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公司外地民工养老保险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劳动力需求量急剧扩张,吸引了大量外地民工进锡务工。这些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职业的外地民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推进无锡城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作为外地民工,他们该享受的社会保障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很多人没有双休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仍然很低。关键词: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素有太湖明珠之美誉的无锡,是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之一。这里人杰地灵、气候宜人、交通便捷、生活富庶。优越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宜人的社会氛围,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外地农村劳动力来锡务工。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作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其乡镇企业也迅速蓬勃发展,劳动力需求量急剧扩张。其中无锡市佳盟服饰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该公司位于无锡市胡埭镇,是一家小型的乡镇企业,由于服装企业的特殊性,许多当地劳动力都不愿意加入,所以外来民工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在本企业有二十多名员工,其中除了老板自己的亲戚之外,其余都是外地民工,如何管理好他们,也着实让老板大伤脑筋,为了规范他们的行为,企业和他们签订了劳动协议,协议大致如下: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合同,规定了合同期限,期满后双方有意可以续签;乙方同间厂方的工种安排,应遵守各项劳动纪律及规章制度,执行劳动安全规程;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的、违反规定的、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患病或因非工伤有能从事原工作的、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甲方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期间职工工资按规定支付,乙方在合同期内自动离厂的,需扣工资500元,作为厂部补偿损失;乙方在工作期间,不准饮酒,酒后不得上班,酒后上班造成事故,后果自负;乙方在工作期间,不得偷盗工厂任何物品,一经发现,按情节轻重,予以处罚等。综述上面的合同协议,不难看出,企业是本着自愿平等的态度订下了此劳动协议,在整个协议中,对工资,工作年限都作了一定的规定,然而对员工除了义务,好像没有什么应该享受的权利,特别是在此协议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及外地民工关于养老保险的问题,无锡市从2001年开展大规模的扩面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城镇企业招用1个月以上的,不论户口性质,都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会保险,2005年,市委又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把农村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企业在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养老保险的问题呢,是企业自身的,还是外来民工自己不愿意参保呢,为了了解服装厂外地民工的参保状况,近期做了一次农民工养老保险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各项保障政策的逐步落实,本厂外来民工的生存状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厂里提供食宿,水电费都由厂里承担,但同时也发现,由于观念和制度的桎梏,外地民工的参保状况仍存在急待提高的地方,应当引起厂部领导的密切关注。在服装厂工作的绝大多数员工为青壮年劳力,跃出“家门”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于经济上的需求,调查问及外出务工最大的原因时,大多数人选择“多挣钱,改善生活”,外出务工已成为外发民工增收的主要渠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里都希望他们多挣点钱回去养家糊口,所以多挣钱是他们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随着近年来外地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逐年提高。他们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改变自己的境遇做着不懈奋斗。服装厂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单位,由于服装企业的特殊性,加班加点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很多人没有双休日,作为高工时、超负荷的外地民工,他们的社会保障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很低。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调查中我感到,他们从事着繁重而长时间的工作,但他们的付出与获得却不成正比,特别是社会保障很不健全。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没有为他们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从养老保险来看,无锡市早在2002年就明文规定,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按照国家规定应是员工个人自缴一小部分,企业为员工缴一大部分,调查中发现,他们对此规定一无所知,甚至有的都不知道什么是养老保险,有的虽然知道一点,但对于企业能否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不抱任何奢望,他们觉得这是只有当地人才能享受的特权,虽然目前无锡市对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提出了要求,但企业主还是不愿意为外地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外地民工出来做工,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在做工期间就是工人,就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法享受产业工人的应有待遇。谁都不能否认,农村出身的工人与城市出身的工人应同样对待,应一视同仁,但实际是天壤之别。他们的劳动条件很难得到公平的合法的对待,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公平体现,他们的子女教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他们在别的城市更享受不到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究其原因,一是体制障碍;二是政绩考核标准障碍。市场经济必须逐步改变这种局面,因而体制要创新,政策要调整,法治要跟上。这种调整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种创新是符合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创新,在调整和创新过程中解决“外地民工”问题。在调查中问及是否想参保时,多数人表示不想,问及原因,大多数人都表示服装厂是流动性最大的单位之一,今年虽然在这里干,但是至于以后会不会长期在这个企业干,谁都不会对此保证,因为出来打工都希望能多挣点钱,所以哪里工资高就往哪里去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是否参保不抱太大的希望,再者他们工资低,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也不强,“依靠儿女防老,依靠土地养老”的养老模式根深蒂固的嵌在他们脑中,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综合来看,养老保险覆盖农民工层面仍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不愿为农民工办理保险,再加服装厂的外地民工流动性大,工人自己参保意识弱,个人帐户在地区间的转移还无法衔接,从而导致了农民工参保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5名外地民工中,已由单位帮其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为零,至今没有购买以上保险的各占100%。造成外来民工参保率低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服装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为了追求利润,维持低成本竞争,只能千方百计减少人工成本,不愿为外来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二是服装企业工人自身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再加入外地民工对社会保险的政策不了解,对享受社会保险,感到遥不可及,喜欢现实惠多拿钱,调查中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农民工来说,如果他们打工后能够按时足额的拿到工资,那就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对于社会保险,他们一般不敢奢求;除了工伤保险外的其他险种,农民工本人还要按照工资数额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这对他们来说,不如不交保险费而直接拿到现钱来得更实惠;加之部分地方政府把征缴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费作为填补本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资金缺口的一种途径、在农民工离开用人单位后不能把社会保险费予以移转,导致农民工本人也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费,更不去关心用人单位是否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目前无锡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是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的,外来农民工认为缴费基数太高,灵活就业的外来农民工参保不稳定,断保现象较为突出。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受勤俭节约的饮食,工作强度大和经常加班加点的劳动等诸因素的影响,难免有头痛脑热的时候,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农民工更多的采取“大病拖、小病扛”的态度由于外来农民工没有医疗保险,医疗无保障,医疗保险覆盖面低,他们有病不敢轻易上医院。而农民工生病不愿上正规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太高,近一半的农民工生病后无力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不敢轻易去医院看病,小病能熬则熬,实在熬不过了,才选择自己到药店或个体诊所去看病或买药,如果得了病情较重,一般都选择回老家治疗,因为对他们来说,无锡的生活水平较高,费用较大,而相较之于无锡,老家的各项检查治疗费用较低。据了解,目前外来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要占年收入的17%左右,而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支出约占工资比例的7%,最高也不过10%,这种不平等让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农民工难以接受。下一页再者由于尚未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如果农民工要异地转移保险金,则只能转移个人账户部分,即相当于自己的没有利息的储蓄,企业和社会统筹部分大都不能转移,而输出地也没有接受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措施。“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和短期性,他们人走了,顶多只能带走自己缴纳的那一部分,只占其养老保险金的30%,他们很难享受到足额的养老保险金。其次,很多农民工也不愿意买养老保险,因为他们不大可能在一个企业干15年,而即使满了15年,离开打工之地时,仍然很难享受到。尽管农民工对公共财政的贡献也十分巨大,但他们并未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相应的福祉。周庆行认为,这是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个制度缺陷,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存在了20年,直接导致“一城两制、一企两制”,而在社会福利上又往往优先考虑城市人口,包括养老保险问题,因此,除了财政、税收等体制需做调整外,必须对具有某种经济待遇和社会福利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真正享受到养老保险。对于异地转移问题,必须实行全国统筹,办理统一的保险卡,将农民工个人、企业和地方统筹部分都打进卡里,一旦离开,所有账户也随人走,接受地区的社保部门也不难办理转移手续。“要想靠企业主的良知来推行养老保险是不现实的,因为有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现在开始全面推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应当“逐步推进、区别对待”。具体而言,企业首先是对劳动关系比较稳定的农民工,如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可与当地职工并轨,享受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其次,对于大量流动性强、工期较短的农民工,可以从工伤、大病的养老保险开始,这对他们而言,更为紧迫也更易接受。再次,养老保险可以采取“低进低出”,降低门槛,扩大覆盖面,尤其企业缴纳的部分,可以考虑降低至10%左右。再一点就是关于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问题,对于异地转移问题,必须实行全国统筹,办理统一的保险卡,将农民工个人、企业和地方统筹部分都打进卡里,一旦离开,所有账户也随人走,接受地区的社保部门也不难办理转可以采取全国联网的方式,通过商业保险等渠道,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发放。同时,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履行最低工资标准。本次调查发现,无锡市佳盟服饰有限公司不与农民工签订合同的现象倒是没有,但是,在合同工中没有明确规定外来民工参保的事情,由于没有劳动合同规定的保护,导致外地民工在和企业发生参保纠纷时,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应切实规范企业的用工制度,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有了这层保护伞,他们基本权益才会得到根本保障,外地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和养老”四大保险缺失问题才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其实,要解决外地农民工的劳动保险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企业主的思想认识,只有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产业工人的合法待遇,企业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积极主动逐步地为外来民工办理好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让他们有一种当家作主人的感觉,让他们觉得企业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我应该主动为企业多做贡献。参考文献:1企业设计2市场营销3(人权新闻)4《经济》杂志3月号5《无锡社会保障》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现在的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普及,为了了解单位外地民工对社会保障的想法和意见,特设计了这张调查问卷,以便能及时了解你们的意见、心态、想法。
第二篇:公司外地民工养老保险情况调查报告
公司外地民工养老保险情况调查报
告
公司外地民工养老保险情况调查报告
公司外地民工养老保险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劳动力需求量急剧扩张,吸引了大量外地民工进锡务工。这些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职业的外地民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推进无锡城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作为外地民工,他们该享受的社会保障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很多人没有双休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仍然很低。
关键词:基本养老
医疗
工伤
失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素有太湖明珠之美誉的无锡,是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之一。这里人杰地灵、气候宜人、交通便捷、生活富庶。优越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宜人的社会氛围,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外地农村劳动力来锡务工。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作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其乡镇企业也迅速蓬勃发展,劳动力需求量急剧扩张。其中无锡市佳盟服饰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该公司位于无锡市胡埭镇,是一家小型的乡镇企业,由于服装企业的特殊性,许多当地劳动力都不愿意加入,所以外来民工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在本企业有二十多名员工,其中除了老板自己的亲戚之外,其余都是外地民工,如何管理好他们,也着实让老板大伤脑筋,为
了规范他们的行为,企业和他们签订了劳动协议,协议大致如下: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合同,规定了合同期限,期满后双方有意可以续签;乙方同间厂方的工种安排,应遵守各项劳动纪律及规章制度,执行劳动安全规程;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的、违反规定的、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患病或因非工伤有能从事原工作的、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甲方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期间职工工资按规定支付,乙方在合同期内自动离厂的,需扣工资500元,作为厂部补偿损失;乙方在工作期间,不准饮酒,酒后不得上班,酒后上班造成事故,后果自负;乙方在工作期间,不得偷盗工厂任何物品,一经发现,按情节轻重,予以处罚等。综述上面的合同协议,不难看出,企业是本着自愿平等的态度订下了此劳动协议,在整个协议中,对工资,工作年限都作了一定的规定,然而对员工除了义务,好像没有什么应该享受的权利,特别是在此协议
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及外地民工关于养老保险的问题,无锡市从开展大规模的扩面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城镇企业招用1个月以上的,不论户口性质,都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会保险,市委又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把农村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企业在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养老保险的问题呢,是企业自身的,还是外来民工自己不愿意参保呢,为了了解服装厂外地民工的参保状况,近期做了一次农民工养老保险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各项保障政策的逐步落实,本厂外来民工的生存状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厂里提供食宿,水电费都由厂里承担,但同时也发现,由于观念和制度的桎梏,外地民工的参保状况仍存在急待提高的地方,应当引起厂部领导的密切关注。在服装厂工作的绝大多数员工为青壮年劳力,跃出“家门”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于经济上的需
求,调查问及外出务工最大的原因时,大多数人选择“多挣钱,改善生活”,外出务工已成为外发民工增收的主要渠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里都希望他们多挣点钱回去养家糊口,所以多挣钱是他们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随着近年来外地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逐年提高。他们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改变自己的境遇做着不懈奋斗。服装厂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单位,由于服装企业的特殊性,加班加点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很多人没有双休日,作为高工时、超负荷的外地民工,他们的社会保障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很低。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调查中我感到,他们从事着繁重而长时间的工作,但他们的付出与获得却不成正比,特别是社会保障很不健全。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没有为他们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从养老保险来看,无锡市早在就明文规定,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按照国家规定应是员工个人自缴一小部分,企业为员工缴一大部分,调查中发现,他们对此规定一无所知,甚至有的都不知道什么是养老保险,有的虽然知道一点,但对于企业能否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不抱任何奢望,他们觉得这是只有当地人才能享受的特权,虽然目前无锡市对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提出了要求,但企业主还是不愿意为外地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外地民工出来做工,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在做工期间就是工人,就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法享受产业工人的应有待遇。谁都不能否认,农村出身的工人与城市出身的工人应同样对待,应一视同仁,但实际是天壤之别。他们的劳动条件很难得到公平的合法的对待,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公平体现,他们的子女教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他们在别的城市更享受不到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究其原因,一是体制障碍;二是政绩考核标
准障碍。市场经济必须逐步改变这种局面,因而体制要创新,政策要调整,法治要跟上。这种调整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种创新是符合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创新,在调整和创新过程中解决“外地民工”问题。在调查中问及是否想参保时,多数人表示不想,问及原因,大多数人都表示服装厂是流动性最大的单位之一,今年虽然在这里干,但是至于以后会不会长期在这个企业干,谁都不会对此保证,因为出来打工都希望能多挣点钱,所以哪里工资高就往哪里去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是否参保不抱太大的希望,再者他们工资低,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也不强,“依靠儿女防老,依靠土地养老”的养老模式根深蒂固的嵌在他们脑中,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综合来看,养老保险覆盖农民工层面仍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不愿为农民工办理保险,再加服装厂的外地民工流动性大,工人自
己参保意识弱,个人帐户在地区间的转移还无法衔接,从而导致了农民工参保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5名外地民工中,已由单位帮其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为零,至今没有购买以上保险的各占100%。造成外来民工参保率低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服装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为了追求利润,维持低成本竞争,只能千方百计减少人工成本,不愿为外来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二是服装企业工人自身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再加入外地民工对社会保险的政策不了解,对享受社会保险,感到遥不可及,喜欢现实惠多拿钱,调查中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农民工来说,如果他们打工后能够按时足额的拿到工资,那就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对于社会保险,他们一般不敢奢求;除了工伤保险外的其他险种,农民工本人还要按照工资数额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这对他们来说,不如不交保险费而直接拿到现钱来得更实惠;
加之部分地方政府把征缴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费作为填补本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资金缺口的一种途径、在农民工离开用人单位后不能把社会保险费予以移转,导致农民工本人也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费,更不去关心用人单位是否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目前无锡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是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的,外来农民工认为缴费基数太高,灵活就业的外来农民工参保不稳定,断保现象较为突出。
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受勤俭节约的饮食,工作强度大和经常加班加点的劳动等诸因素的影响,难免有头痛脑热的时候,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农民工更多的采取大病拖、小病扛的态度由于外来农民工没有医疗保险,医疗无保障,医疗保险覆盖面低,他们有病不敢轻易上医院。而农民工生病不愿上正规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太高,近一半的农民工生病后无力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不敢轻易去医院看病,小病能熬
则熬,实在熬不过了,才选择自己到药店或个体诊所去看病或买药,如果得了病情较重,一般都选择回老家治疗,因为对他们来说,无锡的生活水平较高,费用较大,而相较之于无锡,老家的各项检查治疗费用较低。据了解,目前外来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要占年收入的17%左右,而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支出约占工资比例的7%,最高也不过10%,这种不平等让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农民工难以接受。再者由于尚未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如果农民工要异地转移保险金,则只能转移个人账户部分,即相当于自己的没有利息的储蓄,企业和社会统筹部分大都不能转移,而输出地也没有接受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措施。“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和短期性,他们人走了,顶多只能带走自己缴纳的那一部分,只占其养老保险金的30%,他们很难享受到足额的养老保险金。其次,很多农民工也不愿意买养老保险,因为他们不大可能在一个企
业干15年,而即使满了15年,离开打工之地时,仍然很难享受到。尽管农民工对公共财政的贡献也十分巨大,但他们并未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相应的福祉。周庆行认为,这是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个制度缺陷,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存在了20年,直接导致“一城两制、一企两制”,而在社会福利上又往往优先考虑城市人口,包括养老保险问题,因此,除了财政、税收等体制需做调整外,必须对具有某种经济待遇和社会福利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真正享受到养老保险。对于异地转移问题,必须实行全国统筹,办理统一的保险卡,将农民工个人、企业和地方统筹部分都打进卡里,一旦离开,所有账户也随人走,接受地区的社保部门也不难办理转移手续。“要想靠企业主的良知来推行养老保险是不现实的,因为有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现在开始全面推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应当“逐步
推进、区别对待”。
具体而言,企业首先是对劳动关系比较稳定的农民工,如技术1 2 下一页
第三篇:民工调查报告
民工调查报告
民工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外来农民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目的:调查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探讨利用电大远程开放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序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本次调查活动,对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转岗人员进行学习需求的调查。
一、调查情况
1、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目前,我国有3.4亿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雇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简单劳动。
3、调查发现,56.0%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很不满意,36.7%的农民工选择用睡觉来打发闲暇时间,34.0%的人选择逛街,13.1%的人喝酒聊天。此外,免费的电视、广播,花钱不多的报纸、网络,占了农民工文化生活内容的很大比例。调查显示,目前在汕头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逐步向高学历发展的趋势,中技中专学历占32.4%,初中毕业占28.2%,高中毕业占20.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了10.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仅为8.1%。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对聊天、睡觉、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感兴趣,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民工更喜欢读书看报、上网和运动,偶尔涉足歌舞厅。在20~29岁的受访农民工中,有74.7%会在闲暇时间上网,19岁以下年龄段的上网比例达到了85.5%。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工对学习需求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农民工渴望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接受调查者认为,致富的障碍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2、农民工要求接受指向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培训。
3、培训地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在接受培训的地点上、方法上应灵活机动,以业余函授培训为主,脱产为辅,以实地培训为主,网络为辅。培训的时间1个月以内为宜。
4、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愿望增强。农民工自身及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从事农业类的仅占8.6%,选择较多的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倾向于二、三产业中的建筑、运输、纺织、市场营销、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
三、建议与启示
针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深入思考,认真定位,加大改革力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1、调整优化教育培训专业。根据农民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传统产业和优势,围绕建筑、运输、纺织、化妆品等方面的品牌,加强机电、数控应用技术、化工、工业工程、铸造、纺织、带有专业性的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为本地培养人才。同时适应沿江开发的形势,向外地输送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省重点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培植示范骨干专业,强化特色专业,使设置的培训专业更贴近生产实际,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2、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农民工靠的是实用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技术熟练、又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办学机制,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3、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添实验实训设备,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使受训的学员真正具有一技之长,直接上岗,对口就业,变劳务输出为技能输出。
4、加强校企合作、校镇合作。学校如何介入,要与企业共同商定。可与企业签订择优录用毕业生的。建立健全各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及时向社会提供各种人才,进一步凸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农民工中的引领作用、幅射作用。
民工调查报告2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保障其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居民一样安居乐业,更好地为岳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解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现况,政协西湖联络处组织政协委员于20xx年8~9月,分组对西湖街道部分农民工的生活现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举行座谈会、家庭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共召开农民工座谈会4场次,走访农民工家庭89户,发放调查问卷78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
1、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职业分布比较单一。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负担重,农民工很难积累足够的财产达到富裕的程度。在受访人员中,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的仅占9%,购买了私人小汽车的仅占6%,比例都相对较低。
3、保障措施在不断改善,但覆盖范围比较狭窄。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日益增强,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障覆盖面仍有待拓宽。在受调查农民工中,仍有66.3%的没有购买工伤保险,69.7%的没有购买养老保险,76.0%的农民工没有购买医疗保险。虽然目前农村正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因为报销比例低,可报销的项目门槛高,农民工生病时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药店买药,2/3的农民工都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在被调查者中,75%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医疗状况表示担忧。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有40%的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50%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近一半的每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
4、物质生活在不断改观,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
近年来,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人们普遍认同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也给予了农民工充分的尊重。农民工可以被选为人大代表、农民工住进了廉租房,农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学校的免费教育。向西湖建筑公司的农民工技校一样,许多农民工还加入到学知识、学技能的行列,成为了有作为的新型人才。但是,大多农民工在平时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限于自身条件、经济能力等原因,他们在工作之余,主要靠看电视、打牌、闲聊和睡觉来打发时间,参加体育或文化娱乐活动的少之又少。此外,因农民工多是青壮年,由于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农民工精神生活匮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虚的背后,农民工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农民工大多认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干脏活累活和低报酬工作,吃的简单,住房条件差,造成农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长期的受到伤害,从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这种长期的心理伤害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很多农民工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取向,当他们回到乡村以后,就很怀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视自己乡村的生活,因而会变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来在乡村生活,随时准备着返回城市继续追寻他们的梦想。
二、农民工涌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2、社会治安问题。据调查,西湖街道范围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以及冲动型抢劫、抢夺和斗殴伤害为主要形式。犯罪对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点附近熟悉的人与物,尤其以盗窃用人单位的原料、产品和同乡同事的财物较为常见。有的农民工犯罪具有很强的团伙性。在犯罪活动中,农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等所谓的老乡关系,拉帮结伙,组成松散或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盗窃团伙、销赃团伙、制黄贩黄团伙、拐卖团伙等。可见,由农民工犯罪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应当被社会所重视。
