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课堂演绎生命的色彩(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4:0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小学语文课堂演绎生命的色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小学语文课堂演绎生命的色彩》。

第一篇:让小学语文课堂演绎生命的色彩

让小学语文课堂演绎生命的色彩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来自丁家沟乡中心小学,非常荣幸有机会能在这里向各位评委、同仁学习!我汇报交流的题目是《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次

小学优质课竞赛已圆满结束。在本次竞赛活动中各位同仁们强烈的进取精神、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刻的教材解读能力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真实有效的教学效果,生动地诠释了“教学模式与有效教学”这一主题。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伟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孩子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孩子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而“有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有效,那么教师开展好每一个教学活动便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教学行为的指导,其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学校的课改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有效课堂使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有效课堂,不仅是达成有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有效课堂”是指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通过组织、引导、维持、促进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后,师生得到的最大化的发展。简单说,“有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疑问与探究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总之这里的有效不仅是教师有效的讲解,更多的是指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师生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的最大化发展。也就是说,孩子有无进步或发展主要是看上课是否有效。而要建设高效课堂,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说,课堂是否高效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地学习,是否会学习,是否能持久地学习。因此,要建设有效课堂,就必须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做文章。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学生不认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而有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怎样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的每个活动都能有效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呢?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更快地转变教学理念,规范教学方式,以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引领,让每位教师对教什么、怎样教的课堂框架设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条操作成熟,得心应手,我认为小学语文以“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要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角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又效课堂的意识转变。例如:让学生说想法

2、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老师想要建构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迷人的微笑感染学生,用亲切的语言感动学生,用饱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例如:用饱含激情的诵读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有效教育。例如:轻轻地抚摸,会心的一笑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建设高效课堂,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说,课堂是否高效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地学习,是否会学习,是否能持久地学习。因此,要建设高效课堂,就必须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做文章。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我认为要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

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例如:()

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语言情景,引导学生预习,诚然,预习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上。预习的实质是教师把学生引入读书的殿堂,进入课文的境界,开始读书实践的第一步。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和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教师着力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设计预习提纲,设置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圈、点、批、注,使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例如:()利用多

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指导精读在这一环节上尤为重要:指导精读。这个环节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问题,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教师要牢牢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整体地而不是肢解地,重点地而不是泛泛地指导学生在反复读书中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和语言。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群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地说出来,经过相互启发、借鉴、补充和矫正,得出正确的结论。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议论、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启发,有共鸣,有争辩。所

有结论的得出,都不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就打破了教学参考书的框框和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例如:讨论

3、要面向全体学生。评议归纳。评议归纳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习内容的评议归纳。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训练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议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以后应注意的问题。此时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让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同时,尽量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例如:对学生的评价及鼓励

4、迁移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辅导学生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说话-训练----

三、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作为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例如:课外知识的穿插与引深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采用“操作--领悟--运用”的教学策略,也可以采用“质疑--研讨--小结”的教学策略。但不管采用那种策略,学生的操作、质疑、研讨一定在前,教师的结论在后。实施这种教学策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于实践。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作用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只是定向、点拨,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精选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规律,指导学习方法。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保护孩子学习的热情,积极创设情境,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提供机会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孩子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帮助孩子理解,提升孩子的经验,拓展孩子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新课改的牵引与推动下,我们要做到让孩子们喜欢每一节课,我们老师才会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才会演绎生命的色彩。

谢谢大家!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演绎精彩

让语文课堂演绎精彩

—— 读《有效十讲》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我认真拜读了余文森教授《有效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我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他用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指标: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这不禁让我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时候,一堂课下来,我自己感觉很累,因为我常常很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学生,结果提出的问题,不是很少有人举手回答,即使回答了,也不尽人意,再不学生几乎保持沉默,情急之下,只好自问自答,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好。

现在我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不是高效的。其实这个方面我自己也一直有这种感觉。每次下课后我总要想: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有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吗?有些时候我会找班级中的学生聊聊,从他们的口中有时候我也能收获一些关于课堂的信息。我觉得自己的课堂还不够民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够浓。余教授说,要想使孩子愿学,就必须让孩子专注于课堂、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创新。

余文森教授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强调了课堂教学是“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课文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如果我们老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形式下去的话,往往就会出现学生被动回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完全抹杀掉,更不可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信息的互动、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互动、精神的互动,那么,怎样建立有效教学学互动呢?

