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勤工俭学为突破口 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以勤工俭学为突破口
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野猪沟学校勤工俭学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校在努力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大力发展学校勤工俭学事业。学校以服务育人,服务创收为宗旨,以学校开发为主体,以构建学校内部产、供、销网络为主线,以“绿化、养畜、种菜、加工、办店、创收、育人”为勤工俭学的工作方针。大力发展校园经济,全面提高学校育人功能,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就我校勤工俭学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以下汇报:
自2000年建校以来,学校领导就把勤工俭学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学校收入,为我校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2006年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不断积极总结经验,研究改进工作方法,因地制宜,科学管理,在勤工俭学工作上,实现一年一个增长点,一年一个新突破的历史跨越。
一、加强领导、夯实基础,真抓实
为确保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为增产增收打好基础,我们做到了“四早”。即早计划、早安排、早动手、早落实,下大力气加强校园勤工俭学种植基地建设。学校领导带头,师生员工齐动手,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多次组织以整地、换土、增肥、保水为中心的校园基地建设大会战。将30亩蔬菜基地全部实现了畦田化,灌溉实现了喷灌化。为了确保住宿生在开春吃上新鲜蔬菜,将餐厅西面空地充分利用起来,后勤人员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建钢架式塑料大棚一处,占地面积483平米。由于地表层全是碎石黄沙,土地贫瘠,师生们全力以赴进行土壤改造,组织了三次大会战,拉淤土30多车,计210余方。并打成畦田,累计投工750个。以确保住宿生在开学不久就吃上了新鲜蔬菜。2006年在校园基地建设中,共投入劳力4500个,动用土石方3800方,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000多平方米,维修和改造地下流水管道1200米,积粪肥70多方,充分利用猪场的粪肥改造土壤,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做到了勤工俭学基地建设与校园绿化、美化、香化、经济化建设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学校处处无闲地,一草一木皆育人”的校园建设目标。校园形成了立体交叉的经济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为了种植计划的全面落实到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总务主任、连锁店经理、劳技课教师,各位班主任为成员的勤工俭学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实行校园环境建设与基地“三包”、“三定一考”、“三保”责任制,校园美化绿化工作,蔬菜基地管理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位干部,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位学生。“三包”领导包班级、班级包地块,学生包畦田。从春天整地、种地,到夏天拔草、施肥,再到秋天收获、储藏,形成了一条龙管理;“三定一考”,即在劳动课教师的指导下,在三包的基础上,定品种、定产量,定经济指标;“三保”保全苗,保无草、包收获归仓。将勤工俭学任务指标纳入对教师,班主任考评机制中。实行合同化管理,执行奖惩制度,激励教师和学生为勤工俭学工作献策出力。
二、大力发展校园经济,提高科技含量,改善了学生饮食结构。发展校园经济,我们本着绿化、美化区以创设美好的育人环境为目标,经济作物区和科技示范区以创收和育人为宗旨,根据学生食堂需求,学校统筹考虑,科学安排种植计划,精心挑选优良品种,做到按季度,按需求种植,实现了一年种植两季蔬菜,一年四季不断菜的长远目标。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高地作物实行间作套种。春季栽大蒜、水萝卜、菠菜、角瓜、油菜、小白菜、大葱等蔬菜,秋季种植白菜、大萝卜等经济作物。这样,一年种植两季蔬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效益。2008年,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各种蔬菜喜获丰收,仅基地种植一项收入4万元。其中:大萝卜收入1万元、白菜收入6992.00元、大葱2395.00元,其他蔬菜收入2万元,猪场2万元、连锁店1万元。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育人功能,同时也为广大住宿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解决夏秋蔬菜供应的同时,还解决了学生的冬储菜。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的伙食成本,还提高了住宿生的伙食标准。
三、立足长远,学校“一店一场一坊”不断发展壮大
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于师生生活,是办好校园商店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商店管理人员认真经营、热情服务,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作用。商店坚持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在征订教辅用书、作业本、学生平安保险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加强了管理,每年商店总收入达1.8万元以上。同时加强对猪场的管理,为住宿生提供了足够的肉食,改善了学生生活。此项每年为学校增加收入0.8万元左右。同时加大了豆腐坊的管理与投入,保证学生每两天吃上一顿新鲜可口的豆腐,每天每人喝一碗新鲜豆浆。
2007至2008年,我们在原有21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又扩大种植面积,改进了种植方法。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边角地块种植蔬菜,进行两季种植,同时引进了“大青萝卜、大葱、苦瓜、高产大豆、油菜、紫叶莴苣、特大南瓜、茄杂一号”等多个引进种植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带动了周边地区许多种植户纷纷前来我校实地察看,引种推广,为野猪沟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示范作用。
根据旗教育局的安排布置,我们和镇内的 鄂尔多斯小学结成了联谊校,每年为他们提供一次基地实践活动。极大发挥了实验基地的育人作用。
几年来,我校在勤工俭学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决心发扬成绩,克服困难,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明确目标,抓住机遇,不断努力,再创野猪沟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新局面。我们相信,2010年又是一个勤工俭学的丰收年。
野猪沟学校
2010年6月3日
第二篇:以写字教学为载体 走特色发展之路
以写字教学为载体 走特色发展之路
【摘要】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强调:“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写字教学的高度重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更明确了写好汉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健全机制 校本培训 教学研究 特色发展
中国的汉字蕴含着丰厚的审美价值,传承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写好汉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写好汉字的基础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①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写好字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一生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一直重视小学生写字教学的研究,本着“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育人原则,以写字教学为载体,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写字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要把字写好是一件不容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写字教学工作,切实加强对写字教育的领导与管理。