3、计划生育问题。调查表明,西湖街道去年查获的15例计划外生育案件中,95%以上是外来农民工所为。近几年,农民工家庭式流动占外来人口比重加大,滞留时间长,由于观念上还存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祖业等封建思想,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生。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行踪不定,与户籍所在地衔接不畅,增加了计生管理的难度。农民工的生育问题、生殖健康服务等也还受到户籍、医疗保险等制度的影响,在现居住地很难真正得到与市民的社会待遇,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农民工中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基本没有医疗保险,生殖健康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之居住条件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妇科病高于常住人口,且大部分的育龄妇女不愿上医院检查身体,既使体检查出有妇科病,受经济负担的影响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所以使患病率增高不下,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另外,由于长期独身在外,在解决生理需求时,又不懂得采取安全措施,这使得他们成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及由城市向农村传播蔓延的主要渠道,对人口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除此之外,外来农民工还带来一系列诸如交通、民政、户籍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农民工分布广、涉及行业多、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此群体难以适应现代道路交通状况,交通违法突出。在社会救济中,城市农民工还没有被纳入到民政管理的社会救济体系。由于非农和农业户籍管理的差别,农民工在城市还不能完全享有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工资、就业、居住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形成了新的社会不公。
三、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一)适时提高工资标准,推进依法完善农民工的用工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二是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三是建立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部门、工会组织、行业协会,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体制形成。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合力;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从整体上提高培训的质量。分层次搞好农民工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加强小额信贷和创业指导,为农民工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强化政府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对流出我区的劳动力,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二是对流入我区的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三)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和其他农民工子女寄宿学习的需求。
(四)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在建立农民工公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寓容纳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宿舍,用工量比较大、以外来农民工为主要用工对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将农民工宿舍建设纳入企业基建、技改项目计划和用地计划。允许在城市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当前应允许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比如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社会应主动接纳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发挥农民工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作用,组织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可建设一些文体设施,文化经营单位要向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卫生医疗、教育部门要适时做好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及时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保证他们有书读。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可以开办如《农民工之窗》之类的专题栏目,宣传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农民工需求信息或我市的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等,及时为农民工服务。年底返乡也是农民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工单位要早做安排,让他们安心地走,运输部门要及时做好运输保障,保证他们能够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农民工在面临就业不平等、经济权益遭遇不公平待遇时,社会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针对个别农民工的一些小偷、小摸或其它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其成为一名合格市民。
民工调查报告3
农民工城市边缘人的角色注定了其问题的复杂性,作为具有复杂社会背景的特殊群体,数目庞大的农民工权利的实现程度和生活状况的改善程度无疑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概况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目前的学术界,我们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们既有农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实却无工人之名。再加上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很多应有的权利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为了切实调查农民工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实现情况,1月、2月、7月和8月,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在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区进行了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研,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由于选取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条件接触到农民工群体(如家人或亲戚是农民工),所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问卷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为94%。这一调查虽不足以反映我国农民工的整体状况,但整个调研完全是一种纯民间的行为,且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都很强,因此,通过对这些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农民工的更接近真实的信息,为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谢我同事杨洪晓,学生郑扬、薛泽林、范才营、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为该调研所做的贡献。
二、农民工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群体既有第一代农民工,也即年龄较大的部分,其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也有新生代的农民工,也即比较年轻的那部分群体,年龄在20岁到30之间。其文化程度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初高中比例相对较高,占到了总数的45%,中专以上的有38.8%。分析认为,这些拥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应该多属于第二代农民工,也即农村里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因升学无望而辍学的年轻一代,他们直接告别乡村,进城进厂打工以挣钱补贴家用或为自己未来积蓄资本。从总体上来说,现代的农民工群体其文化素质是要高于改革开放之初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表现在学历相对较高,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更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更为开放。从收入角度来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间,其比例高达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占到了9.2%。这就反映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不高、经济地位较低的现状。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第一代农民工逐步退潮之际,新一代的农民工大多是刚刚开始在城市的打拼历程,因技术、人脉等各种原因,致使这一代年轻的群体收入水平不会太高,也拉低了农民工群体的总体收入水平。
三、农民工工作状况的调查分析
对于农民工的工作状况,我们立足于对农民工进城后的职业性质、工作报酬、工作时间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关于农民工职业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8.8%的人选择了建筑业,有10%的人选择了文教,12.5%的人选择了批零贸易和餐饮业,选择其他选项的占到了总数的30%。可以看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还是处于低端层次,行业水平不高。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工作流动性较大,更换工作的频率较高,其行业性质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了很多农民工对自己的行业界定存在模糊,进而使得他们在被问及自己的行业性质时,“其他”这一选项所占比例较高。从劳动时间上来看,每周的工作时间在45小时以下的占到了12.5%,45-55小时与55-65小时的均为28.8%,而65个小时以上的比例则为30%。根据国家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加班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由此可见,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是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的,他们是在为城市的发展和低廉的工资而透支着自己的劳动力。考虑到其收入情况,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农民工群体的付出与所得也是远远不成比例的。
四、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情况
边缘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注定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故其权利的保障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从经济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等三个角度出发,对农民工的权利的实现状况进行调查。
首先,从劳动合同的情况来看,63.7%的人是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的,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连跟用人单位基本的口头约定都没有。这是因为农民工大多是依靠亲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关系而“跟随”进城或进厂,亲友之间的信任取代了他们之间的法律承诺。甚至他们会认为提出签订劳动合同有伤情面,但是这种非正式的、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契约性约定是没有坚实的维权根据的。在随后的调查中就可以发现,工资曾经被拖欠的农民工达到了总数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经常性的被拖欠。而在维权手段上,51.3%的人选择了协商、调解,忍气吞声的占到了总数的25%,为第二大比例。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数人采取了暴力解决的途径。可以认为,农民工群体的经济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其法制维权意识有待提升,维权手段有待改进,维权途径有待完善。从健康状况的角度来看,生病了会去医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选择了“只有重病的时候才会去医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况下也只是靠买点药硬撑过去。由此可见,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无疑是处在被忽视的地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参加城市医疗保障的农民工群体只能在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望而却步。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有35%的人选择了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剩下的65%的群体中,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明显较为突出,前者为总数的53.3%,后者为28.8%。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工所参加的医疗保险大多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也就是其参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乡村,这种状况下的医疗保险并不能减轻其在城市的医疗负担。至于工伤保险,参与者也多为第二代农民工,因为相对父辈而言,其风险意识相对较高,但是其参加比例却仍然较低。
五、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为城市的“外来者”,农民工在城市中对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总体感受无疑是在探讨农民工问题的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环节,根据我们关于农民工与城里人关系的调查。在与城市人的关系上问题上,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不好不坏”这一选项(53.8%),相处融洽的人占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数人选择了不协调。但是从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这一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却依然有较大的失落感(37.5%),认为自己得到不公平待遇的占到了28.8%,为所有选项中的第二大比例。还有少数人认为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说,虽然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跟城里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较融洽的相处,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谐并不能改变他们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进城的农民工在忍受着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忍受着被歧视的心理压力,有学者也同时把城里人的歧视以及农民工务工的心理落差视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心理成本”。
六、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分析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从家庭顾虑、居住条件、子女问题、现实困难等四个角度进行调查。首先,从农民工家庭顾虑这一方面来说,占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顾”(65%),外出务工后,家中的父母就成了农民工心中的首要牵挂,如何尽孝成为在异地的农民工群体的首要难题。担心“家中土地无人耕种”的比例为38.8%,因为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始终把土地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选择“在城市受到歧视”这一选项的比例为25%,担心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和身体状况的分别为22.5%和20%。除此之外,担心自己子女教育问题的比例仅次于老人问题,其比例高达55%。在随后的关于子女教育问题的详细调查中,56.3%的人其子女还是在“在家乡的学校上学”,这就是农村大量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学的比例只占到了17.5%,当地的学校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读费、寄宿费也是农民工所无法承担的。此外,孩子失学的比例占到了10%,(分析认为,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农民工的子女,因年龄原因,可能还没有上学)。当问及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升学难”成为困扰农民工的首要因素,占到了总数的50%,而选择“学费太贵”这一选项的比例为40%,“公办学校进不去”的比例则为10%。在关于农民工居住状况的调查中,住在单位宿舍的占到了总数的28.8%,为所有选项中的最高比例。选择在外租房的为27.5%,暂住在雇主家的比例为8.8%。这种情况与后面的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困难的调查结果形成呼应,当问到您进城务工时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时,没有住房的占到了53.8%,成为农民工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是“生活没有保障”和“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这两项比例分别占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较危险”和“工作不稳定”的分别为30%和28.8%。可以看出,农民工所面临的.大多还是很现实的、与自己安身立命相关的问题,他们远离家乡,既对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满牵挂,又面临着住房、收入、医疗、工作不稳定等各种难以抗拒的现实压力,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结
在我们随后的关于农民工迁居城市的原因调查中,“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水平”成为了首要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72.5%和57.5%。选择较高的社会地位的比例则只有13.8%。由此可知,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很是单纯、朴素。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让他们获取高于农村务农的收入,从而满足家庭的开支并摆脱贫穷的困扰。而较高的教育水平则是为了子女的成长考虑,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样苦苦打拼在城市的边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苦使得他们任劳任怨,他们把上下两代人的负担全部扛在肩头,只为让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命运,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够与城里人生活在同样的一片蓝天之下。但是我们却看到,快速发展的城市、飞速前进的中国经济并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生活,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们始终享受不到一个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谈公民的尊严。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的正常发展,都不能靠牺牲一个阶层来换取另一个阶层的福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2.3亿的农民工群体用自己低廉的劳动力支撑起了整个国民经济大厦,获取一定的收入诚然是他们的原始初衷,但是他们却同时也为这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当这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的充裕,当和谐社会成为我们的建设目标,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改革,废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这一庞大群体的切身利益,给他们以国民的真正待遇,让他们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严,不仅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这个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国家对这一群体的一种补偿。
民工调查报告4
一、农民工规模、分布及流向
(一)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增量主要来自本地农民工
20xx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比上年增加374万人,增长3.4%,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比上年增加50万人,增长0.3%,增速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88.2%。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585万人,比上年减少157万人,下降1.1%。
(二)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最快,吸纳能力逐步增强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104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万人,增长1%,占农民工总量的36.9%;中部地区农民工9279万人,比上年增加105万人,增长1.1%,占农民工总量的32.9%;西部地区农民工7563万人,比上年增加185万人,增长2.5%,占农民工总量的26.9%;东北地区农民工929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增长3.8%,占农民工总量的3.3%。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43.6%。
从输入地看,在东部地区务工农民工15960万人,比上年减少48万人,下降0.3%,占农民工总量的56.7%;在中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746万人,比上年增加147万人,增长2.6%,占农民工总量的20.4%;在西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484万人,比上年增加275万人,增长5.3%,占农民工总量的19.5%;在东北地区务工农民工904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长5.2%,占农民工总量的3.2%。
(三)外出农民工增速继续回落,跨省流动农民工继续减少
20xx-20xx年,外出农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趋势,增速分别为3.4%、3%、1.7%、1.3%、0.4%和0.3%。外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也由20xx年的62.8%逐渐下降到20xx年的60.1%。
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农民工7666万人,比上年减少79万人,下降1%,占外出农民工的45.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17.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6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52.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22.9%,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
(一)女性农民工占比继续提高,有配偶的占比提高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5.5%,女性占34.5%。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3%,女性占31.7%;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2.8%,女性占37.2%。农民工中女性占比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在农民工总量中占比继续提高,而本地女性农民工占比较高所致。
全部农民工中,未婚的占19.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有配偶的占7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有配偶的占64.8%,比本地农民工低25.4个百分点,但占比提高较快。
(二)农民工年龄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近五成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从平均年龄看,20xx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岁,比上年提高0.4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3.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3%。
(三)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四)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重小幅下降
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7%,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8.7%,均与上年持平;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都参加过的占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本地农民工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5.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就业
(一)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明显
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2.9%,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30.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9.7%,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6.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2.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有所回落
农民工月均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加203元,增长6.6%,增速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除制造业收入增速较上年提高,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速与上年持平以外,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5、1.9、1.5和0.7个百分点。
(三)本地和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长较快
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572元,比上年增加213元,增长6.3%;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2985元,比上年增加204元,增长7.3%。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比外出务工农民工低587元,但增速比外出务工农民工高1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454元,比上年增加238元,增长7.4%;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132元,比上年增加224元,增长7.7%;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117元,比上年增加153元,增长5.2%;在东北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063元,比上年减少42元,下降1.4%。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务工的农民工高0.3、2.5和9.1个百分点。
四、农民工权益保障
(一)超时劳动情况有所改善
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4.9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5个小时,均与上年持平。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64.4%,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78.4%,分别比上年下降0.4 和1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日工作超过8小时和周工作超过44小时的比重比上年分别下降1.8和0.6个百分点,超时劳动情况改善比较明显。
(二)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20xx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为35.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为38.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为31.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三)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20xx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人数为236.9万人,比上年减少38.9万人,下降14.1%。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为0.84%,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20xx年以来,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均在1%以下,但是之间有波动。20xx-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分别为1%、0.76%和0.99%。其中,20xx年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情况反弹,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比20xx年提高0.23个百分点。
20xx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人均拖欠11433元,比上年增加1645元,增长16.8%。其中,被拖欠工资的外出农民工人均拖欠11941元,比上年增加1249元,增长11.7%;被拖欠工资的本地农民工人均拖欠10518元,比上年增加1851元,增长21.4%。20xx年被拖欠的工资总额为270.9亿元,比上年增加0.9亿元,增长0.3%;与20xx年被拖欠的工资总额增长35.8%相比,拖欠情况出现好转。
从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几个行业看,20xx年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分别为0.6%、1.8%、0.2%和0.4%,分别比上年下降0.2、0.2、0.1和0.3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有所上升,20xx年为0.6%,较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五、进城农民工居住状况
(一)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提高
在进城农民工中,租房居住的农民工占62.4%,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租赁私房的农民工占61%,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购房的农民工占17.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购买商品房的农民工占16.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单位或雇主提供住房的农民工占13.4%,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以其他方式解决居住问题的农民工占6.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购买保障性住房和租赁公租房的农民工不足3%。
(二)居住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占比下降
进城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为19.4平方米,与上年基本保持一致。其中,人均住房面积在5平方米及以下居住困难的农民工户占6%,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在6-15平方米的农民工户占37.4%,在16-25平方米的农民工户占25.5%,均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26-35平方米的农民工户占12.6%,在36平方米以上的农民工户占18.5%,分别比上年下降1.1和0.9个百分点。
(三)进城农民工居住条件总体有所改善
农民工户住房配备电冰箱和洗衣机的比重分别为57.2%和55.4%,分别比上年提高2.9和3.8个百分点;86.5%的农民工户住房有自来水,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77.9%的农民工户住房有洗澡设施,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69.6%的农民工户住房有独用厕所,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85.5%的农民工户能上网(计算机或手机),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18.6%的农民工户拥有汽车(生活和经营用车),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六、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合情况
(一)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有待丰富
在城市生活中,除家人外,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人际交往时,老乡占35.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当地朋友占24.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同事占22.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占3.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本不和他人来往占12.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上网和休息,分别占45.8%、33.7%和29.1%。其中,选择上网和休息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7和0.9个百分点。选择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读书看报的比重分别为6.3%和3.7%,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0.9个百分点;选择参加学习培训的比重仅为1.3%,与上年持平。
(二)权益受损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的进城农民工占比显著提高
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62.4%的进城农民工想到的是找家人、亲戚帮忙,找老乡的'占28.9%,找本地朋友的占24.7%,找单位领导或同事的占11.7%,找工会、妇联和政府部门的占6.8%,找社区的占2.3%。找家人、亲戚帮忙,找老乡和找本地朋友帮忙的农民工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7、1.1和1.4个百分点。当权益受损时,进城农民工选择解决途径依次是:36.8%与对方协商解决,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0.1%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27.2%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
(三)已就业进城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占比提高
从对工会组织的知晓情况看,已就业进城农民工中20.8%知道所在企业或单位有工会组织,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59.6%知道所在单位和企业没有工会组织,19.6%不知道自己所在企业或单位是否有工会组织。在知道自己所在企业或单位有工会组织的农民工中,53.8%的农民工加入了工会,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加入工会的进城农民工占已就业的进城农民工的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加入工会的农民工中,经常参加工会活动的占21.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偶尔参加的占62.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没参加过的占1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附注
1.调查简介
农民工监测调查:为准确反映全国农民工规模、流向、分布等情况,国家统计局20xx年建立农民工监测调查制度,在农民工输出地开展监测调查。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域,在1527个调查县(区)抽选了8906个村和23.7万名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入户访问调查的形式,按季度进行调查。
农民工市民化调查:为准确反映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生活、居住状况和社会融合等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20xx年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监测调查制度。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地域,随机抽取了4.08万户进城农民工样本,由调查员使用手持电子采集终端(PDA),直接入户面访的形式,每年10月开展调查。
2.主要指标解释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本地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
外出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指居住在城镇地域内的农民工。城镇地域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区域,与计算人口城镇化率的地域范围相一致。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民工调查报告5
