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夏:见证穆斯林美食
〈〈临夏:见证穆斯林美食〉〉
(《中国美食地理》2007.05.)
汉字 文/图
一.引言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临夏市游览几天,竟在清真餐饮景观,清真寺城域景观和现代商业景观融合的风景线上经受了认识重合。
我以前到过临夏市,是和几位朋友到离临夏近百公里远的临洮县城办事,顺便驱车驶入临夏市的商业区南门广场的,在附近街区溜达了近一个小时,让商店餐厅的门面、橱窗和小吃摊的热闹景象在心头划下一段印记后,便和几位朋友一头扎进一家餐厅,合伙将几斤手抓羊肉,几碟小菜和几碗面片填进肚子,完了一抹嘴,驾车返回兰州。自此,一想起临夏城,那次短暂停留留下的印象便弥漫脑海,就以为临夏城的全貌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这次重返临夏前,这些印象又实实虚虚、近近远远的浮现脑海,不过心里叮嘱自己,到了临夏应该尽可能多地去观察大街小巷,尽量多地接触并品尝那里的美食小吃,因为这些才是一个城市的细节所在,而细节是最有力量的;因为临夏还是穆斯林聚集的城市,清真寺文化无疑是提挈万千生活的精神高点之一,所以我还须沾染清真寺文化的精气,以给获得的临夏市的美食印象和其它印象找到精神归属。
二.穿街过巷细品味
贯穿临夏南北交通主动脉的是条商业街,全长约七八公里。
以商业街中段的南门广场为界,北上街道叫团结路,南下街道叫解放路。全程有许多美食所在,其中,南门广场的小吃夜市,长不过五六十米,却挤满了五颜六色、玲珑剔透的小饭馆小餐厅。解放路与前河沿的十字路口也有个小吃夜市,一样人声鼎沸,热闹得很。
作为穆斯林聚集的城市,临夏的夜晚看不见灯红酒绿的场所,只有温馨的万家灯火,琳琅满目的商店夜场,和耀眼路灯照亮的街道。最红火之处,必定是两个小吃夜市,——夜色将彩色帐棚内的灯光浸得珠光流溢,密匝的桌案几乎摆不下临夏多半小吃品种,锅釜则升腾着小吃应有的香气或雾气。放眼看,风卷残云处是满座的食客,人头攒动处是熙熙攘攘的游人。游客以当地人居多,有全家人搀老携幼逛夜市的,也有朋友同事相邀一起图饱餐之快的,有因年龄年龄不同佩戴不同颜色盖头的回族妇女,也有头戴号帽的回族老汉小伙,还能遇见外地人和异国客。在一个彩帐内,我就看见几位金发碧眼的欧洲游客坐在那儿,不管男女,其嚼咽烤肉的功夫不弱吾辈。
我每天晚上返回住宿饭店时都要经过这两个地方,每次都会绕着市场转一圈,美美地浸染这片红火和炊香,如果没吃晚饭或者肚子还能盛下一两样小吃,会选准一两个摊位坐下,端起碗或者拿起烤肉,将夜色和美食一并咽下。
除了餐厅、小吃夜市和小吃街外,商业街经营回族藏族服饰、皮货和生活用品的商店留给我的印象也深。这里所以有藏族用品商店,是因为临夏和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毗邻。在我眼里,那些色泽鲜艳、形状与图饰多样的民族生活用品,无疑是高度浓缩两个民族生活习俗和艺术想象力的器物,它们虽然无声无语,却以摄人的魅力击中我,使不甚灵敏的意识奔涌而起,去品味那份艺术的才华,吞吸这份生活气息。上次来临夏只逛了全条街的极短一程,没有看到民族用品商店,更没有从商业街走向历史文化宗教胜地,没有从高楼大厦走向平常人家的街区。这次将整条街走了不下三个全程,又造访了更多更远的大街小巷,终于将许多街区许多餐厅和许多小吃摊的印象、将清真寺的印象、将民族商品的印象装进意识,还装下了饭菜的味道,虽然饭菜那有形的蛋白质、维生素早已化成体内汪洋般的细胞的一部分,无形的味道却盘恒记忆里长久不散,也消散不了了,咂咂嘴,那口感,那香气依然会萦绕口舌间。
前河沿街是东西走向的大道,从南北走向的解放路中段横穿而过,临夏人习惯将两条街交叉处的十字叫做东关。以大十字为界,东马路叫前河沿东街,西马路叫前河沿西街,总长约六七公里,马路两边尽是经营小百货、小食品、小五金杂货和茶叶的店铺。
我是在一天晚上进出十字路东北角的清真和鑫源餐厅时发现这条街的。那天晚上九点多了吧,我去清真和鑫源餐厅吃晚饭,看见大堂中央一张长方形餐桌正被许多藏袍藏靴的藏族汉子密密匝匝地三面围住,无人坐的那一面如山口间的一马平川敞开,他们没有想象中的载歌载舞和豪爽的笑,只围着一桌手抓羊肉和饭菜静静地吃,轻声交谈,可是,却分毫不减彪悍的份量。他们出现在穆斯林餐厅,无疑带来了星月世界和草原山鹰汇合的气氛,虽然现代灯饰和装饰材料尽显华光流彩,在我眼里等于白搭,它们完全被笼罩在两个民族合于生存之本--做饭与吃饭的光彩之中,我想做饭与吃饭,折射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轨迹的基本色,从做饭与吃饭的场景中,可以见证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不同的生活态度及其操守。
此时此刻,我这个第三者就被这种汇合构成的精神场景所击中,萌生了让相机芯片留住这番场景的想法,就站起身,走近藏族汉子围坐的桌子,站在无人的那个空挡前,准备提出给他们照相的请求。必要的铺垫少不了,于是先向草原汉子们洒下微笑,他们停止了吃饭和轻谈,齐刷刷地向我仰视,我猝不及防,一张张黝黑的脸庞向我射来草原的阳光与风霜,一个个黝黑簇密的长发甩来蓝天白云的帅劲,一个个坚实的臂膀、稳如山脉的藏袍更像撑起草原的托架与基座,呼啦啦地涌出一股无形的大气势,从眼前飚过,穿越楼顶飞向夜空,我的口齿显然被冲得七零八落,但是还是努力拼凑了些声音传递给他们,没人吱声,所有人的脸上浮现出警觉的神色,我咂咂嘴,企图将尴尬舔进嘴里,一位身穿深褐色藏袍驼绒上衣的藏民终于望了我一眼,淡淡一笑,摇了摇头。他们当然会拒绝我的请求,因为,连我自己都恨不得将那蹩脚的演讲扔到山沟里去。
我只好将身体放在一张空桌子的椅子上,那是一个角落,掩护了我去对付一斤手抓羊肉,几小碟青菜,一个油酥饼,一份鸡蛋醪糟,等吃完饭,餐厅只剩下寥寥几人,藏族汉子早已离去,于是就和餐厅经理马女士、杨厨师攀谈起来,终于让一些清真菜谱弥补了刚才的遗憾。走出餐厅,夜色里的前河沿大街拂来一阵凉风,我心里忽然萌动明天走这条路的愿望。
