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促进城镇化发展
突出山水园林宜居品牌 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建设
临朐县地处潍坊市西南部,总面积1831平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87.3%,辖8个镇、2个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345个中心村(居),87万人。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小城镇建设提升为着力点,加大投入,攻坚克难,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宜居品牌,全县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山东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冶源镇被确定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辛寨镇、龙岗镇被确定为省级绿化模范镇。
一、高点定位,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
聘请山东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按照“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彰显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立足山水优势,突出生态特色,精心编制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全县上下严格按照规划精心建设,形成了“两个中心,四条轴线”的城镇发展框架,一批以现代农业、工业经济、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特色小城镇初具规模。
二、精心实施,着力提升小城镇建设档次
一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起四通八达、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网络。去年新修道路67公里,敷设排水管网89公里,安装路灯2284盏,铺设人行道59万平方米。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27万平方米,新建高标准综合文化站6处、村文化大院100余处,90处社区全部建成农家书屋。
二是扎实推进“三大园区”建设。工业方面,按照“要素集中、土地集约、功能集成、产业集群”的原则,建成了华特、华建、华
一、莲花山、卧龙、蜡山等一批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工业园区,引进落户了华建高端铝材、中广核新能源、盈科海洋生物、蓝帆新材料、雷奥新能源、山水水泥、明晟重工等一批骨干财源项目。农业方面,按照“瞄准市场调结构、培育龙头扩规模、打造品牌增效益”的思路,立足生态环境和传统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现已建成奶牛、大樱桃、柿子、红香椿、肉鸭、红鳟鱼等特色农业示范园区120多个,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2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48个,奶牛存养量达到3.95万头,建成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家。商贸流通业方面,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的思路,开工建设了铝型材物流园、江北豪德物流城、全福元中央商务区、通力国际商贸城等一批专业市场和物流集散中心,并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建成了一批镇级超市、专卖店和农家店,完善了商贸流通网络,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打造生态品牌。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近年来重点实施了道路绿化、镇村绿化、林场建设等“六大工程”,共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200万株,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45.7%。临朐水资源丰富,6座大中型水库常年蓄水量在2亿立方米左右。在小城镇建设中,各镇街积极做活“水”文章,寺头、九山、五井、冶源、辛寨等镇打造了月亮湾、揽月湖、映霞湖等亲水生态公园,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提升了城镇的品质和内涵。同时,坚决杜绝污染项目,确保一方青山绿水。
三、创新机制,切实搞好小城镇管理提升
一是搭建融资平台。为突破资金瓶颈,各镇街都成立了融资公司,通过政府出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捐一点,建设方垫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2009年以来共融资56.8亿元,保障了小城镇建设所需资金。
二是创新推进机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和部门包靠责任制,每年都制定《小城镇建设提升工作的意见》和《考核办法》,重奖小城镇建设工作突出的镇街,有力地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三是完善管理机制。大力完善推广城管、环卫、绿化三托管管理模式和“户集、村(社区)收、镇(街道)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体系。全面推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长效工作机制,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篇: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内容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为大城市建设卫星城提供良好的模板。
【关键词】
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二元化结构
【正文】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建议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要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的功能,真正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
一、支持全国重点镇,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2004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 887个全国重点镇。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扶贫、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农房规划、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
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计划中,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当前,特别
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
三、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问题。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繁荣小城镇经济,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
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有必要指出的是,以内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培育正在成为小城镇、尤其是资源缺乏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通过知识学习、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做出相应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可以帮助小城镇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从长远考虑?应当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城市要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把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设备转移、兼并联合、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
六、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小城镇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应加快职能转变,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把小城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应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流转方式,研究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流通政策;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确保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并享受集体资产的股权收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
【结论】
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坚持由点到线到面,一个镇一个镇地整体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包办代替, 不搞盲目攀比。
小城镇的发展在追求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同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经营的经济发展观念,选择强化清洁生产,注重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保持稳定、持久和健康的发展模式。
【参考书目】:
[1]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2]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3] 冯春燕.三农问题的实质性原因及解决途径[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3).[4]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今日浙江,2006(2).