据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 [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一、我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1、男多女少
从性别看,男性占 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 2.15:1,比20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表1:农民工性别分组情况表
2、八成以上已婚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近六成农民工年龄在31-50岁
调查结果显示,20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 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表2:农民工年龄情况表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表3: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表4: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20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 5.5%、7.7%和4.1%。
二、我市农民工就业分布状况
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 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民工调查报告6
调查目标: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
20xx年7月20日—30日
20xx年8月5日—8月20日
调查对象:
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
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
重庆市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建筑工地农民工居住现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调查结果: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在网上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为1400元,其次是建筑业,平均收入1200元,但是危险系数极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
①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
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③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
①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
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
其原因有:
①正规医院费用太高。
②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
③没有钱,为了节约。
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
炎炎夏日,当我们走进建筑工地的临时工棚,想了解建筑工地工人的居住环境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室内温度甚至超过外面的温度。工人介绍说:“由于工棚用简易的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隔热性很差,又不通风,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以后,室内温度往往比室外还要高,他们的降温设施除了电扇就是室内洒水,一位20多岁的湖北农民工告诉我们:有时热得不行晚上就只能铺上席子睡在露天,只是蚊虫太厉害,让他们受不了,但总比中暑强。〃不仅他们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
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
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
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乐生坪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
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六.农民工给社会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广东省东莞市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民工调查报告7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创业观念,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学校组织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围绕全县就业形势和“创业荣昌”建设的需求出发,剖析了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状。其调研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返乡农民工基本数据
我县农业人口64.51万,外出劳动力24.08万人。截止11月20日,我县回流返乡农民工回总数16508人,回流返乡农民工已再次实现转移就业累计14051人,占回流总数的85.1%。其中市内以多种渠道实现自谋职业8126人、创业536人;市外就业5389人。回流返乡农民工尚未实现转移就业累计2457人,其中在家务农及不愿意转移就业1211人;有转移就业愿望但尚未找到岗位1246人。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共完成返乡农民工创业3218户,完成全年目标2250户的143.02%;返乡创业3731人,完成全年目标3000人124.36%。
——返乡农民工创业吸纳劳动力就业29633人,完成全年目标0人的152.27%。
——农民工劳务收入16.21亿元,完成全年目标12.5亿元的129.68%。
——返乡农民工共80人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共计申请贷款392万元;当前实际发放贷款45人,累计发放贷款202万元;截止目前,政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累计贴息3.55万元。贷款涉及的行业有主要有零售百货、零售服装、零售皮鞋、经销家电、零售文具、零售五金、零售饲料、贩运畜禽、餐饮等行业。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途径
1、政府公共职能服务,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今年以来开展了“荣昌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月、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跟踪服务、荣昌第三个农民工日”等活动,并制定一系列如:减免税收、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等优惠政策,有效的激发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愿望。
2、优化金融服务环境,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充分利用当前我县良好的金融扶持政策和服务环境,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中,不断打造特色商区,吸纳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
3、加快创业园区建设,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以我县工业园建设为基础,着力打造市级、县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以良好的招商环境和园区优惠政策,吸纳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创业。
4、依托特色种植养殖,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充分利用现有农村资源,以小投资为主,紧紧围绕我县特色农业基础和畜牧科技发展的良好优势,政府积极提供技术支持,鼓励返乡农民工经营原承包土地,扩大种猪圈养规模。
二、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因素
(一)创业资金难筹集
大多数返乡农民工虽积累一定资金,但创业资金缺口仍很大,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解决,由于当前我县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是参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执行的。农民工担保和抵押,又无金融服务组织牵线搭桥,加之贷款手续复杂,周期长,成本高,资金筹集成为阻碍农民工创业的最大障碍。
(二)优惠政策难落实
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但缺少创业过程中的关注和支持,导致优惠政策落实还存在一些差距。
(三)创业者素质难提高
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又未参加创业前集中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回乡创业时在选择项目、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等方面极易出现决策判断偏差,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具体做法
(一)围绕重点民心工程,抓好农民工创业
1、狠抓万名农民培训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结合当前就业新形势,20xx年荣昌县委、县人民政府将万名农民培训列入民心工程,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加强农民培训,增强农民从业、择业、创业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农民成功向城镇转移就业。截止11月份,农村实用性技术培训10120人,完成10000人目标任务的101.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15人,完成4800人目标任务的100.3%;农民工在岗及岗前培训5487人,完成4700人目标任务的116.7%;农民创业培训500人,完成500人目标任务的100%。
2、努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保证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研组,认真落实相关责任,广泛开展基层调研,采取了组织相关人员到全县部分镇街和村社进行摸底调查;分别邀请镇街和村社的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和有关部门的人员召开座谈会;向全县镇街发放《荣昌县农村人口基本情况调查表》等形式,全面掌握了我县农村人口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摸底和认真调研,目前已形成了试点方案和经费测算方案,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将在本月中下旬对试点方案进行研究,方案一经通过,将在今年底启动个别镇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这一政策的实施给我们广大农民工家庭在家务农成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二)围绕创业基地建设,抓好农民工创业
1、打造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今年初,依托荣昌板桥工业园区建设挂牌成立了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盘龙镇、河包镇建设挂牌成立了县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三处创业园一期施工共占地面积910亩,修成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投入金额3820万元。截止目前,园区累计342家企业入驻创业园,共吸纳20500余人就业,其中农民工1300人左右。
2、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充分利用广顺街道、吴家镇、河包镇和仁义镇的发展优势,建设4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截止目前,累计195户中小企业入驻创业,吸纳5200余人就业,其中农民工2200人左右。
3、打造大学生村官创业圈。将昌洲街道七宝岩村建设成大学生村官创业圈,规划占地面积200亩,一期施工占地面积70亩,现有5名人员入驻园区创业,其中大学生村官2名、返乡农民工1名、当地村民2名。主要是以大棚蔬菜种植和观光采摘农业为主,年收益10万元以上;生猪养殖,规模50头以上。创业圈已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拓宽蔬菜综合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已有意向成立合作社的规模种植户(5亩)达到30户以上,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打造老百姓创业基地。近年来,荣昌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个体经营环境,出台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截止目前,共有2119户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吸纳劳动力就业2819人。并以主城区商业步行街为中心,着力打造老百姓创业基地,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加大力度落实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20以来,共为80名农民工发放小额贷款392万元。
(三)围绕劳务经济发展,抓好农民工创业
1、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为了给广大农民工提供更快捷、更优质、更高效的劳动保障服务,今年以来我县维护了县、镇(街道)、村及部分社区四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充实了相关设备,更大程度的优化了全县劳动力市场网络信息的畅通。定期发布就业岗位信息及其他劳动保障信息,整体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维权服务工作。
2、努力拓展县外劳务基地。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商会、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并在22个驻外招商办事处建立了劳务服务站,拓展对外劳务用工信息和创业信息,着重宣传和创建打造荣昌建工、机械加工、樱桃谷鸭加工特色劳务品牌,增强劳务竞争力,努力掌握我县在外务工农民工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权益保护,并由重庆市审批挂牌成立了一家荣昌驻泉洲市级劳务服务站。
3、定期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截止目前,我县共组织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15次,其中广场大型专题招聘会2次,累计为农民工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万余个,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36人。努力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为农民工的合理流动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确保了我县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围绕维护劳动关系,抓好农民工创业
1、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开展情况。截至9月底,共计处理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案件142件,其中集体上访案件21件,接待群众来访咨询720余人次。重点开展了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执法检查工作,通过立案调查,调解协调处理,责令和敦促被投诉举报的单位履行法定的义务,为劳动者依法索回工资报酬和保证金53万余元,有效的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开展情况。截至9月底,受理劳动争议641件,其中工伤待遇争议170件,确认劳动关系争议79件,解除劳动关系争议212件,劳动报酬争议81件,赔偿金争议123件,不予受理24件,调解结案211件,其中开庭审理裁决362件。
3、工伤性质认定工作开展情况。截至9月底,共认定工伤案件1061起,其中行统认定212件,不予认定2件,认定结论率为100%。办理行政复议应诉7件,其中3件胜诉,撤销1件,3件待结果,处理行政诉讼应诉2件。
4、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用人单位,特别是返乡创业企业的《劳动合同法》、《调解仲裁法》等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和返乡创业企业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提高法律意识,积极帮助返乡创业企业做好员工的稳定工作。
四、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几点措施
(一)大力优化创业环境,加强落实扶持政策
1、优化创业政务环境。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返乡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
2、设立创业专项资金,提供小额创业贷款,以解决创业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县财政设立荣昌县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培训服务、信用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等。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继续逐步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提高返乡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3、加强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减免有关费用。大力宣传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相关工商、税务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对减免的项目向社会进行公开化,让群众共同监督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二)加强创业培训,吸纳创业人才,提升创业能力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由创业指导中心组织实施创业培训工程,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培养各类创业主体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主要采取招标或资质认定等办法,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认可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并向社会公布。由县劳动保障局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创业者,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2、制订返乡创业人才引进机制。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注意引进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优秀返乡农民工企业家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对返乡创业企业引进人才建立完整、准确、详实、统一的荣昌县创业人才基础资料信息库。
3、着力打造创业孵化基地。重点依托荣昌工业园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以及西部饲料兽药市场、汇宇建材市场、步行街等场所,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快捷的创业信息和项目,形成创业环境优质的创业孵化园区。
(三)完善服务体系,搞好创业信息服务
1、完善创业服务机构。完善荣昌县全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与荣昌县就业局合署办公)人员配置,将其打造为集创业项目征集推介、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代理代办等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协调和公共服务机构,确实发挥政府职能指导创业的作用。
2、加强创业信息引导服务。以荣昌县政府公众信息网、荣昌报和荣昌县劳动保障网等媒介为载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市场需求、办事指南、招招聘信息和政策解读等方面的信息,形成统一的创业信息的采集网络和发布平台。
3、提供返乡创业公共服务。为创业者、新创办企业及其所吸纳的员工提供创业公共服务,指导创业企业结合生产经营需要,落实职工教育经费,做好职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符合条件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民工调查报告8
随着我国经济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涌现出了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找工作的现象,形成了所谓的‘农民工’。在城市,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都是,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和农民工本身缺乏相关的行为习惯和专业技能素质。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能够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渴望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学到一定的技能,只有从本质上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
一、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共调查了4名对象和统计局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符合规定的条件。被调查者详细情况附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题,调查了四名农民工。调查对象均满足条件。四、调查结果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差,居住、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休闲方式比较单调,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子女教育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普遍比在家务农收入高出很多,外出务工是其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农民工在城里工作生活,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其余的基本上寄(带)钱回家乡,成为留守孩子、老人的基本生活来源。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老板招募。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据调查,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家居住。
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就学都只能选择价格稍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
经过调查,由于他们来自落后的农村,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只能胜任普通操作工这类的工作。虽然也曾考虑通过短期培训进行充电,学习电脑、会计等方面的知识,他们相信,只有这样他们的明天才会更好,但大都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只好放弃。现在只能好好工作,多赚点钱,供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儿女们上大学,不再步他们的后尘。
有的虽然从开始的销售员做到事业管理者,但他们都不否认除了工作能力外,学历的作用也同样功不可没。同样是从开始的一线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现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技能、学历一样都不能少。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在一线上工作,一线岗位工资低不说,而且又脏又累,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还不如回老家发展,起码在老家不会有如此多的歧视。要做就做管理者,可企业管理者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第一就是技能,第二就是学历,所以再学习就是一条捷径,如今工作了,比读书时的眼界要宽的多,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或选一个热门专业就比较容易了。通过高阶段的学习,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给企业带来了实惠,得到提升是情理之中的事。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意识中对于学习的需求是很大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可能无法实现或者只是选择短期的专业技能进行提高;但他们对学习的渴望程度是非常之大的,甚至将这种不太容易实现的渴望转嫁在了自己的子女、弟妹身上,用自己的能力,为他们获取更好的环境,以改变寥赖的生活。当然由于长辈对后辈的宠溺,希望他们得到自己没有享受到的安逸,也间接消极了农村青年的求知欲望。
当然,当前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青年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农村青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农村青年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青年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农村青年后,发现他们要求较低,从而学习对农村青年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二、讨论与建议
(一)完善对农民工的各项待遇
1、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建立施工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约束和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2、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发达地区对农民工教育的支持。
3、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5、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6、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
7、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8、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9、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10、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对于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对策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青年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农村青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青年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各种短期培训的方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和农村农业相关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农村青年了解不同职业在农村青年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
民工调查报告9
20xx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伴随着危机进一步蔓延,对我镇农民外出务工产生一定的影响。我镇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增加,务工收入下降,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严峻,给我镇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压力和困难,引起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为了及时了解我镇农民工非正常返乡情况,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决策依据,近日,镇政府采取全面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镇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及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镇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镇农民外出务工从快速增长期转入到稳定发展期,全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万人,占全镇农村乡村从业人员比重xx%。我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和建筑业。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镇当前农村劳务经济的影响
据调查,截止到20xx年12月底,受金融危机影响全镇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非正常返乡人数xx万人,仅占我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xx%,目前尽管从数量上来看还并未形成大批民工返乡潮,但综合多种因素分析,真正对我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将在春节后,应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因所在单位裁员或停产、收入明显减少成为农民工非正常返乡的主要原因。
据对全镇5732名非正常返乡人员的问卷调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镇万非正常返乡人员中因为收入明显比金融危机发生前减少而返乡的占xx%,所在的公司(单位)因订单减少而裁员或停产返乡的占xx%,在外生活成本提高,继续外出打工不划算返乡的占xx%,所在公司(单位)因经营困难而破产倒闭返乡的占xx%,认为所处的打工环境明显不适应(包括:住宿不方便、孩子上学不方便、当地人岐视民工、工资不能足额及时兑现、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政策不配套、在当地受老板欺负等)返乡的占xx%,认为其它原因返乡的占xx%。
(二)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农民工成为非正常返乡的主流。
从年龄构成来看,全镇非正常返乡回流农民工20岁及以下的占xx%,21岁至44岁的青壮年却高达xx%,45岁至54岁的占xx%,55岁及以上者占xx%。
从劳动力文化素质来看,受教育低的劳动力返乡的比重大,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包括文盲)以下返乡人员占全部非正常返乡人员的xx%,初中文化程度占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xx%。
(三)经济发达地区返乡人员和外出务工时间较短的人员返乡比例较大。
在调查中从长三角非正常返乡回流的占全部非正常返乡人员的xx%,从珠三角非正常返乡占xx%,从本省其它镇非正常返乡回流的占xx%,京津地区非正常返乡回流的占xx%。
据调查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非正常返乡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外出2-5年的劳动力返乡占到xx%,20xx年当年外出当年返乡的占xx%,外出6-的占xx%,长年在外打工而非正常返乡回流的仅占xx%。
(四)从事劳动密集型及外向型产业的人员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
据调查,在我镇非正常返乡人员中从事服装加工行业的返乡人员占到xx%,从事玩具加工行业的占到xx%,从事电子行业的占到xx%,从事其他工业的占到xx%;从事建筑业行业的返乡人员占到xx%,从事批发零售行业的回流人员占到xx%,从事餐饮业的占到xx%,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占到xx%,其他行业占到xx%。
(五)非正常返乡人员返乡后收入下降明显,少数农村居民家庭生计可能发生困难。
据对返乡人员调查中发现,有81xx%的人员返乡后不能马上就业,仅有19xx%的人员在返乡后马上能够就业。
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拉动我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20xx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约45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4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xx%。据对我镇非正常返乡回流人员调查了解,有xx%人认为返乡回流后收入明显减少,其中:有xx%的人认为每月收入减少元以上;有xx%的人认为每月收入减少在1500-2000元;有xx%的人认为每月收入减少1000-1500元;只有xx%的认为每月收入减少1000元以下。
(六)由于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我镇非正常返乡回流人员春节后继续外出务工的意愿大大降低。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镇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形势愈发严峻,我镇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非正常返乡回流人员中有71xx%的人员春节过后不准备外出务工,仅有29xx%的人员在春节过后继续外出务工,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对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部打工形势不看好,对将来感到迷茫。
三、对稳定和发展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农村稳定工作,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宣传,坚定各级政府与广大农民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信心,困境之中困难之时,信心比黄金更加珍贵。同时进一步贯彻中央20xx年一号文件《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要求的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切实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中央在20xx年底追加的1000亿拉动内需的'资金,我镇积极争取了xx亿元,主要用于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投资项目的带动功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就地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二)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农民工实用性、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帮助提高农民工业务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调查全镇非正常返乡回流农民工对政府的建议和希望中,首先选择有关部门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的高达xx%,由此可见农民工对本身职业技能提高是多么急迫与渴望。
(三)强化和完善政府职能,提高为农村劳务经济服务水平。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目前实行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的力度弱,解决困难问题有些力不从心等,建议镇政府对现有相关部门力量整合,建立起调度有力协调有序的长效运转专门机构,以适应镇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我们仅以农民工外出组织化程度为例,据了解当前我镇农民工以老乡亲戚介绍方式结伴自发外出务工占绝大多数,而通过政府职能部门或镇场中介形式组织外出务工的尚微不足道,我镇广大农民工对外地务工需求准确信息和行情迫切渴求,并希望有关部门搞好信息服务,以便减少外出盲目性及辛苦求职的旅途奔波,减少开支。
(四)借鉴外地经验与我镇实际制定出台帮扶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外省、镇有许多扶持和帮助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经验,我镇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支持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如:我镇可否将失业返乡农民工在城镇创业就业人员纳入小额贷款扶持范围。是否对诚实守信企业在资金周转困难时,减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存入等。
民工调查报告10
前言:在我国,一般农民工泛指无某地长住户口而在该地从事各种活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自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大步伐的向前迈进着,而当前,农民工的数量也在迅速的增长着。这个庞大的特征群体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相对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个人意见)。据媒体报道,目前在京的农民工数量已接近300万,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0%左右。那么,究竟他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呢?作为一名大学生,有权力去了解,更有义务去关注。所以,我和同宿舍的一名同学就是怀着这样的初衷进入了在京农民工的工作现场,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看到了听到了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情况,感受很深刻。
调查对象:在京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包括了从事第而行业建筑业及餐饮、服务性的第三行业。
调查地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迎教评校园美化建设的施工现场北京市丰台区方庄某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北京市海淀区某宾馆
调查方式:聊天式询问
下面就是主要的调查事实:由于调查者本人暑假没回家,故此有大量的时间去接触这些外来务工人员。首先,就自己最近的本校由于校园美化,所以有不少的农民工在这里找到了活干。最先接受我们调查的来自河南安阳的三位男性农民工。其中,年龄最长的43岁,有两个孩子,姓王;最小的30岁,有个4岁的女儿,姓郝;另外一个姓张,40岁。当时接受我们调查采访时,着三位师傅正在吃晚饭,且不时的用家乡话交谈着。王师傅懂一些普通话,他诙谐的说这是由于经常在外地做工的`缘故。他告诉我们,他们不是那种常年在外的务工人员,这次出来是经过年轻的老乡介绍的,因为是老乡介绍,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次包括临村一共出来了8、9个人,他们自己的村子共有4、5个人,村子都是很小的。一般情况下一年可以出来干活200天左右,每年都是刚开春,过完春节就走,然后等到小麦熟了的时候就得回去。因为家里还是很缺劳力的。下一次等到种上玉米,把一切家务活干完后再重新出来。王师傅一边抽着烟卷,一边用叹息的声音告诉我们每次出来都得换好几次地方,就象现在这份活8月底就完了。
后来我和同学又就近去了芳庄某工地,发现这里的农民工业余生活很贫乏,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睡觉、打扑克、侃大山,或者上街闲转,连看电视也都成了一种享受。城市的文化设施与休闲设施从来都与他们无关的!当然他们的业余时间也只是在有阴雨天时。32岁的甘肃籍民工陈文化告诉我们,他们也有一些乒乓球馆,可从来都不开放,只是为了应付上面的突击检查而已。这里的施工条件明显恶劣与学校:工地四周都是全部封闭的矮墙,只有一个门可以出入,我们进去是费了好大的口舌才得以进去。在这个工地上,我们还看到了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工人,本来他们也应该在校园里读书的,他的眼神让我永远难忘。他告诉我他的家乡很穷,或许只有靠出卖青春,或许只有在繁重的劳动压力下度日了,而他们的付出却又是如此的廉价!
