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4:1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

第一篇:《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感觉的源泉,而经验批判主义是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感觉是物质的源泉,两者是完全对立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细致地分析了经验批判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性,是为了粉碎俄国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世纪初期的俄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失败,使得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了很多修正主义者。列宁的这篇著作,不仅在当时的俄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唯物主义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唯心主义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在认识论方面,经验批判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对立的。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主张感觉第一性,否认感觉是有机体的技能和属性。它认为质量和运动构成心理体验,而实际上体验只是物质的特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马赫的“要素论”实际只是换了说法的唯心主义,混淆了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质。而且马赫否认人脑是思维的“住所”,否认大脑是思维的器官。新术语和新诡辩并不能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只是想要掩盖这个对立。经验批判主义的最终结果也只能导致唯我论。

在对真理的认识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也是完全对立的。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客观真的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唯物主义感觉论坚持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承认客观真理。唯心主义感觉论则否定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否认客观真理。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人类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是有限的,总是会受到历史背景和环境等影响,但是客观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人类可以不断地向客观真理靠近。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是重要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而经验批判主义则把实践从认识中排除出去,认为理论不受实践的影响。

列宁说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经验,但对经验的来源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把客观事物看作经验的内容,把经验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映象。唯心主义否认经验的客观源泉,把经验看作心灵的产物。

在对现代物理学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上,列宁解释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变化并不影响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哲学物质概念是个认识论范畴,它揭示的是物质和存在的关系。物质结构学说是个自然科学问题,它只与物理世界本身有关。作为哲学概念的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永远不会陈腐的。

最后,书中指出马赫主义实质上是为某些社会阶级服务的,哲学党派的斗争,实际上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

如何认识世界反映出我们如何做事,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有时候不小心会陷入唯心主义的范畴,所以需要在迷惘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大脑,重新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进入唯心主义,在认识世界和寻找真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清醒。

第二篇: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感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中一部卓越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主要代表作。

《唯批》通过着力批判马赫主义,借鉴当时哲学、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唯批》通过对马赫主义的批判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通过《唯批》第一、二、三章的论述阐明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唯批》第四、五章的论述阐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在全书的逻辑结构上,《唯批》先考察历史上哲学两条路线的斗争,揭示马赫主义的理论来源;然后通过考察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不同观点,以揭示马赫主义唯心主义的本质及其在资产阶级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揭穿其“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的伪装;最后通过考察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唯物史观上的对立,提出考察、批判、评价马赫主义的若干原则作为全书的结论。

《唯批》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的概述和发展主要在第一至第五章中阐述。

(一)在第一章中,列宁从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考察、批判马赫主义,从而揭示马赫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对立,同时阐发了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本章从以下几方面概括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列宁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列宁反复指出,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影象,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内部状态”;思想是头脑的机能,认识离不开物质。

对于感觉列宁反复强调,感觉的源泉是外部世界,感觉是物质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感觉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特征之一;感觉的产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

列宁对以上问题的精辟分析,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阐发辨证唯物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和路线;打击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把感觉视为“唯一存在”的谬论。批评了庸俗唯物主义把感觉归结为物质的错误,同时又和二元论把意识和物质完全割裂的谬论划清界限,维护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列宁的主体客体思想

列宁坚持传统的唯物主义立场,把客体视为外部的物质世界,把主体看成有意识、能思维的人;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列宁认为,离开了这一基本观点谈论主体、客体的关系,就会分不清在主体客体问题的唯物论和唯心论。

列宁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把客体视为同主体的实践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客观对象,把主体看成有意志、能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实践、认识和价值的关系。在列宁看来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接近。列宁还把黑格尔的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联系起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胸怀和对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正确态度。

列宁从彻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的全部实践既具有真理标准的职能,又具有价值标准的职能。

(二)在第二章中,列宁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考察和批判了马赫主义的谬论,同时阐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包括:论证世界的可知性,驳斥切尔诺夫等人对恩格斯认识原理的歪曲,从而揭示在认识对象和过程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马赫主义的根本对立;阐述在真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马赫主义的根本对立;说明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马赫主义的根本对立。通过以上论述,列宁得出关于认识论的三点结论,这些结论是根据恩格斯的认识论原理制定的,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概括和发展:

