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厅长调研报告: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

时间:2019-05-14 04:3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宏厅长调研报告: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宏厅长调研报告: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

第一篇:王宏厅长调研报告: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

编者按: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明天“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省农业厅王宏厅长围绕农业发展主线,从现代农业的视角,组织开展了农村社会结构变革专题调研,形成了《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赵乐际书记、赵正永省长、孙清云副书记、祝列克副省长对此调研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了重要批示。遵照县委领导指示,现将王宏同志的调研报告予以刊发,请你们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并结合工作抓好贯彻落实。赵乐际书记批示 请清云、列克同志调研。王宏同志的这个调研报告很好。提出的五条对策和意见应该予以重视,着力推进。赵正永省长批示 请列克同志阅。此调研报告很好,具有前瞻性,可印发各厅局领导参阅。请王宏同志继续深入研究,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加快规模化经营步伐;二是建立产业农民或职业农民队伍,尝试实行农业直补为产业农民收入补助的政策,以稳定农业生产者队伍。孙清云副书记批示 王宏同志:你的调研报告很有水平。不仅分析了现状,更重要的是对“三农”发展趋势作出了判断,提出了推进农民、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我安排省农工办将报告发市县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学习讨论;在此基础上,把报告中的建议转化为省委

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通过对常态数字的直观透视和纵横对比,综合反映出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折射出面临问题,还蕴含着潜在危机。

(一)劳动力结构扭曲加剧 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表现为老年多青壮少、妇女多男性少、低素质者多高素质者少的“三多三少”,加剧了农村后续优质劳动力资源短缺,从表象上看是人力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中流动的趋利性,实质在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务农收入低,根源在于现代农业不强、主导产业不大。一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1.64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8%,相当于1/3存量的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且年际间以五、六百万的数量增长,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成波澜壮阔的“民工潮”,全国每天都以消失20个行政村的速度使农村逐步萎缩。调查村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67.1%,较同期全国占比低1.4个百分点,较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下降了5.9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达到42.3%,五年间增长17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国高1.8个百分点;就农户个体看,平均每个家庭有劳动力2.45人,户均外出务工劳动力1.2个,城乡经济“剪刀差”正演变成人力资源“剪刀差”。二是年青劳动力成为务工主流且多数不愿回到农村。农村青年一茬茬长大、一茬茬离开农村,导致农村缺乏生机和活力。80后90后劳动力外出务工高达71.6%,五年间净增20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国高1.2个百分点,留守农村务农的仅占14.9%。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占到农民工群体的61%,与父辈农民工可农可工、化,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从业选择、收入预期、利益诉求、心理期盼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破解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快速下降。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我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陕西城镇化水平发展到47.3%,五年间增长了8.2个百分点。在城乡一体化牵动下,农民进城落户步伐明显加快,调查村18.6%的农民已在城镇买房、租房或举家外迁。农村居住人口的减少,直接反映为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调查村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43.9%,五年间减少了3.6个百分点,但占比尚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二是健全农村社保成为农民首要期盼。农村合疗、养老等社保体系逐步健全,覆盖面不断扩大,赢得了67.4%的农民拥护。但目前仅仅实现低水平的“全覆盖”,无法满足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意愿。农民“小病不医、带病生存、有钱不敢花”的普遍心态,根源在于社保体系不健全,农民对未来缺乏预期。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以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考验,农村养老在精神慰藉、延年益寿、临终关怀三个层次上的需求,使得70%的农民希望国家扩大社保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强烈期盼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特别是当前55岁左右的中年人更显得迫不急待。三是农民从业选择具有年龄倾向。农村劳动力因年龄阶段不同,在从业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90后年青人以脱离农村为荣,尚处于向往城市、陶醉于城市生活状态,普遍有在城市创业、积累财富的愿望;80后70后已在城市闯荡多年,在国家农业扶

