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农村食品安全对策
当前,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一些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和安全意识淡薄,无视生产标准和要求,违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广大消费者;二是一些食品销售单位唯利是图,明知一些“三无”、过期变质食品存在安全隐患,仍然上架销售;三是食品加工“小作坊”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低,卫生意识和技术水平差,食品卫生质量没有保证;四是食品卫生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村群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对假冒伪劣食品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五是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中措施不硬,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单位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农村是最大的食品市场。农村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是重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将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从主市区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偏远地区转移,着力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良好的食品安全保障。
二是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协调机制。在县以上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后,应建立乡镇食品安全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各成员单位间行政管理协调联动机制,保证各单位既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行政,又注重协调与配合,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无缝隙监管。
三是完善食品安全公示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及时将不合格食品的名单等具体情况,通过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市场终端公布出来,一方面监督市场经营者不得销售不合格食品,另一方面也提高群众的鉴别能力,将不合格食品拒之于市场之外。
四是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小作坊”是食品加工的源头,它既加工又直接销售,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利益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引导和监管。可采取四项措施:一抓宣传教育,增强经营者守法经营自觉性;二抓主体登记,严把市场准入关;三抓日常监管,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四抓信用管理,提高经营户诚实守信意识。通过监管,使之从食品生产加工的“黑窝点”逐步转变成为“正规军”
五是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可采取广播、宣传栏等适合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宣传方式,加强对群众的宣传,通过宣传,使农民朋友树立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
六是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建议在乡村建立申诉服务网点,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时处理农村群众的消费纠纷,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使广大群众消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工作中来,从职能部门的监督到全民的监督,各种假冒伪劣、有毒、有害的食品将无藏身之处。回复引用
第二篇:自贡市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自贡市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自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 陶先能
按照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建设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监管实际,我局对全市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了调研,对我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对策与建议,为我市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建设建言献策。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自贡市地处四川省南部、沱江支流釜溪河畔,辖自流井、贡井、大安、沿滩四区和荣县、富顺两县,幅员面积4373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人。农村有96个乡镇,1139个行政村,14338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数696418户,农村人口222。47万人,城乡人口比例为1:2.16。有种植面积 305010公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690.4公顷,无公害农产品52个,绿色农产品26个;农药经营门市(点)2600个;2008年查处违禁用农药案件43件。猪、牛、羊存栏分别为:14.97;6;70.89万头,出栏分别为:290;4.76;189万头,无公害畜产品18个。水产品养殖面积8806公顷,已认证无公害水产品面积497公顷。兽(鱼)药经营门市(点)350家。猪、牛、羊定点屠宰点174个,全部规范达标,生猪宰前检疫率100%;有食品生产加工者1116户(包括现做现卖),取得QS认证的256户,规模以上企业数33户,10人以下小作坊247户(不包括现做现卖);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9911户,其中有超市127个,食品集贸市场188个;餐饮单位7441家,其中:乡镇、村有餐饮单位4010家,占餐饮单位总数的53.89%。
(二)监管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明显得到加强,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领导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食品安全目标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保障广大群众饮食安全。二是成立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从2004年开始,全市自上而下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抓手”作用,按照“属地管理”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在食品安全监管实践中,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了“两级政府、三级网络、目标管理、重点在镇、关键在村”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基本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从农村家庭宴席到各类食堂的全覆盖监管。实践证明,这种监管模式符合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实际,具有一定地借鉴意义。四是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市大安区于2007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60个、四川省4个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之一。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市大安区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整体推进,推行目标管理,监管网络建设责任明确,群体宴席监管措施有力,确保了农村食品安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工作富有特色,效果明显。于2008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验收,为我市其他区县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乃至全省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五是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近几年来,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总体形势逐年好转,处臵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逐步增强,全市食品安全处于基本有序可控状态。