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道路路面井口沉降的病害处理
摘要:城市道路检查井周围病害时有发生,如井口沉降、凸起、倾钭和井口处路面松散,裂缝、脱落等,已成为各地市政管理部门的棘手问题,严重地影响到路面行车质量和市政工程的形象。本文对检查井井口产生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从检查井结构、施工工艺、修复质量和井身材料四个方面分析了井口沉降的产生原因,提出改进井圈座结构、井身设置分支快、改革井身材料来预防井口沉降的思路,可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地面井口;沉降;处理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城市道路检查井又称人孔,是设在市政工程地下主干管线上的一种井状构造物。设置在路面的检查井主要有给水管线、排水管线、电力、电讯管线检查井。路面井口指的是检查井与周围路面的结合部位,由井圈座、井盖和周围路面共同组成,要求井口应与周围路面齐平,以保证井口部位路面平整和行车的舒适安全。
一、检查井周围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井口凸起
检查井井口凸起是指井口比路面高,严重影响行车舒适与安全的现象。
产生原因:检查井一般在路面形成前完成,根据设计高程安装检查井,由于在路面施工过程中,标高控制不好,导致检查井周围低于井口,造成井口凸起。行车时车辆对井口形成冲击,造成井周围破损。
2.井口沉降
井口沉降指是井口处路面经行车荷载碾压后,井口低于周围路面标高的现象。井口沉降将使路面不平整,行车颠簸,雨水渗漏进入检查井内而导致井内积水(电信、电缆等检查井)。检查井渗漏,导致井周围出现翻浆。井口沉降原因:
(1)井口基底应力不足。检查井基底应力远小于井口周围同深度的土基应力,从而造成井口与路面的不均匀沉降,引起井口下沉病害;
(2)先砌筑井体后铺筑路面的施工工艺造成的井口沉降。目前城市道路修建中均采用先铺筑管线,砌筑各种检查井体,井身砌筑到路面标高后,再分层铺筑、分层压实修建路面,由于压路机在井口附近有压实死角,通常井口路面采用人工填筑夯实,即使在铺筑面层时使用压路机压实,因为检查井体的刚度远大于路面结构层,压路机经过井体部位时,压力实际上由井体承受,井口部位的路面并没有得到充分压实,从而使得井口附近的路面压实度小于远离井口的路面压实度,在行车荷载冲击作用下,井口路面很快产生裂缝,雨水顺着路面裂缝和路面与检查井结合处进入检查井基础,导致井底地基含水量增大,强度降低,加剧了检查井沉降发生。
(3)人工修复质量欠缺造成的井口低于周围路面。传统的人工井口路面修复工作是先在井口周边用锯缝机切出一个矩(圆)形围缝,用风镐,洋镐凿出沥青混凝土料,取出井圈重新固定安装后,再铺筑新的路面沥青混凝土料。
这一方法修复外观和质量均较差,且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个别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强,井口边缘处凿挖不到位,铺筑沥青混合料时无法将路面与井口压实平整,从而造成井口低于井口周围路面,形成井口沉降的假象。
(4)传统井体材料导致的井体下沉。目前我国各类检查井的修建材料还比较落后,井身主要使用粘土砖人工砌筑,粘土砖强度低,耐久性差,使用7~8年后就会因腐蚀而造成粘土砖酥烂;或砂浆质量不过关、砂浆砌筑不饱满、井身砌体有通缝、人工砌筑座浆质量不容易得到严格控制等,从而导致检查井下沉,引起井口路面凹陷,影响路面行车安全和舒适度。
3.检查井周围龟裂、破损
沥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检查井周围出现的出现龟裂、破损、翻浆、下沉等病害,虽然经过修补,但不久又出现病害。
产生原因:
(1)检查井施工时沟槽不符合设计要求,井室砌筑后,肥槽回填工作面狭窄,夯实无法进行,造成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2)回填时,将建筑垃圾等填入沟槽,造成回填不密实。
(3)检查井砌砖灰浆不饱满,管头发券没有与管头粘结好(特别注意管底与井室的灰浆饱满程度),造成井室周围回填土被涮空,导致路面塌陷。
二、防治措施
1.井口凸起的防治
井口凸起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对检查井井盖标高的控制。井盖标高的调整是在下面层完成后进行,首先将井周下面层沥青砼挖除,露出预制钢筋砼井圈,根据实际横坡放线,确定检查井的井盖标高;其次将检查井盖放置在预制钢筋砼井圈上,井盖底沿井周用铁制楔型塞将井盖顶面调至标高后,井圈底与预制钢筋砼井圈间用高标号砂浆进行填充;每调好一座井后必须用围挡进行隔离,直至砂浆达到强度后方可撤去围挡;最后在井周用沥青砼进行补填,并用热夯进行夯实。
混凝土路面工程在基层施工完成后,要对井周进行加固。具体做法是:沿井周基层挖除(挖至12%基层顶面),放加固钢筋箍;放置预制钢筋砼井圈,用铁制楔型塞将预制砼井圈平面位置及标高调整好,用高标号砂浆进行填充;在路面砼施工时,井周围浇筑砼时必需严格振捣密实,不留死角。
2.井口沉降的防治
(1)重视基础处理,保证检查井基底荷载应力和同深度路基一致。检查井作为路面附属小型设施,其基础处理一般不为重视,从而使检查井的基底应力大于路面、路基同深度应力,基底沉降大于路面沉降,井口发生下沉。应当认识到,检查井作为独立的结构物,承担的是整个车轮冲击荷载,及至于是几倍超载的车轮荷载作用,而且与桥梁结构基础相比较,检查井的基底埋深比桥梁基础小得多,且为单个检查井独自受力,其基础工况比桥梁结构基础工况更差,故应将检查井基础处理和桥梁结构基础处理同等对待,以保证检查井基底荷载应力和同深度路基路面的基底应力一致。
(2)使用扩盘式井座和分支式井筒结构,使检查井和路面形成一体。传统的井圈座和井身结构如图1所示,井圈座为圆环柱体,车轮的冲击力施加于井盖、井圈座后直接传递给竖井身,强度较高的路面结构不承受荷载,在车辆冲击力和长期荷载作用下,再加上井身自重,则必然将导致检查井的下沉。为减少车轮冲击力对井身的作用,可采用分支式井筒和扩盘式井圈座结构。
井身分支可以采用预制水泥混凝土分支块或钢筋混凝土分支盘,扩盘式井圈座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结构,井圈座扩盘直径a应比井筒大,应有三分之一搁置于路面层中,使井圈座所受的行车荷载能通过扩盘部分传递给路面层,施加于井盖上的车轮荷载通过扩盘式井圈座和分支式井身将车轮荷载逐一传递于路面路基各结构层中,逐一卸载,扩大受力面积,减少检查井基底基础应力。路面路基层与井体共同受力,使检查井井身和井口周围路面部分形成整体结构,检查井不再单独承受行车荷载,从而使检查井的抗沉降能力得到提高。
(3)应用反开挖工艺,确保井口路面压实度。反开挖工艺可运用于沥青路面结构上,指检查井按传统工艺修建到要求标高后,用圆形盖板将井筒位置盖住,然后与整幅路面一道铺筑压实路面各结构层。路面修筑完毕后,按事先作好的标记,准确找出井口中心几何位置,用路面圆孔钻机钻孔铣刨,然后延长开挖、砌筑竖井壁,调平、放置、安装井圈座的施工工艺。路面圆孔钻机可以在3min内在沥青路面上钻出深度300mm、最大直径为1400mm的圆孔,机械设备的进步已使这一施工工艺得到简便实现。按反开挖施工工艺进行路面检查井修建,可以使井口附近的路面压实度得到保证,从而避免或降低井口路面裂缝,减少雨水沿裂缝进入检查井基础的概率,降低检查井沉降发生。(4)使用混凝土预制砌块修建井身。因粘土砖材料腐蚀酥烂而造成的沉降问题可以通过改进井身砌体材料的方法处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已就检查井修筑材料进行改革,如使用预制混凝土砌块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拼装式、下部现浇与上部预制拼装结合式等,共同点均在于井身材料使用水泥混凝土制品替代传统的粘土砖。其优点可避免烧制粘土砖过程中对土地和能源的消耗,实现管道装配化快速施工需要,控制混凝土制块的强度和耐久性,从而避免因井身材料腐蚀酥烂而造成的井口沉降。
