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油田第二幼儿园 桑培松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实施,我园在园本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引入了创新教育的一系列理念和思想,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了许多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全面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全面体现新纲要的内涵,我们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弄懂、参悟、悟透;没有真的走进幼儿的心灵、幼儿的生活、幼儿的世界;没有还给属于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趣。我们的教育痕迹太重,我们的教育方法,没有真正的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幼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玩中学、游戏中学。因此,我们要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园于2004年10月提出并开始在我园实施“无痕教育”。“无痕教育”即不露痕迹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操作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如果武学中轻功的至高境界是“踏雪无痕”,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教育无痕”。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教育无痕”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教育名言,意思是说,教育不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明显的感到你是在教育他,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幼儿时,如果幼儿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无痕教育”最理想的实施环境是在幼儿教育阶段,一是在这一阶段没有升学压力。二是幼儿的身心特点也最需要“无痕教育”。
一、问题产生的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完善,终身教育理念被人们逐步接纳,人的一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尊重人的自身素质修养、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个性化过程是同时建立的,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创新人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改革我们的教育,去发现与开发幼儿身上的创造性品质,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树立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意识,敢于提出创意。此外,还要要培养幼儿具有合作、行动和实践能力,以及奠基于社会责任感之上的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敬业精神等。
2、幼儿发展的需要。人的一生很累,最快乐的就是幼儿阶段,面对几岁的幼儿,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重新认识幼儿的认知规律:他们认知发展的兴趣具有广泛性、潜在性和移动性。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跳跃性、幻想性、富有创造性。对知识的需要主要凭借兴趣,缺乏长久的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以玩为主要形式,所获取的知识,广博、杂乱、浅显。个性化、社会化需要突出,幼儿的发展需要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以及生理、心理的各项要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幼儿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每个幼儿都需要自我的发展空间,需要尊重、平等,需要独立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革我们的教育,着眼幼儿一生的自我发展。
3、我园发展的需要。回顾我园的教育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本环境课程。99年启动了园本课程,我们以教育内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们经历了改编„„创编活动设计„„活动后记,初步培养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把握,原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教师们的课程理念,使教师们掌握课程的结构、内容体系,解决了孩子们需要什么、应学什么、能学什么的问题。
第二阶段:创新网络教育。2002年我们发现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制约教师们主动实施环境课程的机制、制度和资源,教师们很辛苦、很劳累、很疲劳。“解放幼儿首先必须解放教师”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于是,我们改革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制度,打破、改革了传统的一日活动的时间制度、备课制度、教育活动制度、评价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的与园本课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比上海二次课改早了三年。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到网络资源建设是解放教师工作量的重要方法,我们开展了网络资源建设,教师们的自主空间相对得到了扩大。
第三阶段:无痕教育。2004年我们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于是,我们开展了无痕教育。这一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以期达到“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向着教育的最高的境界而探求。
二、教育无痕的理论基础
1、陶行之:近代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丑恶的东西就出现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却怎么也不想一下丑恶的原因呢?有和无相互依存;简单和复杂相互交错;长短的区别在与形体上;高下的区别在于所处的位置不同;音和声相互作用才能和谐美妙;先和后的区别在于次序上。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圣人认识到了这些道理,所以做事不讲形式而重结果,不以言论教导人们,任凭自然法则的变化而不干涉,生养而不拥有,有所作为但不存私心、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作到这些才符合自然的常道。以人为本理念最早应出自老子。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强调顺应自然。
3、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他关于教育无痕有一系列的名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的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因为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三、教育无痕的策略与途径
