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社区“微治理”
厦门社区“微治理”
从小微事务入手,有利于居民构建一定的参与能力和产生协商共识的能力,这是“微治理”的精髓所在。
在改革全面深化时期,如何更好地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微观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相协调,是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对此,厦门市从2014年开始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战略行动计划,厦门各区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厦门市海沧区积极展开的社区微治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地方社区自治范本。
何谓社区“微治理”
厦门市海沧区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精神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条以“微治理”实践社区自治的有效路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一探索的核心是:以小事为抓手,以生活为平台,以居民为主体,以参与为核心,将自治内容嵌入居民日常生活,让社区自治、民主参与内化为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在居民参与层面上,以“微行动”为抓手,从居民身边的小型事务和微观环境开始,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如带动居民进行房前屋后的美化、公共空间的维护,开展“家园美化行动”。在海沧区东孚镇西山社区,村中间曾有个猪舍,颇为影响环境和景观,许多村民反映想将其拆除。后来村里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村民议事会找来养猪户陈益兴,就地开会议事,经过协商和讨论,陈益兴决心把猪卖掉,拆掉猪舍,村民们一起改建为池塘,支持“美丽西山”建设。此外海沧各社区也推动“绿地认养”、“阳台绿化”、“公共空间认管”等小型的家园美化项目,采取上下互动形式,让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社区惠民项目。
在社区建设层面上,以“微组织”为架构,培育成立多元性、多单位组成的小群体,促进个体融合社区,真正落实共同缔造的“共同”内涵。海沧兴旺社区成立了居民同驻共建理事会和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密切了居民之间关系,促使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这种充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的“微机制”,补充了政府治理的不足,推动社会治理走向精细化。名仕阁无物管小区的“自助家园”建设充分体现了同驻共建、多元共管的社会成效。“自主家园”创新“三元治理”机制,分别由小区业委会负责自治管理、社区公益组织实施公益服务、社区居委会提供“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小区每月的物业费收取率达到了96%以上,居民无偿出资2万多元改善硬件设施,社区公益组织在小区内提供志愿服务18场次、620人次,办好事160余件次。
在政府治理层面上,以“微平台”为目标,真正营造“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地方治理氛围。如兴旺社区在组建的“四民家园”的民智议事厅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同驻共建理事会和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对居民委员会起到补位作用,在自治组织内部形成了“居委会-居民-企业”的联动平台。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些俱乐部和公益组织,进而建立“理事会+业委会+俱乐部+义工队”多元共管的自治模式。
此外,在社区资源配置上,海沧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平台建设的特质。为了从政策层面调动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区政府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该政策改变原来近似大锅饭式的社区项目拨款制度,而通过对居民自发建设和服务的经费奖励形式,真正落实共同缔造的“共同”内涵。
首批启动了20个“以奖代补”项目,改变了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建设方式,有效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扭转“政府唱戏、群众看戏”的困局。如在兴旺社区的“知心亭”,居民们积极响应“共同缔造”的号召,谋划提出了修建方案。在修建过程中,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将水泥、砖头等材料费补贴给参与修建的居民,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热情。这些实践都体现了通过适当的组织或制度建设,搭建共同参与的“微平台”,从而真正推动了社区发展。
“微治理”的可持续性
任何社区治理实践要想走向经验化和可复制的模式,可持续性是其必须面对的最为重要问题。由于微治理方案在当代中国的地方社会建设中的实践时间并不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面对以往各类地方社区治理样本中的相似问题。
首先,政府在微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社区自治的纵深发展程度。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社区服务并不等同于社区自治。加强社区建设和提供社区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职能。在对一些基层工作者的访问中发现,他们有些人认为社区中公共服务的提供就是社区自治的内容,如果居民参与热情不高,就归结为民众素质问题。这实际上存在着政府和居民自治组织的错误定位问题。
社区作为整体城市的一部分,一个具有相对边界的公共空间,其中对居民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实际并不依赖于社区而存在。而社区自治则是对地域范围内的居民事务进行民主协商和决策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决策中的“自治”和执行中的“自治”并不在一个层面。治理重心下移,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把应有其行使的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职权转移,也不意味着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就应该减少了。因此,如何通过专业化机构的设立,实现议行分设是未来社区发展中最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其次,居民的参与,尤其是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是未来微治理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居民能否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事实上,社区微治理的基本路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交流的空间和参与社区管理的机会。然而,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区建制,行政划分的社区规模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这也使得行政社区的规模和居民日常生活半径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异。因此,从小微事务入手,有利于居民构建一定的参与能力和产生协商共识的能力。这也是微治理的精髓所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类微治理项目中,青年群体的参与度并不高。当然,这也是在现代跨地方流动的职业结构变动以及新媒介革命的背景下,全球社区治理都必须面对的难题。如何能够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在社区治理的深入发展中,发挥更多的智慧。
第三,在社区建设中,在注重微治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大治理的必要性。一般而言,社区事务既包括了行政社区的内部事务,也有许多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的公共事务。这就意味着社区治理结构既要有“分”,但也要有“合”的成分。在“合”的部分,组织的统筹能力尤为重要。例如在许多城市社区出现的停车难、绿地不足、物业纠纷乃至宠物饲养纠纷等等问题,看似都是社区的小微事务,但背后往往牵扯了不同的单位和个人,有的还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在法律上也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就决定了社区事务本身需要通过协商以达成共识,从而加以解决。微治理实践,通过协商型的微平台建设,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不过从最终保障的角度上看,通过各级立法加强制度建设,才是真正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路径。这也是当前我国全面加强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区治理的未来
