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设计2011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课时我国民主政治建.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时 我国
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选择题
1.(2009·山东基本能力,9)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 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收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 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用排除法。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收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 则是写实,排除②。答案:B 2.仔细观察下面四幅与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有关的图片,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
A.是以民主党派为主要力量建立的 B.没有民主党派的参与就不能建立新中国 C.新中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多党制 D.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协商、民主建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新中国的成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民主党派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前途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会实行多 党政治。答案:D 3.当前我国法律并不允许“安乐死”,而宁夏女孩李燕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现在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她希望能够合法地“安乐死”。她的情况经媒体报导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能够审查讨论《安乐死申请》议案,决定是否就“安乐死”立法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务院司法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及识记能力。我国拥有最高立法权的机关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专心
爱心
用心 答案:A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 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图1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图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3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并没有完全实现人 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答案:D 5.(2009·广东单科,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人民民主国家”是新中国初期我们国家的性质。此时,三座大山已经推 翻,但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即处在过渡时期。答案:A 6.(2010·广东韶关模拟)2008年12月1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50岁生日。现在,广西正利用中国面向东南亚地区桥头堡的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并取得了商品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双丰收。较之广东的发展,广西发展的优势明显在于()A.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 B.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 C.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找到广西相对于广东的优势,改革开放、北部湾开发、可持续 发展战略都是两省相似的特点,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广西独特的优势。答案:D 7.(2010·广东深圳模拟)右图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创作的漫画作品《留得残枝叶 自生》(注:图中的×线是后人加的)。有人曾经这样评论这幅漫画:“清
楚
地表达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丰子恺之流还是顽强地保存他们的反革命力
量,以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的反革命阴谋。”请推断该评论出自于下列哪 一运动中()A.“大跃进” B.“文化大革命” C.社会主义改造 D.人民公社化
专心
爱心
用心 解析:从材料中的“无产阶级专政”“反革命阴谋”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发生在 “文革”时期的事情。答案:B 8.(2010·广东韶关模拟)“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推 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 实质是完善国家的民主法制。答案:A 9.(2010·广东汕头模拟)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②结婚有法可依 ③“阶级斗争”影响 到国民个人生活 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结婚证”本身就是法律建设的体现,它是《婚姻法》的内容,因 此②正确;④表述与史实不符;再由结婚证中的毛主席语录可知①③是正 确的。答案:D 10.(2010·浙江温州模拟)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改革开放 B.祖国统一 C.拨乱反正 D.承前启后 解析: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百废待兴,但由于长期“左”倾错误的影响,使 得国家的全方位建设面临着困难和阻力。题中几幅图片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党和政府在各个领域内开始拨乱反正,并由此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答案:C 11.(改编题)右图为“史上最牛公章”。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 组审核”字样的公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
委 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
起来
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史上最牛公章”“牛”在
专心
爱心
用心 3
()①将公章一分为五,体现创新性 ②暗含分权制衡原则,使权力受到有效制约与 监督 ③尊重民意,体现民主和公平④发挥了人民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材料“分为五瓣”、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至少三 人同意”等内容可知,①②③④均是“牛”的表现。答案:D 12.(2010·福建厦门模拟)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
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 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 实表明村民选举()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解析:村级农村民主选举是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 性,故选B项。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探究创新题)2008年3月14日,在阳光灿烂的拉萨,**分裂势力指使制造了骇人
听闻的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事件,严重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安宁和当地各族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集团分裂国家的阴谋,使更多的 人进一步认清了其罪恶的面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来; 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队改编为人民解 放军;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务。
——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材料二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拉萨向西 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宝鼎周围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 议”“民主改革”“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毛主席派人来”“腾飞的西 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
——《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50年,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 拟的巨大变化,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今天 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 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50年的沧桑巨变揭示了一个伟大的 真理。
——胡锦涛《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西藏自治区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重要制度 是什么?
专心
爱心
用心(3)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实行这一制度有哪些意义?(4)依据材料二、三,如何理解西藏巨变所揭示的伟大真理?
