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04:2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 2009-09-03 17:49:56 来源: 作者:hh315 浏览次数: 278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和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特别是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农村食品安全成为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是当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农村食品消费市场的现状

1、食品经营主体“小而散”。我县是地处湘西南的偏僻山区小县,经济欠发达,全县人口30万,农村人口有26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6%,就我所辖区而言,共有各类企业83户,个体工商户1450户。全所涉及食品生产和销售的经营主体381家,其中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38户,从事食品经营的342户,同时还有100余户由于多种因素,基本处于监管空挡,其中近60户分散在各行政村,且多实行分散经营,存在生产源头“小、乱、散”的现象,生产经营者多以租赁房屋和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加工业为主,且经营规模小,全部商品一般在二千元以下,经营商品均以日常生活所需的调料、小食品为主。

2、无照经营较为普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都必须先行办理《卫生许可证》,然后凭《卫生许可证》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但是,由于有关部门在办理许可证时,其高达几百元的收费,对于农村的食品经营户着实无力承受,同时,在办证、换证、年审中,行政程序烦琐,周期长,导致大量的农村食品经营户的前置审批条件缺失。其次是对一些确实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经营户没有作到及时取缔,从而导致部分乡镇、农村的食品无照经营普遍存在。因此,无证无照摊贩利用及简易的交通工具从就近集贸市场、副食批发点购进部分食品,到各乡镇集贸市场经营,流动经营的现象也就十分普遍。

3、农村食品经营户进验货制度形同虚设。农村市场食品整治与规范难度较大。因受经济利益驱动,农村食品市场制售假劣食品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食品经营户流动性大,所售食品进货渠道乱,索证索票难,食品质量存在严重隐患。有照经营户的进销货台帐基本上束之高阁,少填或根本不填。流动经营的无照经营户更谈不上进货验收和台帐登记。

4、农民消费者维权意识单薄。由于受地理、文化、生活及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消费者缺乏在消费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消费品知识和基本法律知识,难以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制约工商部门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因素

1、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的矛盾较为突出。比如我所,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后,共分为四个监管组,每个监管组有执法人员2至3人,每组平均监管2个以上市场主体,其中食品经营户约400余户。尤其是监管农村经营户,点多、面广、线长、人员少,且涉及到经费、装备、交通、通讯等执法成本的制约,基层所把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放在城区,对于村、社的食品经营户则疏于管理日常监管的工作确难到位。监管方式和机制,疲于“重点整治”、“集中治理”、“专项整治”等方式监管市场,而没有更多地研究和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监管机制。

2、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高,消费观念较落后。不少农民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淡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匮乏,买东西较多关注价格、颜色和分量,较少考虑是否会危害健康,使农村群众的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不少群众还存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落后观念,缺乏卫生意识,霉烂变质的果蔬、沾满灰的糕点、农家宴多而杂的剩菜剩饭等都 “舍不得丢”,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3、农村食品加工生产和销售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小生产加工点不具备基本的生产经营条件,食品加工场所简陋,卫生条件差,无防尘、防蝇和消毒等卫生设施,大多证照不全。一些农村小商店、小超市的经营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进货把关不严,不重视索票索证,不查验供货方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相关的检测报告等,只注重价格,不注重质量,2角钱一袋的零食,五毛钱一瓶的饮料等便宜食品随处可见,质量令人难以放心,出现问题更是无从寻根求源。个别不法商贩还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塞、农民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故意将假冒伪劣、过期变质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而农村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抵御能力普遍较低,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要通过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建立健全机制,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环节的监管,来规范市场,确保农村食品安全。

(一)深入宣传,加强培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村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深入开展消费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业主、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

(二)明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责任。强化责任意识,要逐步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确保企业生产出安全食品,并承担起相应责任;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监管单位要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并承担直接责任,只有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才能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三)引导连锁超市进农村,延伸安全食品供应网络。地方政府实行政策扶持,引导大型超市以各种形式进驻农村,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评选活动,评选出当地的示范店,树立典范,辐射带动周边经营户,形成争当农村食品安全示范户的良好氛围,确保广大农村群众的饮食安全。