一、课堂关注要全面化

作为教师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并且做到经常换位思考,使得教学成为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从书中的第40页案例中,我明白了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进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除了考虑采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法,在课堂上渗透学法的指导;全面合理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并进行迁移运用,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感获得共鸣的乐园,洋溢着欢笑和幸福。

2、课堂上要尽量关注到所有的学生。

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不同学情层次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要顺学而导,重过程,重学生的发展,坚持鼓励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立有效合作形式。

1、小组讨论形式要多样化。在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前,可说清要求,提供一定的讨论的形式。可以是以每人先谈自己的想法,由小组长负责归纳总结。组员可适时补充,最后推选一人在集体中交流。总之,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讨论。

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可以引导讨论;在归纳概括时及时讨论;在寻求多元理解时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互动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在广泛交流后,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课堂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总之,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能让孩子感觉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怦然心动”甚至“浮想联翩”的。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发掘和总结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和我们思想碰撞出火花,让我们的课堂与孩子共同成长,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做到省时高效,让我们的课堂演绎更多精彩。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新课程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走向真实、追求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个历程里,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机会发掘他们的潜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一、创设情境,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思考,激活语文课堂活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精心设计导语,唤醒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席慕容《乡愁》时,先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也许,乡愁袭来时,我们会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那清澈娴静的小河,黄昏袅袅升起的炊烟,清晨淡淡弥漫的晓雾„„今天我们去体味一下席慕容独特的《乡愁》感悟”。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体验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中,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效果也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欣赏美妙音乐,调动学生情感。音乐一直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是一种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声音,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海燕》,可以播放有关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声,海燕勇敢翱翔的鸣叫声的录音磁带,激发学生想象海燕迎接暴风雨的英勇形象,这样学生定能很好进入课文的氛围和意境中去。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面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这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展示课件图片,融合学生情感。如教学《沁园春·雪》,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雄伟景象,然后再结合词中优美的描写,学生会很快地融情入境。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播放故宫博物院图片,按课堂介绍的顺序加以说明,面对座座雄伟的宫殿,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鼓励创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

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也是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水的源泉。

(一)引导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 2 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教参上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如下质疑:木兰对年老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折射出的男女平等思想不也应该是这首民歌表现出来的主题吗?《夸父逐日》一文,短小而意味深长,学生提出质疑,认为也可提炼出“自不量力的结果是死在半路上,遇事要量力而行。”的主题。

学贵于思,成于思。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思维敏捷,促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才思就会永不枯竭。

(二)角色表演,洋溢课堂生命的活力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也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表演体会教材,让学生担当角色,使教材中的角色鲜活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很快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景之中。如教《皇帝的新装》,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扮演角色的,或当观众的,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课文中角色不再是书本上,而就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高傲的皇帝,狡猾的骗子,愚蠢的大臣,诚实的孩子,个个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恣意流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才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三)激发想象,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 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教师提问:“孔乙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当学生想象出了十多种结局后,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看看课文,这些结局在当时的社会是否会出现。学生以课文描写的情境为据,一一分析,最后在争辩中达到共识,在那个冷漠残酷的社会里孔乙己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这样,教学中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总是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在教学《乡愁》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课堂上选取其中的一小节改成散文口头作文,然后评比。课后,教师提供“小时候,母爱是香甜的乳汗,长大后,母爱是 ”的格式,要求学生仿照《乡愁》学写几节诗,力求用想象这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只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才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

