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04:0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泸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泸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泸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泸州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刘强

(2012年1月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第六届市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届期目标任务,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获全省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开创了泸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预计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90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35亿元,年均增长30.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6:59.5:25.9;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71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6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2亿元,年均增长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50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70元,年均增长13.6%。在此,我郑重地向大会报告,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第六届市政府历年承诺的民生工程全部兑现!

一、优势优先,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实力

白酒产业强势扩张。大力推进酒业发展,2011年酒业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利税10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7.1倍、7.9倍和8.1倍。泸州老窖、郎酒集团分别完成酒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和100亿元,是2006年的5.3倍和12.9倍。培育发展酒业“小巨人”企业26家。全市酒类行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3个、四川名牌22个。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提前两年迈入“百亿园区”行列,“二郎•名酒名镇”加快建设。酒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挑起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大梁”。

传统工业提质增效。工业新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01个,总投资达500亿元,完成技改投资481亿元。化工产业加快调整步伐,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项目启动,天华公司3万吨三聚氰胺和γ—丁内酯、北方公司3万吨有机硅、泸天化硝酸节能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机械产业加快开放合作,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项目全面实施,中国国机重工集团与长起公司、厦门海翼集团与长液公司合作取得成效。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古叙煤田加快开发,开工新建7对大中型矿井,泸州电厂一期建成发电。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开工建设。我市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208万吨。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55.6%;建成优质稻、高粱、名优果蔬基地423万亩;竹林面积达286.2万亩,占全省的1/5;发展烤烟2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3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353个。泸州桂圆、泸州糯红高粱、合江荔枝等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泸县生猪、泸州老窖有机高粱成功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新增有效灌面17.6万亩,古蔺龙爪河引水工程顺利完工,纳溪黄桷坝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推广使用农业机具12.3万台(套),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140万千瓦。快速推进14个省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纳溪天仙、泸县龙脑示范片获全省优秀示范片,“名酒•名园•名镇•名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西南商贸城一期工程建成,2011年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14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泸州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28.6万人次,全市物流企业达804家。着力打造旅游组织中心,泸州老窖旅游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区,3A级旅游区达5个,201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4亿元。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中心,成功引进兴业、交通、招商三家股份制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达12家,2011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

二、重点突破,项目驱动增强区域活力

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双百”、“双两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四桥”、“五园”、“六路”、“多工程”快速推进,沱江三桥、沱江一桥复线桥建成通车,国窖长江大桥顺利合龙,酒城大道、城南大道等20余条城市道路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43平方公里扩展到9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60万人增长到92万人,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县城及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40%以上。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功创建“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顺利通过第五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交通枢纽加快构建。大力实施“千亿交通工程”,纳叙铁路、川黔高速公路纳溪至叙永段、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泸州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年吞吐能力达50万标箱,成为全国内河唯一实现铁水联运的集装箱港口;叙大铁路,宜泸渝、成自泸赤等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加快建设;叙蔺高速公路实现开工;泸州机场迁建工程进展顺利。泸州客运中心站基本建成。新建农村公路7300公里,全市100%的乡镇、76%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西部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主框架基本形成。

园区建设实现飞跃。从2006年的一个园区发展到九大园区,建成面积6.5万亩,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82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810亿元。三个园区进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五个园区列入《四川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五个园区迈入“百亿园区”行列。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构建了工业集群发展的大平台。

要素保障更加充分。累计争取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150亿元。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11亿元。政府融资平台为重大项目建设融资45亿元,其中发行兴泸集团一、二期企业债券17亿元,成为全省唯一发行两次企业债券的市州。2011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累计获批用地14.3万亩,排名全省第二位;《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启动实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5平方公里。供应天然气68亿立方米、成品油136万吨。建成以500KV泸州变电站为中心枢纽、220KV双环网为骨干的电网体系,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开拓创新,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

重点改革有序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事业单位改制不断深化。扩权强县试点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财政制度改革稳健推进,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水利体制、行政执法体系、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改革稳步实施。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8%,发展经验在全省交流。

开放合作全面加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累计引进项目4300个,实际到位资金132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10.4倍,成功引进广西玉柴、上海波司登、江苏三木、中国远洋物流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累计到位外资1.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6亿美元。港口开放合作成效明显,与成都、武汉签订《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市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湖南常德市、上海长宁区和松江区等缔结为友好城市。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酒业博览会,“中国白酒金三角2011年酒业博览会”升格为商务部重点支持、省政府主办的展会。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541项,完成科技成果及专利转化278项。“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四川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泸州)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纵深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展品牌化、标准化工作。国家酒检中心建成运营,为酒业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金融体系不断创新,泸州老窖集团成功控股华西证券;龙马兴达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注册资本居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之首。在全省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

四、关注民生,社会和谐汇聚强大合力

民生工程见实效。投入资金114亿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403项。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项社会保险”覆盖城乡居民256万人次。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7%。城乡医疗救助年人均补助193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成功应对“7•8”洪灾、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特大高温干旱。全面完成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广元市昭化镇的任务。完成主城区2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家店1583家。筹集和新建廉租房1.6万套,改造棚户区6342户。完成红层打井16.1万口,新建沼气池12.6万口,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4万户,解决109.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入扶贫资金7.5亿元,解决38.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生态环境塑新貌。积极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填埋场5个,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水环境、声环境、城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状态。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市耕地面积59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平方公里。大力开展“双创”工作,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社会事业上台阶。加快建设教育培训中心,各项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建设顺利推进,成功创办川南第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西南医疗康健城”建设顺利启动。“十大重点文化工程”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新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升,邹凯等泸州籍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上连创佳绩。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育秩序专项治理成效明显,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村村通”的自然村突破1万个。农村防灾减灾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取得实效。

平安稳定有保障。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启动。群众和信访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全市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指标逐年下降。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公安“三基工程”、“三项建设”成效明显,维稳安保、严打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五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严格执行“三个一律”,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连续三年获“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

五、求真务实,政府建设提高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积极推进。建立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制定《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实施办法》、《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定的行政决策机制。制定规范性文件实施办法,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4664件(次)。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521件,办结率、满意率达100%。政务公开不断深化,广大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知情权和监督领域不断扩大。

行政效能持续强化。全面实行绩效目标考核,创新并推行发展目标全省对照比、加分不封顶、重大项目进度公示、督查问责等激励措施。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598项,建设工程项目实现网上招投标。“12345”市长热线受理群众有效来电9.8万件。全面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提前办结率、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四个100%”。

廉政建设持之以恒。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常态化,创新开展党风廉政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构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经验在全国交流、全省推广。监察、审计职能充分发挥,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风清气正泸州氛围更加浓厚。

全民国防教育不断深入,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人防等工作成效明显,顺利通过第六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审查验收。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台、外事、侨务、消防、保密、档案、气象等工作扎实推进。完成续修《泸州市志(1991—2005)》。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顺利完成。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第六届市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市六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各位代表:第六届市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泸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奠基开拓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推动泸州发展的全市人民、驻泸部队官兵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五年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科学的理念完善思路;必须坚持抢抓机遇,以务实的举措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统筹的方法构建和谐;必须坚持勇争一流,用创业的激情凝聚力量。正是这样,才铸就了泸州过去五年的辉煌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续写泸州跨越腾飞的崭新篇章!

