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庙仙:开展教研协作区活动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第181期
2014年10月23日
开展教研协作区活动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庙仙中心学校迎来了罗山县教研第四协作区小学数学的首场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鲁家宝同志,第二实验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杜小雨同志亲临研讨会,作《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的内容解读;理论辅导和教法学法引领;同时为研讨会提供了一节二年级《认识时间》的示范课和观摩课。第四协作区五个单位的校长,数学教研员率领本单位教师共80余人参加了今天的研讨会。
会上庙仙乡中心学校六年级数学教师赵宏琛作了一节解决问题的研讨课;五个单位的与会教师代表对这节研讨课进行了评课交流;南街小学校长,第四协作区组长杨大友同志做了重要讲话;承办单位庙仙乡中心学校校长余永天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整个活动,紧张而有序,内容全面而丰富;效果明显而突出。其突出特点是:其
一、作课教师精读教材,研讨教法及学法,灵活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流程,当堂解决问题,当堂完成任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
二、评课教师切中要害、恰到好处,不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不阿谀奉承,坚持实事求是,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之目的;其
三、县教研室鲁老师
23456-
第二篇: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一直以来,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倾力打造校本教研共同体,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
2015年11月13日整个上午的时间,我们先后聆听了扬名中心小学音乐、美术、英语、品德、数学、语文六位教研组长关于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全面、深入、细致的介绍,通过各位教研组长全方位的报告和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我对扬名中心小学“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发展情况和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掌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了很深的感受。
一、确立明确的研究主题。以问题引导教研,把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教研组一个学期确立1—2个研究主题,使教研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张先研究起来,在改变中不断提升。改评课为议课,弱化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围绕研究主题做了哪些改进和尝试,鼓励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二、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实用性原则,各个教研组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培训融为一体,根据各自学科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教法学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如语文组开展的《语文学科知识能力达标实施手册》编写、核心问题研究;数学组开展的解题能力培训、学科基本素养培训、即兴演讲培训;英语组开展的新教材研究、直拼Phonics教学研究、命题能力培训。
三、稳步推进,系列开展,引领带动。学期初各组共同研究制订出学期教研重点、计划,安排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学期教研活动路线图——“教研组行事历”。
每个学期的教研活动紧张有序,稳步推进,不盲目开展,不急功近利。系列开展每个主题的研究,一般采取先学习相关的理论依据,观看相关的录像等,为教师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组建中心组教师团队和磨课团队,做好榜样引领,上好示范课,使每位教师能够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研究;最后开展教师之间日常的、常态化的研讨课,共同探讨反思、反复打磨改进、共同成长提升。
四、“微”变革带来了大改变。扬名中心小学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有研究价值的、需要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立足课堂,关注细节,注重实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组走出的一条“发现问题探索变革——探究问题反思总结——解决新问题再创新变革”的永不止步的“微变革”发展提升之路。全体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实践,先后经历了:“长文短教走班式协同教学”“《学科知识能力达标实施手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三个发展阶段。每一次的“微变革”,带来的都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带来的都是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大幅提升!如今扬名中心小学的教研活动,已成为教师展示交流的舞台,自主成长的土壤,走向成功的桥梁。学校教研活动已经形成了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提升反思、不断创新改进的良性循环,学校教研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螺旋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是主人,自定主题,自发研究,自我发展,自主成长,人人都在行动,人人都有提升。
第三篇:名师工作坊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名师工作坊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为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效应,让名师的精神和思想既落地又生根,引领更多的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在区域内造就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我们以学科为分支,遵循“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的遴选原则,按照“坊主+指导专家+坊员”的模式建立了名师工作坊,探索“五子登科”助推坊员专业成长路径。
一、让研修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1.思想调子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指南。我们工作坊的思想调子是:以工作坊为载体、名师为品牌、学科为纽带、研修为主要方式,探索并建立优秀教师的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科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坊员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通过给全体坊员搭建学术交流、研讨、学习的平台,提升坊员学习、研究水平,引领全体坊员踏上“做一个幸福而卓越的教育者”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内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成长没有奇迹,只有轨迹;成长路上没人会等你,你不成长有人一定会成长”是我们跋涉前行的标语。
2.价值调子
价值决定影响力。教师的成长既需要自身的内驱力,也需要外部的助推力。工作坊是一个内、外结合的文化团队,是坊员学习成长的一个共同体,也是教研工作的一种创新手段与方式。工作坊是坊员学习的加油站、研究的大本营、成长的动力源,为坊员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工作坊释放名师能量,辐射名师效应,其口号是“我要成长,我在成长,我能成长;为自身发展而成长,为学生未来而成长,为学校品质而成长”;坊训是“心动+行动=悦动”;宗旨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优化重构、共享共长”;理念是“帮人助己,成人达己”,即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全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3.目标调子
