立足于学校现有的德育问题,具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外来工子女”的界定:本课题研究的外来工通常指的是从外省外市来本地城市务工的人员,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一般只能在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低端工作,而他们的子女就被称为“外来工子女”。

2、“行为习惯”的界定: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中所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本课题中,依据我校外来工子女的特点,主要定位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研究。

3、“养成教育”的界定:“养成”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是指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受教育者良好习惯的教育。

4、外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主要是在既尊重、发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良习惯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着重探索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以及实施教育的课程设置与优化等,使他们逐步养成符合道德规范、健康标准的生活习惯,符合科学规律、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等。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新群体,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国外无此研究。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已纷纷开展相关的研究。

在社会教育研究中,郑蓉在《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中认为,社会教育非常薄弱,不良的社会环境和风气时时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子女,对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应该从转变观念、制度创新、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来达到加强社会教育的目的。

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周芳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中指出,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期望孩子能够上大学、研究生,期望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出路,从事较好的职业。

在学业状况研究中,外来工子女大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但学习压力大,对学习方法的领会和掌握方面有明显欠缺,由此表现出学习能力的不足和学习效果的低下。

2、本课题研究价值

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对本地城市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子女越来越多进入我市公办学校。目前,我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接近我校学生总数的70%。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难融入本地学生群体之中,已引发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研究与教育,能促进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外来务工人员与学校、社区的联系和沟通,使他们能尽快融入本地区经济、文化等领域,加深与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消除无形中存在的歧视、自卑、对立等情绪,化解矛盾、隔阂,融洽情感,建立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群体”,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个体差异较明显。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从而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从这一意义上讲,无疑能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对外来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师生的教育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与调整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校管理创新,才能适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日益增多的新形势,才能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实践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因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

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是以学生为本,是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着眼学生现在,关注学生未来。

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3、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宽松和谐的环境是基础。外来工子女教育的特殊性已成为和谐教育的绊脚石,我校提出外来工子女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研究正是基于和谐教育的目的。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主体目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和改革实践,使我校外来工子女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有明显提高;探索出适合本校提高学生特别是外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2、具体目标:

(1)明确影响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的潜在因素;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文明、礼仪、卫生、健康等观点,在实际锻炼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转变对外来工子女教育的措施与方法,形成适当的提高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的有些有效途径。加强学校德育规范制度建设,强化和规范校园常规管理,(3)解决外来工子女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充分发挥家校共管同育作用,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科学严谨、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从而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二)研究内容

外来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渗透于学习、生活、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习惯。

做人教育,课题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责任心,体现为:感情真挚、勇负责任、明礼诚信、乐观开朗。

做事教育,课题的核心理念是遵纪守法,做事前有计划 ,做事中善于合作、不怕挫折,做事后有成效。

学习教育,课题的核心理念是持之以恒、开拓创新。体现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学用结合,敢于创新。

1、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1)影响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的潜在因素研究;

围绕“调查分析外来工子女,了解他们养成教育问题”这一前提下,针对我校外来工子女的特点及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研究的方案,包括:

A、调查对象:外来工子女及其家长、相关教师、同班同学;

B、调查内容:家庭的教育环境、学校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行为习惯及思想态度等;

(2)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外来工子女自身心理现状对养成教育提高的影响研究;

A、对相关教师(包括班主任)和周围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眼中这些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和思想现状;

B、通过直接对外来工子女观察、咨询、个别谈话等,了解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素质及对待自身养成教育问题的认识;

(3)分析调查结果。

经过充分调查了解之后,从内外因素两方面着手,对所获资料进行详细地分析和处理,从每个细处入手写好调查报告,做好记录分析,得出影响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的主要潜在因素的结论,以备以后具体实施转化方法。

2、个案研究:

(1)寻找外来工子女典型,通过改善家庭教育对提高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的跟踪研究;

(2)寻找外来工子女典型,通过优化心理素质对提高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的跟踪研究;

3、反馈评价。(1)评价方法:

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B、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 C、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相结合;(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家庭教育情况评价、教师情感态度评价、外来工子女心理素质的评价、外来工子女兴趣、态度的评价、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的评价等。