第二天,我走遍了整条前河沿街。那穿着白色或蓝色的长大褂,留着伊斯麦尔式胡须的男老板,披着古兰丹姆式头巾的女店主,还有商品堆成山的商店,使我对此街寄予厚望。团结路和解放路的清真餐厅只让我的愿望实现了一半--接触和品尝了许多美味菜肴,可是餐厅的装饰却让人失望,竟简约成招牌上的清真二字和绿色,门面、大厅、包厢几乎是其它大城市装饰理念的翻版,餐厅人员的服饰也简约成没有民族特色的样式,单调,笔直。我以为前河沿大街既然有伊斯麦尔和古兰丹姆来经商,大街某处必定有地道的伊斯兰餐厅,里面有用阿拉伯风格装饰的拱门、穹窗、绸帷、墙裙,有身穿民族服装的服务员来回穿梭。没想到,走完一个来回,没有看见一家这样的餐厅,只在前河沿东街附近一家餐馆吃了味道不错的河州包子,在前河沿西街与新西路交界处看到几个小吃摊。由此思忖,如果说临夏民族餐厅有什么不足的话,大概就是绝大多数餐厅的环境布局和风格和其它城市的餐厅没有多大区别。
我重返临夏,恰逢穆斯林斋月,华寺街的小吃摊圆了我愿望,看到了地地道道的民族风情。
华寺街东面和北大街连接,西头搭在南北走向的新西路,形成个丁字形的三岔口,——新西路是丁字路的一横,华寺街和北大街是丁字路的一竖。居于三岔口焦点处的是新西路西侧的老华寺,它也是这里的最高建筑,许多小吃店和摊位以老华寺为中心,向新西路南北、向华寺街以东三个方向延伸。小吃店多是老式平房,门脸被木门板木窗户占满,房内空间不大,号帽美髯和丝纱盖头的男女店主站在窗户门前的条案后面,条案上摆满了各种小吃食品,有更多的小吃摊主将桌案沿街摆开,上面摆着各种小吃,如馓子、糖油糕、酿皮、面肠、羊杂碎、牛羊杂割,以及煮熟的鸡肉牛肉羊肉等等,桌案旁边的铁锅铝锅则咕嘟嘟地冒热气,飘油香。近看远看,不管年轻年老的男女店主摊主和购买食物的人们,民族装束和一举一动,让街区本来浓郁的民族色彩更加浓艳。这诱使我三次来到这里,一方面随处走,一方面努力吃,虽然一张嘴盛不下眼花缭乱的小吃,还是尽力想多品尝一些。
得暇去了一趟红园公园内的清真银星餐厅。公园的大门紧闭着,就绕着公园的铁艺花墙向侧门走去,人在花墙外面,已被花墙内的曲廊幽亭、葱郁的树林熏得清气满怀,来到侧门口,一眼望见深院之内立着一座仿古楼阁,两根红色圆柱挑起个大雁展翅状的层层琉璃瓦的门亭,亭檐下的一块朱红色匾额写着清真银星餐厅几个镏金大字,还在二楼一扇窗内看见一位蓝衣女子正遥指窗外某处给身边一位男士说着什么,此情此景使我顿生迷茫,不知楼阁是真实的画苑,还是古代山水画中的飞檐牌楼,悠然想起唐代诗人戴叔伦作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慢慢,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红园西侧的三座古建筑群吸引了我,原来是三个伊斯兰拱北,即:大拱北,国拱北和台子拱北。免不了整肃精神,征得三座拱北阿訇同意,一个人在清静的前院后庭,在长廊阁楼碑亭间悄然观行,在门廊,在功德长廊和院墙上的砖雕前驻足细看,其精湛的工艺堪称中国砖雕艺术的上乘之作。
从拱北出来拐个弯,从大理石铺成的红园广场走过,再拐个弯,走进一个浅短的向南敞开的走道,走道外的马路热闹异常,后来知道那叫红园新村路,路两边六七层高的楼房排得望不到边,路有两车道宽,车辆不多,行人和自行车却往来如织,特别吸引我眼球的,是对面马路一字排开的小吃长蛇阵,它们犹如一串颜色火爆的花边,绣在现代楼宇的下摆,将自己的热气溶进旺盛的人气,将一段街道烘得热气腾腾。自觉不自觉,我被马路对面的摊位吸引过去,一位手拿毛巾在摊位上方扫来扫去的回族妇女将脸转向我,一边笑一边嘴里不知说些什么,边走边听,才知道是问喝不喝油面茶,正好走得又累又渴需要休息,加上大嫂热情招呼--我没有遇见穆斯林妇女这样热情招呼顾客的,便落座接茶,让香热的汤茶滑过舌面,溜进肠胃。后来听当地人说我在红园新村路、华寺街和其它一些地方看到的摆在街头上的小吃摊在斋月期间才会有,平时是看不到的。当然,华寺街的小饭馆、小甜食店和其它地方的小吃夜市、韩家寺街的小吃摊除外。
喝完油茶,站起身继续走路,右手出现一个岔口,一条路向南伸展过去,远远望见一座巍峨的清真寺立在远方,就不假思索地一步一拐地走过去--再没有连续几天这样走路了,两条腿灌了铅似的沉重,心里还得为两支又酸又胀的脚板担忧,它俩总是不争气的在起泡与不起泡之间徘徊。可是心气依然不减,提携双腿向前迈,走到地方一看,原来是熟悉的老华寺,看看,我有点晕头转向了。少不得在这里转一阵子,之后望着南面不知多长的新西路决定走一走,就披着下午的斜阳向纵深处走去,路上行人很少,街道两面尽是干净整洁的老式平房,阳光静静地照着路面,洒在两边的平房顶上,溅起无数的金光无声闪烁。走不多时又看见一座高大的清真寺--前河沿清真寺,就走了进去,门口的人们听一位异乡客希望了解清真寺,就将我让进一间摆满桌子沙发的大房间。后来,我揣他们的言语和一份资料接着南行。
三.吃中有真情
那天,我在韩家寺旁的古兰经书店内逗留了一会儿。
太阳高悬,晴空万里,清澈的阳光斜着身子照进洁净的书店,使书架墙壁通体透亮。
店员很年轻,先是给我介绍伊斯兰教经典著作,后来看我特别注意伊拉克冲突和萨达姆的碟片,就和我攀谈起来。在离兰州150公里远的临夏倾听一位年轻的穆斯林谈论数千公里外的伊拉克冲突和萨达姆,且不管观点如何,地理错位感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妙。我恍然处在了现实与联想的双度空间里:意识里的圣城麦加的太阳下,几百万朝觐者涌动如海的白色衣衫牵引出向我招摇的临夏那许许多多的尖顶圆顶的清真寺,清真寺脚下的一条条路也一齐铺开,这些天看见的号帽长袍银须的穆斯林老者,轻纱盖头长衫飘逸的穆斯林姑娘,号帽下的穆斯林小伙儿的灿烂笑脸,遍布全城的餐厅和小吃摊的红火景象,就汇成了生活的海洋,现实和历史的洪流,并以清澈静谧的面积漫入心中--那是人们笑貌遮不住的静谧眼神汇成的,这让我感动,让我在自惭形秽中品尝自我精神的迷茫与升华。
在我这个外地人眼里,临夏的餐饮文化就在这种信仰文化之下,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在寻常百姓的老式平房里,在城乡千家万户里,被无数双生灵的巧手和无数张餐桌所演绎。这对于我有着极大的诱惑,因为,我被临夏回族饮食在如此广阔的地域所演绎而感到兴奋,它鼓舞了我在餐厅饭馆小吃摊间,在寺院拱北间穿梭,既想从那些美食小吃中品嚼出精湛的技艺,也想靠近他们的历史和精神边界,靠近他们的生存意念和生活态度。