3.检查井周围龟裂、破损
检查井周围龟裂、破损的防治主要是检查井周围回填土施工质量进行控制。
(1)现浇砼或砌体水泥砂浆的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后再进行回填,严禁与砌井体同步回填。
(2)因其回填空间小,无法夯实时,一定要采用合理级配砂石料回填夯实。一般采用水撼砂施工工艺以确保井周围的密实度。检查井周围不得填筑建筑垃圾,要清理干净后,再进行回填。
(3)井室周围回填压实时要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
(4)在进入道路结构层施工时,除采用压路机碾压外,还要采用蛙式打夯机或立式冲击夯逐层对井周围进行补夯,以清除碾压死角。
三.总结与体会
以上各种措施是笔者在长期市政排水设计中总结出的经验和体会,经过实际工程的运用,建成后基本上保证了井周沥青混凝土的完整性,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处理措施同样适用于其它管线的井口处理。
井周路面开裂不仅仅是简单的路面强度问题,不能一律采取井口配筋加固的方式给予解决,设计、施工中应针对不同的使用地点,不同的地质状况,对各种因素加以分析,从而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更不能简单地套用图纸或图集,千篇一律,不加区别、不加分析地采用。
第二篇:路面病害报告
学院路面病害调查报告
课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认识实训 专业: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班级: 1031 姓名 学号: 18
指导教师:
山东职业学院路面病害调查报告
实训目的与要求
1、了解道路、桥梁的结构构造。
2、了解道路、桥梁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及施工安全。
3、了解道桥企业的施工管理。
4、了解最新道路桥梁的机构、最新的施工技术、新型建筑材料。
5、学习广大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为祖国现代化多作贡献的思想
一、山东职业学院道路概况
学院的道路主要由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两种路面组成,学院外环是一条沥青路,总长约4千米,是供校内车辆快速行驶的主要通道。环路以内的路全部为水泥路面,供少量汽车和学生通行。
学院的道路大多出现了病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院道路建设时期的技术不发达,当时施工技术不过关。
2、年久失修。在修建以后只是简单并不全面的养护。
3、学院地处山脚下,道路全部有一定的坡度,水流对路面的冲刷较为严重。
4、学院最近正在建设,载重较大的车辆进出频繁,对道路的路基路面都有很大的破坏。
二、路面病害的类型介绍
1、沥青路面
a.龟裂
轻:初期裂缝,裂区无变形、无散落,缝隙,主要裂缝宽度在 2mm以下 中:龟裂的发展期,龟裂状态明显,裂缝区有轻度散落或轻度变形,主要裂缝宽度在2~5mm之间
重:龟裂特征显著,裂块较小,裂缝区变形明显、散落严重,主要裂缝宽度大于5mm。b.块状裂缝
轻:缝细、裂缝区无散落,裂缝宽度在3mm 以内。重:缝宽、裂缝区有散落,裂缝宽度在3mm 以上,主要裂缝块度在0.5~1.0m之间。
c.纵向裂缝(与行车方向基本平行的裂缝。)
轻:缝细、裂缝壁无散落或有轻微散落,无支缝或有少量支缝,裂缝宽度在3mm以内,损坏按长度计算。
重:缝宽、裂缝壁有散落、有支缝,主要裂缝宽度大于3mm。d.横向裂缝(与行车方向基本垂直的裂缝。)
轻:缝细、裂缝壁无散落或有轻微散落,裂缝宽度在3mm以内,损坏按长度计算,检测结果要用影响宽度(0.2m)换算成面积。
重:缝宽、裂缝贯通整个路面、裂缝壁有散落并伴有少量支缝,主要裂缝宽度大于3mm,损坏按长度计算。e.坑槽
轻:坑浅,有效坑槽面积在0.1㎡以内(约0.3m×0.3m).重:坑深,有效坑槽面积大于0.1㎡(约 0.3m×0.3m)。f.松散
轻:路面细集料散失、脱皮、麻面等表面损坏,损坏按面积计算。重:路面粗集料散失、脱皮、麻面、露骨,表面剥落、有小坑洞。g.沉陷(大于 10mm 的路面局部下沉。)轻:深度在10~25mm之间,正常行车无明显感觉。
重:深度大于25mm,正常行车有明显感觉,损坏按面积计算。h.车辙(轮迹处深度大于10mm的纵向带状凹槽.)轻:辙槽浅,深度在10~15mm之间,损坏按面积计算,检测结果要用影响宽度(0.4m)换算成面积。
重:辙槽深,深度15mm以上,损坏按面积计算,检测结果要用影响宽度(0.4m)换算成面积。i.波浪拥包
轻:波峰波谷高差小,高差在10~25mm之间,损坏按面积计算。重:波峰波谷高差大,高差大于25mm之间,损坏按面积计算。j.泛油
路面沥青被挤出或表面被沥青膜覆盖形成发亮的薄油层。k.修补
龟裂、坑槽、松散、沉陷、车辙等的修补面积或修补影响面积(裂缝修补按长度计算,影响宽度为0.2m。2水泥混凝土路面 a.破碎板
轻:板块被裂缝分为3块以上,破碎板未发生松动和沉陷.重:轻块被裂缝分为3块以上,破碎板有松动、沉陷和唧泥等现象.b.裂缝(板块上只有一条裂缝,裂缝类型包括不规则的斜裂缝等。)轻:裂缝窄、裂缝处未剥落,缝宽小于3mm,一般为贯通裂缝.中:边缘有碎裂,裂缝宽度3~10mm之间.重:缝宽、边缘有碎裂并伴有错台出现,缝宽大于10mm.c.板角断裂
轻:裂缝宽度小于3mm,损坏按断裂板角的面积计算。
中:裂缝宽度在3~10mm之间,损坏按断裂板角的面积计算。重:裂缝宽度大于10mm,断角有松动.d.唧泥
板块在车辆驶过后,接缝处有基层泥浆涌出。
e.接缝料损坏(由于接缝的填缝料老化,接缝内已无填料,接缝被砂、石、土等填塞。)轻:填料老化,不密水,但尚未剥落脱空,未被砂、石、等填塞.重:三分之一以上接缝出现空缝或被砂、石、泥土填塞.f.露骨
板块表面细集料散失、粗集料暴露或表层松疏剥落,损坏按面积。
三、学院内路面病害调查
学院内出现了相当多得病害,很多处较为明显和严重。具体如下;
1、学院内出现龟裂的路面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1、2、3、路基用土材料性质不均匀所造成的早期沉降导致路面早期龟裂
路基填土层不按规范填筑成型的路堤造成早期沉降导致路面龟裂破损 路面材料级配的不合理或配合比不严格使孔隙率增大引起的路面早期龟裂破损
2、学院内出现松散的路面
汽车行驶在松散路
面上速度很低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这是一处下坡路段,雨水常年冲刷,汽车上坡对路面的作用大。
2、这是一处十字交叉路段,汽车转弯对路面的摩擦增大。
3、学院施工的大载重量汽车在这里经过,对路面的损毁很严重。
3、学院内出现露骨的路面
此处病害位于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接缝处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使用的颗粒级配不合适,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能承受的车辆磨损能力低。
2、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或搅拌时间过长,导致混凝土整体强度降低。
3、养护时,浇水时间过早会导致路面起皮、露骨,车辆磨损后会更严重。
4、学院内出现坑槽的路面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车辆漏油侵蚀沥青路面,使沥青混合料离析,沥青膜剥落,造成路面局部松散,进而出现坑槽。