审视发展现状,我们清醒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不够、发展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与广大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十分繁重;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维护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但个别部门和单位的服务水平、办事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以成绩为起点,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泸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的宏伟目标。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盼,激励我们必须搏浪前进、奋勇前行。未来五年,是泸州加快发展、跨越突破的重要时期,是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遇就在眼前,发展不容错失。我们要立足区位,放大优势,顺势而为,借力而行,抓住一切机遇,抢占发展高地。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实施“156”发展战略,加大统筹城乡力度,着力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加快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

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翻番,超过1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番,达到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番,达到1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达到1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达到35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

主要任务是: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快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全力发展白酒千亿产业,基本建成全国循环化工生产基地、川南能源保障基地和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初步形成沿江百公里产业集中循环发展带、古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带和通道经济发展带。“千亿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综合性收入突破2000亿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示范片覆盖率达到50%,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连片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个大变样”。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旅游组织、教育培训、医卫服务“五大中心”。

——城市魅力更加彰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一核两副多组团”空间格局,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设“江南新区”和“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30万人。“一主四副多点”新型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化率达到52%。城市内涵不断丰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塑造“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品牌形象,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巩固和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成果。

——枢纽功能更加完善。“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基本形成,航道等级全面提升,泸州港形成40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三纵四横”铁路网络加快构建。建成泸州新机场。国省干线公路全部改造完成。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形成安全、畅通、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按照“酒+N”文化建设思路,以酒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促进历史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全面繁荣,建成“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泸州大剧院、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加快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全面达标升级。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演艺、影视制作、印刷发行、创意设计等产业集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左右。

——开放合作更加充分。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到位市外国内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开放型示范园区和出口基地。泸州港对外合作功能充分发挥,争取在泸州设立四川保税港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成渝经济区发展中主动作为,强化与滇黔的交流合作,加大与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洲等区域的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工程投入大幅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助、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社会更加平安稳定,全力打造“和谐泸州”。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泸州人民一定能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生动的现实,现代化“中国酒城”一定会在西部大地上快速崛起!

2012年重点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市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计划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一、提升泸酒比较优势,夯实现代化“中国酒城”发展基础

坚持优先发展酒业不动摇,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酒业集群发展。促进酒业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强化规模扩张和市场拓展,完成酒业销售收入550亿元。提升泸州老窖、郎酒集团龙头引领作用,启动泸州老窖30万吨新酒库项目规划建设,完成郎酒两河口1万吨酱酒技改项目和泸州包装中心三期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酒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发展壮大骨干型中小酒类企业。加大物流、包材、印刷、会展交易等关联产业配套发展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增强酒业核心竞争力。筑牢品质基础,做强做大优质酿酒有机高粱生产基地和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完善功能平台,加快推进“名酒•名园•名镇•名村”、“二郎•名酒名镇”、“中国(四川)酒类产品交易中心”和“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成“泸州•中国名酒价格指数”发布平台。强化质量保障,完善和提升国家酒检中心功能,建成“四川酒类包装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力打造“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城市品牌,推进城市品牌与产品品牌融合塑造、互动提升。举办“中国白酒金三角2012年酒业博览会”。

大力培育酒文化。着力构建以酿造文化、营销文化、消费文化为重点的泸酒文化体系。强化酒文化载体建设,启动“中国酒城广场”、酒文化一条街等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加强酒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积极推动酒类窖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中国酒生态(社区)博物馆”前期工作。编制“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发展规划,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精心策划“中国白酒金三角”国际旅游专线,着力打造名酒旅游精品景区。扩大酒文化标识系统覆盖面。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化结构中增强经济实力。

突出发展新型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2亿元。延伸化工产业链,加快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中海沥青加氢等项目建设。提升机械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三长”及配套企业技改搬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机械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项目建设。利用资源优势,推进古叙矿区综合开发。加快编制《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建立转型发展工作机制。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完善园区产业规划,推动园区上档升级,力争九大园区完成销售收入900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临港优势,推进“一区八园”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启动城西城市综合体建设,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实施旅游“产品、文化、质量、服务”提升工程,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95亿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推进“金融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继续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培育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209万吨。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发展酿酒专用高粱54万亩;新建10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0万头,新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新建、改造竹林基地25万亩。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保障猪肉、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培育引进1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个。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产品安全全程质量管理。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双百”城市发展目标。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依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新增城市规划区控规编制,城市控规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进出口通道景观设计》和《两江四岸城市设计》。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学城市功能。

快速推进城镇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建成国窖长江大桥、酒城大道至泸州西一期、蓝安路三期等工程,开工酒城大道至泸州西二期、蜀泸大道三期、关口至集装箱码头连接线、蓝田滨江路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忠山隧道工程和泸县、合江城际快速通道,做好“两江四桥”和云龙机场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积极支持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县城建设和新区开发;加强集镇规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小城镇和中心村。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

规划建设“江南新区”和“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江南新区”突出“产城一体”特色,通过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组团的打造,辐射带动周围农村区域的发展,努力建设“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的示范区。“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突出“港城一体”特色,以泸州港为依托,以“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支撑,努力建设西部物资贸易集散基地、西部陆—空—江—海多式联运基地和西南临港产业基地,实现以物流业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编制完成“江南新区”、“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发展机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扎实做好建设起步工作。

营造优美城乡环境。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走在全省前列,确保成功创建“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继续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完成申报工作。加强濑溪河、龙溪河等小流域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争创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实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坚持“三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坚持市与区县一体化发展,切实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城乡协调发展。

