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关于对《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 退出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各设区市扶贫和移民办(局):
国务院扶贫办最近对《关于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省办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修改情况,对我省的《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征求部分县乡村意见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修改。现再次下发给你们征求意见。请于2016年1月15日前将修改意见汇总反馈到省办计财处。联系人:涂煜铤 电话:0791-6211020 电子信箱:ljbjcc@163.com。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二〇一六年一月六日
2继续予以扶贫政策支持,确保稳定脱贫。对2016年退出的贫困县,省将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奖励;2017年退出的贫困县,给予500万元奖励。
四、退出条件
1、贫困户退出。贫困户指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退出要以户为单位,以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国家贫困标准、有安全住房、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等为主要衡量指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包括五保,下同)标准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地方,凡纳入低保(包括五保,下同)的家庭,视为脱贫人口。各县(市、区)(以下简称县)可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具体的退出标准。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制定通俗易懂、群众认可、易于操作的脱贫标准。
2、贫困村退出。贫困村指江西省“十三五”规划扶持2900个贫困村。贫困村的退出应以贫困发生率和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完成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原则上,退出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应低于4%,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全部完成。具体的退出标准由各设区市、县(市、区)(以下简称市、县)确定。
3、贫困县退出。贫困县是指2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县,以及1个省定贫困县都昌县,共25个县。贫困县退出须达到贫困发生率低于3%的标准。
五、退出程序
1、贫困户退出程序。贫困户的退出按照预退出、精准扶持、摸底调查、民主评议、入户核实、公示公告、批准退出的程序执行。根据本县、乡、村贫困户退出规划及年度计划,选定年度预脱贫对象,在建档立卡系统内作预退出处理。县乡村各级要对照贫困户退出条件,对预退出对象加大扶持力度,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准扶持。年终,对其摸底调查,调查人员应包括村委会干部、村民小组长、驻村工作队干部、贫困户帮扶干部等,填写贫困户退出摸底调查表(附后)。摸底调查之后,由村委会组织召集相关人员召开民主评议会,对摸底情况进行逐户讨论,拟定退出贫困户名单,并在行政村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七天。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人员(不得少于3人),对拟退出贫困户进行逐户核实,确定全乡(镇)贫困户退出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并在各行政村公告,报设区市、省备案。贫困户经批准退出后,即录入信息档案,在建档立卡系统内进行脱贫退出处理。
2、贫困村退出程序。贫困村的退出按照对象初选、精准扶持、调查核实、公示公告、批准退出的程序执行。根据本县、乡贫困村退出规划及年度计划,选定年度预退出贫困村。预退出贫困村确定后,县应对照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和贫困村退出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精准攻坚。年终,县组
6查。
在抽查和第三方评估中,以设区市、县(市、区)为单位,抽查合格率高于80%,按合格率的比例认定实际退出贫困户、贫困村数量,作为相关考核(包括江西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实绩考核和设区市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下同)的依据。被抽查、评估为不合格的退出贫困户、贫困村,应继续列入贫困户、贫困村予以整改、扶持。合格率低于80%(含80%),则当年退出的所有贫困户、贫困村须重新进行核查,并在相关考核中予以扣分;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县对乡(镇)的抽查结果,除按上述意见处理外,还要按抽查不合格比例,在全乡(镇)当年退出贫困村、贫困户范围内,确定落实具体不合格贫困村、贫困户名单,重新列入贫困村、贫困户范围,进行整改、扶持。
九、工作要求
1、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的退出工作,加强对贫困退出工作的领导,组织各方力量,统筹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对贫困退出对象进行切实有效的扶持,确保退出工作有序推进。
2、坚持标准,规范退出。坚持省级统筹、市县为主体、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地要严格按照退出程序和标准进行,做好数据核查和资料归档等工作。贫困退出工作要做到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防止“数字脱贫”和“被脱贫”现象发生。
3、强化督查,注重考核。各级政府要强化对扶贫对象退出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数据准确、真实、可靠。要认真组织复核,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弄虚作假、敷衍了事、违规操作等行为,特别是对出现“数字脱贫”和“被脱贫”现象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县(市、区),要进行通报批评,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各地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二篇:建立贫困退出机制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
作者: 《光明日报》(2016年04月29日 03版)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现就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促进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在2020年以前有序退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对稳定达到脱贫标准的要及时退出,新增贫困人口或返贫人口要及时纳入扶贫范围。注重脱贫质量,坚决防止虚假脱贫,确保贫困退出反映客观实际、经得起检验。
——坚持分级负责。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退出标准和程序,负责督促指导、抽查核查、评估考核、备案登记等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本地脱贫规划、计划和实施办法,抓好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市(地)县汇总数据,甄别情况,具体落实,确保贫困退出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规范操作。严格执行退出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切实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贫困人口退出必须实行民主评议,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必须进行审核审查,退出结果公示公告,让群众参与评价,做到全程透明。强化监督检查,开展第三方评估,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
——坚持正向激励。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对提前退出的贫困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制定相应奖励政策,鼓励脱贫摘帽。
三、退出标准和程序