五千年前,临夏即成为祖先的栖息地。两千年前秦汉王朝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抱罕,后改称导河,河州,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番古道重镇,是明代著名四大茶马司之一,有“河湟雄镇”之称。其携祁连山和西秦岭山脉交汇形成的平原与丘壑切割出的地势,便拥有了无数田亩和牛羊,就给了临夏城演绎独特历史的养料,一是它成了西部商贸的旱码头,二是因为穆斯林信众聚集、清真寺众多、宗教气氛浓郁,加之文化发达,就使临夏获得了中国“小麦加”称号。
繁荣的溶化剂必然有商业的功劳,勤劳能闯的临夏人自然会用商业将这片土地推转的红红火火,其中从商者多以餐饮业为主,临夏回族过去的两句老话对这一景观勾勒的形象:一说妇女“上炕当裁缝,下炕当厨子”,二说“好厨子出在男人中间”。按过去传统分工,到外面闯天下,置家业是临夏男人份内的事,妇女则在家里侍候男人和孩子。“上炕当裁缝,下炕当厨子”,成为量化回族妇女是否能干的标尺,她们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裁缝和烹调技术,新婚之机即是“会考”之时,考试科目须在婆家擀一张“试刀面”,这个试字,既考验她的刀功、揉面和揪面片的功夫,也考验她制作臊子、烩菜和泡制民族茶食的功夫。说来也巧,多数闯天下,置家业的临夏男人不在家主厨,却在外面世界摆下了案板炉灶,久而久之练就了“好厨子出在男人中间”的名声。夫唱妇随,是临夏产生优秀而丰富的清真餐饮食品的原因之一吧。
清真餐饮里的“清真”解义是:清,即清洁;真,即真实,合法。合起来有“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之意。“清真”是伊斯兰教专用术语,宗教称清真教,寺院称清真寺,食品称清真食品。清真食品是指按照伊斯兰教教规制作的食品,其制作过程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大体有四条:一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二是鲜活食品,不吃死肉病肉,不吃中毒和掺杂掺假的肉,不吃不卫生不干净的食品。宰杀活物须诵真主之名,一般穆斯林会请阿訇来进行;三是有益于强身健体的食品;四是符合环保要求的食品。另外,穆斯林严禁饮酒。所以临夏只有餐厅和饭店,没有酒店或酒吧。
我一直着迷于汉族和穆斯林在“吃”的认识观上的区别。
汉族在饮食上是无任何禁忌的,虽然道教佛教有素食要求,却不是全民性的,宴席风尚客观上讲又排斥节俭,虽然有人会说些节俭的话,却如轻轻点水般无关痛痒;而伊斯兰教在饮食上的禁戒,是建立在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基础之上的。
对食物禁忌最显著的,伊斯兰教有如下迹象。一是禁食自死物,包括没有经教法规定而宰的自死物,因疾病、衰老或中毒而死的动物,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自死动物。二是禁食血液,因为血液中往往残存有害的细菌、病毒,宰杀牛、羊、驼、鸡、鸭、鹅等动物时也要将其血液空干流尽。三是禁食猪肉,既是遵从《古兰经》的教导,其次认为猪肉里有许多寄生虫且生活习性不好。四是禁食习性凶残的动物。五是禁食动物的一些器官,如胰子、苦胆、膀胱、阴茎等。六是禁食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七是严禁饮酒,禁酒的本质不在于酒是由什么原料做的,而是酒能产生“醉人”的恶劣后果。
有禁食的食物就有可以食用的食物,《古兰经》说佳美的食物可以食用,伊斯兰教学者马坚教授解释说:佳美的食物,是纯洁的、可口的、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性情温顺,以谷草为食的牛、羊、驼、鹿、獐、狍、鸡、鸭、鹅、鹌鹑、鱼、虾,植物中的瓜果蔬菜,矿物质的碘盐铁锌等。《古兰经》在论述佳美的食物时,常常与“合法”相提并论。合法的食物大体分为,第一不是靠骗、偷、抢劫和受贿得到的食物;第二不是《古兰经》禁止的食物,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
通过这种对食物的选择及其规定,伊斯兰教认为,可以杜绝动物的不良遗传物质侵入人体,杜绝动物的不良习性影响人性,从而避免对人体和人性两方面造成危害。
开斋与闭斋,是以四角特有的一中规定。在每年伊历九月,即莱麦丹月,穆斯林必须斋戒一月,时间从该月看见新月开始,到下月再见新月为止。我国穆斯林将这个月称之为“斋月”。
从伊斯兰教信仰讲,莱麦丹月是幸福降临穆斯林的月份。可以使人们完成内心的纯净、精神的升华,使人们体念食物的珍贵,体验贫困者饥寒相迫的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滋生扶危济困的同情心。同时,还可以使灵魂与肉体得到“磨练”,磨坚意志力,炼旺进取心,培养不畏困难的精神。
斋月期间,穆斯林每天拂晓前进食,到日落后方可开斋用餐,白天不进饮食,到日落后方可开斋用餐。到开斋之日,穆斯林身穿民族盛装,来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也有的在阿拉伯绿色旗帜带领下,组队前往选定好的郊外开阔地举行盛大会礼,当地把这一活动称为“出荒郊”。不论干部、工人、职员、农民、学生、居民,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参加“开斋节”会礼,特别是“出荒郊”,成千上万的穆斯林会齐聚于郊外开阔地,整齐面向麦加“克尔白”(即天方)方向跪拜,聆听阿訇讲经,讲解斋月的尊贵、封斋的意义、聚礼的神圣,然后做礼拜,朗诵《古兰经》,祈求真主的恩赐,祝愿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家庭和睦。不论天气如何变化,不管风吹雨打、烈日酷暑从不会有人中途退场。
在我国古代,汉族也曾有过斋戒的规定,如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两天家家必须禁火,人们只能吃现成食物,以寄托对先辈的怀念。孔子对于斋戒说过:“斋必避席”“斋必有明衣布。”意思是说斋戒期间必须素食,避免大吃大喝。必须穿洁白衣裳,不穿华装丽服。可是随着岁月流逝,这种传统已被人们遗忘。