目标是工作坊所期望的成果,它是前进的方向,让坊员有目的地去做事。我们把“遵循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塑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骨干教师群体”作为工作坊的总目标,并分解为“四化”目标:团队精英化,引领坊员提高师德修养,更新教学观念,养成阅读写作习惯;研究问题化,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坊员开展“我的问题我研究”“我研究我快乐”科研活动;展示典型化,以主题研讨、学术沙龙、名师论坛、教学观摩、学术报告、课堂点评等形式,展示思考过程,提升研究品质;物化成果固化,以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个案集、论文、课题报告、专著等形式物化成果。在目标的逐步达成中,让工作坊成为名师辐射的发源地、未来名师的集聚地和优秀教师的孵化地。
二、让激励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
1.规划激励
规划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人生需要规划,专业更需要规划。我们工作坊围绕“引领、助推、提升”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指导坊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围绕“成长、成果、成名”来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计划。坊员在集体目标的感召下,在个人目标的逐步达成中,专业化成长的动力源被激活,成长步伐日益坚实;并根据规划开展成果认定工作,对在专业化成长中进步显著、成绩优秀的坊员及时给予表扬,并大力宣传,充分发挥精神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
2.制度激励
科学而富有人文气息的制度是坊员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建立经费保障制度,保证经费投入;建立奖励机制,选派发展较快的坊员外出学习;建立培训制度,立足实际,每周通过各种形式对坊员进行专业培训,每学期请专家对坊员进行指导;建立师徒互帮制度,骨干坊员和一般坊员结对子,走进对方课堂观摩、学习;建立学习制度,每天坚持1小时的自学,每周看一本教育杂志,每月去一次图书馆或参加网络教研,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书籍;建立成果展示制度,每学期末,坊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特色,展示自己的成果。当然,在制度设计上让制度富有人文气息,给予坊员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坊员在研修中感受到工作坊的温暖,从而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
3.档案激励
档案是一面镜子。档案记载成长轨迹,以此激励坊员成长。我们通过建立坊员专业成长记录档案袋激励其成长,收集坊员的学习成就――进步表现、专业成果、评价结果及其他记录和资料。具体内容包括:师德考核记录,教育教学考核评价记录,学生评价记录,家长及教师评价记录,与专业发展有关的荣誉证复印件(包括关工委的奖励),发表的教研文章和课题研究立项与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坊员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计划与总结等[1]。
三、让舞台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厚重基石
1.学习的平台
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习是助推坊员专业成长的发动机。切实增强坊员的学习意识,倡导多渠道学习――向书本、网络、同事、学生、家长、名师、专家学习,以此拓宽知识与视野,提升理论与素养,积攒经验与人脉,沉淀文脉与底蕴;激发坊员学习内驱力,引领坊员通过学习吴非、窦桂梅、李镇西、张祖庆、沈峰等名师成长之路,走向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道路;优化坊员学习方法,带领坊员参照优秀教师自我管理的案例,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并进行交流,真正激活坊员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2.交流平台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坊员的交流不仅是学术的交流,更是思想的交流,在交流中生发智慧,在碰撞中诱发思维火花。除开展坊员面对面学术交流外,利用QQ、UC等实时方式,随时把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布到区域网站的教学动态栏目上或QQ群中,供在线的老师进行实时的研讨和交流;对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采用学科教研网页、BBS论坛或学术沙龙交流;坊员面对一些疑难的教育教学问题时,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开展专家引领下的交流对话――通过QQ留言、视频会议、现场解答等方式,尽量让坊员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实践平台
成长在实践中,实践铸就成就。我们以教研共同体为实施平台,以课题为轴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一课多上、一课多磨等为形式,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的研修模式,广泛开展“实践+理论”与“理论+实践”研修活动,提升坊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既有名师引领课堂教学研讨,被送教学校推荐1~2堂练兵课或展示课,工作坊老师示范、引领,通过对比教学研讨,触动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也有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讨,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由坊员与名师同上;以问题为目标研究课堂,坊员与名师共同研讨;以问题为价值升华经验,坊员与名师共同提炼、总结经验,形成成果;还有赛课堂活动,诸如课堂常规比武、课堂展示、教学能手评比、命题比赛等;更有赛文笔活动,开展案例、教例、随笔、记事、教案、论文等多种文体的撰写评比活动。
四、让反思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灵丹妙药
1.自我加压
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易迸发成长的内驱力。工作坊要求坊员学会自我加压,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观察与审视、自我监控与调节、自我评价与修正,明确每天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干得是否有价值。比如在设计教学时,要求坊员自问:“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哪?”“我该从哪里出发?”“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应对策略是什么?”等。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坊员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追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是学法还是教法出了问题?”“我该怎么改进?”或者是“我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等。在某一个阶段后,要求坊员多问自己:“我究竟有哪些收获?”“我还有哪些不足?”“我的生长点在哪?”“我的发展点又在哪?”等。2.任务施压
任务促进成长。为坊员的持续发展制定层级性目标,按照校、县、市、省、国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层级给坊员设定发展任务。每学期给坊员定任务,如“十二个一”――每周读一篇教育类文章、写一篇课堂教学反思、至少听一节课、至少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至少写一篇论文或经验总结、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上一节研讨课或者汇报课、开发一件课程资源;每学年记录并剖析一个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参加一项课题研究或推广一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3.评价增压
评价助力成长。我们构建了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以促进坊员积极进取的激励性评价,目的是培养坊员的敬业精神,激发坊员的工作热情,诱发坊员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注重坊员积极参与,倡导自主性评价。尊重坊员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工作坊指导专家、坊主和坊员平等对话,形成合作互动评价关系;注重利用坊员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坊员的教学行为,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坊员评价模式;扩大评价领域,建立坊员专业素养、教育技能、教育科技能力、敬业精神、情感态度、教育教学特殊能力以及人格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2]。