(四)加强农村消费者维权网络建设。依托“12315”和“一会两站”的协调联动机制,不断推进维权网络向边远农村延伸。在各级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申诉举报联络站建设,落实好农村食品安全的信息收集、商品质量监督、一般消费纠纷调解和日常工作联络等工作。通过完善的消费维权网络,使农村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五)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四项制度”落实工作。各工商所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四项制度”落实“回头看”工作,挨门逐户进行检查验收,落实一户,巩固一户,并充分发挥“四项制度”示范店的带头作用,让广大经营户健全和完善食品经营进货查验、不合格食品召回、退市等各项自律制度,做到货有源头,索证索票,确保经营的食品进货渠道合法,食品质量安全。同时,要定期回访,防止不合格食品变相销售。

(六)加强综合监管,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行为。工商部门应加强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信息互享机制,严格控制生产加工、流通、运输和消费各个环节。把食品安全管理力量与力度向农村倾斜,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下移,联合开展农产品源头污染、农村屠宰场(点)、食品生产经营小企业、小作坊、小饭店、熟食摊和企业、肉制品、豆制品的专项整治活动;逐步建立“各级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创新监管理念,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氛围,力争构建一个和谐、规范的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工商机关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全力以赴对食品安全实施全程、高效、有力的监督管理,共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屏山县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现状及对策

屏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程培光

屏山县属国家级贫困山区县,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老百姓安全意识淡薄,且由于监管力量、信息手段、人员素质和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存在不少隐患,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如何有效地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为农村群众饮食安全提供保障,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

一、我县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1、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淡薄,维权意识差。屏山农村有句俗话:“不干不净,吃了不生毛病”,反映了农村群众对食品卫生的认知水平,加之很多农村群众不识字,导致农村群众食品安全知识匮乏,自身保护能力不强。如果随机抽问农民群众,当问到如果买到“歪食品”怎么办时?几乎都会说:找卖方,卖方不认账只有算了。说明农村群众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即使觉得该用法律来维权,但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申诉,买了假劣食品在不严重危及人的生命时,一般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2、食品经营业主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屏山农村的食品经营者主要是当地的农民或居民,缺乏必要的食品专业知识。部分经营者往往只求经济利益,不管商品质量,更不会去考虑人们食用不合格食品所造成的后果。有些经营者为了不让自己亏本,即使食品已经超过保质期,或是明明知道是劣质食品,仍然将其摆放在货柜上想办法销出去。经营者卫生意识普遍较差,无《食品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从事食品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经营的商品互相混杂,有的食品商店甚至同时经营化肥、农药、饲料,为农村食品消费安全留下了隐患。

3、农村群众消费心态畸形。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大多数农村群众收入低,消费能力弱,只要可吃可喝、填饱肚子就行,管不了危不危害身体。因此,价格便宜是农村群众选择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有的食品明显超过保质期并已经出现异味变质的,因为价格不到正品的一半,许多人为“省钱”、图“便宜”仍继续买而食之。买东西看价格高低成了农村群众的消费习惯,农村群众贪便宜的消费心态诱使经营者挺而走险经销假冒伪劣食品,从而使食品安全整治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打而不净的怪圈。

4、食品行业管理水平低下。屏山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计82家,生产规模普遍较小,90%以上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分布零散;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不到一半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仅有25家有自检设备设施,大多数企业设备简陋,产品单一,生产环境和卫生状况差,管理粗放,未形成规模化、规范化运作。截至目前,全县定点屠宰场6个,有水产品经营户70户,办理《营业执照》的食品经营户1398户;有农贸市场7个、大型超市4个、共计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1549个;B级餐饮店2个、C级餐饮店13个集中于城区或集镇。我县农村的供销社、国营商店已经解体,除新市、大乘、中都、龙华等较大规模集镇外,目前小乡镇集镇还没有正规的超市、连锁店等信誉度高、管理规范的企业入住,农村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经营主体主要变为集贸市场、个体副食批发部、个体餐馆和饭店,小卖部、小商店、小餐馆、小食店等零散经营户大量存在,变质过期已成为农村食品的常态,低品味的供需关系为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温床。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低下

1、政出多门、多头执法,食品安全存在立法空白。一是我国食品管理体制上已经形成多部门管理格局,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畜牧、经商、粮食、水利等部门分别在不同环节、品种或领域具有行政管理或执法监督权。二是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行政执法部门各自为政,互不协调,重复监管,管理缺位现象突出,监管工作经常出现空白和盲区。三是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众多,内容重复、规定交叉,但法与法之间相互协调性差、配套性差,无法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留下许多执法空隙和隐患,导致食品安全监管有时缺乏法律依据。如从盐酸克伦特罗(又名瘦肉精)处方药到毒猪肉问题:现有的法律条文,只是禁止了药品生产企业向非医疗机构和个人出售瘦肉精,以及禁止了饲料企业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而对那些使用瘦肉精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来说,还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以对他们进行处罚;屠宰企业只是对肉猪的病情和疫情进行检测,至于是否含有瘦肉精,则不在检测规定之内;而在消费市场的流通中,也只看有没有通过病情疫情的检验,没看是否对瘦肉精进行过检测。四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物质与新技术,群众消费水平和习惯已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显然已不能完全涵盖。