12%以上,且呈动态增长趋势。留守老人在农村独立生活,不仅缺乏照顾、而且内心寂寞孤独。留守妇女坚守在农村,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作,夫妻间聚少离多,精神上情感空虚,容易激化家庭矛盾。留守儿童在祖辈身边长大,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安全监护,容易形成性格缺陷与人格障碍,不利于健康成长。二是老年问题成为农村主要社会问题。老龄社会是世界性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在农村尤为突出。世界发达国家历经半个世纪进入老龄社会,而我国老龄社会在改革开放30年内迅速到来,加之农村老龄化与城市老龄化呈现7:3的倒臵现象,使得农村加速进入老年社会,老龄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上。调查村60岁以上老人206人,占总人口的14%,5年间增长了3.2个百分点,已超出联合国标准4个百分点。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农村社保在制度设计、机构设臵、设施配套等方面尚不完善,特别是养老保险补助标准低,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仅够老人买些医治头疼脑热的普通药品,农村出现“老龄贫困极端化”现象,农村老人迫切需要一个“幸福晚年”。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国家惠农补贴效应几乎被高位运行的农资价格和消费水平所抵减,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决定了依靠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发展几乎是不现实的。据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调查,70%农民认为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65%认为“农民因资金短缺而投入不足”,52%认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难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不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就难以激发农民务农动力,不破解农民贷款难题就难以催生规模经营大户,这也侧面反映出农民对改善生产条件、依靠自主

的速度递增,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2011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4万家,农民参加合作社的比重从五年前的不足0.5%提高到11.9%,但仍较全国低4.5个百分点;调查村拥有合作社1.2个,农户参社率12.5%。但深层次地看,农村有组织领导能力、懂科技会经营的中坚人才缺失,导致合作社发育缓慢,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服务单

一、与农民联结分散、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弱等问题,发展水平亟待提升。综上分析,农村各种要素由静态到动态、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转变,推动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短期内难以逆转并将进入加速度变革期,对“三农”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对农业发展带来直接冲击。在推进“三化同步”的历史大背景下,如何承接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利好趋势,化解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迫切需要探求发展路径、寻求破题良策。

二、建设现代农业是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现实路径 农村社会结构变革是历史必然,建设现代农业是现实要求。通过对省级农业园区涉及村、纯农业村、二三产业发达村三个层面的调研表明,发展现代农业顺应了农村社会结构变革,在相互影响的同时实现了兼容互补。

(一)农业园区彰显着农业发展形态 农业园区成为要素高度集聚、资源集约利用、产业有机融合的“高地”,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生活力。一是农业要素优化配臵。园区拉动社会资本大量投入,企业牵头型占到62%。投资占64.5%,核心区亩均投资强度达到1.42万元,资本替代劳动的步伐加快,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核心区亩均产值4.6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13万元,产投比达到

份额达到76.2%,纯农户占到70%以上,外出务工劳动力降到31.8%,特别是80后90后外出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户县同兴村、洛川县腊元村、高陵县何村等一批主导产业强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普遍不足5%。土地流转率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户均经营30亩以上农户达到6.1%、较普遍调查村翻了一番。合作社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农民参社率达到31.2%。二是实现收入倍增目标。以“种养结合”为基本路径的村域经济发展提速,带动农民收入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调查村农民收入依靠村域经济带动的占到3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打破了种植业或养殖业“单条腿走路”格局,45%的村实现种养业同步发展,即使这些村仅仅迈上“种养结合”的发展路径、尚未达到“种养平衡”的理想状态,农民人均收入也较依靠单一产业高出50%多。年出栏6万头生猪的石泉县明星村、出栏1万头的榆阳区麻生圐圙村,坚持发展种养结合并实现种养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充分诠释了推进“种养平衡”能够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三是催生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形态的主导产业,实现了务农收入不亚于进城务工收入,吸引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效应不断显现。调研显示,外出务工劳动力受城市生活挤压、同工不同酬、归属感缺乏等因素影响,怀着对农业和家乡的深厚感情,已有16.7%的返乡创业,另有32.7%的具有返乡务农或创业的意愿,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人力,还积累了资本和经营管理经验,成为种养专业户、合作社发起人、农业企业家、农村致富能人等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后继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在主导产业的牵动下正在出现转机。

