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电磁场实验报告
工程电磁场实验报告
一.题目
有一极长的方形金属槽,边宽1m,除顶盖电位为100sinπx V外,其他三面的电位均为零,试用差分法求槽内电位的分布。
二.原理
如下图所示,用分别平行于x,y轴的两组直线把场域D划分为许多正方形网格,网格线交点称为节点,两相邻平行网格线间的距离h称为步距
用表示节点处电位值,利用二元函数泰勒公式,与节点(Xi,Yj)直接相邻的节点上的电位表示为
整理可得差分方程
这就是二维拉普拉斯方程的差分格式,它将场域内任意一点的位函数值表示为周围直接相邻的四个位函数值的平均值。这一关系式对场域内的每一节点都成立,也就是说,对场域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列出一个上式形式的差分方程,所有节点的差分方程构成联立差分方程组。
已知的边界条件经离散化后成为边界点上已知数值。若场域的边界正好落在网格点上,则将这些点赋予边界上的位函数值。一般情况下,场域的边界不一定正好落在网格节点上,最简单的近似处理就是将最靠近边界点的节点作为边界节点,并将位函数的边界值赋予这些节点。
如何计算:简单迭代法
先对静电场内的节点赋予迭代初值,其上标(0)表示初始近似值。然后再按 下面的公式:
进行多次迭代(k=0,1,2,3…)。当两次邻近的迭代值差足够小时,就认为得到了电位函数的近似数值解。如何计算:超松弛迭代法
三.编程序 bc=50;%网格数
u=zeros(bc+1,bc+1);%步长为1/bc %********附初值********* w=0;
for j=1:bc+1;
u(1,j)=100*sin((j-1)*pi/bc);w=w+u(1,j);end for i=2:bc
for j=2:bc u(i,j)=w./bc;
end end
%*************************************************** h=input('please input h(1 for i=2:bc; for j=2:bc;a=u(i,j);b=u(i,j+1);c=u(i+1,j);d=u(i-1,j);e=u(i,j-1);f=(b+c+d+e)/4;u(i,j)=a+h.*(f-a); end end end %***************绘图******************** x=0:1/bc*1:1;y=0:1/bc*1:1;[x,y]=meshgrid(x,y);mesh(x,y,u)四.结果 五.实验体会 这学期上了这门课,刚开始上课,老师说教我们手算,不用计算机,终于体会到了学了计算方法的好处。熊爷爷教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雅克比迭代法,解微分方程组,解积分方程组的欧拉法以及均匀媒质中的有限差分法。认真听完了课,让我认识到学计算方法的用处,又再次了解掌握了计算法的原理和运用。在自己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再次去了解了差分法计算电磁场,并成功的编写程序将其计算出来。总的来说,不仅锻炼脑,还锻炼了手! 电磁场仿真实验报告 电气工程学院 2011级2班 2011302540056 黄涛 实验题目: 有一极长的方形金属槽,边宽为1m,除顶盖电位为100sin(pi*x)V外,其它三面的电位均为零,试用差分法求槽内点位的分布。 1、有限差分法的原理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场域划分成网格,用网格节点的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场域内的偏微分方程,然后解这些差分方程求出离散节点上位函数的值。 一般来说,只要划分得充分细,其结果就可达到足够的精确度。 差分网格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方式,这里将讨论二维拉普拉斯方程的正方形网格划分法。 如下图1所示,用分别平行与x,y轴的两组直线把场域D划分成许多正方行网格,网格线的交点称为节点,两相邻平行网格线间的距离h称为步距。 用表示节点处的电位值。利用二元函数泰勒公式,可将与节点(xi,yi)直接相邻的节点上的电位值表示为 上述公式经整理可得差分方程 这就是二维拉普拉斯方程的差分格式,它将场域内任意一点的位函数值表示为周围直接相邻的四个位函数值的平均值。这一关系式对场域内的每一节点都成立,也就是说,对场域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列出一个上式形式的差分方程,所有节点的差分方程构成联立差分方程组。 已知的边界条件经离散化后成为边界点上已知数值。若场域的边界正好落在网格点上,则将这些点赋予边界上的位函数值。一般情况下,场域的边界不一定正好落在网格节点上,最简单的近似处理就是将最靠近边界点的节点作为边界节点,并将位函数的边界值赋予这些节点。 2、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简单迭代法 先对静电场内的节点赋予迭代初值,其上标(0)表示初始近似值。然后再按 下面的公式: 进行多次迭代(k=0,1,2,3…)。当两次邻近的迭代值差足够小时,就认为得到了电位函数的近似数值解。 