在全省各市州中,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处于前列,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08年,我市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了应急处臵婴幼儿奶粉事件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获得了省政府督查组的一致好评;全国及省人大代表视察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后,对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1—4月,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专项整治工作,4月8日,省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组对我市进行了检查评估,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植养殖环节存在滥用药物、污染环境等问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1.种植环节:有的农村基层地区存在农药经营单位不规范配售农药,有些农户存在滥用、超剂量使用农药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农药经营单位的行政许可与监督有脱节的现象。目前,农药是作为危险化学物品管理,其经营许可是由安监部门发放许可证,而经营行为的监管则由农业部门负责,存在许可与监管脱节的现象。二是由于经营者缺乏合理用药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向农民销售农药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开“大处方”和“搭车”销售其他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民缺乏相关用药专业知识,用药存在一定盲目性,片面追求“来得快”,往往超剂量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增加。
2.畜牧养殖环节:部分养殖户违规使用人用氯霉素、痢特灵等药物防治动物疫病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养殖户自己买药给动物注射,存在无《兽医诊疗许可证》的人员,滥用药物品种或超剂量用药诊疗动物疫病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养殖户缺乏相关动物防疫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出现动物疫病“乱投医、乱用药”的情况;二是持有《兽医诊疗许可证》的合法兽医人员少,不能满足畜牧养殖发展的需要,以违法分子可剩之机;三是无《兽医诊疗许可证》人员,游走于乡村,增加了监管难度。
3.水产养殖环节:个别农民违规使用甲氰菊酯等杀虫剂扑杀鳝鱼、泥鳅,破坏生态、危害人体健康;有的农户违规使用氯霉素、激素类药物。主要原因:农民缺乏安全用药知识和滥用农药的危害性常识。据了解,如果使用甲氰菊酯等杀虫剂扑杀鳝鱼、泥鳅后,水田里的小米虾就再也不会生长繁殖了。
(二)农村餐饮监管薄弱,农村家庭宴席存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隐患。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家乐、农村家庭红、白喜事举办的宴席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加工制作形式:一是家宴举办者自行加工,或者请制作宴席的民间厨师队伍加工。从举办家宴的总体情况看,存在家宴举办者(包括参与制作者和赴宴者)卫生意识及卫生知识差,通过调查家宴举办者:举办家宴会不会发生食物中毒?回答基本上是“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长这么大了还没听说过会出事”,家宴参与制作的主厨人员和帮厨人员流动性大,同一件事可能轮换几个人来做,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菜肴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差,无论是自办,还是民间厨师队伍加工,直接接触食品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健康体检,有无传染病不得而知。加工条件差,一般都是在空地上临时搭个棚子,条件简陋,卫生设施不全,餐具洗涤消毒由于水源所限达不到“一冲、二洗、三消毒”的要求,蔬菜、生鲜及其他食品原料等的洗涤也由于条件所限达不到卫生要求,有的甚至使用河水、井水洗食物,生熟不分,餐具乱堆乱放,存在着严重的食源性感染隐患。采购原辅材料把关不严,农村家宴所使用的食品原料采购,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办宴户亲自去采购,第二是由民间厨师采购。由于利益所趋,民间厨师可能会采购一些来历不明、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和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而且原料存放、加工、制作、就餐都是在临时搭建的棚户当中,周围不远就是牲畜圈舍或旱厕。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至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三)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分散,点多面广,存在监管周期长或有监管缝隙的现象。主要原因:农村食品安全的执法主体都在区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政府社会事业中心、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在法律上无监督权,工商部门是在几个乡镇辖区设一个工商所,质监、食品药品等部门在乡镇无派出机构,且各部门的监管人员少,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可能出现监管空白点;乡镇政府相关部门无监督权,形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的现象。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低。主要原因:不法生产经营者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塞、农民文化低,食品安全意识差,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部分食品经营人员只追求经济利益,不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缺乏社会公德和食品安全社会责任,忽视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比较突出的是学校周边的小吃摊点和副食品摊点,安全隐患尤为明显。
三、对策及建议
(一)领导重视,继续深化和落实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当前,我市广大农村抵御食品安全事故能力虽然较以前有了进步,但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注重食品安全的意识还不强,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农村食品安全是统筹城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各级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2009年6月1日将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和已经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对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提高抵御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对确保我市农村不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广大农村群众食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因此,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增加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是落实政府食品安全职责的保障条件。尤其是乡镇、村组要落实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落实监管工作经费,确保监管工作不留空白,为我市广大农村食品安全提供可靠组织保证。
(二)整合监管资源,密织农村食品安全网络的“网底”。各级各部门要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向广大基层农村转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督作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保证广大农民饮食安全。建议区县农业、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监管部门,依法授权委托乡镇政府相关人员,在一定权限内赋予其开展现场监督检查权力和义务,对辖区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开展现场监督工作。同时,区县监管部门按照职能职责要求分别对农村委托执法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乡镇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达到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监管合力,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三)抓好源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快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推动规模化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食品安全质量为目标,以实施规模化种植养殖为着力点,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抓好源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食品安全质量的提高。一是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鼓励支持创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协会和联合体等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抓好特色种植养殖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特色种植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业生产基地。引导其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生产。三是加强对源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大对种植养殖、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问题,必须依法处理,并督促整改落实。