五、让研究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至爱法宝
1.水平提升
工作坊激发了坊员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坊员基本实现了在各级各类说课、上课、教学设计、CAI课件、论文比赛以及教学综合技能比赛中人人获奖的目标;超过九成的坊员成长为区、县两级的教坛新秀、学科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还有三成的坊员成为了市、省级骨干教师。
2.能力提高
通过前、后测对比,坊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学设计、教学语言、调控课堂组织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优良率均在85%以上,“具有研修意识”的优良率也在85%以上,由此说明通过工作坊活动的开展不仅带来了坊员业务的成长,也提升了坊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给坊员带来了自信和职业自豪感,以及价值归属感。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树立师生为本的主体观、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实践育人的教学观、追求质量的发展观,更新了坊员的教育观念,增强了坊员的教育科研意识,提升了坊员的教学、阅读、写作、科研、交际等能力。
3.形成风格
工作坊帮助坊员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活泼中透着内敛、沉稳中泛着俏皮、快乐中彰显智慧;有的教学节奏感强,一环扣一环;有的幽默风趣,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有的导入引人入胜;有的结课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在词汇教学方面匠心独具;有的在语音教学上独树一帜;有的在语篇教学上耳目一新;有的在语言结构方面独辟蹊径……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其不断探究、更新、成长,成为最出色的自己,成为“花团锦簇”中艳丽的一枝。又如,有的坊员善于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既能为学好新课做准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坊员善于课中借用相关文字、音像资料辅助教学,或进行适时、适当的补充阅读或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引申、拓展,既能让课“活”起来,又能让学生在对老师“另眼相看”中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有的坊员善于课后进行适当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既能让课“不止于课”,又能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工作坊不仅为“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的教师建造了一个“新家”,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搭建了一条通往专业理想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 郑红红.人本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2] 王志勇.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探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第四篇:有效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我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在泔溪镇主任培训会上的发言
泔溪镇中心校:杨顺富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体系建构要不断优化,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健康发展,不仅在与学校管理的优化,更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高效。要达到课堂的实效、高效,就要求有一支乐于教育科研、善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下面我将从目前我镇的教师队伍现状以及如何开展学校教育科研,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我镇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镇小学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结构失衡。在人员充实、更新方面,已经有多年没有分配新教师,近几年也只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了人数较少的特岗教师。全镇教师将逐步趋向老龄化,据统计,全镇一共68位教师(小学,不含幼儿园),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1位,不足20℅,而五十岁以上的教师达到位,大多数教师在四十岁以上。而且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向县城、其它乡镇流动、外调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校师资缺乏、教师专业不对口等矛盾日益突出。如泡木小学目前两名公办老师,其余全为代课老师,泉孔、太吉校点也因为师资的缺乏,不得不请代课老师。最为突出的是学科教师配备不齐,对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乃至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造成课程计划的学科设置形同虚设,这些课程的落实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2.专业水平不高。一些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惯性教学”严重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水平制约着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需,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凸显;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善协调师生、家校关系;在现代教学条件下,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电化设备;骨干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年轻教师虽然是高学历,但是教学实践的经验相对来说不高,加之一些年轻教师在校的专业和现在任教的学科不衔接,专业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
3.教师培训工作滞后。由于学校经费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教师培训工作未能全面开展;老师培训条件欠缺;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 虽然近几年县教委、继教中心也利用假期组织了语文、数学、村小教师的全员培训以及品社、科学部分教师的培训,但是整个过程参培教师也不是特别重视,在思想认识上不是很高,没有把它当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来对待,大多当做一个任务,何况,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凭借几天或者短期的培训,是难以到达很高的期望值。
4.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积极性不高。这可能源于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也可能源于本身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局限,也可能源于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性措施缺失等。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校创新工作的要求却不断拔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教师队伍结构失横的问题,学校自身无能为力。我们只有思索,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依据校情,把工作开展得更好。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挥的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展现的一个阵地。为此,依托学校自身,以校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尤为突出,日显重要。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校应该立足学校实际,以校为本,加大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迷惘与困惑。