学校申报了省级识字写字课题,以课题为依托,加强写字
教学的研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班主任、写字教师等为成员的课题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拟订好实施方案,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计划。由分管教学领导和专职考核人员对教师到位、指导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保证写字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健全机制,细化常规管理
为了保证写字教学的落实,促进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学校建立健全写字教学机制,将日常管理精细化。
1、写字教学列入校本课程。写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倍受重视。写字课纳入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每周一课时。学校每学期期初都要求教师制订详尽的、完整的写字教学计划;认真备好写字课教案;注重对写字课教学的分析与研究。写字课侧重于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
2、抓实抓好 “午写”。除每周设置一节写字校本课程外,每天增设午写时间,为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提供了时间保障。学生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练字,教师检查指导。通过每天持续不断地训练,使学生向书写有质量有速度的方向发展。
3、规范作业书写。抓写字的质量必须抓作业书写。学校制定各科作业规范,全校上下齐抓共管,促进了写字特色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要求所有学科各项作业,除了写正确,写认真,更要写规范写美观。学校随时抽查、定期检查作业,及时反馈,书写质量成为评定各科作业质量的重要依据。
4、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写字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分别成立了软、硬笔书法兴趣小组,每个周四活动一次,由书写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指导。寒暑假,练字也做为一项假期作业。学
校各班建立了壁报栏,内容、形式活泼多样,有的介绍写字经验,有的表扬进步学生,有的剪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有的介绍书法家故事„„每周的班级写字成果展、每月的年级写字比赛,每学期的师生书画展,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使写一手漂亮的字成为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向往与追求。
三、校本培训,强化师资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写字教学是否落实到位,关键要看教师的水平与能力。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反映的就是教师扎实的书写功底与指导水平。因此,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写字”道路上的引路人与指导者。
1、以培训促提高,苦练基本功。
要想指导学生会写,教师应该具备写好字的能力。学校请书写水平较高的教师面对全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示范指导。面对面的示范指导,使教师明白了如何读帖习字,既避免了自己练字走弯路,也掌握了指导学生的方法。学校把 “三字”纳入教师的基本功考核,经常组织教师开展 “岗位练兵”活动。学校规定每学期教师必须完成一定的练字量,练字作业作为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寒暑假教师们既休息,又要完成练字的任务,既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书写能力,也充实了教师们的业余生活。经过一阶段的努力,现在全校教师的字基本能做到笔画规范,结构工整,纸面清洁,令人赏心悦目。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区级、市级的规范书写大赛,激发教师练好字的热情。有辛勤的耕耘,便
有丰硕的收获。教师的书写水平有较快的提高。
2、加强校际间的交流,组织教师走出去。南京的珠江路小学是一所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开展写字实验较早,整个校园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墨韵书香,学校领导多次带领教师前往参观学习,并把学习的经验在学校进行汇报,为学校开展写字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方法交流,掌握指导技巧。
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写字的能力,学校每学期安排骨干教师在研究的基础上执教示范课,让教师掌握写字指导课的基本模式与具体方法。学校还组织写字教学经验丰富的吴萍老师参加合肥市写字教学的现场会,由吴老师执教的《心字底的练习》受到与会专家、领导、老师的高度赞誉。虽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但长期的示范引领,教师渐渐摸到了有效指导的路子。此外,学校还定期进行写字教学经验交流,使全体教师成果共享。
四、深入研究,总结写字教学规律。
对写字教学的研究,学校以省级识字写字课题研究为依托,经常开展专题研讨、写字教学观摩,扎实深入地开展。过程中注重反思与总结,不断完善研究过程,总结出了四个“注重”写字教学指导方法。
1.注重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就能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教师经常渗透一些古代书法名家苦练书艺终于取得成
功的感人故事,例如“草圣张芝临池学书”、“王献之研尽十八缸墨汁”的故事,激起孩子心灵的共鸣,产生学习名人刻苦练字的愿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又如在讲解写字的匀称与重心时,把字比作人体,字与人一样,形体匀称才美,我们平时见到一个人抬头挺胸很有精神。如果你把横写得平了就显得呆板;向下倾斜,就像体斜肩歪的人一样„„学生在教师风趣的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字体的匀称之美”。
2.注重利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技巧,使每个学生都会写字。教师根据汉字的字形和书写技巧编成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悬针竖,像跟针。长横宽又平,托住小太阳(早)。中间口儿扁又小,四点撑开最最好(点)。并且鼓励学生们自己创编儿歌。学生们也编出了:斜钩右展先收腰,撇、点稍稍写得高(飞);上横短,下横长,中间短竖不能长(工);两横靠近土写扁,横画长来撇也长(老)„„ 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汉字。
3、注重运用规律,学会读帖。
汉字属于方块字,是由笔画按一定结构组成,具有形体美的特点。汉字的结构多种多样,即使是同样结构的字,它在书写时也是有差别的,掌握结构特点是写好字的关键一步。写字指导课上,教师根据汉字书写这些规律,分类进行指导,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帖,养成了“先观察后写、写后比较、比后再写、循序提高”的写字习惯。
4.注重教师的范字。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强。因此,每次写字指导时,教师都要在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每个字的书写过程,讲细每个字的笔顺规则和运笔方法。一笔一划都在学生的练习之中,学生写字时,教师边巡视,边鼓励,边讲解,边范写,做到集中讲解与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模仿,写字能力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写字大小适中,结构匀称,整洁美观,学生整体写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写好字,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行走在写字教学的路途上,我们有不懈的追求,有创新的热情,有艰辛的付出,我们也有收获的喜悦。滁小写字教育特色,是一件富有教育意义的工作。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学校将加大研究探索的力度,努力把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三篇:引领学校变革,走特色发展之路
