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河的污染问题
黄河的污染问题
摘要:我的家乡位于山东济南,黄河流经济南的北部,进而流向东营入海,在济南缺水严重的时期,济南市区水厂曾用黄河水作为生活水源。黄河是整个黄河流域的母亲河,是多个文化的发源地,然而多年来,黄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支流污染普遍严重,既影响了流域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对黄河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是迫切需要的。尤其近几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水资源危机不仅表现在量的亏缺,而且还表现为水质恶化、水体功能的降低与丧失。搞好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改善和提高黄河水环境的质量,是目前治黄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黄河流域的水污染现状
有关专家指出,水污染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黄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支流污染普遍严重。排污总量从1998年以来没有明显减少,而黄河的天然径流量却比以往减少了40%,同时,黄河水被超量开发利用,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互为因果,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按照有关规定,水量开发利用程度不能超过40%,但目前黄河的实际开发量已超过70%。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协调,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污染治理投入不足,治理技术落后,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低,是影响黄河水环境的重要因素。
1.黄河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及其分布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废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期年排放废污水18.5亿t,80年代末为21.7亿t,90年代后期已达到32.6亿t,10年间增加50%以上。其中工业废水23.3亿t,生活污水9.3亿t,分别占流域废污水总量的71.5%和28.5%。进入新世纪后,废污水的排放量继续增加,据统计,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已达39.5亿t,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年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13.3%。
黄河流域的废污水,主要来自流经大中城市的湟水、大黑河、汾河、渭河、洛河、大汶河等6条支流和干流刘家峡至花园口河段,约占流域废污水总量的80%以上,更集中于西宁、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太原、宝鸡、咸阳、西安、洛阳等10个大中城市河段,约占流域总量的40%。这一格局估计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从各支流(河段)的废污水量与天然径流量之比(简称“污径比”)看,污径比大于1∶20(即5%)的支流(河段)有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主要支流和干流龙门以下河段。其中渭河为10.4%,汾河高达21.3%。以各支流(河段)废污水量与其相应地区的实测径流量相比,上述支流与干流河段均超过5%,其中渭河、洛河均超过10%,汾河和大汶河分别高达32.5%和22.5%。全流域废污水量与利津断面实测径流量之比亦高达10%以上。
2.近30年来黄河流域水质变化
近30年来黄河流域水质变化情况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黄河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水质优良的Ⅰ、Ⅱ类水数量大幅度减少,而水质很差的Ⅴ类水和基本失去水体功能的劣Ⅴ类水数量明显增多,并且基本能满足多功能水体的Ⅰ、Ⅱ、Ⅲ类水所占的比例在近年来也非常低,可见黄河流域水质趋于恶化。
二、黄河污染的成因
1.黄河污染的构成因素
工业污染黄河污染中工业废水污染占60%-70%,生活污水污染占30%左右,农业以及其他污染占10%以下。据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黄河流域来自工作的废水排放量为32亿t,占污水总量的73.5%。工业是黄河的污染大户,在工业中化工、食品、酿造、石油加工、炼焦、造纸等5个行业又是污染的主要排放者。据统计,这5个行业COD排放量约占黄河工作废水排放量的90%。氨氮排放量约占黄河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的80%。从工业污染成分看,黄河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氨氮、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和汞是主要成分,部分重金属也明显超标。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黄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农田径流、水土流失和分散养殖等方面。据资料显示,到2007年,黄河流域年面源污染入河量COD、氨氮、总氮、总磷已经分别超过39万t、1.5万t、13万t和2万t。
流域水资源短缺,流量减少。黄河本身是一条水资源比较困乏的河流,加之近年来气候变迁使流域降雨量趋于减少,黄河水量总体上呈不断减少之势。另一方面,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黄河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直接导致了流域生态环境流量不足,加剧了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一方面是来水量在减少,另一方面是入污量在增加,遂使黄河水污染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城市污水处理不达标,大量不符合标准甚至是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黄河,是导致黄河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在2007年前后黄河流域每天实际处理的污水量不,90万t,处理率仅为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地方政府对环保重视不够,环保投入不足;流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污染监管治理体制不顺,环保执法不严等,也都是影响黄河水质量的重要因素。
