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州经济开发区科技和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通州经济开发区科技和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通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江苏省通州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是江苏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启动面积5.5平方公里。现辖16个村、居,常住人口约8万人,区域面积46平方公里。开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项目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团结拼搏,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产业集聚化、功能特色化、园区生态化、建设高新区的发展方向,以精密机电、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招商引资注重“三高一无”(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无污染),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度在全省省级开发园区综合评比中,通州开发区跃居全省第8位。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几年,通州开发区注重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由传统型、低层次向高科技、创新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占工业产值35%以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呈现了在科技创新领域你追我赶的喜人局面。企业先后建立了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个,省级技术中心1个,南通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在今年南通“瞪羚企业”培育计划中,通州开发区有4家企业入选高科技创业企业,1家入选高科技小巨人企业,加上已来开发区投资的东源电器、桑夏太阳能、华宇印涂,共有8家企业列入“瞪羚企业”培育名单。企业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深入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创斯达机电、海维科技、华盛新材料等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在“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中,南通四建、丽王化工、辰星海洋生物等10家企业共18个岗位与国内知名高校成功对接,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十个。企业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获省“双创”人才资助计划。
二、政府科技扶持力度不断加强
通州开发区积极搭建科技创业和人才工作平台,加大东大科技创业园、拓诚科技园等孵化器建设,创业孵化器面积近4万平方米。开发区采取多种奖励、鼓励措施吸引高科技人才落户,共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 15人,进一步集聚了通州开发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区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省、市各类科技扶持基金达3000万元,并还出资扶持了海维科技电子加速器、帝奥机器人等项目的研发,省级电机检测中心的建设。开发区还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的科技产业园和1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加强服务配套功能,加快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引进,打造人才高地,创业福地。三、六大经济板块引领产业发展
通州开发区按照通州区位、区政府“举全区之力做强做大开发区”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6个百亿级经济板块,即以综艺科技产业园、东源科技产业园等为主体的新能源生产基地;以甬金金属、住友金属等为主体的新材料生产基地;以雄邦压铸、鸿图科技、鸿泰科技等为主体的铝压铸汽车配件制造基地;以中富电路、深南电路等为主体的信息电子制造基地;以国盛精密机械、棉机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以全国进口棉交易中心、国盛义乌城等为主体的现代物流基地。通过这六大板块的建设,进一步凸现通州开发区高新产业特色,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1年7月20日)
第二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
任城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
汇 报 材 料
山东任城经济开发区 2013年5月24日
任城经济开发区是首批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8年9月实行区街合一,园区总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目前,“九通一平”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规模工业企业36家。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借助工程机械产业园、医药物流园、战略新兴产业工业园、东方文博城等专业园区和重大项目,突出了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现代服务、新材料新能源和文化创意五大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其中,已经形成机械装备和医药健康两大百亿产业。在总量取得突破的同时,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集聚情况
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方面。目前各类生产企业达百余家,产品涵盖工程机械整机及多种核心零部件近千个品种。2012年实现产值132亿元、利税15.8亿元。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和“山 1 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尽管受宏观经济影响,多数企业坚定信心积极应对,不断提升规模和档次,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整体经济效益稳中有升。沃尔华集团自主研发的中小型挖掘机功能强、环境适应性好,市场前景良好并出口中南亚;山推胜方公司产品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明显,80%实现出口;科尔森公司注重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国内外订单稳中有升。
医药健康产业方面。做强医药物流园区,以瑞中医药、国药济宁、华润医药等项目为主的医药物流园区,过近年发展,迅速聚集成型,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一家、中国500强两家,目前已有16家医药物流企业入驻,拥有济宁市医药物流90%以上和苏鲁豫皖周边地区20%以上的市场份额,总体规模位居全省前三,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化程度全省最高。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利税6.4亿元,今年可突破百亿。预计2015年,园区销售收入将突破200亿元,跻身全国一流医药物流基地行列;努力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化,总投资10亿元的方健中药产业园、5.6亿元的天博食品等项目年内可投产达产,同时投资5亿元的心心酒业、3.3亿元的美泰医疗、1.6亿元的明嘉生物医药中间体等项目正在建设或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实力和和后劲进一步增强。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借助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通过科学规划编制、2 强化政策扶持,建立政策保障,努力扶持新兴产业由小变大,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目前,帝豪高分子材料、杰威迅LED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已经正式生产,总投资13亿元的永华电力100MW厂房屋顶光伏电站、6亿元的兴唐住宅产业化新型建筑材料、1.5亿元的纳米新材料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年内即可开工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总投资85亿元的东方文博城项目、1.5亿元的吉康农业观光园项目正在按照投资计划实施。其中文博城项目是省、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济宁东部文化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以传统儒家文化标识为特征,突出区域文化优势,植入生态元素,将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综合配套实验区,带动济宁及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二、下步发展思路和规划
下步,开发区将以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运行保障为着力点,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传统产业升级为支撑,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培植壮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突破战略新兴产业,实现机械装备、医药健康、现代服务、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五大产业同台唱戏竞相发展的格局。预计2016年末工程机械、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分别达400亿、200亿、100亿、100亿,其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年均25%的增速发展,园区总量突破千亿。建成优势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和产业创新升级先导区。
