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懂血液化验报告
看懂血液化验报告
为什么化验单上有不同的单位和参考值?
这是一个较为专业化的问题。由于化验项目很多,化验方法也各异,因此使用的表达化
验值的单位也有所不同。
现行的两大单位系统分别称为质量浓度单位,也就是我们以前使用的习惯单位或称为传 统单位,另一个既是国家推选的法定计量单位――以物质浓度为基础的国际单位制(SI 制)。具体体现在不同实验室发出的化验单上就表现为同一个检验项目有了两个不同的数值 和不同的单位,为了便于横向比较,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换算才判断两个结果的高低,给大家
提供一个换算公式及常用检验项目换算表,以方便广大患者。
传统单位参考值×换算系数=SI制参考值(加SI制单位)
SI制参考值÷换算系数=传统单位参考值(加传统单位)▲ 看懂血液检查报告 1.血液的成份
白血球为已成熟的细胞,有动力及吞噬细菌的作用;而红血球之成熟者为无核细胞,其功
用为携于氧气及 二氧化碳;血小板主要之作用与血凝固有关。2.血液的一般检查 检验项目 正常值
红血球计数(RBC)男性:(4.0~5.5)×1012/L(400~500万/ul)女性:(3.5~5.0)×1012/L(350~500万/ul)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g/L(12~16g/dl)女性:110~150g/L(11~15g/dl)白血球计数(WBC)(4.0~10.0)X109/L 4000~10,000/ul 白血球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6% 淋巴细胞 20~35% 单核细胞 1~8% 血小板计数(100-300)X109/L(100,000~300,000/ul)百分率: 0.5~1.5% 网织红血球计数 绝对值:(24~84)X109/L(2.4~8.4万/ul)红血球沉降率(ESR)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出血时间 Duke法:1~3分 IVY法:0.5~6分 凝血时间 玻片法:2~5分 试管法:4~12分 3.数字代表意义 *红血球计数 减少:常见于各种病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另外还
可见于妊娠的中、后期以及某些老年人。
增加:主要可见于缺氧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对性增
加和真性红血球症的绝对增高。
*血红蛋白:其临床意义与红血球减少、增加相同。根据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可将贫血分为 四级,轻度贫血小于110g/L;
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小于90g/L;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小于60g/L;
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小于30g/L。*白血球计数
增高:见于
(1)细菌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如脓肿、败血症、化脓性阑尼炎、脓胸、大叶性 肺炎。
(2)身体处于应急状态时,如急性出血、手术、组织损伤、烧伤。
(3)某些白血病、转移性癌等疾病。
减少:见于
(1)某些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原虫感染时,如伤寒、疟疾、流行性感染、麻疹、病毒性 肝炎。
(2)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3)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保泰松、阿斯匹林、氯霉素及化学治疗药物使用后等情形。
*白血球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其增加和减少意义与白血球总数的增减意义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见于过敏反应,热带嗜酸性血球增多症、寄生感染、慢性多核球
性白血病和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减少见于伤寒早期、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及严重传 染病。
(3)嗜碱性粒细胞:增加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减少则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增加见于急性感染,如百日咳、传染性粒细胞增多症、结核病、传染病恢 复期,慢性、急性淋巴球白血球;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5)单核细胞:增加见于疟疾、活动性肺结核、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减少无临床 意义。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生理性增加见于餐后、运动后。病理性增加见于真性血小板增多 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失血、溶血;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
生贫血、急性白血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脾功能亢进、骨转移癌。
