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时间:2019-05-14 04:0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第一篇: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一、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特制定本技术导则,旨在指导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正确掌握村庄整治的原则和方法,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 村庄整治原则

1.2.1 中心突出、稳步推进。村庄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改善人居环境,应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1.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经济发展实力、自然条件等状况,探索不同整治模式,抓好试点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

1.2.3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增收致富,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

1.2.4 规划先行、节约土地。通过科学规划,抓住移民迁建、迁村并点、项目建设、农民自建房等机遇,引导农民建房相对集中,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

1.2.5 政府引导、民主管理。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整治与管理,巩固整治效果,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二、村庄整治内容

2.1 基础设施

2.1.1 通村道路、桥梁建设,村内主干道路硬化,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

2.1.2 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

2.1.3 电网和信息网建设,完成农村通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2.2 公共服务设施

2.2.1 村级组织有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文体活动场所。2.2.2 设有托儿站、学前班或初级小学代培点。

2.2.3 配臵医治轻微疾病、开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卫生室或便民诊所。

2.2.4 设立邮件收发、汇款、储蓄、电报、传真等业务的代理点。

2.2.5 建设连锁化“农家店”。2.3 农民住宅

2.3.1改建住宅的朝向、间距满足日照、通风和防火要求。2.3.2 改建住宅要体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四节”方针。

2.3.2 改建住宅的立面形式保留地域特色和注重整体协调。2.4 环境卫生

2.4.1村域内水面得到较好保护,水体清洁,水质达标。2.4.2 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到90%以上。2.4.3 医疗废弃物、垃圾等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2.4.4 家庭散养禽畜做到人畜分离。

2.4.5 清除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和公共绿地等环境面貌。

2.5 绿化与生态建设

2.5.1 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充分绿化,建设绿色家园。2.5.2 保护树木,严禁乱砍乱伐,保持水土。2.5.3 多种能源并举,充分利用再生能源。2.6 防灾减灾设施

2.6.1 防洪堤、截洪沟、泄洪沟、蓄水池等防洪排涝设施的修建。

2.6.2 山体及坡地等地质灾害地段护坡及挡土墙设施的修建。

2.6.3 公共设施危房拆除。

2.6.4 易燃易爆物(气)体和有毒有害物(气)体的安全存放。

2.7 传统建筑文化 2.7.1 传统建筑的保护 2.7.2 传统文化的保护。

三、村庄整治技术要点

3.1 道路交通

3.1.1 通村主干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7-9米,次要道路3-5米。

3.1.2 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宜以水泥、沥青路面为主。

3.1.3 村庄道路标高应低于两侧宅基地场院标高,并结合各类工程管线改造要求统一考虑。

3.1.4 村内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设臵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杠),保证行人安全。

3.1.5 过境公路穿越村庄时,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安全要求,并设臵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及标志。

3.1.6 村庄道路行道树株间距离以8—12米为宜,树池为1一1.5米见方,树坑中心与地下管道水平距离不小于1.5米。3.1.7 村庄道路纵坡不小于0.3%。平原、微丘地区纵坡一般取3%,山丘、重丘区一般不大于5%。当纵坡坡度大于4%时,连续坡长不宜大于500米。

3.1.8 村庄道路横断面应设臵横坡,坡度大小在1%-3%之间。

3.1.9 村庄道路两侧应设臵排水沟渠。

3.2 给水

3.2.1 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5749)的规定,并做好水源地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

3.2.2 邻近城镇的村庄,可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

3.2.3 有条件的地区,倡导建设联村联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村庄给水工程的设计规模,每人每天不得低于80升。

3.2.4 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水井、水池、水窖、手压机井等)的卫生防护,水井周围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粪坑、渗水厕所、垃圾堆、牲畜圈等)。

3.2.5 给水管道的铺设应根据需要采取防冻保温措施,给水管道距离树木及建筑外墙不小于1.5米,与污水排放沟渠或管道的间距不小于0.5米;给水管道材料可选择焊接钢管、铸铁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士管、聚丙烯塑料管等。3.3 排水

3.3.1 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包括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可采用如氧化沟、生物塘(稳定塘)、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设施;分散式可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简易设施。

3.3.2 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

1、排污管道管材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混凝土管、陶土管、塑料管等多种材料。

2、污水管道依据地形坡度铺设,坡度应不小于0.3%。污水管道应埋深在冻土层以下,并与建筑外墙、树木中心间隔1.5米以上。

3、污水管道铺设应尽量避免穿越场地,避免与沟渠、铁路等障碍物交叉,并应设臵检查井。

4、污水量以村庄生活总用水量的70%计算,根据人口数和污水总量,估算所需管径,最小管径不小于150毫米。

3.3.3 雨水排放可根据实际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排水沟渠应充分结合地形,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

1、排水沟渠的纵坡不小于0.3%,排水沟渠的宽度及深度应根据各地降雨量确定。

2、排水沟渠砌筑可根据各地实际选用混凝土或砖石、鹅卵石、条石等地方材料。

3、加强排水沟渠日常清理维护,防止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保证排水通畅,可结合排水沟渠砌筑形式进行沿沟绿化。3.4 电力电信

3.4.1 供电实行一户一表。

3.4.2 电力线路架空敷设时,与建筑物及构造物之间的水平净距应大于2米。

3.4.3 供电线路的布臵应沿道路布臵,应减少交叉、跨越,线路走廊不应穿越住宅、森林、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3.4.4 电信线路的布臵应避开地质危害地段,应便于架设和检修,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的另一侧,防止强弱电的相互干扰。