黄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1999年黄河龙门以下河段发生污染,下游一些城市引黄供水被迫停止一个月。2003年,黄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污染,三门峡水库蓄水变成一库污水,已经运行的第七次引黄济津被迫中断。2004年,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历时11天,黄河干流三湖河口-万家寨水库区长340km的河道内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治理黄河污染,保护良好的黄河水环境,是治黄者的职责和任务,也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2.黄河典型流段污染状况
兰州是黄河途经的第一个大城市,也是调查组的第一站。黄河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水从青海流入甘肃时还是三类水,但是一进入兰州段,水质便明显地变成了四类水。兰州的南滨河路有兰州人引以为豪的“黄河四十里风情线”。这条风情线是兰州不惜巨资打造的全国最长的带状公园。然而就是这条“风情线”的周边,不断有阵阵恶臭便迎面扑来。在记者调查中发现一个直径足有半米的排污管口从河堤底部伸出,令人作呕的酱色污水“毫不隐讳”地吐向黄河。河堤边缘的水与黄河中间的水陡然分成黑黄两色。据了解,在这段仅40公里的沿黄通道沿线,隐密和暴露的排污管至少有30个以上。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在关中平原蜿蜒502公里,在西安境内先后接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泾河和石川河后,最终在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作为陕西的省会——西安,曾经面临过造纸企业数量众多,治理污染水平低下的问题。但是为了治理渭河的污染,西安彻底关停了50多家不达标造纸企业。这一做法也许值得许多面临同样境遇的地方借鉴。在2003年之前,西安的造纸企业有几百家,占西安市工业总产值不到2%,然而废水排放总量却占到全市工业的70%,减少向渭河排污成为当时西安非常急迫的一项任务。西安市环保局副局长翁正强回忆起当初:不达标的企业共有50多家,这些企业养活了大批职工,关停企业,他们的生活怎么办?但是出于长远的考虑,我们下定了决心。2004年3月,国家颁布造纸业新标准。2005年1月1日,西安市环保局对所有相关企业进行监测,监测结果不达标的,在办完法律程序后,环保局申请政府下达停产治理通知,在15天之内境内这些企业全部关停。
黄河流域有一些大量的重工业基地。由于原来的历史条件比较差,当时在建厂的时候并没有把环保作为建厂的一个重要指标。“白银公司”,便是其中一例。白银市,就是因为有了“白银公司”才正式建立行政区域的。在白银市,与白银公司相关的城市居民达15万人,他们过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是而今,这类企业每年往黄河中排放的重金属酸性水就高达1000多万吨。此外军工是又一大问题。比如陕西的军工企业,惠安“化工厂”,每年通过新河排往渭河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达500多万吨!户县环保局对其监测表明,其废水化学耗氧量COD在1900多毫克/升,PH值只有2点多,属于强酸。据了解,该厂至今已有50多年,废水一直就是这样排放,由于是军工企业,省环保局对他们毫无办法。
三、防治黄河流域水污染的措施
1、非工程性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即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造成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实际情况及水体功能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法制建设,统筹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尽量减少点、面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入河量,以防止和减轻对地面和地下水体的污染。
(1)法制治河
结合流域自身情况,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水资源要使水利执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仅有《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流域的实际情况,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为详细、便于操作的法规体系,做到依法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流域而言,多年来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会同有关省(区)的水利、环保部门,先后制定了一些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条例(办法),有些省(区)还制定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但有关流域全局的《黄河水污染防治条例》虽历经多年,数易其稿,至今仍未能颁布实施。应当看到,该条例毕竟符合对流域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的客观需要,是管理手段的进步,在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利条件下,应尽早实施。此外,还应根据近年来所开展的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及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尽快制定《取水许可水环境管理实施办法》和《水质监测归口管理办法》等。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外,还应运用经济手段,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对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的,经济上要给予处罚。必须征收“水污染补偿费”,以达到限制废污水排放、促使废污水治理和保护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2)做好宣传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水资源保护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只有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要加大对新《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以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共同保护水资源。
2、工程性措施
在河流水污染范围较广、历时较长、程度较重的情况下,要控制或减轻污染仅靠非工程性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针对性很强的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即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废污水处理装置(设施)、不同处理深度的污水处理厂和处理系统等。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中,一般按3个层次设计:重点污染源(工矿企业)的分散治理,根据其废水特性选取有针对性的处理装置或设施;城市生活污水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基本是以污水土地生态处理系统为主,即实行污水资源化工程。在一些污染较重的大中城市河段,大多将这3个层次作为系统工程考虑,并对工程措施组合方案进行优化。