引领学校变革,走特色发展之路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刘国华
当今的中学校长总是被赋予多样化的角色形象,诸如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策划者等等。而十几年校长工作的历练,令我深深意识到校长的主要角色应是一个引领者:引领学校的变革,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变革的动因: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变革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是校长自觉引领的结果。校长是集决策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于一身,更应当是一位富有创新、改革精神的引领者,校长只有以引领者的形象出现时,才能以一往无前的创新胆识带动和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让甘泉外国语中学这所老完中顺应时代呼唤,实现新的跨越,动力在于解放思想,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我在对甘泉的办学历史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变革进行了以下战略思考:
思考一:变革要有独特性。要在具有一般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上把学校办成富有个性特征办学风貌的学校,主要表现在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独特的办学策略,独特的发展道路。
思考二:变革要有预见性。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世界变成“地球村”,国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频率不断加快,包括日语在内的小语种人才将会日益受到青睐。
思考三:变革要有时效性。要及时跟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呼唤外语人才的快速培养,数以千计的日方企业、中日合资落户沪上,日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升温,这是我们发展日语教育的良好时机。
思考四:变革要有校本性。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完中,并无明显的综合优势。只有创建特色品牌,以特色求发展,才能使学校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依靠特色品牌将使学校成为永远的赢家。
因此,我们确立“探索教育国际化,走‘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之路”的发展战略。
学校变革是在校长引领下不断推进的过程,要求校长善于以战略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国内外的办学环境,挖掘学校的办学资源,预测和把握学校变革的趋势,抓住不同时期学校变革的特点、关键、重点和发展项目,以坚定的执行力予以推进,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变革的关键:特色发展的内涵定位 本研究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学实习研究项目的资助。项目名称:学校管理机制创新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060
2世界级战略大师迈克·波特曾经说过:“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只有两种战略:一是差异化,二是成本领先。”他把企业发展定位一个指向“特色”,另一个指向“效益”,这对于学校发展定位有重要参考价值。校长作为学校的掌门人,在学校发展定位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学校外部办学环境和学校内部办学资源的调研思考,我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作如下描述:
1.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特色不是供人欣赏的风景,特色“物化”直接表现在育人的规格和素养上。我们提出培养“有教养、有个性、有竞争力、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这是对从日语教育开始的办学特色的最好概括。
2.管理效能定位:办学理念先进、管理高效、队伍精良、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学校;探索出一条关注母语和民族文化的有甘泉特色的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
3.发展路径定位:以日语教育为抓手,以外国学生部作为新的生长点,以双外语教学为载体,以国际理解教育为重要内容,以迈向教育国际化为追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日语及其他小语种后备人才,逐步把甘泉办成“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学校。
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是基于以下思考:
特色发展是“日语见长”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特色学校的特色不可能是外界赋予的,只能是由它的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自身资源优势等内在条件决定的。我们学校有34年的日语办学历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日语教育经验,而且形成了雄厚的日语教师资源,以及韩、法、德、俄语种的师资条件。
特色发展是避免学校之间同质竞争的唯一选择。确定“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特色学校建设的定位既顺应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又满足了学生及其家长对多语学习的愿望。上海市普通中学中将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开设的,只有我们学校,可以说,我们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在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的今天,走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无疑是一种战略选择。
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特色”是“出色”的最大本钱,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胜人一筹,只有特色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日语,发展多语,办好外国学生部,这有利于扬我所长、展我所优。我们追求的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难以模仿”且能长期保持的竞争优势。
特色发展是树立良好而独特学校公众形象的最好渠道。良好而独特的公众形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特色学校比一般学校更容易为社会所识别,能使学校拥有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
三、变革的保障:特色发展的支持系统
1.课程建设:根基
特色系于课程。战略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治校方略的支撑,离不开项目载体的设计和落实。特色定位必须有相应的课程来承载和表现,课程特色是特色学校发展的根基。我们采取“充实——改造——渗透——统整”的方法,对基础型课程进行优化;建设“日语见长,多语发展”外语品牌课程;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发展具有“重构活动,打造能力”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完善双外语教育的三种模式:(1)主修日语,辅修其它语种;(2)主修英语,辅修其它语种;(3)日语、英语双主修。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形成外语(听力、口语)、双语、对外汉语、国际教育(JA课程、EPT课程、IB课程等)、艺体、民族文化、科技(“2049”课程等)、综合实践、社交礼仪、演讲与辩论等课程系列。
2.教师队伍:原色
