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 关于印发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4: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11月 关于印发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11月 关于印发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的通知》。

第一篇:2017年11月 关于印发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

《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已经市五届人民政府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16日

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

一、项目总述

(一)项目背景。

2013年8月,贵港市获得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以来,我市政府为了快速推进建设,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贵港市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整体建设工作能够科学、有序开展,根据已通过政府批复的《贵港市智慧城市PPP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建设要求,我市拟建设“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配套项目,中心功能集办公、展示、多媒体汇报厅、应急联动指挥功能于一体,集中展示贵港市智慧城市建成效果,预留数据接口兼容智慧城市各项应用系统,接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应用的实时数据,用于领导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上级领导的考察、社会团体的交流学习和招商引资对城市了解考察,对接大数据中心可成为全市应急联动指挥调度中心。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是贵港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需求。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的必要性:(1)是智慧城市统一建设的必备配套设施,利于政府及社会投资方、建设方共同有序推进智慧城市项目落成。政府领导了解智慧建设成果和动态的掌握城市发展现状,给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2)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展示宣传、交流、合作、研究的城市管理中心。(3)是实时归集、调用、抽取全市经济社会数据,形成城市联动应急指挥中心功能。

(三)项目概况。1.拟规划面积:1700㎡。2.规划建设内容:

管理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各区域硬件及配套支撑操作系统;智慧城市展示汇报区配套软件开发及智慧城市集中展示区综合管理平台软件开发;对管理中心场馆进行规划、设计、装修装饰,对场馆进行电气、灯光配置;对中心各功能区域(内部结构)进行部署。

管理中心主要包括两大功能板块:

(1)智慧城市管理区:智慧城市建设运维技术用房、智慧办业务用房、智慧城市项目公司用房。

(2)智慧城市展示汇报区:管理中心入口展示区(巨幕)、多媒体汇报厅(即应急联动指挥调度中心)、智慧城市业务集中培训区、数字会议室、智慧城市展示墙。

图(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规划)

(四)规划建设思路。1.国内参考案例。

针对国内其他已经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展厅、运营管理中心的研究及了解,目前国内展厅一般采用两种形式:

(1)纯粹的智慧城市宣传展示厅:

其优点是通过各种展示手段,让参观者从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来了解智慧城市各个系统,令人感受直观,印象深刻。缺点是初期投资大,实效性较差。由于信息化设备和技术更新快速,这类展厅所应用的技术在三年之后就需要整体升级再造,维护费用高。

例如: 宁波市智慧城市科技展馆项目:

宁波市智慧城市科技馆面积1546平方米,一期投资约4000万,2014年9月中旬正式开馆;2017年开始二期建设,整体更新设施设备,全套系统升级。是全国首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大型综合性互动式科普体验场馆。科技馆向市民呈现了未来智慧生活的部分缩影,涵盖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城市、两化融合、智慧物流、智慧水利、智慧教育等领域,兼顾智慧城市教育和培训职能,为学生提供培训实习基地。

(2)智慧城市综合性管理中心:

其特点是更注重实用性和空间的合理利用。集办公、会议、宣传、学习为一体,主要运用视频播放的手段将智慧城市各个内容进行展示;能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更新的节奏,实用性、适应性强。

例如:智慧宜昌管理中心。

整个管理中心面积6000平米,规划了中心办公室、云中心、机房控制中心、公共办公区、独立办公室、小会议室、大会议、VIP会议、智慧城市会客厅、应用实训区、应用体验中心、网格管理中心办公室区、城管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集行政办公、商业运营、中心机房、展示汇报、交流学习、创业基地为一体。

2.项目建设思路。

基于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形式,结合我市的实际需求,拟将智慧城市配套项目按照“管理中心”的模式来规划建设内容:

管理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配套项目,是展示智慧城市各项信息化建设的窗口平台,智慧城市管理中心规划以实用性、公益性为基本导则,既为智慧城市总体建设提供必要的管理、运维场所,也要打造成极具公信力、信服力、可视化的,符合贵港特色的智慧城市展示、汇报、学习中心,承担着提升城市科技文化品位、展示城市形象、项目宣传、交流、招商引资等工作的重要平台。

3.项目建设模式。

管理中心作为智慧城市总体建设的配套项目,需与智慧城市项目总体建设的业务内容、技术架构、平台部署等高度统一,预留数据接口,兼容智慧城市各项应用系统,接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应用的实时数据。由市财政直接拨付给《贵港市智慧城市建设PPP项目》中标方,管理中心的初步设计方案报发改委审批后的概算作为拨付依据,管理中心建设场地由政府免费提供,后期硬件设备二次更新升级、10年的网络费用、运行维护、展示内容软件更新等费用共4789.58万,由中标方项目公司承担(该管理中心若非智慧城市建设PPP项目中标方建设,则会导致数据接口不兼容,展示内容与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不符,因数据安全问题而无法连接大数据平台,无法形成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等,后期运行维护费用需政府承担)。根据财金[2014]156号附件《PPP项目合同指南》,将智慧城市管理中心纳入智慧城市合同范畴,作为智慧城市PPP项目合同附件签订。

二、设计及建设方案

(一)总体设计方案。1.设计理念。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使用功能,以及运营管理部门对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总体设计,设计思路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立足广西,全国示范。以智慧城市最新理念与成果打造国内一流的智慧示范。

(2)对标国际,持续创新。对标国内外先进智慧城市运营与展示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智慧贵港展示中心迭代更新,要让管理更富科学性,产业更趋协调化,生活更具幸福感。

(3)装修风格要融合贵港特色元素。符合美学要求,富有科技感和创新精神。

2.总体设计原则。

管理中心内部功能主要包括管理中心办公区和功能展示、汇报区。打造集展示与运营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心。为智慧城市的管理、运营、维护、宣传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管理中心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展示与运维服务相结合,将管理中心建设成为长期性的智慧城市宣传教育与管理的中心。

管理中心将坚持实用性、综合性、前沿性的规划原则,建设多功能管理中心。

(二)各分区建设方案。1.智慧城市管理区。

智慧城市管理区包括智慧城市建设运维技术用房、智慧办业务用房、智慧城市项目公司用房。该区域是贵港市智慧办、智慧城市项目公司和运维团队的工作区域,承载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管理以及智慧城市各子项目的建设和运维工作。

智慧办负责统筹协调项目的推进,督促各部门落实工作、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统一规划、部署,确保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科学统筹,统一管理贵港市所有的智慧城市类项目,统一安排项目评审、建设资金、项目的建设与验收等。

(智慧城市建设运维技术用房效果图)

2.智慧城市展示汇报区。

(1)管理中心入口展示区(巨幕)。

管理中心入口展示区由大屏播放智慧城市宣传片,全面展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愿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文、城市产业等,并对“智慧贵港”各方面的成效进行展望,使参观者对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有更全面、宏观的了解。

管理中心入口展示区参考图

(2)多媒体综合汇报厅(应急联动调度指挥中心)。

本区配备大型投影幕布、多媒体音箱等设施,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汇报、城市应急联动调度指挥中心等功能。该区域可容纳100人就坐。通过智慧城市“一张图”,实现对城市运营的全面监管控,做到对城市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对城市的突发状况能及时进行协同处理。展示内容包括: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网格化智慧城市管理、城市交通建设成果与规划等。

(多媒体汇报厅参考图)

该区域以三维UI平台软件展现贵港市从交通、安防、环境检测、居民信息、能源、医疗、金额等全方面数据化的展现,让参观者以宏观的视角了解智慧贵港的方方面面,体验为城市管理与决策提供的智慧化的数据。在该平台上可以观看到城市各个方面的数据内容,初始阶段制作模拟平台,数据采用后台数据库随机产生,营造真实体验环境。预留开发接口后期可以接入真实平台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实时、详细的数据依据。

(3)智慧城市业务集中培训区。

智慧城市业务集中培训区采用投影仪,LED屏等辅助工具为依托,将承载智慧城市的远程视频会议、各应用系统的相关培训、智慧城市技术理论学习等功能。

(智慧城市业务集中培训区参考图)

(4)智慧城市展示墙。

智慧城市展示幕墙以电视幕墙的为载体,通过播放宣传视频、智慧应用软件模拟等方式展示智慧城市各个智慧应用的建设内容以及建成之后的效果。

(智慧城市展示墙参考效果图)

展示墙展示的内容包括 :

智慧政务:展示贵港市智慧政务建设成果与未来规划,包括:政府网站、网上服务大厅、电子审批电子监察、协同办公、部门业务应用、领导决策支持等几个方面。

该区域以向参观者展示政务公开、透明的应用。以智慧城市为依托,体验未来智慧化的服务,参观者只需要上传相关数据及信息即可足不出户完成所有手续,体验智慧化一站式服务为百姓带来的更加快捷、高效的便利。

智慧交通工程:展示贵港市智慧交通建设成果与未来规划,包括: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展示、交通指挥调度平台展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展示、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监控等。

智慧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系统:以地下管廊为主解读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以及贵港市智慧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系统,生动形象地立体展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层基础支撑的智慧城市建造基石。

该区域带领访客体验以地下综合管廊为主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贵港市智慧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系统。

智慧人社:用影片形式,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以管理平台体验整合社区管理与服务资源,实现人口信息、地名地址、事件、城市部件、组织、社情民意等社会管理要素,结合网格化管理思想,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情、房、组织”等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

智慧水务:展示贵港市智慧水务建设成果与未来规划。以三维影片介绍智慧水务的建设成果与管理方式,区域内水系从污染源检测到环境治理的现状等。污染源检查以互动软件的方式,展现污染源在线检测,模拟水污染排放智慧水务平台检测及报警,锁定污染源,提供水污染预测评估报告等。智能节水展示城市绿化灌溉等方面的节水措施,雨水及生活用水收集、水处理及过滤、中水处理等几个方面。