1、承认物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这是认识论的前提,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的问题。这个结论是根据哲学基本问题作出的,它肯定了被反映者的存在。

2、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界限应该这样看:二者之间没有原则的差别和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现象可以认识自在之物。这个结论是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作出的,它肯定了世界是可认识的。

3、在认识论上也必须运用辨证法。认识过程乃是客观世界反映于人们的意识中的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第二本质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这点结论是根据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原理作出的。

(三)在第三章,列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统一考查了哲学基本范畴,从而揭示在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问题上哲学两条路线的根本对立。

1、列宁的物质观

列宁在驳斥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错误论断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给物质下了最科学的定义:物质是作用于我们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对物质概念的歪曲,同时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线。列宁的物质观反映了时代的精华,是人类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充满彻底的辩证法,并且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途径。

2、列宁对因果性、必然性的观点

在其他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家已有观点的基础上,列宁通过考察马赫主义者在因果性、必然性问题上的观点阐明其正确的观点。列宁指出:“划分哲学派别的真正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对因果联系的记述精确度,而在于我们对这些联系的认识的源泉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还是我们心的特征即心所固有的认识某些先验真理的能力”。

3、列宁对“思维经济原则”的批判

列宁指出:“思维经济原则”是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根据唯物论的认识论,只有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揭露马赫主义“思维经济

原则”来源和实质,返攻马赫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对唯物主义的进攻。

4、列宁的时间与空间观点

列宁批判杜林等人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坚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列宁坚持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唯物主义承认客观实在既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也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进一步指出:人类的时空观念是相对的。这是对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继承和发展。

5、关于自由与必然

列宁赞同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概括与发挥:首先,恩格斯与列宁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性,这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否认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性相反。其次,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而人的意志和意识是第二性的。再次,自然界的必然性是可以认识的。最后,他们认为实践是认识客观必然性的基础和标准。

(四)在第四、五章中,列宁从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考察了马赫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的地位(第四章)以及马赫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第五章),从而进一步揭露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同时,还从哲学上总结和概括了科学上的新成就,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通过对马赫主义与康德哲学的关系的考察,列宁认为康德哲学是马赫哲学的出发点,当时新康德主义在科学迅猛发展面前败下阵来,改头换面以马赫主义出现于哲学舞台。列宁从认识论上指出康德哲学的矛盾,还其本体论上二元论的本质。列宁对康德的哲学的批判十分中肯。

列宁在第五章中重点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批判了马赫主义同“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联系,从而揭穿所谓经验批判主义是“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的虚伪性,说明了现代物理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具体表现。列宁还阐述了“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同时指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必然战胜、代替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自恩格斯逝世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必要对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现所阐述的一些自然哲学的论点重新考察和加以发展。列宁在《唯批》中在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原则的前提下,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篇:《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读后感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读后感

