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33老场坊》调研报告(写写帮推荐)
L.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调研报告
此次进行调研的建筑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沙泾路10号的《1933老场坊》。还融合着巴西利卡式元素。它是时尚达人聚集的“创意”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从“亚洲最大”的“远东屠宰场”摇身一变,成为“时尚达人”聚集的“创意”园区。整体建筑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空间却又次序分明,算得上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让人不得不佩服“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的巧妙设计,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时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圆内方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建筑层数为5 层。原为工部局宰牲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3年建。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依据功能要求设计,流线复杂。从外观上是个蛮有意思的建筑,灰色的石头厚重而冷冰,形体简洁,立面装饰几何化,强调虚实对比。它而且是根据宰牲工艺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的机器,主体结构是由东、南、西、北四栋高低不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围合成四方形厂区,正中是一座24边形的圆楼。方、圆楼之间是通过26座廊桥连接,各层上下交错,貌似迷宫。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建筑工艺上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无梁楼盖技术,形成由伞型柱帽构成的室内空间。在改造修缮设计过程中,力求保留完整的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的主要的空间特质。就这里的宰牲设施和生产流程而言,很能体现人们对那些即将被吃掉动物的“临终关怀”,算得上是人道主义之于动物的“兽道动物福利主义”。
整栋建筑从外形上只有西立面可以被城市看到,其余立面均被遮挡,西立面已经在前几年被整体粉刷了一层粉红色涂料,立面上有少许窗洞已被封堵,另外有一些管线从主立面穿入,整体建筑形象在感觉上,已经与1933年建成时有较大的不同,但总体上大多为采用“加法”增加的设备、搭建等,较少有采用“减法”拆除的部分,因此对于修缮还是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花格窗;镂空水泥花格窗主要位于本建筑的西立面和南北立面的西端。窗户的水泥全部是30年代从英国进口过来,坚固异常。考虑到宰牲工艺气味浓重的因素,窗户全部镂空设计,便于空气流通。同时,窗户正面朝西,与上海常年风向一致,可以更好的达到通风的效果。同时正面朝西的窗户面向西方极乐世界,有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的意思。
建筑的外表非常简单和朴素,粗糙的混凝土墙面,非常的有沉重感,底层退进,外圈一排同样是粗糙混凝土的大柱子,二层以上就是排列整齐的花窗,整个建筑感觉很有体量,很扎实的落在基地上,再加上立面混凝土的自然变老变色,不用体验空间就能给人带来一种满载历史的感觉。
拆除、改建部分:经历了73年的该建筑,现状已被多次改建;本次修缮设计中,根据“经营性保护”的理念,结合“时尚创意产业中心”的功能定位,经过专家、学者的研讨论证,宰牲场被按原式样、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恢复,同时结合时代赋予的功能需要,在其内部适当位置增加新的功能部件和元件,使其焕发勃然生机。重点对以下部位进行重点修缮设计;
当看到两扇旧风格的木门后,我就开始雀跃了~顺著外方内圆的建筑在不同的回廊中上蹿下跳~每一个回廊每一个地方都是一个惊喜~~ 内墙:原内墙有许多已被拆除,增加了许多新的分隔。现根据“时尚中心”的定位,拆除大部分后期增建的内隔墙,根据新的功能定位采用轻质隔断划分空间。在修缮中,仍然保留了曾经屠宰场的铁门和铁窗,依旧能让人回忆起曾经是屠宰场那让其毛骨悚然的感觉。为了现在新时尚圈的建筑美观,加上了钢化玻璃,使其有安全性和密封性。
上图中,对外表“冷酷”的屠宰场进行翻修后,许多潮店和时尚小店,餐厅,酒吧都渐渐在1933老场坊内经营起来,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建筑增添了青春活力和人气!但是在水泥外墙的外表装饰下,仍然透露着不可磨灭的印迹。进入屋内,寒气飕飕,不禁会抖擞几下~这种阴森感觉怎么也消除不去,还是会想起曾经多少头牛丧生于此的事实!这里曾经是它们的安息处,也是它们希望终结的地方。
楼梯:该建筑原有楼梯中绝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关系也十分清晰明确,只有主入口处的原外楼梯已被拆除,楼板被封堵,因此在新的设计方案里将其重新修复、还原。按现在新的功能要求,在中心圆环增设两部楼梯,走上楼梯是几间特色手工小店,门口还摆设了很多小玩意儿,中间的走道是通往第2层。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楼梯缺乏美感,让人不舒服。下图:的楼梯设计巧妙,如果没有围墙,恐怕是不会走的,很陡峭,很窄。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通道是留给屠宰人员逃生的地方,避免被牛伤害到,狭小的楼道是牛不敢接近的。所以说设计得很巧妙!考虑得很透彻!
