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兴市物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资兴市物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马桂兴 文章来源:资兴市统计局 更新时间:2012-5-18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兴市物流业从无到有逐渐成长起来,然而,随着资兴市“产业强市”战略的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加快资兴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渐显现。
一、资兴市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资兴市现阶段物流业发展大体分三种情况:一是原交通运输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延伸服务,发展成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如湘通物流,原为铁路运输企业。二是企业内部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为企业自身的采购、生产、销售提供物流服务。如青岛啤酒,成立了独立的销售公司,负责产品销售的物流服务。三是涌现一些面向大企业和全社会服务的专业物流机构。如鸿通仓储物流通、宏发物流、大东商务物流、正星物流等物流企业。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全市办有工商执照的物流企业(含货运站)只有11家。大部分物流企业设施和规模都比较小,一块招牌、几间房子、一部电话、几名工作人员,没有或只有很少属于自己的交通工具,没有货运站场,多数从事零担货运、配送等物流服务,基本还处于零散、量小、无序状态,专业化水平低,全市还没有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全市现有各类货运车辆4000多辆,90%集中在个体运输户中,组织化程度低,利用率不足50%。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我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如:仓储、站场较少,且规模不大,只有沿郴三铁路分布的几个铁路货运站稍具规模。装运机械化水平低,还没有摆脱人工装卸的原始模式。三是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原始起步阶段,信息传递大多依靠电话、传真甚至口耳相传等方式。物流信息的应用和资源整合不力,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四是物流人才短缺。现有物流企业中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中高级物流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瓶颈”。五是管理体制分割。物流要素分属不同行业和部门管理,物流资源分布散乱,与现代物流业发展极不相适应,整合难度较大。由于管理不到位或没人管理,这些物流企业税费流失严重。
二、加速发展全市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日益增强的经济总量为我市物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市加快项目建设,一大批项目得以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货运量势必急剧增加。据初步估算,仅华信有色投产后,其产品外运量就将高达70万吨。物流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二是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为我市物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交通大会战,城市内外网交通日益完善。铁路有郴三线与京广线相连,公路有省道1813线、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同106、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相通。随着S322线黄旗洞至东江镇二级公路49,177公里扩改工程的全面启动,今后市区莲花路、环城北路的拉通,市内交通网络将进一步畅通。资五公路、郴资大道两条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已全面动工,资兴融入郴州市“半小时交通经济圈”以及珠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三小时交通经济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外网交通更加迅捷,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目标
l、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思路。紧紧围绕我市“生态立市、开放活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的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推进物流业的改革开放,着力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政策法规体系“三太平台”,完善优化物流网络体系,以全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为切入点、启动器和推进器,以强力推进物流业资源整合为主要手段,加快物流企业广泛应用先进经营管理手段的步伐,确保收到改造提升传统物流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两个实效,最终实现我市物流业跨越式的大发展。
2、“十二五”物流业发展目标。应以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为重点,搞好布局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提升,初步形成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框架。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以郴三铁路线为依托,在现有铁路货场的基础上,建设铁路、公路多式联运方式的集散物流中心。以武广高铁、桂道高速、资五公路、郴资桂大道、S322线和S213线为依托,充分利用园区相对集中,建设物流仓储中心。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打造服务我市农村生产、生活和城镇居民的配送快递中心。利用现有的客运站(场)基础设施,在有条件的乡镇布局建设物流服务站。二是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和交通运输优势,加快以罗围工业园、江北工业园、鲤鱼江、兴宁为重点的综合、工业、商贸、农产品四大物流中心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引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入驻,形成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以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和信息处理为主体,具有较强吸纳和辐射功能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四、加快资兴市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坚持高标准规划,兴起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工业园物流中心(基地)。
2、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物流环境。进一步加快省道S322线改造、郴资大道扩改、资五公路、环城北路等工程建设,加紧推进桂新高速的立项建设,争取将资许线延伸到江北工业园内,完善城市内外网交通。加强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改造提质我市现有货运站场等物流设施,拓展物流产业平台。建议以我市现有流通企业为基础,引导扶持其整合物流资源,盘活如鲤鱼江炉渣砖厂等闲置资产,合理设置物流站场。
3、大力引导扶持,培育物流实体。一是引进综合物流企业。参照入园项目在资金、用地、供电、供排水、规划、建设等各种优惠政策,出台引进物流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着力引进一家有品牌、有实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我市物流行业的提质发展,重点支持拓发物流信息中心建设及早投入运营。二是引导支持现有物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具备一定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现有物流企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利用现有的运输工具、设备、仓库、人才等资源,通过兼并、合作、重组、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组建本地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4、重视人才培养,重点支持达达冷链物流公司等物流企业发展。引导物流企业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整合物流资源,建立全市物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提高我市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依托物流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物流专业人才,并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我市物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加强行业管理,确保健康发展。进一步理清我市物流业管理行政体制,加强行政管理资源整合,优化我市物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引导物流企业成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业品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物流市场环境,帮助企业提高物流企业应对货运风险的能力,确保我市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篇:资兴市物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资兴市物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兴市物流业从无到有逐渐成长起来,然而,随着资兴市“产业强市”战略的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加快资兴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渐显现。
