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校本教研培训 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创新校本教研培训 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动力,实践广西精神,运用有效教育(MS—EEPO)理念,整合工作职能,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培训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梯级、综合、专题、学科的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并创新运用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强化校本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主题词:
创新 教育 校本培训 教师专业
2011年以来,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楔机,努力实践广西精神,增强改革与服务意识,以推进有效教育(MS—EEPO)教育科研项目实验为抓手,不断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全区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
1.整合工作职能。我区把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领导重视,由陈健萍副主任分管领导专人负责。区教研室承担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调研、教研、科研、指导和培训的职能,坚持面向全体教师,按需施教,着眼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指导教师进行新课型、新评价、新备课、新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举办各种形式比赛课、研讨课、展示课的观摩活动。教研室根据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内容来确定培训活动的重点和形式,把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重复培训、分割培训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组织业务学习。我室定期召开各研究室负责人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进行常规学习和工作交流,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组织了骨干教研员参加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学习班、玉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教材培训等,认真学习《课堂观察》、《有效教育探究丛书》等,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研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去年,我室共有6位教研员被聘为玉林市继续教师培训团讲师,他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研训一体化工作经验,形成了比较雄厚的教师继续教育力量。
3.深入听课调研。区教研室全体领导和教研员深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听课、调研、座谈和指导,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实际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落实改进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贯彻课改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对薄弱学校和教师进行指导,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均衡发展。深入仁东、南江、名山等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听课。并发挥“毓秀班”骨干教师的作用,着力提高城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二、科学分类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1.系统培训。首先是邀请孟照彬教授及有效教育总部的咨询培训专家对区级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其次是以区教研员为主,对实验骨干教师、镇(街道)辅导员进行二级培训。三是各实验校以骨干教师为主,对教师进行全员校本培训。强调被培训者的参与和体验,培训班既有针对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领导的;也有专门培训骨干教师的“毓秀”班、“求实”班、学科骨干培训班等;对地方咨询专家培养对象的培养,也由实验之初的38人发展到现在的144人。其中30多人获教育厅聘任为省级专家,受委派到全区12个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改革试点县区协助孟教授开展咨询培训工作。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科对我区中小学校的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韦科长详细陈述了义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孟教授对我区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进行管理的培训,对我区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五轮考核,并于6月份考核合格后发放有效教育地方咨询培训专家证书。
2.梯级培训。我区按照教、研、训一体化的思路,采取“骨干先行,全员参与,梯队跟进”的方法培养有效教育实验队伍。我区对5个 “毓秀班”定期进行有教育教训,提高有效教育实验能力。其次以“毓秀班”成员为滚轴,在全区开展第二级有效教育培训活动。再次由“毓秀班”成员培养的骨干,在学校单元组、学校团队中开展第三级培训活动,带动全区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使教师队伍得到均衡发展。
3.专题培训。我区采用专题讲座、头脑风暴、课例分析、个案研究、沙龙研究、体验模拟等形式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方式多样,精彩纷呈。我区以课例分析为基本形式,以有效教育课例为载体,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听课研讨,研训结合,共同提高。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使有效教育研讨活动都成为智慧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有所进步、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增强了有效教育培训的效果。2012年3月23日~3月31日,玉州区举行了小学习作教学培训暨比赛研讨活动,全区各个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历时一个多星期。这种培训方法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学难,学生写文章无从下笔的困境,让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4.综合培训。我区把专题内容培训和综合内容培训结合起来,把有效教育培训与课改培训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在每次专项培训前,先培植有效教育课例,共同探讨培训的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如在推进课型方式时,教研员先到各校听课,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型,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改进完善后,再在全区教师培训活动上展示。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时,首先对让教师掌握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其次将学习方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再次将学习方式与课型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最后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教师掌握有效教育基本操作方法,能将课型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教师从有形的境界进入形神兼备的境界。