答案:(1)帝国主义势力被驱逐出西藏;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改编西 藏军队为人民解放军;中央人民政府处理西藏一切涉外事务。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3)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国家统 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 响,是最恰当的民主制度。
(4)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只有坚定地走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会有繁荣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14.(2010·试题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 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 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量……一部历史‘政怠宦成’ 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 率。”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 路,就是民主。”
材料二 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胡锦涛总
书记面对两千多名十七大代表的注视(如下 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 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 地位。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是如何走民主 “这条新路”的?后来遇到怎样的挫折?又是如何矫正的?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你认为在当代该如何进 一步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3)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描绘的中国民主政治蓝 图?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胡锦涛对民主的叙述导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我国建国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归纳回答。第(2)(3)问结
合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当今政治形势分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 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新中国、推动社会主
专心
爱心
用心 5 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挫折:“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使民主政治建设严重 倒退,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
矫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健全法律体系,将依法 治国正式写进宪法,使我国进入到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2)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们的知情 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 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将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3)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做出 自己应有的贡献。
专心
爱心
用心 6
第二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转眼半年过去,一轮复习即将结束,结合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对一轮复习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按照学校和教科院的要求,上课之前坚持集体备课。根据之前制定的集备计划,主备人在提前备课的基础上主备一个周的课,在主备人集备的基础上完善优化个备,并完善课前学案,制定好课中案和课后案。确保每一节课都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定期集备以外还有不定期的集备,组内成员互相讨论每一节课的补充细节,每日一练题目如何讲解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每一节课的学案,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集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抓好基础知识落实,夯实必备基础知识。
每一节课基本都要通过听写方式落实巩固基础,加强巩固落实的力度。规范听写程序,给学生印发听写纸,听写之后听写内容当天及时评阅,完不成批阅晚上回家完成批阅。对于听写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二次过关。抓好二次过关的听写和提问。讲评试卷的时候,对于基础知识部分也通过学生回答方式落实。
三、利用好晚自习,做好试题讲评。
正课时间进行一轮复习,尽可能给学生巩固落实的时间。试题讲评的任务就落到晚自习的身上。充分利用好每一节晚自习,根据学生做题的正答率做好试题讲评解析。一节晚自习基本要处理三天的试题,任务量大,时间紧,只能充分备课,提前准备,做好筹划,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试题讲评做到先批阅再讲评,讲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和薄弱能力点,规范学生的答题思维路径。
四、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也要通过集体备课制定,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完善计划。制定计划之后严格按照计划复习,每人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老师们其他的工作时间。
五、跳入题海还能跳出题海,精选题目。
负责选题的组员,将题目下载下来之后,首先自己要亲自做一遍,将题目筛选一遍之后,钉钉发其他成员再看一遍,确保选题精选,体现新高考的要求。不抢占和浪费学生的时间,确保练习的高效。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方面觉得做得还不够,比如课本里面的拓展性材料没有引起做够的重视,有些材料分析不透彻不到位。在二轮复习中还要弥补这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弱科生的转化工作。
第三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边说边转身,面对黑板,奋笔疾书。身后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转过身来,发现正对讲台的几个学生做长颈鹿状,视我如无物,目光直达黑板。我下意识地向讲台边挪动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钟后,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许多学生笔尖移动的速度逐渐放缓,直视黑板的目光也渐渐和课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决定提问。我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脑袋立刻应声而起,目光的转动速度也明显加快,快速翻书,轻声交流,凝眉思考。接下来我问学生答,注意力终于又集中了,效果还不错。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如果这样问答下去,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到讲述法。最终临近下课时,一些学生在老师冗长的讲述和连续机械的抄录笔记的袭击下,显现出满脸的疲惫与茫然。
回到办公室后,学生疲惫与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闪现,我陷入了深思„„
自2011届开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学模式,将其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同时以25个学习专题为串联,中外史混编,将高中历史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这种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识重复的问题,但却造成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便。如,这种设置方法,分割了历史知识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开来,造成了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混乱,学生整理知识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同时,这种模块排列与高考突出综合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比较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的考查。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中采用模块整合、通史复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解决现有教材诸多弊端的一项较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采用模块整合的通史复习教学模式,没有现成教材,再加上本届学生在高二阶段没有结束全部高中阶段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造成了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状。所以我一直以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当然都需要记笔记,并且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老师也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述方法进行教学。我从未想过学生会因为既要跟着老师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记录笔记而疲于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也未认识到学生笔记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没有时间及时将课堂所讲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了。最后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典型的低效教学。