(四)加强对农村群体宴的监管,保障农民群众饮食安全。一是农村家宴食品安全实行辖区负责制,乡镇政府对辖区群众举办的家宴食品安全负责。要巩固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落实工作责任,健全监管制度,制定防范措施,确保监管工作落实。二是严格落实家宴申报管理制度。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家宴的管理,落实家宴审报管理制度,申报时办宴户须提供地点、时间、人数、厨师等从业人员名单和健康证明、就餐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等材料。三是建立农村厨师持证上岗制度。凡从事农村宴席操办的流动厨师,由乡镇政府负责进行登记,并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督促其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才能上岗。四是建立家宴用食品及原料检查制度。对于审报兴办家宴的群众,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家宴的食品安全进行检查指导,严禁其采购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五是落实加工场所和用具清洁消毒制度。乡镇政府派专人负责督促家宴举办者搞好家宴场所卫生清洁工作,做到生熟分开,原料与成品、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五)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工作力度。食品安全工作重在日常监管,要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工作有机结合,并逐步转移到以日常监管为主的常态化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由区县政府牵头,针对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食品安全存在的热点、难点,组织相关监管部门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工作,缩短监管周期,增加监督频次,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基层开展食品安全调研、督查,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的整治力度;坚持每年开展几次声势浩大的联合活动,形成工作规律,如在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形成强大攻势,保障公众节日消费安全。
(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从业人员守法意识。食品安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基层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增强公众抵御食品安全风险能力。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业主的食品安全法规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将之作为行政许可或执业许可的重要条件,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农村普及农村群众食品安全知识,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辨别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增强滥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破坏生态、危害人类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第三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宁化县泉上卫生院游瑞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更是食品安全卫生网络的重要部分,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农村食品安全成为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近期,本人在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因各相关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农村食品市场已经出现脱管状态,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商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各种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农村遍地开花。而随着城市维权力量的增强,假冒伪劣商品开始大量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些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倾销地,小商店里备受农民欢迎的是廉价的各类小食品,这些琳琅满目而又廉价的各类小商品大多是一些劣质、过期、“三无”食品,在这些食品中,有许多加入了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添加剂,一些儿童吃的棒棒糖、饮料等食品,颜色鲜艳得令人发毛。
2、由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对买到的食品一般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加之农村执法力量薄弱,致使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
3、经营主体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
4、农村无证照经营依然存在,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几乎没有正规的超市、连锁店等较具规模且信誉度较高的商业企业入住,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购买力低,经营规模小,分布在村组各个角落的小卖部、小摊点、小餐馆、小食品商店以及无证照经营食品者依然存在。
5、农村群体性聚餐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在群体性聚餐中,厨师和帮厨者都是举办方花钱请的农村土厨师或邀请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健康体检,一旦患有传染病,聚餐的人员将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6、由于某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食物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
二、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食品营销网点多,市场监管缺位。由于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分布比较分散,加之农民居住地大多是山区、半山区,有的还不通公路,出现了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农村基层监管部门设备相当落后,基本没有检测设备。在日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进行检查,遇上食品标志不清、不齐,未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还看得出来,但对于食品是否符合规定,食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食品的卫生指标是否合格没有办法检测,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从目前形势看,呈现出“三多,三少,四差”的现象,即:食品经营网点多,流动摊点多,农畜产品多;边远地区规范管理少,证件齐全的少,主动检疫的少;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差,定点屠宰差,法律意识差。
2、“办宴大篷车”游离于监管之外。“办宴大篷车”基本上都没有办理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每个“大篷车”一般由3-5人组成,主厨大多是老板,相对固定,帮厨经常变动,人员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差、流动性大、不便于监管的问题。
3、食品经营者法规意识淡薄。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赛、农民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部分食品经营人员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遵守《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忽视了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安全隐患尤为凸显。农村“一个炉子一口锅,一架板车沿街拖”的现象随处可见,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食品经营“游击队”无固定摊位,是监管中的“老大难”。
4、农村群众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在购买食品时根本就想不起来索要发票或其他凭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农村居民的投诉率极低。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想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大多自认倒霉;而有些农民虽然有了维权意识,但消费维权时往往存在许多障碍,如基层消费组织缺乏,投诉路程远,到县城或基层工商所投诉要跑上一两天,这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的横行。