5.学科培训。我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的举办的学科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我区规定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让学校每周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还可以集中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2012年春,我区分别举办了物理、化学、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学科平台互动课型及要素组合等课型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师对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的理解与运用,掌握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操作理念与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区举办了2012年初中毕业班复习培训暨讲课比赛研讨活动,我区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要领,探讨和交流毕业班复习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复习效率。
三、运用“三式”办法,加强培训管理。
我区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加强教师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1.“网络互动式”管理。该区构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全区成立总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组;校际团队以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成员学校以二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校教师以三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区教研室负统领总课题研究,每位教研员分别承担不同校际团队的联络员角色,指导子课题组开展教研活动。各个校际团队、各成员校、各校教师参与相应级别课题的研究活动,从而组成上下互通、各方互动的教研网络。各级研究团队总结科研经验,每年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实现资源共享。
2.“集群共进式”推进。在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工作中,构建“上下互动,内外结合;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工作格局,主要通过“以校为本、校际联动、专业引领、全面推进”四个环节推进教研训活动。各位教研员深入相应的校际团队,不断总结教研训活动情况,举办经验交流会,提高全区教研训工作水平。该区坚持以强弱结合、城乡结合为主要原则,全区共组建了11个小学校际团队和6个中学校际团队,其中有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等多种形式。该区许多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均由校际团队组织举办,每个团队的成员学校轮流承担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各个校际团队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研训活动的重点和方向,发挥各校优势,开展相应的教研训一体化活动,互相听课调研,取长补短,互相帮扶,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3.“螺旋向上式”发展。该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自学反思”、“群体互动”、“实践验证”三个环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自我反思主要根据自己在教研训一化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总结和思考,撰写教后记、教学日记、随笔、教育叙事、反思案例或论文等。群体互动主要是教师们形成不同级别的主题研究报告,在学校单元组、校际团队或玉州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或专家引领等形式,提高教研训工作水平。实践验证主要是通过教师互听互评、集体研讨等形式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解剖教学中的问题,并重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排序,再次实践验证培训效果。
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培训效果。
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与培训主要以教育教学课例为载体,研教结合,富有特色。我区各中小学利用校本教研活动为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科研平台。有的学校校长亲自主持,并对校本教研培训活动的方案进行研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各校都根据自身实际制订校本校教研活动方案,议程安排科学合理,合乎校情,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并且落实到位,顺利实施。如九中采用了“讨论→互评→补充→拓展”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了现场的教师。城西二中通过采取“听课→评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讨,有的学校通过“教师上课——自我反思——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流程,有的学校采取了“沙龙式”的研讨方式,选择学校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讨,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度思考,出现了一个思维碰撞、智慧交流的精彩场面。我区各校校本教研培训活动主题鲜明,教师参与积极广泛,各校校本主题鲜明,研讨主题的生成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各校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学科研氛围浓厚。教师评价要点部分比较中肯到位,对于优秀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科学诚恳的态度,对研讨项目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求解决问题。教师能紧紧围绕各校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参与面极为广泛,发言积极踊跃而有深度。
五、培训成效显著,教育质量提高。
我区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我区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把有效教育培训同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开创培训新特色。据初步统计,2011年教师参加讲课(录像课)比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7人次。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2人次:其中讲课比赛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人次;录像课获一等奖4人次,三等奖1人次。2011年,我区“实施有效教育,打造毓秀工程---有效教育(MS—EEPO)方式在玉州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获2011年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优秀奖。《有效教育实践探究》于2011年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区搭建区内外交流平台,一批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到南宁、防城港、象州等十二个县进行有效教育培训。2011年11月,“全国有效教育广西改革试点经验成果展示汇报会”在玉州区召开,有效教育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领导、专家600多人高度评价。2012年1月,《人民教育》第1期以《期待以久的变革》为主题,全面报道了玉州区有效教育的做法与成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修基地、MS-EEPO咨询培训玉州分部落户玉州,玉州有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今后,我们将扩大“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成果,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发挥玉州区作为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修基地、MS-EEPO咨询培训玉州分部的作用,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水平,为提高玉州教育质量做出新贡献。
第二篇:有效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我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在泔溪镇主任培训会上的发言