一是以重大项目建设和现有企业提升为支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以现有优势制造业为基础,重点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做好转型升级、市场拓展,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机械产业园、骏达钢制车轮、沃尔华破冰船及海浪发电设备、山矿工业园等一批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建设进度;以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为中心,高标准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医药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扶持瑞中医药、国药济宁、华润医药等、海王医药等项目做强做大,将医药物流园区培育成为我市高端服务业的亮点;积极谋划东部健康产业园,培植壮大食品医药健康产业。方健制药、天博食品等项目确保年内投产达产,同时要加快心心酒业等量搬迁项目推进力度;以战略新兴产业园为平台,科学谋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该园区是高标准打造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民营高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杰威迅LED、同创矿用智能系统、明嘉医药中间体等项目正在建设,预计“十二五”末,园区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9.8亿元,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生态绿色科技创新标杆园区;以东方文博城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博城项目实施进度,一期项目争取年内投入运营,完成区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是培育重点骨干企业,为园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引擎和动4 力。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的意见》和“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全面落实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实施重点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强企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展。进一步聚焦聚力、强势突破。引导企业大抓项目投入,大搞技改扩能,努力形成持续投入、集中投入、快速投入的强劲发展态势;鼓励企业大搞合资合作,舍得拿出优质资源,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开展合资合作,充分利用他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缩短企业上档升级进程;进一步深化科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重点企业帮扶班子、制定对企扶持政策。着力培植壮大源根、沃尔华、博特、东宇、方健、天博、瑞中等骨干企业,倾注心血、给足政策,促其更快更强地爆发式膨胀。力争3-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达到2家,30亿元3家,10亿元5家。
三是搭建平台,为园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保障机制。
以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开发区为标准,积极推进基础设施、财政融资和科技创新三大平台建设。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方面,按照“先造环境后招商、先造环境后造城”的思路,在全面完成园区“八路三桥一景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基础设施的等级档次 5 和配套水平。加快寥沟河两岸商住开发,尽快初具新城雏形,实现产城一体发展。在财政融资方面,突破资金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大金融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努力形成与开发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加快创业创新孵化园项目建设力度,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努力促成中科院计算所建设信息园区智慧园区的规划,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保障。积极引导企业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促进开发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为开发区产业创新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
三、建设东部大型工业聚集区的建议
一、制定配套制度,强化政策扶持和保障作用。
要加快制定出台支持东部大型工业聚集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推行税费统一体制,避免因税费差别引起不良竞争。二是完善融资运行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的财政和投融资支持力度。三是构建统一招商引资平台,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为重点,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坚持统筹规划,发挥规划引领和导向作用。以建设产业聚集区为目标,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东部大型工业聚集区规划。明确区域规划范围、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借助高新区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平台和成熟管理经验等,对聚集区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有效解决不同区域板块的地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化、空间一体化。
第三篇:产业发展汇报
拉萨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及邛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拉萨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旅游系统按照“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制稳市”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在应对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拉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六要素相配套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接待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06年、2007年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170、274万人次,2008年受“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游客接待量下降至136万人次。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的复苏,拉萨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旅游业逐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达32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4.43万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6%,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4.41%,2012年拉萨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8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53%,实现旅游收入6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2%,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2013年截至目前,2013年,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亿元。全年预计将实现旅游接待量78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0%和25%。
(一)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拉萨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高规格成立了拉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督导各县(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也从2009年的400万增加到了2012年设立800万元,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江苏、北京两省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助推拉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拉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基本完