(一)贫困人口退出。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贫困户退出,由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
(二)贫困村退出。贫困村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原则上贫困 2 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在乡镇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
(三)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由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退出,市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审,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核查,确定退出名单后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公示无异议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及相关力量对地方退出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检查。对不符合条件或未完整履行退出程序的,责成相关地方进行核查处理。对符合退出条件的贫困县,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贫困退出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认真履行职责。贫困退出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内容。地方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层层抓落实,精心组织实施。地方各级扶贫部门要认真履职,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协调有关方面做好调查核实、公示公告、备案管理、信息录入等工作。
(二)做好退出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的要求,因地制宜,尽快制定贫困退出具体方案,明确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退出方案要符合脱贫攻坚实际情况,防止片面追求脱贫进度。
(三)完善退出机制。贫困退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要做好跟踪研判,及时发现和解决退出机制实施过程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认真开展效果评估,确保贫困退出机制的正向激励作用。
(四)强化监督问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组织开展扶贫巡查工作,分、分阶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导和专项检查。对贫困退出工作中发生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存在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问题的,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
第三篇: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之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热点解读
baoshan.offcn.com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之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热点解读
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问题在国考面试中经常都会有涉及,特别是国家精准扶贫问题在历年国考面试中都是一些高频的考点,对于这类问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时政的了解。考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下面跟着云南中公教育老师一起分析国考面试时政热点问题。【热点概述】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是继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贫困退出意见》之后的首次修改,这次的意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促进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在2020年以前有序退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中公解读】
baoshan.offcn.com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打赢扶贫攻坚战,恪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原则的决心,其对于确保脱贫实效,切实把好贫困退出“最后一公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贫困退出机制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更加严格规范、透明公正。但是,依旧有一些地方仍旧放不开政绩观念,放不下任务数据,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认为扶贫工作可有可无,通过“数字脱贫”“项目脱贫”等莫须有的事实炮制了“假脱贫”“被脱贫”,在社会上、群众中引起了不良反响。脱不脱贫、退不退出,最终话语权还在群众手中,还要得到贫困户的认可,还要通过公示公告来退出。实事求是、公正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是群众“真”脱贫的有利保障和制胜关键。
如今,脱贫攻坚已经成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扶贫成效也成为一个地方发展优劣的重要标志。贫困退出机制作为脱贫工作的一种有效评价方式,其出发点在于鞭策地方党政全局掌控脱贫基数、制定办法;在于要求领导干部真心实意地为贫困家庭设计“真”脱贫的长效之计,使脱贫政策真正落地惠民。在2020年脱贫攻坚战打响的关键时期,最近很多省份扶贫办都在发布拟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公示,所有贫困退出工作在实施中,都严格按照实施的细则进行,经过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验收检查评估,并在贫困县退出后,只要在脱贫攻坚期内,国家和省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继续支持原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baoshan.offcn.com
同时,贫困退出机制还强调监督问责,在扶贫巡查工作中国开出、分阶段定期不定期进行督导和专项检查的药方,目的在于治疗贫困退出工作中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不良症结。
总之,贫困退出机制想要取信于民,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贫困退出机制明确了贫困县、贫困人口退出标准、退出程序,用法纪为“精准扶贫”的真实性“打包票”,使官员清楚地认识到为民执政就需要在干真事,真干事上下功夫。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保山中公教育信息网
第四篇:批转关于建立完善市区特困职工扶贫帮困救助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苏府„2005‟15号
批转关于建立完善市区特困职工扶贫
帮困救助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市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建立完善市区特困职工扶贫帮困救助机制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情况,制订实施细则,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二○○五年二月十六日