1、内容上化整为零、聚零为整。我们将课程内容化整为零,即打散部分课程的结构,将其内容分解到一日活动之中,日积月累,汇细流而成汪洋。
2、形式上化全为个,聚个为全。我们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即将现有的班级集体活动为主的形式,变为以区域个体活动、小组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随机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3、方法上化多为少,聚少成多。教育方法很多,我们着重尊重幼儿,淡化教育痕迹,顺其自然这一基本原理,先放后收,采用让幼儿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的基本方法,灵活多样开展各项活动。
4、评价上化师为幼,聚幼为师。即打破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培养幼儿学会评价的评价体系,使幼儿自我评价和幼儿互评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和教育方法的有效手段。要重视教育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是贯穿一日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我们为每个建立了成长个案将其家庭背景资料,身体健康成长资料,以及幼儿在园的作品、活动、以图片、动画、影像、文字等形态记录,全面真实的反映幼儿的成长。只有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求,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三间: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时间、空间和人间。时间„„ 三不:不重复幼儿语言、不轻易评价幼儿、不使用狭义用句 三思:前思、中思、后思
三借:幼儿教师要会借力,借幼儿的力、借家长的力、借园长的力 三少:少说话、少命令、少示范
1、“无痕教育”不是教师不留痕迹,它要求教师具有更为严谨的计划安排,这计划安排不同于过去的那种对几十分钟内的一次教育活动安排,它有着阶段性、重复性、整体性和灵活性,但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材料要充足,可以说是:“周密的安排,无痕的行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
2、“身教”是实现教育“无痕”的主要方式,于“小事”中渗透是实现教育“无痕”的有效途径。
3、教师要有爱心、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必能显得最为亲切自然,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4、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为其所想,适时改变对幼儿的要求,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教育者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去唤醒幼儿的自尊。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当幼儿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痕”的批评教育给幼儿以良性的刺激。
5、当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时,我们的教育就自然会淡化、无痕。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无痕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正体现在这里。它不伤害幼儿的自尊,不丢幼儿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时钟效应:秒针、分针、时针。老师是秒钟、家长是分针、幼儿是时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摒弃这些为改革而改革,为教而学的做法,立足于幼儿的发展,打破常规,追求“教学无痕”。
当我们的教育不留痕迹时,必能达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果,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必将大大的提高,从而将我们的教育回归自然。
第二篇:教育无痕
教育追求无痕
教育就是一首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教育要追求无痕。无为管理,幸福教室,雷夫第56号教室,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教育无痕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的信念。本文就教育实践中的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困惑。
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作则。
教育要无痕,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带头作用。以前,无论如何强调大家要保持教室的清洁,有赏有罚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发现只要老师不提醒,有个别孩子还是无法做到自觉保持教室卫生。后来,我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同事的班上永远都是那么干净。我很佩服她并留心观察,发现她无论什么时候看到纸屑总是主动的弯腰捡起,还经常拿着扫把扫地。之后,我也照着做,还利用班会读了一篇台湾高震东老师的关于“道德·教育·爱国”的演讲。听了他的演讲后学生受到深深的震动,从那之后,孩子们都会主动拾起地上的纸,并主动维护好班级的卫生。看到有个别同学不小心把垃圾掉地上,同学们都会带开玩笑提醒:要做有素质的人哦!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当老师俯身拾起地上的脏纸片或者饮料盒的时候,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这里不需要太多关于责任、关于卫生的言语,他们会觉得老师都不怕脏,能手拾垃圾,为什么我做不到。
二、教育无痕需要启发和鼓励而不是直接的批评。教育无痕就是尽可能的做到能不批评就不批评而是让其自省。班上一个女生早读课总是迟到,之前也有批评她,还提醒她按照班级规定如果迟到超过六次,本学期综合素质评定其中一项就要评为差。她毫不在乎的说:我初中就是经常迟到,改不了了。我听了没有再对她批评和说教,因为自己之前的做法并没有起作用。她再迟到我也没说什么,只是有一个星期她居然五天都没有迟到,我找到她,对她说:孩子,你挺不容易的,居然一个星期都没有迟到,要是你下周一再坚持一天,下周的“每周之星”就是你了。她听了很开心,周一果真没迟到,我在办公室那张“每周之星”汇总表上写上她的名字并征求她意见:是写进步之星呢还是意志坚定之星。她说:还是进步之星吧。从此,她几乎没有迟到,少有的几次迟到都会很不好意思的向我说明原因并满怀愧疚的说:班上的分又要被扣了。看,教育就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需要不留痕迹,需要等待,等待恰当的时机,等待孩子的成长。因此,对一个犯小错误的高中生,要让他不失自尊而心灵又有所触动就要多启发和鼓励,等待他自省。还有一次,因下雨,周会改在教室拉线广播。这次周会安排了一位高二的学姐介绍学习方法。孩子们听了演讲后都热烈的鼓掌,除了一个孩子面无表情。我宁可相信今天他另有原因也不愿相信是他的没礼貌。但,后来的几次观察我发现他的表现基本一样。他是一个乖孩子,我想他肯定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好,直接提醒他,怕他不好意思。于是等到又一次全体学生听报告后,我赶紧表扬大家非常有礼貌,能在报告结束的时候给予热烈的鼓掌,这是对做报告者的尊重也是自身高素质的体现。后来,这个男孩遇到类似的情境都会自发的鼓掌。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经常会以权威自居;我们常常激动之下忘了启发和激励;我们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直接灌输告诉;我们常常忘了表扬他们的优点,忘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其实只要不留痕迹的变批评为表扬,效果也许更深刻和久远。
三、教育无痕需要含蓄。