在后来我们去了西三环边一家规模中等的饭店,点了菜之后便和一位忙着拖地的同龄山东籍于姓员工说了起来。他告诉我们,他每天早上从5、6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钟,并且和老板签了一年的合同,每月工资大概是500元,实行的是年终发放制,平时只给60—80元生活费。其实他们在签合同时就等于把一切都押给了老板,如果在这期间有什么旷工或其他以外情况时,老板则会狠命的克扣工资,他还告诉我们。老板之所以实行年终发放制,是为了把钱存入银行获得不匪的利息收入。哦,原来老板时时刻刻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利益。我问他是不是住在饭店,他来了一个大力度的摇头后告诉我,这一个饭店共招收了15个像他这样的人,他们住在一起,一起住在公主坟一个地下室里,条件极其恶劣,是大通铺,阴暗无比,而且空间很小,加上现在是大热天,蚊子能把人吃掉,没有风扇,简直快要死了!听到这时我要求去看看,可他表示很忙,而且不一会就离开了我们。
通过这次亲身调查研究,是我们这个整日只呆在教室里的理论型大学生感受很深。城市农民工,作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新生的社会群体,目前大多从事着脏、重、苦、险等粗放型工种。他们的生活状态如此之差。令很多农民工不满的告诉我,自己也为北京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凭什么就瞧不起人。是啊,我想社会是应该高度重视这个特殊群体,为他们寻求更好的出路!后来我们在阅读和研读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并且针对我们的调查给出了一些建议,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二、改善劳动生活条件。
针对农民工工作环境较差的不良状况,用工单位要改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消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各用工单位更要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真正建立一个良好而又温馨的工作氛围,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心,让他们能够愉快生活,愉快工作。千万不要让农民工们离了猪圈又进了人圈!让人寒心啊
三、规范用工行为。
各级用工单位要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实行凡是用工、务工一律签订合同的用工制度。各劳动部门应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实际情况,完善用工制度,规范用工行为。
四、加大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兑现力度。
各级劳动执法部门要积极受理农民工的投诉案件,对上报的投诉案件要建立详细登记制度,做到受理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片。对不接受劳动部门受理的个人或团体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把长久拖欠克扣工资的私营业主的丑恶行径要在社会上曝光。在拖欠工资现象严重的行业,建立工资支付信用档案及工资支付基金制度,由用工单位出资建立,保证农民工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各级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健全用工监控制度,严惩那些不具备合格资质,违法违规运作,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劳务企业。此外,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建立良好的工作查处制度,为农民工撑起一把健康、持久、耐用的打工保护伞。最好不要让工头的各种小伎俩得以实现,钻了空子。
五、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当然,农民工自身也有一些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和工业化要求的缺陷。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对农民工要在技能、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一是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整个社会都要时时刻刻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牢记在心里,把他们的寒暖记在心里,这或许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意义所在了!
民工调查报告11
一、调查的意义
针对当前形势,日照市将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力度,加大财政及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提高培训就业率和自主创业率。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题,调查了四名农民工。调查对象均是在日照地区工作的农民工,满足条件。
四、调查结果
某某女,高中文化,已婚。家庭成员3人。现在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是个个体经营户。只有高中文化的她想继续参加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历。更是希望自己在市场营销方面有大的进步,以适应社会的进步。
某某男,42岁,已婚。家庭成员4人。现在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是个个体经营户。月收入3000元以上。但是作为一个4口之家的顶梁柱,他更希望继续学习机会来充实自己,希望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
某某男,30岁,已婚。家庭成员3人。在沿海发达地区从事个体经营,月收入3000元左右。他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高自己的含金量,更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
某某男,28岁,已婚。家庭成员3人。现在在建筑企业上班,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业余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五、讨论与建议
无论是一开始的阐述还是上面材料中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到20xx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旧是教育,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一个又一个农民工兄弟去搞创业搞科研搞自主。我们只能依靠社会,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给那些想学习,需要技术的农民工兄弟创造学习的机会,拓宽学习的渠道。尽最大的力量去优化现有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纳农民工的企业。
我想就这一问题再提出并重申几个观点和看法。
1、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
我国现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约1.5万所,高职院校有1100余所。这是农民工培训的丰富资源,当务之急是制定政策,并给予经费支持,使得中高等职业学校真正成为农民工教育的重要载体。
2、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
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3、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
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4、加强发达地区对农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对于农民工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的现状,这在暂时没有可以解决的具体方案。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广大农民工的建设,而作为一定的回报,政府应当鼓励并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农村的扶持。只有将农村建设成城市,才能从根本上把农民工带离边缘化,让他们重新正常的轨道上。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
民工调查报告12
我们学校现有在岗教师128名,学生1051人,下设5所村小,学生居住在三个乡镇26个村。其中,农民工子女127名,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2%;农村留守儿童12名。最近,我们进行了一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地处近郊农村,6所学校分布于新城子现代副城周边。事实上,已成为大量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小学。我们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不是简单的城乡差异,而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间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校所有的农民工子女的问卷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结果分析
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从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变化态势来讲,是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着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2.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民工调查报告13
农民工越来越“恋家”
外出农民工出现回流趋势
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
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长1.5%,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公开数据显示,20xx年到20xx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为5.5%、4.4%、3.9%、2.4%、1.9%、1.3%,增速逐年回落的趋势非常明显。
从报告中可以发现,农民工数量增幅自20xx年以来出现首次扩大,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但增量主要来自本地农民工;二是外出农民工增速继续回落,跨省流动农民工继续减少。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表示,从近年来的农民工总量变化可以看出,过去那种劳动力过剩的局面正在改变。另外,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说明外出务工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同时,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家乡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超时劳动、拖欠工资情况有所改善
报告显示,近年来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而在农民工权益保障上,超时劳动情况有所改善,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下降。20xx年,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4.9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5个小时,均与上年持平。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64.4%,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78.4%,分别比上年下降0.4 和1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日工作超过8小时和周工作超过44小时的比重比上年分别下降1.8和0.6个百分点,超时劳动情况改善比较明显。
农民工社会交往有待丰富
人才培养政策需跟上
在城市生活中,除家人外,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人际交往时,老乡占35.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当地朋友占24.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同事占22.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占3.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本不和他人来往占12.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上网和休息,分别占45.8%、33.7%和29.1%。其中,选择上网和休息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7和0.9个百分点。选择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读书看报的比重分别为6.3%和3.7%,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0.9个百分点;选择参加学习培训的比重仅为1.3%,与上年持平。
专家认为,我国农民工数量、结构、自身特点等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需要及时跟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相关部门要根据农民工数量、质量和结构三种指标加强分析,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民工调查报告14
一、社会的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乡镇企业就业,这部分人称之为“农民工”。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因长期缺少学习,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通过选择合适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学习需求,从而探索电大开展为农民工服务的新途径,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社会调查的过程
(一)调查题目: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地点:XXXXX
(四)调查方式:个人问卷调查
(五)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调查了从农村来打工的青年。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社会调查的结果
(一)调查统计: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男性60%,女性40%;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到10%;收入一般在1500到2500之间。
(二)发现的问题:他们在都年富力强,但学历相对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就业的基本技能相对较低,月收入也不高,家庭负担比较重,所以大多是希望能多挣点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子女就读的条件,同时希望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这一现状在农民工当中非常普遍。
(三)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
1、劳动时间长
“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8小时制,但是实际上班时间往往12小时左右,平常周六周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2日休息日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2、培训的费用高
因为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继续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3、制度有局限
有一些短期培训,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月短暂培训时间很难让农民工得以纯熟把握,而且由于教学的地点和教学道具的缺少导致农民工只有少量的操作经验,所以农民工在学习后更加难以熟练,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意参加此类培训。另一方面有的培训时间有过长,农民工也难以协调时间与工作时间。教育体制中对待农民工的培训场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央拨款给地方政府关于农民工培训学习的经费,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并没有专人跟中调查培训效果或考核培训工作进展成效等。由于这一方面的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就会存在学时不充足、学员自动流失、冒名顶替等异常的现象。更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会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以谋私利的情况产生。
4、培训观念落后
在部分地方对农民工工作培训的重要性熟悉不够。往往只落实在口号上,没有实际的进行开展。而大多数农民工也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就业培训的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大多文化底子不高、学习起来费力,很多人就因为这样经常没有信心,从而半途而废。
四、社会调查的建议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没有科技进步我国是很难立足于世界之林,而科技的进步是需要靠教育,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农民工是当前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对当前农民工的政策来分析,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很多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采取一切机会去培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但这仅只是一少部分,如果离开了社会的支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农民工是难以实现培训和就业的,就我国目前的国力而言,无法一下子来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无法做到来支持每一个农民工去搞创业,搞科研,但我们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为那些都为学习,需要技术的农民工提供优惠的条件和扶持政策,下面我想结合调查的情况和我国当前的实际,就如何加强农民工的学习和创业等方面提出以下观点和看法:
1、加大农村基础刻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刻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我国现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1.5万所,高等院校1100余所,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基地,我们只要整合资源,加以利用就是农民工继续学习的非常好的载体。当前就是如何制定好政策,并给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引导这些职业技术学校加入学习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中来,如在开设班级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有针对性开设现实工作中需要的工种、课程,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可解决用工单位缺人的问题,在资金支持方面可通过以政府投入的`方式来解决,如职业技术学校每培训1名农民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多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如果充分调动了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
3、教育资源实现重心下移,开设乡镇农业学校。我国的教育资源公布是及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县城,乡镇一级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大多数镇没有开设农业学校,开设了的也没有充分利用,成为一种摆设,只有把重心下移到基层,并真正组织利用好,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生源减少,很多校舍被闲置,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种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在城市,要以各街道为单位,成立农民工之家,利用社区大讲堂等形式,让农民工有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4、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政府不但要以生活上给予关照,更要从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其优惠政策,鼓励其自主创业,变农民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是要落实其子女就读的政策,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实地妥善解决农民工的子女就读的问题,各地也出台了有关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在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没有使农民工从心里上融入到城市中来。二是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中,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培训问题,有关培训单位每培训1名下岗职工,可以享受国家一定的补助,在一些技能培训方面,只是象征性的收点费,而农民工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另外,下岗职工创业方面可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而农民工则不能享受,要充分调动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和参照下岗职工这方面的优惠政策。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力度,从而出台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在对待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方面,要严格按政策落实,在各省份之间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接转程序,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让农民工扎根在城市,安心的工作,安心为城市的发展做好服务。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作为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来抓,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工调查报告15
国家统计局29日发布《20xx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20xx年各行业农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长,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长9.8%。同时,各行业农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长,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比上年增加273元,增长10.2%。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20xx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比上年增加21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加290万人,增长2.8%。
值得关注的是,各行业农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长。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长9.8%。分行业看,各行业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均保持增长,增长较快的是制造业、建筑业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同时,报告指出,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收入增长较快。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比上年增加273元,增长10.2%;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761元,比上年增加227元,增长9%;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797元,比上年增加246元,增长9.6%。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增速分别比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高1.2和0.6个百分点。
时下正值酷寒的严冬季节,当大多数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窝里时,而那些民工兄弟却饱受严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书上看到报导,跟5个老乡租住在xx一带的小李今年20岁,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xx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李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这里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李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费,交了80元的房租后,可以**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民工中,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组织对你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了解,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劳动报酬。
而且,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第四篇:民工的调查报告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1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调查了三名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青年。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周丽丝,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3人,她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1500—20xx。周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大专学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发达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王丹丹,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4(有子)。丹丹姐是在大酒店工作的,原来学的也是计算机管理。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
人员。另一方面,电大组织的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让她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江志强,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3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
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30%,技术工10%,普工为60%
(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岁—50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岁—30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
“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8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12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
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
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为的现象。
四、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强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上,
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三)建立农民工学习团,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探索企业联合建团,社区公寓建团、警团联建或派设基层团组织联系点等在农民工群众建团的新模式,以多种渠道让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生活的行列。
(四)只有在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民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2
一、调查时间:
20xx年x月。
二、调查方式:
采访调查
三、调查对象:
城市农民工
为了解xx市农民工就业状况、工资收入情况、工资被拖欠情况、下一步的就业打算以及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日前,徐州民调中心与徐州调查队联合开展了农民工就业、收入情况等快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6.2%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77.1%的农民工每月能按时领取工资,农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和“子女教育”;50.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期望,60.0%的农民工将“继续外出打工”,15.4%选择“在家创业”。
年龄在18至50岁间
半成以上为高中或以上
据市民调中心相关人士介绍,此次快速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市五县(市)及铜山、贾汪两区在本地企业和尚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共计240人。被访农民工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
240位被访农民工中,18-x0岁占x8.x%,x1-50岁占48.x%。男性占85.0%,女性占15.0%。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学历为高中、中专。52.5%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2x.x%为初中,xx.x%为大专及以上学历,10.9%为小学及以下。
多数以短期零工为主
长三角为首选打工地
调查显示,被调查民工以短期零工为主。57.1%的被访农民工为“短期零工”,xx%为“长期合同工”,10.0%为“自主经营”,另有2.9%目前“失业”。在所从事的工种上以技术工人为主。6.9%的农民工从事包括建筑工、木瓦工、泥水工、电工、修理工、缝纫工、厨师、驾驶员等在内的简单技术工种,15.9%为工厂工人,xx.x%为各类服务人员,另有6.9%为管理人员和办事员。
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为首选打工地。40.4%的农民工选择长三角地区为打工地,xx%选择徐州本地作为自己的打工地,11.7%选择中西部地区,选择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等地的比例均不高于x%。
收入多集中在1至5万
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
调查显示,农民工年收入大多集中在1-5万元。50.8%的.农民工年收入为1-x万元;24.6%为x-5万元;1万元以下占15.4%,其中不足5000元的农民工比例为2.9%;9.2%的农民工年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7.5%为5-8万元,1.7%在8万元以上。
调查显示,农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79.6%的农民工收入用于“日常生活开销”,x9.2%用于“子女教育”,25.0%用于“人情往来”,17.1%用于“房租”,12.5%用于“赡养老人”,7.5%用于“医疗保健”,6.x%用于“储蓄”,2.9%用于“娱乐支出”,仅有0.8%分别用于“技能培训”和“投资”,x.8%用于其他方面。
调查中,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现象仍然存在。77.1%的农民工每月能按时领取工资,有22.9%的农民工工资会被拖欠,其中6.x%的农民工表示“经常被拖欠工资,严重影响了平时生活”。
希望能有节假日休息
创业时能有政策支持
在对20xx年的外出打工的期盼中,调查显示,选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最期盼政府能“督促老板及时发工资,按月结”、“也能有节假日,能休息,能签订劳动合同,希望有养老保障”、能“办理五险一金”。
调查显示,选择在家创业的农民工,最期盼政府能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在贷款方面提供方便”,同时能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选择在家种地的农民工,最期盼政府能“帮忙讨回以前被拖欠的工资”,同时希望“医疗保险报销多一点”、“孩子上学不能乱收费,管理好肥料农药价格、质量”等。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3
春节期间我通过对我家乡盐城市响水县黄圩镇返乡农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我对家乡农民工在收入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民工的欠薪、讨薪问题予以了特别关注。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从从业情况、工资状况、讨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认为至少在我省苏南地区各市外来的农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讨薪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但是在其它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他们普遍忍受着没有福利和保险、没有休假、超时工作以及没有奖金补贴的待遇。我希望对农民工问题不只是关注,而是更多地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来改善农民工的现状。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正文内容)
一、调查背景和调查方式
20xx年底,温为农妇熊德明讨薪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政府到民间,都以各种方式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尽力帮助农民工争取应得的权益,政府部门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欠薪问题。时隔一年半有余,
1.4亿农民工的现状是否有所改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特别是欠薪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呢?对此我决定做一次小小的社会调查,旨在以小见大,一窥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在苏南务工返乡的农民工,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问两种方式,一共调查了20名农民工,调查内容涉及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额、计酬方式、发薪方式、签订合同情况、拖欠工资情况、解决欠薪所采取的方式等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分别针对农民工、企业(用人单位),主要从从业情况、工资状况、讨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民工的从业情况
1、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临时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城市环卫工人等。而且农民工大多奋斗在第二产业,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有些甚至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是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工作。
3、对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合同情况的调查发现,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建筑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的监督管理,现在签订劳动合同、临时雇佣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不签合同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打短工、由熟人介绍工作、以及在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打工的农民工身上。有的是因为不知道有订合同这回事,有的是根本不把签合同当回事,还有的则是因为老板根本不理会这种要求。而且,即使有签订合同,也往往是企业指定的,存在大量不合理、不合法的霸王条款,再加上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对这些条约理解并不深,明显不利于保护农民工权益。
(二)民工的工资状况
1、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
2、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1500元到35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
3、薪资的发放有三种情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性发放,不过可以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一定的保证金,如果是打短工很容易发生拿不到短期打工的工资,损失保证金的情况。
(三)农民工的讨薪问题
1、出现工资拖欠的比例不高,而且多为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黑工头等不正规的雇主。工厂、工地往往会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出现短时间拖欠工资,但都能很快补发。
2、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主要有技术上的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技术上的原因有上家汇款迟延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层层分包体制等;道德上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工头卷款逃跑、有的是老板无视农民工的权利而肆意侵害其利益。
3、农民工在遇到长时间老板拖欠工资时,所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直接向老板抗议、请工会之类的组织进行调解、向新闻媒体曝光、找政府部门投诉、求助于司法、仲裁等,其中,比较极端的有“跳楼秀”、绑架老板、报复包工头等,但一般很少会有人选择这种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向政府部门投诉,因为一旦发生拖欠,向老板抗议或进行调解很少有实际效果,申请仲裁和诉诸于司法对农民工来说都成本太高,要上媒体又需要事情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找政府部门不但成本较低且成功几率也比较高。
4、各地方政府都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并设有纠察大队专门处理这类案件,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减少侵害的发生。从调查来看,各地政府部门都能比较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一经调查认定,坚决追讨回欠款,案件成功解决的几率在98%以上,而且对违规单位有处罚、教育等手段。为了减少事件的发生政府还有日常的巡查,主动进行监察工作,平时也经常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三、调查得出的`结论
虽然我省苏南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待遇还不错,但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地离乡务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有近1.4亿人,在我省苏南务工的农民工只能占农民工总数的一小部分,所以改善农民工待遇问题仍然任重道远。农民工他们承担了城市中大部分城市人不愿干的累活、脏活,却只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艰难的生活,而且还时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工的工资报酬相比与他们工作的强度是很低,这仅仅是农民工收入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有时就连这微薄的工资农民工也难以得到兑现!