2、轻微病害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造成局部发生网裂,松散,在交通荷载、雨水等作用下形成坑槽。
5、学院内出现裂缝的路面
学院内出现裂缝的路面很多,是最为严重的路面病害。
(图中为一处纵裂。)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主要出现在半填半挖的路段。
2、渗水导致的纵向裂缝。在路表、边坡及路的中央分隔带等处渗水,由于雨水的冲刷浸泡,使路基局部位置压实度降低。
3、路面上的行车不均匀,长期使路面承受的作用力不均匀。
6、学院内经过修补的路面
经过修补的路面上仍然有病害发生的迹象
出现这一修补的可能影响:
1、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对接缝处排水有影响,会更容易出现二次病害。
2、对于道路的美观有影响,对于学院的外观有不好的影响。
四、总结:
学院内出现的病害种类很多,主要有裂缝、龟裂、松散、露骨等,这些病害有一个共同的表现,是它们都是比较轻的病害,是严重病害发展的初期表现,例如学院内的龟裂和松散路面的病害很多,这些是将会发展成坑槽和沉陷的病害。由于学院内的道路经历了很长时间,所以出现病害是十分正常的,总的来说,学院内的路面病害刚刚出现,都是不严重的。可是如果不及时养护修理,学院内的路面情况将会不容乐观。
第三篇:病害处理
病害处理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潭王路(旧线)南起潭柘寺镇政府,终点至王平村,全长26.9Km。本次大修由潭柘寺镇政府至阳坡园,为潭王路旧线其中一段,又叫潭阳路,设计桩号为K0+000—K6+577,全长为6.577Km。
病害处理:坑槽、沉陷范围:挖除旧部结构,新建路面结构结构层设计从上往下依次为:
4cm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WARAC-13C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5cm厂拌沥青热再生混合料AC-20C 改性乳化沥青透层 18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18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总厚45cm 其中:K5+885—K6+557段病害处理面层只铺一层4cm沥青砼。
二、施工组织
1、施工组织机构
为安全、优质、按期完成本标段的施工任务,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我项目部抽调了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管理人员及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来完成施工。具体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见附表。
2、机械设备配备
施工机械的合理配备,可以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轻劳动强度。结合本段路基施工的具体条件,我们做了合理的选型和配置,以满足本段路基工程的施工,配备的具体机械设备见附表。
三、施工进度安排
工期安排
开工日期: 2012年7月16日 完工日期: 2012年7月23日 总工期:8天
四、材料要求
A.二灰作为集合料的一种稳定剂,其质量对集料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时选用终凝时间较长,标号较低的二灰。为使稳定碎石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不应使用快凝二灰、早强二灰以及受潮变质二灰。拌和中必须严格控制二灰剂量,二灰剂量太小,不能保证二灰稳定土的施工质量;而剂量太大,既不经济,还会使基层的裂缝增多、增宽,从而引起沥青面层的相对应的反射裂缝。所以,必须严格控制二灰用量,做到经济合理,精益求精,以确保工程质量。
B.按二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要求和用量,碎石采用北京建业新利混料厂生产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经试验施工0.8Mpa(加2%水泥)二灰稳定碎石设计配合比为5:12:83,最大干密度为2.15g/cm3,最佳含水量为7.6%。
C.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应根据当地料源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矿渣应分解稳定,未分解渣块应予剔除。
D.拌和用水:采用洁净的饮用水作为拌和用水。E.混合料配合比应准确,不得含有灰团和生石灰块。
五、施工方案
(一)挖除旧路
挖除旧路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自卸汽车清理挖除范围内的废弃物。施工前,合理选择废弃物堆放场地,并安排好自卸汽车的数量及运输速度,不使因自卸汽车过多而影响标段周围的交通畅通。
清理时,采用逐段清理的方法,避免因掘除速度过快而使其积压在施工路段内,保证每一个工作日内的弃料均及时运出。
自卸汽车定量运输,弃物表面覆盖专用的帆布,避免因其速度过快而造成扬尘或弃物飞离车斗,保证施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安全,并注意环境保护,随时洒水,避免扬尘。
(二)石灰粉煤灰基层
(1)将病害处挖除旧路45厘米,进行石灰粉煤灰基层施工
(2)根据挖除施工路段的宽度、长度,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计算所需的数量。石灰粉煤灰碎石采由运输车运到现场。运输车由专人指挥卸料,卸料时根据料车吨位、旧路的宽度、长度,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卸料。运输混料的运输设备根据需要配置,卸料时注意卸料速度。
(3)施工程序:挖除旧路→旧路碾压→自卸汽车运输→装载机铺筑→平地机初平→跟踪测量检查→压路机初压→平地机精平→压路机复压→洒水养生→验收。
(4)摊铺:
混合料摊铺厚度按压实厚度达到18cm,按规范取松铺系数1.2计算虚铺厚度为22cm。用推土机大致找平,用平地机刮平,个别不平处人工配合找平,保证摊铺宽度、厚度准确、标高、平整度达到要求时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施工时注意路拱横向坡度变化,按设计要求调整横向坡度。
设一个3人小组跟在平地机后面,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对于粗集料“窝”和粗集料“带”,应添加细集料,并拌和均匀。对于细集料“窝”,应添加粗集料,并拌和均匀。
在铺筑完下基层一个流水段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进行上基层的摊铺施工,同时根据底基层的压实系数调整基层的松铺厚度。
(5)碾压
A.摊铺、整形结束后,立即用压路机在整个宽度范围内进行碾压。碾压方向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其顺序是:直线段由边到中,超高段由内侧向外侧,依次连续均匀进行碾压。碾压采用静压、预压、强压、补压和收光顺序碾压方式。碾压作业满幅进行,做到均匀不漏压,除了路幅两边应适当增加碾压遍数外,做到各部位碾压遍数相同,当压路机无法碾压的局部地方,采用小型平板式振动器施振密实。压实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静后振、由边向中、由低到高的原则,以达到平整、密实的结果。