特色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是特色学校的原色。为此我们依托“青蓝工作室”制订并组织实施“529工程”,即培养5名领军人才,20名骨干教师,90名教有特长的教师,提高甘泉教师的整体素质;每年选拔10名以上教师出国专业进修、交流与学习,并且保证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开设“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论坛”,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文化;成立“对外汉语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外汉语的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多语种外教,现在学校的外教数量已经增加到8名。
3.学生活动:活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活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命和活力,并最终将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上。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开展中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性的体验,还组织学生参加“AFS”(国际交流学生派遣)项目,组织学生修学旅行;广泛开展将棋、空手道、跆拳道、茶道等社团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社团参与外事接待活动,促进体现国际理解的学生社团文化的健康发展;承办中学生国际比赛,开展与国际友好学校的学生互访活动,扩展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国际沟通、理解、合作的能力。
4.制度创新:平台
在一片“强化管理”声中,制度似乎变成了一种强制、外控的手段,不利于创设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以为制度创新要体现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和谐统一,我们的探索在于:⑴构建“规范+情感+权变”的管理模式,设计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效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流程”。⑵采用人文精神促科学精神,淡化垂直领导,强化横向沟通的管理策略,以感化促转化。⑶改革管理机构设置,将现有中层机构整合,成立课程教学部、人力资源部、事业发展部、学生工作部、外国学生部和后勤保障部。⑷完善中层干部“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的选拔任用机制,继续推行“主任助理制”、“任期责任制”、“述职报告制”。⑸建设学习研究型团队,改革会议制度,定期举行以“创新——让工作充满活力”为主题的教育、管理创新论坛。⑹借鉴企业管理理念与机制,采用项目招标制和项目管理制,推进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文化。
5.文化积淀:灵魂
校长引领学校变革,是一种学校文化重建,绝不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某一点的变革,而是整体的学校文化的变革。不断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才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灵魂。为此,我校确立和谐发展的办学价值观,重点是营造奋发有为、舒心愉快、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校文化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和谐发展积淀为学校的价值追求,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的学校观念文化;在制度建设上维护人的尊严,体现生命的价值,以生命生成的观点重建学校制度文化,使学校成为生命的寓所,工作学习的乐园,放飞理想的天地;重建富有多元文化交融特色的环境文化,使环境凸现民族文化,彰显学校个性,体现多元特色,赋予学校环境生命性和育人功能;建设学习型团队,力求通过“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推进,使学校成为开发群体智力、激发集体智慧、彼此理解支持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十年磨一剑”,我们用六年的时间引领学校变革,走特色发展之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改革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愿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激流勇进的毅力、敢为人先的魄力,继续引领甘泉外国语中学的变革,“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光来;不做不动脑筋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努力将我校建设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品牌学校。
第四篇:以科研为载体 走特色办学之路(科研处)
以科研为载体 走特色办学之路
“高校发展,科研先行”。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科学研究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可带动有特色、有优势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使学校在竞争中拥有特色优势和竞争力。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为载体,走特色办学之路的原则,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对学校发展的支撑作用,把科研作为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科研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使科研成果及时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服务。学院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交、人才强校”战略,转变工作重心由“打基础”为“建内核”,努力打造科研发展特色,全面提升学院科研工作水平,不断推动学院发展。
一、营造良好环境,保持科研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和保障教师开展各种科学研究。我院坚持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量创新人才成长的科研工作环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
(一)领导重视,带头开展科研
由于我院同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存在起点低、基础差、科研力量薄弱等一些问题,在科研工作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我院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少,科研人员数量少、能力差,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学院的科研工作状况,学院领导带头开展科研,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头示范功能。
如院长杨金华积极带头承担科研项目,主持过《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应用研究》、《刚架拱设计与施工研究》、《公路水文综合分析系统》等17余项课题研究项目,部分研究被鉴定为国内先进,其中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应用技术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6年,李玫谕老师带领我院科研人员成功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研究》,这使得我院在教育研究方面实现了建校以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零的突破。
柏松平副院长是云南省交通行业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技术带头人,主持和完成了多项云南省重大工程项目勘察和设计项目,承担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0余篇科技论文,2010年《整体式T形外悬臂道路及其施工方法》获得专利技术。作为科研工作分管领导,他积极带头开展科学研究,努力为学院寻找科研项目,主动与各建设指挥部进行沟通,联合开展研究,不断拓展科研工作新局面。
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带头努力下,学院科研氛围浓厚,2006年以来,各级各类课题立项19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9项,厅级课题88项,院级课题107项。