通过对外来农民工的调查,我发现,由于政府近年来的大力整治与监管,农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讨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遇到欠薪的主要是没有合同规范以及雇主为不法经营或经营混乱的农民工。但是,农民工在其他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即使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对其中明显不合理、不合法、差别对待的霸王条款无可奈何。他们已经普遍习惯了没有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没有休息日和假期,长期的超时工作却没有加班补贴的不公平待遇。如今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已成为城市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与他们做出的贡献形成巨大反差。如果放任这种不公正持续下去,致使农民工不满情绪上升,是大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
农民工之所以会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从其自身的来讲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受到侵害也不会维护自己利益,使侵害他们权利的人和准备侵害他们利益的人有恃无恐、趁虚而入;第二、农民工缺乏能够维护自己权力的组织,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身单力薄,处于劣势地位,没有专门法律机构帮助农民工维权,而本该代表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组织早已名存实亡,许多时候它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它应该更进一步为维护农民工利益作出努力。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等原因,农民工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普遍淡薄。而且,由于来城市打工的农民来自五湖四海,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有力、团结的组织来保护他们的权益。所以,使得农民工始终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但实际上却没有最基本的国民待遇,依然被排除在城市各类保障体系之外。他们从事条件最差、负荷最重的体力劳动,而用工单位却不愿投入更多成本给予改善。我认为,社会在得到农民工如此多的给予之后,理应付出对等的回报,给予他们更多实际的关爱和帮助。首先,就应该切实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让他们享有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对于侵害其劳动权利的个人与单位,进行有效的惩处,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其次,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舆论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督,让欠薪等不法问题无处可藏,让欠薪等不法企业曝光于阳光之下。最后,政府还要有制度保障,从制度着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薪酬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监察制度、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等。总之解决农民工薪酬问题是不会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为解决农民工薪酬问题采取一篮子措施。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4
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我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们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我们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二、调查内容:
时下正值酷寒的严冬季节,当大多数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窝里时,而那些民工兄弟却饱受严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书上看到一篇报导,跟5个老乡租住在xx一带的小李今年20岁,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xx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李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这里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李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费,交了80元的房租后,可以**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民工中,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组织对你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了解,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劳动报酬。
而且,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三、调查建议: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其次,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实际行动,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调查总结:
要关注一件事,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农民工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许多,也对“三农”中的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清了作为中学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投放目光。给弱势群体以人文的关怀,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老师评价:
本文选取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用独特的视角去关注,了解分析这一弱势群体,调查深入,见解透彻,建议,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5
在国家为开创21世纪新局面,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下,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7月2日,我们团队一行开展了围绕农民工现状及子女受教育状况问卷调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开展的前期,我对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调查,结合之前班上曾经开展相关问题的专题讲座,十分有感触。当我们亲身接近农民工的生活,以及看到大众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态度时,更是是所感颇深。
在经过小组讨论后,我们定下了专题调查的问卷内容及行程。非常遗憾的是,出于对我们在工地的安全性考虑,工地方只同意我们去5个人,所以我并没有参加到第一阶段的活动中去。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总是能见到那些每日用自己的汗水换取报酬的农民工们,每天风吹日晒的辛勤工作着。每当我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大街上时,总能看见那些即将拔地而起的高楼的钢筋骨架,而在建设它们的大多是农民工。他们站在炎炎烈日,有的甚至走在危险的边缘,为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却也是为大多数人所遗忘的人群,甚至适意遗忘。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当代社会建设不可缺的一部份力量的地位十份的低微,从而造就了目前十分热门的农民工问题,其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私荒谬认识和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力而排斥农民,自认为高其一等,而藐视对方,虽然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人表示不会歧视农民工,甚至愿意帮助他们,但是真正做到的帮助的又有多少,他们不自觉的会对农民工发出排斥,并且仅仅金钱上的帮助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据报道中讲到,国务院指出,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而这些就是我们此次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的根本出发点,处于问题很多,于是将重点放到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并且从市民和农民工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农民工在工作待遇上已经比以往要提高了很多,在生活水平上也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不再出现以往的落魄之态。但在精神和思想上却未能跟得上,虽然也有在发生变化,但很显然并不是很明显。目前造就了他们这样的社会地位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出于他们自身问题,对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淡薄,对自身素质的认识不足,等等,都是造就问题的内因之一。同时,他们似乎也有意识认识到了一部分,在问及其子女的教育方面是,多数人都表示很愿意送子女去上学,甚至是读到大学,他们意识到了可以用只是来改
变自己孩子们的.命运,让他们走和自己祖辈们不同的道路。但问及是否有困难时,多数人都表示了无奈,就当前农民工的收入状态,供子女读书的确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农民工子女的问题目前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大量农民工涌入城中打工,希望改变自己家庭状况,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同时他们的子女却成了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多数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家里人丁兴旺的,还能委托爷爷奶奶或者亲戚代为照管;家里人丁稀少的,干脆就成了没娘的孩子,任其发展。但即使有亲戚照看的,效果显然没有亲生父母好,再说亲戚的责任心和爷爷奶奶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更不用说那些没有人管的孩子。于是在那些留守儿童身上发生了很多让人落泪,让人无奈的悲剧。另外一种情况也许好一点,但同样也是让人同情,他们虽然能够呆在亲生父母的身边,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打工,但是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是十分严重的,面对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小小的心里留下了阴影,面对高额的外地户口借读费,有学校却无法上,那一双双稚嫩的眼睛流露着无限的渴望。所以大部分农民工子女进城了,但要在城市获得良好的教育很难,即使是在学校也会受到身边的人的歧视。
农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诗民,他们的父母也竖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目前,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来帮助广大而农民们,其中专门提出了针对农民工的一系列的扶住措施,就包括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的平等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地成长。但那些仅仅是在物质上,在浅层次上解决问题,更多的应该是从广大的市民群众中入手,改变人们的观念是最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虽然从小生活在城镇中,我的家乡处在广阔的农田中,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出来的厂区,住着厂里的广大职工及其家属们,在厂区和生活区的周围就是农村,从小我就和农村有着接触。那是我的同学中也不乏农村来的孩子,深刻的知道他们的质朴,但同时也知道他们的愚昧。农村来的同学多数往往都是很早的退学在家帮忙,甚至出去打工挣钱去了。现在不同了,很多农民们都很坚持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收到更好的教育。为了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水平,共建和谐社会,我们走出的第一步应该就是教育,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教学公平。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而不应该厚此薄彼。努力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因为户籍原因而产生的自卑、认命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针对农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的引导在他们的教育中占到了绝大的一部分比重。农民工父母忙碌的打工生活和自身知识的浅薄,并不足以教育好他们自己的孩子,至少不能起到绝对的改变他们人生的作用,但家长的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作用在此时凸显在对新社会,新知识,新生活的认知方面,是从精神方面改变的一面。
在此次调查中,我觉得我们为农民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些什么,更多的反而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学会了用自己的双眼去看见这个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去体会这个社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个社会。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加大了我们与社会的接触面,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未来人生的宏伟规划,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人生目标。我们掌握着如此多的机会,为什么我们不去把握住呢?
在我们现在拥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去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的努力在将来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暂时放下手中的书本,走到社会中去,亲身去体会那些书本中文字所描绘的事物,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须知,虚度年华就是作践自己。只有知道自己做什么要什么,才是真正的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不仅仅是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6
按照总队1—2月份市县队调查信息报送要点,我队就“外出农民工务工情况”,于2月24日—25日对工程村、蔺家河村、南井寨村和陈窑村部分外出农民工进行了电话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外出农民工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通过调查了解,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以男性较多。被调查的9个外出农民工中,男性8人,占88.9%,女性1人,占11.1%,;50岁以下的8人,占88.9%,50岁以上的1人,占11.1%。
二、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
通过调查了解,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被调查的9个外出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人,占88.9%,只有1人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1.1%。
三、外出农民工获取工作多以亲朋好友介绍为主。
通过调查了解,外出农民工获取工作多是依靠老乡、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介绍为主,通过职业介绍所的较少。被调查的9个外出农民工中,获取工作全部来自于亲朋好友介绍。例如工程村一姓刘民工介绍,他年前到唐山市迁安县某钢铁厂打工,就是通过熟人介绍,了解到务工信息后组织和自己交情不错的老乡出去打工的。
四、从事工作以建筑业和制造业等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种类为主。
通过调查了解,外出务工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缺乏,就业渠道窄,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以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种类居多。被调查的9个外出农民工中,在钢铁厂务工的就有7人,占77.8%。
五、工资收入以3000元—4000元居多,收入和生活有一定保障。
通过调查了解,外出的9个农民工中,月收入在3000元—4000元之间的有7人,4000元以上的有2人。工程村外出的6个农民工执行的是日工资,标准是130元/天。陈窑村外出的1个农民工工资是3000元/月加提成,这7人是按月发放工资,无拖欠、克扣现象;蔺家河村外出的1个农民工工资是3000元/月,工资无克扣现象,但是延迟一月发放;南井寨村外出的1个农民工工资是6000元/月,每月只发1000元保底工资,其余工资每年11月15日左右或者辞职不干的时候一次性结清,无克扣现象。例如工程村一姓刘民工表示,如果工资低于130元/天,他就不出去打工了。
六、居住和饮食有保障,但条件和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了解,外出农民工的居住和饮食一般都有保障,但是居住条件和饮食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被调查的9个外出农民工中有8人是管吃管住,居住的是集体宿舍和工棚,饮食是集体食堂。
饮食方面。工程村一姓刘民工介绍,雇主每天给20元的生活费,由于工作强度和青壮年饭量较大,有些农民工每天20元的伙食补贴大部分都不够吃,也有极个别经济比较困难的、比较节俭的人略有剩余。
居住方面。工程村一姓刘民工介绍,雇主给提供住宿,居住的是集体宿舍,每间12㎡的宿舍居住6个,比较拥挤,有时休息不好。
七、工作强度较大。
通过调查了解,外出从业的农民工工作强度一般都比较大,特别是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工程村一姓刘民工介绍,他从事的钢铁厂维修工作每天需要工作10小时,上午7点—11点30分,下午1点—6点30分,并且是日工资,有些农民工为了多挣钱,一般都不休息,即使有个小病小痛也就忍一忍、坚持去上班。
八、合同签订率较低,维权意识和观念淡薄。
通过调查了解,由于农民工打工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度,绝大多数农民工通常与用工单位或雇主口头协商工资待遇,与用人单位和雇主签订合同的农民工很少,要求缴纳五险一金的更少,用工单位或雇主主动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部分人感到孤立无助,少数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他们享受的工作待遇也较少,大部分农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节假日也无双倍工资。被调查的'9个外出农民工中有8人没有签定用工合同。被调查的9个外出农民工中只有2人签订了用工合同,只有3人用工单位或雇主给缴纳了工伤保险。只有南井寨村一姓刘民工介绍,用人单位在每年国庆节和中秋节这两个节日给100元过节费。
九、外出农民工精神生活匮乏。
通过调查了解,外出农民工最大的生活感受就是空虚寂寞。他们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闲暇时间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喝酒,年轻人玩手机较多,学习充电的机会很少。例如南井寨村一位20多岁的姓刘民工介绍,他是长期在野外作业,闲暇时间就是看电视、玩手机,无所事事,精神上非常空虚。
十、多数人外出打工意愿明确,但外出务工地点、工作种类尚不固定。
通过调查了解,由于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缺乏,造成就业面窄,就业渠道少,就业消息滞后;部分学历较高人员对职位、工资、待遇要求较高,造成合适的工作岗位不好找。通过对9个农民工进行调查,了解到他们多数人明确表示仍然想外出务工,但是需要重新找工作,所以外出务工地点和从事工作种类尚不固定。例如陈窑村一女性民工原来在石家庄务工,每月工资是1000元加提成,嫌弃工资低下,通过同学去北京找工作了。
十一、希望和建议:
1、继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2、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创业,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创业条件。
3、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利益,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使其知道如何用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确保用工管理规范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5、要继续畅通就业渠道,做好用工信息的收集、发布工作,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支持创业、就业等公共服务。
6、由农民工输入地政府负责,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有利于身心健康、促进学习和劳动技能提升的场所和环境,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7
据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一、我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1、男多女少
从性别看,男性占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2.15:1,比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2、八成以上已婚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近六成农民工年龄在31-50岁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5.5%、7.7%和4.1%。
二、我市农民工就业分布状况
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2、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
从产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0.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0.0%,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9.9%,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超过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占51.3%,是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7.8%;再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各占8.0%;随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4%。五个行业一共吸纳了92.5%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
3、近四成农民工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
从职业分布看,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的从事人员比重较低。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的`人员比重最高,占39.8%;服务业人员占13.5%;个体经营人员占8.3%;专业技术人员占7.3%;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占4.3%;商业人员占2.0%;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1.2%;私营企业主占0.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0.1%;从事其他工作种类的人员占22.9%。
三、我市农民工的就业时间和收入状况
1、平均从业时间略增
XX年我市农民工人均从业时间为10.9个月,比上年增加0.1个月,其中本地务工、本地非农自营、本地非农务工和外出从业时间分别为0.5个月、1.4个月、7.9个月和1.1个月。调查显示,有26.1%的农民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同时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务工务农两不误。
2、非农收入显著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月均非农收入为2535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月均收入在600元及以下的占1.8%;601-800元的占2.6%;801-1200元的占9.5%;1201-1600元的占14.5%;1601-2400元的占30.4%,2400元以上的占41.2%。月均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71.6%,比上年增加了14.4个百分点,呈现出收入大幅增长,低收入者比重减少的趋势。
3、男女农民工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从性别看,XX年我市男性农民工月均收入2774元,女性农民工月均收入1993元。男女收入比是1.39:1,比上年的1.55:1有所降低。
4、不同年龄组的农民工,收入愈高增速越低
从年龄组看,41-50周岁年龄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为2823元;其次是31-40周岁年龄组,为2662元;排在第三位的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为2224元;最低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为2205元。70后、80后是月均收入最高的人群,他们从业多年,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收入水平最高。
从收入涨幅看,涨幅最快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增长25.6%;其次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增长17.2%;第三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6.4%;第四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4.9%。增长幅度的高低正好与绝对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现出差距缩小的趋势。
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215元、2616元和247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6.2%、15.5%和20.4%,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收入最高,增速最小。
6、本地非农务工收入最低
从就业方式看,本地非农务工、本地非农自营和外出从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155元、4667元和26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1%、14.9%和16.9%,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收入最低,自营农民工收入增幅最小。
7、交通运输业收入最高,批发零售业增速最快
从农民工从事的五大行业看,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月均收入水平分别为3313元、3241元、2798元、2434元和元。收入增速由高到低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为29.7%、21.7%、16.7%、7.1%和6.5%。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8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1、学习情况
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没有完善的师资系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为外来民工学历达到高中或以上,许多农民工都在读完初中,甚至小学之后,选择出外打工,对于他们来说,出外打工赚钱,解决温饱的问题才是他们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学习却没有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概念,这是虚的,而赚钱的实的。所以,很多农民工还没有读高中就选择就业,工作中所有的运用知识一知半解,只能在底层中一点一点努力。
2、就业情况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打工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入城市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 %,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老板招募等。还有20%进入城市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3、生活情况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据调查,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家居住。
4、工资福利情况
(1)、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
(2)、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800元到2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
(3)、薪资的发放有三种情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性发放,不过可以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一定的保证金。
二、存在问题: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差,居住、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休闲方式比较单调,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子女教育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这些情况的原因:
1、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不够。
2、职业教育还没有普及。
3、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
4、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尚未出台。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2、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
整合资源,对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加以利用就是农民工继续学习的非常好的载体。
3、教育资源实现重心下移,开设乡镇农业学校。
要将教育资源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并真正组织利用好,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
4、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政府不但要以生活上给予关照,更要从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其优惠政策,鼓励其自主创业,变农民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力度,从而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严格按政策落实。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9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大量农村30岁左右的青塣年劳动力通常都已为人父母他们的子女在其外出后除少部分随其外出外绝大多数仍留守在农村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天各一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如何认识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党现阶段最重视的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此次调查主要想了解其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度和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然后再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 学习环境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由参考志愿者们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家乡周边小学的农民工子弟进行抽样选择50名农民工子弟进行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因此,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
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 建立民工子女学校: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也是最有益选择。
3.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四)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行动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因此,我们应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行动中来。比如可以积极的参加由我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坚持从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志愿服务,以这些行动为载体,将关爱传达到农民工子女。
四、调查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们 希望以此次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和结论为基础,向社会大众传达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理念,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与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浅谈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马丽丽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江立华、鲁小彬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即解决思路》吴瑞君
【4】《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王冬梅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10
贵单位于xx年8月4日转来《关于做好项目农民工饮用水水质监测配合工作的函》,指出新闻在线以《雨淹工棚淹出大问题》为题,报道项目施工农民工引用的地下井水存在污染情况。我局于8月5日下午派出城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专业技术人员会同住建局相关人员前往龙域香醍项目施工工地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项目施工工地位于大道东侧,工地管理人员及工人共有200余人,吃住均在工地周围。工地接设有市政集中供水用于生活;工地旁自建有一口水井,抽水用于生产,该水井未设有过滤和消毒装置,井水未进行过滤和消毒。
二、事件发生经过
项目工地的部分工人因天气炎热,未按要求在施工项目部安排的移动板房居住,而擅自到工地一处位于低洼地带的烂尾楼上搭建工棚居住,并将该工地的'生产用水接到居处用于生活和饮用。因使用的生产用水未经过过滤和消毒处理,水质较浑浊,无卫生保障,该居处工人也向施工项目部提出接入市政集中供水,但施工项目部因工人要求与管理制度不符而未同意接入市政集中供水到该住处。
三、现场调查
目前,项目工地工人统一居住在施工项目部安排的移动板房,生活使用市政集中供水,未使用自建水井供水。现场走访中,部分工地工人称其原住在低洼处搭建的工棚里,生活使用工地自建水井的生产用水,洗澡身上曾起小红疙瘩,用来做饭,有的人吃了会拉肚子,但症状较轻微,目前已痊愈。
通过现场走访及对医疗机构的查询,未发现该工地有因饮用污染的水引起的腹泻病例。
四、原因分析
该工地部分工人违反施工项目部的规定,擅自到工地一处位于低洼地带的烂尾楼上搭建工棚居住,并将该工地自建水井抽取的生产用水接到居处用于生活和饮用。工人生活使用未经过过滤和消毒的生产用水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五、事件处理经过及采取的措施
本次事件发生后,住建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到现场调查处理。并采取以下几点处理及防控措施:
1.要求施工项目部加强对市政集中供水和自建水井供水的管理,区分生产和生活用水,按要求分管、分开使用,生产用水严禁用于生活使用。
2.对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及工人进行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告诫其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使用经过过滤、消毒等处理的生活用水,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有发生因水引起的不适症状及时报告。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11
摘要:农民工是指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厂成为工人的农民。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有的则长年在城里打工,作为谋生的手段。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他们的就业状况以及生存环境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工时超长、正常权益得不到保障、务工环境恶劣等有待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生存解决
正文: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户籍的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特点,使他们不能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城市的公共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资源。他们经常在恶劣的条件下超时加班却不能及时拿到;他们的小孩在这里上学,但因为当地户籍和学籍不能在这里考试;他们受了工伤,工伤无人来付…农民工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在寒假期间,我对合肥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区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主要采取与他们进行交谈的形式。由于爸爸及几个安庆岳西老乡都属于这个工作团体,我得以在此停留两天,有机会走进他们的生活。考虑到他们不愿意或是不会填写调查问卷这一情况,于是,我采取在收工后与他们闲谈的形式。主要包括:基本生活与工作情况、收入与求职情况、社会保障和维权意识、个人愿望和今后打算四个方面。调查如下:
(一)工作状况
1.和我爸爸一样,大多数农民工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2.他们工资的支付情况是,在一个单元的工程结束时至少支付总工资的70%,年终结账时支付所有工资。3.他们平时都没有假期的,平均工时12小时,有时为了赶工而超长加班。4.技术工(在他们说来叫大工)的平均工资1500至1800,普通工(在他们说来叫小工,包括女工,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没有技术的男工)的平均工资1000至1200。5.据他们说,在服装、鞋类、玩具这些行业的农民工有一定的培训,而建筑业的技能培训几乎没有。6.大多数人对这份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二)生活状况
1.衣:通常是沾满泥土,不注意还以为是从山洞里钻出来的穴居人,由于干的是最差,最累,最脏的活,不可能总是穿得很干净,且衣服和鞋磨损特别严重;当我提及别人低价收购我们的军装时,他们一脸的惋惜,埋怨我没有告诉他们,说这会让他们省去不少的.钱。2.食:吃的是青菜和一些廉价的猪肉,我第一次看到叔叔竟然会因为涨了1毛钱而放弃买萝卜,他说,人多所以每次买菜都是十几斤,一毛钱积累起来也是不小的数目;他们这个团体内的8个人轮流做饭,平均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在八元以内。他们每人都只有自己的一副碗筷,第一天晚上我吃饭的时候找不到碗,只好用我爸爸的铁茶杯。3.住:在房子开始建的时候,都是搭建一些简单的帐篷,从第2层到封顶的这段时间里都住在2楼,没有窗户没有门,就用一些木板胡乱钉在一起,卫生间就别提了。4.行:几乎没有私人的交通工具除了自己的一双腿。5.闲暇的时间,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些娱乐,比如说买2张彩票盼着中大奖。
(三)存在的问题
1.有很多时候在一个单元结束时,并不能拿到工资的70%,年终结账也不容易,需要在那里等几天,即不能及时拿到工资;且工资比较低。2.他们的生活条件简陋,卫生质量差到不必说。3.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城里读书年均学费支出2450元,他们的孩子入学等存在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当谈到他们的愿望时,都是希望子女在身边同时也能接受比较好的教育。4.他们的安全保险并不齐全,且维权意识很低,少部分人连合肥农民工维权热线是多少都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仲裁诉讼、工会调解这些机构。我叔叔因工伤被迫停工半个月,误工费最终没能要回来,他们只说程序太麻烦,要等的时间太长。5.金融风暴的影响,使得当前农民工就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有些技术较低的农民工被迫另找工作。6.大多数人资金及自身能力不足导致返乡创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未来很迷茫。
(四)解决办法:
首先,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最大的障碍就是城乡户籍壁垒,由此造成住房、医保、最低生活保障、孩子入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只有让他们的户口落到这座城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希望政府出台更多更有效的政策,确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再者,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例如加强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等。最后,希望城市及社会能给与农民工更多的关怀。
结论: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农民工的现状,他们的人生安全没有保障,生活质量差,子女受教育情况糟糕,工资待遇低,工资拖欠问题仍然存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滞后等。这些情况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然后努力改善农民工的现状。试想,只有社会的力量,才可以让城市中这些可爱的人感到一丝温暖!