有一个很流行的故事,说芬兰有个叫彼得的孩子,10岁那年,有一天,他给母亲写了这样一份账单:“母亲欠他儿子彼得如下款项: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为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为他一直是个好孩,10芬尼。共计:60芬尼。”彼得的母亲在餐桌上看到了这份账单,无声无语地在旁边放了60芬尼。但正当彼得为自己的小聪明欣喜不已的时候,他又发现了母亲留下的一份账单,上写着:“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0芬尼。”彼得看完这份账单,羞愧不已。他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把发烫的小脸深藏在母亲怀里,一句话没有说,只是小心翼翼地将60芬尼塞进了母亲的围裙口袋里。读完这个故事,除了感动还有钦佩,钦佩孩子母亲的教育智慧。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样需要教育智慧,含蓄就是一种智慧。教育学生不一定要定时间定地点。也许是学生考了个好成绩,或者自制的小书签拿去参赛得到学校的表扬,或者黑板报设计的很好,我都会高兴地拍了拍他,或者对他竖起大拇指,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学生幸福了好久,也许就是学生自信的开始。老师充满诚意的赞许的目光,满怀爱意的微笑,都会在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也许是一辈子的美好记忆。这就是含蓄的力量!无声的教育!
春雨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无痕。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智慧的教师应该善教无痕。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方式中,让孩子茁壮成长。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规律、原则、方法、技巧、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其实,“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适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是“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里的用不着“教”,指的是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没有家长教育的时候,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能通过自我教育调整改善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种教育艺术就是教育无痕,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留痕迹,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这里的“痕”作“痕迹”理解。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这就是“教育无痕”的基本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是没有教育意图,而是不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教育意图。孩子从家长隐蔽了意图的教育中受到启发、感染,达到了教育目的,实现了教育意图。1.2教无定法
教育无痕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如果我们把“痕”理解为一种样式、模式,“无痕”,就可以理解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无论是给予还是开启,无论是教育家们总结的何种教育模式,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最终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这就是“教无定法”。这方面应该无须我举例说明的。1.3善教无伤
教育无痕还可以这样理解:“痕”,指伤痕。“无痕”,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或不当,给孩子心灵或身体留下创伤。这就是“善教无伤”。
我们总是把孩子比喻为祖国的花朵。花朵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娇嫩的,脆弱的。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任何一点简单、粗暴或不当,都可能使花朵破碎、凋零。这也是我们强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细心、耐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大家听歌故事:母亲在家长会后的善意谎言 2.为什么要提倡无痕的教育? 2.1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也说道:“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叶老的原话说的是教学,教学的目的是达到用不着“教”。怎样才是达到用不着“教”?一是孩子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家长的教,孩子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二是孩子掌握了学习的要领和方法,家长没有教,孩子也能学会。其实,“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适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是“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里的用不着“教”,指的是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没有家长教育的时候,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能通过自我教育调整改善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去年春创作的一幅《教育与人才关系房型结构图》基本能说明这个问题。
2.2成功和谐的教育需要隐蔽其意图
有位叫徐光的母亲,总结自己育子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了一本书:《教育无痕》。
而实际上我们许多家长往往摆出一副“我是在教育你”的面孔和姿态,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失败的教育。家长越是千方百计“教育”孩子,孩子就越是不买帐。这种现象在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中更是屡见不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2.3无痕回归教育的本真
我们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留痕迹,不刻意追求固定的模式,不因为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或不当,给孩子心灵或身体留下创伤,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提高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掌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本领。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需要无痕。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这样理解教育的内涵,也许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我们不能人为地去创造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坚持这项原则,使用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技巧,领悟这种艺术,增长这种智慧。
3.家长怎样才能做到善教无痕呢?