厦门市“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战略行动和海沧区社区微治理实践,都是在改革深化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建立更美好社会和更温馨家园所作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上拓宽了制度创新的路径,具有广阔的前景。
未来微治理的进一步深化,将会在三个方面继续拓展。
首先,从微治理行动形成微共识,最后达成因地制宜的社区制度,是社区实践的重要目标。虽然微治理在实践中体现出了许多实用性特征,但不少问题解决模式也存在暂时性的特点。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凝聚最大共识的公约和制度。
微治理的重要特点就是将社区不仅仅看做一个居住和行政的空间,而视其为许许多多居民微型共同体所组成的地域社区,进而通过微行动,将这些过去隔离的共同体联结和组织起来,最后形成更高层面的共同体。然而一旦规模变大,所涉事务的公共性往往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搭便车问题也就出现。因此,要把治理往更高的层面推进,真正实现行政社区和居民共同体的统一,最终还是需要制度来加以保障。
其次,政府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微治理实践的成败得失。海沧区微治理的可贵经验在于对于居民的小型事务,通过微行动、微组织、微平台等建设,把握政府角色的“放”和“收”。事实上,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进行宏观制度制定和政策调控,对地区发展的政策规划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放弃自身责任,而是在社区事务中提供某种弹性服务来帮助社区发展和自治目标的实现。
因此,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并非要政府全方位干预,但政府需要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提供经费支持。政府通过一定的手段合理配置资源,组织引导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组织等来关注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以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经济、社区卫生、社区服务、社区医疗和社区治安等多方面的要求。
最后,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社区内生的居民关系网络是微治理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传统治理结构已然被打破。但是从传统实践中,我们依然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这意味着社区自治的发展,是不是完全让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自议自决就可以简单实现呢?实际上,在目前都市里陌生人社会结构、高度人口流动和匿名化的背景下,社区自治要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行政色彩浓厚那么简单。要推动社区自治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去建设社区居民关系网络,并通过这些邻里网络所提供的各种活动,为居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熟悉提供了催化剂和纽带,从而使得人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有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城市社区自治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保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第二篇:社区楼栋微治理计划书
楼栋微治理项目
计
划
书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18年1月23日
“微”治理改善“大”民生
一、缘起
*社区覆盖面积大,所涉小区多,人员组成多元化,为拉近邻里距离,更好融合社区居民,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增进社区团结,现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居民自治组织为载体,立足楼栋特点与居民需求,探索实施楼栋用“微”治理工作法改善“大”民生。
微治理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工作重要抓手,将基层治理单元由社区向小区院落延伸;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载体,从微小的、大家关心的事情着手,将基层治理单元由社区向小区院落延伸;立足区域特点与群众需求,提出社区微治理新模式:由*社区党委牵头,以社区两委和居民自治组织为抓手,以提升居民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社区领袖培训、社区居民自治沙龙、社区主题活动,推动社区居民社区参与与能力建设,促进居民融合,构建和谐社区。
充分协调带动与院落自治组织的自我造血作用、并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着实提升居民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争取达到三个“微”目标。
二、项目目标
(一)以“微行动”为抓手,助力实现“微心愿”。
社区微自治的开展,其出发点是居民的微心愿,问需于民,了解民声心愿,以民生关怀为重点,从居民微心愿出发,完善社区微环境、处理社区微事务,并以“信息网格化”为纽带开启“微生活”,通过设立微心愿笑脸墙,让居民表达和实现微愿望。并且结合*社区实际,让居民更有社区融入感,更乐于反映自己心声。社区的微自治的实施,需要从小处着手,持续推进,注重社区治理“微行动”的推行,从细微处着眼社区治理发展,有助于推进社会关怀行动的开展,构建起“社区共同体”。
(二)以“微组织”为纽带,构建社区“大和谐”。
创建“特色之家”拉近居民距离,为了更好融合社区居民,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在调查摸底居民各类爱好特长资源的基础上,创建社区“特色之家”的自组织。由社区热心居民及专业人士参与建立的,包括自治管理小组、环境管理小组、关爱互助小组等。
(三)以“微自治”为方法,培育社区共治精神。
社区坚持党的建设与民主自治,助推自治管理、全力推进院落组织全覆盖,引导院落自治组织管理、实行院落“微治理”实现了院落管理规范化、院落活动丰富化、院落环境文明化、院落服务项目化。
1.院落管理规范化:院落整治,直面群众,坚持院落整治与群众相符,民主自治、院落自治的科学管理方式,提升院落品质化、规范化。
2.院落活动丰富化:以居民“微组织”为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居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生活,提升院落凝聚力。
3.院落环境文明化:以院落环境改善,院落文明倡导为契机,居民共同参与,自我规范,共建院落文明生活。
4.院落服务项目化:“政府扶持,社会运营,专业发展、项目合作”,在院内开展老年人关爱、青少年培育、弱势群体帮扶、志愿者精神弘扬等切合居民生活的专项服务活动。
三、项目具体内容
(一)收集微心愿
1.设置居民议事厅,厅内悬挂宣语、活动介绍、流程、制度,设置微心愿笑脸墙,小区进出口设置微心愿箱,收集心愿营造氛围;
2.号召辖区居民、志愿者认领“微心愿”,结成帮扶对子,逐一入户了解民声心愿,发动尽可能多的力量帮助困难群众,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网络互动推动“微心愿”。通过智慧党建、支部QQ群、社区微博等平台载体,让群众、党员找到 “网上之家”,留言或互动表达对社区建设的建议意见,支部定期收集整理,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在区域党务、事务中的核心领导力。
(二)建立微小组
1.自治管理小组:由社区牵头、社工引导、组织自治管理小组,由楼栋长、党员或者是骨干居民组成,我的参与活动。根据小区的实际需求开展讨论解决方案,实施行动;
2.关爱互助小组:由社区牵头、社工引导、楼栋长和党员鼓励、居民参与的方式组建关爱互助小组,对社区内高龄、空巢、独居的老人、流动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关爱服务;
3.环境管理志愿小组:由社区牵头、社工引导、楼栋长和党员鼓励、热心居民参与的方式组建环境管理小组,参与楼栋环境打造活动,维护小区内环境。
(三)创新微项目
1.趣味运动会:激发居民参与意识,丰富小区文化生活; 2.棋牌竞赛活动:根据巴蜀文化特色、小区内居民兴趣爱好开展棋牌竞赛活动,打造本土化的文化活动;
3.社区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小区老年人多的现状开展营养膳食、养生等知识讲座;