致谢:对滨湖新区建筑工地的所有农民工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劳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12
摘要
近年来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发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家庭、社会的一个管理难题,亟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
农村 农民工 留守子女家庭教育 弱势群体
引言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农民工自己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随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而日渐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塣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留守在家的儿童2200多万。于是,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城市中的热点社会问题,市民也高度关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几个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中的受教育情况;留守子女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够自信的心理态势;当家长无力支付子女学费的时候学校或政府应给予帮助。另外,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以及与别人的聊天。有71%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农民工子女在现居住地上学,让孩子留在身边以方便照顾。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制,学习环境不好,经济能力有限,沟通不够等原因,大多数受访者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理想,449%的父母偶尔辅导他们的学习,而51%的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但是,作为家长,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帮助子女或与子女共同学习。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出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父母缺乏沟通,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心理上感觉被遗忘了 ,因此非常渴望得到大人们的关注与爱护,而大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忽视了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可能就由此越来越封闭、孤僻 ;而另一些孩子对于这种情况可能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也并非出于恶意,其目的很单纯 :引起大人们对他们的关爱、重视。而一旦他们出现了这种情况,大人们的反应多会是生气,继而可能就是打骂,而很少会想到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给他们以亲情的抚慰。而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可能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发展就非常不利。
二、监护不能落实。
“留守子女”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三、学习压力大。
调查发现“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其次,家庭中的学习氛围不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多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只要孩子不调皮就好;再次,教育方法落后,家长不注意与子女的沟通,训斥多表扬少,往往以命令职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以收效甚至适得其反。
同样,我们对造成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诸多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的途径有限,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等等。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了解了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
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
二、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沟通,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三、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
2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4
3熊正财,李作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我见,2007
4邹先云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10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13
农民工工伤保险是指农民工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职业性疾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农民工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国家和社会为农民工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以保证农民工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从近年我县工伤事故发生情况看,农民工工伤事故发生人数约占到了工伤事故总人数的65%左右,且农民工在工伤认定、医疗救护、康复及待遇补偿方面颇费周折,因而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与工伤保险在我县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成为政府不可忽视的紧要问题,由此可见,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与工伤保险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今年5月我对上饶县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对我县现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全县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占了近50%,参保的企业也有58%没有全员参保,有92%的农民工不知道有关伤亡补偿的标准,65%的农民工不清楚是否参加了工伤保险及相关的社保政策制度,很多农民工把工伤保险混同为商业性保险,甚至认为工伤保险是“正式工”的事,与自己这些“临时工”是不沾边的,而且这些人当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有“拿人工资,替人做事”的思想,既然拿了别人的工资就理所应当为老板做事,即使发生了事故,也是自己不小心,活该自己倒霉,赖不上别人,由此可见许多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能够切实保障自身权益的工伤保险也迫切需求。
二、总结农民工得不到合法权益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认识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交工伤保险不划算的错误认识,而且他们认为,农民工素质低,人员流动性又大,人员不容易管理,为他们参加工伤保险的话会增大企业成本,不利于企业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不愿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且在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许多企业不但不积极救治,反而百帮拖延、拒绝支付农民工补偿、医疗救治等合理费用,根本不知给农民工买工伤保险本来就是用人单位的应尽义务,而且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可以稳定职工队伍,只有做好了工伤保险工作,维护好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利益,才能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平稳发展。
2、非法用工现象严重。
在发生工伤事故的单位中,有些单位连营业执照都没有,根本不具备用人资格。特别是在建筑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现象,包工头大量存在,使得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后不知向谁索赔,而在发生了工伤事故后,大多数用人单位在农民工尚未完全痊愈的情况下就让农民工出院,致使农民工身体康复期变长,严重的甚至可能留下后遗症,还有少部分用人单位以农民工对工伤的发生有过错为由要求农民工自己承担医疗费用或单位承担少量的医疗费用,这给农民工造成了很重的经济负担,所以说非法用工问题政府方面绝对不容忽视,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
3、农民工发生工伤后,未参保的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向农民工支付工伤待遇。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如果用工单位不给劳动者上工伤保险,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要向达到伤残等级的劳动者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相关工伤待遇。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发生工伤后,许多用人单位也只是为农民工治疗工伤,对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及其他工伤待遇根本不予支付,在工伤私了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地位也往往是不平等的,用人单位凭借着自己的优势迫使农民工让步,有的老板公然叫嚣:“你私了可以,你要是告我,老子奉陪,非得把你拖死不可!就是法院判你胜,我也不给你钱,看你能拿我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农民工被迫接受和解,而少部分不满和解条约的农民工通过打官司,千辛万苦拿到法院的判决时,部分用人单位却拒绝履行法院判决所确定的给付义务,往往采用拖延、逃避的方法来应付,这更加重了农民工的负担。
三、保障农民工工伤合法权益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工伤保险工作,让更多的劳动者享有工伤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是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的需要。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对大力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落实农民工工伤保险事业迫在眉睫,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 1、要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
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政策咨询解答、深入企业和乡镇宣传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工伤保险政策,让广大农民工都正确认识参加工伤保险是法律的规定,有利于雇佣双方,形成积极参保的浓厚氛围。还应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工伤保险普法宣传,使广大职工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广大企业能够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工伤保险工作,充分认识到给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对工伤农民工给予合法补偿和积极救治的重要性,为维护工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各部门应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
各相关部门如劳动保障、安全监察,财政、税务、环保、卫生、建设等单位要相互支持,各尽其职,密切配合,分别把好用人单位参保关,互相监督和制约,确保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有关部门有权向其进行行政处罚,在当前维护工伤农民工合法权益具体工作环节中,比如在工伤认定、待遇补偿方面,政府方面应为工伤农民工依法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还应组成一个由政府负责组织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权威机构,以切实维护好工伤农民工的权益。
3、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不断拓展工伤保险工作。
各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应增强责任感,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与时俱进,把工伤参保、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等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另外,在做好农民工工伤补偿工作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完善制度和机制,加快推进工伤保险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14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12340”社情民意调查热线分别对市区农民工(学生家长) 和教师开展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一、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方式进行,调查范围为市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农民工),具体包括:莲都小学、天宁小学、天宁中学等。农民工(学生家长)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5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7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3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5%。农民工夫妻在同一城市务工的占 90.6%。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据调查显示:认为进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66.46 %,认为“没有在丽水交社会养老保险一年以上而没入学资格”政策不平等的农民工占57.76 %;认为待遇不公平的农民工占52.80 %。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
2.认为公办学校资源不足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占受访农民工的62.73% 。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认为私立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的占受访农民工的44.10 %。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家庭现状方面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程度
在受调查的161名学生家长中,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占大多数,达65.22 %,认为家庭教育比较重要的家长占34.78 %,没有家长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错。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用榜样方法教育的家长占抽样调查的67.08 %,他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希望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说服方法教育的家长占抽样调查的81.37 %,但据他们自己说,有时家长自己做得就不够,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说服不了孩子。用鼓励方法教育的家长占抽样调查的98.14 %,更多地表扬孩子,让孩子开心地进步。另外,还有1.24 %的家长干脆不管孩子,听之任之。据了解,这少部分家长大多说工作太忙,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
三、农民工子女普遍的心理现状: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的心里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他们从农村到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因为经济、地位、及父母的艰难处境,农民工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安全失保、监护失助”已成为他们中的普遍现象。22.00 %农民工认为从农村转到城市学习后,孩子的自信自尊受到一定的打击,心理变得比较敏感脆弱,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体社会化发展受到影响,性格上也容易产生变化。多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容易自卑,适应过程比较缓慢;不太会关爱他人;行为和学习习惯差等。
父母在外务工,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前5类情况占受访者比例均高于60%,可见问题不小。
四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
关于民工的调查报告15
调查目标: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
20xx年7月20日—30日
20xx年8月5日—8月20日
调查对象:
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
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
重庆市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建筑工地农民工居住现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调查结果: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在网上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为1400元,其次是建筑业,平均收入1200元,但是危险系数极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
①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
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③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
①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
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
其原因有:
①正规医院费用太高。
②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
③没有钱,为了节约。
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
炎炎夏日,当我们走进建筑工地的临时工棚,想了解建筑工地工人的居住环境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室内温度甚至超过外面的温度。工人介绍说:“由于工棚用简易的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隔热性很差,又不通风,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以后,室内温度往往比室外还要高,他们的降温设施除了电扇就是室内洒水,一位20多岁的湖北农民工告诉我们:有时热得不行晚上就只能铺上席子睡在露天,只是蚊虫太厉害,让他们受不了,但总比中暑强。〃不仅他们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
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
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
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乐生坪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
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六.农民工给社会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广东省东莞市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第五篇:北京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
北京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
● 白文宇
摘要:作为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课题“义务教育:北京外来人口中学龄儿童问题”的成果,这份报告揭示了北京114所民工子弟学校办学者、办学条件、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研究与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报告揭示了许多有趣事实,如民办教师向外流动,“浙江村”只有幼儿园等。
关键词:民工子弟学校 流动人口子女 就学问题
随着九十年代民工潮的骤涨,家庭整体迁移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其子女的就学问题凸显出来。流入地公立学校向外来儿童收取的赞助费、借读费令许多流动人口望而却步。为了解决子女上学问题,一些流动人口从家乡请来教师,还有一些人办起了简易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研究与报道近几年来正在成为热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于1997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于1998年分别调查了北京的几所民工子弟学校,《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改革报》、《华声月报》、《新周刊》、北京电视台等媒体也对其做过报道,但只覆盖了十几所。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北京民工子弟学校的状况,为了加深教育界、学术界、政府和公众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了解,并为进一步的社会工作做准备,我们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义务教育:北京外来人口中学龄儿童问题”课题组 调查了北京的114所民工子弟学校,估计接近此类学校的半数。调查从1998年10月开始到1999年4月(数据截止于此时)结束。这里做一个概括的介绍。(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办学者