*网织红血球计数:是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针,增高见 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大出
血;减低则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血球沉降率:增加见于结核病、风湿活动、化脓性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
斑狼疮、急性心肌梗塞、严重贫血。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血管性假血友病、严
重肝肾病病患者、维生素C缺乏者。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重症肝脏疾病、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病、阻塞性黄疸、先天性凝
血霉原缺乏症、血浆凝血因子缺乏、应用肝素和双香豆素治疗时。
第二篇: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3【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01~0.05(1%~5%)【0.01】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参考值:0.005~0.05(0.05%~5%)【0.01】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大手术病情严重及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4)嗜碱性粒细胞(B):
正常参考值:0~0.01(0%~1%)【0.01】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转移癌。
减少: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L):
正常参考值:0.25~0.35(25%~35%)【0.01】
临床意义:
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之后。
(6)单核细胞(M):
正常参考值:0.03~0.08(3%~8%)【0.01】
临床意义:
增多: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00~300)×103/mm3)【1.0】
临床意义:
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及进行体外循环时、化学药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疗药物或放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则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血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Hb)测定: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降低: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钩虫病等。
增高:慢性缺氧(肺气肿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
2.红细胞(RBC)检验: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5×1012/L。
临床意义同血红蛋白,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减少更为明显。
3.白细胞(WBC)检验:参考值: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增多:细菌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应激状态(急性出血和大手术)等(妊娠后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可有生理性增加)。
减少:病毒感染、伤害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严重感染、放射性辐照、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4.白细胞分类(DC):参考值: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和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粒细胞
增多: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和尿毒症等;
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辐照和肿瘤化疗。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病毒感染。
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
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及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5.血小板(PLT)检验:参考值:100~300×109/L。
减少: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