2、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缺少必要的技术保障。县畜牧、经商、水利、粮食部门既无检验检测设备设施,又无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对酒类、肉类、畜禽、水产品、粮油质量仅凭经验目测;县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部门虽配备了一定数量检验检测设备设施和部分检验检测人员,但受到经费、技术、法定资格等因素限制,能开展的项目很少,农药残留、瘦肉精、毒素或致病有机体、水发物甲醛含量等指标不能或没有开展检测,基层这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缺乏或相当落后、检验检测人员极度匮乏、素质也有待提高的现状,造成基层食品安全工作缺少了必要的技术监督,致使监管效率很低。

3、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截止目前,屏山县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岗执法人员数量是:农业21人、畜牧28人、经商3人、质监5人、工商43人、卫生8人、水利20人、粮食6人,其中工商有5个基层所,农业、畜牧各有16个基层站,其余部门无基层延伸机构。一是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看出:工商、农业、畜牧监管体制相对完善,而其他部门无基层延伸机构,而现行体制下,食品市场监管的执法主体主要是卫生行政部门,以其8人,既要负责医疗机构、卫生专业人员的执业许可和监管,又要保障全县近30万人口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力量显然过于单薄;二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各部门都习惯于把监管的重点放在城镇和集镇,对于农村市场则疏于管理,形成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薄弱甚至无人监管的局面,加上查处农村案件取证困难,致使违法案件查处率低,农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查处和惩罚,以致违法经营者心存侥幸而更加无所忌惮,农村群众饮食安全达不到应有保障。

4、基层食药监部门人员在编数量少,且缺乏食品专业人才,力量薄弱。屏山食药监局现有在编人员9人,既要继续行使药品、医疗器械监管职能,同时还要负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三句话”职能,人手紧张显而易见;现有在编人员中没有食品管理和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存在不懂行、缺乏相应业务知识、工作专业性不强的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需要。

二、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

(一)理思路、定准位。一是深刻领会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监管原则和运行机制的规定,坚持落实“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监管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做到食品安全监管环环到位但不越位;二是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使其当好全县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员、信息员、联络员,有效利用好现有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我县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三是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优先选用食品管理和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同时通过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建立完善学习机制,形成浓厚学习氛围,激励食品安全监管干部勤奋学习,加快相关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尽快入行在行。

(二)立机制、明责任。一是按照地方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县食安委的议事协调作用,形成一个互联互动、平台运作、协调统一、权威高效、保障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二是县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各项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制度、意见和通知,健全以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使监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三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目标考核办法,使考核内容和评分细则更加切合实际,以县政府同各乡镇政府、相关部门签订的《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为载体,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在被考核单位自行检查、总结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认真考核、严格奖惩。

(三)建网络、见长效。针对农村经济贫穷、基础条件差、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薄弱,农村往往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地、农民往往是假冒伪劣食品的最大受害者的现状,应加快形成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县乡分级管理、部门上下联动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以强化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引导各乡镇政府完善乡、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络的基础上,抓住以下三点:一是推广以行政班子和公卫人员共同组成的“两套班子”负责制的乡村两级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这样既实现了食品安全地方负总责,又解决了食品安全工作有专业人员指导的问题。并将此网络建立电子档案,每月在党政网上公布,实行动态式管理。二是突出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目标、方式和奖惩办法,层层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工作谁来管的问题。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合当地的食品安全工作制度、管理制度以及信息报告与事故应急预案,落实工作任务,尽快明确管什么的问题。四是引导乡镇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与计划,并在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让食品安全联络员、信息员尽快掌握相关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尽快解决农村食品安全怎么管的问题。

(四)突重点、防事故。要针对农村群众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安全知识匮乏、自我维权意识差,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较多,食物中毒或其它食源性疾患事故时有发生的现状,应将食品安全工作重点放在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或其它食源性疾患事故发生这个核心上,依据《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和规章,认真执行《农村红白家宴申报管理制度》、《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用餐安全巡查制度》、《农村食品药品安全联络员、信息员管理制度》,并以规范的操作程序切实抓好防范食用野生菌中毒宣传、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中用餐以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农村红白宴席指导及农村集中式饮水安全等工作,保障农村群众饮食安全。