四.临夏小吃一览
穆斯林给“吃”赋予了如此庄严的审视仪式和规范,使创造美食的历史有了有序的轨道。经过无数代无数人的努力,现在临夏的清真食品已经异常丰富,我从餐厅厨师和小吃摊主处就了解到一些食谱:如特色大菜有烤全羊、迎宾瓜灯、凤送吉祥、金牛送宝、清真鸳鸯锅、清真什锦锅、金雏朝阳、浇汁脆鱼等等。小吃也多风采,一些食品已传至全国、远扬阿拉伯世界,如牛羊杂割、河州包子、手抓羊肉、油锅盔、臊子面、酿皮子、发子面肠以及甜麦子等等,这些无疑为甘肃餐饮文化添加了一道独特的美景。
比如我最喜欢的临夏小吃——鸡蛋醪糟,其烧制的工具和其它地方不同,弃电炊具,液化气灶具不用,专用老式炉灶,木炭是燃料,以小风箱鼓风,使煮制的醪糟香郁甜醇,食用时泡上糖酥馍饼,作为早点堪为受用。
油面茶也是临夏名小吃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先把新鲜的牛羊油切碎,在锅里煮成液体,再撒入面粉进行搅炒,炒成微微发黄的干粉状就可以了。这道工序叫做备料。喝油面茶时,要用专门烧制好的茶水浇拌才可食用。具体操作是先用茶壶或小锅盛上清水,将细茶或茯茶拌入其中煮沸,煮茶水的程度以酽浓为宜,然后滤清茶叶,加进调料,以麻辣佐料为宜,再加适量的青盐,酥油、红枣、核桃仁,最后将油面粉拌入其中搅拌,直到油面茶呈汤状。这种油面茶分细茶油面和茯茶油面两种。细茶油面清香可口,是茶之上品,茯茶油面幽香壮热,很适合老年人食用。
酿皮子 称得上是临夏一绝,它是把优等面粉用水洗渍,将面筋和淀粉分离出来,精制成一种果冻状食物,把其切成长条,装入碗中,再拌上青蒜、椒盐、芥末、芝麻酱、辣油等佐料,吃起来香味绕口,精道耐嚼,而且价格低廉,是人们特别是妇女们的喜爱食品。
手抓羊肉 是临夏食品的代表作。以东乡羊肉最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东乡羊肉即成为帝王贡品,到了明代还有“贡汤羊87只”的记载(明嘉靖《河州志》卷1),称之为“?罕赤髓羯羊肉”,也叫“?地羊”。有一首“花儿”唱得好:“骑上个毛驴赶上个牛,锁南集市上卖走,三炮台碗子手抓肉,庄稼人活了个风流。”它选用膘肥肉嫩的羯羊,请阿訇按伊斯兰教规屠宰后分成若干件,放入锅中煮,加入适量花椒、青盐、生姜、草果等佐料用温火炖熟,切成大块,食用时不用筷子,手抓羊肉其义就是用手抓食,蘸上盐,就着大蒜享用。桶子肉 是手抓羊肉之上品,它较之一般手抓羊肉在选料上更为考究,必须是小龄羊,所以肉质鲜嫩,所谓桶子肉是旧时小贩把这种手抓羊肉乘热装进桶里,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故获此名。
羊杂碎是由羊下水作料的食品,有句谚语叫做“腮肉肚梁子,蹄筋油葫芦”,说得是食用羊杂碎须讲究腮肉、肚块,蹄筋,余下的小肠用面浆灌成面肠,大肠用剁碎的心、肝、肺灌成肉肠(俗称发子)蒸煮好,再加以爆炒盛入碗中,浇上陈醋,辣油,蒜泥等佐料,吃上一碗,顿然抖擞精神。
牛羊杂割用牛羊内脏烹制而成,是一种美味实惠的回族传统小吃,早在明代,回族人民烹调杂割的技艺就已经名播远扬,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在回族诗人马云客家中品尝牛羊杂割的情形。崇祯11年(公元1638年)10月,徐霞客在云南昆明考察,云南回族诗人马云客将他请入家中,每天“割鸡为饷,肴多烹牛羊杂割脯而出,甚精洁”。
临夏油炸食品众多,美不胜收。
馓子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名“环饼”或 “寒具”。关于这种食品的做法,且看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作的描绘:“寒具,即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许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咏之:“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种传统油煎食品现在被回族和其他伊斯兰教民族所继承并加以发展。
馃馃是回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油炸面点,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先以蛋清、蜂蜜和出浅黄色的面,再以酽茶、红糖、枣泥为料和出褐色面,然后将浅黄与褐色面迭合一起,然后就看制作者的手艺如何了,高超者会捏出孔雀,锦鸡,蝴蝶,蜻蜒,荷花,石榴,秋菊,如意,灵芝,瑶草等形状各异图案各异的馃馃,又名为嵌花馃馃。
除了馓子和馃馃,临夏还有一种制作相对简单的名为油香的食品,样子类似汉族食品中的油饼。油香的来历可不一般,是穆哈穆德从麦加迁徙麦迪纳后,一位朴实的农民拿出家里仅有的油和面为穆圣制作的食品,为此,在穆斯林心目中,油香包含的意义早已超出食物本身,有着至诚首一的象征。
在临夏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小吃,往往与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麻浮包,其原料有白面,麻子,洋芋,葱,盐,味精,花椒,碱面等。面食做法和一般包子类同,不多介绍。麻子要捣碎捣细,置入开水锅中搅拌,及时将泛起的白沫舀出另置,继续加凉水搅动,将泛起的白沫舀出,直到不再泛起白沫,舀出的白沫就是麻浮,即麻子油面脂。把洋芋煮熟剥皮,将其和麻浮共拌,加入葱花、盐、花椒粉、味精揉匀,成麻浮馅。然后将面叶展开,置入馅子,旋捏成包,上笼蒸熟。其滋味的鲜美,难以言说。
羊眼儿包子的做法相对而言就简单多了。一种做法是把发好的白面切好,再加入适量的白糖,碱,揉和均匀;选用肥嫩绵羊的上脑剁成馅,加入水发干贝丁、玉兰片丁、葱、姜汁,再加入香油和少许盐,搅和成馅;现面包馅,现包现蒸,每个包子的个头儿如“羊眼儿”般大小。另一种做法是把发好的精白面粉和好,不放白糖,只放适量碱揉和。馅子同上,加水发虾仁丁、水发木耳块、葱末、姜汁、盐、香油搅拌均匀。包子的大小与前一种同样。