法式旋梯: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对于曾经也许是优美的,手扶的地方经过修缮,有明显的修缮痕迹,现在已不再扎手,很圆滑,但是水泥质地的外表,让人摸上去很阴冷,不想去碰触!内圆顶部改建:
由于多次增改,中心圆区现有的顶层早已不是原英国设计师的设计,现状为五层,其屋顶为一个简易的轻钢结构石棉瓦顶,具有产权。改建方案将中心圆区的一至三层作为一个整体空间,上部用钢结构玻璃地板分隔,而现状的四至五层改建为一个多功能大厅,满足了该建筑中没有较大集中空间的缺憾
由于当时对“宰牲”工艺的需要,建筑设计成“回”字形,外圈和内圈均有很多连通的桥梁,动线复杂,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空间和光影效果,因此它也是摄影师的创作基地。
空中舞台: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空中舞台”位于1933老场坊四楼,8米挑高的空中舞台的中央600平米面积悬空而设,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透明炫目,每平方玻璃可承重400千克。圆形穹顶的结构增加了视觉冲击,更具空间感。从1层仰望~4楼透明的玻璃地板~喜欢这种黄色的灯光,暖暖的感觉。给冰冷的建筑增添了稍微的温暖。
廊桥:
内廊桥空间具有魔幻气质,上下共计10座桥,另外5个半圆形的桥也均保存完好,设计中力求保留其原有的气氛,功能定位为交易展示空间,在中心处设吧台。
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外廊桥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
建筑内部最吸引人的还是它错综复杂的结构,这一点在建筑外部一点都看不出来。从外面看,建筑就是一个很朴素的方盒子,很不起眼,但是进来才知道其内部的结构是如何的复杂。建筑内部大体上是一圈一圈的圆形,最中间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周围是一圈稍小的空间,之间用很窄的通道连接,上下层之间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楼梯相连。之外是一圈庭院似的空间,再外面又是一圈稍小的室内空间,有一圈挑空的走廊,每层用架空的过道跨过庭院和中间相连,周围还有很多铺着鹅卵石的“牛道”,估计当时牛就是从这里开始一圈圈的走向中央大厅被屠宰的…
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例图下:
;两种形状(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的特色之一,其形状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其均分布在该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八角形伞状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西区,方形伞状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南、北、东区。在修缮设计中将完全保留这些柱子。目前这些柱子外装饰材料各异,有粉刷面的、油漆面的、不同年代和尺寸的瓷砖面以及水泥抹面。原设计的水泥抹面的柱子表面有的已经被严重损坏。设计中针对这类柱子的形状和气质,将现有的装饰面全部清理后,按原工艺、原材料做成新的水泥抹面,通体打磨,上下一体,并作为室内公共空间装饰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保留并充分体现该建筑的特有风格。
沉默的建筑之美,似乎相对是一种与现实毫无纠结的、有距离的美感世界。精致的镂空立面外墙装饰和长廊下奇特的椎形立柱富于华丽的异国情调,似乎超越了建筑原本的使用功能,踱进外方而内圆的建筑内部,迷宫似的阶梯和牛羊们曲折的“天路”,让孩童们不期然有种游戏的冲动,而成年人也似乎能从光影晃动中收获某种近乎魔幻气质的感染。
老场坊并不挑衅现实,而是置身其中;老场坊也从未否认脱胎草根,但却因了具备“雅痞”气质而俯视众生。营造工艺的繁复、穿梭其中不时的灵光乍现是需要慢慢品味的,时光倒流的怀旧、逡巡游走于天桥的猎奇以及游戏功能俱备,使得它在原住市民文化、昔日异教与流畅的现代金属或玻璃质感共同构成的外来文化中八面玲珑。坊间刻意做旧的弹格路静谧地躺在午后的阳光中,躺在城市纷繁的沧桑里。阅尽世间百态的76岁的老场坊、年迈的老场坊,放纵着面前饕餮者的闲适与风尚追逐者们游戏感的恣意疯长。
现在它已经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给人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它的每一个地方都彰显创意,每一层都是一种风格,让人感觉很舒服,很享受。
第二篇: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福州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
(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
“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三坊七巷人才辈出,它炯异于神州千万个坊巷,不少坊巷星星点点,而三坊七巷则是星汉灿烂。自古以来,蕴蓄其中的秉性,百代延续,渗透了子子孙孙的心田。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三坊七巷历代累计出过举人300多名、进士150多名,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三)、三坊七巷的闽台人文情