一、资兴市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兴市现阶段物流业发展现状。一是原交通运输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延伸服务,发展成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如湘通物流,原为铁路运输企业。二是企业内部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为企业自身的采购、生产、销售提供物流服务。如青岛啤酒,成立了独立的销售公司,负责产品销售的物流服务。三是涌现一些面向大企业和全社会服务的专业物流机构。如鸿通仓储物流通、宏发物流、大东商务物流、正星物流等物流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全市办有工商执照的物流企业(含货运站)只有11家。大部分物流企业设施和规模都比较小,一块招牌、几间房子、一部电话、几名工作人员,没有或只有很少属于自己的交通工具,没有货运站场,多数从事零担货运、配送等物流服务,基本还处于零散、量小、无序状态,专业化水平低,全市还没有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全市现有各类货运车辆4000多辆,90%集中在个体运输户中,组织化程度低,利用率不足50%。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全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如:仓储、站场较少,且规模不大,只有沿郴三铁路分布的几个铁路货运站稍具规模。装运机械化水平低,还没有摆脱人工装卸的原始模式。三是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原始起步阶段,信息传递大多依靠电话、传真甚至口耳相传等方式。物流信息的应用和资源整合不力,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四是物流人才短缺。现有物流企业中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中高级物流人才稀缺,成为制约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瓶颈”。五是管理体制分割。物流要素分属不同行业和部门管理,物流资源分布散乱,与现代物流业发展极不相适应,整合难度较大。由于管理不到位或没人管理,这些物流企业税费流失严重。
二、加速发展全市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一)日益增强的经济总量为全市物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近年来,资兴市加快项目建设,一大批项目得以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货运量势必急剧增加。据初步估算,仅华信有色投产后,其产品外运量就将高达70万吨。物流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
(二)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全市物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交通大会战,城市内外网交通日益完善。铁路有郴三线与京广线相连,公路有省道1813线、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同106、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相通。随着S322线黄旗洞至东江镇二级公路49,177公里扩改工程的全面启动,今后市区莲花路、环城北路的拉通,市内交通网络将进一步畅通。资五公路、郴资大道两条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已全面动工,资兴融入郴州市“半小时交通经济圈”以及珠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三小时交通经济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外网交通更加迅捷,为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目标
(一)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思路。紧紧围绕全市“生态立市、开放活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的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推进物流业的改革开放,着力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政策法规体系“三太平台”,完善优化物流网络体系,以全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为切入点、启动器和推进器,以强力推进物流业资源整合为主要手段,加快物流企业广泛应用先进经营管理手段的步伐,确保收到改造提升传统物流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两个实效,最终实现我市物流业跨越式的大发展。
(二)“十二五”物流业发展目标。应以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为重点,搞好布局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提升,初步形成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框架。一是要充分发挥资兴市的区位优势,以郴三铁路线为依托,在现有铁路货场的基础上,建设铁路、公路多式联运方式的集散物流中心。以武广高铁、桂道高速、资五公路、郴资桂大道、S322线和S213线为依托,充分利用园区相对集中,建设物流仓储中心。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打造服务我市农村生产、生活和城镇居民的配送快递中心。利用现有的客运站(场)基础设施,在有条件的乡镇布局建设物流服务站。二是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资兴市的区位和交通运输优势,加快以罗围工业园、江北工业园、鲤鱼江、兴宁为重点的综合、工业、商贸、农产品四大物流中心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引进有实
力的物流企业入驻,形成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以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和信息处理为主体,具有较强吸纳和辐射功能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四、加快资兴市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坚持高标准规划,兴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工业园物流中心(基地)。
(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物流环境。进一步加快省道S322线改造、郴资大道扩改、资五公路、环城北路等工程建设,加紧推进桂新高速的立项建设,争取将资许线延伸到江北工业园内,完善城市内外网交通。加强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改造提质全市现有货运站场等物流设施,拓展物流产业平台。建议以现有流通企业为基础,引导扶持其整合物流资源,盘活如鲤鱼江炉渣砖厂等闲置资产,合理设置物流站场。
(三)大力引导扶持,培育物流实体。一是引进综合物流企业。参照入园项目在资金、用地、供电、供排水、规划、建设等各种优惠政策,出台引进物流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着力引进一家有品牌、有实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我市物流行业的提质发展,重点支持拓发物流信息中心建设及早投入运营。二是引导支持现有物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具备一定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现有物流企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利用现有的运输工具、设备、仓库、人才等资源,通过兼并、合作、重组、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组建本地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四)重视人才培养,重点支持达达冷链物流公司等物流企业发展。引导物流企业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整合物流资源,建立全市物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全市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依托物流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物流专业人才,并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我市物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行业管理,确保健康发展。进一步理清我市物流业管理行政体制,加强行政管理资源整合,优化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引导物流企业成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业品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物流市场环境,帮助企业提高物流企业应对货运风险的能力,确保我市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供稿:资兴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第三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
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
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