(1)大批兴建高效污水处理厂
黄河流域省区、重点城市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面、深度处理废污水是治理污染的根本措施。因此应该大批兴建高效污水处理厂,大力提高城市及工业废污水处理率、废污水处理达标率和废污水处理深度。目前首先要真正达到废污水达标排放,以后要进一步减少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
2004年排入黄河流域的39.5亿t废污水中,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废水不足排放总量的20%,大量未经处理,含有高浓度污染物的废污水直接排入黄河。据不完全统计,黄河流域综合超标的排污口有932个,71条一级支流断面,水质级别超Ⅴ类的水就达53.5%。流域年纳污量:化学需氧量(COD)达97.3万t,氨氮12.4万t。如此众多污染严重的废水、污水、河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向黄河,黄河岂有不污染之理?我们可以下令关闭一个、几个工厂,却无法下令让大多数工厂全部停产,无法不让汇集了许多废污水而且严重污染的支流汇入黄河。因此,国家、地方应加大投资,因地制宜兴建大批高效污水处理厂,对废污水进行严格处理,达标排放。
(2)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主要是农业用水,且大多是大引、大蓄、大水漫灌,灌溉方式落后,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并且导致土壤中的农药、化肥大量流失,加重了水体污染。目前流域内大部分自流灌区水价不足成本的40%,下游仅为成本的18%,如果采用价格杠杆、先进的控灌技术、农田工程、管理节水等措施,农业灌溉用水节水潜力巨大。鉴于黄河流域存在着巨大的节水潜力,应该大力推行黄河流域节水规划,重视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制定有关节水法律、法规,加强节水管理。节 水既是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保护黄河水资源、减轻黄河水污染的重要途径。
(3)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工程建设,种草种树,封山育林、育草,保护植被,涵养水源,全面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造成的黄河污染。
第二篇:浅谈室内污染误区问题
浅谈室内污染误区问题
误区1:环保材料=环保装修
甲醛、苯、氨等是生产装修材料时必不可少的原料,如果不使用这些原料,那么生产的装修材料达不到基本的技术指标,而且成本非常高,用户难以接受。
环保材料只是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在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之内,并不是不含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
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和使用何种装修材料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和同等大小空间内污染源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在一个房间内使用大量装修材料,那么即使是环保材料室内空气污染也很可能超标,如果在一个房间内使用很少的装修材料,那即使使用的不是环保材料,室内空气污染也不一定超标。
所以家庭装修的原则是 轻装修 重装饰。
误区2:装修完室内空气有污染,那我晾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全面,对于氨、苯这些挥发较快的物质,“晾屋”是很有效的方法,经研究,在氨、苯中度污染的环境,每天保持室内通风,可以在半年左右的时间,使室内的氨、苯污染达到人体可承受的范围(是指超标但在国家标准两倍以内,这个范围对健康成年人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儿童、孕妇、体弱及体质敏感的人除外)。但是对于装修第一大杀手——甲醛——却没有太大作用,因为甲醛的潜伏时间在5~15年,而且甲醛大多存在于装修材料的内部,更不利于挥发,所以“晾屋”对消除甲醛污染几乎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误区3:我在房间内摆放橘皮、菠萝皮、茶叶等土方法就能解决。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些方法基本上和使用空气清新剂治理空气污染一样,只是通过掩盖气味来提高人的舒适感,对降低空气中污染物含量不但完全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本身就是一种污染源。
有些植物对空气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治理效果,但是植物治理效果慢,而且室内摆放大量植物,植物会和人争夺氧气,所以用摆放植物的方法来治理室内空气污染也是不可行的。误区4:我家装修完没有什么味道,那么我的房间应该没有污染。
靠人的嗅觉来判断空气污染程度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在污染物中,苯系物属于芳香烃,有淡淡的香味,氨有臭味,甲醛是无色无味的,所以空气中的甲醛含量是无法通过嗅觉来判断的,但是装修材料中有一些物质,虽然对人体无害,但有难闻的气味。所以,房间没有异味不代表空气是安全的,房间有异味不代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装修公司建议,想知道房间的空气质量是否达标,应找专业、负责的检测机构来检测。文献来自如需转摘请说明出处
第三篇:东湖污染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谈武汉东湖水污染问题
我的家乡坐落在中国的中心——湖北武汉。武汉的环境污染相对来说比较严重,集中体现在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这里,我就拿水体污染作为例子简要谈谈家乡的污染。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正在努力建设III级水质湖泊和国家5A级风景区。然而,现今特别是前几年东湖的水体污染问题严重,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我将从原因、影响、措施等方面谈谈东湖水质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是指水流缓慢,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体,接纳大量氮、磷、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的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殖的水体污染。自然界湖泊自身也存在富营养化现象,但速率很慢,而人为污染所致的富营养化,速率很快。
东湖污染产生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1.东湖水系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污染。2.青山区的热电厂也是污染的重要来源;3.地表径流污染物;4.东湖底泥释放率较大;5.东湖地区大气降尘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