工,娘热、夺底等5个乡村旅游规划完成终审,11个旅游信息查询终端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939亿元,铁路、公路和旅游景区(点)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飞天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配合中国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8400万元,将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的整体上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AAAAA级1家(布达拉宫),AAAA级4家(大昭寺、罗布林卡、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AAA级1家(堆龙旭日牧区生态民俗园),AA级3家(仓姑寺、德仲温泉、思金拉措湖),A级2家(卓玛拉康、夺底乡维巴村)。共有星级宾馆、饭店及社会旅馆690家,民营企业占60%以上。星级宾馆、饭店共1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 48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 8家。星级家庭旅馆33家,其中金星22家、银星6家、铜星5家。社会旅馆558家。星级宾馆、饭店共客房24427间、床位45853张。
(三)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
根据拉萨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和完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从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设着手,推行“三权分离”管理机制,起草了《拉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和纳木措景区管理委员会、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为逐步实现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规范
化奠定了基础。深化旅游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设立旅游团队“绿色通道”备案制度,在全市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272名旅游服务督导员,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业管理机制建设,成立旅馆业协会、旅行社协会和旅游购物协会,实现行业监管自律化。
(四)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诚信旅游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首次召开了全市旅游质监工作会议,强化了市县两级旅游执法职能,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旅游质监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的旅游执法机制。建立诚信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在拉萨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旅游服务督导员开展旅游指南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旅游、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活动,截至目前,共查处违规导游46个,发现违规旅行社21家,发现非法拉客人员38名,与公安部门共同抓获倒卖布达拉宫门票人员22名,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据市场抽样调查显示,98.2%的游客对拉萨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73%的游客有意重游西藏。
(五)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系列国际国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并联合七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开展冬游西藏巡回促销。第七届纳木措徒步大会
反应强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拉萨、宣传拉萨、推介拉萨,纳木措徒步大会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为全面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拉萨投资近400万元拍摄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宣传片继续开展冬季补拍工作,藏历新年、越冬候鸟和魅力冰湖等自然人文景观顺利完成拍摄。拉萨旅游局制定的《2013年拉萨旅游宣传促销计划》,明确了推动旅游与体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举办纳木措徒步大会、户外高峰论坛、名人登山活动、摄影大赛四项活动。
(六)民生项目进一步实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和“民族团结月”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存在困难和问题,2012年,全年累计筹到扶贫款达80000元。按照“四业”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140人。以全国旅游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为契机,深化与北京、江苏的技能培训合作,组织维巴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共7人,前往北京市考察乡村旅游项目,邀请江苏省旅游学院教师赴拉萨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40人。2012年,全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达到12324人,创收1亿余元。
(七)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2013年截至目前,热振唐古风甲玛标段已经开工。墨竹工卡县德仲温泉项目、堆龙德庆县邱桑温泉项目已完成初审,等待环评施工。思金拉措、直贡替寺景区项目已完成评审,等待资金开工。达普天文台
项目、次角林沟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等上级部门审批。2013年财政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堆龙德庆县游客接待中心、当雄赛马场建设项目、曲水才纳乡民俗旅游村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等待自治区旅游局审批。以上13个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开发拉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景区所在地的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拉萨旅游业不断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析拉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六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高速增长与可进入性受限的矛盾”、“旺季一票难求与淡季门可罗雀的矛盾”、“核心景区超载与市郊旅游滞后的矛盾”、“高国际认知度与低国际化水平的矛盾”、“转型升级需求与资金人才制约的矛盾”、“圣洁城市形象与混乱市场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好上述矛盾成为我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邛崃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旅游项目国际化为载体,推进硬件建设国际化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找准邛崃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准确定位。科学编制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注重同相关规划的衔接,着力将旅游项目纳入国家、省、成都市重点项目中。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退出制度。重视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好以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红色文化、邛酒文化、邛窑文化、以及邛羌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打造,重点推进天台山、平乐、大同等景区
开发建设,建设我市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功能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助推我市“丝路首城”建设步伐。
2、创新产品开发,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重点做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南丝路文化节、文君文化节,创新开展邛酒文化节、邛茶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提升整体形象,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力度,重点打造旅游示范乡(镇)村(居)的建设,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
3、创新发展模式,在要素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集散、咨询、引导、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邛崃市游客集散中心和天台山、平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鼓励扶持特色旅游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以“文化+产品+盈利点”为开发思路,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打造“南丝路水上走廊”、世界名酒文化走廊、“天府新区水源工程输水干渠景观走廊”,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夺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要继续以培育五星(A)级、提升四星(A)级、壮大三星(A)级为抓手,特别是在星级乡村农家乐(酒店)的评定上要实现质的飞跃,不断增强邛崃旅游的吸引力。
(二)以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窗口,推进整体旅游形象国际化
加强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深