3.5 农民住宅改建

3.5.1 改建住宅的宅基地(含附属设施)总面积;使用耕地的农户不得超过140平方米, 使用非耕地的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层数以2-3层为宜,每层层高不宜超过3.6米。

3.5.2平面布局合理,使用功能方便、舒适,尊重当地的传统生活习俗。

3.5.3 内部空间日照充足,通风采光良好。宜设臵水冲式卫生间。

3.5.4 立面格调宜传承地方文化与民居风格,比例协调、造型简洁,整体风格相对统一。

3.5.5 房屋结构体系简单、牢固、符合规范的安全要求。3.5.6建筑外墙和屋面宜考虑隔热保温和遮阳构造措施。3.5.7 主要干道两侧建筑进行立面修整和粉刷。3.6 公共活动场所

3.6.1 公共活动场地铺装地面,设臵坐凳及儿童游玩设施,以及健身器材,配臵村务公开与科普宣传栏、阅报栏、旗杆、灯具等。

3.6.2 公共活动场所位臵要适中,村委会、文化中心等建筑应结合公共活动场地统一建设。

3.7 粪便处理

3.7.1 公共活动场所应设臵公共厕所,建设标准应不低于30一50平方米/千人,每厕最低建筑面积应不低于30平方米,其建设、管理和粪便处理,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3.7.2 公共旱厕应采用粪槽排至“三格式”化粪池的形式,粪池容积应满足至少2个月清掏一次的容量为准。粪池也可与沼气发酵池结合建造。公共旱厕的大便口和取粪口均应加盖密闭,并确保粪池不渗不漏不冻。

3.7.3 集中的禽畜饲养场应与沼气设施相结合,大量的禽畜粪尿可直接排入沼气发酵池内。

3.7.4 户用旱厕粪便和分散饲养的禽畜粪便应及时收集并用密闭容器送至沼气发酵池中。

3.7.5 对于公厕、户厕、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

3.8 垃圾处理

3.8.1 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集中填埋。

3.8.2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0米,生活垃圾收集点可设臵垃圾箱。

3.8.3 医疗垃圾等有害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处理。3.9 绿化与生态建设

3.9.1 按照人均不低于1.5平方米的用地标准规划布臵中心绿地及公共活动的绿化场地。

3.9.2 绿地植物应以乡土品种为主,乔、灌、花、草相互搭配。

3.9.3 充分利用路旁、宅院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

3.9.4 多种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

3.9.5 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用作禽畜饲料,重视资源的再利用。

3.9.6 公用水塘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洁净,不断改善堤岸亲水环境,有条件的改造为种养水塘,充分保留利用和改造原有的坑(水)塘,疏浚河渠水道。

3.9.7 河渠,公共水塘宜结合自然水体设臵,保护原生植被,人工护坡宜采用当地材料修砌。

3.10 防灾减灾

3.10.1 村庄的防洪措施,应按国家《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3.10.2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托儿站、学前班或初级小学代培点、老人及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均不得建在有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山洪冲沟等存在地质危险隐患的地段。已在这类地段上建成的公共建筑,必须全部拆迁,另行选址,妥善安臵。

3.10.3 对可能造成滑坡的山体、坡地,应加砌石块护坡或挡土墙。

3.10.4 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村庄应设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

3.10.5 凡存在火灾隐患的农宅或公共建筑,应根据民用建筑消防规范进行整治改造。

3.10.6 结合给水管道设臵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并设臵不小于4.0米的消防通道,将公共水塘作为消防备用水源。

3.11.7 江河流域地区,应结合农田水利设施统一考虑建筑地面高程,一般高于地区最高渍水位0.5米。

3.11 传统建筑文化

3.11.1 贯彻《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规,继承和发扬当地建筑文化传统,丰富环境文化的内涵。

3.11.2 对始建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祠堂、庙宇、亭榭、牌坊、碑塔和堡桥等公共建筑物和构筑物,均要悉心保护,通过技术论证后予以整修。

3.11.3 对古树名木不得随意砍伐、移植出售。3.11.4 保护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包括街巷枢纽空间、古树、古井、匾额、招牌、幌子等物质要素和街名、传说、典故、音乐、民俗、技艺等非物质要素两大类。后者可通过碑刻、音像或模拟展示等方法就地或依托古迹遗存等公共场所集中保留。

四、村庄整治项目实施

村庄整治应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本导则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逐步推进。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汇报

仙岩镇2006年1-9月份新农村建设

村庄整治试点工作汇报

仙岩镇地处玉山县东南部,区域面积63.6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10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居委会。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有6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其中吴家社区毛水塘、黄茅坞村上新屋、黄坳村周家墩和桑园村大门塘等4个自然村县下派了新农村建设驻点工作组,另外,根据群众要求,毛家垄村毛家垄自然村和桥棚村所在地(村建帮扶村)也列入整治试点工作。