实验程序: a=zeros(135,135);for i=1:135 a(i,i)=1;end;for i=1:7 a(15*i+1,15*i+2)=-0.25;a(15*i+1,15*i+16)=-0.25;a(15*i+1,15*i-14)=-0.25;end for i=1:7 a(15*i+15,15*i+14)=-0.25;a(15*i+15,15*i+30)=-0.25;a(15*i+15,15*i)=-0.25;end a(1,2)=-0.25;a(1,16)=-0.25;a(121,122)=-0.25;a(121,106)=-0.25;a(135,134)=-0.25;a(135,120)=-0.25;a(15,14)=-0.25;a(15,30)=-0.25;for i=2:14 a(i,i-1)=-0.25;a(i,i+1)=-0.25;a(i,i+15)=-0.25;end for i=122:134 a(i,i-1)=-0.25;a(i,i+1)=-0.25;a(i,i-15)=-0.25;end for i=1:7 for j=2:14;a(15*i+j,15*i+j-1)=-0.25;a(15*i+j,15*i+j+1)=-0.25;a(15*i+j,15*i+j+15)=-0.25;a(15*i+j,15*i+j-15)=-0.25;end end b=a^(-1);c=zeros(135,1);for i=121:135 c(i,1)=25;end d=b*c;s=zeros(11,17);for i=2:16 s(11,j)=100*sin(pi.*i);end for i=1:9 for j=1:15 s(i+1,j+1)=d(15*(i-1)+j,1);end end subplot(1,2,1),mesh(s)axis([0,17,0,11,0,100])subplot(1,2,2),contour(s,32)实验结果如下: ***010***65432151015 以上是划分为135*135个网格的过程,同理可有如下数据: (1)将题干场域划分为16个网格,共有25各节点,其中16个边界的节点的电位值是已知,现在要解的是经典场域内的9个内节点的电位值。而且先对此场域内的节点赋予了迭代初值均为1.第十七次迭代值: 0 70.7107 100.0000 70.7107 0 0 33.1810 46.9251 33.1811 0 0 15.0887 21.3387 15.0887 0 0 5.8352 8.2523 5.8352 0 0 0 0 0 0 第二十次迭代值: 0 70.7107 100.0000 70.7107 0 0 33.1812 46.9253 33.1812 0 0 15.0888 21.3388 15.0888 0 0 5.8353 8.2523 5.8353 0 0 0 0 0 0 当第十七次迭代以后,9个内节点的电位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2)现在对此场域内的节点赋予了迭代初值均为6,并且进行了20次的迭代,最终场域内的9个节点的电位值如下: 0 70.7107 100.0000 70.7107 0 0 33.1812 46.9253 33.1812 0 0 15.0888 21.3388 15.0888 0 0 5.8353 8.2524 5.8353 0 0 0 0 0 0 由(1)与(2)的仿真结果最终可知: 在求解区域范围、步长、边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迭代的次数越多,计 算的结果的精确度约高。反之,迭代的次数越少,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就越低。在求解区域范围,步长、边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静电场域内节点的电位值与初次对节点赋予的初值没有关系。 (3)将题干场域划分为100个网格,共有121个节点,其中40个边界的节点的电位值是已知,现在要解的是经典场域内的81个内节点的电位值。而且先对此场域内的节点赋予了迭代初值均为3.第二十次迭代值: 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0 0 48.2854 66.3866 74.0119 77.3076 78.3009 77.4690 74.2874 66.6887 48.4991 0 0 27.0168 43.6521 52.8451 57.4418 58.9298 57.7234 53.3258 44.1789 27.3891 0 0 16.5163 28.9413 36.9756 41.4270 42.9609 41.7787 37.5756 29.5985 16.9803 0 0 10.5512 19.2828 25.4843 29.1706 30.5094 29.5435 26.1204 19.9791 11.0423 0 0 6.8488 12.8113 17.2975 20.0959 21.1586 20.4495 17.9004 13.4708 7.3135 0 0 4.4311 8.4049 11.5060 13.5063 14.2947 13.8111 12.0256 8.9729 4.8310 0 0 2.7968 5.3519 7.3931 8.7404 9.2875 8.9779 7.7977 5.7939 3.1078 0 0 1.6445 3.1640 4.3957 5.2207 5.5627 5.3809 4.6685 3.4620 1.8541 0 0 0.7662 1.4782 2.0595 2.4518 2.6160 2.5312 2.1947 1.6258 0.87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第五十次迭代值: 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0 0 48.8655 67.4302 75.3721 78.8226 79.8105 78.8295 75.3837 67.4429 48.8744 0 0 28.0421 45.4992 55.2553 60.1293 61.6104 60.1416 55.2763 45.5222 28.0583 0 0 17.8198 31.2938 40.0502 44.8604 46.3903 44.8765 40.0777 