三坊七巷是两岸亲缘和宗族世家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其修复工作从动建之初就备受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这个沉淀着福州千百年人文精神的城市符号,其未来走向将成为福州区别于厦门等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筹码。闽台两地自古以来就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亲密关系,两地的居民均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由于种族血缘上的关系和密切的人流往来、文化交流,维系着两岸的民族亲情,而三坊七巷便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见证。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着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的“三坊七巷”,这条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三坊七巷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个从唐末五代便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曾经是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从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它是记载了无数壮怀激烈,缠绵悱恻故事的坊巷,伴随着世事沧桑走过了一程又一程……
二、今天
(一)、福州城区的改造
随着海西省会中心城市旧城改造力度的加大,近年来福州城区对一大批危旧房进行了拆迁改造,福州实施的“城市更新”,使海西大发展之下的省会中心城市面貌不断更新,更加快推进了区划调整和开发区扩区的升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商贸业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福州市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提升并举,推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八一七路历史文化中轴线的改造,坚持推进中心城区的旧屋区改造,推动城市空间布局更为舒展,更加科学,推进海峡金融商务区、火车南北站周边片区和晋安新城鹤林片区等重点区域成片开发,改造提升五四北新店片区,完善金山新区配套服务设施。其中,着重强调要求全面加快福州旧城区及危旧房(棚屋区)的成片改造,福州城区实施的第一批500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改造工程包括鼓楼区乌山西路福州大学片地块、灰炉村地块、台江区上海新村街地块以及太平汀洲地块等。此外,还包括改造北江滨沿线景观,加快推进三环路二期、南江滨东段和林浦大桥、螺洲大桥、淮安大桥等路桥项目建设。其中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对“三坊七巷”街区的改造尤其重视。
(二)、三坊七巷的修复
2006年开始,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对“三坊七巷”街区改造的计划总投资,从最初的30亿元,递增到40亿元、45亿元。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
同年,福州市专门成立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全面统筹开展工作。保护修复工作转入全面修缮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福建省政府“三年基本建成、五年全面完成”的目标,三坊七巷工程正式动工。近几年来经过多方专家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设计,在重修过程中许多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三坊七
巷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68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其中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二梅书屋,小黄楼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福州,从维持三坊七巷的原有面貌,到高起点修复、恢复它美好的历史风貌,经历了近十年的过程。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发展之源、文脉之根。我们始终倍加珍惜、倍加爱护。2009年7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的南后街正式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三、明天
(一)、三坊七巷的新貌
改建后的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经过历时近3年的重修和改建,如今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杨桥巷拓宽改造成了杨桥路,吉庇巷拓宽改造成了吉庇路,现保留有三坊五巷。三坊七巷这个城市新景观,对塑造福州城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提升城市形象,开发以观光,访古,休闲,考察,文化,购物为主的三坊七巷精华游,把建筑,园林,名贤,商贸等融为一体,三坊七巷将申报世界遗产。
(二)、三坊七巷的商铺
如今三坊七巷吸引着海内外嘉宾的目光。当漫步南后街,脚踏青条石,米家船裱褙店、永和鱼丸店等福州老字号将首先进入眼帘。“裱褙是传统生意,利润不高。”米家船裱褙店传 承人、年逾古稀的林文光说,幸好市政府在店面租金上给予了很大优惠,裱褙店已经签了5年入驻合同。“让有代表性的民间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留下来”,福州漆箸、同利肉燕、南后街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在南后街占据一席之地。贯穿三坊七巷南北的南后街,南区是古玩、寿山石等传统商业小店,中区部分恢复前店后宅传统格局,北区为花灯、书画、文房四宝等南后街原有商业聚集地。客来客往,老街区又见繁荣景象!