水污染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可见,水污染的后果非常严重。近些年武汉东湖水质有所改观,但是前几年的污染让人们记忆犹新。蓝藻泛滥,鱼群翻糖,恶臭漫天——东湖的水质状况让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味变腥发臭,水体透明度降低;2.有毒物质释放,污染远远超出自身负荷能力;3.水生生态变化,正常生态系统被破坏;4.环境变化有可能影响微生物数量及活动强度从而对底泥释磷产生影响,对底泥释磷的影响又会产生新一轮的水体污染;
污水处理的主要原则,首先是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防止污水外排,进行综合利用和回收。针对不同污染物质的特征,发展了各种不同的污水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可按其作用原理划分为四大类,即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下面我们先从技术方面来谈谈解决东湖水污染问题的方法。现在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是底泥疏浚。疏浚的方法见效快,并能够增加湖库水体容量或提高河流过水能力和夹沙能力,但其治理费用昂贵,工艺要求高。考虑到武汉地区经济实力、科教实力及其未来的潜力,这一方法在未来可以有极大发展。主要的化学方法是投加混凝剂。习惯上将低分子电解质称为凝聚剂,而将高分子药剂称为絮凝剂。这里把凝聚剂和絮凝剂合称为混凝剂。离子型高分子混凝剂是今后的发展重点。然而,加混凝剂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治理不彻底、成本高的问题,特别是会产生二次污染,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超声波除藻技术主要是利用特殊频率的超声波所产生的振荡波,作用于水藻外壁并使之破裂、死亡,以达到消灭水藻、平衡水环境生态的目的。超声波抑藻杀藻机理是:破坏细胞壁,破坏气胞,破坏活
性酶。超声波除藻技术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但其效果显著,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现流行的生物和生态修复,通过微生物降解和水生植物的吸收、转移或生态浮床、滤床的过滤、吸附等措施来消减水体中的氨氮。污水生化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把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污水生化法。这一方法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相对广泛,在处理富营养化时也可借鉴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处理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这一方法可以消减水体营养盐;生物工程植物与藻类竞争光,抑制藻类繁殖;增加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抗干扰能力。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关乎国家发展和人民的健康。水污染问题更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人人有责。不要在破坏了环境后才去想怎么治理,权衡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源头上遏制污染,从而保护我们耐以生存的环境。
第四篇: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试析
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试析
摘要:文章简要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垃圾产生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化、危害严重化和城市垃圾“乡村化”等几个显著特点;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在思想认识、资金投入、技术手段、法规政策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提出,深化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执法,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保工程质量,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深化科研与技术开发等,积极应对农村垃圾污染,力保污染治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关键词:农村垃圾;城市垃圾;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治理
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愈益成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立体污染和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乃至全社会一致关注的新热点和新焦点。
1现阶段我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几个主要特点
1.1垃圾产生排放量惊人,来源渠道多元化
近些年来,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来源渠道日渐广泛和多元,污染愈益加剧。据卫生部新近的调查,目前我国农村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0.86kg,全国农村每年仅生活垃圾排放量就已逼近3亿t[1],约为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70%-80%;且城乡生活垃圾产生排放量正分别以8%-10%的速度持续、快速、同步增长。与时同时,随着农村种养业的发展,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骤增,据测算,目前全国农村人粪尿年产生量达2.6亿,t畜禽粪便年排放量约27亿t[2],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7亿,t但因无害化处理率和有效利用率普遍偏低,而成为农村垃圾污染/面源污染/立体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诱因。此外,全国乡镇企业/手工作坊等发展无序,数量庞大,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工艺和技术落后以及环保设施缺位等,其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2以上[2];而近年城市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垃圾的大肆下乡以及随意堆放/填埋/焚烧,更使农村垃圾污染和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1.2垃圾成分复杂化和城市化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工业化元素和城市生活方式对农村、农业、农民影响与渗透的日益加深,也使现代农村垃圾的种类、组成和成分从单一化、简单化正向复杂多样化、城市化方向发展,传统农村垃圾易降解、易分解、易腐烂、易处置、可堆肥等特征正日趋被不可降解/难以分解、有毒有害、不宜堆肥/焚烧、难予处置的现代农村垃圾所替代。从种类看,现代农村垃圾除了传统垃圾所有的菜叶、瓜皮、杂草、作物秸秆、废纸、废旧布料、畜禽粪便等可降解生物类有机物,以及煤渣、瓦片、瓷片等常规、易处置农业生产生活无机废弃物之外,同时还
