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5:4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晋城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晋城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晋城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晋城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焦新文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1.物流结构呈现出以能源、化工产品运出和工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运进为主的特征。

公路运输方面:2000年,我市公路货物运输量为6695万吨,2007年增加到7930万吨。这一时期公路货运以煤炭及制品、化肥及农药、钢材、水泥、日用消费品为主。2007年,我市公路货物运输量中,工业主导产品煤炭及制品3306万吨,化肥及农药326万吨,占到整个公路货运量的46%。

铁路运输方面:2000年,我市铁路货物发送量2526万吨,到2007年增加到5388万吨。这一时期铁路货物运输结构变化主要是生铁运输量减少、化工产品运输量增加,煤炭始终是铁路货物运输的主要品种。2007年,我市煤炭、化肥外运量4520万吨,占到整个铁路货物发送量的84%。

相对于煤炭、化肥等工业产品运输量,工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运输量虽然较少,但近年来增长也较快。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购进额达到113.53亿元。其中与我市产业结构相关的矿产品、建材、化工产品,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汽车、燃料及零配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百货、超市日用品所占比例较大。

2.物流基础设施日益改善,物流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我市现在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网络通信基础已经基本覆盖城乡。在铁路方面:到2007年底,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73公里,形成了以太原—焦作、侯马—月山铁路为主体的、地方专线铁路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铁路网络系统。公路方面:我市以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道和县乡公路为补充,以公路站场为接点的完善的公路网络已初步形成。2007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33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77.9公里/百平方公里。周边有郑州、长治、洛阳3个机场,距我市的车程都在1个半小时以内。

在物流基础设施日益改善的同时,我市物流装备水平也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载货车辆增加较快,2007年,全市登记注册的民用载货汽车29651辆,比2000年增长33%。二是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以绿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高平红旗商场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企业内部配备了基础性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服务的功能日益提高。

3.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物流企业迅速成长。2000年以来,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我市物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以专业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配送体系为基础的物流服务体系,为下一步完善我市的物流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到2007年底,我市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到49家,覆盖了所有城镇及60%的农村日用品和农资产品消费市场,其中高平红旗、泽州欣民鑫、城区万鑫、阳城神农等物流配送中心年配送额都在逐年增加。

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了物流企业的迅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商贸企业通过实行功能整合和

服务延伸积极向物流企业转型。同时,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在服务功能、服务水平上均比传统的储运企业有了较大提高。另外,一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如DHL、圆通等快递公司的物流业务范围也进入了我市。据市工商局统计,2007年在我市登记注册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达到413家,注册资金达到9.27亿元,从业人员达到近8万人。

4.物流总量持续扩大,物流效率明显提高。2000年以来,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物流总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大,推动了以交通运输为龙头的物流业的大发展,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6.4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3.90亿元,年均增长10.84%。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商品流通速度,降低了成本,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统计数据测算,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与管理费用之比从2000年的0.32∶1提高到1.17∶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从2000年的0.98次/年提高到1.75次/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与存货之比从2000年的0.18∶1提高到2.72∶1;主营业务利润与管理费用之比从2000年的0.37∶1提高到3.45∶1。

(二)我市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虽然我市物流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但与整体经济及周边城市相比仍显滞后。2000—2007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4%,低于同时期第三产业12.84%和GDP16.27%的增长速度,导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GDP的比重分别为25.5%和8.1%。虽然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本省的运城、长治、临汾等城市,但与相邻的河南省焦作、新乡相比,就存在明显差距。物流社会化程度低、服务方式传统单一等一些制约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从中可以看出,我市现代物流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1.物流业发展受运出量与运入量严重失衡的约束。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和煤化工基地,产业结构以煤炭、化工为主导,从而使物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运出量与运入量严重失衡的约束,主要能源产品的运出量要远远大于运入的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量。山西省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与我市产业结构相近的全省当前运出与运入的货物之比为6∶1。再加上受污染和破损等因素影响运煤车辆不能运日用消费品,更进一步加大了物流进出的不对等。