浆水面也是我最爱。其浆水是将芹菜、萝卜、土豆、紫花苜蓿等蔬菜洗净煮熟,勾少许面水,稍晾后放进坛子里,舀一碗现成的浆水倒入其中做酵子,搅匀后将坛盖封好,冬天用棉被捂住,放在暖气旁,夏天置于不太阴凉的地方即可,三天后启开坛盖就可以食用了。浆水面的品种也较多,有两种素浆水面,其一用清油将葱末炒成葱花,然后调入浆水滚沸,浇入已经下好的面里面搅拌即可食用,特点是味清适淡;其二把浆水凋入盛面的锅中,即做成“一锅面”。两种吃法一般是在吃了手抓羊肉之类的油腻食物之后食用。还有一种牛肉浆水面,是将新鲜牛肉剁成肉末,用清油将其和葱一齐爆炒,再倒入浆水滚沸用来拌面,牛肉补阳,浆水滋阴,二者合一正好中和,特别在天热之时不吃肉嘴馋,想吃肉又嫌腻,牛肉浆水面是最好的美味。
五.结语
几天游历临夏,比起前一次一个小时的停留多了更大的行进空间,才发现第一次印在脑子里的印象多么苍白。
那几天,我将酒席上扯嗓子划拳的习性收敛起来,让自己平添了一份端庄与肃穆。穿行在临夏城的大街小巷,几天时间自然不会走完临夏城的每一条大街每一条小巷,只是不停地走动,从日出走到日落,品尝了、见证了比手抓羊肉和揪面片丰富许多的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浸染了小吃街小吃摊的民俗风情,亲临了这些街的繁华喧闹,那些街的清静祥和,接近了清真寺和穆斯林信众,——不论是透视街市的喧闹繁华,还是凝望清静行走的人们,只觉得静谧的精神气息透过一切现象拂面而来。由于我在临夏石正处于穆斯林斋月,伊斯兰教规定斋月期间穆斯林不仅要禁绝以往所不许的行为和欲望,不仅要禁食,还不许发怒、要抑制嫉妒、对人对事要更采取宽容、和善和谦恭的态度,所以,我想这是静谧的精神气息如此浓郁,给我以更大触动的真正原因吧?
也许,临夏的美食和市井景观,正是其宗教文化和民俗传统的物质载体之一,而那无处不在的清真寺既代表了这种景观的物质和精神的广度,也代表了物质和精神的高度,赋予了临夏美食以深厚的精神内涵。
第二篇:临夏中学
临夏中学
临夏中学始建于1923年。1943年设立高中部。1980年被确定为全省24所重点中学之一。1989年、1992年、2006年三度被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校现有各族学生3500多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246人,占学生总数的35.6%。现有64个高中教学班。有教职工269人,其中专任教师239人,省州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省州级青年教学能手37人。有高级职称教师64人,中级职称教师82人,初级职称教师7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3.31%。2005年,通过州级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2008年5月,通过了省级示范性高中初评。
2009年5月,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理清发展思路,规划发展远景,确定了“崇德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悦纳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的育人理念,弘扬“严谨治学,乐于奉献,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学校传统,倡导“立德修身,严谨诚信,爱心育人,敬业乐群”的教风;培育“敬、进、竞、谨、静、净”的学风;以“志向远大、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鲜明”为育人目标,遵循“以德治校,质量立校,教研兴校,名师强校”的办学宗旨,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州内各族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学校建有综合教学楼1栋,建筑面积12355平方米,图书阅览楼1栋,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学生公寓楼1栋,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理化生实验室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现在的17个,已建成连接综合教学楼、旧教学楼的校园网,另建有计算机室4个(其中教师电子阅览室1个),各办公室安装有计算机。有多媒体教室11个(包括8个安装有电子白板的教室),微机总数达537台。有容纳700人的多功能厅1个,能容纳1800多人、投影设施齐备的多功能大厅1个,有能容纳300多人的报告厅1个。图书阅览室2个,面积520多平方米,可供400多人同时阅览。教师阅览室1个,面积16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67万册。拥有100米直跑道、250米环形跑道的人造草坪标准体育场1个,面积7952平方米。有640多平方米的体育训练馆1个。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兵乓球场、体育器材达到国家《中学体育器材实施目录》二类标准,能满足师生活动的需要。按照《临州府纪【2008】7号》文件精神,随着“临中小区”的开发建设,校园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校园整体布局将更加合理。目前,学校申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已通过。80年来,特别是解放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培养了以数万计的建设人才,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校园面积达80亩,全校有教职人员189名,其中专任教师146名。