囊括、涵盖了诸多现代工业化的产物,如废弃塑料(袋、膜、瓶),化学纤维,废旧电池/玻璃/橡胶,医疗废物,农药/兽药/人药包装物,建筑垃圾,废旧金属以及电子垃圾、工业废品等难降解或难处置的固体废弃物。其中有机垃圾约占50%,灰土建筑垃圾占20%,塑料、玻璃、金属及其他占28%[3],仅废弃塑料就占垃圾总量的15%以上,每年遗留农村的塑料废弃物达1000万t左右。从微观成分看,现代农村垃圾含有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气体(苯、二甲苯、甲醛、氨氮、硝酸盐氮、偶氮、SO2、NOX、H2S以及农兽药残留等)、重金属(汞、镉、铅、铬、铜、锌、镍等)、类金属(砷等)、病源菌乃至一些放射性元素等,种类和成分日趋城镇化和复杂化。
1.3城市垃圾“乡村化”
“大树进城,垃圾下乡”是近年我国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的又一独特“景观”和怪象。目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建设速度的加快,环保力度的强化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国城市日渐整洁靓丽,市容市貌大为改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囿于技术、资金、手段、设施、意识等诸多原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仍然徘徊在60%以下,而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率和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则不足20%,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城市垃圾被随意清运转移、倾倒或堆放到农村地区或城郊/城乡接合部,或仅作简单填埋/焚烧处理了事;加之我国现有的主要垃圾处理场所(填埋场、焚烧处理厂等)几乎无一例外的地处乡村远离城区,农村已俨然成为城市的天然垃圾场,进而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和人居环境的直接或间接污染/二次污染。同时,还时常引发农村居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群体事件呈上升之势,并进一步恶化政府与民众间的矛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城市垃圾正在被“乡村化”和“非转农”,“城乡垃圾一体化”趋向愈益突显和明朗,归根结底的最大、最直接受害对象和主体依然离不开“三农”。
1.4危害严重化,影响广泛而深远
(1)污染和破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垃圾的泛滥,不仅直接导致江河、沟渠淤塞,道路阻塞,人居环境“脏乱差”,产生严重的视觉污染和物理污染,加剧库塘、湖泊、河流等地表水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而垃圾滤液的渗透则进一步影响地下水质量;同时,以塑料废物、重金属等为主体的固体废弃物不断累积和富集,将严重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质量,对土壤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垃圾自然堆放腐烂或随意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等各类复杂有毒有害或“三致”气体、烟尘,进一步污染大气环境。
(2)影响农村居民身心健康。垃圾的随意露天堆放极易滋生苍蝇、蚊虫和老鼠等,成为诸多疾病的传染源;同时通过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立体交叉污染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对公众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
(3)蚕食吞噬土地。目前,全国农村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侵占和损毁的耕地面积已达13.3万hm2以上,其中仅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就达5万hm2左右;600座城市近郊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达80亿t[4-5],并
呈现出持续快速扩大和增加之趋势。而耕地一旦被垃圾损毁、侵占或污染,则在短期内乃至永久性难以逆转修复和再利用。
(4)影响村容村貌和乡村公共环境卫生。
2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垃圾泛滥成灾,危害严重,影响广泛而深远。但许多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乃至执法人员的环境意识依旧淡薄,对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依然缺乏正确、深刻、科学而全面的认识,对垃圾污染治理重视不够、力度不足;同时,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法规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现代城乡垃圾的危害更是知之甚少;生活卫生习惯欠佳,随意丢弃或倾倒、堆放垃圾/固体废物的现象较为普遍等。
2.2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保资金政府财政投入的数量已有显著增长,农村环保“零投入”状况亦有所突破和改观。但相对于全国日趋恶化和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以及长期过多的历史欠帐,公共财政投入依然捉襟见肘;且投资不公现象依旧明显,大部分资金仍然主要偏向城市,农村地区环保投入的数量和份额仍停留在极低水平,尤其在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投入更少或严重缺位。2008年,中央财政首度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5亿元),但不到当年同级财政环保总投入430亿元的1.5%,惠及村镇仅700个左右。资金的匮乏,直接导致大部分城市垃圾不能真正彻底地无害化处理,或纷纷涌向和“落户”管理薄弱松懈的农村地区;同时,也使全国大部分村镇最基本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环卫配套设施难以建立完善,或十分简陋乃至普遍缺位,更谈不上环卫队伍、体系和制度建设,环保法规政策的宣教、培训与落实。
2.3技术和手段滞后
当前,我国城乡垃圾处理率普遍偏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于60%,农村垃圾总体处理率低于10%,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为49%,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不足40%[6-8];且在处理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单