三、课堂评价,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和赏识,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而理想的课堂评价是一个美好的境界,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 动发展,促进师生思维的生成与碰撞,从而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充满魅力的即时评价,就像一缕缕阳光带来温暖、成长、闪光、成熟,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以互动方式进行提问:“孔子是个大学问家,怎么连小孩的问题也答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文中所说的现象?”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使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保护了一棵棵创新的萌芽。再如《观舞记》的课堂上,老师要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听后评价。一位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得磕磕绊绊,但很认真很投入。老师要同学们评论一下。同学们小声议论“有错字,停顿也不对!”学生深深的低下了头。这时老师评价说:“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太流利,这可能和老师没有叫大家预习有关,但是这位同学很有朗读的潜力,那就是感情非常投入,而这恰恰是朗读成功重要的因素。”一句话极大地激励了这位同学,后来他的手一直高高地举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 “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教学活动充满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时的课堂评价会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这样孩子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就能发挥到极至,让课堂中的美丽生命随地绽放。

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要用心创设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创新和即时的课堂评价,激活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让课堂焕发生命色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色彩

[关键词]:生命;课堂;希望;情感;智慧

[摘要]:建构生命课堂就得进行生命课堂教学设计。它要求教师在明确和牢记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之外,还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生命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促进学生生命形态的健康成长,实现和谐的生命课堂的有效生成。而情感、智慧、希望是使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不可缺少的要素。

生命是什么?

诗人席慕容说: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

我们教育者认为,生命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中的肉体与精神的成长。而生命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生命力的综合生成过程,是道德建树和生命发展的过程。

建构生命课堂就得进行生命课堂教学设计。它要求教师在明确和牢记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之外,还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生命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促进学生生命形态的健康成长,实现和谐的生命课堂的有效生成。而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氛围的创设,是使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不可缺少的要素。

这样的课堂,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的,他们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这样的课堂,生命得到尊重、关怀、拓展、提升;这样的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有特色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却忽视了我们课堂中的受教育者的生命需求,忽视了教育的生命性价值。于是,认知、理性取代了活生生的生命存在,训练、灌输堵塞了生机勃勃的生命的成长,日复一日、单调与乏味消磨了学生生命的情趣。因此,要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中获得肉体与精神的成长,生命的课堂就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情感、智慧、希望。

一、生命的课堂应投入生命的激情

什么是激情?心理学中的解释是: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 1 学中。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

我们的教学必然要有师生激情的投入。例如,在语文学科中,“言为心之声”,“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课文在课堂的外显,必然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儿童是最情绪化的。刚刚哭的,马上可以破涕而笑;刚刚笑的,转眼可以嚎啕大哭。我常常想,这么情绪化的小孩,他们在课堂上何以面对老师轰炸式的提问而泰然处之,处惊不变?他们人在课堂,其实早已游离到学习活动之外了。他们没有情感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些在课堂上胆小如鼠,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下课却立刻变成了小“老虎”,叫呀、跳呀,生龙活虎,情感特别丰富。他们上课的激情哪去了呢?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的理想教师》用一句话点醒了我们:“我们所诅咒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所塑造的,所以教师逃避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说得真好,我所埋怨的正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造成课堂中学生缺乏激情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教师本身上课缺乏激情,学生的的激情在单调枯燥的教学中干枯了;二是我们的课堂纪律严格、刻板,学生的热情被扼杀了。

特级语文教师孙双金为一堂好课提出了一个很生动的“四个小”标准:学生小脸通红,小眼闪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就是学生课堂激情的最好体现。没有激情的参与,不会有“小脸通红,小眼闪亮”的激动表现,没有激情的推动,就不会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表达欲望。

有了激情,学生的学习才是投入的、积极的,思维才是灵动的、活跃的。在学习的激情中,学生有一种学习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是快乐、是难忘的。伴随着学习高峰的体验,也许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不吐就难受。于是,课堂中,有的学生举手不行,嘴里还叫着“我说,我说。”有的冒险也要把自己的答案公布于众。甚至情不自禁的大声插嘴了。

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时,老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中而得到激励,把课讲得更好。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才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只要这样讲课,我们每一位教师谁都能得到这种切身体验。

当然生命状态的课堂是多变的。如果,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仍然激情洋溢,难以安 2 静,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引导,而决不能靠简单的纪律和粗暴的压制来维持纪律。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

二、生命的课堂应飞扬生命的智慧

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英国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沦落到学校的教材知识,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我们教育缺什么——缺智慧。那么,课堂的智慧来之何方?来之于有智慧的教师通过有智慧的教育培养了有智慧的学生。因此,智慧首先来之于教师的课堂智慧,其次学生的智慧应该在宽松的环境中萌发,在主体的体验中生成,在生活的情景中激发,在质疑争论中碰撞,在讨论想象中放飞。