(3)评价结果: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吸取实验中的经验,反思实验过程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再实验再分析,以取得最优化方案。

六、研究步骤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8月)做好课题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

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对外来工子女的行为现状、心理现状、家庭及其教育现状、学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成立课题组、申请立项、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1)成立课题组和课题领导组,专人负责,分工明确。(2)调查了解国内外外来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3)申请立项,撰写课题申报材料。

(4)搜集与农村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研究有关的专著、论文、案例分析、电子音像材料等。

2、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6月)现状分析报告和教育对策的制定

(1)设计问卷调查表,并进行统计、总结,在深入了解我校外来工子女行为习惯的现状后,撰写现状分析报告。

(2)邀请专家和行家进行指导,派出成员到名校学习、交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3)总结归纳外来工子女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4)研究农村外来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5)进行阶段性小结,分析论证,形成研究成果。

3、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

学校、课题组对研究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所形成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思考,并对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指导、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解决养成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数据比较法:通过对课题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学生行为习惯的比较,来检验与评价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全体外来工子女并在各年段选取一个班为重点研究对象。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阶段研究报告。

2、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良好习惯养成形成的有效经验和方法。

3、完善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管理制度。

九、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一)难点

1、外来工子女的流动性较大,常随家长工作地的改变而转学,这都给课题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家庭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且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家庭教育方式、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

3、道德意识怎样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上,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二)创新点

1、着眼于未成年人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未成年人在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习惯的矫正,以使未成年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弥补我校外来工子女特有的家庭教育的缺失。

2、立足生本、校本,努力开发各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如我校现阶段已尝试性开设《四个学会》校本课程。尽可能引导外来工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把儿童的行为习惯纳入教育学范畴加以研究,比以前对行为习惯大多局限于心理学范畴研究更具实践性。

十、人员分工及可行性分析

(一)人员分工 施纯福(校长、书记)

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与上级、专家、先进学校联系等工作。

王柳林(副校长)

把握具体课题的研究方向,对课题各项工作的展开进行了督促、指导。施荣鑫(政教处副主任)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课题的具体研究与实施。施快乐(政教处副主任、团总支书记)负责课题设计,组织实施。

王及时(年段长)、王双谦(年段长)、王新秋(保卫组长)负责课题分析,组织实施、实践。

曾清霞(少总、班主任)、李容枝(心理教师)、张春梅(班主任)负责课题探究实践。

(二)可行性分析 1.师资力量较强

(1)本课题组成员由校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政教主任,团总支书记、少总,年段长、保卫组长、班主任、心理专职教师组成。且他们大都是有着丰富 8

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他们有的是市级优秀教师,有的是先进德育工作者,都有担任班主任的经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

(2)这些教师科研能力强。他们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都有过论文市级以上获奖或市级以上发表的经历。

2、理论准备充分

对“养成教育”等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和网上搜寻,积储了多篇论文资料和相关论著,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分析,构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

3、保障条件完善

研究资料的解决方式:购买相关书籍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校专题研究资料库。学校调拨充足的研究经费,为课题组成员安排必要的研究时间。还可以调动其它因素辅助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

总之,本课题组完全具备完成研究任务的主客观条件。

2013年5月

【参考文献】

1、邱云慧;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09期

2、郑蓉;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4.2

3、周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1期

4、周民书等;关于青岛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报告[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6

5、王莹、黄亚武;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黄莉;努力造就我国高素质劳动后备军——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7、沈逸;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第二篇:关爱外来工子女