一、落后、粗放、简单,传统的填埋/堆放和焚烧模式占主导地位,其中填埋/堆放(肥)占90%以上,技术含量极低。同时,在填埋或焚烧处理中,真正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的无害化处理率偏低,真正符合国家标准、设计科学和规范化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处理厂更为稀少。迄今,全国27%垃圾填埋场无任何防渗措施,39%无任何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9];而相对先进的焚烧处理(发电)技术,目前在国内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因投资大、成本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以及大型标准化焚烧炉和配套部件等尚需依赖进口,应用范围有限。尤其在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和高度无害化处理/处置先进技术、方法等方面,则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4二次污染问题严重
如上所述,我国现阶段普遍采用的填埋和焚烧垃圾处理方式,一方面由于技术实施欠规范、垃圾分类度低、设施标准化程度低、管理粗放和不到位,另一方面囿于技术本身的缺陷、不足和落后,而使二次污染问题突现。众多非标准化、欠规范化的垃圾填埋处理(场),由于缺乏严格的防渗和封闭覆盖措施或卫生处理,导致大量渗滤液浸入地下水,污染土壤和水环境;大量沼气及各种有毒有害、异味气体挥发影响空气质量。而不科学的焚烧处理,将产生大量二恶英等更为严重的“从地表向空中、有形化无形”的污染转移和二次污染;尤其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为尽快取得“立竿见影”的“实效”,消除“视觉污染”而纷纷建起简易垃圾焚烧炉(厂),甚至随意露天焚烧垃圾、秸秆等,由此带来的系列二次污染问题极为严重和普遍,不容小觑。
2.5法规欠完善,执法难度大
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总体看普遍表现为原则性过强或大而统、欠具体,且刚性不足弹性有余,较适于城市和工业,难适于农村和农业,尤其针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垃圾/固体废弃物污染和防治,明显缺乏科学、具体、明细的,可操作性强、约束力强的细则或条款;一些部门间的法规或标准协调性差,甚至不相一致,乃至相冲突。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庞大、居住分散,垃圾排放量大、来源渠道广、种类成分复杂等,致使农村垃圾污染具有明显的非点源污染特征;加之农业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偏低、综合素质差,执法队伍薄弱等诸多原因,继而导致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政策执行贯彻难、效果差,垃圾源头治理和收集清运成本高、过程长、难度大。
3群策群力,积极应对农村垃圾污染
3.1强化宣传,深化认识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领导干部亟须转变观念,走出认知误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意见》以及“限塑令”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切实将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节和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普遍提高公众、执法人员,尤其是广大乡村干部与农民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自觉规范自身的生产行为、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主动行使监督他人的权利,真正、全面地使“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理念广泛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根植农村。
3.2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
①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和环境标准体系。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垃圾污染的新特点、新情势和发展动态,适时增补、充实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章节/条文或有关政策,对已经涉及和涵盖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的相应部分、内容或条款,也应
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进一步增强各相关法规/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加强地方性立法,建立乡(村)规民约等,力保农村垃圾污染治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②强化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尤其要尽快改变基层环境执法薄弱,乡镇环保执法机构和人员普遍缺位的现状,着力强化队伍建设和农村环保执法,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严惩相关责任部门/企业/个人,把农村垃圾/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③建立和完善问责制。
3.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继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并大幅度提高垃圾污染治理在环保和“三农”资金中的投资额度与比例,或设立财政专项,将垃圾污染防治列入各级财政的预算范畴,积极推动“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和“综合治理”等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其次,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等为契机,将垃圾收集箱(桶)、收集池(村内、村外)、中转站、清运设施(垃圾车等)、处理场(厂)、乡村道路、卫生厕所、沼气池等以及农村环卫队伍作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和必备硬件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实现村村有较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配套设施设备、专职人员或队伍。第三,建立多元化、社会化投入新机制。广纳社会资金,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投资机制,力保治污资金的足额投放、有效供给。第四,加强各类环保资金优化整合与有效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4严格规范环保设施和工程建设