三、生命的课堂应关注生命的希望

生命为什么存在?生命因为希望而存在。那么,学生的希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希望满足自己的好奇,希望被尊重,希望被承认,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赞许和赏识。为什么老师的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声表扬,会让学生高兴好几天?就是因为它满足了生命的需要。

一位老师的教学随笔令我颇有感慨。“不知什么时候起,每天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一种期待。用他们的话说,每天的语文课成了他们紧张生活中的一点亮色,一点神往。说来惭愧,学生这么盼望语文课并非是因为语文的吸引,而是由于音乐的吸引。因为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可以听到一首他们喜欢的歌。”是呀,如果我们的课,每天都给学生一点期待、一点希望,那学生每天的生命存在,岂不更有乐趣、更有意义。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希望的存在呢?

1.生命的课堂要多给学生被尊重、被赏识的希望。

周弘在书中写道:“没有赏识就没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所以,我们无时无刻都不要忘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与我们一样,不,他们脆弱的心灵比我们更渴望被尊重、被欣赏。在生命的课堂里我们要时时为这些生命点亮一盏盏希望的灯。

2.生命的课堂要满足学生渴望欣喜的愿望。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评价,是学生的希望之一。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出人意外并符合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学生的希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对学生的精彩表现,我们的教师要么奖一声“正确”,要么奖一片掌声,表扬凝固成了模式,热情僵化为表演,久而久之,学生乏味了,麻木了,倦怠了,这种评价怎能满足学生内心涌动的多彩的希望呢?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课,利用作文来评价激励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课后学生追着我问:“老师,什么时候还讲评作文?”

我感受到,只要我们的课堂能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各方面使学生不断获得新鲜、生动的科学认知,使学生不断得到欣喜,那么学生就会天天都带着幸福而美好的希望,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接受充满生命色彩的学习。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真正地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身上的每一点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教学课堂就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参考文献:

[1]英国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2009 [2] 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2008 [3] 丁燃.《新课程,你我同行》之卷三.光明日报出版.2010

陈小云(浙江省龙泉市绿谷教育集团 821804139@qq.com 邮编:323700)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绽放绚丽色彩》

让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绽放绚丽色彩

摘要: 课堂即时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后继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许多教师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后,运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洋溢着各种激励表扬用语,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掌声不断。但是仔细深入到实际课堂上,却会发现课堂上所呈现的即时评价往往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糖衣炮弹”,表面上称赞有加,肯定十足,而实际上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反而更大,让其对表扬表现出麻木、无所谓的心态,让激励性评价像白开水一样没滋味,成为一种形式。因而,我认为要让课堂即时评价真正发挥其激励、促进的效果,需要做到针对性、启发性、主体性等方面,使语文课堂绽放精彩瞬间,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教育评价 及时评价 针对性 启发性 主体性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平常除了认真备课、上课外,我会另外挤出大量的时间去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参加观摩课、听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在学习后我常会反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教师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致持续高涨,对新知充满探知精神,而有的教师看上去是那么激情澎湃,但学生却是一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呢?最后发现,这离不开授课教师丰富的阅历以及正确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那充满智慧的课堂即时评价,是那精彩的评价让课堂焕发鲜活的生命气息。下面结合自己平常听课后以及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中关于课堂即时评价的一些浅显看法:

一、“针生相对”,百发百中

我们的课堂即时评价语言一定要有针对性,防止笼统模糊。

在问题解决中,即使是同一问题,也会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解决问题的层次呈现多样化的形式,作为教师就应该从学生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他们答题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而异,给予针对性的即时评价,才能“百发百中”激发孩子的自重感,渴望不断取得进步。如某教师在上《勾践灭吴》一课时,学生读“贾人夏则资皮”“贾人”的读音正确,教师表扬他“读得准确”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我在预习的课文时查过字典所以知道这个字的正确读音。”之后,教师继续评 1