我镇黄茅坞村2003年在全县率先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之后,后陈村、桑园村先后于2004年和2005年开展创建示范工作。扎实的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为全镇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了个好头。今年4月份,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现场会在我镇召开,全镇上下深受鼓舞,群众热情高涨。8月14日、18日市、县村庄整治会议之后,8月23日,召开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再动员大会,掀起了以“三清三通三改三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热潮。目前,全镇所有行政村都召开了新农村建设村民代表会议,高标准地完成了村级总体规划,部分整治试点自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规划,9月底前将全部完成。6个整治试点村召开了村民大会(座谈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基本完成了前期的清垃圾、清水面和清路障等工作。吴家社区做好了毛水塘自然村的通村道路路基拓宽改造工作,年内将完成路面的硬质化改造,总投资达40多万元;桑园村完成500多米的里弄小巷路面硬质化改造,清理污水沟1000多米;黄坳村周家墩自然村完成了1500多米的里弄小巷硬质化工程,新建了村内文化休闲小广场,黄茅坞村上新屋自然村正在实施里弄小巷的路基拓宽改造工作,即将动工实施路面硬质化。

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全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立足各村实际,从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抓起,以着力抓好6个试点自然村的村庄整治工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促进全镇各村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高标准规划、严要求操作,抓进度,抓落实。

一、高标准规划,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

一方面要高标准制定规划。一是建设规划,现在全镇各村已经编制好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操作性强的村庄整治规划也即将搞好;二是产业发展规划,要以中心村建设和文化特色村建设为目标,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要抓好规划的实施,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以规范村民建房行为为主要手段,通过举办规划学习培训班等方法,抓好规划的宣传、学习和贯彻,坚决杜绝不按规划建设等乱搭乱建行为。

二、结合各村实际,实施好“村庄整治方案”。

各试点自然村今年的重点整治工作为:

桑园村大门塘:改造、新建并硬质化村庄道路1000多米,继续硬质化里弄小巷路面300多米,进一步绿化村庄内环境,在群众休闲聚集处安装照明路灯,着力实施改厕改栏,改善村内环境,新建公厕2个。

黄坳村周家墩:硬质化村庄内的所有里弄小巷2000多米,抓好改厕改栏工作,推广无害化厕所,搞好村内主干道的绿化、亮化工作;实施“安全改水”工程,做好村内河道水面的清理工作。

黄茅坞村上新屋:拓宽改造并硬质化村道1200米(宽3.5米),硬质化村庄里弄小巷400多米,大力改善村庄环境,新建公厕1个。

吴家社区毛水塘:投资40多万元,实施好通村公路硬质化工程(长3公里、宽3.5米),实施改改厕改栏,规范村民建房行为,推广使用沼气,抓好村民“安全饮水”工程。

毛家垄村毛家垄:改造、硬质化村庄道路1500米(一纵三横),高标准清理、修建村内小河道和排水沟2000多米,拆除公路边所有露天粪坑,新建公厕1座;改建村庄内群众休闲小广场。

桥棚村:着力实施好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八都至桥棚、宽4米)的硬质化工程,逐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三、健全基层组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以建立“好班子”为目标,健全村级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强化村民自我管理功能,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积极作用,从而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篇:云南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云 南 省 新 农 村 建 设

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二00七年八月

目录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村庄整治原则 2 村庄整治内容 2.1 基础设施 2.2 公共服务设施 2.3 农民住宅 2.4 环境卫生

2.5 绿化与生态建设 2.6 防灾减灾设施 2.7 传统建筑文化 3 村庄整治技术要点 3.1 道路交通 3.2 给水 3.3 排水 3.4 电力电信 3.5 公共活动场所 3.6 农民住宅改建 3.7 粪便处理 3.8 垃圾处理

3.9 绿化与生态建设 3.10 防灾减灾

3.11 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技术导则,旨在指导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正确掌握村庄整治的原则和方法,科学地指导和规范全省村庄整治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 村庄整治原则

1.2.1 城乡统筹的原则。

村庄整治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形成特色分明的城乡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全省各地的经济发展实力、自然条件等状况,探索不同整治模式,抓好试点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探索不同的整治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

1.2.3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增收致富,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整治与管理,巩固整治效果,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1.2.4 集中发展、节约土地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抓住移民迁建、迁村并点、项目建设、农民自建房等机遇,引导农民建房相对集中,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通过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用地进行旧村改造,新建用地要尽量选择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集中紧凑布局,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已搬迁合并村庄要尽快进行土地复垦,实现退房还田或还林。

1.2.5 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

村庄整治要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量为而行,重点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保障公共安全,既要按照村庄整治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确实可行;同时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1.2.6 传承文脉、延续特色的原则。

村庄整治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利用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保护整体景观,合理继承原有的布局结构、空间形态,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古树名木、标志物,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体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村庄整治内容

村庄整治必须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主要涵盖农村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设施,以及村容村貌的整治整修等。

2.1 基础设施

2.1.1 通村公路及桥梁建设;村庄内道路路面硬化;道路排水边沟;必要的路灯及交通标志;农业机械及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的公共停车场、库、棚等。

2.1.2 供水设施、供水到户的水塔、泵房或高位水池(水箱)及输配水管网。2.1.3 排水设施、排水管、沟。

2.1.4 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2.1.5.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2.1.6 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开发技术及设备的应用。

2.2 公共服务设施

2.2.1村委会管理用房、村民学习休闲活动用房及室外场地。2.2.2 托儿所、学前班或学校代培点的配置。

2.2.3 配置医治轻微疾病、开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卫生室或便民诊所。

2.2.4 设立邮件收发、汇款、储蓄、电报、传真等业务的代理点。

2.2.5 商店、超市或便利店的布置。

2.3 农民住宅

2.3.1改建住宅的朝向、间距应以满足当地的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等要求。

2.3.2 改建住宅要体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四节”方针。

2.3.2 改建住宅平面功能应尊重当地传统风俗习惯,方便农民生活,布局合理。改建住宅的立面形式保留地域特色和注重整体协调。

2.4 环境卫生

2.4.1村域内水面得到较好保护,水体清洁,水质达标。2.4.2 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到90%以上。2.4.3 医疗废弃物、垃圾等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2.4.4 逐步实现禽畜集中饲养,家庭散养禽畜做到人畜分离。