有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30名,中级教师65名。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在读研究生16名。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族学生2400多名。自1984年以来,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全州首位。2003年6月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标志着临夏中学迈开了向省级示范性高中冲刺的新步伐。2003年高考,参考的488名学生中,397名学生被省内外各类高校录取,升学率为81.35%。2003年10月,总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2355平米的综合教学楼建成并投 入使用。2004年4月,投资380万元人民币,建筑面积5600平米的学生公寓楼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在新的世纪,以直接造就地方建设人才,间接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为己任的甘肃省临夏中学,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在地方党政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指导下,恪守“团结自强,求真创新,敬业勤学,育人报国”的校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民俗—临夏砖雕
临夏砖雕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及西南部,是自古以来从中原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的必经之路,属于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里聚居着汉、回、藏、东乡、撒拉、保安、土等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临夏市位于陇南夏河之畔,这里的建筑砖雕艺术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走进临夏,凡属古典建筑,不论是回族的礼拜殿,还是汉族的社庙,不论是昔日的达官贵人的公馆、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人家,大都饰有精美的砖雕。
临夏砖雕(也叫河州砖雕),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甘肃工艺百花园中的又一朵似锦奇葩,在国内外负有盛名,运用颇广。
砖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制作,留有“厚敛雕墙”的记载。临夏砖雕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至今,这里的寺院庙庵、庭院别墅和民间住宅的山墙影壁、甬道门洞里,到处都能观赏到精美绝伦的砖雕,故临夏又有“砖雕之乡”的盛誉。
临夏砖雕就其工艺来分,有“捏活”和“刻活”之分。所谓“捏活”,就是先用经过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各种造型,然后焙烧成砖。这种作品大多独立成形,如龙、凤、麒麟等,多用于屋脊之上。所谓“刻活”,就是在烧好的砖上用刀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绚丽画卷。这种作品大多装饰在门庭、照壁之间。多层次雕刻,即“浅浮雕”、“高浮雕”、“阴线雕”,是临夏砖雕的精华之所在。一幅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宛若一刀刻成,给入以强烈的立体感。
临夏红园和东宫馆是临夏砖雕艺术保存最完整的地方。红园的砖雕作品多系回族砖雕名家周声普及其族人的杰作。一字亭南侧照壁上的《泰山日出图》采用国画荷叶欸的技法,两峰巍峨对峙,中间石径奇险,更有宝塔耸立,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北侧照壁上的一帧 《石榴双喜图》更是玲珑别致,惹人喜爱。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双喜鹊似已饱赏了那珍珠似的石榴,正在举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残汁。高明的构恩、精湛的雕工,把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几块青砖之上,令人叫绝。
据有关资料记载,东公馆坐落在临夏市城东南角,是马步青的私邸。东公馆占地200多亩,古建筑156间,建筑面积约5860平方米。1938年动工,1945年建成,现大部分保存完好。解放后先由解放军接管,后划归地方使用。现为甘肃省级保护文物单位。东公馆在建筑艺术上最负盛名的是它的砖雕,共有189幅雕砖分布在各个建筑物上,构成绚丽多彩的艺术图案。每个图案造型新颖、结构严谨,均出自回族砖雕艺术家绽成元之手,是临夏地区的砖雕精粹。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砖雕面朝阳,无遮挡,虽经几十年风吹日晒雨淋,几乎没有任何损伤。正院南房看墙上雕有含苞待放的牡丹和亭亭玉立的茶花。正楼两侧还有一幅幅上乘的砖雕,各幅图画交相辉映,典雅别致,浑然天成。集中体现了勤劳智慧的临夏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特色。