泔溪镇中心校:杨顺富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体系建构要不断优化,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健康发展,不仅在与学校管理的优化,更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高效。要达到课堂的实效、高效,就要求有一支乐于教育科研、善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下面我将从目前我镇的教师队伍现状以及如何开展学校教育科研,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我镇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镇小学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结构失衡。在人员充实、更新方面,已经有多年没有分配新教师,近几年也只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了人数较少的特岗教师。全镇教师将逐步趋向老龄化,据统计,全镇一共68位教师(小学,不含幼儿园),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1位,不足20℅,而五十岁以上的教师达到位,大多数教师在四十岁以上。而且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向县城、其它乡镇流动、外调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校师资缺乏、教师专业不对口等矛盾日益突出。如泡木小学目前两名公办老师,其余全为代课老师,泉孔、太吉校点也因为师资的缺乏,不得不请代课老师。最为突出的是学科教师配备不齐,对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乃至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造成课程计划的学科设置形同虚设,这些课程的落实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2.专业水平不高。一些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惯性教学”严重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水平制约着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需,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凸显;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善协调师生、家校关系;在现代教学条件下,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电化设备;骨干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年轻教师虽然是高学历,但是教学实践的经验相对来说不高,加之一些年轻教师在校的专业和现在任教的学科不衔接,专业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
3.教师培训工作滞后。由于学校经费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教师培训工作未能全面开展;老师培训条件欠缺;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 虽然近几年县教委、继教中心也利用假期组织了语文、数学、村小教师的全员培训以及品社、科学部分教师的培训,但是整个过程参培教师也不是特别重视,在思想认识上不是很高,没有把它当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来对待,大多当做一个任务,何况,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凭借几天或者短期的培训,是难以到达很高的期望值。
4.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积极性不高。这可能源于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也可能源于本身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局限,也可能源于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性措施缺失等。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校创新工作的要求却不断拔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教师队伍结构失横的问题,学校自身无能为力。我们只有思索,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依据校情,把工作开展得更好。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挥的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展现的一个阵地。为此,依托学校自身,以校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尤为突出,日显重要。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校应该立足学校实际,以校为本,加大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迷惘与困惑。
2、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
3、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形式。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可见,校本教研的活动内容比较贴近普通教师的需要。活动中探讨的话题往往都是教师平常比较关注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愿意接受这些比较实用的教研活动。活动往往是在同行学习的基础上稍加提高与引领,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接近。教师们在对同行交流中容易激发思考,产生共同语言,形成模仿学习与迁移学习。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比较主动和自由。在教研活动中拥有的话语权的机会要比培训活动中多得多。
三、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为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水平,我们立足农村实际,立足校情,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重点,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健全教研制度,制度才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根本保障。
1、实施随堂课、推门课。我们是要求学校领导(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要抽时间深入课堂听随堂课、推门课,了解教师的常态课是什么现状。特别是要了解年轻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发现他们的亮点,诊断他们的不足,同时要了解学校骨干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在学校进行推广。听课后不能置之一边,还应跟任教老师一起交流分析,总结得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2、学校应该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导处、教科室应该具体安排,教研组具体实施,制定教研专题,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严格按教研流程操作,做好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总结、反思等。
3、建立教学理论研讨制度。学校应该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安排集中的业务学习活动,采用集中交流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教研成果。只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全体教师有章可循。完善了机制,就能保障教研常规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强化理论学习,学习是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
1、抓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标。学校应该严格要求并组织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多形式如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学习。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更应关注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校本培训要落实到位。可以从教育科研、今日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杂志上选择一些好的理论文章,与教师分享,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学校定期检查,也可形成奖励评比制度,促进教师参与的热情。
(三)严格监督教师常规工作的管理。