2.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一方面,受“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影响,物流需求主体─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多数仍习惯自办物流,而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我市的物流运输产品单一,绝大部分是煤炭、化工产品,而这些产品主要是点对点的物流,渠道简单且运输量大,因此企业多采用自办物流。目前全市的工业产品运输中有80%以上都是由企业自办的物流来完成。

3.物流企业组织规模小,服务方式传统单一。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组织规模普遍偏小,物流业发展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物流产业发展无序。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大多数服务方式和手段传统单一,仅限于提供运输和简易仓储服务,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没有展开。据工商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我市登记注册的413家物流企业中有60%以上都是从事运输、货运代理业务的企业。

4.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尽管近年来我市物流基础设施日益改善,装备水平逐步提高,但与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相比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建成;县乡公路维护不到位,损毁严重;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尚未覆盖全部行政村;铁路运能不足,运输成本高、效率低;铁路专用线偏少,利用率普遍偏低。二是仓储设施、搬运和运输工具现代化程度低。三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园区,专业市场、配送中心普遍规模小,辐射范围有限,功能不够完善,客货运场站

建设滞后。

5.物流业组织管理不到位,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需改善。物流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产业,涉及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装卸搬运、仓储、批发、零售等行业,行业部门管理大多只考虑行业的自身利益,缺乏相互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物流监督与组织服务,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特征。

在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我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业发展外部环境,物流业发展还有地方保护色彩。物流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制定滞后,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等基本上无统一制度可循,加之市场竞争激烈、管理不规范,致使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

6.物流技术应用水平低,物流专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物流技术推广应用慢,全社会缺乏统一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和健全的物流经营网络,企业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二是现有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大多来自原有的运输、仓储、货运代理、贸易等部门,缺乏物流作业一体化意识和市场开拓的主动性,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二、我市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建议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与中原、东南沿海地区在产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我市地处晋豫交界,是山西距离中原、东南沿海地区最近的城市,发展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省政府最近批复的《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08-2020)》中把我市确定为“山西省通往中原的门户城市”。这种城市发展定位,要求我市必须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发展集仓储和运输、批发和配送为一体的物流业,提升我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因此,我市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市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开放为动力、信息为支撑”的原则,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统筹规划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加快我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定位,结合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建议在今后乃至2020年前我市物流业发展应以“建设一个中心,提高两个比重,构筑三大体系”为目标。

1.建设一个中心:就是要把我市建设成为晋豫毗邻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我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是“太原经济圈”和“郑州经济圈”的交汇处,是山西通往中原、东南沿海地区的门户。建设晋豫毗邻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一区位特点,既要承接“太原经济圈”,又要融入“郑州经济圈”,建成两大经济区域的物流主枢纽。

2.提高两个比重:一是提高物流业占服务业、GDP的比重,即力争到201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GDP的比重分别保持在25%和8%的水平(按当年GDP640亿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35%以上测算);到2020年,全市物流业占服务业、GDP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12%(按2010—2020年GDP年均增长10%,202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40%测算)。二是提高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业中的比重,即力争到2010年,全市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业中的比重达到25%;到2020年,全市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业中的比重达到40%。

3.构筑三大体系:物流体系建设要依托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我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决定了必须构建多层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体系。一是工业品物流体系,二是日用消费品物流体系,三是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构筑工业品物流体系要依托工业园区,统筹规划,通过现有的公路和铁路运输网络,建设高效的工业品流通平台,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构筑日用消费品物流体系要依托小城镇建设,建设大型仓储设施和配送网络,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打造集中、高效、现代化的消费品流通市场,提高配送和流通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日用品消费环境;构筑农副产品物流体系要依托农副产品集散地,通过建设包含仓储、冷鲜配送、加工包装、检测检疫等功能的大型农副产品市场,保证人民能吃到便宜、新鲜、安全的农副产品。

(三)我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我市物流业要实现以上发展目标应着力加强四大建设工程,具体包括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工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工程。我市物流园区建设应坚持“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原则,结合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尽可能建在铁路、公路交通枢纽等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区,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实现物流在货运枢纽的合理组织和高效集散,形成快捷有效的物流运作体系。物流园区的建设要统筹考虑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优化城市配送,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占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等功能。力争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若干个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园区,在各县(市)分别建设至少1个综合物流园区。