无痕的教育没有口若悬河,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没有伤心与眼泪,只有触动感激、心有灵犀、快乐成长。3.1教育无痕需要大智若愚、大言稀声
那个让坏脾气的儿子钉钉子的故事便是。这种温和的惩罚比斥责更起作用,更有意义。孩子不失自尊而心灵又有所触动。3.2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
葛健豪50多岁还和子女一道去法国勤工俭学。这是无声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也是最人文的教育。
3.3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孩子拿着奖状兴冲冲地跑来,家长高兴地拍了拍他,或者拥抱他,一个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幸福了好久,记住了一辈子。家长由衷地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意味深长的一笑,都会在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3.4教育无痕需要永葆童心
在面对孩子时,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孩童时期非常健忘,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世界,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尊重。把童年还给孩子,以童年的心看待孩子,会使我们许多的“看不惯”化为理解,化为尊重。一个小男孩子跌倒了,怎么也哄不住,故意的一个摔倒动作就会让他破涕为笑。当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路旁的野花,枝上的小鸟,邻家的玩伴,我们一定会有崭新的发现。3.5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
在教育实践中,不少家长常以正确自居,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灌输告诉。我们不愿意启发,以为启发浪费时间;我们不愿意激励,以为激励无所作为;我们不愿意表扬,以为孩子没有闪光之处;我们不愿意欣赏,以为孩子满身都是错误。3.6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氛围和情境
给孩子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让孩子在情境中观微知著、触类旁通、自醒自悟、豁然开朗、享受成长。
3.7教育无痕需要家长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
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孩子一同探索。
4.无痕教育的体验和感悟
每个家长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都有无痕教育的体验和感悟。我作为一个70年代初的教师、80年代初的爸爸、新世纪初的爷爷和现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无痕教育的实践中也有一些体验和感悟。我认为,其中有四个字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守的。它就是:真、情、做、悟。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4.1一是“真”:真实、真心、真诚、童真、认真
真实——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孩子面前。在孩子耳濡目染各种各样的假的社会环境中,孩子更渴望真。家长所说的话是真的吗,他们是真心对我吗,他们所做的事有没有掺假等。当孩子心中有了这些疑惑时,你的一切教育说教、一切教育手段、一切教育努力都会白费。“真实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这是(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告诉我们的。
真实,要求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实事求是。现在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公平意识,非常反感家长的不公平。而公平来自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实事求是地处理孩子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孩子才会心悦诚服。
真心——人们常说用心做事,我更要说用真心做事。真心,才可以“润物细无声”;真心,才能让孩子感知到你真的在乎他,那么他就不会对你太失望;真心,才能把你的精神能量渗透到孩子的心田里,焕发孩子内心的温暖与热情,从而引爆孩子潜在能量的释放。真心,意味着要放下自己家长的尊严,要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孩子自然生长播种希望。而真心,意味着需要我们顺应心性,倾听孩子的声音。
真诚——“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这是傅雷对我们的告诫。“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再顽劣的孩子也会被真诚触动、感动。
童真——童真是一种态度。我们也可以像孩子一样享受生活,也可以像孩子一样让想象的世界里开满花朵.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长出一对翅膀。把童年还给孩子,以童年的心看待孩子,会使我们许多的“看不惯”化为理解,化为尊重。认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我们在现代家庭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的每一个举措都需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这是大家都清楚的道理。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认真了,这是需要我们经常认真反思的。
真实、真心、真诚、童真、认真,是实现教育无痕的基础,是进行无痕教育必备的条件,离开了真,一切无从谈起。4.2二是“情”:心情、热情、激情、感情
心情——心是心灵,情是情绪,情绪是心灵之外在展现。浮躁,是当前普遍的社会情绪。对于智慧的家长来说,更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内容在人的坏情绪的作用下,都会变得令人生厌。无痕的教育需要我们以自己的平静心情,涵养孩子的平静心情。人很容易有情绪,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伟大。特别是直面当前教育的所有矛盾与困惑,首先要求我们家长要有一颗平静的心灵,去面对我们的孩子,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热情——在人的各种情绪中,最能促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情绪是热情。热情表现出一种友善,给人以温暖,使人如沐春风。微笑是热情的面部表情。经常面带微笑的人,容易与人接近、亲近,容易与人沟通、交流。孩子喜欢和热情的老师和家长亲近,对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和家长往往敬而远之。在家长与孩子的热情交流中,教育影响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当然,热情也有度。过分热情是虚伪。热情的反义词是冷漠。激情——激情是激动时的情绪,是一种热烈的情绪,是最能感染人的情绪。教育需要激情,家长要有激情。我们的社会中、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令人喜怒哀乐的事,让我们兴奋,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悲伤,让我们激动不已。这些情绪都需要得到合理的表达。富有激情的家长最能调动孩子的情绪,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当然要适度,不能过激,不能失控。