(四)调研形成的基本判断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面临着农村社会转型,普遍经历着农村社会结构变革,应对策略、发展路径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借鉴。以我国台湾为例,台湾坚持“如何使产业经营规模由小变大,如何使兼业小农户转为专业大农民,如何使专业大农民转为中产阶级”的发展策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留住农村人;发展观光农业,吸引城市人;做好精致农业,培养年轻人”的举措加以推进,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路子走对了也就是瞬息之间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业的重构”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人的回归”即高素质农民大量返乡创业、“场的再造”即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能够成为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方法。展望未来,即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了70%以上,全国仍有4-5亿农民生活在农村,1.5亿左右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村庄为基础构建的社会形态也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解决这一常态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顺应他们追求现代文明美好生活的愿望,依靠城镇化、工业化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现实的路径是: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眼,从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入手,着力于农业从业主体的职业化,着力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产业化,着力于农民生活状态的城镇化,着力于农村社会形态的社区化,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平衡机制。由此判断,唯有做强现代农业、做大主导产业,才能富裕农民、才能留住农民、3

是生产型,主要从事家庭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第一产业的专业生产主体;其二是创业型,主要领办和创办新型市场主体,是农业二三产业的从业主体;其三是服务型,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化专业服务,是农业专业生产的具体操作主体。

(二)关于引导资本介入农业的问题 城乡工农互动增强,农村要素集中外流,农业内生动力不足,现代农业资本富集特性,决定了单靠农村很难聚集资源要素,单靠农业很难实现良性发展,单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也很难做到更高层面的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借助资本实现升级换代,迫切需要依托企业实现发展模式破冰。诚如农民一句很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话:今后搞农业的都是有钱人,农民既投资不起、也干不好现代农业。调研表明,工商资本的快速介入,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增强了农业造血功能,催生了新型职业农民,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放大了要素叠加效应,成为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破解传统农业发展困境、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力量。实践证明,农业不仅是一个朝阳产业,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更是一个布满商机的产业。各地按照行政推动、招商引资并举的路子,依靠行政推动构造产业体系,依靠招商项目支撑产业发展,工厂化现代农业的趋势加速推进,资本介入农业的时代加速到来。在农村社会全面转型的特定阶段,工商资本鉴于对未来中国农业后发优势和前景预期,鉴于当前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市场商机,鉴于国家支农惠农补贴和涉农企业减免政策引导,鉴于培育潜在利润增长点以实现资本良性扩张,鉴于寻求中长线投资以开辟代际传递新兴产业,鉴于深怀农村情结以回馈家乡带动发展的社会责任,鉴于向往田园都市生活和追求生态安全农产品

明显改善,现金流成为收入主要来源,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与城镇基本接近,直接融入城乡统筹层面。这部分以城乡结合部或拥有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的区域为主,是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具体形态,是城镇化发展的腹地和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组成。不足1/10的自然消亡村庄。城市扩张吞并城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空壳村”自然消亡;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移民搬迁后发展成生态涵养功能区和保护区。这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四、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对策和意见 我国城乡工农关系加速调整组合,城镇化新农村、职业化新农民、产业化现代农业格局初具雏形。做好“三农”工作要承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农村社会结构变革趋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创新工作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大力发展以农业园区为引领的现代农业 农业园区代表着先进的产业形态,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推进局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方法。要按照省委省政府“321”工程建设目标,站在全国的视角、县域经济的实际,既注重宏观上规模上的冲击,又强化微观上机制上的探索,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县区全覆盖,在扩张数量的同时注重提升建设水平,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在推动园区升级的同时推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提倡企业化经营模式,避免园区“泛行政化”,注重提升农民参与度,使农民共享园区发展成果。要依托休闲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把休闲农业的松弛与城市生活的紧张相融合,推动农村人养老与城市人养生相结合,率先在园区推广多种休闲农业模式,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