4.幼有良教相关活动:“430”课堂、“小红帽”志愿者活动、小手牵大手活动、亲子工坊、跳蚤市场、艺术培养等,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
5.其它活动:“幸福邻里之家”,“创意DIY之家”“和谐邻里·守望相助”“邻里座谈会”等。依托开展睦邻友好、环境爱护等各类活动,进一步改善楼道环境、打造楼栋文化、形成楼栋公约,逐渐呈现出安定团结的和谐景象。
(四)实施微行动
1.楼栋环境打造
(1)小区公共部分花台翻新出来种植花草,用心呵护绿植,用爱维护大家,由*社区牵头,社工组织,楼栋长鼓励居民参与环境维护,2户认领一片区域,一户管理一周,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保护,培养居民社区主人翁意识;
(2)车辆规范停车方向,设置标语;(3)每单元底楼背后防护栏挂盆景或藤蔓;(4)小区公共院落墙设置老旧照片展示;
(五)服务群众“零距离”,全力织好“微网络”
组织志愿者为残疾老人及老党员等老年群体进行家政服务、保洁知识培训等,常态化开设电脑、书画等培训班,不断充实和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积极发动居民关注社区微博、微信等,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关注楼栋微治理活动进展;鼓励党员主动关心邻里的困难,用集体的行动努力维护和谐与关爱的楼栋环境。四是连线楼栋零距离。定期组织不同楼栋展示“一楼一主题 一栋一风格”成果,邀请热心群众和带头群众轮流到不同楼栋宣讲传统美德、文明公约,宣传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等,促使小区居民感情上亲近、言语上贴近、行动上靠近,让群众主动乐意形成合力,互帮互信共促和谐。
四、项目实施
(一)项目受益对象
直接受益对象:试点院落内的居民、社会团体
间接受益对象:全体社区成员
(二)服务时间:
(三)项目实施流程 1.前期准备(5天)
具体工作包括:组建社工团队前往试点院落采集院落具体信息,召开居民座谈会,收集院落当前资源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居民生活诉求等基础信息。
2.院落氛围营造(15天)
具体工作包括:对院落当前公共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提炼院落文化,设计院落氛围打造方案,完成院落公共墙面装饰。
3.院落活动开展(项目期内)
具体工作包括:每月根据试点院落情况设计活动方案,联系院落居民团队做活动承接,指导承接活动的居民团队完善活动策划与活动申报流程,协助居民团队完成活动。4.成效展示(项目期内)
具体工作包括:在项目时间节点集中组织院落各居民自治、兴趣团队进行一次项目成效分享会1次。
(四)项目实施原则 1.着眼长远,统筹规划
社工在活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试点院落居民的实际需求、院落建设需要等因素,以“文明、自治”为院落活动核心思想,充分调动社区现有资源,做好社区居民与居民组织的能力建设与
提升,最终通过活动项目的实施完成对院落居民团队的培育与扶持,最终形成居民组织共建社区的“微自治”模式。2.以人为本,敬老爱幼
社工设计活动必须依据当前试点院落居民人口特点,重点围绕老年人与青少年的需求,与社区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其它资源有机结合,满足院落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丰富院落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营造敬老爱幼的社会氛围。3.多元参与,资源共享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现有院落、社区的社会服务资源进行挖潜、整合,在院落规划、打造时充分考虑居民活动需要。
4.分类指导,个性打造
从丰富院落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出发,分类规划院落内不同居民团队发展方向,指导与协助各居民团队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
(五)社工主要职责 1.前期筹备职责
(1)做好前期活动策划征集宣传及试点院落居民组织、社区资源现状情况调研;
(2)制定院落主题系列活动方案、活动实施方案;
(3)挖掘为试点院落的居民组织骨干。2.项目实施职责
(1)每月负责筛选适合承接当月活动的居民组织,并对其进行单独指导,协助居民组织完成活动方案与前期准备;
(2)协助居民组织完成承办的相关活动,并指导其进行信息报送和档案建设;
(3)负责组织和指导居民组织对活动开展经验进行总结,每月组织社区两委、居民组织做经验分享;
(4)针对各居民组织活动执行情况作出成效评估,每月以简报形式上报街道和社区;
(5)项目结束时举办成效分享展会。
第三篇:《社区治理》
12春《社区治理》作业一_0010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满分:2 分
2.()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A.美国学者法林
B.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社会学家贾尔宾
满分:2 分
3.()创建了系统功能主义理论。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 D.美国学者帕森斯
满分:2 分
4.()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满分:2 分
5.社区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
A.人口 B.地域
C.社会互动 D.乡村
满分:2 分
6.()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学者法林
满分:2 分
7.学者()在《新的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一文中,对学界的不同说法进行了梳理,提出有关“治理”的六种不同用法。
A.詹姆斯•N•罗西瑙 B.格里•斯托克
C.罗伯特•罗茨 D.卡洛林•安德鲁
满分:2 分
8.全球治理委员会将()定义为: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A.治理 B.统治 C.管理 D.组织
满分:2 分
9.()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满分:2 分
10.全球化首先是指()。A.政治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
C.军事全球化 D.社会和文化全球化
满分:2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社区服务具有的特点是()。A.福利性 B.群众性 C.服务性 D.互助性
满分:3 分
2.法国学者玛丽一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要素有()A.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 B.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C.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 D.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满分:3 分
3.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A.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B.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C.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D.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满分:3 分
4.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 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满分:3 分
5.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转变是()。A.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B.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C.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满分:3 分
6.2000年11月,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
A.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B.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
C.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 D.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
满分:3 分
7.()提出了社区的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 D.美国学者威尔士
满分:3 分
8.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包括()。
A.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B.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