(二)建章立制,夯实科研管理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学院经过认真研讨,制订了科研工作计划,建立了由国家、省部委相关部门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社科研究基地的科技平台。成立了由分管科研副院长为组长,由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平台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设在科研处。领导小组要求全体管理者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创造条件,利用学校可利用的一切资源,积极组织好、指导好全体教职工开展科研活动。
2.制定完善管理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我院科技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科研制度,科研处先后制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和省部科技平台管理办法》、《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果管理办法》、《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程序》等13个分类细致、措施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从各方面对学院的科研活动进行了要求和规范。
(三)政策倾斜,推动科研发展 1.经费优先支持科研
我院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在预算安排上,保证科研经费投入能及时足额到位和合理有效使用,同时每年安排30余万元用于院级课题立项,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科学研究。此外,我院科研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近3年,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为2758.4万元。
2.制度保障奖励科研
科技成果是高等学校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为落实我院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精神,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突出重大项目和成果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撑作用,科研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奖励办法(讨论稿)》,对科技项目立项、科学技术奖、专利、著作、论文、获奖等涉及科技工作的相关方面进行奖励,奖励经费由学校专项预算经费支付。办法规定每年9月30日前,由各部门统一将申报材料报送科研处,由科研处进行审核并于每年十一月份在校园网上公示,每年的十二月份进行颁奖。2011年在各部门申报的基础上,经学院研究,决定对2001年“三校合并”以来的10年期间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和团队进行表彰奖励。2012年1月11日下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大会在呈贡新校区图文信息中心隆重召开,对在学院科技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奖励,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此次科技大会共发放科技奖励经费20万余元,有效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绩效考核挂钩科研
为提高我院教职工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我院制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科研业绩积分核定暂行办法(修订)》,对教职工进行科研业绩考核,办法规定了学院教学科研、教辅及业务技术、管理岗位人员科研业绩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报告、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积分,要求教职工应在规定期限完成岗位职责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考核结果与本人享受的岗位津贴挂钩,大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科研工作积极性。
(四)整合资源,搭建科研平台
1.开展合作研究
实现高层次科技成果的突破是我院科研工作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我院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突破局限,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同部分知名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联合申报项目,最终实现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项目层次的提升、成果层次的提升。学院立足交通、背靠行业,多年来,与各公路、桥梁、机场建设指挥部,武汉理工大学,保山市交通局、红河州交通局等多家单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学研究。2011年,按照分管科研的院领导安排,多次与相关大学沟通,在科研处努力下,最终学院在交通运输厅召开科技大会的当天,与重庆交大、重庆交科院、大连海事大学等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1月,学院与时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战略合作基地——时代交通科技园,学院参与时代交通科技园的技术咨询、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提供所需专利技术服务。
2.新建国家实验室
科研基地建设是我校科研创新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以“整合资源、打造平台、突出特色”为工作方针,坚持“整体规划、按需设置”的原则,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平台与校内建设相结合。2011年,我院与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一起通力合作,进行申报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作;学院出资2250万元,国家实验室移动监测中心将设在我院。目前与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国家发改委批准“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学院出资的2250万元经费已拨付到位,正在进行无人飞机等设备的购买工作。
3.改善科研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条件的改善,对实践教学的完成,学生开展专业基本训练 的技能综合训练以及开展科学研究起着决定性作用。学院非常重视改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条件,经常有计划地对相关实验室进行了充实、提升、改造、扩张等,并及时引进最新的仪器设备,保障实践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在学院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学院预计将德国贷款4300欧元中的70%用于购买实验仪器设备,拟建85个实习实训中心(室),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和科研条件。
二、坚持教研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完善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促使科研为教学服务,推进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步提高。