增多: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时。
6.红细胞比积(Ht)检验:参考值: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儿 0.49~0.54。
增高:失水和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
下降:贫血及血液稀释时。
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参考值:成人79~101fl,儿童73~89f1和新生儿可达105fl。
用于贫血分类:增大为巨红细胞性贫血,减小为小细胞性贫血(如严重缺铁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
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7~32ρg,新生儿可达40ρg。
用于贫血分类: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G):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40~410g/L和新生儿可达450g/L。
大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减小。
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参考值:0.11~0.16(成人)。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动态变化。
11.网织红细胞(RC)计数:参考值:成人0.5~1.5%,新生儿3.0%~6.0%.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会增多,再性障碍贫血等骨髓抑制者减少.12.红细胞沉降率(ESR):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60岁以上男女老人的上限分别为24和34mm/h.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急性炎症、贫血及恶性肿瘤等增快。幼龄儿、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老人呈生理性增快。
第三篇:如何看懂地质报告
阅读勘察报告的演讲稿
1、如何阅读勘察报告
(1)直接看结束语和建议中的持力层土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地基类型以及基础砌筑标高。
(2)地基承载力一般以千帕kPa为单位,1kPa=1kN/m2。
(3)从持力层土质提供的承载力特征值大小可以初步判断土质的好坏。一般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80kPa的为好土,低于180kPa的可认为土质不好。
(4)回填土的承载力一般为60~80。一些层数低矮的丙丁类建筑,例如单层砖房住宅、单层大门、荷载比较小的临时建筑(构筑)物,基础可以落在回填土上。
(5)看基础砌筑标高即确定埋深。基础尽量浅埋。基础不得埋在冻土深度范围内,否则基础会受到冰反复胀缩的破坏性影响。“基础的冰冻深度和±0.000的绝对标高”两项一般要求明确写在结构总说明中。
2、结合钻探点号看懂地质剖面图及确定基础埋置标高
设计人员第一步应该以报告中建议的最高埋深为起点,用铅笔画一条水平线从左向右贯穿剖面图,看看此水平线是否绝大部分落在报告建议的持力层土质标号层范围之内。1如果此水平线完全落在该范围之内,则建议标高适合作为基础埋置标高。2如果此水平线绝大部分落在该范围之内,小部分(小于5%)落在该范围之外(落在不大有利的土质上),这时本着基础宜浅埋的经济原则,判定建议标高适合作为基础埋置标高,但日后与勘察单位一起验槽时,要共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处理这局部的不利土层。一般的处理措施是局部换填或是局部清掉,视具体情况加豆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替换。3此水平线绝大部分落在该范围之外,则建议标高不适合作为基础埋置标高,须进一步降低该标高。
3、重点看结语或建议中对饱和软土的液化判别
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即饱和软土,但不包括黄土)在地震强度的作用下的液化判别其重要性已经上升为抗震规范中的强条。一般来说,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在强震时不会发生整体倾覆,即使遇上罕遇地震,建筑一般也是坍塌而不是倾覆。但对液化地基上的建筑倾斜或是倾倒却是很可能的,这是因为平时地基土中的水分同土“紧密团结”为一体,与土共同承托支持整个建筑物的重量,这时土中的水分是有利的。而当地震时,地基土会被震实下沉而水会漂上来,基础原来是坐落在坚实的基础上,而此时却落脚在含水量急剧增大的地基上,类似漂浮在水上。泡了水的地基土承载力会大幅丧失,于是建筑物会整体倾斜甚至倾倒。
4、重点看两个水位--历年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和抗浮水位
历年最高水位--一般设计地下构件如地下混凝土外墙配筋时,要使用这个水位来计算外墙受到的水压力。
抗浮水位--一般比历年最高水位低一些。设计人员看到一些地下层数较多而地上层数不多的工程,有可能不满足抗浮要求时,应要求勘察单位提供准确的抗浮水位。要根据工程经验,具体分析报告中可能不合理的水位,及时与勘察单位沟通,最终要求勘察单位提供真实、科学、合理的抗浮水位数据,作为设计的正确依据。
5、特别扫读结语或建议中定性的预警语句,并且必要时将其写进基础说明