度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分众传媒、大型旅行社门店等平台,加大邛崃旅游形象品牌宣传,积极争取在《中国旅游报》、《国家地理杂志》开办旅游专版,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树立邛崃旅游整体形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举办特色鲜明、轰动效应强的节庆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努力做活淡季市场,着力拉动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宣传、策划、营销能代表邛崃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如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司马相如、卓文君为题材的舞台剧),使之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的精品工程和邛崃旅游的新亮点。
(三)以旅游管理国际化作为保障,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
以我国第一部《旅游法》颁布为契机,以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素质为重点,强化诚信建设工作,规划出台《邛崃旅游服务标准化实施细则》、《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基本标准实施细则》,加大旅游技能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行社经营和旅饭店管理,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黑店”等不法行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诚信旅游管理平台和诚信企业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季度、半年和满意度调查报告,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1、创新培训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加大“乡土旅游人才”的引导和培
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议建立邛崃旅游专家顾问团,借助“外脑”为邛崃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对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2、创新工作机制,在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整合土地、林地、景区景点、文化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的转让和交易,进一步完善政府主管、企业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建立适应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到位。加强行风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完善旅游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旅游行风明察暗访和旅游市场检查,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职能和作用,切实解决好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第四篇:上饶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上饶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近年来,上饶经济开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培植和加快发展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光伏、光学、机械电子(简称“两光一机电”)三大产业集群。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开发区两光一机电三大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1亿元,占比78%,其中光伏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430%,在三大产业中增幅为第一,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4%。三大产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71户,呈现出一定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
二、主要做法
1、加强产业招商力度
开发区将两光一机电产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大力对外推介。按照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项目开展定点招商、定点跟踪和落实,及时协调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后的征地、办证、能源供应等工作。新引进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规划发展要求。
2、加快推进技术创新
开发区对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等重大项目的开发论证提供前期工作经费,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创新。鼓励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尽快建成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围绕两光一机电产业发展,开发区加大了供地、供电、融资等各方面的支持,集中要素资源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区不断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发展物流等功能配套建设。优先将三大产业项目列入扶持对象,提供融资担保,积极给予贴息政策支持;鼓励银行、私募、风投等资金扶持产业项目建设发展。
4、科学规划产业发展
开发区按照建设生态园区的发展理念,科学地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在建成区集中发展三大产业,并在下一步拓展区也明确了重点发展三大产业的定位。在全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中,开发区三大产业发展思路也基本确定。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经济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发展的思考
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发区、工业园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要把园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战场。××经济开发区科技工业园是××沿江邻城的枢纽地带,又是开发区的核心区域,更是××未来新城区中心区,必须牢牢把握“两区”互动这一关键和机遇,全力做好“四篇文章”,推进“两区互动”。
做活服务业发展的文章
立足区位优势和商贸优势,突出“三个重抓”:一是抓好商贸中心的新建和扩改。按起步区总体规划,在长虹大道延伸线尾端现毛纺厂侧,大手笔新建打造开发区城市商贸中心;通过扩改国际汽车城、五金城、家具城、新建电子城,全面提升市场品位。二是抓好总部楼宇经济项目的建设。在加速推进中星联总部、慧龙总部、清华同方713厂研发总部等一批在建总部项目的同时,继续加大总部项目引进力度,总部项目招商要在一手抓好重点地区区域性总部项目引进的同时,还要瞄准本市高端服务业总部、商文秘杂烩网贸物流业总部,着力构建一条“内聚外联”的总部经济发展之路。三是抓好现代物流,打造区域采购分拨中心。围绕引进知名物流企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发展。
做活城市建设发展文章
八里湖属科技工业园辖区范围,毫无疑问,科技工业园已成为“两区”互动的主平台、主战场,我们必须上下统一思想,全力以赴做好八里湖时代城市建设发展文章。一是在完善新区规划上下功夫。着力将八里湖时代新区打造成为集商贸、休闲、宜居于一体的生态型城市新区。二是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既要积极配合建设好市里在开发区实施的重点城建项目,又要花大力气建设好自身实施的城建项目,更要在科技工业园水电管网改造提升及道路完善上加快,实现新区硬环境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在盘活土地资源上下功夫。要在盘活环八里湖景观资源、前进西路两侧土地资源上动脑经,通过市场运作以小投入赢得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建设大发展。四是在引进财源性项目上功夫。继续加大力度引进一批地产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财源性项目建设的铺开,短期内可以有效增加开发区地方财政,缓解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压力,推进科技工业园的转型开发。
做活科技孵化发展文章
围绕做大我区“四大产业”,充分发挥其孵化平台作用,突出引进电子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以“梯次”孵化方式,使企业孵化链条向深层次、宽领域延伸,实现从“孵优”到“扶强”。力争每年引进入孵项目不少于20家,争取成为省级乃至www.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做活“科技”文章,开辟开发区科技发展服务的绿色通道,主动对接市科技部门开展的科技入园工作;协同团市委扎实开展青年创业行动,落实创业园政策措施,促进留学人员和科技人才聚集创业;加强科技院校与企业的对接,推进产学研工程,协助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帮助企业争取科技项目资金扶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升级转型。
做活退城进园发展文章
立足工业集聚发展,引导科技工业园工业企业逐步退城进园。按照《××市鼓励市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暂行办法》的总体部署要求,必须将“退城进园”作为提升城市环境、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企业的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实施“三个一”加快推进科技工业园工业退城进园:一是出台一个工作机制。二是制定一套操作流程。三是退出一批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