感情——家长最深厚的感情是对孩子深深的爱。爱孩子,才会教孩子。爱本身就是一种无痕的教育。道理人人都懂。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地去爱了,真正地去爱有陋习、有不足、有错误的孩子了。俄罗斯有一句名言: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丑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里的丑孩子也应该指那些有缺点错误的孩子。
情,心情、热情、激情、感情,是无痕教育必备的心理条件。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是对人性的扼杀。4.3三是“做”:做人、做事
教育,不是说给孩子听,而要做给孩子看。“身教重于言教。” 做人——汉代学者杨雄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家长是孩子做人的榜样,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言谈举止中学习如何做人,而不是从书本上学习做人。家长为人师表本身就是一种无痕的教育。
做事——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孩子们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家长的率先垂范就是无痕的教育,无声的教育。一个自己经常打麻将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去网游呢? 4.4四是“悟”:领悟、觉悟、顿悟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智慧的逻辑起点,比如,“悟”字,竖心旁,应当是“用心”的意思,右边是“吾”,就是“自我”,加在一起,就是自悟顿悟,心学慧学。“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入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书本知识是他人的经验总结,对于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是外在的东西。怎样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这就是“悟”的过程。许多家长觉得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很好,也想学,就是学不会,用不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悟”。没有真正领悟到其真谛,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我们在学习他人进行无痕教育的经验时,也要用心去悟。谁悟得透彻,谁就得心应手。
无痕的家庭教育最可贵的正是家长为孩子创造“悟”的条件,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春雨润物安静无声,家庭教育需要无痕。智慧家长应该而且必须善教无痕。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方式中,引导孩子茁壮成长。
春雨润物安静无声,家庭教育需要无痕。智慧家长应该而且必须善教无痕。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方式中,引导孩子茁壮成长。
第三篇:无痕的教育
无痕的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内容摘要】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在无痕之中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关键词】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如同欣赏音乐一样,我们阅读文章时,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被它感染。新课程强调“文道结合”,对“文”与“道”赋予了新的内涵,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一、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要教师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如《一夜的工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金色的鱼钩》、《火烧圆明园》等。在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的走进文本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在学生聆听教师对时代背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源,实施德育教育。1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针对该文的时代背景做了介绍。学生在了解了文本的时代背景后,在教师富有感染的语言的影响下,就更容易走进文本。同时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二、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要注意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让没有去过桂林,没有游历过秀丽的桂林山水的学生,入情入境,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丽与动人。因此,学生未入文而先生情,油然而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之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品词品句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性,而且文本的字里行间中都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因素。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品味,那么在这个习得的过程中,学生就容易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思想上得到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窃读记》时,教师让学生重点品读文中作者迫不及待地读书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在品与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感受到作者对书的如饥似渴,对读书的热爱。同时学生在思想上也会受到熏陶,产生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四、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人物的课文。课文中人物形象丰满,往往能给人以道德上的感染,思想上的启迪。这类文章一般是选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介绍,语言中流露着对所介绍人物的崇敬和爱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高尚的品质,从而产生敬仰之情,感染自身。《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悟结合的教学方式,抓住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个教学点,依托文章内容和语言去朗读、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了人物整个活动的过程,体会了细节,五壮士的形象逐渐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充分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从而学生得到情的感染,并产生自我的情感。