2.4.5 清除村庄内外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和公共绿地等环境面貌。

2.5 绿化与生态建设

2.5.1 村旁、宅旁、路旁、公共活动场地、水旁、村庄出入口充分绿化,建设绿色家园。

2.5.2 保护树木,严禁乱砍乱伐,保持水土。2.5.3 多种能源并举,充分利用再生能源。2.6 防灾减灾设施

2.6.1 防洪堤、截洪沟、泄洪沟、蓄水池等防洪排涝设施的修建。

2.6.2 山体及坡地等地质灾害地段护坡及挡土墙设施的修建。

2.6.3 危房加固或拆除,旧房改造等。

2.6.4 易燃易爆物(气)体和有毒有害物(气)体的安全存放。

2.6.5 农房墙体、楼面、顶棚的防火措施,毗连建筑的防火墙及房屋间的防火间距等。

2.7 传统建筑文化

2.7.1 村庄内传统民居、祠堂和庙宇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2.7.2 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村庄整治技术要点

3.1 道路交通

3.2 给水

3.3 排水。

3.4 电力电信。

3.5 农民住宅改建

3.6 公共活动场所

3.7 粪便处理。

3.8 垃圾处理

3.9 绿化与生态建设

3.10 防灾减灾

3.11 传统建筑文化

第四篇: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实施方案

泰宁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实施方案

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对促进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央和省、市1号文件及《泰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泰委发[2006]3号)文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及目标

(一)总体要求。按照一个保留(保留农村传统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两个突出(突出综合整治、突出全面配套)、三个不(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不大砍大伐)的整治原则,建立“农民投资投劳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机制,因村制宜,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村庄整治。

(二)总体目标。以实现“六化”(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路街亮化、村庄绿化、文体卫设施配套化)为主要内容,以自然村为单位,每年确定一批整治点,分期分批推进,做到整治一片、成效一片,力争5年内全县各村全部完成整治任务,人居环境大变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具体任务

(一)环境净化

1、清垃圾。全面清除道路、沟渠、公共场所、房屋内外生产废料、生活垃圾,清除环境污染源。

2、附属房建设。实行划片集中新建或改建,对不符合规划的附属房全部拆除,做到人畜分离、畜禽圈养,无乱堆乱放。

3、改水。自来水全部入户,能满足人畜用水需求,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管网布局规范合理。

4、改沟。通过改造及新建等方式配套完善村内沟渠,做到不积污水,水流顺畅。

5、改厕。彻底清理露天粪坑;对砖混结构无卫生间的住宅,全面推广水冲式卫生厕,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对无法改造的旧宅,应结合附属房改造配套建设卫生厕;大力实施“一池三改”(池气池、改厕、改厨、改圈),把改厕与沼气池建设相结合,实现户户有卫生厕。积极推进公厕建设,确保中心村建有一个无害化卫生公厕。

6、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合理设置垃圾池(桶),设立垃圾堆放点,在景区沿线村庄建立垃圾中转站,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建立专(兼)职保洁队伍和落实到户的卫生保洁长效责任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无垃圾乱倒、无粪土乱堆、无脏水乱泼。

(二)道路硬化

1、通村主干道。由交通部门按照农村路网规划组织实施。

2、宅间主道。以水泥路面为主,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全部硬化。

3、进户路。多形式建设,立足节约成本、因村而异、凸显特色,既可铺设水泥路,也可就地取材用条石、鹅卵石等铺筑路面,实现户户相连、户路相通。

4、道路管护。成立各种形式的养路护路组织,抓好日常养护,保障道路整洁、安全畅通。

(三)房屋美化

1、拆旧。对违章搭盖房及“空心房”全部拆除,做到环境美观、道路通畅。

2、改造。按照立面改造要求,土墙主房、不影响整体规划附属房及烤烟房立面全部刷新,对土墙、红砖房立面全部拉毛用白石灰粉刷,青砖房立面全部钩缝,土坯房设墙裙;土木房的室内厅堂、厨房地面全部硬化;旅游沿线村应引入新徽派五大建筑元素,大力推广屋顶“平改坡”,提升改造品位。

3、建新。严格按规划实施,对旅游沿线村的新村建设,大力推广具有泰宁特色的新徽派建筑风格,建设旅游度假农庄;对其它新村建设点,按照建设部门编制设计的《农户住宅推介图集》,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房型,确保一年内完成建设,农户搬入新居。

4、修缮。修缮保护具有历史文脉和文物价值的古街巷、古桥、古祠堂、古民居、古牌楼以及风水林等,凸显当地传统民俗文化。

(四)路街亮化

1、照明工程。村庄居住区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全部安装路灯。

2、夜景工程。对乡(镇)所在地及旅游沿线村,有序推进村庄夜景工程。

3、电路管理。有专门人员管理,保障用电安全。

(五)村庄绿化

1、庭院绿化。有庭院的农户,全部在院内种上花草、绿化树或盆景等,把绿色引入庭院、引入家居。

2、“四旁”绿化。按照绿化专项规划,农村路旁、村旁、屋旁、河旁绿化工作一年之内一步到位实施,第一年成活率达95%以上,第二年全部补种到位,并落实各项管护措施。

3、农民休憩园。配套建设小花圃或小花园,做到每个村至少规划建有一个农民休闲场所。

4、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在适宜非规划林地全部种植欧美杨等速生丰产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园中的美好图景。