东宫馆天井正面壁的大幅山水砖雕,山峰峥嵘、黄河滚滚、红日高照、青松郁郁、白帆点点、鸿雁列阵、楼台亭阁巧布,奇花异草点缀,将锦绣河山尽收一图。另有一幅葡萄攀援图,形象十分逼真,几枝葡萄歪歪扭扭,搭在用“竹子”竖起的架上,硕果累累。也许工匠们耽心那一串串令人馋涎欲滴的琼果太沉,会滑下架来,便用细细的“麻绳”将其枝干绑在架上,真是妙不可言。
遍览临夏砖雕,不论是那一种图案,均不见人物活动的场面,这是临夏砖雕的重要特征。因为穆斯林笃信伊斯兰教,真主独一,不崇拜任何偶像,所以,即便在客厅寝室,也不挂有人物形象的图画。
近年,临夏砖雕艺人推陈出新,在传统“平面雕刻”技法基础上,采用了高浮雕手法,使意境、刻工、图案更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国际友人看了砖雕艺人的“雄狮滚绣球”、“碧波荷花”、“鸣鹿”、“墨龙”等新作后,赞不绝口,称为“惊世绝艺”。
临夏砖雕的民俗文化资源价值评价
临夏砖雕的特色
在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建筑艺术装饰品,已成为家家户户建筑中必备的,大都镶嵌在砖木结构建筑物的侧墙中央或山墙正面墙头的檐下和庭院影壁正中,有个别的高筑于屋脊之上,是专门用来装饰砖砌墙壁的手工艺术品。
临夏砖雕的手法一般为浮雕或一层的浅圆雕,其雕刻技法则复杂多样,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
从历史来说,临夏砖雕艺人大多数是穆斯林,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律,严禁偶像崇拜,所以临夏砖雕中不见人物饰样,这也是临夏砖雕的重要特点。临夏砖雕的照壁与嵌墙的题材则多为代表长寿之意的松、鹤、鹿图案和代表高洁之意的梅、兰、竹、菊,表现这类传统文人乐于表现的题材也与临夏人民祈盼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望有关。
临夏砖雕的装饰纹样可分为几何花纹、植物花纹和文字花纹这几类。几何花纹如几何纹、祥云纹、博古纹,大量采用多角式、格子式、锯齿式和回环式等构图。常用密集连续的花纹组成整体效果图,构图中心可有可无。植物花纹如卷草纹,多以卷草和花卉为原型,多采用石榴花、葵花、牡丹、莲花、葡萄等。文字花纹如字环纹,常使用《古兰经》中某些名言警句组成各种圆形或带状的装饰图案。建筑的围墙与圆旋门多用圆形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几何图案,如回纹盘长寓意连续不断;博古纹样最流行琴、棋、书、画图案,代表儒雅。另外金钟玉罄、吉庆如意、道家八宝等纹饰也是常用的图案。此外,临夏砖雕中象征性的谐音图案在其装饰上更是比比皆是,如蝙蝠(有福),瓶(平安)等。除传统纹样外,还直接以实物为蓝本,如临夏红园中周派代表周声普的荷花图等等。砖雕砖雕与外地砖雕的不同
河州砖雕历史源远流长,一个图案往往由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青砖拼接在一起,一幅完整的作品刻雕的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等八道程序。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种类,这是临夏砖雕艺术的精华之所在。一幅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有极强的立体感。高明的构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趣淋漓尽致地再现在几块青砖之上,令人叫绝。如果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表现力。
如果说有相似的话,山西等地砖雕与临夏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历史上著名的晋商留下了许多富户私宅,他们的雕刻也十分精美。但目前,山西砖雕由于材质的原因逐步淡出视线,而临夏砖雕仍在不断发展中。
传承意义
现在临夏砖雕以富丽堂皇的居多,清幽朴素的少,虽然有些砖雕已从浮雕式进入了镂空式,里外有三层装饰之多,但已缺少了过去那种线条简略、风姿摇曳的情趣。
但无论怎样,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历史的民间工艺,始终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着各族劳动人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理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显示着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现在,传统的砖雕工艺已失去了市场,许多从业人员缺乏传统的砖雕技术和基本的艺术素养,砖雕技艺存在着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分段制作的现代流水线生产方式也将导致砖雕作品风格的不统一,缺乏个性的表现和生动的气韵。在此状况下,有必要采取具体措施,对临夏砖雕的传统技艺进行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前景
临夏砖雕艺术在建国后至“文革”长达三十年间处于被冷落的沉寂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临夏砖雕进入了复苏期,然而此时却出现了技艺濒危现象。
首先表现在雕刻艺术传承面临“断代”威胁,后继乏人。主要由于从事砖雕技艺的环境较差,条件艰苦,体力消耗大,收入相对低,即使大师的后代从事该艺术的人也不多,造成目前砖雕人才奇缺。
其次是砖雕从业人员缺乏基本艺术素养。砖雕艺术是一种知识与劳动密切结合的工作,需要艺人既有从事这一行业所需的绘画、书法等美术基础有要具有雕刻技巧,但目前的状况是这一过程被分段形成“流水线”式作业,这就破坏了作品的统一性与连贯性。