(一)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学院鼓励并推动教师将科研方向与教学活动结合,使科研成果能和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工程实践中的最新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多年来我校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中有一定特色的教材,其中大部分吸纳、体现了教师的科研成果,使得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前沿性大大提高,更多的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不同程度地写进课程教案或课件。如由刘创明等教师编写的《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中融入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以内容实用、技术创新成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由秦溱主编的《桥梁上部施工技术》成为教育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规划教材。特别是一些教师通过对多年来结合行业生产建设开展的技术应用科研课题进行整理和梳理,把科研项目中形成的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揉合、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对提高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科研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教师将研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并将所收集的素材结合课程内容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标本、图形和生产实例等教学方式变抽 5 象教学为形象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课后任务设计探究》等科研项目,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很多教师将自己承担或参与的课题中获得的实际案例编制成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科研促进课程建设和改革
学院许多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对课程建设和改革有了一定的思考,并试图通过科研,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使其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如《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职《应用写作》结合专业需求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结合的研究》等科研项目都是教师在科研中实践教学,通过科研改革课程的集中体现。还有一些教师在科研中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新开出许多专业选修课,为课程整合、重组提供了原动力。如《基于岗位需求分析的高职汽车专业职场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实践课研究》等研究,使课程的种类丰富了起来。
(四)科研成果成为教学示范现场
作为一所以“公路交通”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参观实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也是在“理论——实践——理论”这一循环过程中得到提高。为使科研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我院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交通高职校园多样化路面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该课题将云南等级公路与农村公路的一些典型路面结构形式因地制宜布置在我院校园道路网上,考虑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不同路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建设,力求将校园道路建成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教学示范现场,供学生实地参观学习。科研的开展推进了产学研结合,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保证了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三、参与科学研究,促进人才队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科学研究已成为重要的育人方式,科学研究是“源 ”,而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研之路,做扎实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观念新、师德优、业务精、舆论正确的教师队伍。
1.科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以科研课题为抓手,将骨干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聚合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根据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学院建设了由科研水平高、能力强的院领导和学术造诣深教授领衔,由院领导、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实行“以老带新、结对帮扶 ”制度,由科研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带头组织一些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帮助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学院专门设立了青年基金项目,用于鼓励和培养广大的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以项目为纽带,以骨干带团队,聚集科研力量,发挥互补优势,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批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优化了学院的教师队伍结构,有力支撑了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云南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科研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学院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既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为企业切实解决了技术难题;既能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原有的经验,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科研过程中,来自企业和生产实践的先进设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优势以及敏锐的科技前沿信息大大扩展了教师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和提高自我素质的舞台。如公路分院等一些教学部门除主要承担教学工作外,也能授权承接、实施部分对外服务项目。学院从而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路桥类专业的教师去各个企业、中心接受必要的生产、科研实践锻炼,以达到加强专业实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目的。
3.科研提升管理者管理水平
我院始终坚持科研为解决实践问题服务的原则,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对学院发展的促进作用。学院每年安排院级课题经费,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申报反映学院实际需要,体现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解决学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理念,探索办学新模式,为学院的发展服务;鼓励他们开展与自己的管理工作相联系的专题研究,脚踏实地的解决日常管理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提升学院水平服务。如以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国家级课题《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研究》和交通厅项目《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等研究,为学院的示范校院校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2012年4月我院校庆期间,学院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探索创新与实践》是全员教职工有关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工学结合方面的最新探索。