关爱外来工子女

四年四班郭凯荔

班级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受到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复杂的。作为班主任,必须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才能培养他们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陈智鹏同学,父母都是外来工,文化程度不高,租住丰美桥附近。父母每天开摩托车拉客。母亲是鞋厂的工人。我去家访,了解到其家境困难,父母疏于管教,每天几点到家也极少过问,反正放学后他经常去路边的小区玩。只要晚饭前到家就不会被发现。不仅如此,在学校他经常找人打架,吵架。学习不感兴趣,作业拖欠,书写潦草,成绩不断下降。而父母有时发觉也只是暴力解决,使他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于是我经常对其教育,端正其学习动机,把他的学习和家庭现实状况联系起来,让他看到父母的艰辛,赚钱的辛苦,都源于没有一技之长,认识到父母的苦干精神和优良作风,作为自己今后生活的本钱。只有学好知识才能对得起父母。让他开始端正学习动机,平时多与家庭联系,课余多进行细致帮助。事后,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讨论,大家都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自学说出自己的学习目的。从中引导智鹏明确学习动机,欣喜的是渐渐地,他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变得更加勤奋了,成绩也有一定的提高,还因为劳动积极肯干,被班级评为“劳动星”。

班里还有一位外来工子女吴少鸿。他的父母长期经商,更是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课、下课总是喜欢去捉弄同学、欺负同学。于是,我将他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并安排学习较为自觉的学生干部同坐,能随时发现其学习情况,课间跟踪其活动情况,及时指出其违规行为。有一次课间时间,我发现他总以为自己个高人大,将班里个头最小的同学抱起,并将他倒提。在同学们惊叹声中感觉很自豪,幸好当时我及时赶到,及时制止,并指出这种行为的后果,让他了解错在哪里,以后该如何做个合格的学生。过后他再没犯同样的错误,我及时在班里表扬他。

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实意爱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爱老师,才会聆听老师的教导,才会努力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

第三篇:关爱外来工子女

如何关爱外来工子女

江海区滘头小学 梁柳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工涌入城市,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所谓“外来工”(外来务工人员),另一种说法是 “流动人口”群体,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在一些官方文件和研究论文中也称作“农民工”,实际上有一部分来自小镇或城市。

外来工自80年代中期流动至今21世纪,他们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受到正视、承认和肯定,城市对他们的各种管理方式、规定和制度也在朝着有利于他们权益的的方向发展,但是外来工始终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他们的各种权益还没有受到全面有力的保护。在这支庞大的打工大军背后是一群“小小鸟”,他们伴随着父母背井离乡,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介于城市和农村两个群体之间,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在城市壁垒面前难以逾越。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关爱外来工应从关爱其子女的教育做起,因为子女是其未来的希望,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外来工的后顾之忧也就随之解决了,他们就可以更安心、放心地工作,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关注外来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不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掉队,采取有效方法,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提高家长素质,做好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工作。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关爱外来工子女呢?

一、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应该适当放宽借读条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正规、优质的教育。为尽可能帮助外来工解决子女的就学问题,让他们接受同等正规的教育,学校将外来工子女同本地同年级的孩子放在一起编班,并对不符合接纳条件的家境困难的学生减免其择校费、借读费和杂费等。

二、学校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内涵的发展。针对学校外来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学校应该率领全体教师立足学校的实际,不断分析新情况,探究教育新规律,不断充实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对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管理策略、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学校精神等进行了清晰地界定。为这些外来工子弟学生今后成人、成才、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列入学校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之中,由校长亲自负责。同时将对外来工子女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列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定期考核。

(1)健全对外来工子女的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A、建立外地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外来工子弟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外来工子弟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B、实施教职工对帮扶外来工子女。在每班外来工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外来工子女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外来工子女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2)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大队部中对“外来工子女”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外来工子女的良好氛围,尊重“外来工子女”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外来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A、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B、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C、要注意扬长避短。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3)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

外来务工者急需扭转教育观念。他们中一些人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过程,只重视教育结果。也有一些人甚至习惯性把孩子“扔给”老师,把学校当成子女的“寄存站”,连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因素都不考虑和要求。而且,他们不太愿意、也不太会对孩子耐心教育,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家庭是第二课堂,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如果只能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很不够的,还须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持之以恒进行待人处世等教导。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的行为和活动。

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对他们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就能让“外来工子女”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以后我们将更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第四篇: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但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同时,现在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们上各种兴趣班,却忽视了对幼儿习惯的培养。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锁事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抱着或爷爷奶奶背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老人、两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吃鱼吃虾时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为孩子创设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全自动化”的环境。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一是新入园的幼儿急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幼儿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较大差异,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也是幼儿