(五)排隐患,堵漏洞。面对目前屏山正值移民迁建带来的食品消费人口多、人群杂,与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消费企业因早已停建而导致的基础条件差、场地狭小、管理落后的矛盾,为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分管环节部门和管辖区的乡镇政府要针对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的行为,或可能产生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状态建立隐患档案。并按照《隐患排查治理监控制度》的规定加以排查、整改,并坚持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工作不到位不放过、隐患不消除不放过、没有隐患整改报告不放过“四不放过”原则,将隐患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抓协调、促配合。一是各县级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并共同指导乡镇政府抓好当地的食品安全工作,为乡镇政府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食品安全标准等食品专业知识的宣传,开展对食品安全联络员、信息员的培训。二是发挥好乡镇政府的地域优势。乡镇干部处于最基层,其信息是最灵的,要通过乡镇政府来整合基层工商所、派出所、畜牧检疫站、农技服务站、医疗卫生机构、村(社区)委会等监管或协管资源, 建立完善乡、村两级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并加以充分利用,缓减食品监管部门因执法人员少而无暇顾及农村的状况,以改变农村市场监管薄弱甚至无人监管的局面。三是点面结合,抓好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通过协调整合执法力量,推进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坚持“重点问题集中整治”,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积极发挥食品安全联络员、信息员“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及时制止、掌控、报告农村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为监管部门及时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提供信息。

(七)强宣传、树氛围。一是通过举办宣传专栏、开展咨询问答、召开座谈会、散发宣传资料、利用宣传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绩,正确引导消费、增强群众消费信心、增加群众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自觉抵制“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等假冒伪劣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净化食品消费市场,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抓好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自我约束,树立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增强遵纪守法和诚信经营意识、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意识,规范其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三是抓好对乡镇分管领导、联络员、信息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专业知识培训,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规与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其责任意识和整体素质,在更好发挥乡、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络作用、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上下功夫。

第二篇:自贡市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自贡市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自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 陶先能

按照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建设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监管实际,我局对全市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了调研,对我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对策与建议,为我市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建设建言献策。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自贡市地处四川省南部、沱江支流釜溪河畔,辖自流井、贡井、大安、沿滩四区和荣县、富顺两县,幅员面积4373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人。农村有96个乡镇,1139个行政村,14338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数696418户,农村人口222。47万人,城乡人口比例为1:2.16。有种植面积 305010公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690.4公顷,无公害农产品52个,绿色农产品26个;农药经营门市(点)2600个;2008年查处违禁用农药案件43件。猪、牛、羊存栏分别为:14.97;6;70.89万头,出栏分别为:290;4.76;189万头,无公害畜产品18个。水产品养殖面积8806公顷,已认证无公害水产品面积497公顷。兽(鱼)药经营门市(点)350家。猪、牛、羊定点屠宰点174个,全部规范达标,生猪宰前检疫率100%;有食品生产加工者1116户(包括现做现卖),取得QS认证的256户,规模以上企业数33户,10人以下小作坊247户(不包括现做现卖);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9911户,其中有超市127个,食品集贸市场188个;餐饮单位7441家,其中:乡镇、村有餐饮单位4010家,占餐饮单位总数的53.89%。

(二)监管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明显得到加强,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领导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食品安全目标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保障广大群众饮食安全。二是成立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从2004年开始,全市自上而下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抓手”作用,按照“属地管理”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在食品安全监管实践中,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了“两级政府、三级网络、目标管理、重点在镇、关键在村”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基本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从农村家庭宴席到各类食堂的全覆盖监管。实践证明,这种监管模式符合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实际,具有一定地借鉴意义。四是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市大安区于2007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60个、四川省4个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之一。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市大安区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整体推进,推行目标管理,监管网络建设责任明确,群体宴席监管措施有力,确保了农村食品安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工作富有特色,效果明显。于2008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验收,为我市其他区县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乃至全省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五是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近几年来,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总体形势逐年好转,处臵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逐步增强,全市食品安全处于基本有序可控状态。在全省各市州中,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处于前列,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08年,我市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了应急处臵婴幼儿奶粉事件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获得了省政府督查组的一致好评;全国及省人大代表视察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后,对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1—4月,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专项整治工作,4月8日,省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组对我市进行了检查评估,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植养殖环节存在滥用药物、污染环境等问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1.种植环节:有的农村基层地区存在农药经营单位不规范配售农药,有些农户存在滥用、超剂量使用农药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农药经营单位的行政许可与监督有脱节的现象。目前,农药是作为危险化学物品管理,其经营许可是由安监部门发放许可证,而经营行为的监管则由农业部门负责,存在许可与监管脱节的现象。二是由于经营者缺乏合理用药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向农民销售农药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开“大处方”和“搭车”销售其他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民缺乏相关用药专业知识,用药存在一定盲目性,片面追求“来得快”,往往超剂量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增加。