首先,自然辩证法能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全部,即能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自然观和唯物论的自然观?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哲学的一个分支,不能笼统地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我认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论自然观两部分。其次,思维辩证法能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部?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包括认识论的唯物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认识论的辩证法(或称思维辩证法,也可称辩证逻辑)。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中,都是从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向来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列宁说过,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是同一个东西。对此绝不能理解为三者完全等同。我们知道,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认识辩证法),认识论包括认识的唯物论和认识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列宁说的三者同一,是辩证法的同一,是有差别的同一,是指三者都服从同一个辩证法规律。客观辩证法的规律与主观辩证法的规律,本质上是同一的,形式上是各异的,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反映。再次,历史辩证法是否即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家知道,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有历史辩证法思想的,但能否说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显然不一样说。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但他的历史观却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不但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应当包括两部分--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因此,不能说历史辩证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反过来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恩格斯指出:“如果我在英文中也像在其他许多文字中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问的斗争,那末,即使英国的体面人物也不致于感到太震惊吧。”由此可见,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分为自然辩证法、思维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三个分支,是不恰当的。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这个体系由两大块有机组成,第一大块是辩证的唯物论,第二大块是唯物的辩证法。每个大部分又分为三个小部分。辩证的唯物论部分分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的辩汪法分为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这六个小部分按对象也可合成三个分支,这就是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给合起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结合起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认识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按它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块,按它研究的对象也可以分成三个分支。这样分法,是根据马兜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来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就是研究客观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一产生就是一种比较完整的世界观,这就是说,它给人们提出了对周围世界的总的看法,归结起来要回答两大类问题:一大类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各种具体现象的本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月一类大问题就是世界怎么样?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充满矛盾的还是没有矛盾的?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辩证法和形学的纷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各派哲学家对这两大类问题都作了不同回答。有的比较正确,有的完全错误,有的在这个问题二回答比较正确,在另一个问题上回答又是错误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才科学地、全面地回答了二面两大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科学地回答了第一大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回答了第二大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论既同唯心论是根本对立的,而且也不同于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又不同于近代的形而学唯物论,而是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辩证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也是根本对立的,它是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唯物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同辩证法是不可分的。把辩证法运用于唯物主义,就能改造旧唯物主义,使它具有现代的科学的形式;同样,用唯物主义来改造辩证法,就能创造最高级的、唯一科学的辩证法形式--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根据上述理由,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体系可分为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两大块。当然,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理解为这两大块的机械结合或“焊接”,这两大块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穿在他们的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由统一的严谨的世界观把它们联结在一起。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哲学用在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三大领域,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根据这个理由,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块又分为六个小部分、三个分支。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具有内在的严整性、完备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彻底性,是因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采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世界观。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彻底性。辩证唯物论哲学的第一大块是辩证的唯物论。辩证的唯物论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论,它是唯物论发展的最高形式。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哲学,具有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的缺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哲学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表现在不能把唯物主义哲学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只是半截子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哲学的片面性缺点主要表现为机械的、形而上学性。因此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也不可能是彻底的唯物论。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它把自然界看成是停滞不变的事物的总和,因此它也就不可能完满地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问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和转化、意识的产生、以及其他许多对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它是机械的直观反映论。旧唯物论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辩证法,因此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论是彻底的、完备的、科学的唯物论,它包括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把任何一部分抽掉,都会有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整性。试想,如果把唯物主义历史观抽出来,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论,而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完备性、彻底性根本之点,就在于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列宁指出:“马克思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因此确信必须'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末要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就要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把运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挂本原理,作了概括的科学的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南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没有对于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准确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哲学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在没有被推广来认识人类社会之前它还是不完整的,还不能对整个世界作出统一的解释。马克思与恩格斯解决了这个任务,从而创立了完整的唯物主义学说。由些可见,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一次创立了一种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社会生活的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彻底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实践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物质第一和实践第一,两者也是有内在联系的。疑有彻底坚持物质第一,才能坚持实践第一。我们讲的实践,不是主观的观念活动,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离开唯物主义物质第一这个观点来谈实践,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丽是实用主义的实践观。同样,只有坚持实践第一,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论。旧唯物论者就是沦为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中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他们的唯物主义不可能彻底,他们的认识论也不可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正是因为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没能认识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因此不能了解人的社会性,不能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大块就是唯物的辩证法,它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这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它仍然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明确规定,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两条基本的认识路线;并且给哲学范畴“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考察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经验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著作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3个重要结论:①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②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③在认识论上应该辩证地思考,即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的比较确切的知识。著作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论,论证了真理的客观性,论证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所有这些问题上,著作都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贯彻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后来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些思想。著作还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指出哲学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斗争着的哲学派别,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著作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新发现,电子、伦琴射线、柏克勒尔射线和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初步作出了哲学上的总结;批判了“物理学”唯心主义的主要论点:“物质消灭了”,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将科学定律和原理看作是人们主观创造的符号。著作指出,物理学的数学化,认识的相对性原理是“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摆脱唯心主义,并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健康发展的方向。著作还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驳斥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同”论、社会“唯能论”等历史唯心主义理论。这部著作有力地批判了马赫主义这一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实证论思潮的典型代表,粉碎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俄国马赫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是代表列宁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学习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