2.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工程。要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培育出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大型物流企业,一是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技术,参与我市物流业发展;二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积极推动传统的工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组建专业的物流公司;三是要鼓励本地传统的运输、仓储、商贸企业通过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四是要引导中小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等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力争到2020年在我市形成一批年营业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物流企业。

3.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推进我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运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前期的设施设备政府应投入部分初始启动资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要具有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客户查询、电子商务、统一调度指挥、统计报表、资料收集和积累、运营管理和分析等功能。为此,要加快建设铁路、公路等综合运输信息系统,完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逐步整合政府、企业所掌握的各种物流信息资源,研究建立物流信息化统一标准及不同平台之间的接口标准,建立互联互通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有效整合各种平台各业务环节,实现物流生产、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等各环节流程式、协同化无缝集成,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进一步完善我市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太原—焦作、侯马—月山国铁线路进行改造,以提高运输效率,增加运输能力;加快嘉峰—南陈铺铁路建设步伐,通过分流缓解当前太原—焦作铁路运力紧张局面;加快启动新建太原—晋城—焦作高速城际铁路、高平—新乡铁路项目,完善我市的铁路网。同时,建立我市与郑州铁路局的货物运输协调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市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铁路专用线建设,鼓励新建大型企业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力争建成区域内循环铁路网络。加快公路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功能完善、结构配套、布局合理的公路网

系统。加快阳城—翼城、高平—陵川、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努力推进晋城—阳城、高平—晋城、南义城—嘉峰一级公路、高平—沁水高速公路等建设;积极实施县乡公路改造,乡镇客货运场站建设,努力达到农村公路通畅率100%,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客货运站。加快我市航空港筹备工作,力争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加快我市物流业发展需解决好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涉及面广,要加强对其发展的组织和协调,一要建立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建议成立由发改、交通、商务、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的部门联席会议或物流业发展管理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并设立常设机构,负责日常具体工作,从组织领导体制上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推进力度。二要着手建立物流业行业协会,倡导物流业执业者参加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本行业发展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及时收集、反馈行业的发展诉求。

(二)抓紧编制我市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要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抓紧制定我市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方向目标、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及步骤安排等,将物流业纳入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一要坚持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整体规划相结合,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二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搞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节点的布局、物流通道的设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充分发挥现有运输工具、仓储设施、配送网络的作用;四要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五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三)制定出台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要实现物流业的大发展,至关重要的是政府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引导、动员、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从事物流业。在对现行影响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清理的基础上,针对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适应物流业发展要求的政策体系。要制定给予物流业更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工商登记等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参与物流业,吸引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资我市物流业。要大力支持物流企业采取多种途径筹集资金,鼓励、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对关联性强的大型项目,如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市场等的建设,政府要设立物流业发展资金给予扶持。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本地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物流专业的学历教育。

(四)建立完善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核算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加快物流业统计调查核算体系的建设步伐,可参照物流业相对发达地区如上海、南京等地的物流业统计方法和工作制度,认真分析物流业包括的范围、内容,以统计部门牵头,建立起符合我市物流业发展实际的统计调查核算体系。科学、规范的物流业发展考核机制能够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提高对发展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出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要建立物流业发展考核机制,明确提出将物流业发展列入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的年终工作考核体系中,实行年度考核评比。

第二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

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

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

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物流发展势头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的企业物流实体,即集团(企业)二级法人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具有投资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的条件,能将园区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很好结合,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1号),采取切实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剥离,释放物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物流业与工农商贸流通业联动发展。在2011年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联动面,推动农业、商贸流通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扎实推进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与传统产业的联动发展水平,加快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2、落实并完善税收配套政策。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到差额纳税等政策;尽快设立物流税目,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推出统一的物流业专用发票,建立统一的物流企业纳税体系;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税赋的原则,将物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物流业务与主业成功剥离的物流企业,新增加的营业税等税额,各级政府留成部分均按50%奖励企业,用于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江苏、福建、广州等省份,按40-60%返还),避免到省外开发票和设分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全面清理过路过桥费收费线路、标准及收费期限;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修订大件运输车等特种运输车辆的标准,彻底解决特种运输车辆超限限行、随意罚款和“大车小标”问题;研究相关管理办法,为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便利;加快推进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支持甩挂运输发展;制定最低运费保护限价政策,在运营税中扣除燃油税部分,优化物流运价参照客运业制定货运业燃料成本补贴制度。