2.畜牧养殖环节:部分养殖户违规使用人用氯霉素、痢特灵等药物防治动物疫病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养殖户自己买药给动物注射,存在无《兽医诊疗许可证》的人员,滥用药物品种或超剂量用药诊疗动物疫病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养殖户缺乏相关动物防疫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出现动物疫病“乱投医、乱用药”的情况;二是持有《兽医诊疗许可证》的合法兽医人员少,不能满足畜牧养殖发展的需要,以违法分子可剩之机;三是无《兽医诊疗许可证》人员,游走于乡村,增加了监管难度。

3.水产养殖环节:个别农民违规使用甲氰菊酯等杀虫剂扑杀鳝鱼、泥鳅,破坏生态、危害人体健康;有的农户违规使用氯霉素、激素类药物。主要原因:农民缺乏安全用药知识和滥用农药的危害性常识。据了解,如果使用甲氰菊酯等杀虫剂扑杀鳝鱼、泥鳅后,水田里的小米虾就再也不会生长繁殖了。

(二)农村餐饮监管薄弱,农村家庭宴席存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隐患。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家乐、农村家庭红、白喜事举办的宴席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加工制作形式:一是家宴举办者自行加工,或者请制作宴席的民间厨师队伍加工。从举办家宴的总体情况看,存在家宴举办者(包括参与制作者和赴宴者)卫生意识及卫生知识差,通过调查家宴举办者:举办家宴会不会发生食物中毒?回答基本上是“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长这么大了还没听说过会出事”,家宴参与制作的主厨人员和帮厨人员流动性大,同一件事可能轮换几个人来做,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菜肴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差,无论是自办,还是民间厨师队伍加工,直接接触食品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健康体检,有无传染病不得而知。加工条件差,一般都是在空地上临时搭个棚子,条件简陋,卫生设施不全,餐具洗涤消毒由于水源所限达不到“一冲、二洗、三消毒”的要求,蔬菜、生鲜及其他食品原料等的洗涤也由于条件所限达不到卫生要求,有的甚至使用河水、井水洗食物,生熟不分,餐具乱堆乱放,存在着严重的食源性感染隐患。采购原辅材料把关不严,农村家宴所使用的食品原料采购,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办宴户亲自去采购,第二是由民间厨师采购。由于利益所趋,民间厨师可能会采购一些来历不明、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和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而且原料存放、加工、制作、就餐都是在临时搭建的棚户当中,周围不远就是牲畜圈舍或旱厕。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至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三)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分散,点多面广,存在监管周期长或有监管缝隙的现象。主要原因:农村食品安全的执法主体都在区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政府社会事业中心、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在法律上无监督权,工商部门是在几个乡镇辖区设一个工商所,质监、食品药品等部门在乡镇无派出机构,且各部门的监管人员少,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可能出现监管空白点;乡镇政府相关部门无监督权,形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的现象。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低。主要原因:不法生产经营者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塞、农民文化低,食品安全意识差,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部分食品经营人员只追求经济利益,不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缺乏社会公德和食品安全社会责任,忽视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比较突出的是学校周边的小吃摊点和副食品摊点,安全隐患尤为明显。

三、对策及建议

(一)领导重视,继续深化和落实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当前,我市广大农村抵御食品安全事故能力虽然较以前有了进步,但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注重食品安全的意识还不强,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农村食品安全是统筹城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各级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2009年6月1日将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和已经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对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提高抵御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对确保我市农村不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广大农村群众食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因此,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增加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是落实政府食品安全职责的保障条件。尤其是乡镇、村组要落实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落实监管工作经费,确保监管工作不留空白,为我市广大农村食品安全提供可靠组织保证。