第四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2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材分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主要通过介绍哲学存在与发展的具体形态,让学生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

本框题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通过介绍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课时主要通过介绍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前面的内容,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哲学知识。但是,由于哲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应该结合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论断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的层次性,由具体到抽象,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识别不同的哲学派别,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及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重点难点 重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的主张。难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教学设计

(预备铃)在上课之前,我先把大家分成四组,四组的每个同学都可以举手回答或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们看哪一组加的分最多,哪一组就胜出,大家要把握住机会哦。

(正式铃声)(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基本形态。那么谁愿意充当一下喜羊羊,告诉大家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过渡)从学习目标中我们知道,这节课我们依然要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学习,那么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一起探讨一下。

(课件)展示“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学生活动)当我们上了半天课没有吃东西的时候,我们肚子空空的,这个时候我就会有饿的感觉。

(教师问题)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是先有饿的感觉,肚子才空空的?

(学生)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

(教师点拨)肚子空空的属于物质的范畴,饿的感觉属于意识的范畴,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所以,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呢?我们先来看一位学者和民工的对话。

(学生活动)展示“学者与民工的对话”。(学生表演)

(教师问题)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回答)不同意。因为①唯物主义者承认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思维),但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承认意识决定物质,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过渡)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谁能起来告诉大家。(学生活动)填表格。

(过渡)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古代的哲学家们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怎样的。

(课件)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课件)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

3、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原指“五材”,即金、木、水、火、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问题)上述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哪一种基本形态?这种基本形态有什么合理性和局限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2页的相关内容,并和组内同学探讨研究一下。

(教师活动)很明显,它是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或者“气”等等,这些观点都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认为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缺乏科学依据。

(过渡)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这时候与古代相比较,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越来越科学化。我们知道,自然

科学的发展会推动哲学的发展,所以到了近代,出现了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

(课件)“ 原子说”

1、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了“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2、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学生)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问题)上述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这种基本形态有什么合理性和局限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2页的相关内容,并和组内同学探讨研究一下。

(学生活动)这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教师小结)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一个对子,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在这本书的第三单元我们会详细地学习辩证法。

(过渡)哲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到了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好,谁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学生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过渡)好,到这儿呢我们就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学完了,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课件)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比较: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义(基本观点和局限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正确性)

(过渡)既然大家学习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小试牛刀呢?(课件)“小试牛刀”(学生做练习)略

(过渡)看来大家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掌握的不错,那么我们继续学习古今中外的唯心主义观点。

(课件)王守仁(明朝)的“心外无物”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学生活动)读“花的苦恼2”

(学生活动)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贝克莱说:“存在即是被感知”。

(教师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那么按照贝克莱的说法,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真的能这样吗?(不能)

(问题)讨论探究:王守仁和贝克莱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这种观点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这些观点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它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过渡)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我们来看唯心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的典型观点。

(课件)朱熹:理在事先。柏拉图:理念世界。黑格尔:绝对精神。各种“神创论”。

(问题)讨论探究:朱熹、柏拉图、黑格尔以及神创说等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这种观点有什么特点?大家结合教材第13页探讨一下。

(学生活动)这些观点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它的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

神的外化和表现。

(过渡)到此我们已经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学完了,那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好吗?

(知识总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比较。(学生回答)

(过渡)既然大家学习了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再试牛刀呢?(学生活动)“再试牛刀”(四张幻灯片)

(教师小结)(讲清楚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也有局限性,例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认识到了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那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有什么关系呢?