B.拟定碾压速度:静压时1.5-2km/h,振压时2-2.5km/h,终压2-3 km/h。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各部分碾压的次数应尽量相同,两侧应多压2~3遍。
C.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随意调头或急停车,以保证底基层表面不受破坏,碾压一直进行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D.碾压过程中,混合料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洒.少量水,但严禁洒水量过大。二灰稳定碎石的施工含水量是控制能否碾压密实的关键。
E.压实后表面做到平整,无轮迹或隆起,不得产生“大波浪“现象。碾压后对边线进行人工拍打,使边坡整齐、密实、坡面平整不松散。路边缘无法压实处,采用小型夯机夯实。
(7)养生
养生是基层强度形成非常重要的环节,采用洒水车洒水,洒水次数根据气候及路面水份蒸发情况而定,保持表面潮湿。应注意表层情况,表面起皮可用轮胎压路机静压1-2遍,以防表面起皮脱落,养生期为7天。两层同时施工,同时养生、避免养生不够天数。养生期关闭交通,除洒水车外其它车辆不许通行,必须通行时不许走重车,车速不超过20km/h,严禁急转弯和急刹车
六、施工安全措施
①建立一个有权威的以各级领导为主的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组长等,明确安全生产,落实“谁负责生产,谁负责安全”的责任制。
②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施工安全第一的原则尤其重要,工地树立醒目的安全操作规定标牌,要求书写标准,内容切实可操作。
③工地设专职安全员,与工人跟班作业。并要求该专职安全员熟悉所施工的工作类型。
④要做到安全工作日日讲,时时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每个人的安全意识,生产协调会和技术交底会上,要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首要工作布置和检查,项目经理部组织定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安全隐患责令限期整改。
⑤现场施工用电要合理布置,并设置醒目标志,防止触电事故。配电要防止雨淋日晒。夜间施工应具有安全的照明设施。
⑥安全设施,标牌,标语,防火设备要齐全,且所有标志的尺寸,颜色,文字与架设地点等均符合规范要求。施工现场,料库及材料堆放场地,机械存放及维修车间均应配备灭火器具,杜绝隐患。
七、导流措施
1、合理安排工序,确保周边道路畅通,减少因施工给村民带来的不便。保持现场清洁,不出现不必要的障碍,各类设备和材料专人管理,随时将废料、垃圾及不再需要的临时设施清运出场。
2、在导流过程中施工人员听从安全人员的指挥,摆放围挡、标志牌、红帽子要作到整齐、统一、迅速,确保道路畅通,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通行。
八、环境保护
在施工中通过水车洒水等措施来控制扬尘,使施工作业产生的灰尘公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另外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将噪音控制到最低限度。使之符合环保管理规范的规定。
第四篇: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第一节 沥青路面病害定义及分类分级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定义
沥青路面病害的类型主要有坑槽、松散、拥包、翻浆、沉陷、泛油、车辙、网裂、龟裂等,根据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中规定,各种沥青路面病害定义如下:
1坑槽:路面破坏成坑洼状,平均深度大于1cm,面积在30cm2以上。2松散: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在0.05m2以上。3拥包:路面局部隆起,平均高度在1.0 cm以上。4翻浆:路面、路基湿软出现弹簧、破裂、冒浆现象。
5沉陷:路面、路基有变形,路面下凹,平均深度在1.5 cm以上。6泛油:高温季节路面沥青被挤出,表面形成薄油层,行车出现轮迹。7车辙: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深度在1.0 cm以上的纵向带状凹槽。
8龟裂:缝宽3 mm以上或缝距10cm以内,面积在1 m2以上的块状不规则裂缝。9网裂:缝宽1 mm以上或缝距40 cm以内,面积在1 m2以上的网状裂缝。
二、沥青路面破损分类分级
沥青路面破损受到路面类型、环境因素、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交通荷载、材料条件、排水条件、施工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病害产生的破坏机理和发生原因也不尽相同,有时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上讲路面破损分为二大类:结构性破损和功能性破损。
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损分析
(一)、结构性破损
结构性破损是由于路面各层或某一层的承载能力降低引起的,对于半刚性路面的结构破坏通常是由于整体性半刚性材料层底面拉应力超过容许值产生的,其结构层底面拉应力引起的疲劳破坏首先从底基层底面开始,并逐渐向上延伸,接着半刚性基层产生疲劳破坏,反映在沥青表面层上往往是裂缝的产生,特别是横向裂缝,最后导致整个路面结构层结构性破坏。
1、局部裂缝:局部裂缝一般是路面使用3-5年后发生的,其表现多是细线状裂缝,引起局部裂缝的原因可归纳为基层或路基的压实度不均匀、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及局部材料质量等问题。严重的局部性裂缝将导致结构性的破坏。
2、车辙:车辙是在道路横断面上由于车辆轮胎反复行使久而久之产生的一种路面沉陷现象。产生车辙的原因可归纳为重载交通的作用、渠化交通和路面材料质量低下等。
3、桥头跳车:桥头跳车现象发生在桥和涵洞等构造物与路面交接的部位,是由于路面材料压实不均匀而产生的与构造物间的高差所致。
4、剥落、松散和坑槽:由于沥青混合物骨料和沥青粘结性下降产生的骨料松散、脱落、严重的将形成坑洞。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骨料质量差和混合物浸水分离。
5、刨光:刨光是路表面材料光滑,轮胎走过时易于滑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混合物的质量不佳及碾压不足。
6、波浪、拥包和泛油:波浪是沿道路纵向形成的一种波长较短振幅较大的凹凸现象。拥包是表面的局部隆起。泛油则是路面上发生沥青浸出的现象,由于沥青浸出表面层降低了路面的抗滑性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沥青材料质量差和施工控制不良。
7、修补:修补不良也是一种破损。修补后的路面由于与原路面存在结构材料差异而衔接不良。修补后往往会导致路面的不平整。
8、路面透水
雨水或雪水沿着路面孔隙、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逐渐渗入路面内部,在车辆荷载及冻融作用下,再加上沥青老化,沥青与骨料间的裹附能力降低,造成路面松散、翻浆坑槽等病害,影响道路的正常运行。
(二)、功能性破损