(六)文体卫设施配套化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在中心村整治点达到“六个有”(即有一个活动娱乐室、一个学习培训室(或文化中心户)、一个宣传公告长廊、一个体育活动场所、一个通俗易懂的文化墙、一个合作医疗所),在各整治点引导农户将祠堂、旧会堂等改造为文明厅堂,建成文化活动中心。

三、组织推动

(一)选好整治点。按照“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整体推进”的思路,以20户以上自然村为单位,按“三个优先”(动作快的优先、群众自筹资金多的优先、申报率高的优先),“三个不搞”(群众申报率未达到80%的不搞,群众筹资未达到应筹资60%的不搞,居住率未达到60%的不搞)确定村庄整治点,政府给予补助。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经自主申报的自然村被确定为整治点后,以一年内完成各项整治任务为时限,自确定之日起1个月内群众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工作局面未打开的,及时进行调整,选择其它有积极性的自然村作为整治点。

(二)做好规划书。组建村镇规划组,制定规划书,以村庄整治“六化”为主要内容,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规划,明确整治点的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并绘制成图,户外立牌展示,有序组织实施。乡(镇)所在地及旅游沿线村,由城建局负责把关实施;其它村由乡(镇)村镇规划站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把关实施。

(三)建好理事会。做到“三规范”:规范组建,由整治点户主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推选,选举产生5-8个懂政策、懂法律、有威望、有能力并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组成理事会;规范运作,赋予理事会一定的事权、财权和监督权,与村两委共同负责群众发动、整治项目申报、上级村庄整治补助资金管理及配套资金筹集,整治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规范管理,理事会受村两委的领导、指导和监督,村两委应及时帮助理事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支持理事会大胆工作。

四、补助政策

(一)补助标准

将整治各项任务细化为具体项目,原则上按政府和农户4、6比例补助,具体补助标准见(附表一)。

(二)项目申报

对确定后的整治点,项目补助实行自主申报制度,申报程序为:村两委及村民理事会摸底并填写《村庄整治项目申报表》(见附表二)→乡镇协审盖章→各专项工作组审核→县建新办汇总→县建设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三)兑付方式

对确定后的整治项目补助,以实物补助为主,资金补助为辅,由县建新办根据审批项目施工进度分期分批拨付到乡镇。乡镇拨付流程为:农户根据施工进度向由村两委、村民理事会提出补助申请→村两委、村民理事会汇总,填写《拨款拨物清单》(见附表三)→新农村建设指导组签字确认→乡镇审批,拨付村民理事会→村民理事会拨付到户到项目。

(四)补助管理

1、实行报账制。乡镇应建立专帐,补助资金、物质发放和使用手续规范齐全。

2、实行公开制。补助项目、标准及资金、实物发放过程公开透明,张榜公布。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县建新办不予拨付资金或物质:(1)未申报的建设项目;(2)未经审批同意的建设项目;(3)不按要求实行报帐和公开的;(4)项目中农户自筹资金等配套资金不及时足额到位的;(5)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五、保障措施

(一)专项推进制度。成立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九组一室”(协调督查、规划设计、房屋改造、路沟建设、环境整治、生产发展、宣传报道、文明建设、组织建设、办公室)办事机构,分块负责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各项工作,明确职责,细化目标,强化组织、指导和督查,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九组一室”办事机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具体见(泰委办发[2006]10号)文件。

(二)干部包点制度。在继续实行“领导挂钩、部门帮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组制度,重点从县科级和副科后备干部中选派一批人员到村包点。按照整治规划,指导和协助村两委、村民理事会以户为单位进行全部摸底调查,明确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表,排出进度,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做到责任到人、到户、到项目,并对整治项目旧貌拍照建档,有效推进村庄整治各项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组管理办法具体见(泰委办发[2006]11号)文件。

(三)督查通报制度。加强对各整治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十组一室”办事机构、干部包点履职情况等的督查,采取明查暗访、到点到户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督查工作,既督查最终成效,也督查实施过程,避免工作中出现忽冷忽热、突击应付等不良现象。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

(四)考评验收制度。以村庄整治“六化”目标为主要内容,制定科学的村庄整治考核验收指标,对各整治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半年检查,年终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整治点,优先考虑该行政村及相关人员各项评先评优;对验收未达标的整治点,取消该行政村新农村建设及相关人员各项评先评优资格。

附:泰宁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项目资金补助标准

主题词:新农村建设△ 村庄整治△ 实施方案 通知

日印

泰宁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项目资金补助标准

第五篇:安徽省村庄整治技术导则949124898

安徽省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1.总则

村庄整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为了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地指导和规范全省村庄整治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技术导则。2.村庄整治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农民自愿、满意和村民自治为基本出发点,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2.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

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既要按照村庄整治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确实可行。2.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全省各地的经济发展实力、自然条件等状况,探索不同的整治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

1.4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方面,坚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促进全面发展。

2.5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3,村庄整治内容村庄整治内容主要涵盖村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设施,以及村庄风貌的维护等。主要整治内容如下: 3.1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