那么,当一轮复习遭遇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学生笔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如何精讲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笔记压力?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避免低效,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下面针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四步走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解决低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多而全”、只注重细微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模块的知识,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和教学经验,综合整理人教、岳麓、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突出主干,绘制出完整且力求精炼的知识结构图表,尽量减少学生重复记忆的工作量,给学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识线索,为进行高效率复习打下基础。第二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互动,可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将已经做好的考点清单中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挖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和线索复习掌握基础内容,抓住主干知识。第三步,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结构线索以后,再在每个考点加一两道高考例题,进行一些思路讲解和训练,让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角度。第四步,当学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目标后,再配以10道左右的选择题让学生随堂练习,进而对答案并进行重点讲评。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首先通过知识结构图表,对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之后通过考点清单填空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减轻了学生的笔记压力,同时实现了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储备量和学科能力改善和提高的要求。而例题的讲解,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高考的要求和题目类型及答题思路,训练他们在高考时灵活运用知识并获取分数的能力。最后一步,选择题训练做完以后,要进行答案的校对,最后还要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评。这样做既能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题,对自己的知识缺陷有一个亲身体会,记忆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的倾向性问题,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也能减少重复训练,减轻师生压力,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总之,我认为这种“讲—练—再讲—再练”的四部教学方法,应该能解决我们目前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第四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1 第1课
必修1 专题1 第1课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下图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下图是国民党荣誉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3.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4.下列关于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C.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D.维系了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6.《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启(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7.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8.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讲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在深圳打工的农民老赵回乡安葬死在工地上的好友老王的故事。电影契合了人们“落叶归根”的家乡情结,受到好评。与这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家乡情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9.下面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2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实行中央集权制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材料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D.世卿世禄制确立
11.(2010·杭州调研)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1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13.(2010·韶关模拟)“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A.城邦政治
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B.贵族共和制 D.中央集权制
14.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发现的秦墓中,出土了两件写在木片上的家信,是一对参加攻打今河南淮阳的秦军士兵兄弟向家中写的要衣服和钱的信。依据此信我们可以研究()①当时的文字 ②当时的社会经济 ③秦国的军事制度 ④秦国的法律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想篡权,但担心群臣反对,于是预先进行了试验。他献给秦二世一只鹿,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当做马了。”他问左右大臣,他们有的沉默,有的附和赵高。这件事主要反映了()A.秦代相权较大,威胁皇权
B.赵高愚弄皇帝
C.秦二世不能知人善任
D.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臵守、尉、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2)据材料二,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1、解析:该题为图片选择题,解题需要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图中“毛氏族谱”文字是解题关键,突出了血缘宗亲关系,对应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答案:B
2、解析:试题突出强调“认祖归宗”,再分析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盛大祭祖仪式这一事件,显然源于古代的宗法制。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以断定A、B、C三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度,只有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型。答案:D
4、解析:从所给图片来看,其展现的显然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D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答案:D
5、解析: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出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答案:C
6、解析:材料围绕“宋”姓的起源,考查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争霸导致了宋的亡国。周礼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不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故B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B
7、解析:A项说明了商周制度的继承性,C、D两项反映了分封制度的相关内容,只有B项反映了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B
8、解析:落叶归根是血缘亲情关系的体现。在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郡县制是中央按照地域关系进行管理的制度,实际上淡化了血缘关系;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但都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家长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社会等级,重视祖先崇拜,使家庭亲情上升到了制度层面。答案:B
9、解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分封制表明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可排除①②;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出以血缘宗族关
系分配政治权力,③④正确。答案为C。答案:C
10、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一次“革命”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此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中国在政治上由早期的政治制度全面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社会日益分裂为地主和农民两大主要阶级。总之,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答案:A
11、解析: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答案:C
12、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材料内容分析,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C