智慧水务界面展示参考图

智慧产业园区:通过屏幕展示三维可视化数据,智慧产业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可以查看园区内所有的信息和数据,例如:人员信息、能耗信息、车辆信息、金额信息、安防信息等,让参观者以园区管理员的角色,通过智慧化的数据管理园区。

智慧物流:展示客户车辆、运输危险物品车辆在车辆定位,车辆远程监控,车辆环境监控等方面的应用。

以软件模拟方式展示物流车辆智能调度,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自动化管理的应用。

智慧内河港口:通过宣传视频展示贵港市智慧内河港口建设成果与总体规划,介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港口以实现物体互联为发展方向,以传感技术、RFID 技术及其应用为基础,配合有线、无线等传输技术,来推进港口的物联网建设,实现港口在仓储管理、生产操作、海关监管、实时跟踪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搭建高水平、高度智慧化的智慧港口。

智慧社区:通过智慧社区软件平台展示贵港市智慧社区建设内容——在线服务系统、呼叫中心系统、数字健康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社区信用系统、村村通、社管通等内容。

智慧一天,用影片的形式,展示一个人的一天出行、办公、购物、休闲等智慧化的生活。

智慧养老:用影片的形式,做居家养老介绍。

智慧医疗:通过宣传影片和智慧医疗演示软件,展示未来的智慧医疗发展方向。

智慧教育:通过宣传影片体验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互动,课程管理、成绩查询、综合评价等,体验远程视频教育和网络教育,体验校园监控、校园签到、信息查询。

智慧公交:智能公交方面,以互动软件的方式,体验电子公交,公交信息查询,路线规划等应用。智能驾驶方面,采用三维视频方式,让参观者虚拟驾驶车辆体验路线规划、交通信息、自动驾驶、车位预定等应用。

智慧旅游:智慧旅游展区将采用视频展示模式,通过无人机航拍的旅游视频让人们体验旅游目的地的场景,通过不一样的视角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使得游客不仅拓展了视野,也了解到了未来旅游的新方式。

三、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依据。

1.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有关文件。2.新的有关财务制度的会计制度。

3.2017年贵港市建筑及安装工程预算基价。4.2017年贵港市建委颁发的有关工程造价信息。5.项目拟建设方案及业主单位提供的资料。6.国内及广西省类似项目投资。

(二)项目总投资及运维估算。

10年项目总投资¥78,809,685.00元。其中主要费用构成如下:

(1)硬件及支撑软件购置费6,590,300元,主要含硬件及配套支撑操作系统购置费等。

(2)软件研发费18,453,600元。

(3)装修工程费用概算5,870,000元,主要包含综合布线等装修工程费。(4)10年运维及硬件设备二次更新费用估算47,895,785元。

(三)设备及支撑软件投资估算。

硬件投资费用约为6,590,300元。软件投资费用约为18,453,600元,具体明细如下:

设计、装饰、装修工程投资费用约为5,870,000元,具体明细如下:

(五)10年运维及硬件设备二次更新费用估算。

第二篇:配电运维管理与建设改造原则

e运维详解配电运维管理与建设改造原则

配电作为电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进行,配电的规模会不断增大。配电的技术水平及施工质量高低会对电网经济运行与可靠供电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电网工作进程也会对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产生关联,所以电网运行的稳定可靠将直接影响诸多行业领域的运作正常,因此e运维认为改造电网计划的设置须在结构方面进行优化,以对电网构造实施合理设置,并对电网进行细部处理时需对在运作时的安全稳定格外注意,同时在建设改造方面加入电子控制与数控技术等。

配电运行过程中所存问题分析

1.1 载荷的不均衡分布

电路负载功率出现不平衡状况是一种常见现象,因传统设计不够合理,再加上我国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载荷区域与无载荷区域不能合理划分情况。基于此,在许多方面,因区域性建设的发展速度较快,使当前供电网络所供电力已不再可以满足地区发展的电力供应需求,使其处于满负荷与超负荷等运转状况,该情况下的功率损耗非常之大,因此,若不彻底进行改造,则会对电气设备产生一定影响,并将严重损坏供电设备。

1.2 设备布局缺乏合理性

供电网络体系设备的布局,通常会参照传统的布局形式,从而造成许多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分析其中原因最主要的为电力消费分配的不合理问题,由于所有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因此相应的电力供应也会存有差异。对于新进到电网并使电网自身发生变化的那些设备的分配不合理现象将会引发较大问题,对于有些配电不合理网络设备的操作,也会引发不利后果,并对电网操作产生严重影响。

1.3 配电设备的陈旧

通过研究分析供电网络,发现许多地方所设定供电网络系统的发展十分古老,这主要包括架空线较旧,电缆所用时间太长,塔线路陈旧,隔离开关、配电变压器与无功补偿型电容器与其他一些辅助装置等均十分陈旧,在应用时,使配网的自动化很难实现,同时也造成大量电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浪费,使电力企业发展受到阻碍。配电运维管理与建设改造原则分析

2.1 建设改造以新建立线路为主并减小供电半径

许多配电企业因受限于地理条件,线路多数为单辐射类型,所带客户通常也多是农电客户,而少部分是为城镇与工业园客户进行供电。由于此线路负荷不均匀的普遍性,在这一现状条件下,对线路的建设与改造必须以新建变电站线路方式来开展实施。对新建线路的设计要依据双回与以上进行设计,对线路走廊充分予以利用。利用新出线路方式,在对负荷进行割接的同时也使原来线路运行电流得以降低,使供电半径缩短,并且也开辟出新的通道线路,从根本上使问题得到解决。

2.2 加强线路间的联络原则

配电线路的建设与改造需要强化线路之间的联络,条件具备的线路需要在联络供电实现的同时来使配电的自动化得以实现。基层配电因受变电站布点等因素制约,有较少的站点布置,尤其是在农村区域,变电站则更难以在全部区域进行覆盖,使线路的供电半径较大,从而使从事运维检修相关人员对故障进行巡线与排除的时间过长。所以,在对线路进行建设改造之时,具有联络条件线路的两条或多条需建立起联络关系且要实现配电的自动化。在联络关系形成后,调度将按照线路实时负荷状况对其运行方式进行及时调整,这可使线路末端低电压与线损过高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并且可在一条线路发生故障的短时间内,由非故障区进行代供,使线路供电可靠度得到提高。配电实现自动化能提升线路的能控、可控与在控性能,对所存问题可提前发现,从而更大程度缩小停电区域范围,并减少人工操作时间,以最短时间对故障区域供电进行恢复,节约物力人力,并使供电可靠度得以提高。

2.3 建立健全配电管理的专业化部门

供电企业可以在相应的运行维护检修部门下设立配电运检班组,该配电班组交由检修运维部门进行指导。对于从事运检相关业务计划与实施的工作,要对相关工作执行结果进行及时追溯与落实,这样可使工作效率提高,从而真正实现管理专业化。在运维抢修部下设立城区专业配电班组与农村专业配电班,以对配网线路的专业性检修、巡视与抢修等工作进行负责,并能对供电所按时开展专业化的指导与培训。通过该方式,不但能使配电管理者工作压力得以缓解,也可防止由于各供电所能力差异致使不同结果产生,使问题真正被发现并解决。建立配电运检的业务班组相当于为运行单位配备了一个管家。运行维护检修部门管理者有足够精力去对抢修指挥组与各个配电运维组进行调度以开展相关的配电运检任务,并对执行结果进行及时落实与检查。同时还能对供电所与相关班组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与培训,从而保证配电运检的各项工作能得以落实,使配电管理专业化水平得以全面提升,进而使配网运维步入良性循环过程。

2.4 低压台区其建设改造需坚持密布点、小容量、短半径的原则

通过去年夏季低压用电载荷的爆发性增长能够看出,低压供电的原有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对低压用电迅速增长的需求。去年夏季配变与低压电缆的烧毁告诫我们,变压器的不断增容无法在本质上对低压供电较为紧张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台区的单配变在负载高峰期运行,会造成配变负载率的偏大,而长期高负载运行,使电缆与低压开关等承受了巨大负载电流,这不仅会导致线路电压较低、线损较高、投诉较多等问题,通常也会引发线路跳闸与烧毁电缆等故障,致使大幅增加抢修人员的工作量,使人力物力都承受了较大压力。利用台区建设与改造能在一定低压供电范围内使上述问题得到最大可能的缓解。利用新建台区能将原有的一台配变所承载负荷合理分配至两台或多台的配变上,使原来的单台配变负载率减小,并降低供电半径,减少低压线损,使电压质量得以提高,对原有低压线路不需同步实施改造更换,单台配变发生故障时,将不会引起大范围停电。在该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也使费用降低,并使供电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配电作为一种重要基础性设施,它是组成电网的重要部分,涉及到对配电的设计规划、设备的选型、安装施工以及竣工验收与维护检修等环节,确保配电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电力供给,此为配电所面临主要性问题。所以,在对配电进行建设改造时,需以配电的超前规划、设计创新、设备合格、工艺优良以及精心运维等作为基础,对配电供电可靠度提高与运行安全等各方面合理先进的方法措施进行不断分析总结,以使配电的发展质量得以逐步提高,从而确保配电运行的可靠安全,为建设智能化的优质电网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区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

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政文〔2008〕77号

峡窝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 工 作 方 案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精品城区的战略目标,为贯彻落实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县(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08〕11号)精神,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精品城区为目标,紧紧围绕“资源整合、统一受理、集中监督、两级指挥、综合执法、应急联动、网络覆盖、行业拓展、全区域管理”的原则,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架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反映能力,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城市环境,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理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的职责,切实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合理利用政府资源,逐步形成城市管理、社会综合治理、应急处置、交通调控为一体的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