(三)、三坊七巷的文化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其中,尤其突出福州地方特色戏剧、曲艺、传统工艺。这在全国各历史文化街区中是第一例。三坊七巷内的一般建筑,外立面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力求保留原风貌,内部空间则立足满足当代生活需求。暂时迁离的居民们回迁后,将有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根据国家文物局指导意见,修复后,回迁的人口密度控制在每人使用
面积20平方米以内。三坊七巷也将卸下曾经的负重累累,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福州繁华闹市中的三坊七巷。159处古迹修旧如旧, 传统材料工艺复活历史风韵, 走进修复一新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古街区,只觉古风扑面。已修缮完毕的南后街青条石路面一派古风,水榭戏台凌空欲飞,二梅书屋精巧雅致……
三坊七巷的意义,不仅在于古建筑本身,更在于曾出入于此方水土的先贤,其间蓄含的厚重历史与人文气息,已成为福州闽都文化的象征符号。礼仪之邦,人心向善。三坊七巷文化展示了福州城市文化沉潜、冲和的底蕴,并让来者睹物思人、心追范式。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经过近十年的修复改造三坊七巷正式落成于福州的南后街。三坊七巷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68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千年的风云变幻,升沉兴衰,昔日的建筑物已斑驳暗淡,古代赫赫威名似水流逝,当年的书香已飘散开去,可是躺在那里的明清古建筑,威震近代的遗世美名,沁人肺腑的人文景观依旧存在,是当代人读不完的书,解不完的谜。。。
第三篇: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文化·商业
——三坊七巷历史商业文化街区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
历史街区是反映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就是福州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其中大量富有历史氛围与传统气息,尤其在文化方面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现状的实地调研,揭示该区商业、文化功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关键词】
三坊七巷 历史文化 商业街区 【正文】
1.调查研究背景
1.1历史背景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1.2基本现状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最中心的商业区,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西至通湖路东侧及仓前后巷,南至吉庇路北侧,东至南街沿街商业建筑西侧的历史建筑,北至通湖路口和南后街北口。三坊七巷的街巷格局和空间形态特征如“鱼骨状”,其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延续明清时期特点。2.研究分析 2.1修缮前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破败萧条的景象。残留下的古街坊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梁架倾斜、墙壁剥落,屋面破漏、濒临倒塌;人口密度大,居住拥挤不堪;到处是杂乱的电线,火患严重。现代砖混楼房穿插其间,严重破坏了街区整体风貌。破败脏乱狭小给人带来的局促感,名人故居内涵的空泛无物。
研究报告
2.2修缮后
政府部门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如今三坊七巷已经逐步成为福州文化的名片,以南后街为传统文化商业轴,立面的整治在充分保留现有留存的明、清、民国历史建筑和山墙基础上,保持目前街道尺度。建成一条集福州“老字号”店铺的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步行古街。3.文化传承 3.1建筑与外环境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每个区各有具体分工。
主轴上主要分布的是传统的商业店铺,沿街可见一些铜塑雕像,再现了南后街当年繁华的景象。政府对沿街商铺的立面进行保护整治,更换地面铺装材料,采用平整的石板路面使与传统街道环境相协调。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南后街传统商业店面原有形体轮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构图划分。南后街现存的简易木屋在延续传统商业风貌特色。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例如严复故居,保留了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3.2人文价值
三坊七巷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具有较高的古建筑研究价值,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民风民俗。保护和传承脱胎漆器、纸伞、裱褙、纸花、玻璃等“三坊七巷”极具代表意义的民间艺术,使民间手工艺人文历史文化得以保留。在塔巷与黄巷之间临南街处设传统美食街,有肉燕、老卤酱鸭、木金肉丸等地方名吃名产。
研究报告
——————————————————————————————————
3.3功能结构