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环境(工程)标准体系,科学规划与设计的前提下,将城乡垃圾填埋场、焚烧处理厂(炉)等相关的环保工程/项目/设施/设备真正全面地纳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正轨显得尤为重要、必要和迫切,大幅度提高环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标准,彻底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轻、遏制人为所致的二次污染;同时,“亡羊补牢”,努力排除现有垃圾处理场所的安全隐患,严格规范农村污染企业/乡镇企业/手工作坊固体废物的排放与处理,淘汰重污染企业,提高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有效遏制城市垃圾“下乡”和“非转农”的不法不良倾向;加强对垃圾填埋场、焚烧处理厂等一切已建/在建环保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管、检查,对“豆腐渣工程”、“问题工程”、“腐败工程”等的相关当事人/责任人/企业/单位进行彻查,追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以正视听。
3.5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与制度
(1)建立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统一发放组合式垃圾分类收集箱(桶),科学、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建立和完善中后端的分类运输、处理设施及清运队伍,提高垃圾精细化、系统化分类水平。
(2)分类处置垃圾。将可降解易腐烂的菜叶瓜皮杂草、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类垃圾作堆肥处理还田或沼气化利用,或发酵制成有机肥料;将不可降解/难以降解/可回收的金属类、废塑料、橡胶、玻璃以
及废纸等可再生废物进行分类回收、综合循环再利用,真正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治理目标。
(3)加大对固体废物回收利用行业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垃圾回收再生行业历史悠久,但发展速度慢、水平低,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利润率低。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经济杠杆,在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扶持和倾斜,法律、行政、经济等多重手段并举,合力推动全国城乡垃圾的科学分类收集和回收,力促这一新兴、绿色、环保的“朝阳产业”在市场机制下尽快发展壮大。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化解垃圾危机问题的最佳策略和根本出路。
3.6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
加大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力度,推进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积极推广垃圾人工初级分类收集/回收基础上,加强机械化系统分类技术研究、创新与推广;强化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有机生物垃圾综合循环利用和生态处理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废弃塑料、农地膜等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和可降解塑料膜的研究与应用;深化垃圾科学、无害化焚烧/填埋/堆肥设施、设备研究与技术创新,及其沼气、渗滤液、灰渣和热能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加速有毒有害特种垃圾(医疗垃圾、重金属、农药包装、电子垃圾等)收集、处置和处理技术研究,以及一切相关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同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和经验,进行不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支撑和动力,构筑起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和各地实际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国特色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新体系,又好又快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农村建构。
参考文献
[1]魏梦佳,郭远明,罗宇凡.农村垃圾问题令人忧[J].半月谈,2009,(1):51-53.[2]蔡安宁,张春梅.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6):53-55.[3]吴晓磊,余晓泓.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6(4):31-34,44.[4]冯永锋.警惕: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3亿人喝不上干净水[N].中国剪报,2009-06-12(1).[5]徐楠.垃圾围城[N].文摘周报,2009-04-17(16).[6]佚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递增6%-40%未经处理[N].生活文摘报,2009-03-13(3).
第五篇:徐州市餐饮业污染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徐州市餐饮服务业的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这对促进徐州市餐饮业的规范发展、有效避免餐饮污染扰民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对其他城市餐饮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餐饮业污染问题对策市区餐饮业污染现状
徐州市市区面积1.12万平方公里,人口324万,餐饮业多分布在南部泉山区,东部云龙区和北部鼓楼区也是餐饮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目前全市约有2000多家餐饮业,中、小餐饮企业占85%以上。
80年代初期,为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大力支持餐饮业发展。但由于缺少合理的规划,餐饮企业分布点多面广,其中多数建在居民楼下及居民生活区,造成居住和商用混合的状况。在沿街居民楼下开饭店的现象在徐州市区非常普遍,如鼓楼区黄河东路中段一家挨着一家的饭店,全部在居民楼下,楼上居民一直反映强烈。市环保局虽然要求其限期整改,饭店也采取了重新布置排烟通道等措施,但一直不能彻底解决油烟扰民问题,成为鼓楼区油烟扰民问题一条街。