3.1.1通村公路及桥梁建设;村庄内道路路面硬化;道路排水边沟;必要的路灯及交通标志;农业机械及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的公共停车场、库、棚等。

3.1.2供水设施、供水到户的水塔、泵房或高位水池(水箱)及输配水管网。3.1.3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3.1.4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3.1.5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开发技术及设备的应用。3.1.6村委会管理用房、村民学习休闲活动用房及室外场地。3.1.7托儿所、学前班或学校代培点的配置。

3.1.8邮件收发、汇款、储蓄、电报、传真等业务的代理点。3.1.9医治轻微疾病、开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卫生室。3.1.10商店、超市或便利店的布置。3.2环境治理设施

3.2.1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雨水收集排放设施。

3.2.2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及处理设施。3.2.3公共厕所或户用厕所、集中或分散禽畜饲养场(圈)的环境 卫生与粪便处理设施。

3.2.4集中饲养或家庭散养的畜(禽)的管理。

3.1.5清除村庄内外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3.2.6整治村庄脏、乱、差工作。

3.2.7做好村庄内传统民居、祠堂和庙宇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3,2.8村庄内巷道、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公共绿地和村庄出入口及周边环境等的整治与美化。3.2.9对村庄内各类房屋的整治。3.2.10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3.3防灾减灾设施

3.3.1防洪堤、截洪沟、泄洪沟、消防蓄水池、山体和坡地的护坡及挡土墙等设施。3.3.2农房墙体、楼面、顶棚的防火措施,毗连建筑的防火墙及房屋间的防火间距等。3.3.3危房加固或拆除,旧房改造等。

3.3.4包括隔离救治室在内的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控措施。4.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 4.1道路交通

4.1.1进村道路和村庄内交通道路路面应当硬化,硬化路面宽度一般不小于3.5米。进村道路两侧应留足路基,同时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会车、错车道路。

4.1.2村庄内联户道路也应硬化,可用混凝土浇筑,也可用片石、砖块砌筑。

4.1.3村庄道路标高的确定应结合地形和各类工程管线改造的要求统一考虑。原则上要求居民住房地面标高高于室外道路路面标高,道路路面标高高于地面标高。

4.1.4村庄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通过设置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杠)等方式,保证行人安全。

4.1.5村庄道路与过境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平交时,必须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及标志。

4.1.6过境公路穿越村庄时,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满足安全防护距离,并应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及标志。

4.1.7村内道路尽量设置成环形,无法设置成环形的道路,应在村内尽端设置不小于6米x6米的回车场地。4.2给排水

4.2.1通过村庄给水工程整治,应逐步实现村庄集中供水,供水到户,满足农村地区人畜安全,方便饮用。4.2.2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85749)的规定,并做好水源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

4.2.3邻近城镇的村庄,如城镇有自来水供水条件的,应通过城镇自来水管网延伸到村并供水到户。有条件的地方,倡导建设联村联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入户,计量收费,节约用水。

4.2.4有水源、水量稳定、水质合格的村庄,通过高位水池、水塔变频泵及配水管网等设施供水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建设上述设施,定期检查维护,保证供水安全。4.2.5村庄给水工程的设计规模,参照《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或《农村给水设计规范》

(CECS82:96)确定。根据《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体系》规定,应保证农民生活用水量,每人平均每天不宜低于100升,同时要考虑大牲畜用水。

4.2.6暂时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水井、水池、水窖、手压机井等)的卫生防护,水源周围20-30米范围内,应清除污染源(粪坑、渗水厕所、垃圾堆、牲畜圈等),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

4.2.7村庄的给水管线沿主要道路走向一侧布置,管线布置的主要方向与供水方向的主要流向一致,干管管径宜不小于DNl00。充分利用地形,输水管优先考虑重力自流。检查井设置间隔不宜大于200米。

4.2.8给水管道铺设在道路下的覆土厚度不小于0.7米,给水管道距离树木及建筑外墙净距不小于1.5米,与污水排放沟渠或管道间的净距应不小于1.0米:

给水管道材料可选择焊接钢管、无缝钢管、铸铁管、聚丙烯塑料管等。

4.2.9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应尽可能逐步实现村庄排水的“雨污分流”体制。污水处理达标后可排放或利用;雨水排放可与水利沟渠工程相结合,以雨水及时排放与利用为目标,统筹解决。4.2.10村庄的污水处理包括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指村庄生活污水经统一处理后用于农灌等用途,适宜于村庄污水集中处理的设施有:氧化沟、生物塘(稳定塘)、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分散式指农户使用沼气池、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设施处理生活污水。

4.2.11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宜采用管道形式,通过整治逐步取消排污明渠。排污管道可根据各地实际选择混凝土管、陶土管、塑料管等材料。

4.2.12污水管道铺设时,先定总干管,走向一般依据地形坡度铺设,坡度不小于0.3%,满足污水重力自流的要求。污水管道埋深在车行道0.5米以下,并与建筑外墙、树木中心间隔1.0米以上为宜。

4.2.13污水管道铺设应尽量避免穿越场地,避免与沟渠、铁路等障碍物交叉,须设置检查井时,两个检查井宜间隔100米。

4.2.14污水量以村庄生活总用水量的70%计算,根据人口数和污水总量估算所需管径,但管道直径最小应不低于150毫米。

4.2.15村庄雨水排放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暗沟或管道方式解决。排水沟(管)渠应充分利用地形,使雨水能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4.2.16雨水排水沟(管)渠的纵坡应不小于0.3%,排水沟渠的宽度及深度应根据各地降雨量确定,宽度一般不宜小于150毫米,深度一般不小于120毫米。