二、建设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建设规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于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地理信息系统,依托政府网络、无线网络、公安监控网络,区长电话、建设事业服务电话热线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热线,集成基础地理、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形成天网紧密,疏而不漏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框架。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做到及时发现、处理与解决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提升政府城市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逐步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的长效机制,并和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无缝对接。数字化城管中心项目建设将分二期进行建设:

一期建设完成东自世纪广场,西到昆仑路线,南起310国道以南雾云路,北至安阳路建成区域,共计24.4平方公里的城市部件普查、城市事件权责明晰和网格划分,城市要害部位的地理信息采集工作;整合热线呼叫、视频会议系统、公安道路交通、治安监控,建立监督、指挥、执法三个中心;

二期完成开发应急联动与专业部门服务系统的建设,如数字化城市消防系统、交通设施管理系统、建筑安全管理系统、建筑质量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危险源监控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防汛系统、数字化城市园林管理系统等,初步构建应急事件库和应急资源整合库,完成与区协同办公平台的整合工作;完成应急联动模块所有数据库和数据模型开发工作,数字化城管平台所有数据进入区信息资源中心集中管理。

三、建设内容

数字化城管中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建设、系统建设、场地建设和管理机构建设等。

(一)基础数据库建设 1.基础地理数据

基础地理数据是指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赖以工作的基础地形图、正摄影像图、行政区划图等众多的基础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等。基础地理数据库可直接对城市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的基础地理信息,保证数据城管平台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主要内容有:(1)大比例尺地形图,采用1:1000以下地形图;(2)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地面分辨率不小于0.2米。2.网格数据

单元网格是指采用网格技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等原则,以一定的范围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为专题网格,将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

依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2005)要求,单元格分四类12位进行编码,依次是6位市辖区码、2位街道办事处码、2位社区码和2位单元网格顺序码,编码结构如下图所示。

3.部件数据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建设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城市部件数据库存储的内容是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对象,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最重要、最基础的数据库之一。

依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3-2005)要求,城市管理部件代码共有16位数字,分为市辖区代码;大类编码;小类编码;流水号四部分。具体格式为: □□□□□□ □□ □□ □□□□□□

4.地理编码数据

地理编码是指以点、线、面方式表现城市地理实体。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213-2005)要求,地理编码数据类型可分为行政区域地名、地片与小区地名、街巷地名、门(楼)牌地址、标志物地址、兴趣点地址。

(1)行政区域地名:行政区域地名应包含区、街道(乡、镇)信息,本标准中宜包含社区(村)信息和单元网格信息。行政区域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与标准地名一致,是描述该行政区域名称的最小单元。

(2)地片与小区地名:地片与小区地名应包含地片名称、居住小区名称的信息。地片与小区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标准地名,是描述地片、居住小区的最小单元。

(3)街巷地名:街巷地名应包含有地名标牌的街巷等。街巷地名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街牌和巷牌标示的汉字名称,是描述街巷地名信息的最小单元。(4)门(楼)牌地址:门(楼)牌地址包括门牌地址和楼牌地址。(5)标志物地址。标志物地址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与建筑物,包括建筑物、广场、体育设施、公园绿地、纪念地、名胜古迹等;

②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与院落,包括医院、学校、单位等。

③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桥梁、道路环岛、交通站场等。标志物地址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描述该标志物的标准名称,应能唯一标识特定地点。

(6)兴趣点地址:兴趣点地址应包括沿街巷及小区中具有地理标识作用的店铺、公共设施、单位和建筑等。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描述该兴趣点的最小名称单元。兴趣点地址应按以下方式唯一标识特定地点:[街巷名称/小区名称 | 兴趣点]。(7)城市要害部门地理信息数据库:

(8)应急储备物资存放库:应包括应急储备物资的存放地点、库存量、有效时限、保管单位、值班表、联系方式、物流运输情况的相关数据。5.业务数据

城市管理业务数据指城市管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包括反映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问题的文字、声音、图像、位置图以及办理状态、办理表格、督办信息以及组织机构等信息。6.综合评价数据

综合评价数据用于设定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等,用于分析评价城市管理中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生和处理状况,反映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是实现综合指标评价系统,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的基础。

(二)系统建设

系统建设包括系统支撑平台、应用软件平台和无线、有线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等内容。1.系统支撑平台

系统支撑平台指满足应用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平台环境。其中。硬件平台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负载均衡、安全设备、大屏幕设备、城市重点部位视频监控设备、语音通讯设备等;软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GIS平台软件、网络通讯系统、中间件、备份软件、防病毒软件等。2.应用软件基础平台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县(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08〕11号)、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目标及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GJJ/T 106)的要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可划分为11个子系统,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评价统计子系统和数据交换子系统、应急指挥视频会议子系统、语音呼叫系统。(1)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是“数字化城管中心”的信息采集终端。主要用于实现监督员在自己的管理单元网格内巡查过程中向监督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该系统依托移动设备,采用中国移动的GPRS数据传输技术或者中国联通的CDMA数据传输技术,通过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城市监控数码影像库、应急预案库、应急物资储备库等信息资源库,完成城市管理、城市监控和应急处置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置信息实时传递。

(2)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该平台专门为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监督中心设计,使用人员一般为监督中心接线员。通过信息传递服务引擎将“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报送的问题信息传递到接线员的工作平台,接线员通过系统对各类问题消息接收、处理和反馈,完成信息收集、处理和立案操作,为“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城市管理问题的采集和立案服务,保证问题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受理并传递到指挥中心。

(3)协同工作子系统:基于B/S体系架构,采用工作流、WebGIS技术,通过浏览器完成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的具体办理和信息查询。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给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个专业部门以及各级领导使用,系统提供了基于工作流、面向GIS的、面向协同办公平台的工作处理和双平台(数字化城管平台和协同政务平台)双轨制的督察督办等方面的应用,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各类信息资源共享查询工具,可以根据不同权限编辑和查询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城市管理部件(事件)信息、监督信息等,实现协同办公、信息同步、信息交换、应急调度、城市管理等功能。各级领导、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可以方便查阅问题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可以随时了解各个专业部门的工作状况,并对审批流程进行检查、监督、催办。系统将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反馈、任务核查、任务结案归档等环节关联起来,实现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应急中心等各专业管理部门和区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协同督办,共同构建一个平时的实体化城市管理中心,战时的虚拟化应急指挥中心。

(4)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为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服务,该系统在平时通过大屏幕能够直观显示城市管理相关地图信息、案卷信息和相关详细信息等全局情况,并可以直观查询显示每个社区、监督员、部件等个体的情况,实现对城市管理全局情况的总体把握;该系统在战时通过大屏幕和城市监控系统能够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反映应急事件的全局情况,而且能够根据预置的应急预案库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实现战时应急指挥的科学性和高效性。(5)应用维护子系统:负责整个系统的配置、维护和管理工作。该系统采用工具化思想,实现组织机构、工作流、输入表格、输出表格、地图使用、查询统计等城市管理相关信息的灵活配置,使用系统提供的各种工具和组件,可以配置形成相应的资源信息、业务规则和数据操作定义。

(6)地理编码子系统:为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等提供地理编码服务,实现地址描述、地址查询、地址匹配等功能。

(7)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该子系统依照部件编码规范,提供管理工具用于在部件编码规则发生变化时的快速更新;提供专门的权限控制模块以满足有权限专业部门能够通过IE浏览器来对部件数据进行简单的更新和维护。

(8)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实现对空间数据资源的管理、维护和扩展功能,并对空间数据的显示、查询、编辑和统计功能进行配置。

(9)城市管理综合评价系统:为绩效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服务,系统按照工作过程、责任主体、工作绩效、规范标准等系统内置的评价模型,对数据库群中区域、部门和岗位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计算评估,生成以图形表现为主的评价结果。

(10)应急指挥视频会议子系统:通过政府内网,整合现有各委局的视频会议系统,形成上连市政府办公厅视频会议系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等其他各专业委局视频会议系统,平行覆盖本级政府和各委局的视频会议系统,下联各镇办视频会议系统的综合型视频会议平台,满足平时应用城市管理和召开视频会议,战时负责应急指挥现场视频调度的需要。

(11)语音呼叫系统:由通信管理、录音管理、统计分析子、中国上街门户网站在线投诉、咨询、受理及邮件等多个子系统组成,通过整合68912345区长电话、12319城市管理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热线号码资源,统一以一个或若干常用特服号码向社会公示,纳入统一指挥调度系统,由监督中心统一管理和监督热线电话,实现了跨部门的联合行动的一条线模式。3.网络平台

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网络环境主要依托区政府电子政务网络、中国移动无线网络、公安道路、重点部位监控网络构成。

(三)管理机构建设 1.机构编制

按照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部城市管理监督、管理分离的基本要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由监督中心、指挥中心、执法中心三个中心构成。政府直属机构,正科级单位,财政预算开支。

(1)城市管理监督中心

上街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是处理城市管理信息和便民服务信息的监督中心、呼叫中心,也是监督员管理中心。监督中心通过来自遍布全区每个网格单元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的信息报告,在平时采集全区的空间地理信息,在区域内每条道路重点地段放置视频监控设备进行监控,实施全方位、全时段的实时监控,动态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在战时,对突发事件实施远程监控,优先掌握突发事件现状;监督评价政府专业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对城市部件、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受理群众各类投诉、举报;负责协调解决对各类社会公共信息和专业业务信息的共享,对系统间包括跨行业系统间和同行业不同系统间的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同时还在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方面起到信息收集、统计、分析的作用。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要工作内容:

①负责对来自城市管理监督员、群众举报等途径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进行审核立案,并转发到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②负责监督考评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政府专业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等对城市部件、事件问题的处理情况;

③负责将各类群众举报、投诉、区长热线、社会公共服务热线、行政投诉、行风政风、区长信箱等受理、监听的问题移转到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并接收和反馈处理结果; ④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的监督、考核、指导和调度; ⑤承办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2)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是负责向各部门、各单位派遣任务的综合协调部门。平时区级指挥中心(应急中心)根据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传送的信息,统筹协调、调度各专业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等相关单位,及时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各种问题;遇到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区级指挥中心自动转换为应急中心。指挥中心以一个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各单位实体中心公共服务资源的虚拟中心为基础,共同构建一个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等各类事件统一协调、调度、指挥、处置的虚拟实体。应急中心将依托数字化城管中心的资源和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优先处置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根据事件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储备库中预置的应急预案,与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叠加,向执法中心下达任务案卷,使其配合有关单位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同时将应急处置同步上报监督中心审核、备案,在必要的情况下,跨部门、跨区域进行多部门的协同指挥,在权限范围内迅速调拨应急物资支援应急处置一线工作。各相关单位在问题处置完毕后向指挥中心汇报结果,再由指挥中心将案卷交区级监督中心核查、结案。其主要职能为:

①负责将监督中心转来的城市部件、事件信息分发派遣到有关部门和单位; ②负责综合协调涉及多部门、多单位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并进行事件督办。

③负责将群众举报、投诉、区长热线、社会公共服务热线、行政投诉、行风政风、区长信箱等反映的问题,向责任部门和单位派发任务并督促落实,结果反馈监督中心。

④战时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综合协调和协同指挥等问题,负责应急预案库、应急演练、应急专家组的建设工作,负责应急物资的集中调拨工作,负责采集、更新城市要害区域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

⑤承办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3)执法中心

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执法中心是城市管理执法案件和应急处置的采集中心、派遣中心、处理中心。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区级执法中心以行政执法局职能为准,不再另行成立单独的中心。区行政执法局接收来自区级指挥中心分派来的任务案卷,经分析后进行任务处置;处置完成后将案卷反馈到区级执法中心;经执法中心审核后,再由区级指挥中心审核,最终由区级监督中心核查、结案。区行政执法局除接收来自区级指挥中心派遣的执法任务外,也通过执法车辆巡查、视频监控系统等途径采集问题和信息,建立执法案卷,在立案的同时,将执法案卷提交区级监督中心备案。待执法案卷处置完成后,再将结案案卷提交监督中心,使监督中心能够适时对区行政执法局工作进行绩效考评。行政执法局负责中心运行和管理。2.工作流程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12319、12345举报)、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六个阶段。

当某事件(包括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爆发后,该区域城管监督员通过手持数字通讯终端,以声音、图像等方式将本区域巡查范围内的城市事件传送至监督中心;监督中心在收到城管监督员上报的事件后,将相关信息发送至指挥中心;本区域的市民通过专线电话,将信息反馈给监督中心;或由专业部门通过内部系统,将信息反馈给监督中心,信息中心指派该区域的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前往该事件爆发地进行核实,若果属实,监管中心将相关信息发送给指挥进行处理,并启动该区域的城市监控系统进行实时追踪。

指挥中心指挥员将信息中心发来的指令进行分拣,并发给指定的分管协作部门(专业部门);各分管协作部门收到指挥中心的事件描述后,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回报给监督中心;监督中心收到处理结果后,一方面安排相应区域的城管监督员进行复核,另一方面根据城市监控视频进行核实,如果属实,则向监督中心发送检验完毕信息,监督中心收到该信息后,将该事件处理结果进行结案;如果非属实,则监督中心再向指挥中心进行协调指挥,直至该城市事件完成。

对于重大问题或者重要的协调问题,指挥中心将有关信息发送给数字化城管领导小组,协调各专业部门或者机构,将事件进行有效、及时处理,并予以记录在案。

监督中心的综合评价系统,根据市政专业部门的责任主体、工作过程、工作绩效、市民满意率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可视化系统的形式或者报表的形式进行记录,用于综合指标考核。

事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3.城管监督队员队伍建设

城管监督员队伍根据建设部网格管理每平方公里3-4人和市数字化城市建设指挥部要求,本着“科学编制、整合资源、严格筛选、用管一致”的原则,整合市政卫生管理员、交通协管员、峡窝镇和各街道办事处巡防队员、行政执法局协管员、峡窝镇、各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现有负责巡查、协管、监督的人力资源,一职多能。一期按照现有大部分建成区面积24.4平方公里,繁华地段每10万平方米配备一人,共需配置180名城管监督员队伍。城市监督员的配备与管理原则:

城市道路部分所需监督员由区政府负责招聘和经费支出,居民区及村庄部分由所在镇办负责招聘和经费支出,所有人员由中心负责管理。监督员职责为:

(1)在规定的时间和负责的管理区域内不间断地进行巡察;

(2)及时、准确地将在巡查中发现的城市管理部件或时间等问题,用“城管通”手机报告数字化城市管监督中心;

(3)接受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指令,负责对某个公众举报的城市部件或事件相关问题惊醒核实;

(4)接受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指令,对部件或事件处理结果进行确认,将确认结果报给监督中心;

(5)根据巡查现场实际情况,自行处理一些城市管理部件或事件问题;(6)对负责的管理区域内的所有城市部件做到数量清、方位准、状态明;

(7)接受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指挥和监督管理,以及工作考核和业绩评估;(8)承办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交办的其他事宜。4.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为了保证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健康运行,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建立网格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既能处置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执法质量。5.数字化城管中心制度建设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事件、应急处置、政府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的服务标准,结合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能,组织专人编制数字化城管平台工作手册,编制数字化城管中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办法等业务手册,并建立数字化城管中心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大屏幕监控大厅管理规定、城管监督员管理制度,指挥中心工作职责、工作守则、工作纪律、事件派遣职责、跟踪指导协调职责等一系列内部考核制度。

(四)场地建设

按照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要求,需要有满足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的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应急中心)、执法中心大厅、办公、培训、接待、大屏幕区、机房、值班室等场地的建设等场地和用房约600平方米。其中,监督中心不少于316平方米,指挥中心100平方米,DLP大屏幕显示区安装一套3×6的60英寸无缝拼接大屏幕,大屏幕宽度7.6米,高度为3.4米(屏体加底座)。装修设备安装8月中旬完成。

四、实施步骤

按照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部(以下简称市项目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一期建设设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

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已经列入市定目标,5月底前完成需求调研、实施方案编制和评审、成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完成工作机构筹备,中心负责人和部分骨干能到位工作;确定场地并开始装修改造;完成基础数据建设采集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数据采集

根据国家建设部标准和郑州市数字化项目部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明晰峡窝镇、各街道办事处、中铝企业及相关单位管辖区域和权责,统一聘请具有普查资质的专业公司,按属地化原则,在一期建设中组织各相关单位配合调查建成区范围内城市部件、城市事件、要害部位(包括建成区以外的要害部位)及单元网格划分和监督员工作网格的数据,按照谁管辖谁维护的原则,明确管理权限,建立空间地理信息数据长效更新机制。数据采集6月底完成。第三阶段:全面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系统建设、网络建设、设备招投标工作。完成的城市部件和空间地理信息,无条件整合监控系统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完成系统集成和场地建设;完善数字化城管中心职能,编制内中心工作人员到岗,监督员队伍组建完成,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建立应急预案库,完善数字化城管中心的应急处置功能。

第四阶段:系统试运行,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手册》和相关规章、制度、规定编制,进行相关操作培训工作,在规定时间通过市数字化城市建设项目部验收。

五、资金估算与投资方式

根据《郑州市县(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县(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资金包括:基础数据建设费用、核心平台软硬件采购费用、无线(有线)网格建设费用、办公场地装修费用、大屏幕系统建设费用等,总投资估算约500万元。其中基础数据建设经费:以郑州市项目部投入为主、县(市)级为辅共同组织建设、成果共享。郑州市项目部为我区提供高分辨率正摄影像图,区级需要完成区域范围内的1:500或1:1000大比例尺地形图、网格数据编码、城市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鉴于数据要求专业性强,建议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普查,费用约为4万元/平方公里,全区建成区数据普查费用约为130万元。

核心平台及无线网络建设经费:由郑州市政府统一组织,动员郑州市网通公司、郑州市移动公司等运营商先期定向投资建设,我区租赁使用。具体费用根据城市监督员数量而定,约需20万元。

办公场地、办公终端、大屏幕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应急系统、硬件、语音等由区政府投资,约为350万元。

六、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更新理念、实现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是整合行政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二合一的创新,是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技术上的一次革命。各部门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创新城市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模式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责任,加快建设,在建设精品上街工作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建立机构,明细权责

按照郑州市数字化城市项目部的工作进度,成立以区长朱是西为组长,主管信息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及峡窝镇、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协调解决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管理体系和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领带小组会议,各项目成员单位根据项目建设要求,采取多轨并行的建设模式,集中抽调人员,保障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由办公室主任平相乾同志兼任。根据建设需要,抽调建设局、市政局、行政执法局、信息办、公安局、等单位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筹备组。

各有关部门、镇、街道办事处、中铝企业及相关企业要指定1名主管副职,负责辖区管理城市部件权责划分、信息采集、监管员配置等工作,配合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为了确保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的连续性、一致性,避免出现设计周期长、重复投资、多头设计等问题,我区的数字化城管系统设计方案应按市数字化项目部相关标准进行编制,并通过市数字化项目部论证后,进行建设。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根据我区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实际情况,把数字化城管作为打造精品城区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作为建设森林城区构建绿色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制度出形象,管理出效益”的工作理念,确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附件:1.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