园不可忽视的工作。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探索幼儿良好习惯的内容与要求。

2、探索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3、探索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

4、使在园的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内容: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园将本课题内容分为三个大方面,即: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1)饮食(不挑食,不偏食,不掉饭粒,安静进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

(2)饮水(使用自己的杯子,自己喝水,将杯子放回原处)(3)盥洗(饭前便后洗手,使用自己的毛巾,洗手方法正确,节约用水)

(4)入厕(主动入厕,主动遵守入厕秩序,正确拖提裤子,有初步的性别意识)

(5)睡眠(安静入睡,按时起床,睡姿正确,自己穿脱衣物,不带异物入睡)

2、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语言(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知道主动问好)

(2)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玩危险品,不随意拿别人的物品)

(3)举止(不抠鼻子,不揉眼睛,正确走路,不吮吸手指)(4)合作意识(喜欢交流,乐于助人,学会与人分享合作,感恩他人,愿意与同伴玩耍游戏)

(5)仪表(坐姿,站姿,行走姿势正确)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阅读(专注阅读,爱惜图书,主动探索,大胆提问)(2)书写(正确握笔,坐姿端正)

(3)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能耐心倾听)(4)说话(能在人前大胆表现自己,愿意分享)

三、研究对象:

温泉镇中心幼儿园在园全体幼儿

四、实施途径: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将养成教育融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各环节以及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

(一)强化幼儿园教育

1、加强班主任工作培训,通过学习使班主任高度重视幼儿习惯培养工作,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习惯培养工作。

2、优化幼儿一日活动,加强幼儿习惯培养方法的研究,突出趣味性和实效性。

3、创设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氛围,充分发挥主题墙及环境宣传的教育作用。

4、加强师德教育,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二)协调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幼儿园开展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三)依赖社会教育

加强与园外教育机构的联系,吸取先进经验,拓宽教育途径,主动争取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幼儿园的积极因素,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7月)

1、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制度。商讨课题方案的设计,拟定培训计划、研究计划。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2、确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3、分别制定养成教育调查问卷,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6年6月)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和分析。

1、方案具体细化,由专人负责执行.2、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3、充分挖掘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内涵,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开展养成教育并进行课程实录。

4、在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探讨方法与途径。

5、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三)结题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2月)

1.设计并检测调查问卷,分析比较幼儿生活习惯发展水平,检测实验结果,汇总资料,分析总结。

2.归纳、整理研究资料

3.形成《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优秀案例、视频、论文集。4.撰写课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5.聘请专家论证、结题

六、主要措施

1、管理研究:提炼幼儿园办园理念、园训、教风等,完善幼儿园《一日活动行为细则》。

2、环境文化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养成教育文化氛围。让每壁墙、每个走廊都会“说话”,形成浓厚的重养成教育氛围;加强

办公室文化建设,形成整洁美观、规范有序、清新和谐的办公室文化氛围。

3、教研组研究:每个组围绕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教研组每个月保证一次研究交流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幼儿养成教育案例评比。

4、教师研究:每个教师每学期围绕一个养成教育研究题目开展实践研究,撰写教研论文和研究报告。

5、班组长:每学期一份幼儿养成发展分析报告。

6、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1)抓好三项工作:入园、离园的接待工作;一日活动的教育工作;家园之间的配合工作。

(2)开展好四项活动:节日教育活动、主题研讨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养成教育小明星”评选活动。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及保证措施

负责人:本课题负责人袁美容,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小学高级教师,从事一线教育十几年来,为了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珍惜领导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始终如一地高效完成,先后于1998年至2012年期间,前往武汉等地参加多次培训,在培训中积极总结交流经验,并频频发表心得体会。在科研成果上也取得佳绩:2001—2008年间一直担任中学教研组长职务,2005年参与小学课题《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的研究任务;2008年参与小学《养成教育教学案例》的撰写任务。从事幼儿园园长几年来,工作作风正派,处事严谨,有较强的组