(二)整合监管资源,密织农村食品安全网络的“网底”。各级各部门要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向广大基层农村转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督作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保证广大农民饮食安全。建议区县农业、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监管部门,依法授权委托乡镇政府相关人员,在一定权限内赋予其开展现场监督检查权力和义务,对辖区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开展现场监督工作。同时,区县监管部门按照职能职责要求分别对农村委托执法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乡镇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达到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监管合力,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三)抓好源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快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推动规模化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食品安全质量为目标,以实施规模化种植养殖为着力点,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抓好源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食品安全质量的提高。一是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鼓励支持创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协会和联合体等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抓好特色种植养殖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特色种植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业生产基地。引导其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生产。三是加强对源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大对种植养殖、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问题,必须依法处理,并督促整改落实。

(四)加强对农村群体宴的监管,保障农民群众饮食安全。一是农村家宴食品安全实行辖区负责制,乡镇政府对辖区群众举办的家宴食品安全负责。要巩固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落实工作责任,健全监管制度,制定防范措施,确保监管工作落实。二是严格落实家宴申报管理制度。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家宴的管理,落实家宴审报管理制度,申报时办宴户须提供地点、时间、人数、厨师等从业人员名单和健康证明、就餐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等材料。三是建立农村厨师持证上岗制度。凡从事农村宴席操办的流动厨师,由乡镇政府负责进行登记,并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督促其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才能上岗。四是建立家宴用食品及原料检查制度。对于审报兴办家宴的群众,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家宴的食品安全进行检查指导,严禁其采购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五是落实加工场所和用具清洁消毒制度。乡镇政府派专人负责督促家宴举办者搞好家宴场所卫生清洁工作,做到生熟分开,原料与成品、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五)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工作力度。食品安全工作重在日常监管,要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工作有机结合,并逐步转移到以日常监管为主的常态化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由区县政府牵头,针对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食品安全存在的热点、难点,组织相关监管部门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工作,缩短监管周期,增加监督频次,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基层开展食品安全调研、督查,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的整治力度;坚持每年开展几次声势浩大的联合活动,形成工作规律,如在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形成强大攻势,保障公众节日消费安全。

(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从业人员守法意识。食品安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基层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增强公众抵御食品安全风险能力。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业主的食品安全法规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将之作为行政许可或执业许可的重要条件,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农村普及农村群众食品安全知识,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辨别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增强滥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破坏生态、危害人类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第三篇: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0901 陈凯荣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双汇瘦肉精、老酸奶果冻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这些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期待本文对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关键字:食品安全

食品事故

加强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需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堪忧,近几年来有影响力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如下几件:

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双汇瘦肉精事件 台湾塑化剂事件 牛肉膏事件

南京的鸭血黑作坊 老酸奶果冻事件 毒胶囊事件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几乎涵盖了整个行业,并且有从食品行业到药品行业扩大的趋势。

我认为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料污染问题。前几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2、小企业黑作坊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多而且经营秩序混乱且极度不规范。由于食品经营企业数目巨大而且规模较小,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其安全性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所以新技术新资源的使用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可分为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6、食品质量检测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管理混乱且有交叉,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7、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科学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体系。

2、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行业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对行业内企业采取准入制度,严格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水平,确保食品安全质量。

3、推进食品质检部门的体制改革,将各部门进行整合,构建一个专门的食品监督机构。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将原来分散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考虑成了一个专业的食品监管机构,确保分工明确,监管职能清晰,以此来提高食品行业监管水平。

4、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加强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在发现不法企业或个人生产或销售违反食品监管条例的行为时,应依法加大惩戒力度,将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安全犯罪成本提到最高,让不法分析望而却步。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正日趋完善,但是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的相关机构必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加大食品卫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而努力工作。

(陈凯荣,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专业,管理0901,联系电话***,邮箱1032155924@qq.com)

第四篇: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 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还是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1、国内食品安全现状

1.1食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因摄入被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因致病菌、病毒、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和生物毒素所导致的各种疾病。这些食物污发生于“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因食源性感染和中毒而造成的疾病表现症状各不相同,既有轻度症状(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也有严重和威胁生命的疾病(比如,肾和肝功能衰竭、脑和神经疾病、瘫痪和癌症)。

2014年6月1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在今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工作进展情况时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数14413人。苏志说,监测显示,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趋势,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宾馆饭店、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是主要暴发场所。此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第五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2006-5-11 14:26:55

http://www.xiexiebang.com/chinese/news.asp?step=3001&pid=163&mtype=行业动态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品种丰富, 数量充足,供给有余。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危及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令人防不胜防,新技术影响食品品质,环境恶化导致农牧渔产品受到污染,以及境外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影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性日益提高的公共卫生问题[1]。全世界的政府都致力于改善食品安全性。这些努力是对不断增长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消费者的日益关注作出的反应。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1.1国外的食品安全问题