功能性破损是由于路面提供给道路用户的服务功能下降引起的,反映在路面上则是平整度降低和车辙的加深,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1、横向裂缝:横向裂缝常在温度变化大的地区发生,由于路面温度收缩产生纵向近似等间距的横向裂缝。横向裂缝一般贯通整个宽度,纵向间距受到路面结构物材料、地区温差不同的影响约为5m—50m不等。
2、纵向裂缝:沿路面行车方向产生的长裂缝,纵向裂缝常以单条裂缝出现,温度和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陷是产生纵向裂缝的重要原因。
3、龟裂:路面由于压实不足,路基下沉等原因产生的小网格式的网状裂缝。由于其形状像乌龟背壳,故称为龟裂。
4、块裂:路面上产生的不规则的大网格式网状裂缝。
第二节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病害原因分析
一 裂缝病害及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原因和裂缝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影响里路面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沥青质量、沥青混合料性质、基层材料性质、气候条件、交通量变化、通行车辆类型变化以及施工质量的影响等。
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主要形式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以及网裂、龟裂等不规则裂缝。
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沥青路面病害的常见病害之一。导致路面裂缝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温度变化、地基变形、半刚性基层材料自身原因造成的温度反射裂缝、行车荷载、疲劳裂缝等因素。从横向裂缝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低温横向裂缝。就沥青混凝土自身材料性质而言,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型材料,其温度收缩系数为25×10–6~40×10–6,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良好的应力吸收功能。但在冬季,一次较大的温度变化产生的拉应力可能达到300×10–6~500×10–6之间,此种收缩变化已远远超出沥青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力,从而,在沥青面层薄弱处就会产生裂缝,薄弱处越多,产生的横向低温裂缝就越多。
(2)温度疲劳裂缝。由于环境气温反复升降,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夏温差变化较大,在**、**地区,在沥青面层中产生温度应力,温度应力的反复作用使沥青面层产生温度疲劳裂缝。
(3)反射裂缝。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如果采用半刚性基层材料,半刚性基层成型后明显或隐约存在裂缝,基层裂缝间距一般在15~30m。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特别是超重车辆车辆较多的情况下,半刚性基层底部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导致基层开裂。随着荷载的反复作用,裂缝会逐渐扩展到沥青面层。反射裂缝一般会贯穿路面半幅全宽范围,在高速公路上此种横向裂缝有规律大致等距离分布,只是产生的距离有远有近,一般间距为150~200。
(4)桥头路基不均匀沉陷出现的裂缝。由于桥头路基填土压实度不够以及对原地基未做适当处理,使邻接构造物的路面明显出现不均匀下沉,沉降引起的沿桥涵台背方向的横向裂缝。裂缝出现的早晚主要取决于地基的施工质量、填土高度、压实度及交通量等因素。
(5)其它原因造成的裂缝主要有路面施工工作接缝开裂,桥面铺装水泥混凝土纵缝质量不好而引起的开裂等。
2、纵向裂缝
沥青路面产生纵向裂缝主要有路基填筑质量、通车后地基的整体稳定性、路基填料本身原因等原因。
(1)路基填料采用开山出来的炮渣材料,填料颗粒粒径较大,压实度不易控制,虽然采取开台阶等一系列施工措施,仍没有能够保证足够的施工质量。此为典型的路基损坏造成的沥青路面开裂现象。
(2)高填方路基段落,路基施工质量控制不严而造成路基失稳,从而引起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样为路基损坏造成的沥青路面开裂。
(3)由于路基填方材料的不均匀性,影响了路基的整体性能。雨季两侧边沟积水的情况下,对外侧路基浸泡使粘土地基和路基含水量相对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路基整体强度降低,在重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路面纵向开裂。此类裂缝的位置通常处于外侧行车带附近,在雨季后开始出现轻微
裂缝,随着冬季温度的下降,在温度应力作用下裂缝继续发展,经过几年的行车碾压和温度变化,裂缝逐渐加宽并且贯通。
(4)当沥青路面出现轻微裂缝或其它原因引起沥青表面的自由水进入路面基层,特别是半刚性基层材料,水份不能够及时派出,经过长时间的重车行车碾压,再加上半刚性基层施工时施工接缝处理不当,在基层的施工工作接缝薄弱环节上就容易产生纵向裂缝,从而反射到沥青路面的表面层上,出现连续有规则的纵向裂缝。此类裂缝的发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一般在通车后几年后才能反映出来。
3、不规则裂缝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表面或早或迟都会出现局部小块的形变,形成网裂、龟裂、块裂等不规则裂缝,并且通常伴有盆状或槽状沉陷。产生不规则裂缝的主要原因有:
(1)半刚性材料层之间或半刚性层下下部有一定厚度的素土夹层。素土夹层遇水潮湿后,使路面承载能力下降,载重车辆通过时容易产生―弹簧‖现象,经过不断的拉伸变化,从而引起沥青面层混凝土产生疲劳破坏,在薄弱表面容易产生不规则裂缝。
(2)半刚性基层厚度不足,而其下底基层又不是半刚性材料的路面结构,特别是在路基压实度不够或承载能力降低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规则裂缝。
(3)在沥青面层混凝土施工中,沥青混合料在间歇式拌合即拌的时间过长,拌合温度过高或贮存时间过长,都会使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氧化变硬,造成沥青对拉应变特别敏感,一但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拉应变超过了沥青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就会产生不规则裂缝。
(4)基层施工质量不好,基层在施工时混合料拌和不够均匀,混合料级配、含水量、厚度和压实度不均匀,表面不平整,集料离析等因素造成基层整体不均匀性较大,在行车道上经过重车荷载的不断碾压,在基层的薄弱处逐渐反映到沥青面层上来,出现带有伴有盆状或槽状沉陷的不规则裂缝。
二、水损坏病害及水损坏产生原因分析
(一)、水损坏主要表现形式
水损坏的范畴较宽,一般认为只要是路面结构层透入水后使路面产生的早期破坏现象,都可称为水损坏。从表现形式上水损坏有:自上而下的水损坏,通过动水压力作用,水使沥青膜从集料表面脱落,失去附着力的过程,表现为松散、脱落、掉粒、坑槽。自下而上的水损坏,水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路面结构层内部,对沥青层内部或半刚性基层造成冲刷,沥青混合料在水的作用下油石剥离,沥青路面结构层强度降低,半刚性基层受水侵蚀后水稳定性减少,半刚性基层承载能力降低。表现为唧浆、裂缝、网