市区还有部分新建的饭店与居民楼距离较近,在经营过程中饭店油烟、污水的排放对相邻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也成为居民环境投诉的热点。2003年—2004年,徐州市环保局“12369”环保热线接到群众餐饮业环境信访达到了历史最高峰。2005年—2007年,市环保局严格控制新建餐饮业的审批,加大监管与治理力度,餐饮业环境信访量有所回落。但从2007年受理投诉的数据分析来看,餐饮业环境信访量仍占市区环境信访总量的三分之一。2 造成市区餐饮业污染问题的原因
2.1 相关行政法规缺失。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规范餐饮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执法部门对餐饮业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一度造成餐饮业发展的随意、失控局面,对以后的环境管理带来困难。
2.2 历史遗留问题多。80年代初期,个体经济迅猛发展,大量的小餐饮业开在居民楼下并长期存在。这些大量的小型餐饮企业营业环境脏、乱、差,污染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治理起来非常难。这种状况成为较为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规范整治。
2.3 建设规划不合理。在城市建设整体布局中,缺乏对餐饮业用房的专业规划,众多餐饮业主选择在商住楼下的沿街门面房开饭店,且常常是先装修营业以后再来申报环保审批手续,而按照餐饮业的管理规定,环保部门不能同意审批。
2.4 环保治理设备缺失、欠维护。餐饮服务业项目必须安装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的油烟、水污染处理设施。但许多饭店投资不大,而安装这些设备将近1万元,多数经营业主都不愿意投资安装治,造成污染物直排,对周围居民生活环境造成影响。少数安装治理设备的餐饮企业在使用过程中,不注重定期清理、维护与保养,设备老化、排烟管道破损、隔油除渣池清理不及时的问题较为普遍,不能有效发挥环保治理设施的功能。
2.5 缺乏有力执法手段。环保部门对餐饮业环境违法行为只能进行行政处罚、限期整改,没有关闭、搬迁等法律强制措施,因此对一些长期扰民、治理无望的企业也束手无策。
2.6 环保意识淡薄。多数餐饮业经营业主对开办餐饮业的相关环保要求知之甚少,部分餐饮业主注重效益、轻环保,法律观念、社会责任意识淡漠。解决餐饮业污染问题的对策
3.1 法规先行,治理餐饮业污染做到有法可依。2004年,徐州市环保局联合有关部门制定颁布了《徐州市服务业油烟噪声污染防治暂行规定》,这也成为徐州地区对餐饮服务业污染问题进行治理的第一个地方法规。该规定首先明确餐饮业项目需进行环保前置审批,明确了餐饮业的准入条件,首次提出设立可能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或者居民有不同意见和争议的餐饮服务业,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必须实施听证程序。
2008年8月,徐州市正式颁布实施《徐州市餐饮服务业环境管理办法》(徐州市人民政府令[2008]116号,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餐饮项目的设立要求结合现实情况进一步细化。这一系列关于餐饮项目管理的法规出台,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使环保工作人员对餐饮业的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有利于对餐饮行业的有效规范管理。
3.2 重拳出击,集中整治小餐饮行业市场秩序。对于设立在居民区内或居民楼下小规模的个体餐饮业,2005年7月徐州市政府出台《市政府关于对市区小餐饮业进行集中整治的意见》(徐政发[2005]76号),明确市区小餐饮业的准入门槛,同时实施了以环保、卫生、城管等执法部门联合对小餐饮业的专项整治行动,此举有效改善了居民区的生活环境,但要彻底杜绝居民小区周围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仍需持之以恒,建议定期组织专项联合执法检查,防止小餐饮企业污染扰民问题死灰复燃。
3.3 合理规划,有效避免餐饮业的选址误区。2006年10月,徐州市出台《关于落实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徐委发(2006)47号)文,明确提出“不得规划、设计及建设居住、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商住楼”。同时《徐州市餐饮服务业环境管理办法》中也强调“在城市改造和开发时,应当规划餐饮服务业相对集中的经营区域。用于餐饮服务业的建筑物在设计时应当设计餐饮服务业专用的烟道、污水处理设施,表明废水、噪声等污染防治设施的安装位置。”目前环保部门对徐州新开发的楼盘,在土地出让环保意见和房地产开发的环评意见上都明确要求:不得规划、设计及建设居住、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商住楼,彻底杜绝开发商新建商住楼的现象,有效的避免了新开饭店往商住楼下选址的现象。
3.4 严格执法,加强餐饮业环保治理设施的安装。环保部门要从审批和监管两方面加强餐饮企业安装环保治理设施的执法力度。对未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和隔油除渣设施的餐饮业一律不予审批,杜绝人情关;环保分局在现场监管过程中应督促老餐饮业的环保治理设施安装,同时对安装环保治理设施的餐饮业按规定的比例减收排污费,从而有效促进餐饮业安装治理设施,才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3.5 有效规范餐饮业环保设施安装和维护。从环保部门来说,应牵头调查徐州市内餐饮业环保设备市场、规范餐饮业环保治理设备的安装销售单位。对一些鱼目混珠、设备质量不过关、漫天要价的企业取消其在徐州市场的销售资格,并将一些质量好、服务好、价格适中的餐饮业环保治理工程公司通过报纸、网络向社会公布。同时环保部门要积极探索对餐饮企业使用的油烟净化设施进行专业化维护工作,制定诸如《餐饮业油烟净化设施维护治理暂行办法》等关于对油烟净化设施专业化维护治理的规定,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环保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起到有效的处理效果。另外还要引导小型餐饮业的环保设施价格回归到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只有有效降低餐饮企业污染治理成本,才能提高餐饮业主安装污染治理设施的积极性。
3.6 应赋予环保部门强有力的执法权。对一些长期扰民的餐饮业,如居民楼下长期油烟扰民饭店等,环保部门虽然采取了处罚、限期整改措施,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扰民问题,环保部门束手无策,造成居民反复投诉。对这样一些难以彻底根治的扰民餐饮业,唯一的办法是取缔、搬迁,建议政府能在一定范围内赋予环保部门对一些餐饮污染企业实施关闭搬迁的权力。
3.7 加强宣传,提高餐饮业主环保意识。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对餐饮经营业主相关餐饮业环保法规的宣传,让餐饮企业业主了解诸如饭店应先报批后装修营业、居民楼下严禁开饭店、饭店不许燃煤、饭店要求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和隔油除渣设施、已安装环保治理设施并正常运转的排污费可以降低等规定,有效提高餐饮业主的环保意识,提高其自觉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餐饮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