C.“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D.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满分:3 分
9.“治理” 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
A.行为主体不同 B.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C.管理的范围不同 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满分:3 分
10.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包括:()。
A.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C.治理即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满分:3 分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在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最早提出社区发展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法林顿。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社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社区作为人们的共同生活体,它在人类生活中自古就有。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社区研究和社区建设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社区功能其实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挥的功能。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农村基础的经济组织。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标签理论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所在。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四、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1.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
五、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四篇: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
作业一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A)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
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B美国学者华伦
3.1989年,(C)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C.世界银行
4.学者(A)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21 世纪的治理》、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詹姆斯·N·罗西瑙
5.全球化首先是指(B)。
B.经济全球化
6.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一群人 B.地域或地点C.社会互动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7.美国学者法林根据社区的性质提出的社区类型包括(ABC)。
A.地理社区B.身份利益社区C.个人网络社区
8.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BCD)。
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C.社会系统D.文化系统
9.“治理”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ABCD)
A.行为主体不同 B.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C.管理的范围不同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10.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包括:(ABCD)
A.治理不时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二、名词解释
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要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
感联系和心里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社区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的表现。
社区治理:是一种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动员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的解决社区的问题或满足社区的需要,增强社区凝聚
力、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
展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
三、简答题
1.简述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者关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各自特点。
答:传统社会的人格系统的行动趋向、社会系统的规范要求和文化系统的价值模式分别对应的情感是投入性的、权利义务是扩散的、利益目标是集体性的、价值标准是先赋性的和特殊性的。而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则在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方面转变为情感的中立性、权利义务的专一性、利益目标的个人性、价值标准的自致性和普遍性。
2.简述一般意义来言,现代化对传统社区的冲击和转变有哪些内容?答: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四、论述题
1.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什么特点?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区生活有什么冲击和改变?
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1)现代化起步比较晚;(2)现代化最初动因和初现代化元素不是内生的;(3)现代化过程是一种认为的自觉努力;(4)现代化手段多数是借鉴模仿西方国家的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5)现代化任务紧迫,对现代化抱有一定的理想化和盲从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外生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对传统社区造成冲击和变动包括:(1)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2)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 乡绅治理方式,但是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3)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施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4)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是保守传统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社区治理
作业三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B)B.3年
2、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B)选举产生。
B.村民直接
3、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B)。
B、1993年14部位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
4、根据1993年14部委文件,城市社区服务应该坚持的性质宗旨是(A)。
B.福利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并重
5、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A)。
A.民政部门负责的“三无”对象