1、抓好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流程的常规管理,助推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2、抓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制定好每一次专项教研内容,提前通知上课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没上课的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严格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延伸—运用”的教研流程运作。作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老师有备而来,共同营造愉悦的教研氛围,一同共享教研的宝贵资源。
教研组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四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
教研组要积极开发校本教研资源,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确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形成月月有活动,人人是主角,事事皆收获。
3、多元拓展教研平台,拓展教研活动途径。
⑴闲聊式教研。为使教研活动更广泛地渗透于学校活动,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实现短、平、快,我们积极倡导尝试一种新的教研形式——闲聊式教研。上完课,放下书本,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即时教研活动。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很具生命力。它具有:自发性涌现、主题性突出、实效性强、互补性明显等优势。
⑵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我校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参加先进学校的教研活动,学习兄弟校教师的教学艺术,借鉴兄弟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感受他们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教学氛围。教师人人乐于参加,视野渐宽,能力提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县级、市级组织的学科教师培训,按时指派参培教师参与,参培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该邀请有丰富经验,有深入研究的老师、专家到学校上示范课、专题讲座、培训等,多反面促进教师的发展。
(3)组织联合教研活动。前几年我们也做过了多校的联合教研活动,但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心校举行的。以后多校联合教研活动可以继续开展下去,希望各校积极地支持与配合。
总的说来,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探索做出了一些事情,也取得过一定成效的,但那毕竟是过眼云烟,我在反思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如:
1、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认识问题上、个人积极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学校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中,收效不明显。3.学校在校本教研上实效性不是很明显。“一所好学校是一群好教师支撑起来的!”以校为本,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第三篇:创建校本教研特色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创建校本教研特色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伟超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与深化发展,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过去的理论和经验所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将走向形式化、浅层化和庸俗化。因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自我的研究能力和解决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能力,成为新课程推进的紧迫任务,被称为课程改革的第二推动力。校本教研是课改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课改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校园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一、校本教研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容与特点
要使学校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 团队,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发生于以学校为本的在职阶段,其核心是获得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的专门化知识。因此,思考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关注的核心在于以行动为基础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为此,校本教研显得尤为重要。
校本教研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他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力量,目的在于研究和解决学校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为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的精髓就是以校为本,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为主线的,或者以验证某项理论为目的的教研形式。
校本教研:就是组织以校为本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研活动,营造学校浓厚的教研文化,唤起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二、创建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
1、以理论为指导,营造校本教研氛围
营造校本教研的氛围,开展有计划,有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自我研究能力和解决教育教学与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能力,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要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种外力,激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开展“一人一册”的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工程,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理念,树立新型的适合时代发展的学科价值观与教师发展观,真正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核,积极参与“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校本教研,探索新课程背景 1 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2、以实践为载体,切实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研究对策,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生成引导学生新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
三、形成聚焦课堂的教研范式
1、以周周点评为抓手,进行反思、研讨与重构
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周周点评与专业引领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式的校本教研,能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真正把教学研究落到实处,使广大教师更快地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周周点评就是明确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主点评教师及具体的参与者,在人人点评的基础上,主点评教师(主点评教师由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或由一名青年教师和一名骨干教师联合担任)作归纳总结性点评,并形成书面点评报告。