2.郑州市上街区城市建设建成区平面图 3.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用房及装修方案

附件1 郑州市上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 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朱是西 区长

副组长:朱巨亚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牛瑞华 区委常委、副区长 王玉红 副区长

刘宝正 中铝河南公司副总经理 霍本龙 中铝长城铝业公司副总经理 成 员:平相乾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宋文铎 人武部副部长 杜惠斌 区公安局局长 张秋菊 区信息办主任 张海涛 区政府法制局局长 梁红松 区财政局局长 时长菊 区人劳局局长 王继正 区建设局局长 王 兢 区市政管理局局长 岳 斌 区行政执法局局长 邢永桥 区安监局局长 丁志杰 区交通局局长 雪金良 区环保局局长 禹秉臻 区国土资源局局长 乔文轩 区农经委主任 王胜利 区经委主任 席金长 区人防办主任 石卫军 区卫生局局长 张 振 峡窝镇镇长

李金保 济源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张立宏 中心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牛志甫 新安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王百峰 工业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房玉雯 矿山街道办事处主任 李群才 区供电局局长

申建辉 网通公司上街区分公司经理 尚建华 移动公司上街区分公司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由区政府办主任平相乾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郑州市上街区城市建设建成区域平面图 附件3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用房及装修方案

因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不仅是区综合调度服务管理中心,还是突发应急事件的指挥中心。建议选址在政府正建中的多功能楼3楼,下设综管办、呼叫科、监督考评科、分设指挥大厅、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协调指挥办公室、督查中心办公区(布局图见附件)。每间房因功能不同需诚信建设集团装修标准不同。为适应设备安装及办公的需求特提出装修条件如下:

一、指挥大厅:

1.地板采用木地板抬高地面20公分。

2.因要安装18块67英寸无缝拼接大屏幕,需从地板水平面80公分寸处向上预留够3.3米的距离,供大屏幕使用。

3.指挥中心天花板采用隔音透气环保天花板。

4.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房预留2个三相电源插座为机房不间断电源及空调取电使用。5.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房安装门禁系统,记录监督进入机房的情况及身份。

6.每个座席下方防静电地板预留4个信息插座、4个电话插座、4个电源插座。办公区桌下方预留2个信息插座、2个电话插座、2个电源插座。所有插座均采用地插,与数字城管机房相联。其中指挥调度席增加2路音频插座为麦克风使用。

7.指挥大厅空调使用楼宇中央空调,出风口在玻璃墙上方。应急指挥现场会议室空调出风口在东墙上方。

8.墙面用pvc铝塑板全包(含柱子)

9.在大屏幕的左右两边分别放置两个供指挥使用的音箱线缆,并连接到机房与调音台功放相联。

10.应急指挥现场会议室在会议桌子下方预留4个电源(ups相接)插座、4个信息插座、4个电话插座、6个麦克风插座。在前方玻璃墙左右两侧上方各预留1个视频插座、1个vga插座和1个电源插座。列席座位要均匀预留4个电源插座和信息插座供参会工作人员使用。所有的插座均从防静电地板下方连接到数字城管机房。

11.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消防设施均采用阻燃气体自动消防设备,以防出现水损设备现象出现。

二、多功能厅弱电机房

1.地板采用600×600防静电地板抬高地面20公分。2.预留一个三相电源为空调及设备取电使用。3.墙面用pvc铝塑板全包

4.安装门禁系统,记录监督进入机房的情况及身份。

5.要有一根三相电源线与数字化管理机房的不间断电源相联,为程控交换机供电。保证在断电情况下电话正常使用。

6.有一根光纤8芯单模光纤与数字化管理机房保证应急指挥系统的正常运行。7.弱电机房消防设施均采用阻燃气体自动消防设备,以防出现水损设备现象出现。

三、其余办公室按照政府做功能厅装修标准进行装修,但网络、电源、电话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房设备相连。

主题词:科技 城市 管理 建设 方案 通知

郑州市上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6月24日印发

第四篇: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慧聪智能社区网讯

一、系统建设背景及意义

“十二五”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管理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日常业务管理、为公众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但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对城市信息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城市管理与运行相关系统功能提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城市“感知”节点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需要;城市各部门业务系统呈信息孤岛态势,跨部门协同能力较弱;城市管理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城市管理综合监控和智能化决策的需要等。因此,需要通过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手段和更加全面系统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和实现。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及协同服务平台。该系统面向城市管理者,从城市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接入,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并依托于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通过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城市管理者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逐步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并以高效率的跨部门智能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从而不断向“智慧化”城市运营管理的目标迈进。

二、系统架构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由业务应用、应用展现、应用支撑和应用集成四部分组成,分别描述如下:(1)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包含系统为使用者提供的业务应用功能模块,包括:

城市运行信息综合展现:面向区政府及部门、街道的主要领导,通过移动终端、电视墙大屏幕及PC桌面等各种终端,展现经济财税、城市建设管理、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热点事件等领域的关键信息。

城市运营管理智能协同:实现视频监控、部分传感终端与业务系统的智能协同,达到城市运行管理事件从自动发现告警到协同业务系统完成处理的全过程管理与控制。智能协同的关键是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城市运营管理,把之前分散的涉及城市运营管理的各种领域,如人、交通、政务、环保、城管、通信、视频等,综合起来考虑,并发现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将城市中的物理设施、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连接起来,形成“事件驱动、规则判断、联动处理、流程监管”的智能协同体系。城市运营管理智能决策:基于对城市运行历史数据的全面整合,建立城市运营管理分析决策模型,分析、挖掘城市运营管理领域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为城市运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2)应用展现层

应用展现层包含面向不同使用者和不同操作终端的个性化展现与交互能力。

从使用者视图来看,包括:

领导综合门户:整合领导关注的信息展现、日常办公、协同指挥、应用商店等功能,面向各级领导提供个性化的定制门户。

协同工作门户:整合城市运营管理智能协同功能,并集成相关业务应用的界面,为工作人员提供协同工作的环境。

应用管理门户:整合应用支撑和应用集成相关的功能,为业务和系统管理人员提供管理、维护的操作门户。

从终端视图来看,包括:

移动终端视图:相比较传统的PC桌面,移动终端有着显著的特性,屏幕较小、携带方便、触摸屏幕、手势操作等,基于移动终端的交互特性,针对适合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的功能(主要以信息展现为主),设计符合移动终端操作习惯的交互界面,提供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移动客户端应用门户。

电视墙大屏幕:大屏幕是智慧城市重要展示手段,在政府开会、日常工作、参观接待中作为直观的信息展示墙使用。系统提供符合大屏幕操作习惯的交互界面,根据电视墙大屏幕的展现和使用特点,综合展示政府工作中关心的经济财税、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表格、图片、视频、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展现,支持良好的互动功能,支持信息再挖掘,支持与城市其它系统切换展示。

PC桌面视图: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同时也提供传统PC桌面的使用门户。使用者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服务器获取信息,通过鼠标和键盘与系统进行交互。PC桌面操作具有稳定、安全、易管理、通用性强和配置较为灵活等特点,系统的主要功能都可以通过PC桌面门户进行访问使用。(3)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包含为业务应用和应用展现功能模块提供支撑的基础能力,重点是应用商店管理,同时包括首页定制、系统管理、安全管理等基础功能。

应用商店管理,为符合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系统接入规范的应用的接入、发布、安装、访问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功能。

首页定制,为面向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门户提供首页定制功能。(4)应用集成层

应用集成层包含服务、数据、流程、门户及内容等五方面的管理与集成能力,为本系统与周边其它各业务系统的对接和应用的协同处理提供支撑。包括:

服务管理与集成,提供服务的注册、接入、协议适配与转换,担当各个业务系统间的服务总线,降低系统间交互的复杂性;数据管理与集成,提供元数据管理、数据整合等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并为上层应用和外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为各业务系统数据的管控、共享和应用提供支撑;流程管理与集成,提供流程定义、执行和监控功能,为应用内部和跨应用的流程协同提供支撑;门户集成与AAAA,提供应用界面整合、单点登录、统一账号、认证、授权与审计功能,支撑各个应用的统一访问。

内容集成与统一发布,提供对各类媒体内容资源的基础管理功能(包括上传、审核与发布),并支持通过多种网络,将内容按需发布到多种显示终端。

三、系统建设要点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一类新兴应用,它不同于面向某一部门的业务系统,具有明确的需求;而是需实现跨部门的应用协同、城市运行信息整合与综合展现(经济财税、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热点事件等)、移动终端工作支撑及辅助分析决策。

在该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如下几个关键要点,才能推动项目的成功: 1.强有力的协调组织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面向城市管理者,即政府部门,支持跨部门的信息整合、综合展现、业务协同,需要与多个部门及多个业务系统进行对接,需要政府领导者的全力支持,需要具备有力的跨部门协调推动能力,这是项目成功的前提。2.深入的需求分析及功能策划

该系统不是面向某一特定部门的特定需求,其需求具有不清晰、不具体性。不同城市的关注点不同,导致其需求不同,希望系统解决的问题不同。而需求是否有效是一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项目前期的需求分析与挖掘、功能策划与引导都至关重要。需求分析人员应结合城市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思路,通过与政府部门的访谈、调研,通过对已有系统的调研、梳理,从中提炼形成满足城市管理者的需求。