第三篇: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
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巴中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国家级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08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其中二产业6.47亿元,三产业10.63亿元。如,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4:43:53,提供税收超过万元。涪阳镇兴办12家超市,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个体户达到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红军文化、特色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乡集镇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1.25亿元,最少
第四篇: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论文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摘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重要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城市规模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处理好城镇规划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关键词】:城镇化 健康发展 关系
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任务,是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建议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要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的功能,真正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
一、支持全国重点镇,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2013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887个全国重点镇。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 影响 一大片的效果。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 金融 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 交通 、水利、扶贫、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农房规划、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计划中,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
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 研究 ,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
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
三、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 科学 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
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 自然 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
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 教育 、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
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 问题 。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
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 网络 ,促进城市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 现代 文明向小城镇辐射。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
“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这“两条腿”走路。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居住在农村的农民规模也仍然会相当庞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度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压力,而且也必须把农村建设好。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也有助于解决城镇化的基本矛盾,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可以说,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从城市层面来考虑,也需要从农村层面来考虑。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搞好新农村建设,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农
村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里的重点,是要树立城乡联动发展的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统筹城乡规划,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并通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城乡联动发展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格芳,王成新.《走出对城镇化的认识误区》.《学习时报》,2006—01—09.[2]卢丹.《“破坏性建设”: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失衡》,《中国建设报》,2006—12—15.
第五篇: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以为,国家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一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在城镇化发展格局中,小城镇是联结农村、迈向城市的支撑点,加强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整合自然及社会资源,促进产业转型、人口转移,实现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践反复证明,单靠发展大中城市将使城市和农村的两级格局越拉越大,无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而要泛泛地在农村搞城市化也是不现实的,这必然要求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找到一个联结点,既能缓冲大中城市的人口、就业、人居等各方面压力,又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落脚点和归宿地,而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没有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将难以实现。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以往的发展模式,农业与工业联系不紧,加工企业与基地建设脱离。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使一些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积聚到小城镇,促进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就近、就地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佳结合,形成企业建在小城镇、基地建在农村的新的产业格局,将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牧业产业化企业有市场、有基地,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朝着农村工业化道路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在以往,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房价贵;道路承载能力有限、交通拥堵;就业岗位紧张、就业难;农民工社会保障欠缺、生活条件差等等。而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就地安置。与此同时,小城镇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供可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全面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衡量农村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生活条件、幸福指数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资源,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找到载体,使农村人口享有城市化发展成果。这对于提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索