筑牢农业基础。加快实施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推进合江锁口水库、纳溪黄桷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叙永倒流河引水工程,力争实现古蔺观文水库开工。大力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工程、烟水工程、主要江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沼气池建设。推进农机化建设,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好新村规划,全面完成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村建设规划编制,配套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引导农业集约发展和农户适度集中。强化提质扩面,建设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示范新村,新建新农村综合体8个。拓展示范效应,在有条件的乡镇全面实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加快扶贫开发。积极对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做好我市扶贫开发规划,争取国家、省对我市扶贫开发的项目支持。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坚持开发式扶贫,整合各类资金,以赤水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为重点,实施连片扶贫开发3片以上,实现扶贫解困5万人,加快农村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步伐。

壮大县域经济。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强统筹规划,更加重视发挥县域经济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区县发展特色经济和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区县协调发展格局。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把更多的精力向民生倾注,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泸州。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五项社会保险”覆盖350万人次。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保障能力。启动“西南天年颐养中心”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增保障性住房11800套,加大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市场物价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培训中心,推进以“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为重点的教育“十大重点工程”和“十项改革试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强化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西南医疗康健城”建设,积极实施国际奥比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泸州市青光眼防治项目。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十大重点文化工程”,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建设,举办泸州市第六届运动会。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推进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和乡镇广播电视标准化建设。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加强新时期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双拥工作成果。做好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保密、档案、人防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强化群众和信访工作责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大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扎实推进公安“三项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增强治安防控能力。提升应急服务管理水平,完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设,加快救灾应急体系建设。重视网络信息和社会舆情,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大众心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四不放过”、“三个一律”,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健全完善城乡基层民主治理机制,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积极培育城乡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果,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以创新拓宽发展空间,为加快发展增添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管理机制,规范完善投融资平台。推动和引导市场主体改革,依托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落实税制调整政策。深化人事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转变要素保障方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充分挖掘废弃地、闲置地潜力,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立足全球,配置资源,开拓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招大引强,注重招商比选,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力争到位市外国内资金504亿元。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完成泸州港保税仓和监管仓建设,加快申报保税物流中心,启动四川泸州保税港区前期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商标和专利战略,着力培育品牌,做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专利等申报工作。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科技、管理领军人才,加快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人才集聚中心。

七、实施项目攻坚,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对接政策争项目,落实责任建项目,强化监督管项目,计划安排8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50亿元。

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实施38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84亿元。确保川黔、泸渝和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竣工通车。完成泸州港集装箱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加快建设叙大铁路和叙蔺高速公路。力争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积极推动南渝泸高速公路,隆黄、渝昆和乐自泸铁路泸州段前期工作。改造国省干线公路100公里。

加快产业项目建设。计划实施24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建成天华公司聚四氢呋喃、四川银鸽5万吨竹纤维、北方公司7万吨有机硅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南区、合江金田纸业、叙永竹浆纸一体化、观文煤矿、岔角滩煤矿等项目。开工建设150万吨硫铁矿采矿及浮选等项目。继续做好石屏二矿、泸州电厂二期、长江航电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民生项目建设。计划实施15个重大民生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确保泸州老窖天府中学新校区主体工程竣工。加快建设蓝田旧城改造、小市麻沙桥片区改造等项目。争取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阳职高迁建工程、国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做好双河水库升级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生态项目建设。计划实施9个重大生态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张坝景区整体保护性开发项目。加快建设护国公园片区、凤凰湖旅游开发、百吉滩温泉旅游开发等项目。开工建设泸州方全民生国际理疗休闲度假区、玉蟾山文化旅游康体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做好佛宝玉兰山度假区、方山景区整体包装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

八、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坚持依法、科学、民主行政,着力打造务实、高效、创新、廉洁的行政团队,增强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学法制度,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强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对重大决策事项实行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和监督,严格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建好政府网站和信息公开专栏,办好市长热线、政务热线、阳光热线。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深入推进效能政府建设。坚持机关为基层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保障部门为直线部门服务,将服务落实到企业、细化到项目、延伸到基层。深化政务公开,强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努力做到审批事项最少、政务服务体系最完善、服务质量最优、办事效率最快、群众满意度最高。强化目标绩效考核,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做到督查到位、评判到位、奖惩到位。

深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扎实开展政府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坚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事、管人,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全市人民的深切期盼,更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坚韧的意志、更加坚实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酒业“小巨人”企业:即销售收入上亿元或经过短期培育销售收入可达亿元以上的酒类企业。

2、二郎•名酒名镇:即郎酒集团委托美国赖恩•约翰逊公司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名企建名镇”项目。项目计划增建1万吨酱酒生产车间及若干配套设施,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实施城镇改造升级工程,将二郎集镇改造为生态、宜居的国际化白酒名镇。

3、资源枯竭城市:2007年,国家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资源枯竭的城市大力扶持,帮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泸州是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来对天然气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目前天然气资源已面临枯竭,导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市通过积极争取,于2011年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为我市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和经济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4、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即以泸州老窖集团为龙头,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江阳区黄舣镇集中连片建设酿酒专用高粱基地,配套蔬菜轮种和加工,并发展近郊生态旅游,形成名酒带动名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和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促进名镇(黄舣镇)、名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5、双百、双两百:即泸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第一阶段,2009—2012年,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城区面积力争达到100平方公里;第二阶段,2013—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区面积力争达到150平方公里;第三阶段,2021—2030年,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城区面积力争达到200平方公里。

6、四桥、五园、六路、多工程:“四桥”,即国窖长江大桥、沱江一桥复线桥、沱江三桥、神六桥;“五园”,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六路”,即酒城大道、蜀泸大道、城南大道、蓝安路、绕城环线、城西新区路网;“多工程”,即城西主排水工程、中心半岛沱江和长江截污干管等工程。

7、九大园区:即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叙永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园区、古蔺县经济开发区。其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已进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合江县、江阳区、纳溪区、泸县、古蔺县已列入《四川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省级开发区培育发展地;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泸州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已迈入“百亿园区”行列。

8、“1525”工程:即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到2012年,建成1个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5个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25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

9、智慧城市: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通过建设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进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

10、五项社会保险: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

11、十大重点文化工程:即泸州大剧院、泸州市石刻艺术博物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泸州市书画艺术展览馆、泸州市网吧连锁公司、“酒城风情”文艺精品剧目、泸州市收藏品交流中心、泸州市印务园区、泸州图书城。