原三坊七巷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如今已形成了一条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包括名人故居展示、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旅游展示的综合功能片区。规划按照“一带、两街、三坊七巷”的结构框架体系,打造成具有保护居住功能、文化与教育功能、休闲功能、商业功能、展示与旅游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3.4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因予以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到的:“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产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护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这在三坊七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4.提出问题
根据这次实地调研研究,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 既然三坊七巷已经被定为为传统的商业文化街,但是缺少了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同杭州西湖、安徽宏村存在一定的差距,还不足成为福建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保护区。2. 由于早期规划不科学,与周边新建建筑不和谐,公共基础设施无法跟上城市发展速度,周边道路安排不合理,缺少停车位,这无疑限制其商业发展。
3. 三坊七巷现在的发展已经偏离当初的定位——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与原先的居住功能相违背。5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改建成影视拍摄基地 可参照北京四合院的做法,开发三坊七巷居住院落;三坊七巷的旅游开发,包括线路开发、创立名牌旅游纪念品、门票、演出、餐饮住宿、互动体验、区内人力车等,将富有闽都文化特色的三坊七巷传统风情场景,改建成东南沿海影视拍摄基地。在三坊七巷品牌体系塑造与推广上,建议打造名人、闽都民俗、宗族世家民俗、闽台文化交流等文化品牌,还有建筑景观品牌、旅游品牌、商业品牌、诗意生活品牌。
2.开辟大型博物馆 可以通过开展博物馆、民俗文化节等常规活动,策划福州国际工艺美术节,来打响三坊七巷品牌。同时也可以利用三通政策,让台湾同胞更深刻的了解大陆文化。加快海西建设,促进两岸文化融合。
第四篇:彭坊村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彭坊乡彭坊村调研时间:二零一二年十一月————肖和珍
一、前言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更是基层村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导向方针。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只有深刻了解村居建设现状,认真分析村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才能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方针,较好较快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才能做成有建树的村官。
作为2012年的新一届大学生村官,我感到很自豪也很荣幸。现在的我是彭坊乡彭坊村的一名书记助理,入村工作两个月以来,通过与村两委干部接触,走访群众,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了本村基本情况,对彭坊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了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通过此次调研为群众带来切实利益,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二、彭坊村基本概况
彭坊村地处安福县彭坊乡陈山河边,群山环抱,村落沿江分布,呈带状分布形态。现有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总计272户1264口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52人,劳务输出212人。村外、村内主干交通线为水泥路,交通状况较以前有所改观,但仍然需要有大力建设。全村拥有耕地总面积1132亩,另有林地10042亩。村两委班子5人,后备干部1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以传统种植业作为经济支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劳务输出、种植烤烟、水稻、油菜、林业等为主,辅以养殖、油料加工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属经济薄弱村。全村主要依靠农作物种植作为农民本地创收来源,无其他有效增收途径。其中低保对象30人,五保对象1人。通过民政、社会及地方政府等多种渠道帮扶助残,这部分人生活能得到基本满足,但是显著的提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彭坊村两委以党的“十二五”规划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改善我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村民生
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济建设情况
1、输出构筑经济发展大动脉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我村总人口1264人,劳动力人口452人,其中劳务输出212人,占劳动力总人口46.9%,其主要为青壮年。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还开拓了视野、启发了思维,通过劳务输出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人脉资源等,为村民实现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劳务经济的输出为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已成为我村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