报告中的预警语句如“施工时应注意,在降水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影响相邻建筑物。建议对本楼沉降变形进行长期观测。”“严禁扰动基地持力层土……”等等,一定要重点标识出来,并将他们写入基础说明中,这样做是为了突出矛盾,告诫自己这些地方日后挖土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结构自身问题,另一方面也加深施工单位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如“持力层以下埋藏有砂层,且有承压水的条件下,施工时应注意不宜钎探,以免造成涌砂,降低地基承载力和加大基础沉降量”这样的警告,如果设计人员不写在图纸中,施工单位不可能钎探时注意,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6、特别扫读结语或建议中场地类别、场地类型、覆盖层厚度和地面下15m范围内平均剪切波速
一般报告中结束语处的第2条会交待地面以下15m范围内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平均值,并根据此数值判定拟建场地土的软硬类型,并结合拟建场地的覆盖层厚度,进一步判定拟建场地的场地类别。
剪切波速实质上就是剪切波竖向垂直穿越各个土层的速度,一般来说,土层土质越硬,穿越速度就越快。
7、次要看的东西
好土下是否存在不良工程地质中的局部软弱下卧层。存在局部软弱下卧层在实际工程中比较少见。如果有,则进行局部软弱下卧层验算。
8、少看甚至不看的东西
地层岩性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可以少看甚至不看。这些内容和设计关联不大,其中比如含水量、土的密度、土的孔隙比e和空隙率n、土的饱和度S、土的干密度、饱和密度、有效密度、抗剪强度指标、缩限WL、土的塑性指数IP、土的液性指数IL等,都可以不看。
土的压缩性指标中的压缩模量Es,在基础设计手算地基变形时可能要用到,但对应JCCAD软件,Es也很少使用。
第四篇:如何看懂地质报告
如何看懂地质报告
1、如何阅读勘察报告
(1)直接看结束语和建议中的持力层土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地基类型以及基础砌筑标高。
(2)地基承载力一般以千帕kPa为单位,1kPa=1kN/m2。
(3)从持力层土质提供的承载力特征值大小可以初步判断土质的好坏。一般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80kPa的为好土,低于180kPa的可认为土质不好。
(4)回填土的承载力一般为60~80。一些层数低矮的丙丁类建筑,例如单层砖房住宅、单层大门、荷载比较小的临时建筑(构筑)物,基础可以落在回填土上。
(5)看基础砌筑标高即确定埋深。基础尽量浅埋。基础不得埋在冻土深度范围内,否则基础会受到冰反复胀缩的破坏性影响。“基础的冰冻深度和±0.000的绝对标高”两项一般要求明确写在结构总说明中。
2、结合钻探点号看懂地质剖面图及确定基础埋置标高
设计人员第一步应该以报告中建议的最高埋深为起点,用铅笔画一条水平线从左向右贯穿剖面图,看看此水平线是否绝大部分落在报告建议的持力层土质标号层范围之内。
(1)如果此水平线完全落在该范围之内,则建议标高适合作为基础埋置标高。
(2)如果此水平线绝大部分落在该范围之内,小部分(小于5%)落在该范围之外(落在不大有利的土质上),这时本着基础宜浅埋的经济原则,判定建议标高适合作为基础埋置标高,但日后与勘察单位一起验槽时,要共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处理这局部的不利土层。一般的处理措施是局部换填或是局部清掉,视具体情况加豆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替换。
(3)此水平线绝大部分落在该范围之外,则建议标高不适合作为基础埋置标高,须进一步降低该标高。
3、重点看结语或建议中对饱和软土的液化判别
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即饱和软土,但不包括黄土)在地震强度的作用下的液化判别其重要性已经上升为抗震规范中的强条。一般来说,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在强震时不会发生整体倾覆,即使遇上罕遇地震,建筑一般也是坍塌而不是倾覆。但对液化地基上的建筑倾斜或是倾倒却是很可能的,这是因为平时地基土中的水分同土“紧密团结”为一体,与土共同承托支持整个建筑物的重量,这时土中的水分是有利的。而当地震时,地基土会被震实下沉而水会漂上来,基础原来是坐落在坚实的基础上,而此时却落脚在含水量急剧增大的地基上,类似漂浮在水上。泡了水的地基土承载力会大幅丧失,于是建筑物会整体倾斜甚至倾倒。
4、重点看两个水位:历年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和抗浮水位
历年最高水位:一般设计地下构件如地下混凝土外墙配筋时,要使用这个水位来计算外墙受到的水压力。
抗浮水位:一般比历年最高水位低一些。设计人员看到一些地下层数较多而地上层数不多的工程,有可能不满足抗浮要求时,应要求勘察单位提供准确的抗浮水位。要根据工程经验,具体分析报告中可能不合理的水位,及时与勘察单位沟通,最终要求勘察单位提供真实、科学、合理的抗浮水位数据,作为设计的正确依据。
5、特别扫读结语或建议中定性的预警语句,并且必要时将其写进基础说明
报告中的预警语句如“施工时应注意,在降水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影响相邻建筑物。建议对本楼沉降变形进行长期观测。”“严禁扰动基地持力层土……”等等,一定要重点标识出来,并将他们写入基础说明中,这样做是为了突出矛盾,告诫自己这些地方日后挖土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结构自身问题,另一方面也加深施工单位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如“持力层以下埋藏有砂层,且有承压水的条件下,施工时应注意不宜钎探,以免造成涌砂,降低地基承载力和加大基础沉降量”这样的警告,如果设计人员不写在图纸中,施工单位不可能钎探时注意,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如:本工程地下水位较高,基槽边界条件较为复杂,应妥善选择降水及基坑边坡支护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观测,降水开始后需经设计人员同意方可停止,等。