1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可知是郡县制,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士兵写的信可研究当时的文字。从士兵所穿衣服和要的钱币,能研究当时的经济。战国时期秦国应征者自备衣服、用费,从士兵要衣服和钱币可研究当时秦的军事制度。题中没有反映出秦国的法律制度。答案:D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臣惧怕赵高是因为秦朝相权较大,题干材料中赵高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对皇权的威胁。B、C、D三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答案:A
16、解析:本题通过材料引入,旨在考查对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了解和认识。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秦朝设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1)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各个具体职能部门。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2)郡县制。原因:分封制是造成天下动荡不安的根源;郡县制有利于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第五篇:我小议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我是怎样进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河北省滦南县长宁中学 贺子娟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主要做三方面工作:史实、理解、表达。而史实的掌握和理解是第一位的,对高考而言,重点与非重点是相对的,因为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可能考,所以复习备考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必须养成踏踏实实的学风,以夯实基础为根本。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谈得上运用。表达则是在平时练习主观题中逐渐训练出来的。历史知识点非常多,需要掌握非常准确和细腻,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每年的9月中下旬,高三应届生开始一轮复习。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的关键,大约占整个高三学习时间的3/5,时间相当长,复习速度比较慢。为了能够把握关键,在历年的一轮复习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章节复习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等,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要强记、记死,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
(1)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意义)(2)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3)“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4)小字注释“王畿”。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必须做到没有遗漏。【课本按部就班,知识第一遍回顾】
2.在记忆基础上对历史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点。(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消亡的民族,新兴起的民族)(4)成语反映的历史背景,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理论上不考的)。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一直出题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多角度分析,能力深化提高,知识回顾第二遍】
3.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主要以听为主,同时也要适当做好笔记,预习中所遇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的延伸性分析、课堂上感觉比较模糊的内容都应该记下来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的依据。要在课后及时看书巩固所学知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瀚庞大,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解决方法就是少量、快速、多遍的不间断学习。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化整为零,一节课的知识点分开掌握,每段时间不要太长,大约5-10分钟,这样零散的时间容易挤出来,也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在第二天要回忆一下,该记该背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没有漏洞。第三天再回忆巩固。然后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可以很简单的看一看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去点一下以激活学习思维;一个月的时候再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再好好的回归教材。将该掌握的内容完善起来,克服平时感觉没有多少东西可看,考时却处处感觉生疏的现象,形成平时不考时“大忙”、小考时“小忙”,大考尤其是高考时不忙的良好状态。【学生自主复习,知识回顾第三—N遍】
第二步:知识整合1.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一单元复习结束后,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地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原因、影响、过程、特点)。复习过程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知识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以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为例:主干知识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四类,每类细节知识点在章节复习时已经过了一遍,直接填到框架结构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点。【按照框架结构具体到知识点,知识回顾第四遍】
2.尽量把知识归类。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类似于小专题。“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现在历史学科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下降且相对集中,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和理解,因此,在第一轮中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便于理解、记忆。中国古代史部分以纵向归类为主,每个单元里不同朝代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不同单元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比如:“秦朝与隋朝相似点的比较”,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税亩、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一起进行总结归类,整个古代史民族关系处理方式(战争、和亲、册封、行政管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以方位分类(东北、西北、西藏、西南、台湾)总结。也有横向比较的问题,如:百家争鸣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异同,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则是以横向联系为主,把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分析,例如: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不同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对比,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也有纵向比较的问题,如: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的异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或一战期间),新思潮的萌发、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等,里边“新”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框架归类后,属性归类,知识回顾第五遍】
第三步:精编练习,适量训练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适度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1.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一本书开始复习之前,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我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章节训练、单元训练、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时讲评,启发提高。
我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书面检测,讲评,知识回顾第六遍】
第四步:兼顾学科间可以联系的相关内容,目的是夯实基础。高三第一轮复习虽然应以历史学科内知识体系为主,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学科,也更注重考查基础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因为历史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关键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因而学科内综合是基础。但也应适当注意在复习中联系相关的政治、地理知识,使学生思维不断拓展(今天的新闻—当地的气候环境—曾经的事件),尽量让学生思维活跃。
在一轮复习中,如果做到知识低起点,高频率重复,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就能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做到知识融会贯通,为二轮三轮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