如在经济财税指标方面,可以从领导者视角提供城市全局数据,如重点产业项目推进情况、招商引资推进情况、经济财税指标,市区县各级财政收入完成情况、税收构成等等;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可以策划大项目建设情况、城市管理热点案件立案情况、城市管理问题案件处理情况等。对于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则更需要在深入了解政府各部门职责及工作流程,挖掘已有的各信息化系统潜在的协同服务价值,策划出切实可提升各部门间联动处理能力。如城管的非法占道事件、环保噪声超标事件、气象灾害预报事件等,这些事件根据协同工作的需要,统一上报到本系统,根据需要与各业务系统之间进行各种信息的联动,通知到相关部门进行协同处理,最终将结果反馈到事件的发起方。3.与多个业务系统的对接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建立在城市已有各业务系统之上,需要实现各业务系统信息模型和元数据的统一管理,支持多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在此基础上,为城市运营管理系统的信息综合展现和业务协同提供支撑。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需要对接的系统数量众多,接口形式多样,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在数据、流程、功能上的交互。在集成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上,需考虑数据一致性、数据更新同步周期、数据安全性、接口可实施性、接口可扩展性等多种因素,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接口技术,如实时同步接口可以选择在业务逻辑层调用对外暴露的EJB方法(通过RMI-IIOP协议)、或在表现层调用页面(通过HTTP协议)、或调用封装好的Web服务等;准实时异步接口可以选择消息机制或传统的接口表方式等;定时接口可以选择FTP方式等。

四、结束语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不改变现有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架构,而是在现有架构上搭建新一层的协同应用。系统通过灵活高效的集成架构,汇聚城市管理相关所有信息资源数据,并与其它城市管理应用之间形成无缝的衔接与协同互动。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可帮助城市管理者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技术和资源,建立城市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系统将有助于全面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提升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和服务效率,提高治理能力水平,提高量化考核的科学性。通过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可逐步建立城市政府各部门间、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协调、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城市运营管理能力,完善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第五篇:智慧城市与创新社会管理方案 2

创新社会管理项目系统规划方案

2013年11月

目录

前言..............................................................................................................................5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6

1.1.系统建设概述.............................................................................................6 1.2.系统层次框架.............................................................................................7 1.3.系统建设思想.............................................................................................7 1.4.系统建设目标.............................................................................................7

1.4.1.总体目标...........................................................................................7 1.4.2.建设目标...........................................................................................8 1.5.系统建设内容.............................................................................................9

1.5.1.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建设...................................................................9 1.5.2.无线监管数据采集设备建设.......................................................10 1.5.3.呼叫中心系统建设.......................................................................10 1.5.4.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建设...........................................10 1.5.5.城市管理业务系统建设...............................................................10 1.5.6.安全保障体系建设.......................................................................10 1.5.7.系统与应用培训...........................................................................10

二、公共安全应急指挥平台................................................................................11

1.6.系统建设概述.........................................................................................11 1.7.系统体系结构.........................................................................................12 1.8.系统建设思想.........................................................................................12 1.9.系统建设目标.........................................................................................13

1.9.1.总体目标.......................................................................................13 1.9.2.建设目标.......................................................................................13 1.10.系统建设内容.......................................................................................14

1.10.1.应急指挥调度系统.....................................................................14 1.10.2.预案管理与事件分级处理系统.................................................14 1.10.3.GIS辅助决策系统......................................................................15 1.10.4.大屏及显示系统.........................................................................15

1.10.5.视频会议系统.............................................................................15 1.10.6.呼叫中心系统.............................................................................15 1.10.7.视频监控系统.............................................................................16 1.10.8.无线通信系统.............................................................................16

三、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17

1.11.系统建设概述.......................................................................................17 1.12.系统总体架构.......................................................................................18 1.13.系统建设思想.......................................................................................18 1.14.系统建设目标.......................................................................................19

1.14.1.总体目标.....................................................................................19 1.14.2.建设目标.....................................................................................19 1.15.系统建设内容.......................................................................................20

1.15.1.建立健全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20 1.15.2.建立支撑系统的技术平台.........................................................20 1.15.3.应急指挥中心网络通讯环境.....................................................20 1.15.4.建立应用软件系统.....................................................................21

四、全市食品药品追溯平台................................................................................21

1.16.系统建设概述.......................................................................................21 1.17.系统总体架构.......................................................................................22 1.18.系统建设思想.......................................................................................23 1.19.系统建设目标.......................................................................................23

1.19.1.总体目标.....................................................................................23 1.19.2.建设目标.....................................................................................23 1.20.系统建设内容.......................................................................................25

1.20.1.基础网络建设.............................................................................25 1.20.2.综合监管系统.............................................................................25 1.20.3.实时监控系统.............................................................................25 1.20.4.信息统计系统.............................................................................25 1.20.5.信息采集系统.............................................................................26

1.20.6.行政审批系统.............................................................................26 1.20.7.协同办公系统.............................................................................26 1.20.8.预警应急系统.............................................................................26 1.20.9.网络安全系统.............................................................................27 1.20.10.数据中心建设...........................................................................27 1.20.11.食品药品电子监管数据共享...................................................28

前言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公共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包括食品药品安全、公共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

1.1.系统建设概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交通枢纽、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同时又是发展教育、科学技术和社会现代化的基地。而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城市的发展不仅能提供舒适方便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多样化的学习、交往及就业机会,还容易形成更加开放、进取的社会风尚和城市精神文化氛围。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提高城市化水平,要重在提高城市化质量,核心问题是提高城市管理功能。

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可有效整合了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有力推进了节约型管理和资源节约型城区建设。新模式可充分整合XX市的信息化资源和城市管理资源,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系统,在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可实现了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市民与政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

总之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在城市科学管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新模式从功能设定、理念确立、组织设计、方法设计、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管理对象精确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2.系统层次框架

1.3.系统建设思想

遵照数字化城管的指导思想,结合XX市城市管理的具体情况,在借鉴上海市、深圳市、德阳市等数字城市模式的基础上,提出XX市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和运行机制。管理范围由区扩展至市、理顺市、区两级政府与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责,切实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4.系统建设目标 1.4.1.总体目标

搭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7

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映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1.4.2.建设目标

1、建立适合中小城市的城市管理市、区两级协同的运行机制和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

2、建设城管员、群众电话、视频监控等集成的有线和无线的城市管理部件、事件信息发现收集网络,以及监控中心和指挥中心,构成稳定可靠运行的数字化城管系统。

3、整合现有城市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共享和充分应用,改善城市管理协调联动不足的现状,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和城市运行的效率,增强城市对突发的各种事件应急的能力。

建设过程中切实做到:(1)确立“整合联动”理念

针对XX市城市管理资源分散,难度较大,局部管理不到位,效率不高等薄弱环节。变被动为主动,从大量突击型管理转向长效型管理型,从单项型管理转向全行业、全社会管理,进一步树立城乡一体化管理观念,推进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及郊区的联动发展。(2)努力创新机制

按照市区联动、条块结合,以及差别化政策、分层次指导的要求,坚持下移管理重心,完善市、区协调机制,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的原则,贯彻实施市与区、条与块的责职分工,做到责、权统一,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3)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创新、模式创新

以“数字城管”市、区两级联动系统建设为基础平台,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信息传输畅通,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基本建成城市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评价数字化的决策支持、执行支持、监控支持新模式。

(4)基本建成体制协调、运作高效、方式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

构建政府部门职能界定科学,层级管理有机协调,法规框架比较完善,综合执法效能突出,行政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机制。基本形成城市管理中间组织较为活跃,社会市民参与管理广泛,监督有效,规范有序、结构合理、开放透明、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格局。

(5)充分结合XX市的实际情况,在建设数字城管系统的同时,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国家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小组织单位——社区,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应起到核心作用,加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符合党和国家的相关精神和指导方针。社区作为与老百姓接触最密切的基层组织,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服务,可成为实现集中反映老百姓的各种意见、建议的平台,方便各级政府进行汇总,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塑造一个高效、廉洁、奉公的阳光政府形象。根据上述目标,XX市“数字城管”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方向,实出重点,扎实推进,实现城管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适合XX市实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市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和提高管理精准化程度,以不断整合城市管理信息化资源,整体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1.5.系统建设内容

XX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城管部件和事件数据的采集、网格单元的划分及与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硬件、软件、通讯和网络环境的建设;城市管理业务系统的建设等内容。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5.1.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建设

配置系统运行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包括服务器、大屏幕、数据库软件、GIS 软件等;在电子政务专网基础上,建设链接各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各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等相关单位建设必要的工作终端,市政府及各区领导桌面通过电子政务网建立监督查询终端。

1.5.2.无线监管数据采集设备建设

建立基于运用无线网络,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和传送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城市监督管理的移动办公。

1.5.3.呼叫中心系统建设

建设接受城管监督员、街道、社区、市民呼入热线反映问题的受理接入、数据录入、问题分析和信息传输系统。

1.5.4.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建设

完成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办公场地装修、机房建设、硬件及网络设备的配置和集成、系统软件的配置等。

1.5.5.城市管理业务系统建设

基于电子地图技术的市级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以地理编码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大屏幕指挥子系统、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构建与维护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视频监测与处理子系统以及卫星影像比照子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应用系统。规范基础信息采集、综合信息受理、部门协同办公、城市热线(XXXXX)、视频监控等在线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双向互动。

1.5.6.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从管理制度、软硬件环境等方面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保障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和信息内容的整体安全。

1.5.7.系统与应用培训

组织对数据采集人员、信息系统建设人员、呼叫中心坐席人员、分析员、值

10

班长、系统操作人员以及监督员、协管员(督查员)的技术培训。

二、公共安全应急指挥平台

1.1.系统建设概述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包含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在内的人文和社会指标占了5个,而经济指标只占3个,此项执政新理念意味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开始从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平安和谐社会发展转型。