裂和坑洞等。
1、松散:松散是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差导致的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集料由于丧失相互间的粘结而逐渐酥软直至松垮并逐渐流失,表现为麻面或大小不一的坑洞。松散的发生往往是在某个水稳定性不足的沥青结构层整体性发生,尤其是表面层,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并经受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极易引发沥青剥落而松散。
2、网裂:一般认为路面轮迹带产生的网裂是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标志,说明路面产生了荷载型的结构破坏。由于水损坏造成的网裂一般是由于水分在路面结构中从下向上作用,造成了沥青面层内部混合料的剥落、松散,或基层混合料的冲刷、脱空,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导致沥青面层混合料产生龟裂,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坑洞和沉陷。
3、唧浆:外界水不断渗入并积存于基层顶面,基层结合料在水的浸泡下形成泥浆或灰浆,行车荷载的反复挤压和泵吸作用下,从裂隙中冒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唧浆。产生唧浆必须要有水进入和灰浆挤出的通道,唧浆现象中,水侵入路面结构内部的途径大多是路面上已经出现的裂缝,同时,强大的有压水通过沥青层的空隙也能穿透结构完整的沥青面层,松散严重而未产生裂缝的路面也有灰浆出现。
4、坑槽:坑槽根据面积大小可以分为点状坑槽和块状坑槽,是沥青面层松散深度和面积不断加大,水损坏发展到后期产生的现象,是唧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5、沉陷:水损坏引起的沉陷一般与唧浆现象同步发生。随唧浆的发展,基层结合料不断地被溶蚀并挤压到路表,造成基层顶面的不断脱空,沥青面层也就随着这种基层材料的流失不断下陷;沉陷变形过大导致沥青面层开裂,水侵入路面的途径更加通畅,使唧浆现象更加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沉陷位置钻芯取样时,有些芯样面层已经碎裂,有些表面层比较完整,但中下面层已经全部松散和剥落了。
6、伴随裂缝的水损坏现象:裂缝类病害加剧了路面的破坏。裂缝打通了水分进入路面结构的通道,在动水压力下一部分水分沿着路面的薄弱面进入路面体系中,反复的动水压力下导致路面唧泥从而产生内部更大的损坏。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温度造成的横向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该类裂缝如未得到及时的处理,往往在行车道轮迹带部位出现沉陷、网裂、唧浆现象。
(二)、水损害产生原因分析
无论是何种级配的路面结构层,降水进入沥青面层后,根据水滞留的位置不同,在大量高速行驶的 车辆,特别是重型货车作用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水破坏现象。
1、表面层产生坑洞
表面层为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或者由于密实性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不够和不均匀性较大,以及局部小面积的实际空隙率较大,在雨雪过程中,水渗入表面层,在中面层为Ⅰ型密实性且空隙率较小的情况下,雨水渗入的速度减慢,从而造成水分滞留于表面层于中面层之间和表面层的沥青混凝土孔隙中,在大量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每次产生的动水压力使沥青从碎石表面逐渐剥落下来,并且剥落是从表面层的底面开始逐渐向上扩展,一但下部较大的碎石上的沥青被剥落下来,下部沥青混凝土就失去强度,在重型车辆车轮碾压时形成的真空吸力带走,从而形成坑洞,由于沥青混凝土施工时的不均匀性,坑洞总是在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较大的部位产生,因此,坑洞的分布都是一个一个孤立存在的。即使是采用SBS改性沥青的SMA路段也难免存在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由于上述原因产生坑洞,只是相对AC型沥青混凝土或SAC型沥青路面,坑洞要少得多。所以,只要有自由水侵入并滞留在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无论是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还是改性沥青或填加抗剥落剂的沥青混凝土,在大量行车作用下,都会产生沥青剥落现象和坑洞,此类型坑洞由于只发生在表面层,往往发生面积较小。
2、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以及局部表面产生网裂和形变。
当表面层和中面层都是空隙率较大的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而底面层为空隙率较小的密实沥青混凝土时,或者由于降水时间较长,即使是密实性沥青混凝土面层,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或者局部小面积的沥青混凝土的实际空隙率较大,自由水也能逐渐渗入到表面层和中面层,滞留于中面层和底面层之间或存在于表面层和中面层的空隙当中,在车辆真空吸力的作用下,使表面层和中面层中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剥落,从而产生两层的坑洞或者表面层产生网裂、沉陷和向外拖移。一但产生坑洞,水会继续向
坑洞渗入,如不及时修补,将会形成更为严重的病害,并加快病害发展的趋势。
3、路面出现唧浆、网裂、坑洞
水透过沥青面层,滞留在面层与上基层之间或存在于整个沥青面层中,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动水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面,从而造成细料流失,在水的存在下,形成白色灰浆。灰浆又被车辆反复抽吸、压挤,从而通过沥青路面出现的各种形状不
一、宽窄不同的裂缝处,或其它细小薄弱处到达路的表面。一但灰浆被唧出,该处就可能会产生坑洞、网裂、形变和沉陷,在反复降水过程中,水份就更容易渗入路面,并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发生水损坏。相对而言,唧浆是京秦高
速公路发生的最为普遍,数量也最多的一种病害,也是较难进行防治的一种病害。
第五篇: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形成及和处理方法[定稿]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形成及和处理方法
一、常见沥青路面病害类型
沥青路面的病害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种类繁多,但主要表现为裂缝、车辙、沉陷、坑槽、泛油和油斑、路面推移等。1.裂缝:
①横向裂缝。横向裂缝是指垂直于路线方向的有规则的裂缝。②纵向裂缝。纵向裂缝是指跟路线走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裂缝。③交叉裂缝。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交叉的裂缝称为交叉裂缝。2.车辙:是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永久压痕。
3.沉陷:指的是路基压实度不够或构造物地基土质不良,在水、荷载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
4.坑槽:路面坑槽指的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骨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洼。5.泛油和油斑:一般指因表面活性剂破乳后在织物表面沾附的油污,如消泡剂、柔软剂等含有有机硅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较容易出现破乳的现象.去除的话需要专门的去硅剂.6.路面推移:主要是指混合料在道路的纵向发生位移,它可能是在施工期间发生或者是在道路通车一段时间后产生,尤其在高温天气下。
二、病害形成的原因 1.裂缝:
(1)横向裂缝: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贯穿部分路幅或整个路幅。裂缝一般比较规则,每隔一定的距离产生一道裂缝,裂缝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的气温和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
(2)纵向裂缝: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主要集中在行车道轮迹分布密集处,因为高速公路交通渠化分明,轮迹位置及轮迹分布范围较小,大车、慢车、重型车辆全部集中在行车道上,快车、小型车,轻型车行驶于超车道机会明显增多,超车道上荷载较小,交通量相对较小,纵向裂缝也较小,纵缝缝宽一般在5~10mm,靠近标线或位于车道中央,且绵延几十米,甚至数百米。常以单条裂缝形式出现。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路幅摊铺时,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车辆荷载及大气因素作用下逐渐开裂;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或由于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引起。
(3)网状裂缝:裂缝纵横交错,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1m2以上。
(4)反射裂缝:主要是因为软基路段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直接反射到沥青路面。另外,行车荷载的作用加速裂缝的发展。
2.车辙:车辙一般是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沥青面层在车辆的反复碾压下产生永久变形和塑性流动而逐渐形成。它通常是在伴随沥青面层压缩沉陷的同时,出现侧向隆起,二者组合起来构成的。路面的永久变形主要发生在沥青面层中。因此,为了延缓车辙的形成,主要应从提高沥青面层材料的高温稳定性来着手考虑。此外,车辙的严重程度与沥青面层的结构组成和配合比有极大关系,ⅱ型沥青混凝土路面自身的抗车辙能力比ⅰ型好的多。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沥青路面车辙病害也较普遍,大部分集中在公路交叉口,车辆来往多,高温天气路面下受碾压严重更容易出现车辙,修补更换新的沥青混凝土后,但未经严格保养就投入使用,在新的碾压下又会出现车辙,往往出现恶性循环。根据湿热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实践分析了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各种成因,提出了各种病害的处治方法,并对我国今后高速公路建设、设计、施工及管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沥青路面因具有地质条件适应性强、行车舒适、维护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通车后,因行车荷载作用、外界环境影响以及设计、施工中存在的不足,沥青路面会逐步出现多种路面病害。3.沉陷:沥青黏度小会影响沥青与矿料的黏附性。同时若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太小,或在沥青加热和沥青混合料拌制过程中温度太高致使沥青过温,都会引起沥青混合料的沥青膜相对变薄,抗变形能力降低,脆性增加,空隙率偏大。这些都会导致沥青膜暴露太多,沥青的老化作用加快,同时渗水性加大,进而加快水对沥青的剥落作用,最终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引起路面开裂、沉陷。
4.坑槽:沥青路面坑槽的产生往往都有一个形成的时间过程,开始时是局部裂缝进而龟裂松散,在行车荷载和雨水等因素下逐步形成坑槽。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路面厚度与压实度不够性坑槽面层铺筑过程中易出现压实度不足,造成面层内部孔隙率较大,使得沥青混合料粘结力、防水性能下降;拌和厂离施工现场较远,运距过长,运输途中沥青混合料热量损失较大,运至现场后温度不能满足铺筑要求;路面下基层局部标高控制不严,导致沥青上面层个别地方厚度不够,在行车作用下,该处首先破损,形成坑槽。(2)粘结层不牢坑槽混合料拌和摊铺时,下层表面含有泥、灰等杂物,使上下层不能有效粘结,而形成坑槽,如桥面上形成的坑,这类坑槽修补二次损坏频率较高,一般应在底层先打入砼上面层再用沥青料填补修复。
(3)水损害性坑槽这种坑槽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坏中最常见的坑槽,水损害破坏往往是从沥青面层的中面层开始的。水分进入沥青路面,滞留在中面层,当集料与沥青膜剥离后,沥青混合料不再是一个整体,集料在荷载的作用下,对基层产生了力的作用,基层的局部松落形成灰浆,从路面的缝隙向上挤出来,在沥青路面上形成白色的唧浆。如此循环不断,形成了水损害性坑槽。
(4)运营期间车辆造成的坑槽柴油、机油滴漏在路表面上,沥青被稀释后,粘结力降低,集料散失形成坑槽;钢圈或车辆运输的重物,刮撞形成的坑槽;千斤顶顶出的坑槽以及火烧形成的坑槽。
(5)基层、底基层损坏产生翻浆形成的坑槽
5.泛油和油斑:泛油和油斑这两种病害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混合料离析。混合料发生离析时,粗集料和细集料分别集中于铺筑层的某些位置,使沥青混凝土不均匀、配合比级配与原设计不符,混合料失去原设计达到的粘接力就形成了路面推移,而混合料的不均匀还会导致集料和沥青分离,沥青集中到一处形成泛油和油斑。
6.路面推移:沥青混凝土面层推移,主要是混合料在道路的纵向发生位移,它可能是在施工期间发生或者是在道路通车一段时间后产生,尤其在高温天气时行车荷载的作用。
三、各种病害的处理方法