12、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

13、公安“三基工程”、“三项建设”:“三基工程”,即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三项建设”,即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14、安全生产“三个一律”、“四项指标”、“四不放过”:“三个一律”,即对煤矿、水上交通安全检查一律实行暗查暗访,发生责任事故一律依法顶格处理,安全生产经费一律予以保障;“四项指标”,即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5、“156”发展战略: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大战略目标”、“五大战略任务”、“六大战略重点”。“一大战略目标”,即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五大战略任务”,即“五个”翻番,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六大战略重点”,即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构建大枢纽,繁荣大文化,推进大开放,改善大民生。

16、“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两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7、沿江百公里产业集中循环发展带:即依托我市境内的13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以及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等沿江布局的产业园区,集中发展酒业、能源、化工、机械等产业,形成集约循环、主业突出、层次清晰、互促共进的沿江百公里产业带。

18、“一核两副多组团”空间格局:“一核”,即以中心半岛及小市旧城、沙茜片区为主的城市中心区;“两副”,即南部、北部两个城市副中心;“多组团”,即以空间拓展、产业布局为导向,形成外围八大功能组团,分别为城北功能组团、高坝功能组团、沙茜功能组团、城南功能组团、城西功能组团、安富功能组团、泰安—黄舣功能组团、安宁—石洞功能组团。

19、“一主四副多点”新型城镇体系:“一主”,即泸州主城区;“四副”,即泸县县城、合江县城、叙永县城和古蔺县城;“多点”,即重点小城镇。

20、“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一横”,即长江航道;“二纵”即沱江、赤水河航道;“五港区”,即龙江港区、纳溪港区、泸县港区、合江港区、古蔺港区。

21、“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即由川黔、宜泸渝和成自泸赤高速在泸州交叉形成“一环”后向周边形成“六射”,再加南渝泸高速形成第七射;“一横”即指宜叙蔺遵高速。

22、“三纵四横”铁路网络:即隆昌—叙永—黄桶铁路、内江—泸州城际铁路、乐山—自贡—泸州铁路构成“三纵”,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叙永—古蔺大村铁路、重庆—泸州—昆明铁路、古蔺—太平—遵义铁路构成“四横”。

23、酒+N: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酒+N”的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突出酒文化建设主题,统筹推进特色优势文化建设。特色优势文化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文化、长江文化、集邮文化等。

24、两江四桥:即沱江龙透关大桥、蓝田长江大桥、沱江四桥和邻玉长江大桥。

25、三长:即长起公司、邦立重机(原长挖公司)、长液公司。

26、“一区八园”物流体系:“一区”,即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七园”,即安宁物流园区、城北公路交通枢纽物流园区、方山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泰黄物流园区、合江临港物流园区、纳溪物流园区、古蔺物流园区。

27、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三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即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三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即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28、“五小”水利工程:即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渠、小泵站。

29、教育“十大重点工程”和“十项改革试点”:“十大重点工程”,即“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职教攻坚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古蔺叙永贫困县教育帮扶工程;“十项改革试点”,即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改革试点、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学前教育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第二篇:泸州市规划建设局

泸州市规划建设局 泸州市水利局 请解决沱一桥复线桥工程因占用小市沿江路防洪堤加固整治工程施工便道造成防洪堤

加固整治工程增加费用的函

市财政局:泸市水函[2008]96号

沱一桥复线桥工程于2008年1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为抓工期暂时使用小市沿江路防洪堤加固整治工程的施工便道。由于小市沿江路防洪堤加固整治工程还在等待市自筹资金的落实,因而未进行下段(王爷庙段)堤防的加固整治工作。2008年元月中旬,市财政局通知市水利局小市防洪堤自筹资金已落实,2008年安排200万元其余70万元待明年安排,工程可以动工整治。

元月21日,防洪堤施工单位四川省水工局正式恢复动工整治,工程进场即将正在使用的沱江大桥施工便道中断。这就造 1

成沱一桥复线桥工程不能施工,而沱一桥工程水下工程工期十分紧张,工程若不能在洪期前按时完成,将造成工期延误至少半年以上,将造成工程的巨大损失。而防洪堤工程同样有水下工程,水下工程工期也非常紧张,若不能在洪期前完成,也会给工程造成巨大损失。但水利局考虑从顾全大局出发,经与防洪堤施工单位协商,除已停工9天外,再停工14天(从元月30日至2月12日)。为此,市规建局专题向市政府作了紧急请示,市政府领导作了专门批示,要求确保沱江复线桥工程(详见附件1)。

防洪堤停工给防洪堤施工单位造成的损失费用和为避免洪水风险而需要水下工程赶工的费用,经泸州市创新江务开发公司,防洪堤工程建设监理部会同施工单位多次协商后,确定为停工损失费玖万玖仟壹佰叁拾贰元捌角整,赶工费玖万陆仟元整,合计壹拾玖万伍仟壹佰叁拾贰元捌角整(详见附件2)。

我们认为停工损失费和工程赶工费是属实的。特函请市财政局对防洪堤工程发生的停工损失费和水下工程赶工费予以解决。省水工局已于4月30日前按协议按时赶工完成了防洪堤水下工程。其款项望及时支付施工单位。

附件:

1、泸州市规划建设局关于解决沱江一桥复线桥工程与沿江路防洪堤整治工程施工矛盾的紧急请示和李小端副市长批示。

2、泸州市创新江务开发有限公司关于沱一桥复线桥工程与小市沿江路防洪堤加固整治工程施工便道问题造成防洪堤加固工程停工损失及汛期风险情况汇报。

3、补充协议

二00八年五月十四日

主题词:解决工程经费函

泸州市水利局办公室2008年5月14日印 校对:李远林(共印6份)

第三篇:泸州市中医医院简介

泸州市中医医院简介

泸州市中医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四川省精品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会诊与远程教学定点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泸州市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类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泸州市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是泸州市“120”一级急救站,市医保、各商业保险、新农合定点医院、泸州市道路交通事故救治中心。

医院编制床位520张。医院在职职工近700人,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医学硕士研究生20余人,国家级学术继承指导老师1名,四川省学术继承指导老师3名,各类名中医8名。