目前全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 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上百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500亿元左右,占我国GDP的6%。2005年,关于发生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和流行性传染病引起的经济损失达到近3亿元,占GDP的0.3%。同时各类突发事件不仅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在这具有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迫在眉睫。

我们根据XX市建设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的需求和我们了解到的其他情况,结合我们在公共安全应急指挥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实施案例,提出了目前XX市应急指挥系统一期项目建设的技术方案建议。

在本项目规划中,我们采用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结合需求,设计了:(1)功能分区严格的指挥大厅(2)数据中心级别的硬件系统(3)全交换,全冗余的高速数据网络(4)面向存储核心的SAN存储体系(5)功能分层,互相配合的服务器体系(6)有条不紊地处理突发事件的指挥调度系统(7)内容翔实的GIS辅助决策系统(8)方便实用的呼叫管理系统(10)覆盖全面的系统管理框架

11

1.2.系统体系结构

1.3.系统建设思想

XX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为了提升我市政府应急指挥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实应急指挥工作的指导方针,对原有的其他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拓展应急指挥应用范围,提升我市应急管理、指挥调度应用水平,体现应急指挥的预防为主、积极救援的方针,做到反应及时、准备充分、决策科学、措施有力,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2

1.4.系统建设目标 1.4.1.总体目标

满足XX市应急指挥管理工作需要,建设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与省级应急平台、区县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重点实现对XX市范围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移动应急指挥和异地会商等主要功能。同时,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省级、国务院应急平台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语音和资料等。

为市政府领导提供应急决策和指挥平台,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及政府服务资源,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行动,从而提高XX市政府的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控制和减少各类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是863计划实施计算机集成系统的指导方针,也是实现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的指导方针。我市应急指挥中心设计也将遵循这个指导方针,将使相关管理人员和领导能有效地把握XX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总体方向和未来建设远景,搭建整个XX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的集成框架,为建设XX市应急指挥中心提供有效的战略指导,提高XX公共安全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的水平和层次,推动政府应急指挥信息化向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1.4.2.建设目标

XX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项目的建设目标为:搭建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平台基本硬件环境,完成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的雏形建设,实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和情况综合等值守应急业务管理功能。通过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向省级应急平台及国务院有关部门传送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现场音视频数据,以及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提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流程和辅助决策方案,根据应急过程不同阶段处置效果的反馈,实现对辅助决策系统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实现对应急资

13

源的动态管理,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保障。利用通讯调度平台形成多方位的调度功能,可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提供快捷指挥调度功能;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具有语音、视频、数据等多功能的综合性视讯业务平台,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与各局办、相关单位即时进行应急调查、判断、会商、指挥工作,并可利用该系统进行相关的多项行政会议、业务会商、业务培训等工作;结合现有运营商网络的建设情况、以及各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各县区市政府的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情况,将市政府管辖内包含公安、消防、交警、安全生产等多个工作部门接入;利用数字录音系统提供对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语音记录的功能,并可进行监听、查询、存储等各种管理工作;通过指挥大厅视频图像控制显示系统,对汇集到指挥中心的所有视频、音频信息以及计算机文字、图形信息进行显示、控制和管理,使指挥中心人员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快速了解和掌握现场情况、动态、预案信息、交通状况等信息,为指挥人员作出迅速准确的分析判断,进行有效的指挥调度并提供实时便捷的信息支持。

1.5.系统建设内容 1.5.1.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当事件产生后,通常需要由指挥人员发布一些指令,这些指令中包括要调度的资源的特性、数量、工作负责人,要求完成的时间„„这些数据就构成了一个问题的生命周期的初始流程,根据事件的级别需要有相关的调度。也就是将信息按照相关的传送对象传送到相应的接收人处。从本系统看,就是相关的各部门指挥中心。事件调度系统是按照工作流进行相关的信息传递的工作;

1.5.2.预案管理与事件分级处理系统

预案管理是公共完全应急指挥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预案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

(1)用文字描述的预案内容和操作办法,作为大家平时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的参考文档;

(2)预案任务的分解。也就是分解到岗位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步骤。经过演练后

14

作为一套能够被信息系统追踪的系统进行管理。

1.5.3.GIS辅助决策系统

GIS系统是应急指挥系统的必备应用系统。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决策者召集在一起,通过会商的途径,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获得相关的决策。

1.5.4.大屏及显示系统

建议在大屏系统外再专门设立相应的投影系统,作为开会时的资料显示屏。建议设立专门的摄像机,并和XX市内部的视频会议系统对接,作为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召开纵向视频会议。

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显示要实现以下几项功能:

(1)可以动态进入(切换)各个职能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如果已经建立);(2)可以进入(切换)各个职能部门的视频监控系统(如果已经建立);(3)可以显示和控制通过前线指挥车采集的现场画面(如果已经建立);(4)利用GIS 数据库和GPS定位系统实现的地理图像和人员、车辆定位显示的功能。

1.5.5.视频会议系统

在总控中心设置一套会议系统,与各部门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联通。包括投影系统、音响系统、电视会议系统及白板等。在应急指挥中心工作的时候,视频会议系统要能够根据需要,在现有各个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之间切换。

1.5.6.呼叫中心系统

根据XX市已经有110、119、122和120四个呼叫中心,为了整合现有资源,统一调度,建议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下建立统一的呼叫中心系统。该系统对于应急指挥系统来说主要有两个功能:

15

(1)该系统和现有的110、119、122和120四个呼叫中心以及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有专线电话连接,在应急指挥的时候,作为信息汇报和命令传达的重要渠道;

(2)在平时可以将该系统逻辑上分割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呼叫中心,提供给相关业务部门作为他们的呼叫中心使用,避免了其他业务部门的重复建设。

1.5.7.视频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对于应急指挥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监控系统是应急指挥的“眼睛”和“触角”,是基础数据收集的窗口。针对XX市目前的情况,各个部门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控网络(视频监控、水文监控、地震监控、气象监控等)。一期项目的重点是将这些系统联接成一个整体,建设XX市重大灾情应急视频、音频监控指挥系统,将水利防汛、崂山森林防火、边防海上

110、人防等子系统视频信号接入人防办信息平台统一处理后并经过物理隔离后将相关监控信息传送给政府部门,在应急指挥中心或领导办公室里可实时观看任意监控点的图像、并可对选定监控点的摄像机进行上、下、左、右、放大、缩小的远程遥控,供市领导及时迅速地了解各重点疫情/汛情/火灾/台风地区的实时信息,为科学决策、紧急调度指挥提供依据。

1.5.8.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讯系统是应急指挥的“神经”,是命令下达的通路。目前XX市已经有了公安部门的350MHz模拟集群,用于公安部门的内部通讯,使用的时间比较长。人防部门有一台使用卫星通讯的指挥车,还没有建立能够支持多用户数字通讯的无线系统。

由于无线通讯系统的建设投资大,时间长,建议在项目一期使用人防部门的卫星通讯指挥车作为指挥中心的延伸,在指挥车内安装相应的电脑设备,通过卫星通讯线路连接到指挥中心,供指挥人员现场指挥使用。

16

三、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

1.1.系统建设概述

为指导全国各地(市)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以下简 称“应急指挥系统”),特制定本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有关精神,我国开始建设以国家级应急指挥系统为中心,省级应急指挥系统为骨干,地市级应急指挥系统为节点的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拟在“十二五”期间将应急指挥系统节点拓展至县级卫生系统,建立必要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以实现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管理的统一协调指挥,实现卫生应急数据及时准确、信息资源共享、指挥决策高效。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地市级应急指挥系统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业务应用系统,将在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成后,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妇幼保健卫生信息系统 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发挥更大的作用。

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系统硬件和软件建设任务 外,还包括卫生应急信息管理规范建设、应急指挥决策制度建设、系统运营维护 体系建设等,本指南仅针对应急指挥系统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出必要且基本的内容 和要求。有关信息管理规范、工作制度建设等,卫生部将后续制订。

XX市应根据国家、本省、本地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应急指挥体系建 设规划的综合要求,采用国家应急指挥体系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因地制 宜,充分利用有关资源,进行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按时完成建设工作。

17

1.2.系统总体架构

1.3.系统建设思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与交流活动增加,人群流动日益频繁,这为疾病的传播与暴发提供了有利环境,使得我国面临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越来 越严峻;同时社会与自然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恐怖活动等一系列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增多也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的 可能性。

在此形势下,我市原有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进行调整与建设,为了加强我市 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计划用 1~3 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18

1.4.系统建设目标 1.4.1.总体目标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形成一个上连市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下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与预警分析,能为决策指挥的领导和参与指挥的人员及专家,提供各种通讯和信息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分析手段、指挥部署手段和监督监控方法,通过指挥中心能使决策指挥领导及时下达命令,迅速有效地掌握、调拨、利用各种资源,实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力求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及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稳定的威胁和破坏。

1.4.2.建设目标

(一)形成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网络,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预案 启动、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的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

(二)形成一个分布式可逐级监测和处理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 的仿真信息管理网络,实现对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分析、鉴 别、应急方案制定的模型化。

(三)形成一套包括实时准确监测、科学合理预测、及时有效发布和动态反馈评估功能的层次结构群决策体系,在高效、科学、合理三方面实现对突发事 件应急处理的决策支持。

(四)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使全市范围内突发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控制与处理。

(五)通过系统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包括机构设施、人员、仪器设备、物资等)进行针对特定突发事件的科学调度,充分保证应急所需资源的配置。

19

1.5.系统建设内容

1.5.1.建立健全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

 应急预案与方案的准备与实施;