5、监管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保障食品安全,对职能部门的依赖性较大,认为只是各职能部门的事,而政府的指导作用、社会的参与作用发挥较差,齐抓共管、全覆盖式的监管机制还远未形成,对地处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地下小作坊,执法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有卫生、工商、质监、农业等多个部门,但延伸到乡镇的部门只有卫生、工商、畜牧,单靠这几个部门要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尚有较大难度。虽说是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但政府的事务多,人手少,有的乡镇还没有配备专职的领导和办事员,政府在协调本辖区内的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上难度也较大,上级有安排,就抓一抓,全年也就是几个节日安排集中整治,平时多数是靠职能部门的作用,往往存在监管的空白点。
三、对策及建议
当前,农村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抵御能力普遍较低,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要把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细胞工程,在食品安全监管的“链条”上,严把许可准入、市场监管、市场规范、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关,任何一环也不可缺失。
1、明确政府主体责任。要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切实加强领导,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2、整合现有监管资源。要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职能,形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工作交流平台。各职能部门按照“分段监管”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合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3、加大监管经费投入。将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环节监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对所需工作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同时,将经费投入与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相结合,实现监管有网络支撑,监管有经费保障。
4、强化宣传培训。加大对基层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保证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顺利贯彻执行。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业主的卫生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结合公民义务普法教育活动,普及农村居(村)民食品安全知识,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辨别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5、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由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牵头,针对食品安全存在的热点难点,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农村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治力度;坚持每年开展几次声势浩大的联合活动,形成工作规律,如在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形成强大攻势,保障公众节日消费安全。
6、加强对农村群体宴的管理。建立群体宴报告备案制度,凡举办就餐在50人以上的群体宴,举办者要在宴请前向当地村(居)民委员会报告,并由村(居)民委员会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内容包括: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厨师健康状况等,确保农村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二0一一年元月十九日
第四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的食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能否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探索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解决监管效能不高的体制弊端,是推进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所在工商分局的情况就当前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无证照经营突出,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多,这些小摊、小贩大多利用赶集时间销售一些凉粉、米线、糕点、饮料等食品,它们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广大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从而,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就造成无证无照经营现象的长期存在。
(二)监管成本高,监管人员素质偏低。农村食品市场绝大多数地处在经济不发达而且比较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管理起来难度大,在日常的监管中,由于经费不足,各职能部门考虑经济成本的多,加之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制度落实不到位,在日常的监管中虽然每年都有一些组织检查,但一般都是节日中进行,日常的监管没有到位,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跟不上,导致了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力量不足,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三)宣传措施不到位,农村消费安全意识不强。农村群众收入低,消费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在购买商品时对商品价格因素考虑较多,反而对商品质量不太注重,他们购买食品时大都不问食品的来源,不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食品上市应具备的条件,加之相关部门对农村消费的宣传和引导不能完全到位,从而导致农村食品消费市场存在安全隐患。
二、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提高对食品市场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片展览等形式,到农村市场进行宣传,正确引导农村消费,使群众自觉不购买、不食用不合格食品。同时,设立举报投诉站,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公开投诉程序,使违法违章经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确保一方净土。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以食品安全委员会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制度,并实行问责制,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食品市场监管领导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经常性地检查监督,避免出现监管漏洞。严厉追究在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中不作为、监管不力、失职的人员,把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年终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根据考核的结果来评先选优、奖优罚劣,使食品市场监管工作有领导、有机构、有职责、有措施、有落实。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市场管理制度。如建立和完善《进货查验备案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质量巡查监管制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食品退市制度》等。二是要构建食品市场管理责任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好市场准入关,推进管理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对地产食品,从基地、企业、农户等产品提供者加强监督,严格入市检测,防止假劣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对外地产品要求经营者坚持索证索票,实行责任追究,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使食品达到来源清楚、手续完备、卫生、安全的要求。三是完善监管手段,进一步明确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的责任,与他们签订“无假货”、“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一系列责任书,让他们自管、自律,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