医院的临床科室有骨伤科、针灸康复科、心脑血管病科、肺病科、糖尿病科、结石病、治未病科、外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手麻科、肿瘤科、疼痛科等。骨伤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肺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症医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心脑血管病科是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针灸科是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单位;结石病科、糖尿病科是泸州市重点中医专科;治未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同时,医院巨资引进德国西门子1.5T超导核磁共振、64层螺旋CT、数字化摄片系统(DR)、500mAX光机、彩超诊断仪、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以及中医诊疗设备50多种。拥有川南一流的制剂室,传承了前辈们中医药制剂的工艺,达到国家GPP标准。研制使用的复方马钱正骨丸、复方定痛正骨丸、草乌灵仙丸、菌郁胆石丸、参七骨折丸、脚伤丸、壮筋补骨丸、尿石丸、复方腰痛丸、消肿活血散等30余个制剂在患者和行业中享有美誉。

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一代又一代泸州市中医医院人恪守“仁心仁术,精诚为医”的宗旨,以“仁和精诚”为院训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中医药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第四篇: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

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

尊敬的林书记、尊敬的袁秘书长:金秋时节,欣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两位领导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局调研和指导工作,体现了市委对全市商务工作的支持和对商务职工的关怀。我代表工作在全市商务战线的同志们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指导下,我局围绕三大战略(“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商旅活市”),突出一个重点(新农村建设),狠抓“五项建设”(机制建设、项目建设、市场建设、能力建设、理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将全市商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1-9月全市主要商务目标完成情况对外贸易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01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410万美元,同比增长39.8%,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4000万美元目标任务的85.3%。预计年末完成出口总额4500万美元。利用外资

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136万美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 1207 万美元,完成省政府下达 700万美元目标任务的172%。其中,赫克力士天普化工有限公司760万美元,泸州科氏沥青产品有限公司310万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一家(壳牌集团公司)。引进亚洲浆纸业巨头印尼金光集团,预计两年内增资将达到8亿元人民币。预计年末合同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600万美元。外经合作

外派劳务625人,完成省政府下达700人目标任务的89.3%,比去年同期增长4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0万美元,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60万美元的9.3倍。预计年末外派劳务770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69亿元,完成省政府下达124亿元目标任务的74%,比去年同期增长14.9%。预计年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日用消费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280家,完成市政府下达75家目标任务的373%。10月10日,各区县待验收的农家店达350家,年底力争建店400家。

二、主要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着力优化服务,抓好外贸主体队伍建设一是扎实抓好外贸主体队伍的培育。通过强化“点”对“点”的培训、上门培训、出口孵化等方式,新增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0户,新增出口零突破企业4户。目前,全市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已达108户,四县三区均实现出口业绩,特别是叙永县实现外贸出口多年为零的历史性突破;二是扎实抓好进出口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商务系统的组织优势与网络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我市50余户企业分别参加“广交会”、“昆交会”、“通用跨国采购会”、“波兰国际博览会”及“第七届西博会”等国内国际重要展会,为企业推出产品、推出品牌及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创造条件和机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七届西博会”期间,通过省厅的促成,成功举办了“泸州-俄罗斯经贸合作洽谈会”,为“泸洲造”产品开拓俄罗斯市场奠定一定基础;三是扎实抓好企业进出口关键环节的跟进与协调。主动配合国税、检验检疫、海关、银行等部门,积极实施“大通关”工程,在此基础上,争取市政府支持,建立了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由商务、财政、国税、外管、检验检疫、海关、口岸、国资等八个部门分别联系一户重点出口企业,并设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实行定期召集制度。通过努力,切实帮助解决了部分企业出口退税遗留问题、我市冻猪肉恢复出口准备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外汇核销单和原产地证申领等问题,发挥了商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四是扎实抓好各项商务政策的争取与引导。紧紧盯住“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出口系数补贴”、“出口孵化补助”等鼓励政策,及时研究政策、学习政策和解读政策,站在企业的角度帮助企业申报项目、争取项目与落实项目。长沱活塞环、四川维城磁能等22户企业共34个项目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59.9万元;审核下达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项目4个,金额18.5万元。

(二)着力项目“落地”,抓好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围绕外商投资促进,着力在“落地”二字上狠抓落实。一是切实做好我市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外资引进工作。围绕煤、电、化、路、港综合开发,围绕化工、机械、酒业、港口物流等四大产业,突出做好泸天化、川天华、泸州北方、长江起重机、邦力重机、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先后主动联系并促成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德固赛化工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美国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美国特雷克斯公司、法国安盟保险公司等到泸投资洽谈。且沃尔玛公司投资设立连锁店、日本三菱商事与泸天化股份公司合作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展良好。二是切实做好在谈项目的跟踪服务和落实。安排专人、明确责任,项目不落地不撤兵,狠抓在谈重点项目不放松。促成了泸州新希望饲料、泸州利茹制衣、泸州市港龙置业落户泸州;促成了赫克力士天普化工、合江瑞安水泥、锐佳科技陶瓷、泸州科氏沥青等四户企业的股份转让和增资工作;目前,正在全力跟踪服务香港汇日集团及印尼金光纸业集团的在泸投资项目。三是切实抓好外商投资促进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泸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外商投资企业从申报、设立、审批、经营等的全过程作出明确规定,使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其次,外商投资促进信息平台建设已具雏形,成为我市对外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再次,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规范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与富商的工作环境。

(三)着力推进外派劳务,拓展外经合作领域围绕拓展外经合作领域,着力在“培训”二字上狠抓落实。一是狠抓外派劳务培训工作。把“培训”作为深化外派劳务工作的“牛鼻子”,作为外经和外派劳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经费上予以保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牵头举办外派劳务专门培训班3期,培训劳务人员430人次;与市劳务开发办联合制订《市级外派劳务基地暂行管理办法》,初步建成护士、石化安装、服务人员、电子机械、建筑、缝纫、医疗美容、厨师等专业的8个市级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同时,力推泸州医学院卫生学校的护士外派劳务基地成为省级护士出国劳务培训基地。二是狠抓外经合作领域拓展。初步建成省级外派劳务基地县一个(泸县);外派工种不断扩大,在巩固传统建筑工、厨师、渔工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外派工种的技术层次与专业化水平,石化安装、钻探工、驾驶员、护士出国劳务有了新突破,出国劳务的国家由去年的10个拓展为20个;高度重视外派劳务优质订单的争取工作,与近6户“中”字号外经企业初步建立起长期协作关系;高度重视外派劳务纠纷的防范与化解工作,制发《境外突发劳务纠纷应急处理办法》。三是初步建成外派劳务基地“借船出海”的机制,积极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和中介组织申办外经权。今年,继泸天化、市一建司取得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泸县建筑安装总公司成为商务部批准的我市第三户对外承包工程外经企业。四是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宣传引导,市一建司在哈萨克斯坦签下合同金额为1260万美元的承包工程项目,已完成营业额560万美元,是我市目前最大的一项对外承包工程;纳溪一业主在缅甸投资建设炼钢厂,已完成投资380万美元,年产5万吨,已投产2万吨,这是我市目前在境外最大的一个投资项目。