价“这个字我们并不陌生,在姓氏里面常见,但是这种用法我们还是第一次遇见,他能够发现这个问题并主动解决,这种探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表扬比空洞的“好”、“你读得真棒!”要好得多,因为他是切实站在学生的个体角度去分析,理解他如此答题的缘由,最后进行针对有效地评价,这不仅能够鼓励被表扬的学生,也能让全体学生都收到启发。

只有针对有效的评价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进步努力的方向,如果是一味笼统地夸奖“你真棒!”“有进步”只会让学生觉得没劲儿。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但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为什么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宗获取成功的喜悦,能够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的追求。

二、睿智启发,收获妙想

课堂即时评价的启发性就是指教师的评价让能学生动脑去思考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如果老师们践行“要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理念,自己的即时评价是可以逐渐变得精彩并充满启发性,最终收获到的是学生精妙无比的想法。

例如孙双金老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生:“课文地久自然段写黄昏时候,漫山遍野想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邱少云牺牲了呢?

师:你太有水平了,你的提问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也答不上来,还是请同学们帮忙吧!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当我们的老师了。

(这时课堂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了,学生个个小脸通红,小手直举。)

生:老师,因为战友看到火在燃烧,知道邱少云牺牲了,所以都喊起了“为邱少云同志报仇”的口号。

生:火烧了,怎么知道一定是邱少云呢?

生:是“我”看到之后告诉战友们的。

生:老师,我是这样认为的,可能是“我”先喊出了“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大家听了知道是邱少云牺牲了,所以满山遍野都想起了这口号。

哗——上课的学生、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一片断中,孙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提问,及时进行有效地启发性追问,真诚地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得学生在愉快地氛围中大胆地去思考、辨析、感悟,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简单的答案,而是启发思维,探索知识的学习能力呀!

三、互为导向,关注主体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评价中要适当地“让权”给学生,学生是评价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为将来在社会实践中担当“主体角色”、发挥“主体作用”而奠定良好的基础。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它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评价与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促进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它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而是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应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还应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体现评价的主体性。

某教师在进行研讨课《新型玻璃》中的最后环节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推销新型玻璃。学生经过短暂的准备后开始自认为最得意的 “推销”—“杀虫剂,不需要;蚊蝇拍,该退休;有了我防虫玻璃,一切都搞定!”“我是吃音玻璃,要想住的安安静静,就让我守住你家的窗户吧!”„„虽说孩子们的广告显然幼稚、粗糙的不足挂齿,但对这些广告词的即时评价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是欣赏的、宽容的、鼓励的,被评价的学生因得到尊重而更加自信。在这里即时评价所尊重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学生,是对学生的劳动、智慧和创造的尊重。这切切实实体现的就是课堂即时评价的主体性。

同时,主体性原则并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实施单方面的评价,还包括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总去,增加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包括学生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对自身的各方面学习和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评价,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逐步提高要求自己和解剖自己的能力,为自我教育提高认识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

3启发下,通过观察和测量,对同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合作能力的表现、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主要是通过小组的方式实现。

总之,课堂即时评价是一种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系的进行性的评估,它贯穿于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应以人为本,体现评价的针对性性,启发性性,主体性,引导学生品尝探索和创造获得成功和喜悦,让学生在愉悦的语文课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生命的魅力,欣赏世界上由评价构建的充满绚丽色彩的事物。

下载让小学语文课堂演绎生命的色彩(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小学语文课堂演绎生命的色彩(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我们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华北油田一处小学 周晓娜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成果类别:论文) 作 者:李路云 职 务:小学语文教师 职 称:未评 单 位:望谟县乐旺镇乐旺中心小学 手 机:*** 地 址:贵州省望谟县乐旺镇乐旺中心小......

    让学生演绎文本

    让学生演绎文本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周显锋 当我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教室给学生讲解《小摄影师》一课时,发现学生学习并不积极,表现很怠慢,课堂出现老师一头热的状况,我不断......

    让生命安全教育扎根于语文课堂

    让生命安全教育扎根于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乃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理所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一、 语文教学应呼唤学生树立珍爱生命......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古浪县大靖东关小学 许小兰 朱万香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学期我校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有效策略探索这一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一年级组选定《家》这一课为教研展示课。 在品读这一教学环......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