4.2.17雨水排水沟(管)渠材料可根据各地实际选用混凝土或砖石,鹅卵石、条石、管道等材料。

4.2.18加强雨水排水沟渠日常清理维护,防止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保证排水顺畅。在保证排水顺畅的前提下,可结合排水沟渠砌筑形式,进行沿沟(渠)绿化。

4.2.19村民住宅外墙地面应设置散水,宽度不宜小于0.5米。外墙泛水高度不宜低于0.8米,一般采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砌筑。并尽量在住宅院落四周设置排水沟。4.3环卫设施

4.3.1村庄设有车站、码头、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或己对外开放的旅游村寨应设置公共厕所。对外开放的旅游村寨应设置水冲式公厕。

4.3.2公共旱厕应采用粪槽排至化粪池的形式,粪池容积应满足至少1个月清掏一次的容量。粪池也可与沼气发酵池结合建造。公共旱厕的取粪口均应加盖密闭,并确保粪池不渗不漏不冻。

4.3.3公共旱厕的小便池宜改用简易的小便斗,尿液直接排至粪池,禁止大面积尿池开敞暴露而导致臭气污染环境。

4.3.4集中的禽畜饲养场应与沼气设施建设相结合,以便禽畜粪尿直接排入沼气发酵池内。

4.3.5对于厕所、集中(分散)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4.3.6公共厕所建设标准不应低于10-30平方米/千人,而每厕最低建筑面积不应低于30平方米。4.3.7倡导村庄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清运。4.3.8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要符合国家有关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规定。

4.3.9离垃圾处理场较远的村庄,需设置垃圾中转站(点)。中转站(点)位置应选择远离村庄和水源的下风位、粘土质地区,应建绿带围墙,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3.10落实街巷清扫保洁责任制度,改善村庄环境卫生面貌,制定“门前三包”公约,责任落实到户。4.4减灾防灾

4.4.1根据村庄周围的地形地势,采用“避”、“抗”等有效措施,坚决杜绝由于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

4.4.2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托幼、学校、卫生院、敬老院、老人及儿童活动场所等公共建筑,均不得建在有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山洪冲沟等存在地质危险隐患的地段。已在这类地段上建成的公共建筑,必须全部拆迁,另行选址,妥善安置。

4.4.3泄洪沟、防洪堤和蓄洪库等的设置,要符合减灾防灾规划要求;对村旁、路旁雨季有可能造成滑坡的山体、坡地,应加砌石块护坡或设置挡土墙。

’ 4.4.4对不安全的农房必须进行加固处理或拆除。对于需加固的农房』p固前应经过技术部门或技术人员提出加固方案、图纸后,按施工程序进行。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现场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工

作。4.4.5要加强村庄的生态建设,消除和缓解自然灾害。

4.4.6凡接近甚至接触“火源”、使用易燃材料做成的厨房、“火房”墙体和顶棚应使用阻燃材料,或将其表层加做阻燃材料。村庄内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

4.4.7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村庄应设置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4.5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

4.5.1村庄整治应严格贯彻《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执行规划

紫线管理规定,应继承和发扬当地建筑文化传统,体现地方的个性和特色。

4.5.2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祠堂、庙宇、亭榭、牌坊、碑塔和堡桥等公共建筑物和构筑物,均要悉心保护,破损的应按原貌加以整修。

4.5.3村庄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亦应加强保护。其道路走向、空间尺度、建筑形式乃至建筑小品和细部装饰,均应原貌保存和维修。

4.5.4对于村庄内遗存的古树名木、林地、湿地、沟渠和河道等自然及人工地物、地貌要严加保护,不得随意砍伐、更改或填挖。执行规划绿线和蓝线管理规定,必要时应加设保护围栏或疏浚修复。

4.5.5凡邻近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公共建筑和传统街巷的新建建筑,其尺度、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建筑协调统一。

4.5.6要加强保护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包括街巷枢纽空间、古树、古井、匾额、招牌等物质要素和街名、传说、典故、音乐,民俗、技艺等非物质要素两大类。后者可通过碑刻、音像或模拟展示等方法就地或依托古迹遗存,在公共场所集中保留。4.6村庄环境面貌

4.6.1引导村民按照规定的样式、体量、色彩、高度建房,整治村庄主要街道两侧建筑,通过粉刷等方式进行立面修整,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传承地方文化与民居风格。

4.6.2通过编制规划和设计,整修沿街建筑立面和围墙墙面,种植花草树木,做到环境优美,整洁卫生。4.6.3村民集中活动场所设置集中绿地;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布置小型绿地;

可结合道路边沟布置绿化带,宽度以1.5—2米为宜:绿化品种选择适宜当地生长、适宜农村特点、具有经济生态效果的苗木品种。

4.6.4整治村庄坑(水)塘与河渠水道。根据位置、大小、深度等具体情况,充分保留利用和改造原有的坑(水)塘,疏浚河道,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村庄外部的坑塘有条件的改造为种养水塘。

4.6.5村庄内的广告牌、匾和墙体广告,应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并不得占用道路、绿地等,禁止乱贴、乱写、乱画。