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奉献、敢于创新的优秀团队和个人,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表扬。如:我院杨金华院长被评为首届云南交通十佳青年,因在工程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云南省高职研究优秀工作者等称号。以杨金华院长为带头人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创新团队”获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柏松平副院长被评为“云南工程设计大师”,并获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科技特殊贡献奖、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等称号;黄君麟、罗建华、张爱山三位同志被评为“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教学名师”;王燕华被评为“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教育管理人员”,科研处陈东处长获“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管理人员”殊荣。
(二)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紧紧围绕产学研结合,践行“德、技、力”三位一体的学生培养方略,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请进来”——邀请专家做讲座和“参与其中”——让学生参与科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
1.科研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科研处和各二级学院每年会组织大量的学术讲座,邀请了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原交通部总工凤懋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张声雄等知名专家为广大师生作学术报告,既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激发起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早把学生带入科学研究中,使得学生的学术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2.科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院重视科研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经常让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如在《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中公路27、28班的30多名学生参与了运用研究;我院承担的《花岗岩在沥青混泥土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有37名建材专业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充分利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把国家交通、测绘等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到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再把新科技、新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一线。通过学习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大提高,在毕业前两个月被用人单位抢聘一空,《云南日报》以《37名毕业生被“抢聘”之谜》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做到了科研工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了符合要求、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3.科研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技、力”三位一体核心实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德”,即思想道德,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为此,学院每年都组织广大教职工积极开展党建和思政类课题研究,如《我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对策的研究》、《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高职”特点的研究》等,通过这类课题的研究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思想问题,大力支撑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培养企业所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
我院毕业学生因实践能力强,上手快而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给学生带来了较高的就业率,连续多年在云南省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学生的良好声誉为学院赢得了荣誉,学院由于为云南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的改 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得到了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好评,被誉为“云南交通专门人才的摇篮”、“公路建设的黄埔军校”。
四、产学研结合,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院发挥科研优势,把行业研究特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依托校办企业,服务行业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校办产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整合办学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七个校办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保障,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条件,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如我院下设的云南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公路与桥梁专业的勘察、设计、咨询、科研及推广应用,具有工程测量甲级资质、公路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由学院独资经营,在承担公路勘测设计任务的同时,参与承担公路与桥梁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在完成年轻教师的培养与学生教学实践的同时,先后承担完成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及城市道路等项目的勘察设计5600多公里,工程咨询(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7800多公里及路线桥、独立桥计9400多延米。所完成项目均得到了业主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信誉,同时也为云南的交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科研方面,承担完成了云南省政府、云南省交通厅、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指挥部委托的20多项科研项目,经省厅组织专家鉴定,均达国内、省内先进,其中《高原山区高弯坡装配式部分预应力桥梁的运用研究》获交通部科级进步三等奖,并有7项科研项目12次获得交通部、云南省交通厅的科技进步奖,大部分科研项目已在云南公路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
还有我院下设的云南交通土木工程检测研究中心,取得了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给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该中心结合生产承担云交院公路与桥梁专业学生的实验、检测、地质等教学、实习任务。汽车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该中心结合对外汽车维修承担云交院汽车专业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实习、实训和实践。