(四)着力统筹城乡市场,开创流通业发展新格局围绕开创流通业发展新格局,着力在“统筹”二字上狠抓落实。一是探索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促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力量,扎扎实实抓好“两大工程”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工程。通过抓试点、抓培训、抓机制、抓宣传、抓督查、抓创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得到市上高度重视和省厅充分肯定,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日用消费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280家;代市政府起草的《关于切实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即将下发;通过抓调研、抓规范、抓服务,“双百市场工程”即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连锁经营开始起步,申报了1户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试点,申报了1户省级试点(古蔺下桥农贸市场),有10户企业申报为省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试点。二是探索城市商业网络的构建,促进城乡统筹。启动以 “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制定《泸州市市级商业示范社区评价标准》,力争年内建成2-5家市级“双进”工程示范社区,已向省厅报送省级示范社区一个(刺园路社区);着手编制我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为统筹城乡市场,推动城乡市场健康发展,代市政府起草的《关于加强泸州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已正式出台,《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代拟稿已报市政府。三是探索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的构建,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率先开通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系统,初步完成 “重要生产资料”及“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市场供求信号的动态监测、分析与把握。其次,草拟《泸州市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泸州市监测样本企业报送考核办法》,用机制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四是加强特殊行业管理与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酒类行业管理。制定《重点酒类企业联系制度》;开展《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的专门培训,全面实施“备案登记制”和“随附单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参加我市白酒鉴评会,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全国糖酒交易会、西博会等会展,着力推进泸州酒业发展区建设的服务。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全面实施“放心肉”工程。建成生猪定点屠宰厂(场)121个,城市屠宰厂(场)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已在全市开展集中打击“注水猪”专项行动,正在着手进行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等级资质认定工作,努力提高屠宰企业标准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二手车交易、拍卖、典当、茧丝绸等我市特许经营行业的整顿和规范。五是打造活动品牌,促进消费增长。元旦、春节期间,圆满完成 “2006四川·泸州迎春购物月”各项工作任务,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与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首届烹饪技术大赛,组织近130名选手参赛,被业界誉为“我市餐饮界的一大盛会”。

三、今年工作的几个特点今年以来,全市的商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狠抓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商务系统目标考核机制。一是在局机关,制定《泸州市商务局机关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工作月推进表》等目标考核制度,让每个科室、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责任。根据考核结果对内部所有科室进行拉通站队排位,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培养、使用与激励相挂钩,奖惩逗硬。二是在本系统,完善对区县、企业的目标考核机制,推行目标完成情况按月通报、季度小结、半年督察、考评制度,并要求各级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对照目标找问题、对照目标抓督查,努力做到用目标指导工作、用目标推进工作、用目标检验工作。

(二)狠抓机制建设一是政策机制建设。围绕外贸协作,实施 “大通关”工程,建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围绕外商投资促进,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泸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围绕外派劳务拓展,制定出台《泸州市市级外派劳务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泸州市境外突发劳务纠纷应急处理办法》;围绕商务流通业可持续发展,制定《关于加强泸州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泸州市关于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切实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市场运行监测与分析,制发《泸州市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围绕酒类行业监督管理,制定《泸州市重点酒类企业联系制度》。二是管理机制建设。修订和完善局机关党委工作、行政工作与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泸州市商务局行政效能监察重点事项试行办法》,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围。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理财,确保人性化管理与规范化运作。

(三)狠抓工作创新注意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一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改版商务网站、搭建网上信息平台。新网站7月份运行至今已有8000余人次登陆访问。二是为解决内贸外贸两张皮问题,推动“四外联动”工作机制的建立。将广交会、厦交会、糖酒交易会等重要展会,延伸为外商投资促进平台,把贸易促进与投资促进结合起来进行谋篇布局。三是为解决工作合力的问题,推动扁平化组织的构建。从各科室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成功完成“迎春购物月”、“泸州首届烹饪比赛”、“商务工作会”、“商务培训会”等大型商务活动;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部门“一”对“一”联系重点出口企业的机制。四是为解决统筹协调问题,推动机关月工作例会、区县局长联协会、重点部门情况通气会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狠抓队伍建设一是狠抓机关队伍建设。通过抓培训、抓培养、抓教育、抓监督,努力打造一支一流的工作队伍,努力做到既高标准严要求,又真诚关心热忱帮助。通过积极向组织人事部门推荐干部、大力支持干部职工参与各级各类培训、谋划探索干部轮岗交流、中层干部半年谈话等举措,实现机关队伍的优化与高效。二是狠抓商务系统整体队伍建设。“人才强商”是商务部门的一项重点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类培训、分层次培训、现场培训、考察代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涉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者、商务行政工作者等的培训力度。今年,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 15期,组织外出参观考察 70余次,参训人员近700名,努力实现了把重点酒类企业、重点外贸出口企业、重点流通企业、生猪定点屠宰场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者,市场运行监测系统监测人员及本系统商务行政人员全部轮训一遍的目标。

(五)狠抓商务调研结合商务系统的实际设立了“泸州商务调研奖”,鼓励各区县、各部门、各企业积极参加调研工作。一方面,要求各区县、各部门、各企业都应有调研课题与调研计划。目前,已完成《泸州市“十五”对外贸易报告》、《创新泸州白酒产业的思考》、《泸州市茧丝绸生产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等多篇课题调研文章。另一方面,注意调研成果的转化与利用。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提出的建议,力求尽快解决、尽快转化、尽快落实。“银企对接会”、“组建酒类行业协会”、“设立市级外派劳务基地”等大量举措,就是调研推动的直接结果。

四、后三个月的重点工作商务工作线长、面广、量大,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它从流通的角度切入生产、消费领域,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到商务工作。后三个月在统揽全局中重点突出以下几项工作。(一)抓好商务目标的督促检查工作。根据“全市目标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1-9月商务工作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加强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差距较大的区县和企业进行重点督促检查。紧紧盯住省级目标、市级目标与部门目标不放松,力争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的商务目标任务。