疯牛病

1986年在英国发现,90年代流行达到高峰。2000年7月英国有34万个牧场的17万多头牛感染此病,已屠宰焚毁30多万头,流行趋势于90年代后期明显下降,但发病率每年仍以23%的速度增加,并由英国向西欧,全欧和亚洲扩散,受累国家超过100个。目前病人约100例,有科学家推测处于潜伏期的病人约50万人,发病后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记忆丧失,共济失调,震颤,神经错乱,最终死亡。1997年专家预计人类发病流行颠峰大约是在2015年,届时每年将有20万人死亡,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有1000万人最终死于“雅克氏症”,2002年这一预计数字降为5万人[2]。

二恶英

1999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相继发生因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恶英的事件。二恶英是一种有毒的含氯化合物,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有毒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它的致癌性极强,还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病和伤及胎儿[3]。O-157事件

自1996年6月从日本多所小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而发现元凶为“O-157”大肠杆菌以来,日本全国至当年8月患者已达9000多人。其中7人死亡,数百人住院治疗。“O-157”是一种长约千分之二毫米、宽约千分之一毫米的杆菌。“O”是德语对这种细菌称谓的第一个字母。大肠杆菌因其抗原抗体反应不同,截至目前被分为173种。“O-157”于1982年被美国科学家定为第157种而得名。感染上大肠杆菌“O-157”的患者往往都伴有剧烈的腹痛、高烧和血痢。病情严重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和脑炎,危及生命。“O-157”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近年来不仅在日本,而且在美国以及欧洲、澳洲、非洲等地也发生过。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O-157”在美国每年可造成2万人生病,250至500人死亡[4]。

丙烯酰胺

2002年4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科学家发布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包括炸薯条在内的多种油炸淀粉类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这份报告指出,1公斤炸薯片的聚丙烯酰胺含量是1000微克,炸薯条是400微克,而蛋糕和饼干中的含量则为280微克。丙烯酰胺这种物质人们并不陌生,在诸如塑料和染料等许多材料中都有使用。动物试验证明它有致癌危险,但2002年以来的多项研究却又陆续证实,在对土豆等含有淀粉的食品进行烤、炸、煎的过程中也会自然产生丙烯酰胺,这就逐渐开始掀起了一场新的食品安全**[5]。

1.2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后果

经济损失

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可观。英国自1986 年公布发生疯牛病以来,仅禁止牛肉出口一项,每年就损失52 亿美元。为彻底杜绝“疯牛病”而不得已采取的宰杀行动损失300 亿美元。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 这一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如果加上与此关联的食品工业,据估计其经济损失达13 亿欧元。

政治后果和贸易纠纷 比利时政府因二恶英事件,使欧洲乳、鸡、牛肉等食品的出口在全球范围内受因,而造成内阁倒台.2001年德国因疯牛病导致卫生和农业部长辞职。欧洲消费者当前反对转基因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从国际上的教训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使所在国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害,还可以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6]。

2、国内主要食品安全事件:

1987年12 月至1988年2 月,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性流行事件,30万市民染上甲肝。

1996年6月27日至7月21日,云南曲靖地区会泽县发生食和散装白酒甲醇严重超标的特大食物中毒事件,192 人中毒,35人死亡,6人致残。

1997年6月底至7月上旬,云南思茅地区发生群众自行采食蘑茹中毒事件,共有255人中毒,死亡73人。

1998年2 月,山西省朔州、忻州、大同等地区连续发生的多起重大的假酒中毒事件,有200多人中毒,夺去了27人生命。

1999 年1月,广东省46名学生食物中毒; 同年6月,某省一医院接受了34人中毒事件,中毒原因都是食用带有甲胺磷农药残留的“蔬菜”。

2001年1月,浙江省杭州市60多人到医院就诊,症状为心慌、心跳加快、手颤、头晕、头痛等,原因是食用了含有“ 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7]。

2001 年,江苏、安徽等地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 H7 食物中毒,造成177 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 万人[8]。

2003年3月19日,辽宁省海城市部分小学生及教师饮用豆奶引发食物中毒,其中涉及2556名小学生(中毒人数达292人),豆奶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活性豆粉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等抗营养因子未彻底灭活[9]。