(课件)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教师小结)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其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由此形成了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课堂小结)好,这节课的内容就上到这儿,那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课件)“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看一下四个小组的得分情况。

(多余时间)剩余时间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我校师生的风采和尼勒克的美丽风光。板书设计:

第二课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布置作业:

《优化方案》里面这节课所学内容的相关练习。

第五篇:读书经验材料

读 书 经 验 材 料

原州区第十一小学 白丽华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以方塘作比,其间表现的读书时的那种灵气流动、精神清新、自得自在的境界,是读书的佳境及所得。

关于读书的功用,宋皇帝赵恒认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古人重读书,是成才的渠道。而用现代理念去解读,读书实则是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途径,是每一个教育人成长、进步、完善、提高的必需选择。读书之于教师,于学生是远行的行囊,是跳跃的踏板,是飞翔的翅膀。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 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1.以好奇心调动求知欲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我发现配以一些与故事相关实物、图画或者小物品作为导线和奖励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记得我在教学完《海底世界》展示出五个颜色不一的贝壳,向充满好奇的学生说:“明天要是谁能讲出与课文不一样的海底世界或是有趣的海底故事,谁就能获得一个美丽的贝壳奖品!”第二天,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有关海底世界神奇奥妙的知识,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找到的海底的动物生活习性与陆地的动物生活习性截然不同之处,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有趣的海底故事,还有的学生展示出自己在网上查找到的海底图片并向大家解说等等。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

2.层次性阅读

当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多,阅读面窄,同时缺乏辨别书本好坏的能力,常常对书本“来者不拒”,使一些不适宜书籍乘隙而入的情况不胜枚举;或者,有的学生往往会对某方面如绘画和《故事会》等书籍有浓厚的兴趣。此时,老师要因材施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 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

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

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当然,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有意地将同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并在班级建立的图书角贴上小组喜欢看的书籍名称,并写上推荐理由。以此吸引不同小组的注意,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事实证明,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积极促进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

二 丰富多彩,读写相长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获得的成就感,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以阅读丰富活动,以活动促进阅读的效果。

1.运用周边环境,进行写作训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同样,写作也可以促进阅读的深入。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会遇到很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在 阅读时进行积累,并让他们进行模仿性写作。春季学期开学后,我带着学生去观看春天来时桃花开的美景,并让他们就此写一些词句,题目不限,可写春天的景象、可写花的、树的等等;我和学生现场一起评比看谁写得好,关键要进行鼓励性的评语,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然后要求他们回去查找以前阅读过积累的相似的语句,进行对比,最后要求学生根据优美的句子合作绘制出一张手抄报,要求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动手编排合作,尔后由学生相互评比,并给优胜组以奖励。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积累、模仿、自我创作中学以致用,同时获取乐趣和认同感。

2.开展讲故事比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可定期地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年级间的互动。老师也可在班级里开展兴趣小组的演讲比赛,如根据学生兴趣小组推荐的书籍进行故事演讲比赛,更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故事的演讲,并把每期的演讲记录下来,在下期开始前进行表扬性总结。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仅是把故事内容简单地复述,相反,学生往往为了表现得更形象,会配上肢体语言等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连接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人文素养,陪伴其一生。

回首直到孩子们读书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段历程,活动之初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是一种迷惘与困惑;而逐渐的对读书“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时,是一种渴望与需求;最终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是一种境界。

让我们,用心灵去关注读书,并且深深的爱上读书。

下载《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教学设计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 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区分主观......

    读书经验(推荐五篇)

    读书经验 歌德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但如果连读书的方法都不好,怎么去体会书中的含义呢?下面,大家就请听听我的读书经验吧! 在读书时,要想想每一段的意思......

    读书经验介绍

    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经验介绍 ——好书相伴,快乐成长 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教研员徐老师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全区观......

    读书活动经验材料

    读书活动经验介绍 读书活动旨在进一步在我校树立人人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终身读书的观念,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一个高效、和谐、智慧的书香校园......

    名人读书经验

    名人读书经验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

    读书与人生报告

    读书与人生 今日,有幸聆听毕教授讲授读书的心得与想法,传承读书的美德,作为我们的领路人,照亮了前方黑暗的道路,真是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本次报告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读书的意......

    高二政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运用)联系生活、学......

    经验与借鉴

    经验与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摘要:无论是产业政策,还是竞争政策,它们都是国家依法干预经济、促进发展的措施和手段,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都同属于国家的经济政策,但产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