4、规范物流企业用地问题。对纳入省规划内物流园区土地征用给予重点支持,对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在地价上等同或低于工业用地,相关费用按照下限收取或采取减、免、先征后返等相关政策;物流企业以原划拨土地改建物流项目的,应优先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二)规范物流园区建设和认证管理。物流园区建设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原则上每市建立2-3个综合性园区,3-4个专业化园区。在产业集聚区,有针对性地建设石油化工、建材、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中心。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在乡镇建设物流配送站,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物流运营网络;加强物流园区的认定管理工作,尽快出台我省物流园区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规范理顺现有物流园区的管理。

(三)协调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较快,自有资金积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难以得到金融、担保机构的贷款支持。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在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下,放宽物流企业贷款融资条件,降低其融资成本;建立物流业融资担保体系,协助中小物流企业取得贷款;推广物流金融新模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资金往来,开发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区域重点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基地、中心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

(四)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十二五”是我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物流社会化,物流业不仅要发挥支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作用,更要通过资源整合、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落实山东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筛选确定了六大类739个重点物流项目,其中在建项目375个,拟新建项目364个,总投资约2817亿元,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4750亿元,实现利润260亿元,交纳税金162亿元。建议省财政建立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列支5000万元(据了解,目前青岛已经安排1000万元,淄博安排1500万元,东营已经安排了500万元),用于扶持“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物流重点工程,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我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支持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在这两个领域的投入和引导。加快我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标准的制定、宣传和推广,规范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中心。重点支持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网络联盟合作。

(六)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重点高等院校与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定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和职业认证;以先进适应的现代物流知识为主,有针对性地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第三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阅读了《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本站编辑还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调研报告栏目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第四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物流发展势头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的企业物流实体,即集团(企业)二级法人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具有投资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的条件,能将园区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很好结合,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1号),采取切实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剥离,释放物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物流业与工农商贸流通业联动发展。在2011年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联动面,推动农业、商贸流通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扎实推进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与传统产业的联动发展水平,加快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2、落实并完善税收配套政策。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到差额纳税等政策;尽快设立物流税目,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推出统一的物流业专用发票,建立统一的物流企业纳税体系;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税赋的原则,将物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物流业务与主业成功剥离的物流企业,新增加的营业税等税额,各级政府留成部分均按50%奖励企业,用于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江苏、福建、广州等省份,按40-60%返还),避免到省外开发票和设分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全面清理过路过桥费收费线路、标准及收费期限;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修订大件运输车等特种运输车辆的标准,彻底解决特种运输车辆超限限行、随意罚款和“大车小标”问题;研究相关管理办法,为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便利;加快推进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支持甩挂运输发展;制定最低运费保护限价政策,在运营税中扣除燃油税部分,优化物流运价参照客运业制定货运业燃料成本补贴制度。

第五篇:县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县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三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强工兴城”主战略,大力实施“五年决战工业500亿”,主攻产业、决战工业,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今年1—9月,全县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8.32亿元,同比增长21.5%;规上工

业主营业务收入103.56亿元,增长51.5%;利税24.5亿元,增长50.4%;规上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2009年全年总和的近两倍,利税是2009年的近三倍。工业园区发展突飞猛进,规划面积达到了30.6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由2009年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近9平方公里,共落户企业141家,其中投产企业91家;规模以上企业由2009年的32家增加到现在的55家。1—9月,园区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7.9亿元,同比增长35.77%;完成工业增加值24.77亿元,增长24.71%;实现税收4.72亿元,增长76.89%。

在“强工”战略深入推进的同时,一些制约和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逐步凸显。特别是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县园区企业年货运量达30万吨左右,货物运输辐射国内10余个省市,工业企业物流难的瓶颈愈加突出。因此,当前的物流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何有效破解物流难题,助推工业经济发展已刻不容缓。