具体操作过程就是把教师的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通过一位教师上研讨课,其他教师参与听课,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每次由一位教师重点点评,总结成功之处与改进之处。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等,这些具有不同背景教师的组合成的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切磋交流,使教师把自己的独特思考与其他教师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完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走进”新课程。根植于自身教育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并能解决的问题,着手研究,研究的结果用于改进学校的教育实践。找到内容和教学法的结合点,在于能把他所掌握的内容知识转化为教学法上有效并适合学生能力和背景变化的多种形态的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论相互碰撞,形成新的思想火花。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成长,起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作用。
周周点评的活动流程是一个从个体实践——集体研讨——个体反思——课程重构的过 2 程。个体的教学过程是一种自我的反思,群体的教学研究是与同行的对话,属于同伴互助式的教学研究行为,它们能对教师专业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校本教研如果仅仅停留于同一层次之间教师的交流合作,容易会使校本教研陷入低层次的静态的,缺少螺旋上升式的研究活动,因此,专家与专业人员的引领显得极为重要,让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因为他们在某个领域或学科所拥有的深厚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往往能高屋建瓴地作出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评价。这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能更快更高更强地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
2、以信息科技为依托,积累校本教研资源。
运用能够整合现场观察、录像带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教师教育与校本研修工具: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就是其中的一种工具。为教师提供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扩展视野和激发创造性,认识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可以根据需要提供选择和定格、留出解读时间,回眸精彩片段等技术手段,激发教师深入地在行动基础上反思;可以根据在行动中观察理论的机会,有利于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同时,必须拓宽视野,在基于本校教研的前提下,走出校门,加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校际教学研究活动,共同合作探讨,相互开放交流,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3、以问题研究为契机,生成课题研究的资源。
校本教研,其核心就是对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观念的教师专业发展仅限于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技巧。新课程背景下的社会与教育,正是处在从一元向多元,从规定性向创造性的转型过程中,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各种能力、情感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的自信心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要求既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质疑、探讨和反思,对挑战性教学情景所具备的教学机敏,研究自己教学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有接受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观察,并进行直接或间接讨论的准备。新的教育理念还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科研共同体” 中的重要一员,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使得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够以“研究的实践者”的形式联系在一起。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其具体操作过程就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探讨和解决新生成问题的过程。面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丰富个性的教学对象,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无疑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和难题,新课 3 程背景下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授式的教书匠,而是要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科研型教师。这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教育科研意识善于发现、捕捉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种现象的能力,能在日常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融入隐含的研究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实施研究目标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的问题,把它们生成为我们宝贵的教育教学研究的资源,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把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走上以科研促教研,科研兴校之路。
四、校本教研留给我们的思考
1、研究真问题,开展真实践,获得真成果
教师要注重与自己的工作相联系的各学科教学研究或专题研究,脚踏实地地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服务为佳。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寻找合适的切入口,降低教育科研的重心,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差异,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注意面向教育教学实际,即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与矛盾,而不是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能理性地认识自身教育的经验和长处,以及研究能力强弱,掌握选题的适宜性。还要求教师关注了解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成果,虚心学习、吸收、借鉴,尽量减少低层次的重复性研究,提高研究的层次和质量。
2、增强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意识
研究问题反映了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过程。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意识,揭开教科研的神秘面纱,让教科研走近每一位教师,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搭建一个教科研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投入教科研,探究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创造浓厚的校园科研文化。
3、更新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保证校本教研真正起到其独特的作用,并有所突破,还得要从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的更新做起。要为教师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给教师自主学习、合作研究、专家引领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成长。并且需要有整体性制度的保证,以制度的形式表述全校教师的共同信念,也有助于给出具体环境下具体的行动指南。制度背后承载着的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信念。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要求,进行创新性的适应。它为我们提供了相互之间学习、试验和机遇等,使我们具有创造能力和和创新精神,富有挑战的自信和智慧。在制度保证的前提下,通过经常化的实践逐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文化,也惟有如此,操作模式才能成为教师主动的自觉行为,实现自我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提升,比较充分地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第四篇: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根本目的,而教师的发展起着决定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得好,学校的发展就水到渠成。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因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立足校本教研,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简捷途径。