再次是砖雕作品缺乏应有的艺术价值。由于古典建筑行业市场的发展,一些砖雕艺人为了利益迎合市场需求而粗糙制作砖雕作品,使砖雕应有的艺术价值被贬低,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临夏砖雕艺术品牌的市场声誉。
临夏砖雕亟待创新
临夏作为砖雕之乡,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为了使临夏砖雕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甘肃省在2005年为临夏砖雕艺术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06年初获得首批通过。现今,临夏砖雕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州政府更加重视对临夏砖雕艺术的保护。州政府开展了对临夏砖雕艺术有关历史与发展的全面细致普查,同时对该艺术进行理论研究。此外,在2007年7月还成立了临夏州砖雕艺术协会,进一步促进砖雕艺术发展。在2006年的100届广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原副总理吴仪等参观广交会展馆时,温总理的目光被一块临夏砖雕作品所吸引;今年全国“两会”时,温家宝总理来到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保安族代表马晓琴将临夏神韵砖雕公司创作的《梅兰竹菊》四扇屏和《鹿鹤长青》砖雕艺术品赠送给温总理,温总理非常高兴。
临夏砖雕艺术在建国后至“文革”长达三十年间处于被冷落的沉寂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临夏砖雕进入了复苏期,然而此时却出现了技艺濒危现象。
一是模仿前人的多,自我创新的少。由于文革的断层,加上砖雕工艺无专门教材,无专业设计人员,许多活路是一味模仿前人,无创新意识。二是按图制作的多,懂得哈数(规矩)的少,砖雕作为一门专业技艺,是有一定的哈数的,但现在的工匠只求形似,失去了神韵,就拿临夏红园中的“五老观太极”来说,五棵松树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具有立体透视效果,而目前做出的一些却毫无立体透视的美感,只是五颗松树的不同形态的排列。甚至有些砖雕作品中闹出违背常识的笑话。三是砖体材质差,愿意学习的少。砖雕是砖体上作画,所以青砖的质量犹如画中的纸张。过去讲究青砖要三挑九搭(用脚踩着混合三遍,用锨等工具翻多次),其目的是砖的泥充分搅拌,最大限度的减少泥中的气泡,而现在青砖只是用水一泡,第二天用机械搅拌后就成了,从而使砖的蜂窝状气孔很多,大大降低了砖雕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是目前砖雕作品难出精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砖雕工艺只要有高中左右的文化知识水平,学起来很快,而且还学会设计也并非难事。但由于从事砖雕技艺的环境较差,条件艰苦,体力消耗大,收入相对低,即使大师的后代从事该艺术的人也不多,如我们家中弟兄3人中只有我学了这门手艺,后代中再没有人了。目前砖雕人才奇缺,许多年轻人不愿做这些脏活累活,所以人才是一大难题。
第四篇:临夏回民中学
临夏回民中学
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临夏市回族聚居区,创建于1953年9月,1980年经甘肃省教育厅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确定为省、州双属重点中学,升格为县级建制。1999年3月,被州委、州政府确定为全州首批创建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多年来,临夏回民中学得到了上级党政和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深切关怀和热情帮助。如今,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办学质量优良,成为临夏地区民族教育的一所窗口学校。截止2004年3月,有教学班51个,在校学生3363人,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教职工209人,其中专任教师166人,中学高级教师26人,中学一级教师60人,省级特级教师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甘肃省优秀园丁6人,学校占地面积32016平方米,学校既拥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教学楼、学生住宿楼和图书实验楼,又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已成为培育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曾获得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甘肃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传统项目先进学校,临夏州民族教育先进单位、全州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新世纪,临夏回民中学领导班子团结带领教职工,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把学校建设成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穆斯林电影推荐
【穆斯林电影推荐 】 《随风而逝》《皈依》《勇往直前》《使命》《远方》《戴红头巾的女孩》《我的名字叫可汗》《丽拉说》《小鞋子》《爱的旅途上》《我在伊朗长大》《天堂的颜色》《白气球》《追风筝的人》《阿尔及利亚的空想》《麦加之旅》《我们的身份》《生生长流》《黑板》《暴雨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