关于建立完善市区特困职工 扶贫帮困救助机制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实现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目标,切实解决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生活困难,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对在我市建立完善特困职工扶贫帮困救助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特困职工动态管理机制,加强特困职工申报审批管理。我市在职职工特困家庭由市总工会负责认定。其主要标准为:除申领我市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职工家庭外,在职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在上年城镇低保标准两倍以内的二类人员可以确定为特困家庭:一是职工本人或家庭主要成员患重大疾病或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且无就业能力,因自负医疗费用较多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二是丧偶单亲职工家庭中因子女就读公办的小学、中学、技校、中专、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包括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赡养负担较重,无力支付学费致使子女面临辍学的。
各级工会组织要做好特困职工申报审批管理工作,建立科学、高效的日常申报和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健全并落实特困职工申报、调查、公示、审批制度和特困职工档案管理制度,规范特困职工家庭状况变化报告、特困职工年审、特困职工家庭复查、特困职
工解困等管理工作。各级总工会负责每年对特困职工进行审定,符合特殊困难条件的发给《特困职工救助证》。
二、建立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帮助特困职工实现再就业。对特困职工家庭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再就业援助力度,通过落实我市促进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发给《再就业优惠证》,开展有效的免费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业人员要提供有关税费减免、发放小额贴息贷款、方便简化开业手续等扶持就业的政策优惠,帮助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和创业。
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实施就业援助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困难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援助中心(分中心、援助站)的作用,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就业帮扶,增强困难职工家庭的自救能力。
教育、人事部门应将特困职工家庭中的大中专(职业学校)毕业子女列为优先推荐就业对象,积极探索协商安置与市场就业相结合的特困职工家庭毕业生就业新路子。
三、建立完善生活救助机制,帮助特困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各企业和各级工会组织要全面掌握所在单位职工的生产、生活情况,主动帮助特困职工申办最低生活保障。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规定程序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职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特困职工生活救助必须坚持企(事)业工会、区(产业)工
会和市总工会三级帮扶原则。加强市和县级市、区两级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建设,为特困职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各级工会要充实送温暖资金,通过凭证免费发放生活必需品(粮、油等)等方式,进行经常化的长效救助。注重解决特困职工日常的急难救助问题。
各级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和划拨一定额度的特困职工生活救助资金,为年底、年初集中慰问走访等活动提供财力支持。
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对领取《特困职工救助证》的特困职工家庭,每年通过市总工会集中办理相关手续,给予低保家庭同等的优惠补贴政策(自来水费每户每月补贴5元,使用管道煤气的每户每月补贴5元,使用瓶装液化气的每户每月优惠供应1瓶、补贴5元,电费每户每月补贴10千瓦时)。
四、建立完善医疗救助机制,解决特困职工家庭的就医难问题。我市已经制定了医疗救助的有关政策文件,现在关键是抓落实。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全面落实《苏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对特困职工家庭中的参保人员,当年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达到规定额度的,由医疗救助资金给予相应救助。积极探索、加快建立我市少年儿童大病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各级卫生部门以及各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苏州市市区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办法》,把特困职工家庭中的非参保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对患恶性肿瘤、白血病、精神病、尿毒症等严重疾病的对象发放《大病困难就医证》和医疗救助IC卡,依托公惠医院及其协
作机构,落实有关减免政策和各项救助措施,切实减轻特困职工家庭的医疗负担。
特困职工所在的企事业单位要执行国家现行政策规定,认真履行对特困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义务,提供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五、建立完善教育救助机制,帮助特困职工子女完成学业。凡持证的特困职工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小学及初中),学校要全免学杂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幼儿园、市属公立学校(高中、技校、职校、大中专院校)也应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给予减免50%以上的学杂费或酌情全免。教育部门和工会组织要继续发挥在教育帮扶方面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爱心助学、结对帮扶等形式为特困家庭奉献爱心、提供资助。深入高校学生与特困职工子女结对开展“义务家教”活动,切实保障每个特困职工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六、建立完善住房救助机制,对特困职工家庭实施住房保障。房管部门对领取《特困职工救助证》的特困职工要参照《苏州市市区居民低保家庭住房保障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救助。对低于住房保障起点标准的特困职工家庭,给予公有住房减租和补贴;住房使用面积低于住房保障起点标准,且属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革命伤残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等特殊对象的特困职工家庭,按规定分配廉租住房;特困职工家庭住房使用面积低于住房保障起点标准,且属市政府重点工程或实事工程建设拆迁对象的,可按规
定的面积标准和定销商品房价格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居住非市直管公房的特困职工家庭,其产权单位比照执行。
七、建立完善工资监控预警机制,制止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进一步落实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健全工资平等协商等制度,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要设立举报电话,接受职工群众对企业欠薪问题的举报,并采取监督、查处、清欠和完善报告制度等有效措施,依法制止和纠正企业克扣、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全面执行《苏州市市区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担保暂行办法》,对易发生欠薪现象的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园林绿化等工程项目建设活动的企业实施欠薪保证金制度,保护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权益。
八、深化完善党员干部与特困家庭结对帮扶机制。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委组织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完善党员干部与特困家庭结对帮扶活动的意见》要求,市各级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结对帮扶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活动的组织领导,全面开展与特困职工家庭结对帮扶活动。着重帮助解决职工本人及家属的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实施生活援助。帮扶形式可以是一名党员、干部帮扶一户,也可以一个党小组、团小组、工会小组、科室或部门集体帮扶一户或几户,要确定具体的帮扶联系人或部门,切实帮助解决特困职工家庭的重大困难。