2、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
3、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形式。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可见,校本教研的活动内容比较贴近普通教师的需要。活动中探讨的话题往往都是教师平常比较关注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愿意接受这些比较实用的教研活动。活动往往是在同行学习的基础上稍加提高与引领,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接近。教师们在对同行交流中容易激发思考,产生共同语言,形成模仿学习与迁移学习。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比较主动和自由。在教研活动中拥有的话语权的机会要比培训活动中多得多。
三、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为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水平,我们立足农村实际,立足校情,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重点,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健全教研制度,制度才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根本保障。
1、实施随堂课、推门课。我们是要求学校领导(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要抽时间深入课堂听随堂课、推门课,了解教师的常态课是什么现状。特别是要了解年轻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发现他们的亮点,诊断他们的不足,同时要了解学校骨干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在学校进行推广。听课后不能置之一边,还应跟任教老师一起交流分析,总结得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2、学校应该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导处、教科室应该具体安排,教研组具体实施,制定教研专题,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严格按教研流程操作,做好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总结、反思等。
3、建立教学理论研讨制度。学校应该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安排集中的业务学习活动,采用集中交流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教研成果。只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全体教师有章可循。完善了机制,就能保障教研常规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强化理论学习,学习是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
1、抓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标。学校应该严格要求并组织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多形式如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学习。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更应关注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校本培训要落实到位。可以从教育科研、今日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杂志上选择一些好的理论文章,与教师分享,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学校定期检查,也可形成奖励评比制度,促进教师参与的热情。
(三)严格监督教师常规工作的管理。
1、抓好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流程的常规管理,助推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2、抓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制定好每一次专项教研内容,提前通知上课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没上课的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严格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延伸—运用”的教研流程运作。作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老师有备而来,共同营造愉悦的教研氛围,一同共享教研的宝贵资源。
教研组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四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
教研组要积极开发校本教研资源,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确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形成月月有活动,人人是主角,事事皆收获。
3、多元拓展教研平台,拓展教研活动途径。
⑴闲聊式教研。为使教研活动更广泛地渗透于学校活动,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实现短、平、快,我们积极倡导尝试一种新的教研形式——闲聊式教研。上完课,放下书本,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即时教研活动。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很具生命力。它具有:自发性涌现、主题性突出、实效性强、互补性明显等优势。
⑵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我校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参加先进学校的教研活动,学习兄弟校教师的教学艺术,借鉴兄弟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感受他们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教学氛围。教师人人乐于参加,视野渐宽,能力提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县级、市级组织的学科教师培训,按时指派参培教师参与,参培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该邀请有丰富经验,有深入研究的老师、专家到学校上示范课、专题讲座、培训等,多反面促进教师的发展。
(3)组织联合教研活动。前几年我们也做过了多校的联合教研活动,但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心校举行的。以后多校联合教研活动可以继续开展下去,希望各校积极地支持与配合。
总的说来,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探索做出了一些事情,也取得过一定成效的,但那毕竟是过眼云烟,我在反思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如:
1、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认识问题上、个人积极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学校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中,收效不明显。3.学校在校本教研上实效性不是很明显。“一所好学校是一群好教师支撑起来的!”以校为本,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第五篇:《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辽宁省鞍山市第九中学 王威