这些校办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覆盖了云南省汽车和公路建设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学院通过师生实训锻炼与产业经营生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实习组织与实施体系,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校办企业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有机循环,在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得到了迅速提高。这些校办企业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同时,也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快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结合行业建设生产的实际需求,学院将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定位在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开发上,将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定位在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将科研工作的服务方向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建设上。在科研开展过程中,通过从行业生产实际中寻找科研课题,组织师生积极参与行业生产单位的技术服务活动,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推广科研课题的成果,将成果转化现实的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具体表现为:“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了科研项目80余项,完成公路勘察设计3015公里、公路施工监理91公里、桥梁设计2座,合同金额总计3548.30万元;技术推广项目10项,合同金额总计690.60万元。其中,部分科研项目已在云南公路建设中得到应用,转化成了生产力。
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承担的《RENOLITH(利路力)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添加RENOLITH到土质中,经充分拌合碾压成型,达到路面基层或底基层、乡村道路路面的技术指标要求,用于取代传统的级配碎石底基层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或用于乡村道路路面硬化。解决石料缺乏地区,利用废弃土方或就地、就近取材铺筑道路,既降级工程造价,又保护了环境。
2006年承担的《花岗岩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主要解决花岗岩类盐酸性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及施工工艺问题。研究成果在祥云至临沧二级公路中应用,节约成本1000万元,使科研成果成功实现转化。
2009年承担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在农村公路中的推广应用研究》课题,主要解决在农村公路的铺筑中用粉煤灰替代部分细集料,节约工程造价,并解决传统路面基层开裂导致路面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课题经过1 11 年的试验对比研究,得到最佳的施工配合比,路面结构形式,并制定出可行的施工工艺用于指导施工。在昆明盘龙区浑阿公路大凹子至麦冲路段路面大修工程8公里进行铺筑,比传统路面基层节约成本5%以上,而且减少路面早期破坏、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减少自然环境破坏。
学院的性质和定位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学院始终抓住交通特色,凝练专业方向,立足地方实际,坚持“源于实践、服务实践”的原则开展科研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充分利用学院优势,坚持以行业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加大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的攻关工作,积极宣传项目申报的优势,加强与有关项目管理单位和专家的沟通与联系,保障研究课题申报成功有较大的比例,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达到40%,横向技术协作项目合同额力争达到1000万元,更好的为学院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我们相信,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十二五”期间,通过学院上下一心的集体努力,科技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实现新的突破,再度开创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新的历史。
科研处
2013年1月31日
第五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编者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服务业发展。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三个政策性文件。巨峰省长批示要求抓住这一契机,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现我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新台阶、开创新的局面。小祥副省长就贯彻落实巨峰省长指示也相应作出了重要批示。省商务厅为此组织了专题学习和深入研究,并将巨峰省长、小祥副省长的重要批示印发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成都、内江、自贡、德阳、达州、泸州、资阳、遂宁等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贯彻落实意见。现将成都、内江、自贡市的主要做法摘编如下,供各市州学习借鉴。一是建立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在今年年初内江市三产暨商务工作会议上,市政府明确由市商务局负责服务业的牵头工作。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成立内江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加的发展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二是开展调查研究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市商务局的工作汇报,并亲临市商务局调研指导服务业工作。市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融入成渝,联动川南,推进内江“快速崛起,富民强市”重大课题调研活动的通知》,将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由市商务局承担《内江在成渝经济区、川南城市群中的三产业发展定位于规划研究》课题。市商务局派员分赴成都和重庆,对服务业进行学习考察,并在对当地服务业发展现状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内江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三是确定发展重点
内江市提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实施川南烟草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档次和规模,增强辐射功能,将内江建成川东南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改造提升现代流通业,做强做大现有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分期分批建设专业市场,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四是落实目标责任
为确保内江市发展服务业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下达2007年服务业目标任务的通知》,将服务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区)政府和相关经济部门。同时,市服务业领导小组还制定了《内江市服务业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将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了对县(区)政府和主要经济部门的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