31.3239 17.8409 0 0 11.9629 21.8358 28.8270 32.9095 34.2501 32.9276 28.8578 21.8695 11.9865 0 0 8.2172 15.2911 20.5504 23.7407 24.8108 23.7588 20.5812 15.3247 8.2408 0 0 5.6353 10.5912 14.3788 16.7301 17.5298 16.7465 14.4066 10.6216 5.6566 0 0 3.7505 7.0859 9.6746 11.3039 11.8628 11.3171 9.6971 7.1104 3.7677 0 0 2.2945 4.3470 5.9536 6.9725 7.3239 6.9816 5.9691 4.3640 2.3065 0 0 1.0894 2.0667 2.8347 3.3238 3.4929 3.3283 2.8425 2.0752 1.095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第五十一次迭代值: 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0 0 48.8681 67.4348 75.3782 78.8295 79.8173 78.8357 75.3887 67.4463 48.8762 0 0 28.0468 45.5077 55.2663 60.1416 61.6227 60.1528 55.2854 45.5285 28.0614 0 0 17.8259 31.3049 40.0647 44.8765 46.4065 44.8912 40.0896 31.3321 17.8450 0 0 11.9697 21.8482 28.8432 32.9276 34.2681 32.9440 28.8710 21.8786 11.9911 0 0 8.2240 15.3035 20.5665 23.7588 24.8289 23.7751 20.5944 15.3339 8.2454 0 0 5.6414 10.6024 14.3934 16.7465 17.5462 16.7612 14.4186 10.6299 5.6608 0 0 3.7555 7.0949 9.6864 11.3171 11.8760 11.3290 9.7068 7.1171 3.7711 0 0 2.2980 4.3533 5.9617 6.9816 7.3330 6.9899 5.9758 4.3686 2.3088 0 0 1.0912 2.0698 2.8388 3.3283 3.4974 3.3325 2.8459 2.0775 1.096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由以上仿真结果可知场域内的近似的电位值。 《工程电磁场》学习心得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开始学习“工程电磁场”之前,当我听到其学科名称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觉得电磁场应该是比较难的。但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我怀着一颗求知的心投入了这个“新奇的”知识海洋。工程电磁场是电气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我们电气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电磁场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我们的培养计划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电磁现象的抽象性和工程电磁场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都不易为我们所掌握。因此,这往往会造成我们的畏难情绪,缺乏兴趣,学习被动。为克服我们的上述问题,我觉得教材能起很大作用。教材的编排是我心目中的好教材。 1)教材能在我们已有的理沦基础上由浅人深,及时总结提高,让我们感到经过努力可以掌握所学内容,从而增加我们的学习信心。 2)教材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反复强调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帮助我们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和培养我们良好的科学习惯,避免我们盲目套用公式。 3)教材能处处以基本理论为指导,对现象和问题进行定性分 析和定量计算,则能培养我们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教材能紧密联系实际,让我们能够学以致用,从而重视课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5)教材能帮助我们掌握“类比”这一科学的分析方法,既能使我们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内容,又可缩短新内容的学习过程。 6)教材内容的安排,既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又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方法,则既能使我们易于接受新内容,又能培养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7)教材注重吐故纳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材紧跟时代的步伐,使我们看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努力学习的紧迫感。 