[摘 要]数字化校园建设革新了教师成长的理念、措施和途径,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教师成长 途径 完善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共享、应用,它将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上,给教育教学带来变革。我校在建设新校园之初,就先期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进行了规划,先后实现了多媒体设备班班通,开发建设了学生成长记录、魔灯教学平台、云计算辅助教学、网络视频资源平台等系列网站集群,并于今年完成了精品课自动录播系统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建设。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均衡发展包括区域之间、区域内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之一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职业认同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了教师成长的措施和途径,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一、数字化校园资源有利于教师革新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环境;努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我校为每名教师配备了教学电脑,充分满足了教师利用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需要;并且不断丰富校园网上的资料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信息和便利,满足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这样可以丰富教师职业认同的宣传方式,正确引导教师体会教育生活中的幸福感。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各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经验层出不穷,单纯的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已近不能满足学校、教师理念更新的步伐,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最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成型的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和经验,通过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个人的教学实践,培养和锻炼信息整合能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个人教学实践。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我校开展教师博客,使教师能够及时记录个人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从而达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及时梳理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观念的转变过程,起到自我评价和引领的作用。通过开展教师间的“对话式”交流和讨论,这样能够广泛的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和沟通,共同探究具体的教学案例的解决策略,实现了多方原有信念的解构和重建,在共享教学智慧,实现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促进彼此的专业的共同发展。
2、结合学校教研活动的统一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教师们积极丰富学校的备课形式,网上备课应运而生。以英语组为例,以各年级组为单位,由事先确定好的中心发言人,按照备课的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组内统一讨论,确定全组认可的内容,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修改,力争奉献给学生精彩一课。再比如数学组,利用中心发言人个人备课,然后利用学校的自动录播系统全程录课,上传校园网,全组观摩,在集体备课时间上认真研讨,分析得失,共享成果。
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广大教师整理和链接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课堂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资料的筛选和加工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整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还上传了协作校和学校名师课、特色
教师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的课堂教学实录,使引导教师通过观看学习,并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解析,或对整个课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帮助教师更科学、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的许多现实问题,从而完成对比、借鉴、创新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如在网络教室开展网络教学方式。我校利用魔灯平台资源呈现方式和自生协作学习为理念的设计多学科的教学活动的尝试,无不令人耳目一新:过去想到做不到或难做到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区、在线测验、网上作业、投票、词汇表、学习心得等,现在鼠标点击之间便可完成;或者我们过去没想到的教学方式;如WIKI写作、互动评价、程序教学、数据库等,在魔灯课程平台中也都能轻松实现。根据信息化课程设计模型要求,教师只要设计组织好学习的路线和资源,并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能力水平完成资源建设、教学活动和网上测评等学习任务。
三、数字化校园有利于改善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必然是多样化的,这是启动多元化评价的原因;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实施多元评价的政策基础;由于过去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创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地发展。为了以多种评价指标、多个评价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发展性学生评价,来促进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律、自强、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借助数字化校园网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它包含有量化的评价如:学习成绩、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又有质性的评价如:学习态度、心理健康水平等,在评价中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利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独立开发或结合社会专业的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一些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个性化的学科训练系统,以达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自主设定个人的学习规划,实现自主学习,并能够有效地分析自身的学习水平,明确努力目标,快速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个性化学习的辅助产品。同样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可以达到跨过空间、时间,完成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互动性学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效的补充,展开教师和同学对其及时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优秀课题“成果”展示或演示,通常是通过学校的多媒体设施进行的。展示的内容包括整个研究过程的所有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实物或模型及其相应的成果等。此外,还需要参与课题的研究者-----学生作出简练、准确、生动的解说。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过程进行点评。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有助于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展示性评价有助于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杨延从.未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新课程背景下对教研员工作的再认识[J].中小学校长,2011(10).作 者:王威 辽宁省鞍山市第九中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ww20027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