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日常管理及工作制度;

 建立完善预防监测、指挥决策、执行反馈与后勤保障等相关流程和制度;  改善与上级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流程;  完善指挥链与决策程序;  健全应急处理演习和培训制度;

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管理队伍与应急组织;  完善后勤保障、技术保障和公共教育等相关保障体系。

1.5.2.建立支撑系统的技术平台

 大屏幕显示子系统;  信号处理子系统;  现场会议子系统;  会议跟踪摄像子系统;  视频会议子系统;  音响扩音子系统;  电话子系统;  照明子系统;  自动窗帘子系统;  集中控制子系统;  辅助参谋子系统。

1.5.3.应急指挥中心网络通讯环境

 服务器系统;  数据存储与灾备系统;

20

 网络系统;  安全保密系统;

1.5.4.建立应用软件系统

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业务规范; 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技术规范; 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信息编码规范;  建立包括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数据仓库等在内的数据中心;  建立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软件平台,包括:

 建立数据交换平台、系统管理与监控平台、系统安全平台; 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建立基础信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综合决策平台;  建立综合信息门户;

 建立信息管理与维护制度,包括:

 建立数据采集与维护制度;  建立信息交换制度与操作规程;  建立机房与设备管理制度;  建立系统操作与维护制度;  建立系统安全操作规范。

四、全市食品药品追溯平台

1.1.系统建设概述

食品、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食品、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全党、全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已经成为构建社

21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央财政对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这其中也包括信息化建设在内。

根据《“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发改高技〔2012〕1202号)、《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号)、国家局《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国食药监办〔2012〕64号)将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提升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指示,要切实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审评、审批权力的内外部监管监督制约机制。

1.2.系统总体架构

药监局药店医院社会公众餐饮单位安全体系综合监管系统药品监管系统保健品、化妆品监管系统食品监管系统指标体系报表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标签管理日志管理参数管理管理制度数据访问接口数据中心RFID标签编码数据库共享管理控制数据业务标准规范操作系统服务器网络存储

22

1.3.系统建设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和全省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和跨越式发展要求,紧密围绕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发展的主要任务,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面向需求、深化应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突出重点、确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需求主导,强化统一标准,大力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提高我市食品药品科学监管能力和决策支持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有效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保障和服务。

1.4.系统建设目标 1.4.1.总体目标

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一个数据中心,五个平台(即网站群平台、综合办公平台、行政审批平台、日常监管平台和公众服务平台)的信息系统体系,健全完善覆盖“四品一械”(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餐饮)监管业务的监管网络系统、综合监管系统、行政执法系统、信息服务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协同办公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等八大系统,全面实施XX市食品药品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系统工程,构建标准统一、功能完善、适应发展、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省局、市州局和县市局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的电子监管,实现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监管业务的基本信息化,大力推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与电子监管建设跨越式发展,不断促进食品药品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1.4.2.建设目标

(一)完善顶层设计,分步分头推进

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筹顶层设计,完善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与电子监管工作规划,出台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努力形成全省统筹规划、各地分头实施、整体分步推进的信息化与电子监管发展新格局。

23

(二)统一数据标准,促进信息共享

按照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数据标准和省电子政务数据标准,结合系统实际,制定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数据标准,建立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数据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规范系统建设,促进系统整合,加强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发挥整体效益。使全市各级监管部门和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都依据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建设,实现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交换与利用。

(三)健全基础网络,实现互联互通

建设市县乡镇三级监管业务网络平台,实现市、县市和乡镇三级监管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市、县、乡镇和社区(村组)四级监管信息虚拟专线网络平台,实现市、乡镇、社区(村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主要餐饮单位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查询,为在社区和乡镇实行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构建基础网络平台。

(四)推行电子监管,建立追溯体系

计划2015年底前在我市实现全品种全过程的药品电子监管,实现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跟踪监管和重点餐饮、保健品及化妆品单位的电子监管,为药品的质量追溯、责任追究、问题药品召回和执法打假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支撑,为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和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提供药品信息检索、监管码查询、真伪鉴别等信息服务,为商务、卫生、工商、质检、药监等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条件。

(五)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水平

建立健全覆盖食品药品监管业务的市州局和县市局综合监管平台, 扩大在餐饮监管、保健品及化妆品监管、药品注册管理、药品生产经营监管、医疗器械监管、稽查办案、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的应用范围,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六)完善信息系统,强化公众服务

建设全市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和投诉举报系统,为公众和企业提供食品药品信息查询与服务,及时受理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投诉举报。

(七)建立应急系统,确保信息安全

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开发应急指挥系统软件,形成方便、24

直观和快捷的应急指挥平台。按照国家关于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保密工作的要求,基本解决市局机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认真落实软件正版化要求,确保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确保信息安全。

1.5.系统建设内容 1.5.1.基础网络建设

将已经建成的国家局--省局直属单位的MPLS-VPN视频会议专网,延伸至市州局,构建市州和县市监管网络平台;建设市、县、乡镇和社区(村组)四级监管信息网。采用VPN技术,建设市局--县局--乡镇―社区(村组)或主要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大型餐饮单位的虚拟专线网络,在乡镇、社区(村组)、企业和医疗单位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实现信息的查询和传递,为在社区和乡镇实行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构建基础网络平台。

1.5.2.综合监管系统

建立餐饮监管、保健品及化妆品监管、药品注册管理、药品生产经营监管、医疗器械监管、稽查办案、医疗机构药品及器械信息采集等系统,完善及整合药品检验、药品不良反映、广告监控、职业药师管理、企业及产品信息直报、统计与分析等系统。

1.5.3.实时监控系统

从现在开始,逐步开展对重点企业、重点食品药品和重点环节的实时电子监管,逐步建立疫苗生产、冷藏及冷链运输监控系统、“麻精毒”药品生产及流通监控系统、基本食品药物和特殊药物重点品种生产过程、原辅料及仓储监控系统和经营企业药品仓储温湿度监控数据采集系统等。

1.5.4.信息统计系统

通过对统计直报系统的升级、改造,增加数据交换等硬件,扩展范围,完善

25

功能,使之成为覆盖全省食品药品监督业务、全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企业和主要餐饮单位、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信息统计分析系统,实现智能表单统计报表在线填报、基本情况及时更新、监管部门在线审查、自动生成汇总数据,确保统计数据不漏不重,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市县镇三级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

1.5.5.信息采集系统

在新兴科技发展的不断创新中,目前对食品药品的信息采集技术已经从纸质条码发展到了电子条码(RFID),我市将首次采用科技技术手段完成对食品药品流转质量监督。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动态流转采集。预设预警、报警、跟踪等追溯功能。

1.5.6.行政审批系统

结合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规范清理工作,参照《市级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流程图》对现有行政审批系统及其内部电子监察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并增加网上申报、网上预审和在线审批功能。

为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保证分级管理后及时将企业基本情况、持证情况和生产经营范围等基础数据导入市局数据中心,在各地行政审批制证这个关键环节使用统一的制证软件,建设全市统一的制证软件系统,方便监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发证情况,方便公众随时查询企业基本情况、持证情况、生产经营范围、生产产品和经营品种。

1.5.7.协同办公系统

根据监管工作和发展的需要,对市局机关网上协同办公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行远程办公,推行电子签章及无纸化发文。

1.5.8.预警应急系统

建设食品药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在药品(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基础

26

上,建立包括药品(器械)经营监管系统和餐饮食品安全事故监测的食品药品安全预警系统。

在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把市局视频会议室建设成应急指挥中心;增加车载通讯设备等应急指挥硬件,开发应急指挥系统软件,形成方便、直观和快捷的应急指挥平台。

1.5.9.网络安全系统

按照国家关于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保密工作的要求,基本解决省市局机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

省市局网络及机房入侵防护管理系统。落实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秘函[2010]5号)》有关“各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网站防篡改、防攻击、防瘫痪等措施”的要求,开展IDS监测、IPS防护、文件监控保护,建立省局机房、内网和门户网站防病毒、防篡改、防攻击的入侵防护监测管理系统。

1.5.10.数据中心建设

在市局现有数据库基础上扩容、改造和升级,建设由网络、存储、数据库、数据仓库等构成的全省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实现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汇集、存储、处理、共享、交换和整合,确保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审批、许可、注册、安全监管、稽查、备案、审评、检验、不良反应等业务岗位产生的业务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固定的信息流向,由分布式数据库汇总到数据中心(数据仓库),解决目前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形成全系统基础性、战略性主题数据库,以支撑网站群、综合办公、行政审批、日常监管和公众服务等五个平台的运行,为食品药品科学监管、网格化管理、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相关企业合法经营、药品阳光招标采购、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等提供权威、及时和高效的数据支持。

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数据标准建设。在分析整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系统所有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制定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数据标准,使全省各

27

级监管部门和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都依据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建设,实现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交换与利用。

数据备份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市级同城或异地灾备中心,依托市局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和数据的二级备份,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灾难对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业务、信息和数据所造成的重在影响,并可及时应急响应和恢复。

1.5.11.食品药品电子监管数据共享

把国家食品药品电子监管平台的相关监管数据通过安全、可靠的方式传输至市级食品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实现我市生产经营和市外企业在我省销售的基本药物的及时查询与追溯,为日常监管、广大社会公众安全用药和保护我市企业的合法利益提供药品信息检索、监管码查询、真伪鉴别等信息服务。

数据共享工程分三期建设:第一期数据落地与企业基本信息、品种信息和监管要求整合,搭建日常监管的基础平台;第二期建设市级监管平台数据接口及企业与公众服务平台;第三期建设省级全品种覆盖的药品电子监管平台。

28

下载2017年11月 关于印发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11月 关于印发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