2、传统农业的发展
我村主要为水稻、油菜传统作物种植。由于地处山区,且耕种面积较少,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因地制宜,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号召本村大面积种植烤烟,增加村民的收入,预计本村2013年种植烤烟的面积是278亩。加上国家的各种补贴政策,传统的粮食种植已经出现扭亏为盈的局面;在家的劳动力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或本地就业,半工半农,想法设法增加收入,这样传统农业种植在务工文化的带动下也正在彰显蓬勃的经济效益。另外,我村积极发展林业和养殖业两大产业,其中,林业是我村的支柱产业,养殖业有4户人家,有待发展。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在村支书王文彬、村主任肖元武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目前共有党员30名,预备党员3名,获多次殊荣。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努力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是彭坊乡最团结和最优秀的村级领导班子之一。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搭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党员承诺等载体,引导党员切实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
我村两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扎实推进了群众文体、健身、娱乐的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的建设,预计年底将搬入;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干部的管理上,进一步规范了党支部“四议两公开”制度、党员培养发展制度、党费收缴制度等制度,使村社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
化、规范化。
(三)、乡风文明建设情况
我村在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我村在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环境”活动的过程中,全村治保组织、调解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健全,防火防盗措施到位,农村土地等各类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并呈现下降趋势,村内具有较强的自我化解矛盾能力。号召全村发扬优良乡风民俗,强调邻里和睦、妯娌和睦、孝敬父母、不打架骂人,以好的乡风民俗来约束不好的做法,让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的私心。目前我村治安状况良好村民生活稳定和谐,村民大多能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社会事业建设情况
1、道路建设:村内、村外主干交通线为水泥路,交通状况较以前有所改观,但仍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个自然村的交通联系网络,并且考虑村民耕种的需要,完善耕机路的建设,并与村级道路相衔接,形成完整有机的道路系统。
2、水利建设:借助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和支持,我村对我村周边的江堤、水库做了精心的排险加固工程。在村委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我村对大沟渠进行了清淤排查工作,并组织群众对小沟渠进行了修复工作,对马井水库进行了彻底的翻修,确保来年农作物的灌溉的顺利进行,保障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户的收入.3、卫生事业:为响应国家政策安排,在县卫生局的支持和扶助下,我村现已建立标准卫生室,并已正式投入使用,极大的满足了村民就近就医问题。通过建立村卫生室,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看病,而且极大的减少了看病的费用,让群众受到了比大医院更加细心的照料和服务。
4、社会保障:积极推进“新农保”、“新农合”政策,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共完成养老保险566人,未完成531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51.6%,发放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240人,参保率达到98%以上;全村符合农村低保、五保条件31人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低保、五保全覆盖。以人为本,弱势群体倍受关注。本村五保、低保对象,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生活保障金,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5、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我村总人口1264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26人。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民们的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有所淡化,在家的已婚育龄妇女能按单月康检的要求,准时参加孕检,外出人员也能按