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物流发展势头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的企业物流实体,即集团(企业)二级法人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具有投资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的条件,能将园区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很好结合,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1号),采取切实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剥离,释放物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物流业与工农商贸流通业联动发展。在2011年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联动面,推动农业、商贸流通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扎实推进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与传统产业的联动发展水平,加快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2、落实并完善税收配套政策。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到差额纳税等政策;尽快设立物流税目,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推出统一的物流业专用发票,建立统一的物流企业纳税体系;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税赋的原则,将物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物流业务与主业成功剥离的物流企业,新增加的营业税等税额,各级政府留成部分均按50%奖励企业,用于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江苏、福建、广州等省份,按40-60%返还),避免到省外开发票和设分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全面清理过路过桥费收费线路、标准及收费期限;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修订大件运输车等特种运输车辆的标准,彻底解决特种运输车辆超限限行、随意罚款和“大车小标”问题;研究相关管理办法,为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便利;加快推进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支持甩挂运输发展;制定最低运费保护限价政策,在运营税中扣除燃油税部分,优化物流运价参照客运业制定货运业燃料成本补贴制度。
4、规范物流企业用地问题。对纳入省规划内物流园区土地征用给予重点支持,对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在地价上等同或低于工业用地,相关费用按照下限收取或采取减、免、先征后返等相关政策;物流企业以原划拨土地改建物流项目的,应优先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二)规范物流园区建设和认证管理。物流园区建设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原则上每市建立2-3个综合性园区,3-4个专业化园区。在产业集聚区,有针对性地建设石油化工、建材、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中心。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在乡镇建设物流配送站,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物流运营网络;加强物流园区的认定管理工作,尽快出台我省物流园区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规范理顺现有物流园区的管理。
(三)协调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较快,自有资金积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难以得到金融、担保机构的贷款支持。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在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下,放宽物流企业贷款融资条件,降低其融资成本;建立物流业融资担保体系,协助中小物流企业取得贷款;推广物流金融新模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资金往来,开发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区域重点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基地、中心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
(四)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十二五”是我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物流社会化,物流业不仅要发挥支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作用,更要通过资源整合、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落实山东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筛选确定了六大类739个重点物流项目,其中在建项目375个,拟新建项目364个,总投资约2817亿元,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4750亿元,实现利润260亿元,交纳税金162亿元。建议省财政建立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列支5000万元(据了解,目前青岛已经安排1000万元,淄博安排1500万元,东营已经安排了500万元),用于扶持“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物流重点工程,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我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支持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在这两个领域的投入和引导。加快我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标准的制定、宣传和推广,规范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中心。重点支持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网络联盟合作。
(六)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重点高等院校与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定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和职业认证;以先进适应的现代物流知识为主,有针对性地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第四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阅读了《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本站编辑还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调研报告栏目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第五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物流发展势头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的企业物流实体,即集团(企业)二级法人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具有投资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的条件,能将园区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很好结合,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1号),采取切实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剥离,释放物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物流业与工农商贸流通业联动发展。在2011年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联动面,推动农业、商贸流通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扎实推进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与传统产业的联动发展水平,加快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2、落实并完善税收配套政策。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到差额纳税等政策;尽快设立物流税目,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推出统一的物流业专用发票,建立统一的物流企业纳税体系;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税赋的原则,将物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物流业务与主业成功剥离的物流企业,新增加的营业税等税额,各级政府留成部分均按50%奖励企业,用于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江苏、福建、广州等省份,按40-60%返还),避免到省外开发票和设分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全面清理过路过桥费收费线路、标准及收费期限;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修订大件运输车等特种运输车辆的标准,彻底解决特种运输车辆超限限行、随意罚款和“大车小标”问题;研究相关管理办法,为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便利;加快推进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支持甩挂运输发展;制定最低运费保护限价政策,在运营税中扣除燃油税部分,优化物流运价参照客运业制定货运业燃料成本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