6、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人际关系主要靠(A)维系的。
A.自然的情感、血缘或亲属关系
7、英国社区照顾的理论基础(B)。
B、正常化理论
8.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通过(ABC
选择产生。
A.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直接
B.每居民户派代表
C.居民小组推选代表
9.我国城乡社区民主自治的基本方式是(ABCD)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10、城市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包括(ABCD)。
A.福利性服务
B.居民生活服务
C.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
D.街道居委会和驻区单位之间的共建服务
二、名词解释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力、经验、技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状况,促进社会发展而无偿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行为。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福利资金和福利政策的扶持,援助下,在社会资源技术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依靠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动员社区内在的资源力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称为社区服务
照顾管理模式:它是一种来自美国的个案管理的社会工作模式的改变。
三、简答题
1.简述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依据。133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简述村民委员会的性质。
(P141)
答: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
构。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
答:基层民主因根植于中国大地,被称为“草根民主”,它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出发点,也是我国
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社区给人民群众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
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基层社区居民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宪法赐予我国
人民的神圣权力。
社区治理
作业四
一、不定项
二、选择题1、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委员会六项任务中,第四项工作
任务是(A)。
A.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2、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B)的管理.B居住物业
3、下列关于社区发展的看法,除了(B)外,其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B、方案说
4.个案工作是工作者以(B)的方式帮助个人或家庭的方法。
B.个别化
5.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C)理论基础上的。
C.系统论
6.发展性小组模式主要适用于以(A)为目标的小组。
A.成长
7、社区治安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ABCD)
A.民间调解B.法制教育 C.流动人口D.社会矫正
8、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除了基层性之外,还包括(ABCD)。
A.综合性B.持续性C..协调性D.可及性
9、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的特征是(ABC)。
A.社会化服务B.经营性服务C.专业化服务
10、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除了社区文化娱乐外,还包括(ABCD)。
A.社区体育B.社区教育C.社区科学普及D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
二、名词解释
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部门、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 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它包括法制教育、人民调解、治安防范、社会矫正、维持秩序和事故预防。
社区卫生:是指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 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文化:
是特定社会区域中成员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的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
社会工作者: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动员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的解决社区的问题或满足社区的需要,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
展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
三、简答题
1.谈谈当前城市社区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195
答:第一,某些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居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居民安全感普遍低迷;第二,某些社区社会不安定因素突出,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上访、讼诉、争执等事端频发;第三,某些社区管理松弛,人员混杂,“黄、赌、毒”等社会现象严重,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成长环境恶劣;第四,某些社区危房众多,道路拥堵、杂物乱堆、事故的隐患严重,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的生活安全没有保障;第五,某些社区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居民生存环境恶劣;第六,某些社区邻里关系紧张,居民互助互救观念单薄,无法从社区网络中得到支持帮助;第七,某些社区社会安全组织体系不健全,治安保卫人员配备不达标,应急防范制度措施不到位,处理日常性和突发性安全事故的能力严重不足。
2.谈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思路。202
答:第一,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多方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引入竞争机制。第二,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经费、基础设备等方面提供帮助。共公卫生服务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第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服务人员必须有执业资格,推进上岗培训制度,加块正规化科医师和社区护士队伍的步伐。鼓励其他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
四、论述题
1、谈谈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答:(1)主要矛盾是:第一,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第三,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2)解决思路:第一,要厘清社区物业管理的性质;第二,业主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意愿的物业管理模式。在接受物业管理方面拥有自主权,在选用何种物业管理模式方面拥有自主权等。第三,理顺物业管理机构
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在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优势。第四,探索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相结
合的组织路径