在农村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把上几次公开课,搞几次讲座或编辑论文集代替校本教研。而校本教研是有着学校特色和个体性格的,“以校为本”限定了它的基础范围,它关注的是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教育教学困难及问题。外校的先进经验都是它山之石,只供借鉴学习,而不能代替本校的校本教研。农村小学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要清醒的认识以下几点:
一、理解校本教研的意义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校本教研关注的是学校发展,凸显教师主体,回归教学实践。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特色,讲究鲜明个体。学校与学校不同,当然形成的问题也就有了差异性。师资的水平,能力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一致。
二、构建校本教研的制度
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结合具体实际,研究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础,研究本校教学的结构状况,研究家长、学生的愿望,编制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
三、形成校本教研的合力
校本教研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把大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作为目标,相互合作,人人发展,发展人人,齐心协力,先进带动后进,集体帮助个体,充分发挥团队的聪明才智。
我校专业引领的基本思路是立足本校,结合实际,体现学科特点,彰显教学风格。基本模式是“领导引领+学科骨干教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对于普通教师来说,通过引领、反思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对于整个教师队伍,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骨干教师来说,在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同时也向教师个体和群体学习,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的素养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成长。
农村教师往往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对于教研更是缺乏主动意识。因此要注重培养教师的“研究氛围”,让教师的素养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成长。即以新理念为向导,以网络平台作载体,以常规教研带弱师,以主题教研促强师,以教学反思促个体进步,以课例研究求共同发展,通过多种模式的研究活动,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专业引领,指引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很难真正把握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定期进行教师集中学习,除了学习专业文献,还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名师精彩课堂,在业务会上做主题研究,学校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每两周举行一次“教师素质提升”例会,内容有专题论坛,随笔交流,课堂教学经历故事讲述,书斋细语等。每位教师都能把教学中的感受、困惑、收获、喜悦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我校规定每学期每位学科带头人都要精心准备两节示范观摩课,并且根据教学工作计划,每位教师都要讲一节推门课,同科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以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点与缺点进行理性的思考,写自学笔记,进行探索实践。我校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中学习,有固定地点,有主持人,有具体内容,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我校把教学反思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写出真实有用的反思。既有教学设计中的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还要有教学结束后的反思。反思出成功之处,失误之处,反思出学生的不同见解,出现的问题,反思今后教学设计如何行之有效。学校对反思材料检查记录,对反思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形成综合材料。反思使教师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第四,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我校定期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引导教师间进行业务交流,教研组有同伴互助帮扶计划与实施记录。教师自由结合,结对帮扶,交流互助。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成立听课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听课小组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指导。每次听课后,及时进行课后总结,评课研讨,发现教学过程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供大家分享,对其他教师起到了借鉴帮扶作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行动研究,实施课题。
为了保证各学科校内教研活动均衡发展,每学期初根据市教研室工作精神,适时规化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把“提高小语实践”作为课题,有专人负责实施,制定课题实施计划。积极开展“晨读”和“习作”两个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晨读,让学生每天晨诵,主要诵读的内容是古典经典的名篇;习作是农村小学教学中的难中之难,我校在汲取以往的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下措施:1、强化练笔训练,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练笔兴趣为前提出练笔题目。2、开展“其实作文很简单”口头三分钟说话练习的校本课。3、利用班报、手抄报等提高师生练笔的欲望和练笔的自信心;4、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能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同时规定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读有所悟;5、提高教师的课堂指导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并结合农村作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在平淡真实的生活,在质朴纯真的乡村中,切切实实地提高农村孩子们的习作水平!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积极开展以教学为中心,自我反思为形式的多样化校本教研活动,以此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快研究型教师群体建设的步伐,力争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愿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共同探讨,不周之处请指正。
第五篇:重校本培训促教师专业成长
重校本培训促教师专业成长
白房小学历来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白房小学组织开展了“人人上好一堂公开课”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教师们的积极响应,大家都倾尽全力,不厌其烦,精心准备,巧妙构思,设计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思路。一堂堂令人满意的公开课,充分展示了教师们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采。每节课后,教导处还认真组织“2+2”评课活动,即听课教师要提出2条优点和2条缺点,且不能重复;授课教师听取了听课教师的意见后,要撰写一篇课后反思文章。
4月27日,此项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当天下午放学后召开了总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