模式,科学设臵培训内容,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注重借助资本催生职业农民的途径,施设信贷、税收、土地优惠政策,鼓励一批高素质人才返乡创办农业企业、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兴办现代农业园区,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能力。借鉴发达国家培育职业农民的法律约束,保障职业农民土地要素聚集,扩大农民自主经营规模,培育发展经营大户。营造尊重农民舆论氛围,提高农民社会地位,试行农民职业准入制度,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造就一大批职业化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在破解“谁来务农”难题的同时,解决“把农务好”的问题。

(四)创新完善以增强活力为根本的体制机制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功能逐渐衰退,土地分户经营边际效应逐渐弱化,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农村体制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外连市场、内接农户的优势,引导资本介入农业、引领产业、带动农民,把握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平衡点,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更加注重对农民的精神慰藉,保障好农民基本权益,实现农民拥护企业发展、企业带动农民致富。规范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增强合作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完善承租、代管、代耕服务模式,引导支持各类服务组织从单个环节服务向综合性全程服务发展,推进管理标准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把农业的发展出路转向依靠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来,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建立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探索土地由资源转为商品、920-

第二篇:农村现代农业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现代农业状况调研报告

这次寒假的调查,主要是针对本村的农业生产状况,通过访问的形式进行本次的调研。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我在这个假期展开了调查。调查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展开。调查结果表明:本村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据调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体来说,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其中包括中草药(穿心莲)、黑皮果蔗、桑树、稻谷、玉米等等,农民除了种植农作物外,还有许多农户养了猪。农民收入开始快速增长。农民也得到了一些政策性补贴(包括种植综合补贴,养猪补贴等)。同时也可以看到许多水泥路都修进村里了,这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近些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此次调查的农户中,仅有少数的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机具,如收割稻谷、翻地时使用的农机具和碾打、玉米脱粒时使用的农机具。可以看出,农用机械已覆盖农民农业生产的耕、种、收各环节,但是并没有在本农村普遍的推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业生产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展较慢。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本村的农业的发展也深受“地力差,水资源缺乏、农业灌溉条件差”的影响。同时我也了解到,有一些地方仍然没有铺柏油路,主要是因为多数农民目前收入水平较低,筹资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而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从调查结果看,接受过农业技术指导的达不到调查总户数的一半,多数农户在安排生产、良种推广、科学耕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半农户安排农业生产是随大流,一些

是参考上年农产品市场价格情况;玉米杂交一代产量高,玉米种植户都是每年都买新的品种来种植。调查的农户,几乎没有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户。农民普遍素质低,文化水平低,而每年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这些都会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同时还了解到,补贴政策虽然惠及多数农民,但农民种植效益仍然不高。由于农民种地雇工、机械作业费用、燃油价格的上涨,造成农民种粮效益下降。湛江镇某农户,年种粮补贴、农业综合补贴每亩合计100余元,但是由于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机耕、灌溉等农业生产服务性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农民种粮并没有获得更大收益,农业增产不增收,也有的农民觉得政府应该抑制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服务性费用,提高粮食综合补贴标准。

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由于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消费水平低度徘徊,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也相对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此次调查的多数农户没有涉及到龙头企业,订单合同也是寥寥无几。现代农业产业链不健全,产业体系基本没有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息息相关。调查中,当问及“龙头企业兴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时,有的农民回答无影响,还有一些不知道什么是龙头企业。虽然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多数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多数没有涉及订单农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我区耕地相对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转移,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同时也有一些人提到,近年来,有些人为了种桉树而把原先的其他的树木砍掉,导致周边的土地地质变差,不能蓄水,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根据调查,总结农民的意愿有以下几点