(一)办学者主要来自河南信阳与河北张家口地区,占全部办学者的80%。
114个办学者(合作办学者以一人计)来自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河北人54个,河南人40个,北京人5个,内蒙人4个,安徽人、浙江人各3个,山东人2个,湖北人、四川人、吉林人各1个。河北办学者中有张北人25个,沽源人16个,赤城人11个,康保人1个,张家口市人1个,全部属于张家口地区。河南办学者中有信阳地区人共37个,包括固始人23个,光山人9个,新县、息县人各2个,淮滨人1个。信阳和张家口的办学者共91个,占全部办学者的80%,高于两地在京流动人口占北京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其原因一是河北与河南是北京流动人口最主要的来源地,张家口和信阳人又分别居这两省在京人口的首位。张家口和信阳是有名的贫困地区,来自这两个地区的人常说“村里能出来的都出来了”,“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人在外面”。二是信阳和张家口人在京聚居点多,为办学提供了条件。北京有著名的浙江村、新疆村、安徽村,而张北村、固始村、沽源村的数目更多。固始人主要从事废品回收,张北人以租地种菜为主,沽源人主要搞运输。郊区院落上空的国旗常常是民工子弟学校的标志,废品集散地,收废品三轮车长龙的出发地,塑料小棚或大棚也暗示着学校的存在。同乡聚居使学龄儿童形成规模,使办学成为必要和可能。三是办学链和同乡办学的示范效应。办学者的亲戚、原来和现在的同事、非教师在办学者的示范下纷纷加入办学行列,昆明湖南路张北希望小学办学者的叔叔、外甥女、妹妹就先后办起了学校。固始三里村小学有四个民办教师在京办学,河北赤城东卯镇总校的教师在京办了5所学校。河北
其他地区来京的流动人口也很多,却无人办学,可见办学链所起的作用。安徽人办的大山小学的教学校长在解释“为什么安徽办学者少?”时认为主要是同乡中缺少示范者。(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丰台大红门一带的“浙江村”聚居着10万浙江人,却只有7个幼儿园和学前班,其原因可能是:一是从事服装加工与销售的浙江人收入相对较高,有能力支付公立学校的赞助费。浙江村的幼儿园和学前班办幼儿班、学前班和一年级,每月收费200元,可见浙江人消费水平之高。这些幼儿园、学前班条件很好,如和义学习乐园现有一年级学生30多人,学前班学生100人,用六七万元租地,用二十万元扩建园舍。二是浙江人的教育标准较高。浙江人来自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教育质量意识也较高。乐乐儿童乐园的蔡校长说1993年曾经有浙江人准备在大红门办学,从小学一年级办到高三,是需要几十万元乃至几百万元投资的学校,并不是简易学校。后来那个人因地价高,又怕招生不足和政策有变,最终放弃了。浙江村曾几次被清理,浙江人只好办要求不严格的幼儿园,而不敢办“黑”学校。三是浙江村公立学校收费适中。苏家坡小学每学期赞助费原为两三千元,现在是600元,东罗园小学每学期赞助费为700元,在北京学校中属于中等水平。苏家坡小学四年级一个班有38个浙江人,只有10个北京人,二年级一个班有44个浙江人,只有7个北京人。浙江人已经成了大红门地区公立小学的学生主体。(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办学者三十多岁的居多。114个办学者中: 20—29岁: 19人 30—39岁: 50人 40—49岁: 26人 50—59岁: 12人 60岁以上: 5人
不详: 2人
(三)114个办学者中有84个男性办学者,30个女性办学者。
(四)办学者的文化程度大专(主要是函授)18人,中师与中师进修27人,中专1人,高中36人,初中10人,小学1人,文盲2人,19人不详。(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两个文盲办学者的经历很耐人寻味。海淀田丰小学的河南办学者,一起包地种菜的同乡因他来京时间长(10年多)、与村里熟而推举他为孩子们办学。他聘了三个教师,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他能让公立学校减免学费。另一个文盲是丰台京豫陈小学的办学者。他1983年来北京种了9年地,后来领导300多人的包工队拆房、绿化、修路,积累了20多万元,全投在学校上了。他父母是右派,八个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上过初中。他10岁以前没睡过被子,只能睡稻草。他办学一是为了剩下自己的两个孩子上公立学校的学费,二为了“争取荣誉”。作为文盲,他希望孩子们不再因贫困而失学。至少有四所信阳人办的学校仿照了京豫陈小学模式:20万元以上的投入,家乡派来的教学校长,500多元的学费,包书、文具,与正规学校类似的办公室布置。(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五)办学者中民办教师居多,其次是公办教师与非教师。
114所学校中,42所是民办教师所办,5所是代课教师所办,30所是公办教师所办,2所是企办教师所办,26所学校是非教师所办(其中13所聘用教师讲课),4所是无教师经历但在民工子弟学校做过教师的人所办,5所不详。(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六)民工子弟学校数目呈逐年递增之势,一半是1998年成立的,出现了办学热,从一村一校的填补空白阶段进入一村数校的竞争阶段。(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本调查中最早的学校是1993年由固始人创办的八家私小(后改称八家社会小学),已知
最早的学校(后停办)是一位姓李的固始人1992年在八家村创办的。上海最早的民工子弟学校也成立于1992年。1996年以前是民工子弟学校的初创期,是一村一校的填补空白阶段,1997年至今为高涨期,是一村数校的竞争阶段。朝阳区的太阳宫、辛庄、洼里、清河营,海淀区的五道口、树村、厢红旗,石景山的衙门口,昌平的中滩都有三个以上的学校,其中辛庄、清河营多达五个。有的地方是各省人办自己的学校,有的地方则完全是同乡竞争,如衙门口的四个张北人的学校,清河营的五个河北沽源人的学校。初创期办学者多数是被请出来的,高涨期办学主要是自发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独立办学的逐渐增多,从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就独立出来五个以上的办学者。(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1993年 1所
1994年 3所(其中上半年1所)1995年 10所(其中上半年2所)1996年 13所(其中上半年4所)1997年 24所(其中上半年7所)1998年 60所(其中上半年19所)1999年 3所
共114所,大红门的三所幼儿园未计,一所不详。
民工子弟学校投资少,租一间屋就可以开办,只有一位教师的学校有13个,只有两位的有36个。学校随时可以成立,有33所是下学期成立的。许多学校扩展迅速,每个学期学生增长几成,甚至翻番,如八家社会小学和五道口的北京希望小学,但也有一些发展缓慢的,如张北人1994年办的无名学校。它是114所学校中第二个成立的,从创办起就招收学前至五年级的学生,到现在只有40多个学生,没有聘外人。(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表1)三所学校学生数和年级数的变化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上 98年下
北京希望小学学生数 6人 20多 50 70多 140多
八家私小 学生数 30人 50 80 220 120 200 340 开办年级 1-2 1-2 1-2 1-3 1-3 1-4 1-4 教师数 2 2 2 4 6 11 11 无名学校 学生数 12人 12 20 30 40多
(表2)118所学校1998年末的规模和初办时的规模的比较 20人以下 20-49人 50-99人 100-199人 200人以上 不详 98年末 18所 36 33 22 9 初办 45 44 12 9 1 7 办学者采取各种手段竞争生源:买电脑、VCD教学光盘(在家乡是没有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英语课(家乡的学校还没开),用车接送学生(这些班车包括面包车、拖拉机、“摩的”、甚至三轮车),普通话(多数学校教师地方口音重)、降低学费、提高师资质量、换好的校舍、换正规桌椅、有偿提供午餐、变复式班为单式班、增加教具等等。海淀区龙背村希望小学的张北籍办学者孙xx夫妇是英语专业大专毕业生,从学前班就开英语课,北京学校还做不到这一点。朝阳立水桥的京源一小买了586电脑,临近的春蕾一小的办学者说他马上也要买5台586电脑,尽管他的学校还亏本。圆明园附近的明圆学校把招生海报贴到离学校有几十分钟路程的树村、农大,而这些地区每一处都至少有了三个学校。(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办学者的竞争使学生受益,但也使每个学校都办不大,昌平县中滩的三个河北沽源人办的学校最为典型。即使三个学校合在一起,每个年级人数仍显不足,现在分在三个学校,不
得不实行多级复式教学,影响学习,办学者的收入也很低。(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表3)同在一处办学的三所沽源人办的学校的基本情况
学校 学生数 学前 一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复式班 成立时间 教师数
京源小学 43 16 13 7 6 1 4级 97.9 2 育才小学 32 10 7 7 4 4 3级 98.9 2 永利小学 43 8 4 16 5 6 3 1 4级 97.9 2 合计 118 34 24 23 16 10 9 2 6
(七)办学模式
1.办学者与北京教育行政部门民办公助
1997年9月成立的华康学校是北京教委批准的唯一一所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民办公助性质的学校。丰台区教委提供时村小学的废弃校舍,办学者原为华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后更换为阳光红商贸公司,教师主要是北京离退休教师。学校成立时因收费高学生不多。1998年9月,学校初中部学费由物价部门认可的每学期2500元降为1000元,小学部由1250元降为900元,学前班由每学期900元降为500元。学校设学前班、小学一至三年级、初中一、二年级,1998年末有学生220多人,其中有70个寄宿生。民办公助学校利用了办学者的资金优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校舍、设备、教师等教育资源优势,教学质量与公立学校接近,收费相当于低收费的公立学校,但仍然大大高于其他民工子弟学校每学期300-400元的收费水平。(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2.流动人口办学者与家乡教育行政部门民办公助
此类学校主要是北京南郊以京豫陈小学为代表的几个信阳人办的学校,流动人口办学者投资,家乡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并派遣教学校长和部分教师,另外聘用北京教师,能保证教育质量,收费适中。这种学校在民工子弟学校中属于条件好的,但丰台有关部门1999年5月以违章建筑为名取缔了京豫陈小学,丰台的另外13所民工子弟学校1999年7月也被取缔。(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表4)三所信阳人办的学校的基本情况
学校 地点 办学者 原籍 年龄 办学时间 来京时间 投资 来京后工作 学生数 每学期学费
京豫陈小学 丰台槐房 陈xx 河南新县 37 96.9 1983 42万 种地、包工队(绿化、拆房、修路)427 560元,包书与文具(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创唯小学 大兴集贤 胡xx 河南新县 31 98.9 1988 21万 建筑工 190 580元,包书与文具
海迪小学 大兴旧宫 管x 河南光山 33 98.9 1991 33万 种地、包工队(拆房)140多 580元,包书与文具
3.家乡学校跟踪办学
家乡学校跟踪办学在上海是民工子弟学校的一种主要办学形式,在北京则只有赤城驻京希望学校。该校1998年9月由河北赤城县东卯镇小学总校在海淀四拨子赤城人聚居区建立,赤城籍学生占55%,校长与教师由总校选派,工资依照总校标准,收入上交总校,能开齐正规学校课程并在四年级以上开英语课,学前班和小学五个年级每学期学费500元,初一每学期收1000元。家乡学校跟踪办学的优点是学校管理规范,教育质量接近于家乡学校的水平,办学收入不归个人也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4.公立学校附设外地儿童班
国家教委与公安部1998年3月联合公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利用学校校舍和教育设施,聘请离退休教师或其他具备教师资格人员,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附属教学班(组)。”许多公立学校有条件办外地儿童班,但至今没发现有办的,主要是缺少动力。朝阳区东风乡的一所小学每个年级只剩下一个班,四栋校舍闲着一栋半,但学校宁可出租也不愿意办外地儿童班,因为办班收入要交区教委,支出时需要申请,而出租校舍则既省心又方便。一方面公立学校有闲置校舍、退休教师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子女交不起费,上不起学。对公立学校来讲已是很低的收费标准,流动人口仍然会感到难以承受。海淀区清河二小1999年1月提出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方案:每学期赞助费专设班收250元,插班就读的收300元。这基本上是北京公立学校最低的赞助费标准,加上每学期480元借读费,50元杂费,学生每学期付费780元,已经接近于私立简易学校每学期700元的最高收费。尽管清河二小是区模范学校,有新建的五层现代化教学楼,又降低了收费,但却只吸引了十几个报名者,附设班没有开成。(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5.北京教师联办
此类学校的管理层主要由北京教师组成,教学与管理上与北京公立学校接近,学费适中,比较受欢迎。清河镇小鸿雁班1997年9月由一个北京退休学区校长与其他两人合办,租用公立小学闲置校舍,主要聘请北京退休教师负责管理和教学,采用北京教材,每学期学费500元。一个合伙人退出后,学校实际上是由北京教师联办。鸿雁班先是挂靠在清河镇小,后来又使用一个成人教育办学许可证。办学者不愿意以私人的名义办学,一是认为“那就成了黑学校”,二是怕别人说自己在赚民工子弟钱。北大附近的颐园小学是由五个北京教师联办的,其中三个是退休校长或教导主任,另外两人曾在民工子弟学校教课。学校只有90多个学生,但办学者不准备扩大。学校所需投资并不大,但却采取了五人合资的形式,一方面为了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也是怕人说闲话。(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6.私人与村委会联合办学
私人与村委会联合办学的只有海淀八家村的两所学校。八家村委会1999年3月与在当地办学的河南和内蒙教师订立协议,村委会提供校舍,私人办学者负责教学,学费收入由村委会与私人办学者按55%与45%的比例进行分配。村委会的收入比过去向私人办学者出租校舍时多。这种模式只是改变了办学收入的分配,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办学条件。(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7.私人办学
私人办学是民工子弟学校的主要形式。学校只对家长负责,不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
(八)办学风格 1.扩张型与家塾型
扩张型办学者投入高,敢于负债经营,想办出规模来,办学条件好。家塾型办学者投入少,一般用民宅为校舍,主要招收村里外来儿童,不想把学校办得太大,只求能以此为生。有时相邻的两所学校会有很不相同的办学风格,例如海淀柴家坟的桃园小学与附近的当地居民办的学校都只有几十个学生,都是1998年9月成立的,但前者每年花32000元租了原队部,后者则每月只用三四百元租了煤场的两间屋。桃园小学的山东籍办学者这样解释自己的高投入:“同等规模的学校租民宅1万左右就够了,但是学生没有活动场地,屋子也不宽敞、不亮堂。在自家院里办学影响上课,学校应该有学校的气氛。”桃园小学要有150个学生才能收支平衡,办学者最初是负债办学,但她的质量意识很快就得到了回报,1999年3月学生猛增至140人,2000年3月学生更增至300多人,每年翻一番。同是河南固始人,1995年9月同在海淀五道口办学的何xx和肖xx,办学风格也很不相同:(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表5)同在一处的两所固始人办的学校不同的办学风格
学校 办学人 学生数 年房租 校舍 每学期学费 桌椅 教师月工资 班级数 各年级人数
学前 一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海清希望小学 何xx 150 10万元 新建独院砖房 350元 标准学生桌椅 600-700元 4个 40多 30多 40多 30多
北京希望小学 肖xx 175 2万多元 旧简易房 250元 自制长条桌凳 500元 3个 59 41 37 25 13
北京希望小学已经可以单式教学,但办学者认为树大招风,不想招太多的学生,只求夫妻俩有份事做就行了,而且“学生流动性大,老师多,学生少,房租、工资不合算。”北京希望小学条件差一些,但学费也低,使低收入的家长可以在低收费、复式班和较高收费、单式班之间做选择。(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有些学校以建分校的形式扩张。“打工子弟一小”,“春蕾第一小学”在命名上就体现出办学者办分校的意图。打工子弟一小的内蒙籍办学者说:“叫一小是因为我还想办二小、三小。我想再找一些没人办学的地方,让孩子们都有学上。”几个规模较大,现有校舍已近饱和的学校,如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昆明湖南路张北希望小学、明园学校都打算另开分校。有的学校象是在铺摊子,例如京源学校有洼里、立水桥、清河营三个教学点,总共却只有80多个学生。(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扩张型学校通常希望借助媒体扩大知名度,争取生源,获得荣誉,甚至获得资助。行知打工子弟学校能成为同类学校中的大哥大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与媒体的报道有很大的关系,是借助媒体扩张的典范。美籍华人任女士给它的12000美元的资助引起许多办学者的想象。有些人甚至想把学校办大以等政府“招安”。一些儿童换三次车去一所被报道的民工子弟学校上学,他们不知道住地附近就有学校,因为民工子弟学校是隐秘的。有些办学者认为媒体报道未必会给学校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干预,还是隐蔽清净为好,北京希望小学的办学者就有这种想法。(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扩张型学校负债经营的风险是很大的,赤城驻通州自奋希望小学长营乡分校1998年9月花43000元租了有2500平方米水泥操场的房子建校,到11月时只有17个学生。朝阳的大山小学租了23间平房作为校舍,1999年1月时却只有30多个学生。许多学校为了降低风险,宁愿低起点滚动发展,例如八家私小在办学的前三年只招一二年级,夫妻俩担任教师,不雇外人,1996年后才具有扩张性。(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2.同乡依赖型办学者与自由办学者
多数民工子弟学校依赖同乡生源,至少在创办时如此。114所学校中除了5所北京人办的学校,有103所学校学生的主要来源地与办学者的籍贯一致,只有6所不同,其中又只有明园学校、桃园小学的山东籍办学者,打工子弟一小、普语私小的内蒙籍办学者是在非同乡聚居区主动办学的。自由办学者在办学选点上不考虑同乡因素,有利于满足来源地复杂的外来人口聚居区儿童的入学需要,也有利于解决有优势人群但无办学者的地方的外地儿童入学问题,如圆明园附近安徽人居多,但无人办学,山东人办的明圆学校就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办民工子弟学校没有法规保障,办学者需要同乡的支持。流动人口因教材、语言、同乡意识等原因,倾向于送子女到同乡办的学校上学,因此一个地方是否有足够的同乡子弟成为办学者选择办学地点的重要因素。固始民办教师黄xx 1998年2月来京到已经有三个私小(其中一个是他的同事办的)的八家村办学,就是因为八家是固始人的聚居地。八家村委会将四所私小合并为两所后,黄xx 1998年8月搬到海淀区厢红旗办学,因为那里有老乡,虽然张北人1995年9月就在那办了学。(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九)办学风险 1.政策风险
北京市各级教委对办民工子弟学校多数采取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不批办学申请,也很少干预,但有些办学者怕政府以后明令禁止而不敢投资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了获得办学的合法性,少数办学者在家乡教育局办“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还有一些办学者说自己是家乡教育局委派的,但教育局在财务、人事、管理上并不起作用,只是提供期末考卷、协助订教材而已。(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2.动迁风险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乡结合部土地被征用,流动人口不得不迁移,民工子弟学校也随之迁移。对校舍的投资在动迁时是得不到补偿的。(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3.学生流动风险
学生家长因雇佣合同到期、生意难做、回老家等原因而流动,使民工子弟学校有很高的学生流动率。有70多个学生的申王府育才小学每学期的流动量一二十人,流动率约20%。一些流动人口拖欠着学费,却不辞而别,另办学者很苦恼。生源不稳定还使办学者不敢增加单式班和教师。(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4.权力部门干预的风险
为菜农子弟办的学校都能得到村委会的支持,昌平回龙观镇北店村甚至向办学者无偿提供校舍,使他们能保持每学期200元的民工子弟学校最低学费。流动人口是村民的房客,多数村委会对为房客子女办的学校也会支持或默许,但有些村委会、派出所、联防队为了治安等原因不让办学,或者与办学者讲条件,如利润分成等。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因动迁、派出所禁止等原因曾四度迁移。海淀八家村委会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干预是最突出的。固始人张xx 1993年创办的八家社会小学1996年时因村委会禁令迁到清河,三个月后又返回八家。1997年4月,内蒙鄂伦春自治旗的中学教师王xx和她的两个姐姐来八家村办了普语私小。1998年2月张校长家乡学校的同事黄xx也来办学,还有光山人李x办的学校。八家村委会把四所学校聚在一起,规定每学期从各个学校抽调学生进行考评,学生成绩差的学校要停办。根据1998年6月的考评,李x和黄xx的学校被解散。村委会让八家社会小学租用八家幼儿园的教室,让普语私小租用八家五队浴池的闲房上课。八家村因计划生育儿童减少,幼儿园只剩下二十几个孩子,却有七个阿姨,她们一部分工资就来自教室出租费。1999年3月,八家村委会与两家私小签定了新协议,以校舍作为投入与办学者合作办学,收入分成,学费收入55%归八家村,45%归办学者,并要求两校将原来每学期300元的学费提高到400元。八家社会小学有340名学生,每年600元学费,年收入可达204000元,交76800元租金。实施新协议后每年学费800元,仍保持340名学生,年收入272000元,八家村提走142800元,比只收租金多收入66000元,受损失的是学生家长。办学者对“东家”的要求只能顺从,因为“你不干了,村里正好可以接管,教师有的是。”一些“东家”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态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海淀区树村实验站免费向张北办学者提供4间教室,树村村委会和海淀乡政府1998年六一儿童节还慰问了树村的两所民工子弟学校,送去价值上千元的文体用品。(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态度主要取决于权力部门中人的观念。北京各区县教委默认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但丰台教委却对其全部取缔。多数派出所允许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但一个派出所对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者说:“你在哪儿办都行,就是不许在我们的地界上办。”(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5.勒索风险
个别办学者成了被勒索的对象。1998年6月几个“黑道上的人”要在太阳宫办学的祁xx
交出几万元,祁xx 害怕,只能弃掉学校回了固始。他走后三个没做过教师的固始人两个月内在太阳宫办了三所学校。(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6.事故风险
办学者对学生在校的安全负有责任。圆明园附近的明圆学校发生过一个学生因口角刺死另一个学生的事件,虽然责任不在办学者,也令办学者在学生安全问题上提心吊胆。为了明确责任,多数学校与学生家长签定“学生安全责任书”。海淀半壁店田丰小学的《学生安全协议保证书》规定:“关于学生安全责任问题,经学校及学生家长协商,特明确责任如下:1.学生在到校以后至上学之前,在学校校园内发生意外事故,由学校承担责任,但必须确定是在校园内发生的意外事故。2.在校园里如果两个孩子因玩或打架而误伤对方,其责任应由另一方孩子的家长负责。3.上课时间及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不准走出校园,如有紧急事情,需要请示教师,经允许后方可走出校园。如不听老师嘱咐、安排,擅自离开校园,出现意外事故,由学生本人负责,校方一概不负责任。4.到校之前以及放学之后,学生在校外和路上出现意外事故,校方一概不负责任。”有400多个学生的张北希望小学有许多需要换车上学的学生,办学者要求放学后家长来接,以免学生被拐走或出事。该校办学者认为不应该接送学生——“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学校
(一)民工子弟学校主要分布在四环以外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聚居区。