五、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认真朗读课文,才能原汁原味地吸取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人文素质、文化品味。在朗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在教学时,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的朗读,这样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描述了作者家乡美丽秀丽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唱和,色彩清新而明丽。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的插图、音乐,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作者家乡美丽的景色跃然于学生的眼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简单的文字变成了动听的歌曲、连绵美丽的画卷、祖国壮美的河山、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六、语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施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语言能力以及形成和完善独立人格。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巩固知识和情感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仅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文本中所感染到的道德情操将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这个“鱼”指的是什么?
生:金钱。
生:权利。
生:好处。
师:联系你的生活想一想“鱼”指的是什么?
生:没人知道分数判错,能多得几分。
生:没人发现,就闯红灯。
师:遇到这些事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生:主动找老师改回分数。
生: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师: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相信一定也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请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文中的“我”或父亲说几句话,或写几句话送给你的同学、朋友。
通过读书、语言实践与交流,同学们明白了要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要有道德实践的勇气,此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来思考诱人的“鱼”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结合了起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的优秀作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篇:润物细无声 教育无痕
这种“无声”的教育方式,效果远比当面的指责、大声训斥要好得多。试想:如果我当时一怒之下没收了连环画,其后果就会和以前一样,陈俊华仍然会“好了伤疤忘了痛”“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方式只是暂时有用,其教育效果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诗句真是耐人寻味!那知时节的春雨,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一点点地渗透到土壤里,才能滋润着幼苗,使庄稼茁壮成长。我在“春雨”的启迪下,恰当运用了这种“无声”或“无痕”的教育方式,或许也可算是一种触动心灵的教育艺术吧!
“无痕教育”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丢学生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它既能让学生得到尊重和关爱,又能体验到人格的尊重和教师的拳拳之心。润物无声,教育无痕。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启示;作为育人的教师,面对有过错的学生,应当谨小慎微地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而要达到教育的“无痕”境界,最需要的是教师的一片爱心!
第五篇:《追寻无痕教育》读后感
《追寻无痕教育》读后感
《追寻无痕教育》整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1、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
2、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可能。
3、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价值。
4、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策略。看了整本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大点,每个章节他都是通过事例,来说明有的教师教三年后就不是新手教师了,而有的教师教二十年后还是新手教师,区别在于教什么?勉励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退,敢于进。退是退到学生的生活现实、已有旧知、思维起点;进是进到认知结构、数学本质、思维深处;勉励我们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教学艺术。最后徐斌老师用他的教育哲学与我们共勉: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做学生们喜爱的老师;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享受教育成长的快乐。
对于无痕教育我的理解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不露痕迹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们都能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达到对无痕教育这种教育本源的追寻,我想,您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将是集智慧和艺术于一体的知识旅程。
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演绎,都说要深挖教材,那深挖教材该怎么挖?要把握一个怎样的度呢?其实,这个度就体现在“进”与“退”的智慧中,进退之间体现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从容节奏。善于退,要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激发学生思维的过渡性特点。敢于进,要进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点点知识连成串儿;进到学生的思维深处,使学生的多种思维形式形成“思维合力”;进到学生的实际应用,使得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是充满无限魅力的地方,课堂是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理想的课堂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学生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学习结果是充分有效地,学习过程是充满智慧的。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无痕,是教育的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