九、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机制,满足特困职工法律援助需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法律援助社会组织,要全面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努力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让所有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都能获得及时的、合格的法律援助。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到“应援尽援、尽援优援”,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困职工的法律援助需求,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市总工会要加快组建职工律师团,全面维护和保障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苏 州 市 总 工 会 苏 州 市 教 育 局 苏 州 市 民 政 局 苏 州 市 司 法 局 苏 州 市 财 政 局 苏 州 市 人 事 局 苏州市劳动和社保局 苏 州 市 建 设 局 苏 州 市 房 管 局 苏 州 市 卫 生 局 苏 州 城 投 公 司 二○○五年二月三日
主题词:职工
帮困
机制
意见
抄送:市委办公室,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市政协办公室,市
各人民团体,市工商联。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五年二月十七日印发
共印:三○○份
第五篇:关于《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关于《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
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为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形成部门联动,有效制止和查处我市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特出台关于我市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动工作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该《意见》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联动机制的组织架构
我市根据《中共南宁市委 南宁市人民政府坚决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决定》中成立了我市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由于领导小组规格非常高,仅针对与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相关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因此,为更好地衔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之间职能,《决定》规定了联席会议制度,并授权政府文件就联席会议的职责作出规定。因此,《意见》明确,市人民政府建立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市监察局、财政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负有查处职能的部门包括国土、规划、建设、房等职能部门和发改、林业、公安、工商等配合部门,以及各城区人民政府和各开发区管委会等。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特殊情况可临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实际
1情况通知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参加,也可以邀请市纪委、政法委、综治办、检察院、法院及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参加。
联席会议负责监督检查及考核各城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制止、协调配合、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职责落实情况,承担协调解决联动协作配合中重要问题等多项职能。
二、关于部门职责
联动机制的主要架构是按负有查处职能的部门的职责、配合单位的职责来设计,第八条明确了查处部门的职责。特别说明的是,市国土局、规划局除负责本单位负责查处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职责外,作为全市用地和规划的主管部门,还应对全市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行为承担统筹和监督检查的职能,并向联席会议提出全市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
第十条第一至八项对市直各部门在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活动中所负的责任。包括发委、环保、工商、文化、卫生、林业等部门在备案或审批过程对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共同监管职责,对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不予办理相应手续。第六项规定了公安部门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查处的协助职责。第九项规定了供电、供水和供气部门对不能提供合法用地、规划或房产手续的,不予供电、供水和供气。对已供水、供电和供气的,上述部门上接到国土、规划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确认违法用地的通知后或者根据城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或街道办事处的强制拆
除方案的统一部署停止供电、供水、供气,应当立即停止供水供电和供气。
第十一至十六条分别对各城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国土所和村建设规划建设站及村(居)民委员会在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
三、关于联动机制
《意见》设立了违法案件的首查责任制和案件移送机制。为确保部门之间工作衔接,发挥部门合力,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特别设定了案件首查责任制和移送制。对发现和接到举报的负有查处责任的执法部门,首查责任单位必须及时到现场依法处理,首查案件不属于本部门管辖范围的,首查责任单位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将材料移送有管理权的部门。该执法部门应当在案件移送后及时调查处理,并在处理决定作出后2个工作日内将决定内容书面通报首查责任单位。
《意见》设立了信息共享制度。根据目前我市的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执法体制,市国土、规划和各城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都承担有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工作职责,而相关的业务和许可信息主要掌握在市国土和规划部门,为了全方位推动制止和查处工作,加强部门协作和联动,以及促进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势在必行。
《意见》设立了信息月报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第一时间和全面掌握各城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情况,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部署全市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意见》还规定各城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在配合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制止和查处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给予奖励。
四、关于行政监察与考核评价
《意见》第四章规定了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对各城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等在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中负责职责的单位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及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