一、我县物流业发展现状

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从目前我县的物流业来看,还仅仅停留在以货物托运为单一功能的物流业发展初级阶段。

我县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2002年以前,全县仅有少数几家从事托运的企业,且经营范围十分有限,起初仅有南昌、九江两条物流专线,以运输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商贸市场日趋繁荣活跃,两条省内物流专线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些投资主体纷纷投资开办物流公司,并逐步开拓省外物流专线,物流业呈现出不断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方方达、顺鑫、奔马(南昌)、华东、老涂、洪齐、君安、洪顺、赣北吴记、诚捷、大广久鑫、双华、鑫鹏、洪伟、娇姐、515货运、赣北快运、利群、恒祥、黄锋、奔马(武汉)等21家物流公司,其中老涂、方方达、大广久鑫、鑫鹏、娇姐等5家规模相对较大;开通了南昌、九江、长沙、武汉、佛山、义乌、泉州等七条物流专线,其中营运南昌专线的公司有10家,九江、佛山、义乌专线的公司有2家;运输范围也由原来的日常生活用品拓展到家具、电器、建筑材料等多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21家物流公司的货运量为20余万吨,约占我县全年货运量的5%,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机制灵活、竞争充分的物流市场主体。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2011年,我县成功引进达星国际商贸物流园落户我县,该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占地140.6亩,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分为物流运输区、商贸展示区、商务办公区、仓储停车区、汽车修理区、配套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物流园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产品配送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以商品交易为依托,形成五位一体的专业物流体系。目前,物流园区已建成6栋用房约2.1万平方米,另有7栋用房约2.2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年底可建成投入使用;方方达、华东等21家物流公司均已搬入物流园区并开业运营,物流园区发展正步入正常轨道。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我县物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步伐仍然缓慢。物流公司各自为战,工业企业货运量小,加之运输环境不够宽松,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公司各自为战,物流信息闭塞。目前,我县物流业主要依靠物流公司自有车辆运输货物,基本还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由于经济利益的关系,物流公司各自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不愿分享自己的客户信息。未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物流公司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线路重复,使本来就有限的货源被分散至多家物流企业,往往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拼凑一车货物,造成产品外运屡遭阻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及信誉度。缺乏与外界车辆的沟通联系,物流信息十分闭塞,无法建立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造成了工业企业货运不畅、物流公司效益低下的双重尴尬局面。少数物流公司还经常半路加价、中途甩货,致使企业托运的货物成本大幅增加,甚至延误了交货时间,企业业主苦不堪言。

(二)企业货物量小,运输成本过高。由于我县工业发展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过渡阶段,工业企业实力普遍不强,产品产量不足且不稳定,大多数企业以零担货物为主,货源严重不足,时常难以满车发货,造成运输费用相对较高。同时,不少企业在整车货物的情况下便自己装运发货,在遇到零担货物时才通过物流公司运送,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物流公司的积极性。

(三)环境不够优化,行业垄断明显。据业内人士反映,虽然从我县过境的货运车辆较多,但由于交警、运管等有关职能部门对过境车辆管理过于苛刻,如有轻微违章或违规行为动辄罚款几百上千元,使得外地货运车辆不敢进城顺路带货,致使我县的物流环境较差,造成了运输资源的浪费,进而形成了本地物流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不利于物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破解物流难的思考与建议

物流难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普遍问题,从我县周边各县(市、区)来看,物流业发展都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业,也没有一个破解工业企业物流难的比较好、可借鉴的办法和经验。通过到高安市和上高县的考察和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上述两县市在发展物流业中,都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主,政府基本处于“无为”状态。同时,上述两地也有着我县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高安目前共有货运车辆2.3万辆,年总运量位居全国县市首位,已形成了物流滚滚、货畅其流的繁荣局面,所以不愁物流难;上高县地理位置优越,320国道穿境而过,过境车辆较多,加之园区共有投产企业215家,特别是有裕盛、匹克等这样的大型鞋企,也基本形成了货畅其流的局面。