1、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数量。农村修路、建水利设施是系统工程,需要持

续不断的资金来源,调查的农民盼望村里的柏油路能通到自己家门口,农田灌溉不必再发愁。

2、增加职业技能培训。调查中多数被调查者盼望政府能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多行业、多工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农村劳动力。另外,可以采取定向培训的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3、及时的农业技术指导信息。农民盼望电视台能够及时提供天气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变化的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信息,如稻谷、玉米、甘蔗、果树等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报信息,特别是防治病虫害的农药配方。

4、调整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标准。农业补贴制度使得农民受益匪浅,农民盼望在良种、化肥、饲料、农业生产用农机具及农产品深加工农机具的购置等方面进一步增大补贴数额;盼望农业补贴制度目标更清晰、受益更直接、类型更多样、兑现方式更方便。

5、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调查发现,多数农民对如何应对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束手无策,他们盼望政府能够不断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变成“大生产”,解决生产盲目、销售无门的困顿局面。

经过本次的调查,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我觉得应该以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3、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要以“发展农田水利和加强旱作农业相结合”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4、建立农业服务体系。从标准化、市场、信息网络、畜牧防疫和农业管理方面出发,建立各种组织,为农民服务。

5、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建立食品加工厂,对各种农作物做进一步的加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产品比例,尽快改进我区加工、贮存、保鲜、包装等技术,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6、政府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外资,发展第二三产业。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人才,建立社会化的服务组织,使农民遇到困难时有路可寻,高度有效的解决困难,减少损失。利用好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经济,创造欣欣向荣的局面。落实各种补贴项目,确保公平公正。

7、现代化农业还应该搞生态农业。建造沼气池,充分利用各种枯槁,改善土地质量,同时节约资本,增加农民收入。既能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又促进了循环经济应用和农业的课持续发展。

调查问卷1、2、3、4、5、6、7、8、9、生产农业的机械工具有那些? 农产品的销售途径? 水资源是否充足? 所接受的教育程度? 主要的劳动力的年龄? 对生产的年收入的期望值是多少? 农作物主要施加的肥料是什么? 由那些渠道获得相关的农业的信息? 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指导?有那些?几次?

10、一般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要种植那种农作物?

11、是否有采用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2、对现在农业投资原料价格的看法?

13、龙头企业兴衰对收入的影响?

14、国家对农业的相关补贴的关注度?

15、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看法?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我们花庄村是俞垛镇的一个偏远村落,距离镇里大约12公里,我村地处三县市交界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358人,非农业人口104人,耕地面积4000多亩,河沟面积3000亩以上,村集体收入18万元,三产总产值一亿元,人均纯收入6480元,村所在辖区私营企业6加,加油站,奶牛场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绒玩具、石油机械、锻仲、家俱制造、特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就自己近期的调查来看,有许多的因数制约我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V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镇注水养殖大村,应该发挥自己的产业特色,将养殖业做大做强,联合各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生产销售,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创建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招商引资,今年我村已经引进了四个项目,其中有一项就是蘑菇大棚种植,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要扩大规模,创建食用菌生产基地,创建加工厂,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品牌化经营,包装出口,争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花庄村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奔小康。

第四篇:关于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如何促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最近,我们组织工作组对××县的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几点认识和看法。

××县是农业大县,总耕地面积85.8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2%,人均7.6亩。其中山地73.39万亩,占85.4%;原地5.3万亩,占6.2%;川地7.2万亩,占8.4%。共辖3镇12乡,111个村,646个村民小组。总农户2.46万户、11.33万人。

2009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同比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1072元,占总收入的39.1%,家庭经营收入1098元,占总收入的40.1%,财产性收入211元,占总收入的7.7%,转移性收入359元,占总收入的13.1%。从收入的类型看,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和××县是农业大县分不开的,在粮食增收和草畜产业建设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家庭经营收入肯定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共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2%,这突显了××县农民增收是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相结合稳固增加农民收入为特点的,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渐的增加说明了国家的强农、惠农和各种农业补贴政策成效显著,对××县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县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以下的看法:

一、农民增收。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是不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县农村人口居文秘杂烩网住分散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大凤川的白瓜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

2、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县还不到25%。这说明,我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①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③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④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乡镇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三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纳剩余、闲余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为此,各乡镇应依托本乡镇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乡镇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乡镇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

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5、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知识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科教兴农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6、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创业是富民之基。浙江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7、实施和落实好国家扶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国家每年为“三农”问题出台许多政策,然而在某些方面总会出现政策与实际操作有差别,因此加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而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①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②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③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④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8、加强农村道路建设。交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我们对邻边陕北几个县的考察发现,陕北的市、县几乎都是高速,乡、村基本都是油路,而我县目前乡与村通油路的不算多,交通不仅仅代表着运输业,更是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经济交流的枢纽,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引导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

9、利用自身天然优势发展。××县属于产油大县,全县15个乡镇几乎都有石油,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期,利用各乡镇的暂住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的增加,由乡镇政府带头组织农民搞一些副业和服务业这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路子,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我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安置于油田单位和石油工人一样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中农民是根本,只有农民富了,农村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才能够上新的台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策上要走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实施。产业上继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科技上加强科技兴农的培训力度,保证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充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乡镇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调查了解到,今年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喜人,一、二、三产业全面振兴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已初具雏形。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各乡镇都突破了以粮食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同时,特色农业唱起了主旋律,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畜牧养殖发展势头好。调查中发现,各乡镇在产业化畜牧业发展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势。2009年全县生猪、肉牛、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94万头4.97万头和 36.26万只,增长速度分别为1.7%、88.9%、91.4%。特别是各乡镇的特色养殖也已经悄然兴起。

2、农业科技示范效果好。各乡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建成了一些农业示范园。就对全县全膜双垄玉米的调查,今年××县全膜双垄玉米播种19.11万亩,产量达到79499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4.9%,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目前××县农业发展现状,预测今后农民增收情况,总的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种植粮食品种较为单

一、农作物价格起伏较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虽然“政策刺激”给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增长,但农作物品种单一及粮食价格的不稳定仍制约着农民增收问题。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农产品获利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始终在高价位运行,加重了农民生产成本,进一步限制农产品获利空间,在目前的生产和流通格局中,农民增收的难度也将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难以持续增收。大部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绝大多数转移劳动力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三、建议和意见。

做好明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县是农业大县,从近期看,农牧业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基本保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势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增加粮食总产量。二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优势、专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质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2、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民营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要积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兴办企业。同时,各乡镇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一镇一业”,保证产业链条完善。如白瓜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畜牧业养殖规模也逐步壮大,体系不完整、产业不配套,没有相应的龙头企业做后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市危险,因此,鼓励兴办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

3、是监控农资料价格变化,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从农民生产投入的第一环节对农民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监控,以尽量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民生产投入与增收的不利影响。减轻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费用负担,共同努力从各方面保障农民“节本增收”。

4、是科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水平。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要结合××县实际,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开辟市场,加强与外地企业联系,将用工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促进更多富余劳力的转移。

第五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49.57万人,农村劳动力33.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9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1.3 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比增长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3856.3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99.1%。收购干叶816.5吨,比上年增长276.6%,实现总产1192.09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

以“百万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20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54.4万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建筑、现代物流为主的农民运输业发展,全年农村运输业收入达到13818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在规范村庄和圩镇整治上重点突破。

一是确保村镇整治落实到位。2008年,全县完成18个圩镇和300个建设点的整治,其中省市县三级共建点210个,县乡自建点90个,完成改水1万户,改厕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100万平方米。