4.6.6村内应在公共活动中心地带设置报栏和展示栏,不得随意在街道两侧的墙面上书写标语。村庄公共活动场地的位置要适中,面积可按每人1平方米左右控制。

4.6.7加强村庄入口处和周边环境治理。村庄入口处可视具体情况选建村门、柱廊或碑石来题写村名和标定村庄界线,并以具有导向性的路旁绿化、灯杆或建筑小品导入村庄。

4.6.8在村庄边缘设置相对集中的场院用地,堆放秸秆和肥土。村内道路两侧不准堆放秸秆和肥土。4.6.9对村庄的河塘、沟渠、水洼等水体均应进行清理和维护,务必做到水质洁净,水面无漂浮物,无蚊蝇等虫害滋生。

4.6.10有集市或者市场的村庄,应合理规划市场或集市位置和用地,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占道摆摊经营。4.7村镇两地占房与“空心村”整治

4.7.1要结合实际贯彻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着重整治村镇两头和村庄两处占地占房和“空心村”现象,通过村庄整治达到节约用地和集

约用地的目的。4,7.2对于影响村庄景观、道路交通的废弃危旧房或其它闲置附属用房要进行拆除,质量较好的闲置房或附属用房可根据规划进行改造利用。

4.7.3凡需另址新建农房或由他村迁入的农户建房,原宅基地要还耕或作为他人宅基用地或公益设施用地。4.8村庄生态建设

4.8.1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村庄绿地卑,路旁、宅院及宅门空地,均应种植经济作物或观赏植物予以绿化,以防水土流失。

4.8.2多种能源并举,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气体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来取代燃烧柴、草、煤炭,以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5.整治项目的选择与实施

5.1村庄整治项目涵盖三个层面:

一是各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它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实施村庄整治的依托;二是由政府资助,农民自己选择村庄整治的项目和内容,达到直接改善村庄面貌和村庄人居环境的公益类建设项目;三是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科技项目示范、市场化运作、农户自主参与、利益到户的有关项目。

5.2根据本导则所列整治内容,不同的村庄,应根据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估,礁定该村急需整治的内容。

5.3对所选定的整治项目,应按轻重缓急排序,人力、物力、财力优先集中用于解决重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整治项目工程,村庄内道路建设和管线铺设,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程序实施,力戒返工浪费。5.4要通过村庄整治,实现“一户一宅”的合理住房用地制度,并彻底清除“空心村”中的闲置房。

5.5有些必须依托县域或镇域公用设施工程才能解决村庄整治问题的项目,则应与上级相关项目同步启动实施。

6.村庄整治的技术支撑 6.1村庄整治技术支撑内容

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包括技术和管理专家在内的指导小组,巡回视察并指导全县的村庄整治工作。6.2村庄整治规划(方案)的技术文件要求

6.2.1进行村庄整治的规划,基本成果要求是“三图”(现状图、规划图、设施图)、“两表”(主要指标表、行动计划表)、“一说明”。

6.2.2现状图。比例尺1:500~1:1000,现状图应标明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面、道路、工程管线等,各类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

6.2.3规划图。比例尺1:500—1:1000,规划图纸要标明硬化道路、宅前小路、排水沟渠、公用水塘、集中供水、集中活动场所、集中绿地、集中畜禽舍圈、保留民房、保留祠堂、拆迁民房、违规民房、公共厕所、垃圾集中堆放点等。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必须明确标明范围,并指出其属性,包括村外散户迁建、村内拆迁新建、新增本村村民宅基地等。数量较多的村外整村迁建应明确规定拟迁建的村名和户数。

6.2.4设施图。比例尺1:500—1:1000,设施图应标明道路虹线位置、横断面、交叉点坐标标高,给水管线走向、管径、主要控制标高,排水沟渠的走向、宽度、主要控制标高,配电线路走向和有线电视线路,以及其他有关设施和构筑物的位置等。

6.2.5主要指标表。包括村庄人

9、村庄户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筑面积、农房拆除率、农房保留率、道路建设或硬化面积、改建沟渠长度、保留空地(含自然状况与绿化用地)、集中的畜禽圈舍建设面积等。

(附表一)6.2.6行动计划表。包括整治项目清单、项目具体内容、投资额、政府补助情况、项目用工量、村民申报类型、村民选择程度,开工完成时间等。

(附表二)6.2.7说明书。包括现状条件分析、土地利用情况、设施情况、相关村庄情况等;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农房建设和村庄绿化基本原则和要求;工程量及投资估算,基础设施的施工方式及工法;

实施规划的措施以及有关政策建议等。

下载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鑫源乡鑫源村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为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与环境整治,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进程,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佛发„......

    梨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

    梨树县规划处编制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和“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因地制宜、注......

    XX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整治规划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整治规划根据xx农办[2008]03号《关于限时上报新农村三个规划的通知》、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区委办、区政府......

    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村庄环境整治应该在现有村庄建筑、设施和路网框架的基础上,以“六提升、六整治”为主要内容,杜绝大拆大建、平山填塘、砍树侵田,破坏历史风貌和特色资源,......

    街道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专项整治动员会讲话

    街道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专项整治动员会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村庄环境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对环境整治突击月活动作全面部署,动员全街道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全民动手,对村庄集......

    市建设局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市建设局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调研报告市建设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市建设局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市建设局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调研报告市建设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是一块有着845万人口、3.94万平方公里面积的红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这里演绎了中国革命最为悲壮、最为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赣州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