(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商务部今年确定的一号工程,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惠民工程,也是一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四个难点。一是要选准试点企业。设立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进行双向选择。把那些具备较强经济实力、配送能力、管理能力和真正想干实事的企业选为试点企业。二是要大力探索“一网多用”。充分释放农家店的“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功能,逐步扩展药品经营、烟草零售、科教文化用品下乡。把农家店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三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据测算,到乡村开店配送成本比在城市高出2成以上,在城市投资与在农村投资的毛利比约为3:1。因此,单凭市场化运作来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难度较大,还要依*政策的强力驱动。各区县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出台与之配套的支持促进政策。四是要加强运行监管。坚持科学发展,力戒盲目扩张和滥竽充数。把开办农家店进度、数量与农家店运行质量和农民满意程度,纳入工程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加强跟踪和后续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政策效果。

(三)“四外”联动我们要用全局眼光审视泸州商务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以吸引外资为重点,推进外贸、外资、外经、外事“四外联动”。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外商投资推动。完善网上投资促进平台,完成外商投资协会换届,探索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抓好沃尔玛、三菱商社、印尼金光纸业、香港汇日集团、凯华药业等项目的跟踪与落地工作,帮助赫克力士有限公司、长江起重机公司、锐佳科技陶瓷工业有限公司、维城磁能有限公司等外商投资企业着力拓展海外市场,有效拉动外贸出口。二是通过对外贸易推动。把贸易伙伴变为合作伙伴,以商招商,带动外商投资。召开两个会议,即银企协作座谈会和第二次重点出口企业联系部门联席会议;组织好三个活动,即精心组织企业参加第100届广交会、第22届印度国际贸易博览会、“美酒醉宝岛”等国内国外大型经贸活动,为企业扩大出口搭建平台;三是通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促成泸州医学院与成都天立宏科技公司建立护士外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第四期外派劳务专业培训,预计培训出国人员200人次;积极推动到阿联酋、也门两批60人次的出国劳务;组织参加京津川外派劳务对接会。以对外承包工程为契机,带动我市成套设备、技术与材料的出口,带动外派劳务工作的开展;四是通过外事平台推动。充分利用各种外事活动平台,寻求新的对外合作渠道和贸易机会,形成以外事为平台,外资推动外贸、外经带动外贸、外贸促进外资与外经发展的协调发展机制。

(四)酒类产业管理泸酒不仅是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市的酒税占税收总额的近30%,创造就业岗位30000多个,并对广告、设计、包装、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加强对酒类产业的管理与引导:一是建立和完善重点酒类企业联系制度。加强与重点酒类企业的沟通联系,对重点酒类企业进行重点帮扶;二是组建泸州酒类企业协会。加强酒类企业的交流联系,发挥酒类行业自律作用,提升泸酒整体形象;三是全面实施酒类“随附单”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保护名优产品;四是研究制定促进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层面推动泸州酒业的做大做强与做优。

四、请求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外贸出口环境有待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外贸出口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十五”期间累计进出口23329万美元,占历史以来进出口总额28240万美元的82.6%,其中,出口16872万美元,占历史以来出口总额的84.5%。但是,比起省内先进市州、甚至川南城市,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产业基础、产品结构、交通运输、信息化程度等等客观因素外,还反映在思想意识、服务效能等方面。特别在服务效能方面,因为外贸出口工作牵涉众多职能部门,哪个环节有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出口。近几年来,企业反映最多的,主要是个别直属部门,一是强调政策原则多,灵活解决问题少,凡事都依照法令法规,不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二是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轮岗后,政策业务不熟悉,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影响企业办理程序化的手续,个别企业还因此来回跑几次;三是部门领导人对涉及出口工作的具体科室重视不够,对科室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加强对企业服务问题上,强调不够;四是个别区县职能部门,对外贸出口环节不了解,往往先入为主地对企业的出口持怀疑态度,导致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增加格外的麻烦和困难。

(二)流通业发展举步维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商务部也提出了2006年进一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和规范化建设”、“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培育”等一系列服务于“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全国各地掀起了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热潮,出台配套政策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省财政厅设立了内贸专项扶持金1500万元,用于流通业发展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宜宾、内江等周边城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为此,我局在代市政府起草了《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请求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泸州市流通业发展专项扶持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政府引导推动泸州市流通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扶持资金,那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培育”等举措将无力开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将举步维艰。

(三)工作缺乏主动权我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接到企业反映时,只能进行协调,问题能否解决,没有主动权。为此,建议:恢复成立泸州市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对外开放协作机制,切实解决泸州对外开放软环境问题;在适当时候,由市委领导主持召开一次涉外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座谈会,专门就如何扩大我市对外开放、促进对外贸易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达到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加强服务,扩大出口的目的。

(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交通难由于我市一些试点区县如古蔺、叙永等偏僻的边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加之我市将在三年内建成近千家农家店,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乡级、村级农家店的指导,建设更符合规范、符合标准的农家店,恳请林书记帮助解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交通难的问题。

第五篇: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及泸州市城市规划和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是在泸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各类建设项目均按本规定执行。第三条: 泸县、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可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二章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第四条: 我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GBJ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

第五条: 部分具有兼容性的建设用地,其兼容的内容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的区域,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执行。

凡是《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按规定对原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执行,涉及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的用地调整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

第六条: 凡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片区用地,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范围由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必须低于《表二》中所列的指标。

第九条: 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类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及其相应的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条: 对未列入《表二》的学校、科研机构、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二》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 商住综合楼商业用房应至少占两层以上(含两层),仅设底层商店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均不应超过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凡在详细规划中已明确为居住建筑用地的,不论公建用房所占比例多大,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均不应超过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建筑基地用地面积的计算,以红线确定的用地范围进行计算,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不纳入计算,代征地或代拆迁的小区道路(12米以下不含12米的道路)算至道路中心线。

各建设项目不论分期建设与否,均以红线范围进行统一指标计算,不能分割成若干块单独计算,已有建筑在红线范围内的仍要参与指标计算。第十三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也不得再插建任何建筑物。第十四条: 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旧城用地面积0.5公顷。

(二)新区用地面积1公顷。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无法调整合并,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第十五条: 各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既要满足详细规划的指标要求,又要满足附表