时将孕检证明寄回。但是仍需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采取惩罚与奖励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避免反弹现象的发生。我村在全面按照乡人口计划生育办公室下达的2012年我村各项人口计生指标下开展工作,在乡计生办的指导、村“两委”干部和计生宣传员的细致入微的工作下做好育龄妇女的健康检查,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生育文化建设服务,及时向他们提供避孕药具及生育知识指导,全面保证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正常开展。
6、社会治安与信访稳定。加强农村信访稳定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彭坊村两委一直对本村的稳定给予高度的重视。近年来,我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群体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我村一直努力保持全村综合治理稳定,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解决群众纠纷和矛盾,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上访的诱因,维护农村稳定。变村民上访为深入群众,积极发现本村的不稳定因素,将并努力把这些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维护本村社会稳定,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四、本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一)、制约因素分析
本村人多地少,特别是可利用耕地较少,难于利用的林地较多;交通闭塞,村组公路路况较差;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村民素质偏低,外出打工人数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亩产较低,土地使用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9亩,土地的利用主要用于栽种传统粮食作物。第二,市场作用薄弱,农产品外销少,附加值低。生产的主要是老年劳动力。第三,集体经济薄弱,无法支撑村居更大的跨越性发展。
(二)、有利因素分析
地处山区既是劣势,同时又是优势,本村的有利因素主要有:第一,生态资源好,水资源、林地资源丰富,以彭坊村为例,自然环境优越,不存在工业污染问题,山涧泉水资源丰富,林地面积一万多亩,处于未开发状态。第二、外出务工人员多,造成村里无主土地较多,便于统一管理。
五、建议及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生态农业。本村水资源丰富,常年无污染,适合发展淡水鱼养殖。本村有一万多亩的林地,处于未利用状态,可利用未开发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发展林下养殖业,一般林下养殖业附加值比较高,以林下土鸡养殖为例,具有肉质好、口感好、无污染的特点。山区生态资源的优势,决定了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种高附加值产品应该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选。
(二)、集约闲置土地,引进良种,发展市场需求大的经济农产品。引进外来资本与先进技术。打造山区特色品牌,加强营销力度,走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道路。山区的普通农产品要想实现其高附加值就必须打造特色品牌,实现无公害认证,加强营销力度,将山区的生态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瞄准城市市场,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六、总结
针对山区农村一方面人多地少、交通闭塞、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极具特色、农村相对可利用土地较多的情况,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业;走生态绿色农业道路,对农产品的品质进行高标准要求;集约可利用土地,打造山区无污染绿色农产品;加强与城区高端农产品市场的对接,打造品牌,提高营销力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在发展农村经济时一定要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先进经验,引进优质苗种;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同时要注重调动农民积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造成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通过近几周对彭坊村的调研,我对彭坊村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自己日常工作时的所闻所见,掌握了一些情况,可能了解的还不够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情况有待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将一如既往地深入农村,踏踏实实去学习,为村建设建言献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村里更好的服务。我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家乡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相信,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深深爱上这片天地,我将努力工作,为彭坊村的发展而努力,不辜负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和期望。
本次调研工作得到了彭坊村“两委”成员的大力支持,在他们忙碌工作之际仍抽出时间配合我的调研,本次调研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领导的教导和默默奉献,谢谢!