结合我县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快我县物流业发展,破解物流难题,必须紧紧围绕“大商贸、大物流”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保障,采取强力措施,着力抓好四个环节,从而助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一)加快完善两个平台

一是搭建信息平台。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分别设立物流信息平台,采取货物拼凑整车运输的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货运车辆的实载率,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将货物往外运送。同时,要与全国、全省物流信息平台联网,并建立日常联系协调机制,将需要托运的货物信息及时发布,引导过境车辆进城顺路带货,确保工业企业的货物在第一时间运达目的地。

二是夯实物流平台。要进一步完善物流园区的仓储、库存等主要功能,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商户入驻,形成集聚效应。物流园区要成立工业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备足配送车辆,以最快的速度将货物配送到位。同时,要逐步完善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功能,开通沿途公交线路,设立公交站台,最大限度聚集人气、商气。要加大营销和宣传力度,将营销范围拓展到周边三省九县,吸引周边县市有实力的物流公司进驻物流园区。同时,要与周边县市的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尽可能将他们需要托运的零担货物集中到我县物流园区转运,逐步把物流园区打造成以修水为中心、辐射周边三省九县的物流集散地。

(二)抓好内外资源整合

一是整合县内资源。要成立物流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明确物流行业协会的管理权限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我县物流业有序发展。要切实抓好县内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整合重复线路,优化货源配置,切实改变分散经营、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现状。同时,要将工业园区企业自有的物流业务进行剥离,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保障物流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是利用县外资源。要与输出地的物流公司寻求长期合作,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货物二次转运,直至运达目的地,解除企业货物托运的后顾之忧。要采取市场化手段,在高速公路及省道的醒目位置设立引导牌,引进过境车辆进城顺路带货。负责物流信息平台的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对接,使企业的货物能够安全、及时发出。

(三)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货运环境。交警、运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县大局出发,坚决打破部门小利益思想,出台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进入我县顺路带货的货运车辆要特别对待,一般轻微违章行为只纠章、不罚款,做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营造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坚决打破现有的市场垄断行为,使外地货运车辆进得来、留得住、运得出,达到货畅其流的目标。对影响我县物流业发展的人和事,纪委、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二是规范行业行为。要强化对物流企业的管理,物价等部门要指导制定合理的市场价格,实行明码标价,公开收费标准;要加强对物流企业的诚信经营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对托运的货物要按照事先约定,快速安全地送达目的地,杜绝半路加价、中途甩货等违规行为发生,形成比速度、比效率、比服务的良好氛围。对不符合资质、违规经营的物流公司要进行清理取缔,达到净化市场环境、规范行业发展的目的。

(四)加强政策支持扶助

一要扶强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至两家有实力的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促进全县物流业转型升级,进而解决困扰工业发展的物流难题。同时,重点扶持广州、义乌等两条物流专线,由现有物流企业进行公开招投标,合理制定补贴标准,确保物流企业每天有车发向上述物流汇集地,提升物流运输成效。

二要建立补贴机制。探索建立对工业企业的运费补贴机制,对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企业,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上缴增值税、提供就业岗位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其物流情况,制定适当的补贴标准,予以一定时期内的补贴,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切实缓解企业的运行压力。

下载晋城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晋城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港口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港口物流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成功引进上海港口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港口与物流园区建设,港口物流业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但短期内结构矛盾和发展困难还很多,与建......

    新加坡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加坡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9-2-18信息来源: 现代物流业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加坡物流业对GDP贡献在8%左右。物流相关公司800......

    山东省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东省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区把物流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酿酒、物流)来发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xx现代物流业,对于“1234”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财政税收,增加为工业服......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区把物流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酿酒、物流)来发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1234”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财政税收,增加为工业服......

    亳州市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亳州市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商务局) 根据《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8年度市政府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亳政办秘〔2008〕23号)文件要求,市商务局积极开展了亳......

    物流业调研报告(推荐)

    我区物流业现状及发展方向区交通局副局长邬勤平近年来,我区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明确提......

    苏州市交通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苏州市交通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1-12-26 14:09:32 信息来源:苏州市341 交通运输局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各个县区进行了交通物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