我们的调查基本上遍及与北京中心区接壤的各乡镇:海淀区的四季青乡、青龙桥乡、东升乡、海淀乡、清河镇,朝阳区的洼里乡、太阳宫乡、来广营乡、东风乡、南磨房乡,丰台区的南苑乡、卢沟桥乡、六里桥乡,昌平县的东小口镇、回龙观镇,大兴县的旧宫镇,等等。118个民工子弟学校(含4个分校)中,海淀区有41个,朝阳区44个,石景山区11个,丰台区7个,通州区1个,昌平县8个,大兴县2个。海淀、朝阳、石景山比较普遍和密集,往往一村一个,甚至一村四个、五个。二环以内的西城、东城、崇文、宣武四区没有发现此类学校,二环与三环之间(丰台)有1所,三环与四环之间有15所,四环与五环之间有60所,五环以外有42所。民工子弟学校主要分布在四环以外,这些地区流动人口多,房租也相对低廉。(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民工子弟学校规模小,平均每校有91个学生。学校之间规模相差巨大,小的只有7个学生,最大的有876个。(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118个学校中: 20人以下: 18个 20---49人: 36个 50---99人: 33个 100---199人: 22个 200人以上: 9个
我们调查的学校有约10744个学生,估计北京的民工子弟学校有200所,学生20000个。北京300多万流动人口中6-14岁的学龄儿童少年占3.6%,约11万个。有民工子弟学校的地方基本没有了失学儿童,那么公立学校应该有约9万个流动人口子女借读。流动儿童少年的数目随着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应该呈增长之势,因为其中许多人是有了民工子弟学校才来北京的。许多学校新学期学生数都会爆炸性增长,几乎没有学生减少的学校,增加的学生主要来自公立学校和家乡。公立学校降低收费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都造成外地儿童少年的涌入,这可能正是有关部门不努力督促公立学校降低收费和使民工子弟学校合法化的原因。那么流动人口子女是否可以随父母流入城市而仍然接受义务教育?《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
法》第三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凡常住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在常住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多数流动儿童少年在家乡有可以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但“父母不在家,孩子不听话,谁也管不了”,而且“在叔叔、姑姑家有寄人檐下的感觉”,流动人口只好把孩子带在身边。流动人口家庭团聚也是人之常情。(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年级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递减之势。
其原因一是民工子弟学校不能发毕业证,大多数学生需要回家乡上小学高年级,二是家长一般把年纪小的孩子带在身边,让年纪大一些的孩子留在家里。(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表6)118个学校中开办各年级的学校数以及各年级学生数
学前 一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初一 初二 合计 学校数 111 113 103 90 59 30 11 4 4 学生数 2922 2088 1589 1018 595 254 67 44 24 10744
(四)多数民工子弟学校采用家乡学校的学制、教材、教学方式和考卷。
多数学生在北京的学习是过渡性的,学生用家乡教材转学回家后能衔接上,而用北京教材的学生回家后则通常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有52所学校用人教社6年制教材,41所学校用人教社5年制教材,16所学校用北京6年制教材,6所不详。北京公立学校不用人教社教材,办学者在北京买不到人教社教材,只能向家乡预定。采用北京教材的学校认为应该给外地儿童提供北京的教育,但一些学校用北京教材可能是因为人教社教材难买。(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与家乡学校一样实行五天半授课制的学校有48个学校,与北京学校一样实行五天授课制的有39个学校,实行六天授课制的学校有15个,有的是为了弥补复式班教学时间的不足,还有的是因为家长忙,12所学校不详。(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实行包班教学的有65个,实行分科教学的有42个,其中有四个学校两种教学方式都有,15个学校不详。包班的教师要教一个班所有的课,不只是语文、数学,还有音、体、美、思想品德等课,教师们的负担相等,但教师并非多面手,某些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包班可能与学校规模相关较小而与家乡的教育传统相关较大,例如有422个学生,7个年级的张北希望小学也实行包班制,有11位教师,而河南人办的有874个学生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却有41位教师,分科教学。(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民工子弟学校的考试有评价学生、考核教师、供家长评估三种功能。有95所学校用家乡铅印的期末考卷,一方面与教材配套,另一方面保证考试的客观。许多学校收新生时进行测试以确定学生的起始水平,作为以后考试的参照。为了向家长证明考试的公正,学校没有向学生“透题”,一些学校邀请家长监考,如果家长担心教师打分不严格,可以当场批卷。张北希望小学的办学者让我浏览了期末考卷,普遍是八九十分。他说这比家乡强许多,个别得六七十分的学生是新来的,原来基础差。一些学校以学生成绩作为奖罚教师的依据,朝阳区龙王堂赵家小学的《对任课教师的工资标准及要求》规定:“1.教师所授科目每班级学生成绩及格率必须达到70%以上,班平均分数不低于70分,基本工资为400元。2.班级科目成绩及格率在81-90%,班平均分数在80-89,除基本工资外每月奖金50元,及格率在91%以上平均分数在90分以上,除基本工资外,每月奖金100元。3.相反,及格率在69-60%,平均分数低于69-60分,每月在基本工资中扣除50元,月工资为350元,及格率在59%以下,平均分数低于59分,每月在350元工资中再扣除100元,月工资为250元,并要求在节假日中为学生无代价补课,否则下学期不聘用。4.及格率与平均分数二者缺一不可。5.按所授科目中最低成绩定工资及奖金。”有些学校奖罚措施显得过于苛刻,例如津海小学规定四年级的教师必须保证人人得100分,因为只有10个学生。(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五)约三分之二的学校有复式班,其中四成是多级复式。
118所学校除5所不详,没有复式班的有41所,有复式班的72所,其中有二级复式班的44所,有三级复式班的17所,有四级复式班的9所,有五级复式班的2所。张家口人办的58所学校中,只有5所无复式班,多级复式全是张家口人办的。信阳人办的40所学校中,19个有复式班,明显少于张家口人的学校。如果一个年级学生过少,其他省的人往往不开这个年级,张家口人则来者不拒,一个、两个也收。(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复式班在张家口地区比较普遍。交通不便的山区一村一校,以便学生能就近入学。教师少,只能开复式班。许多张家口地区教师在进修时学的就是复式教学。有人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复式班原始、落后,如果运用正确,它有许多优势。复式教学动静搭配,自习时间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复式教学学习环境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京源二小的张老师也认为复式班不一定比单式班差:“一个年级的人少,学生锻炼的机会就多。低年级上课时,写完作业的高年级学生能跟着低年级复习学过的知识,原来学得不扎实的知识就巩固了。高年级上课时,写完作业的低年级学生跟着听,也能提前掌握一些东西。家乡许多复式班考试成绩比单式班还好。”(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六)很多学校办学条件差,与正规学校有很大距离,是扫盲型学校。
民工子弟学校可以分为正规型学校和扫盲型学校,前者努力向正规学校看齐,后者条件差,与山区小学相似。
(表7)正规型学校和扫盲型学校的对比
正规型学校 扫盲型学校
课程 开全国家规定的课程 语文、数学为主,音体美不开或不正规
教学 多为单式教学,分科授课 多复式教学,包班授课
教师 多有教师资格证书,师范学校毕业 许多教师缺少专业训练
校舍 标准教室,正规桌椅,操场较大 民宅,拥挤、采光不好,自制桌椅,少 活动场地,活动 少先队、升旗仪式、运动会、联欢会、郊游、参观、墙报、作业展览、图书角 活动少
目标 向正规学校看齐 学生转学回家后能跟上
以城市学校甚至以北京学校为标准,民工子弟学校自然问题成堆,而流动人口以家乡学校为参照,就能认可条件、教育质量与家乡学校相似的民工子弟学校。(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七)学生来自河北、河南的最多,家长主要从事中低收入工作。
学生来自河北、河南的最多,其次是安徽,然后是四川、湖北、浙江、山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原籍大体反映了北京流动人口的来源。有些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清一色来自某个县,有的学校的学生则来自全国各地。根据河南固始人办的太阳宫流动学校的《学生与家庭情况登记表》,153个学生(有效数据)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河南人63个(固始人26个,占总数的17%),占总数的41.2%,安徽人47个,占30.7%,其余是河北8人,湖北7人,浙江、江苏各5人,重庆4人,四川3人,福建、吉林各2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广东、山东各1人。(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学生家长在京的工作主要分三类:一是从事农业、养殖业,如种菜、养猪等,二是做雇工,如清洁工、建筑工、搬运工等,三是做个体户,如摆摊卖货、收废品、开车等。这些工作收入都不高,有些工作还有很大风险,如猪瘟使许多在朝阳区清河营养猪的河北沽源人赔了本,学费也只好拖欠。(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八)民工子弟学校出现之前,流动儿童少年的失学、超龄上学问题十分严重。学校出现之后,失学、超龄上学问题大大减少。(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民工子弟学校出现之前,流动儿童少年的失学、超龄上学问题十分严重。办学者办学前普遍发现有十岁以上的失学儿童,办学后低年级的超龄儿童大大减少。太阳宫流动学校学前班57人,有效数字54人,有9人超过6周岁,超龄率为16.7%。一年级48人,有效数字46人,有13人超过7周岁,超龄率为28.3%。二年级30人,有7人超过8周岁,超龄率为23.3%。三年级18人,有13人超过9周岁,超龄率为72%。一个班的学生年龄差距竟达5至6岁。海淀小屯的张北小学有一个学生18岁才上二年级!朝阳区固始人办的洼边四小三年级有53个学生,竟有15个超过14岁,而三年级学生的正常年龄应为9或10岁。一些学校没有超龄学生,因为“办学后外地孩子都能及时入学了。”(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表8)太阳宫流动学校学生的超龄情况(黑体数字为超龄人数)
出生年份有效数字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超龄数 超龄率% 学前班54人 1人 1 7 21 18 7 9 16.7 一年级46人 1 2 10 13 19 1 13 28.3 二年级30人 1 1 5 20 3 7 23.3 三年级18人 2 11 3 1 1 13 72 全校148人 42 28.4
(九)民工子弟学校收费低,多数每学期学费不到400元。
118所民工子弟学校每学期学费(学费中包括书本费的减去50元)如下: 200--299元: 50个 300--399元: 33个 400--499元: 14个 500--599元: 11个 600元以上: 6个
不详: 4个
平均: 323.4元
有些北京公立学校六年的赞助费需一次交齐,多数家长无法筹集,而且许多家长并无长期在京或呆在北京某个地方的打算。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则非常灵活,许多学校按月收费,而且普遍允许拖欠学费。如果流动人口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他的学校,办学者会给以优惠。办学者对特殊学生,如只有单亲,残疾,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十)不同收入的流动人口选择不同层次的学校
扫盲型民工子弟学校,正规型民工子弟学校,北京农村学校,北京城区学校,北京重点学校构成了学校的层级,供不同层次的外地人选择。一些收入较高的流动人口并不在意高额的赞助费。海淀区厢红旗的一所小学的河南固始籍看门人每月工资900元,还卖烤白薯、食品、饮料和烟,收入较高。他的大孩子在L中学,三年共交一万二,小的在他所在的学校。他的择校观念更象一个城市人:“我没让孩子上Y中学,因为那里农民孩子多,素质差。L中是军队办的,学生家庭素质好。”海淀八家村的一些流动人口把子女送到相距一站地的清河镇小鸿雁班,因为那里有北京教师,虽然八家的民工子弟学校每学期学费低100元,而且条件也不差。朝阳区立水桥市场的一位摊主认为民工子弟学校质量不高,把三个子女都送到公立学校借读。有趣的是有几个民工子弟学校办学者也把子女送到公立学校上学。(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许多流动人口在择校时主要考虑同乡关系、距离、学费等因素而忽视学校条件和教育质量。流动人口选择同乡的学校有几个原因:对办学者知根知底,用家乡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回家后的衔接,语言听起来不费力,支持同乡,“捧个人场”。有时同乡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如外
乡人的学校,但家长碍于情面,还是让子女在那里上学。孩子小,走远路家长不放心,接送也不方便,所以家长一般选择离家近的学校。有时宁肯选择条件差但离家近的学校。许多家长让孩子去条件差但收费低的学校,例如石景山申王府的一些家长选择每学期学费300元的张北人办的学校而不是学费400元但条件更好、近于正规学校的育才小学——张家口市的退休教师,英语和电脑课,很好的美术教育,丰富的课外活动。一年省200元对许多家长仍是不小的诱惑。(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教师
(一)教师的数目
只有1个教师的民工子弟学校有13所,有2个的有36所,有3个的有26所,有4个的有13所,有5个的有12所,有6到9个教师的有13所,有10到15个教师的有8所,有一所有41个教师。118所学校共有536名教师,平均每个学校有4.5个教师,每20个学生有一个教师。(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教师的聘用与奖惩
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是家乡或北京的教师,有的师范学校刚毕业,有的没做过教师也没上过师范。一些学校聘请北京教师以吸引学生,但也有的学校不愿聘北京教师,如海淀树村的中豫育才小学的办学者说:“我不招北京人,他们吃不了这个苦。不吃苦教不了复式班的学生。”还有的学校不招大学毕业生,如张北希望小学的办学者认为“师范生立意太远,反而教不了小学生。”有的办学者愿意聘用女青年,认为工资不多又适合教小孩。(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各学校多有教师奖惩制度。在朝阳洼里办学的范xx说:“我们教师的基本工资是300元。学生不打架、不出意外事故,发50元安全奖,每次考试比上一次提高,发100元成绩提高奖,按时上下班不旷课,发50元考勤奖。”(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教师收入与其他流动人口的比较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月工资多在400-700元之间,假期一般没有工资,其月工资(包吃住的按150元折算为工资)水平如下:(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400元以下 2个 400-499元 23个 500-599元 25个 600-699元 12个 700-799元 5个 800以上 4个
无雇员 27个
合作分红 4个
义务教课 1个
不详 15个
北京流动人口中的打工者按收入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月薪在1000元以上的技术工作,如美发师、厨师、司机、汽车钣金、喷漆工、汽车修理、维修工、木工、瓦工等,二是月薪在600至1000元的技术工作或销售工作,如导购、公关小姐、文秘、财会、电焊工、车工、钳工、油工、电工、缝纫工、熨烫工、寻呼员、打字员等,三是月薪600月以下的非技术工作或附属性工作,如装卸工、壮工、保安、快递工、售货员、保洁工、保姆、看楼人、配菜工、面点工、杂工、汽车学徒等。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工资在以上职业中只相当于低等水平。包班的教师每天上7节课,放学后还要批改作业,负担是很重的。(燕南,http://www.xiexiebang.com)
(四)农村教师加入民工潮
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许多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者办学前就放弃教师工作来京打工,如丰台区打工子弟一小的办学者办学前在京做了两年老人护理工作,石景山区便民小学的办学者办学前做了五年保洁领班,朝阳区豫固小学的办学者办学前收废品,朝阳区育苗小学的办学者1991年来京后做厨师,然后又自开小吃店,海淀区实验站希望小学的办学者来京种地,因做过教师被同乡请出来办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存在的民工子弟学校为农村教师提供了依靠专业致富的机会,促使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民办教师在家乡的月薪一般为200-300元,而且常常拖欠几个月,他们到民工子弟学校打工可以拿到500元左右的月薪,而办学则更可以使他们的年收入过万元。民办教师半农半师,不象公办教师那样可以吃商品粮,是教师群体中处于最底层的无所牵挂的边缘人。农村公办教师不忍丢弃劳保、稳定的收入、向上流动的机会,但一些公办教师为生活所迫也来京办学挣钱。海淀安河桥安新小学的办学者是张北公办教师,患类风湿病十几年了,脊柱僵直,肌肉萎缩,药费几千元,却只能报销50元的人头费。“每月工资应该是470多元,但财政困难,1993年改的新工资挣不上,工资不能按月发,12月了才发到8月份的工资。两个小孩在张家口上技校,每月共需要600元生活费。现在因病下岗后,应得工资只有350元,不额外挣不行。”在朝阳洼里办学的河南固始公办教师范xx 1993年师专毕业后在家乡中学教了五年书,每月工资400多,“三口之家,没法生活”,1998年9月离职来京办学。河北沽源的一位在职办学者说:“看别人在北京办学很红火,自己也想在北京有个摊,退休了再过来就没晚了。”许多沽源教师有此想法,他们找人在北京照看学校,每月过来一次。教育局发现了这个苗头,下了禁令。(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投入少的民工子弟学校里教师的工作是主要的,一些办学者找来原来的同事帮忙时,要么变独办为合办,要么给以高薪,否则对方会另办一个。有些教师肯受雇于人,其原因主要是:不想长期做教师;不愿操心和承担风险;缺少启动资金;没找到合适的办学地点。(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四、如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
(一)北京公立学校有能力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 城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比较严格,学龄儿童大幅度减少,北京公立学校有大量富裕学额。北京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已是外来儿童的天下。朝阳区西八间房小学六年级36人,外地儿童占一半,五年级58人中27个是外地儿童,二年级两个班中有一个是专为外地人设的。清河三小二年级一个班有学生53人,借读生多达46人。海淀区八家村1998年只有不到10个新生儿,这意味着八家村小学六年后一年级一个班都招不满。八家幼儿园也只剩下二十几个孩子,把园舍大部分都租给八家社会小学。城乡结合部的许多村庄外地人超过了本地人,丰台大红门地区的浙江人已是北京人的三倍。(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公立学校降低、乃至取消赞助费
北京公立学校的收费令中低收入的流动人口家庭难以承受。公立学校对借读生主要收三种费:借读费、杂费和赞助费。每学期借读费480元,杂费统一收取50元,外地人最感到头痛的赞助费由各个学校自己规定,每学期从250元至2000元不等,更象是一种禁止性关税。北京公立学校还有名目繁多的其他收费,如校服费、电脑课费、考卷费、参考书费、郊游费等,令外地儿童不堪重负。京豫陈小学有四百多个学生,办学者有可观的收入,但他仍然感到无法供子女在北京上中学:“我的两个子女初中得回老家念——北京的中学上不起。我在学校里工资与(教学)校长一样拿1000元,我与媳妇一年共拿两万多。如果孩子在北京学校上
学,我们两人等于白干。”(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北京公立学校可以降低、乃至取消赞助费,借读费基本可以弥补学校因招收外地儿童直接产生的费用。如果以530元学费招收50个外地儿童,年收入53000元,可以用年薪15000元返聘退休语文与数学教师,支出3万元,用10000元支付其他学科教师的讲课费,其他用于支付校舍折旧、教学设备、水电、管理等费用。学校虽然净收益不大,但在职与退休教师都增加了收入,而且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清河二小每学期250元的赞助费收费方案从侧面也证明了降低、乃至取消赞助费的可能性。少收乃至不收赞助费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上是可行的,但有可能引发流动人口子女大量涌入城市,违背控制流动人口规模的总的流动人口政策。流入地政府为了控制流动人口规模,不得不设置必要的门槛。(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农民流出致富是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一个途径
流出地政府没有能力跟踪流出的儿童少年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但流动人口作为纳税人有权利从流出地政府获得相当于家乡人均教育经费的补偿,可是这点钱是微不足道的。义务教育应该是免费的,但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主要靠地方财政,贫困地区财政缺钱,失学、辍学的儿童难免就多。在国家不能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情况下,农民流出致富,自担子女教育费用也许是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一个途径。(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四)对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必要的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它们
民工子弟学校没有“上级”,但通过竞争机制也能维持一定的办学标准。一些教师认为他们在私小比在公立学校更卖力气,例如在昌平中滩办学的杨贵梅说:“我们在这用的精力是老家的三倍,这与承包土地是一个道理。老家的民办教师忙于种地,有的连作业都不批。”在旧宫镇海迪小学教课的北京退休教师王xx说:“我退休前是北京市的劳模,但也没有象现在这样卖力气。公立学校的教师放学后马上就回家了,我们还要给刚来的学生补课。”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或不方便学生上学,流动人口家乡也有人在办私立简易学校,一些家长宁肯一年花几百元送子女上这种学校。海清希望小学的办学者在家乡时就办私立简易学校,主要是因为公立学校远。(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也很多。一些办学者一边教课一边还种着地,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缺少任职标准,一些学校校舍简陋,采光不好,桌椅不整,损害学生健康。流动人口普遍有两个孩子,个别的有四个、五个乃至七个孩子。民工子弟学校的一个副作用是给超生者去除了超生子女就学难的顾虑。流入地或流出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必要的督导,如认定教师资格,规定基本的教学条件等。为了使民工子弟学校保持低收费,又能改善办学条件,可以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图书、桌椅、教具,开展义务支教等活动。事实上,民工子弟学校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和社会学、教育学等研究的理想场所。(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1.郭扶庚,“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不容忽视”,《光明日报》,1997.3.25 2.黄志法、傅禄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文汇报》,1998.1.30 3.刘微,“流动人口子女到哪里去读书”,《中国教育报》,1998.5.24 4.汪明,“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难难在何处”,《光明日报》,1998.10.7 5.谢晋宇,“流入大城市农村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西北人口》1999.4,p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