1.裂缝: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要求,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采用优质沥青更有效。(1)合理组织施工,尽量避免冷接缝。对于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接缝处沿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预热软化接缝处,涂刷乳化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左右,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对于纵向裂缝,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
(2)沥青路面摊铺前,对下卧层需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在旧路面上加铺沥青路面结构层前,须铣削原路面后再加铺,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3)在路面出现微小裂缝时就必须及时处理整治。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对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必须清除缝内、缝边碎粒、垃圾,并使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5mm石屑。对裂缝很大的情况,必须将裂缝两边沥青混凝土开挖,先处理基层再摊铺新混合料,水稳定性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是首选基层。如夹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时,应将其铲除;如因结构层积水引起网裂时,铲除面层后,需加设将路面渗透水排除至路外的排水设施。2.车辙:主要是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近几年来的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施工实践证明,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是防止或延缓路面产生车辙的有效方法。在沥青中掺入不同的改性剂能改善沥青的很多性能,粘度提高,感温性能稳定,沥青软化点提高,针入度提高,耐老化性能提高,从而也相应的提高了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车辙能力。改性沥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矿物类填料,如碳、木质素、石棉等;第二类为聚合物类,橡胶类sbs、树脂类eva、pa等;第三类为添加剂,包括抗养化剂、抗剥落剂等。从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实践中可知,pe对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效果明显,而eva对改善沥青低温延度方面效果明显。3.沉陷:为了避免沉陷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选用符合“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沥青,或采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性沥青。②采用适当的沥青层厚度,或在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设12~15cm的碎石过度层。③在半刚性基层顶面或沥青层之间设置各种土工合成材料,或者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④加强路基路面的养护及重视工作。
4.坑槽: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防护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与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交通气候条件的全部或部分有联系,而交通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防治应以路面施工和沥青混合料两个方面考虑。(1)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质量
①选取具有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质国产或进口沥青。选用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②选择合理的混合料级配。混合料级配是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疲劳性能、低温抗裂性,路面表面特性和耐久性的保障。为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可以考虑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是改善矿料级配,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第二是改善沥青结合料,采用改性沥青。③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拌合过程中发现“糊料”或“离析”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加大马歇尔试验频率,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稳定度、流值等指标,必要时对混合料进行特殊配合比设计。(2)按设计完成施工
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早期破损必然出现。所以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工序管理,明确责任,对施工全过程,每道工序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以保证其达到质量标准,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①保证基层顶面粗糙度。改善基层材料级配,增加粗骨料,提高大中粒径集料含量;控制最佳含水量,改进碾压方法,避免过振过湿,不能使基层顶面形成灰浆硬壳,不能用细料进行压实后找平。对细粒土类的半刚性基层,必要时可以采用顶面栽钉等办法加强基层顶面粗糙度。
②合理洒布透层油、粘层油。在进行各层铺筑前,必须保持顶面清洁。根据近年来的施工经验,对于水泥稳定类半刚性基层,透层油应以慢裂型乳化沥青为宜。用沥青洒布车喷洒时,应保持稳定的车速和喷洒量,不能流淌和形成油膜,更不能有空白,并立即撒布石屑或粗砂,用钢筒式压路机稳压一遍,将多余的浮料扫走。对旧沥青路面罩面,必须洒布粘层油粘层油应有较好的粘附性,脚踏有明显的粘附感,整个面层取芯后不易分离。对于干线公路可以设置I型稀浆封层作为粘结层,实现层间结合与防水的双重作用且不需要封闭交通。
③提高面层摊铺质量。在摊铺混合料时,运距不能过远,摊铺温度应控制在130℃-150℃为宜,摊铺厚度均匀,压实设备数量应配套,速度控制在2m/min左右,碾压遍数不能太少,以免混合料孔隙过大;一般不能进行补料,尤其是下面层;基层雨后潮湿未干,不得摊铺,更不得冒雨摊铺;纵向、横向接缝应紧密、平顺,各幅之间重叠的混合料应用人工铲走。5.泛油和油斑:提高混合料在压实后的内在稳定性,适度降低沥青和细集料的含量,提高混合料中多角碎石颗粒的含量,施工摊铺时尽量避免搅拌不匀的现象,如出现时可采用人工局部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