织能力并有充足的时间深入一线教学,能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

参加者:参与人员为长期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分别是教学中一线骨干教师,参加多次省级培训工作,也均是幼儿园园委会代表,在教学中善于吸收幼儿各种学习、生活中不常见案列,并且专人跟班记录了每日幼儿一日活动的各种习惯,探究了各种习惯养成的原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强的实践依据。

我园教学资料丰富,教学设备齐全,园内联网,随时能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根据本课题的教育理念和科研过程,我园将适当调整教育教学计划,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渗透幼儿园教学和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从而确保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努力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

①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对外培训、进修、学习时间。②保证课题人员的园内研讨、交流、总结、工作布置等时间。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袁美容(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以及具体实施)副组长:郑在贵

汪知红(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组员:徐玉华(侧重于小班年龄段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

王小菊

许秀玲(侧重于中班年龄段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邓艳

袁超(侧重于大班年龄段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九、成果形式

1、《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结合课题实施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集。

3、调查报告、实验报告。

4、课题研究论文、课程实录、个案观察记录。

温泉镇中心幼儿园

2015年5月20日

第五篇:关注外来工子女策划书范文

“关注外来工子女”联欢晚会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关注外来工子女,让我们大手拉小手

二、活动目的:为了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小朋友们的业余生活,调

动小朋友们对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小朋友们的主人翁意

识,使小朋友们更自信地迈向未来,做自己的小主人,做家庭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差异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树立信心和奠定思想基础。

三、活动时间:周二下午

四、活动对象:水院预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永安市第三小学

外来工子女

五、主办单位:电气工程系第二党支部

六、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晚会的总体策划

主持人员的筛选

主持稿的撰写

节目的收集及排练

节目单的制作

邀请双方方学校领导及小朋友家长

(二)后期准备:节目的彩排预演

晚会现场的舞台布置(布景及音响)

晚会当场人员的工作安排

七、具体事项:

(一)主持人员方面:共需四名主持人。从水院选出两名较有

亲和力的主持人,从第三小学选出两名积极乐观的小朋友与水院的主持人搭档,实现我们“大手拉小手”的主题。

(二)晚会流程:

1、舞蹈(水院同学)

2、朗诵(水院同学与小朋友合作)

3、歌曲(小朋友)

4、游戏环节

5、魔术(水院同学)

6、舞蹈(老年大学)

7、双截棍(水院同学)

8、舞蹈(小朋友)

9、游戏环节(亲子互动)

10、舞蹈(老年大学)

11、活动感言(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和水校同学发表自

己的感想)

小朋友与水校同学互赠祝福卡片

12、赠送礼品(水院同学赠送礼品给小朋友们)

13、合唱(水院同学与小朋友合作,全场一起互动)

同在蓝天下,情系外来工

水院爱心浓 殷殷助学情 温暖贫困外来工子女 关注外来子弟水院伴你同行

情系外来工子弟奉献爱心助成长

下载《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21年暑期关注外来工子女成长实践报告

    2021年暑期关注外来工子女成长.实践报告2021年暑期关注外来工子女成长.实践报告今年是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第一年,所以我的服务实践被迫推迟到8月份,然后7月份要呆在学校,整个暑......

    小学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计划

    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计划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地不断深入,吸引了无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我校周边有华歧焊管厂,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还往往拖家带口,形成了家庭化的......

    2010.2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学期计划

    《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学期计划 2010.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规范幼儿园常规管理工作,努力做......

    个人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精选五篇)

    音乐歌唱课中不同伴奏方式的效能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王洪波一、研究背景 有设立这一课题研究的想法源至2010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学的省送培到市的学习活动上。一位讲课老师说在现......

    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重庆市渝北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中期报告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关于本课题我们历经了第一准备阶段的磕磕绊绊、......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黄书平 由于德化浔北分校的小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省份,他们的文化基础、生活习俗迥异,思想状况也是各样的,他们正处于不断发......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概念的界定 1、课间游戏。 是指:在教学活动之间或教学活......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经过小组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教科研管理,有相应的 管理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能够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和帮助,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