二是确保规划修编完成到位。巩固村镇规划成果,大力推广新户型,在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8个乡镇的圩镇和2378个村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建设点新建房屋推介户型采用率达80%以上。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范点建设。根据各个建设点实际,着力建设特色新村。2008年,每个乡镇打造3个以上特色新村,全县着力建设10个综合性精品示范点。

全县共种植林木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将村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同步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赣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种植业中以粮为主,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4%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平均亩产398公斤,平均亩收入630元,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业部门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科技推广不够深入,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五)产后服务意识淡薄,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

特别是设施农业发展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视产后服务,虽然成立了烟叶、甜叶菊、蔬菜、养殖等协会,但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市场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少,标准化生产度不高。农产品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最后,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农业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灵,导致生产趋同化。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按照“依托城市、发展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思路,紧紧围绕“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外向化”的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扎实赣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现代农业要求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论、先进的管理理论指导农业。特别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势”的要求,站在统筹城乡发展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工作层面,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赣县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运、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将先进工业思维、发展理念、技术装备“内植”和“移植”于农业,让它变成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要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效益为中心,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核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优化农业结构,大搞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抓好甜叶菊、烟叶、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1]争资建立一个甜叶菊良种繁育基地,确保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化。[2]按照“一基四化”的模式要求,搞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正确引导农户按照“烟农自愿、进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则组建合作社,新建一个烟叶复烤厂,对烟叶进行深加工。[3]加快培育无公害蔬菜生产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民致富。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争取国土整理项目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渠节水改造工程、渠道砌护工程,试验引进利用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的新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突出建设大村庄、逐步缩减分散的小村庄、重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为方向,引导农民加快住房和居住环境改造步伐。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村庄的人饮安全工程,实现组组通柏油路、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户用沼气入户率达到30%,农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90%,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撑。针对赣区农产品龙头企业少,城市化水平高的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三资”开发农业,重点建设一批烟叶、蔬菜、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重点扶持升产品质量和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辐射带动力。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以一个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对接,通过企业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结合赣县农业发展实际,继续深入开展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常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保护性耕作等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技服务组织进村、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解决乡镇农技人员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到位率,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建立健全农业部门科技服务机构,配足配强农技人员,加强乡镇动物防疫站防检队建设,解决重大动物疫病防疫问题,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强有力的抓手。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蔬菜、水产、果业、运输、劳务等协会,逐步完善协会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协会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一些新信息和新技术,使农民能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有效调整种养殖品种,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力争到“十一五”末,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达到60%,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七)依托区位优势,开发建设“农家乐”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

“农家乐”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要进一步拓展农业领域,根据赣区农村靠近城市的城郊型特点,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以“青青农庄”、“滴水山庄”“农家乐”为龙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几家集生产、生态、观光、就餐、娱乐、休闲、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庄,有效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推动赣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精心打造中心城区农业观光旅游的新亮点。

(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形成持续推动的力量源泉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只有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落实培训资金,创新补贴形式,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坚持务农、务工两种培训一起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务工技能。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回乡青年全部接受各类专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结合形式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远离封建迷信,弘扬新风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脱离愚昧无知,逐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九)突出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强化社会化服务,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层次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机具维修和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等配套服务,大力推广水稻栽插机械化、化肥深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农产品机械化烘干、农产品机械化加工、机械化养畜(禽)等先进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力争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各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下载王宏厅长调研报告: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宏厅长调研报告: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提纲)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提纲)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为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方法,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达农业。宜都人多地少,资源......

    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为进一步了解我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发展现状,加快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确保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日前,我乡组织相关工作人员......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未来“谁来种田、谁来养猪”问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与担忧,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期我们对......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优......

    现代农业产业化问题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现代农业产业化问题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产业化问题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宣威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宣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宣威市地处滇黔结合部,最高海拔2868米,最低海拔920米,南北地理跨度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3.3℃,年均降水986毫米,拥有国土面积6075平方公里,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