(四)整合力量,形成合力。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要求有关部门确定专干,采取“平时分散,用时集中,统一调度,依法处罚”的形式,在执法需要时,自带执法工具,集中行动,统一执法,大力推进食品检测检验资源的再分配和社会化。
第五篇:农村信访工作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信访工作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向波
摘要:信访是群众向党和政府表达诉求、反映困苦的一大途径,也是党和政府塑造形象和树立公信的重要平台。在当前反应农村各种问题的信访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的现状下,本文将通过对出现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作出粗浅的思考和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方针和对策。
关键词:信访 农村信访工作
农村各项改革的发展正在不断深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也在随之不断的增强,但日常生活中很多矛盾日渐彰显出来,当矛盾积蓄到一定程度且在短时间内很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信访开始成为了当前农村中民众反应各种问题的途径。如果不认真及时认识到并解决农村信访矛盾,将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对农村的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形成阻碍。
一、当前农村信访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结合自身近来在处理农村信访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出概括和总结。发现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土地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是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过低,并不能很好的弥补失地而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在补偿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补偿款项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二是农民在建房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邻里之间关系,造成用地矛盾纠纷上访;三是乡镇、村及相关部门没有把好审批建房的门槛,出现违章建筑及建房问题;四是宅基地、稻田、林权归属问题。
(二)干部问题
此类信访问题的出现主要反映为:一为少数村干部存在贪污、侵占、挪用公款的现象;二为村集体或是村干部在落实上级政策时出现的以权谋私行为,在优惠政策上面偏亲向友,主要在低保户办理、涉农补贴等上体现出来;三为铺张浪费公款现象严重,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四为村级帐务管理混乱,不公开透明。
(三)村委会换届选举产生的信访
在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中,可能会出现与选举法相悖的情况,少数人威胁、贿赂村民,从而使换届工作不能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新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与原村干部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原村干部具有较强的威信力,但由于在最新落选中的落选,而向村支两委发难,制造事端。
(四)历史问题及其他
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待遇方面:乡村干部、老党员、原公社电影放映员、站所离退休人员、被辞退的民办教师、老一辈退伍军人等人员要求生活补助、落实待遇的问题。其他问题则是一些突发事情的出现引起的信访,一次医疗事故、一次交通事故等由于影响严重、牵扯范围广的因素存在都有可能引发群众矛盾激化。
二、产生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所在
多方面的原因引发着农村信访问题的出现,外因、内因、现实原因、历史原因等错综交织。那么农村信访问题的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的呢?通过结合着实在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不融洽的基层干群关系
在村干部方面,一些村干部自身服务意识不强,素质较差,没有正确的利用人民赋予在其身上的权利。在随意利用自身权利牟取私利的同时,应尽的义务没有落实到位。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是引起群众不相信干部,农村干部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村民对自身合法权益维护意识加强,另一方面是少数村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两者之间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不少村民集体信访事件的发生。
二、基层民主监督不到位
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并没能很好的按照上级要求落实到位,部分乡村在基层党员的发展上唯亲是用,更多的有能力、有想法、有文化的年青人被排斥在党外,一方面这削弱了党在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造成在调整村支班子时候,不能很好的形成民主选举,民意得不到很好的表达。
村级财务制度上的混乱也是农村信访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目前村村实行村务公开,但更多的都还只是流于形式,村务公开内容简单,具体明细帐目不清晰,公开程序也往往不够规范。村民缺乏对村级财务使用的监督权,他们对村干部在财务上的收支产生怀疑和猜测,干群关系恶化。
三、乡镇一级工作不扎实
部分乡镇党委、政府没能很好的对村级班子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将村级班子的思想和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再加上一味的将工作任务布置到村里去,村一级并没能很好的做好乡镇的一些政策和任务落实,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一些本身干群关系不和谐的村支两委与村民之间的矛盾。
一些乡镇领导班子重发展、轻稳定,忽视及时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不按照政策办事,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仅没能及时化解村级矛盾和纠纷,而且导致问题积累,矛盾激化,没有真正把工夫下在解决问题上,导致越级上访现象的频繁出现。
三、解决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 严格依法行政
在工作中依法依规办事是减少信访、从源头上预防信访矛盾发生的重要前提。不少群众存在着信“访”不信“法”的错误观念,这就要求政府及行政执法部门强化制度,严格按政策法规办事。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不断加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教育,重点抓好宪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治安处罚条例、信访条例和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一方面让基层干部认识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可以采用正规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健全监督机制
进一步规范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将民主选举真正落实到实处。要把好选人关,严肃组织纪律,严防徇私舞弊,违规操作。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软弱涣散,干部素质低,存在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由此引发村民信访和不稳定因素的,要及时整顿。把德才兼备、党性强、作风好、有事业心和群众信赖的同志选拔到村领导岗位上,对哪些不能坚持原则私心重、群众意见大的村干及时调整和更换。同时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对村干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勤政廉政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逐步深化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村级规章制度。充分保障村民能有真正的参与到村支两两委的重大决策和监督中来。尤其是对于村级财务、各项上级补助款项的发放等牵涉到集体经济的内容更应该透明化。保证群众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增强基层解决问题能力
(1)提高认识,踏实作风。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信访问题,通过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方式加大对信访案件的查办力度及信访问题的办理力度。工作到位,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位民所用。
(2)明确各级责任,把问题尽力实地在基层解决。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上访人稳定在当地,就地将矛盾化解、将问题解决。避免越级上访的情况出现。同时要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对于表示要越级上访的群众,除了积极做好安抚稳定工作外,更要及时有效的向上级机关汇报情况。
作者单位:洪江市湾溪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