第五篇:老科协调研报告
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调 研 报 告
2014年5月22日,凤凰镇老科协教育工委一行3人,在工委主任的带领下,到新洲区凤凰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考察调研。区教育局对这次调研很重视,凤凰中学校长雷于华、中心小学校长余其发带领大家边参观边介绍,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介绍和参观,使我们总体感觉到这两所学校环境整洁优美、建筑设计新颖、功能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较强、生源充足广泛、教育教学创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愧为我镇教育精品园区。
基本做法:
两所学校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都积极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实行科学减负,做到“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
一、主要做法是:
1、成立组织,制定制度,加强宣传。
凤凰中学为了从组织保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学科教研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监控,保证了“减负”工作的实效性和素质教育的的有效开展。还制定了相关制度,以制度约束保证“减负”开展,例如:《凤凰中学减负长效机制》、《凤凰中学“减负高质”实施意见》、《凤凰中学作业量控制办法》、《凤凰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意见》等;还签订责任书,由校长与有关科室和教师签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责任书》,将“减负”和素质教育落到每个教师身上。除组织和制度保证外,还大力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宣传板块各种方式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宣传“减负”的重要意义,取得社会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2、执行“六严”,规范教学,认真督查。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开足开好体育、艺术、美术、习字、品德、社会实践等课程,不让文化课挤占这些课时。
二是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开展大课时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并适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体育场所等。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科技、文体、艺术、团队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主动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南屏中学在今年上学期以“大文化、小舞台”活动为契机,组织了学生大合唱、舞蹈表演、各种演讲和参加市中学生乒乓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三是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凤凰中学要求老师每天布置作业单科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做到精选、先做、全批并及时反馈,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还规定教师不准向学生发放、订购未经上级审定和批准的任何书籍、教辅材料,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四是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科目。除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外,其它课程以平时考查为主,从不以学科成绩为唯一标准判定学生优劣。每个学期都开展书画作品大赛、读书演讲比赛、考试作文大寒、法律知识征文大寒、英语
书法比赛等活动,并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激发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读书,扩大知识面,全面提高素质。
五是严格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确保学生“减负”不减学业质量,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很重要。为此,中心小学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既分工负责,又资源共享。发挥多媒体、班班通—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还探索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学习心理压力,疏通学生心理障碍。
六是严格督查减负工作的落实,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每天值日领导和老师对静校情况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并作好记录。如果发现有违反规定的,通过提醒、召开教师座谈会形式,及时整改。并把“减负”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违反“减负”规定的教师,在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3、优化体育课程,发展特色体育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中心小学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校园体育课程,发展特色体育教育,不但建设了班班通工程和优课系统,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舞蹈室、信息教研室,还建设了塑胶跑道的运动场和标准美观的篮球场及活动场地。始终以学生的成长为生命线,以德智体美为目标,培养健康、快乐、阳光、个性、有德、有为的合格学生。为此,他们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体育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师生体育文化,打破课堂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把学生从“笼”中放出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兴趣,让每个小学生在阳光下快乐成长,促进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凤凰中学校还根据实际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其中开展特色教育、创建体育特色是一项重要内容。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对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健康档案。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落实了“五化”目标,即:号令音乐化、内容校本化、动作整齐化、队形多彩化、管理自主化。举办运动会,激活大热情。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校园操场举办“我健康、我快乐”运动会,举办大型团体操,演奏鼓号乐,让每个师生精神振奋、激情澎湃,享受体育,快乐生活。每学期都开展一次教学基本功大赛,每一次都有一个主题,形式不同,方法多样,从不搞闭门教研,一律以说课、听课、评课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今年搞的多媒体与学科整合教学基本功大赛,体育组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利用录音机为学生播放一些适合于学生体育运动的乐曲,来调节课堂气氛。下雨天,体育老师就创新地改为利用班班通设备进行室内体育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
二、存在问题
一是家长对减轻课业负担认识不够明确,对孩子文化课学习的期望值较高,较普遍的认为,只要考试指挥棒不变,孩子学习文化课的劲头就不能放松。
二是从全镇来讲,有的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对减轻课业负担的认识还是被动接受。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教育主管部门时不时的通过对学生文化课的抽考、会考等形式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成果,来检查老师的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总想通过加班加点,增加作业份量,多接触课外辅导资料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所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行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推开。
三是师资力量不足,少数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还有部分教师也对减负认识不高,减负的尽度、作业量控制在多少,把握的不够准确。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分层作业有困难,导致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开展。
四是社会认识有偏见。人们的街谈巷议,只要谈到教育,说到学校,总是以某某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如何,作为评价学校的一把尺子,很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衡量。这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素质教育不能全面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几点建议
两所学校如何保持目前良好态势,影响和带动全镇中小学校把减负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使之形成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确保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在教师力量、教学设施的配备,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否则,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在全县实现。
2、注意招收和加强培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否则,素质教育会流于形式,难以保证质量。
3、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尤其在考核学校、考核教师方面,要有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标准。否则,已经出现的良好态势,难以持之以恒。
凤凰镇老科协 2014、6、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