6、特别扫读结语或建议中场地类别、场地类型、覆盖层厚度和地面下15m范围内平均剪切波速
一般报告中结束语处的第2条会交待地面以下15m范围内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平均值,并根据此数值判定拟建场地土的软硬类型,并结合拟建场地的覆盖层厚度,进一步判定拟建场地的场地类别。
剪切波速实质上就是剪切波竖向垂直穿越各个土层的速度,一般来说,土层土质越硬,穿越速度就越快。
7、次要看的东西
好土下是否存在不良工程地质中的局部软弱下卧层。存在局部软弱下卧层在实际工程中比较少见。如果有,则进行局部软弱下卧层验算。
8、少看甚至不看的东西
地层岩性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可以少看甚至不看。这些内容和设计关联不大,其中比如含水量、土的密度、土的孔隙比e和空隙率n、土的饱和度S、土的干密度、饱和密度、有效密度、抗剪强度指标、缩限WL、土的塑性指数IP、土的液性指数IL等,都可以不看。
第五篇:黄金化验报告
关于黄金成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报告
为适应矿山发展需求,本化验室开始着手研究黄金成品化验的各种方法,现列出以下几种常规测定方法作为参考,由于各种方法各有利弊,所以还请公司领导斟酌。方法
一、表皮取样,分光光度法:
通过特殊工具刮出金块表面的金粉,样品量约为1克,通过王水溶解并按实际条件稀释到一定倍数,最后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说明:以现在冬季温度为背景,1ug/mL的金标准溶液测得吸光度值为70左右,那么1克的样品先溶解为1L,理论浓度约为1mg/mL,鉴于原子吸收仪在样品浓度太高时测定结果偏差较大(吸光度值超过800乃到1000的话读数极不稳定甚至升不上去),因此1mg/mL的样品还需稀释500至1000倍,以确保仪器读数的稳定性。
结论:本法优点是不需要投入新的化验成本;缺点是取样量不能太少,同时单取表面难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还有就是因为稀释倍数太大,会带来相应的计算误差。方法
二、密度比较法(可称比重法):
一、手工测定
将金块完全浸入盛满清水的杯子,再在该杯子外面用一个大杯装下溢出的清水,然后将清水转移至刻度值较小的量筒中,准备记下清水的体积,这样通过金块的重量/水的体积,就可以知道金当时的密度x。因为水的体积就是金块的体积,再根据纯金在20℃下的密度是19.32g/cm3,计算公式:
19.32/100=x/y→y=100x/19.32 式中:x是当时测出的金块密度,为已知值
y是金块的百分比含量
说明:需要工具是精密电子天平JD500-3,4260元/台,规格:
最大称重:500g 最小称重:0.001g 称盘尺寸:Φ90mm 外形尺寸:330×200×285mm 最大称重越大,它的最小称重就越大。也就是说,称得越重,它的精密度就越差。结论:本方法的优点是不需取样,不破坏金块外表;缺点是水的体积在转移过程中会略有损失,容易造成误差。同时本方法我也没用过,只能说它在理论上是可以通过的。
二、使用专门测定工具:
1、黄金纯度检测仪DH-300K 测量时间:15 秒 最大称重:300g 最小称重:0.005g 密度解析:0.001
2、日本原装黄金纯度检测仪
测量时间:10 秒 最大称重:300g/2000g 最小称重:未知 方法
三、x 荧光光谱法
具有一定能量分辨率的X 射线探测器同时探测样品所发出的各种能量特征X 射线,探测器输出信号幅度与接收到的X 射线能量成正比,利用能谱仪分析探测器输出信号的能量大小及强度,对样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所需仪器说明:HXF-7200 贵金属纯度检测仪
可分析元素:金(Au),银(Ag),铂(Pt),钯(Pd),铜(Cu),铑(Rh),钌(Ru),锌(Zn),镍(Ni),镉(Cd)分析范围:0.3%~99.99% 测量时间:自适应30~100 秒 测量精度:±0.1% 操作系统:Windows2000/XP 尺寸:500mm×450mm×300mm 重量:35kg 镀层厚度范围<30ìm 结论:优点是快速、无损、一次性投入成本一般,常使用成本低,本无测试成本。缺点是常量测试精度达0.1%,可能难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同时,X射线在穿透人体时,会对人体产生轻度危害,引起人体生物大分子及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反应,产生有害效应,无任何防护的照射就会对人体造成射线损伤。这需要我们在检测过程中必须穿戴特殊的防护工具,不大适合我们现今的工作环境。方法
四、电子探针法(不常用,概述)
属点状测试,精度可达PPB 级别,必须测定数点平均,可有效测试的样品范围广,测试成本高,受仪器测试样品仓大小限制。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常量测试应用性不强。
综上所述,黄金成品的无损检测方法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存在局限性,因此必须有各种方法的密切配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目前贵金属检测领域最安全可靠的做法是,将密度法与x 荧光光谱法互相联动配合,取长补短,综合判断出样品的真实纯度。这是珠宝检测领域几十年来,测试数万件黄金饰品的成功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