2.2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10]。据卫生部提供的信息,2003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96.1%、80.7%、134.1%[11]。但是,在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中,大量肠炎、痢疾等散发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病毒、寄生虫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包括在其中。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现状表明,由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12]。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5%以上[8]。因此,在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0]。最近几年,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法规[13]。2000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3 周年总结会上, 农业部门将采取措施, 停止批准新增甲胺磷、对硫磷等5 种剧毒农药的登记;部分省市决定在农药用药高峰之际, 全面禁止在蔬菜区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然而, 在2001 年2 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 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14]。农药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已不仅仅停止在专家呼吁和社会关注的程度上了。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污染在国际上一直受到关注,因其具有明显的致癌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科技部“十五” 重大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显示,日前我国每人每日二恶因膳食摄入量为72.48pg,按体重折算成每日膳食摄入量为1.21pg/kgbw每月膳食摄入量为36.24pg/kgbw,这一污染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使用垃圾焚烧技术造成的污染水平相当,也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暂定)的每月耐受摄入量70 pg/kgbw[15]。

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10]。近十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现出极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6]。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用传统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危险评价程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的诸多困难,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10]。

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2001年全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比1995年增加12.6%,达432万户,从业人员比1995年增加5%,达到门17万人。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8%,其中食品加工业占食品工业增加值的29.48%。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采用定牌加工(0EM)模式进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他们以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做技术保证,不断开拓市场[17]。但是,食品行业中达到GMP的企业所占的比重现还较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行业特别是饮食业吸纳了大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设施简陋、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18]。

五是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7]。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破坏活动的案件越来越多,2002年9月发生在南京的特大鼠药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03年因投毒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起数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多,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投毒的物质主要是剧毒急性鼠药(大多数为毒鼠强),高居中毒致死原因的第一位。2003年全国共报告重大剧毒鼠药中毒75起,1316人中毒,121人死亡,病死率为9.2%[11]。这类破坏活动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扰乱了社会的稳定团结。

六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0]。自建国以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就致力于卫生队伍的建设,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10万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20万人的技术队伍,但是,这与432万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1117万人的食品从业人员相比,卫生监督资源显得十分有限[17]。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1、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安全战略

2000 年5 月第53 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决议(WHA 53.15)在WHO 的历史上首次将食品安全列入全球公共卫生的重点领域。并于2002 年提出WHO 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计划。目标———降低食源性疾病对健康及社会的影响。措施———①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②改进危险性评价方法;③创建评价新技术产品安全性的方法;④提高WHO 在法典中的科学和公共卫生作用;⑤加强危险性交流和宣传;⑥增进国家、国际协作;⑦在发展中国家加强职能部门的建设[19]。

2.改善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主要对策

2.1 加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系统。包括人力建设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

2.2 持久开展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为摸清“家底”和评价控制措施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2.3 将危险性分析用于食品安全立法,包括标准的制定。这是WTO 有关协定中特别强调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基于科学和协调一致。

2.4 大力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这是摸清“家底”和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国家利益的技术保障。

2.5 强调企业的自身管理。因为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中,企业应为食品安全的主体[20]。

2.6建立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卫生监督体制和技术支撑体系[21]。

2.7重视宣传教育。包括对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持久的宣教[20]。

下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省现有35岁以下农村青年690余万。这支庞大的队伍,既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中坚力量,又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既是促进当前......

    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2007年度参评论文 学 科:管理 作者单位:浏阳市枨冲镇庆仪小学 作者姓名:陈美南 联系电话:*** 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

    农村安全防范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安全防范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好农村安全防范工作,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至关重要......

    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2007-02-10 16:48:13×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对照中考成绩统计表,纵向比较,农村学校英语成绩远远落后于城关学校。横向比较,......

    农村人身保险现状及对策

    农村人身保险的现状及对策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1322班陈志芳 【摘要】在保险发展蒸蒸日上的当今社会,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由于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尚未完全得到开发,毋庸置疑,发展......

    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

    大洼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一、大洼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 1、现在农村大多使用木柴等做燃料,居家周围堆放大量的柴草等易燃可燃燃料,加大了火灾荷载; 2、消防水源严重缺乏,无消......

    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

    沾益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一、沾益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 1、农村居住建筑使用大量可燃建筑材料,建筑耐火等级低,大多数属于土木结构的四级耐火等级建筑; 2、现在农村大多使用......

    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成因分析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2003年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