(二)的规定,取二者中的要求严格者作为规划管理的控制指标。第十六条: 在计算容积率时,全地下室不参与控制指标的计算,半地下室折半计算。

第十七条: 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前提下,为了在规划实施中更多地为城市提供广场、公共停车场、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不含城市道路),在满足规划要求及有关规范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容积率,但批准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原建筑面积20%,已作为开放空间的不得改作它用。容积率控制指标(F)提供1M2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M2)F<2 1 2≤F<4 2 4≤F<6 3所提供的公共绿地或公共活动场所须符合以下要求:任意方向净宽大于10米,实际使用面积大于150平方米。附表

(二)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表 控制范围控制指标建筑类别 旧城 新区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低层、多层住宅(1-6层)33% 2.0 30% 1.8 中高层住宅(7-9层)31% 2.4 28% 2.2 高层住宅(10层以上)23% 3.5 20% 3.5 多层办公建筑、旅馆 40% 2.5 35% 2.5 高层办公建筑、旅馆 40% 6.5 35% 6.5 多层商业用房 45% 2.5 40% 2.5 厂房及库房 45% 1.8 40% 1.6 市场 55% 2.2 55% 2.2 注:旧城是指以拆迁改造为主的区域,新区是指以征地建设为主的区域。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基底占地面积除以基地总面积,建筑容积率是指建筑总面积除以基地总面积。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八条: 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绿化、安全、工程管线、建筑设计规范和文物古迹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十九条: 低层、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规定如下:(1)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

两幢建筑采光面相对时,在旧城区内,建筑采光间距应大于0.8H;新区内建筑采光间距应大于1.0H(H为建筑物高度)。(2)相互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

山墙面对正面,山墙按山墙距退让山墙距一半,正面按平行布置采光间距一半退让,建筑间距二者相加计算。山墙开窗时按正面计算。(3)既非垂直又非平行的居住建筑

1、当夹角为00-30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居住建筑控制。

2、当夹角为300-600时,其最窄处间距在旧城应大于0.7H;新区应大于0.9H。

3、当夹角为大于60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第二十条: 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建筑山墙间距不得小于8米,对32米及32米以上街道的临街建筑山墙间距不得小于10米。高层与各种层数的山墙间距则不得小于13米。

第二十一条: 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30米以下高度的建筑,其最小值为24米,超过30米高度的建筑,每增加3米高度,建筑间距增加0.5米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各自规定间距的一半相加计算。第二十二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按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进行控制。第二十三条: 非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

(一)高层与高层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其最小值为18米。

(二)高层与多层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

(三)多层与多层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

(四)低层与高、多、低层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8米。

第二十四条: 特殊地段、地形的建筑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采光、通风、城市设计的要求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第五章 建筑退让距离

第二十五条: 建筑物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排水干线,人防设施、文物古迹、电力保护区及用地边界建设时,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退让。第二十六条: 建筑物沿用地边界修建时,应按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规定的自身相应间距的一半作为建筑离界距离。第二十七条: 当相邻已有建筑未退让间距时,新建建筑应退足相对应的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

道路宽度不满足间距要求时,按道路中线各退够相应间距。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的深度的0.7倍,且最小值为3米。第二十八条: 沿城市道路新建建筑物时,建筑退让距离的最小值按下表执行。

道路等级建筑退让建筑性质 40米以上 大于30米、小于或等于40米 大于20米、小于或等于30米 小于或等于20米 退让道路红线 退让道路红线 退让道路红线 退让道路红线 高度24米以下的建筑 5 3 3 2 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 10 8 5 3 第二十九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等人流、车流大量集散的建筑应满足集散场地的要求,且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第三十条: 高层建筑主楼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

(一)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米时,不得小于10米。

(二)建筑高度大于50米时,不得小于18米。

第三十一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道路规划红线应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求。第三十二条: 沿江道路靠江一侧不应新建建筑物。第六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三十三条: 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规定。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6层,如利用地形高差分层入口时,建筑物总层数不得超过7层。第三十四条: 在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净空保护区域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要求。第三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第三十六条: 建筑高度除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城市景观规划,城市节点规划需要控制的高度外,还应按下列计算公式控制建筑高度。H≤1.5(W+S)公式中:H-沿街建筑物高度; W-规划道路红线宽;

S-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第七章 城市绿化

第三十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居住建筑,其基地内的绿地率新区不低于30%,旧城不低于25%;除居住建筑以外的其它建筑,其基地内的绿地率新区不低于20%,旧城不低于15%。

第三十八条: 居住组团内必须设置集中绿地,且至少应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作为集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

第三十九条: 一个街区内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

第四十条: 在计算绿地率时,屋顶绿化不纳入计算,对全地下室上部绿化折半计算。

第四十一条: 当临城市30米宽以上道路建设时,除满足规划管理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外,绿化用地宜临道路设置。第四十二条: 在确定保护的古城墙地段,古城墙两侧各2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任何建筑物,宜作为绿化用地。第四十三条: 规划确定的绿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不得非法占用。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凡已编制了详细规划的地区,应同时满足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技术规定。第四十五条: 当对建设项目有多项条款同时规定时,按条款严格者执行。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在泸州市建设委员会。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从发布之日起生效。

下载泸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泸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泸州市江阳区教育局(精选)

    泸州市江阳区教育局 关于开展对校车安全进行专项治理工作的 通 知 各学校(幼儿园),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车的交通安全宣传和安全管理,消除......

    泸州市人民政府采购中心

    泸州市人民政府采购中心关于“四川省泸州市国家税务局多联式中央空调系统〞公开招标工程的修改通知各投标供给商:我中心于2021年1月15日组织对“四川省泸州市国家税务局多联......

    泸州市2013年经济情况

    泸州经济概况 经省统计局审定,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84.......

    泸州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泸州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并联审批工作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并联审批工作的通知》......

    泸州市招商工作总结经验

    泸州市招商工作总结经验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泸州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分5个方面作概要汇报。 一、坚持“一区一主业”招商 一是做好招商项目引导,结合战略功能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

    泸州市首届街舞大赛

    泸州市首届街舞电视大赛总冠名合同书 甲方:四川ASDQ广告公司泸州电视广告部 乙方:四川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泸州分公司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原则,经共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 甲......

    泸州市卫生局5则范文

    泸州市卫生局 关于调整泸州市医院评审委员会的征求意见函 各区县卫生局、市注册医疗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我市按照《四川省医院评审办法》,在......

    泸州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泸州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2-06-12 【生效日期】2002-06-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泸州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