名词解释、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街居体制: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产生并得到了法律的认可,法律还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
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
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村民自治:是指全体农村居民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现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治安: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政
府部门、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它 包括法制教育、人民调解、治安防范、社会矫正、维
持秩序和事故预防。
2、社区物业管理: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指对社区 内 居住物业的管理。
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3.个案工作:专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第五篇:社区治理
社 区 治 理 作 业 一
填空题: 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是 2、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界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为 3、1958年之前,我国农村基层实行的管理体制是
4、提出以乡村贸易圈作为乡村社区的边界观点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5、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分别的德国社会学家是 6、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7、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的学者是 8、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9、全球化首先是指 10、1989年,发表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的是
11、一般认为,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的类型有
12、社会计划策略的要点包括 13、1979年,美国学者罗斯曼提出社区工作的模式有
14、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
15、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由社会控制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迹象表现在 16、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主要包括 17、20世纪30年代提出区位生态学理论的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
18、地区发展策略的要点包括
19、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20、我国学者俞克平提出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
判断题:
21、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1893年提出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机械关系,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有机关联。
22、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
23、社区作为人们的共同生活体,它在人类生活中自古就有。
24、社区功能其实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挥的功能。
25、“社会控制”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于1901年在《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26、社区问题的类型包括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
27、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华伦。
28、统治的权威主要源自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29、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
30、社区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的表现。
31、全球化首先是指政治全球化。
32、古代传统社会是指那些未曾遭受现代化冲击的传统社会。
33、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是政府机构改革最理性和理想的选择。
34、个人网络社区是指基于个人的客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35、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36、系统功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主流理论,主要由帕森斯创建。
37、在日本,非营利部门被称为“社会经济”。
38、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物。
39、社区研究和社区建设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
40、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
41、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体制主要是指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42、新管理主义源自于新泰勒主义。43、1979年罗斯曼提出社区工作三大模式是: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
44、社会解组就是失去规则。45、20世纪50年代中期,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组织建立后,我国城市基层组织管理的街居体制初步确立。
46、社区互动分正式组织化互动和非正式组织化互动。
47、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在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
48、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农村基础的经济组织。
49、身份和利益社区是以地理为基础的。
50、街道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辖区的经济。
答案:
1、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
2、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乡(行政村)管理机制
4、贾尔宾
5、滕尼斯
6、美国学者华伦
7、詹姆斯〃N〃罗西瑙
8、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9、经济全球化
10、世界银行
11、政府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
12、目标分类、关于社区问题条件的假设 关于社区问题条件的假设 关于社区问题条件的假设、基本的改变策略、有特征的改变战术和技巧
13、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会计划模式
14、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
15、社会服务活动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16、办理基层政府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反映居民意见和要求
17、帕克、麦肯齐
18、目标分类、关于社区问题条件的假设、基本的改变策略、有特征的改变战术和技巧
19、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供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20、合理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 21—
26、对
27、错 28—30、对
31、错 32、33、对
34、错 35、36、对
37、错 38—
47、对 48—50、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