一直以来,六户镇作为全县北部中心,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六户镇被确定为全盟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后,全镇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大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从六户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实际着眼,对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行思索。
(一)要合理确定建设重点。
要按照大中城市、二级城市、城关镇、重点镇的四级网络格局,结合区域布局、产业布局、人口规模、交通位置等要素,合理确定一批重点镇作为小城镇建设重点。以六户镇为例,六户镇被确定为全盟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有着比较优势。一是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比较而言,六户镇是突泉县除城关镇以外的最大集镇,人口规模相当于普通自然屯8至10倍。从人口结构来看,除农业人口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第三产业的外来人口,并且呈流入性增长趋势。二是具有一定的承载带动能力。六户镇政府所在地作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政府机关外,医院、学校、农村信用社、邮政、电信等事业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服务功能,拥有一定的承载带动能力。三是六户镇为突泉县北部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必须品的集散地。六户镇个体工商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物资流通,为农畜产品提供销售中介服务,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四是六户镇已成为当地交通运输和对外联系的枢纽。六户镇位于县城和乌兰浩特的中间地带,并且距离适中,加之突宝公路、永巴公路在六户镇交汇,这一地缘优势使六户镇成为商贸物流的中转站。
(二)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找准发展定位对于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要发挥小城镇区别于大中城市的特有优势,建设既有乡村气息,又能提供城市功能的宜居型城镇。打特色牌,走创新路。同时,加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以优美的乡村风光、浓厚的人文气息、完善的公共服务及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创业者流连忘返,使游览者心情愉悦。结合六户镇发展实际,六户镇的发展定位是:力争通过五至十年时间的努力,把六户镇建设成为集工业、商贸物流业、服务业及人居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中心城镇。指导思想是:坚持城镇带动、产业拉动、项目推动的原则,收缩第一产业,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转移输出,不断扩张城镇居民、转移富余农民、富裕在家农民、和谐一方人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体解释为:围绕“扩张城镇居民”,加强城镇基础建设,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围绕“转移富余农民”,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围绕“富裕在家农民”,做大农畜产品基地,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围绕“和谐一方人民”,抓好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
(三)要精心谋划整体布局。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中心镇自身的功能完善、市政设施的投入建设,而是要将镇村纳入一体化发展范围,通盘考虑。要坚持规划先导,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合理流动,通过市政建设提
高吸纳承载能力,通过社会事业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以六户镇为例:在全镇整体布局方面,六户镇将以政府所在地建设为支点,将镇区规划为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休闲区等几大区域,按照规划摆布产业,由产业发展来带动区域布局的形成,把镇区打造成为乡村工业、商贸、居住集聚点;以突宝、永巴公路为轴线,利用交通优势发展沿路经济,引进和发展商贸物流、粮食收储等产业,打造沿路交通经济带;以中心村屯为支撑,以养殖小区、设施农业小区、脱水蔬菜加工等中小企业为载体,打造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要完善镇区基本功能。
完善的镇区功能、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商贸流通就像一个城镇的名片,对于加快城镇化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分步骤、有侧重,有条不紊地加以实施。六户镇镇区将以现有东西两条商业街为框架,依托建成区改造,建设农贸交易市场、生资日杂交易市场、食品蔬菜批发市场等几大专业市场,开辟南北两条联结通道,形成两纵两横、专业市场与街道门市相结合的网状商贸交易区域,把镇区中部、南部、西部打造成为精品商贸区;依托蛟流河水资源及镇区东南储备土地资源,引进中小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制造业龙头企业,把镇区东南部打造成为沿河加工业区;依托永巴、突宝公路,建设集货物仓储、车辆给养、能源配送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形商贸物流园,把突宝、永巴两条公路联结区域打造成为商贸物流区;依托六户北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展绿化美化,并进行商贸住宅楼开发和标准农家院建设工程,把镇区北部沿山部分打造成为精品住宅区。
(五)要建立牢固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引擎”。只有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才能促进人口流动、企业兴旺、环境改善,才能不会让小城镇建设成为无源之水。六户镇在产业发展方面,将以禽类养殖、设施农业、脱水蔬菜三大产业为主导,以红干椒、中草药、肉鸡肉羊、奶牛、生猪五大种养基地建设为依托,把龙头建在镇区,把基地建在农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同时,致力于收缩第一产业战线,减少和转移农民,做强做精第一产业。以镇区为支点,依托招商引资和现有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建筑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制造业,扩张第二产业规模。以吸呐人口、增加就业和优化环境为目标,繁荣发展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产业。
三、几点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但从发展实际来看,还存在很多困难,有些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是乡镇政府自身所无法克服的,亟待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一)在政策上给予小城镇建设倾斜。
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建国以后,国家的发展重点在城市,相关政策大幅度向城市倾斜。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总方针,相关政策又极大幅度地向农村倾斜,致使小城镇建设处于政策辐射的“真空地带”。当前,加快小城镇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出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政策,从政策上扶持小城镇发展。
(二)在项目上给予小城镇建设倾斜。
目前,本地区发展项目以涉农项目居多,涉农项目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的项目居多。而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项目、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的社会事业项目缺乏,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项目倾斜力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项目支撑。
(三)在资金上给予小城镇建设倾斜。
从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来看,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而乡镇人民政府始终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赤贫状态,并且运转资金的主要来源依靠国家转移支付。在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上,乡镇政府只能靠压缩正常工作运转开支来实现,小城镇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建设举步维艰。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