8)教材能安排多种环节的配合,使我们完成一定深度的认知过程,避免我们 “考试完毕,知识归师”的走过场的现象。 下面是我从书中具体的内容来阐明我学到的东西: 1)在静电场的编排中,从电场强度的基本定义出发,利用我已有的电场力做功的物理概念和线积分、面积分的数学概念,结合介绍电介质极化的物理过程,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得出了静电场的两个基本规律;又从梯度、散度和旋度的基本定义出发推导出了它们在直角坐标系下的数学表达 式,化解了矢量分析中的难点,使我较为容易地接受难以理解的上述定义,义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了静电场中两个基本规律的微分形式。 2)唯一性定理是解题正确与否的唯一根据。本书抓住唯一性定理这一主线,贯穿于电磁场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中,在几种简洁求解方法的引入以及静电屏蔽现象的应用等方面都作了十分深刻和细致的阐明,不仅帮助我掌握了这一重要定理,而且又培养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编排静电场的指导思想同样贯彻在恒定电场和恒定磁场的编写中。在编写恒定电场时应用了类比这一科学方法,它不仅在理论推导中得到了应用,还在测量和计算中指出了它的应用所在。类比法在平面电磁波一章中得到了更为精彩的应用。相对于恒定场来说,平面电磁波一章中有很多新的概念和表达式。本书作者将平面电磁波和均匀传输线相类比,不仅便于我接受新概念,而且表达式的推导也获得了大量的简化,同时还指出了类比双方的重要区别。4)本书在介绍基本规律的微分形式时,在恒定场中从梯度、散度和旋度的基本定义出发,虽然花了较多的篇幅,但便于我接受。而在时变场中却利用了几个数学恒等式,方便地获得了基本规律的微分形式。后者培养了我的数学推理能力,这体现出本书作者的精心安排。 5)在全书的各章中,在介绍理论以后,引人了很多实例,不 但帮助我们消化理论,而且又培养了我的计算能力。此外,又将一些基本理论计算的结果引入到实际应用中,如涉及到架空地线的屏蔽效应、电缆绝缘、一相工作电容、开关熄弧、击穿电压、接地电阻和跨步电压等概念,又如时变场中的趋肤效应、邻近效应及电磁波沿传输线传输时的正确认识等。因而本书名为《工程电磁场》甚为恰当。6)本书作者紧跟时代的要求,给定量计算以足够的重视,辟专章讨论,除了精选传统的计算方法以外,又增加了两种数值计算方法。 7)本书给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反复巩固的条件。如在每章末除了要点、思考题、习题外又增加了测验作业,便于我们自我检查。 总的来说工程电磁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门相当重要而且必要的课程,这学期在由王波老师教授的这门课程中,通过老师细心的讲解和独具一格的授课方式,我个人的收获匪浅并获得了巨大的理论知识飞跃和能力提升。 重庆大学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实践报告 题 目: 点电荷电场模拟实验 日 期: 2013 年 12 月 _J_ 日 N=28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实践 点电荷电场模拟实验 1.实验背景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较难理解。在电磁场教学中,各种点电荷的电场线成平面分布,等势面通常用等势线来表示。 MATLAB 是一种 广泛应用于工程、科研等计算和数值分析领域的高级计算机语言,以矩阵作为数 据操作的基本单位,提供十分丰富的数值计算函数、符号计算功能和强大的绘图 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电力线和等势线的 物理意义,本实验将应用 MATLA 对点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线进行模拟实验。 2.实验目的 应用 MATLA 模拟点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线 3.实验原理 根据电磁场理论,若电荷在空间激发的电势分布为 V ,则电场强度等于电势 梯度的负值,即: r E V 真空中若以无穷远为电势零点,则在两个点电荷的电场中,空间的电势分布为: q i q 2 V y V 2 — 4 本实验中,为便于数值计算,电势可取为 V 虫 R 4.实验内容 应用 MATLA 计算并绘出以下电场线和等势线,其中 q i 位于(-1,0,0), q 2 位于(1,0,0), n 为个人在班级里的序号: (1)电偶极子的电场线和等势线(等量异号点电荷对 q 2 : q i = 1,q 2 为负电荷); ⑵ 两个不等量异号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线(q 2 : q 1 = 1 + n/2,q 2 为负电荷);(3)两个等量同号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线; 0 R 1 4 0 R 2 R 2 ⑷ 两个不等量同号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线(q 2 : q 1 = 1 + n/2);(5)三个电荷,q 1、q 2 为⑴中的电偶极子,q 3 为位于(0,0,0)的单位正电荷。、n=28(1)电偶极子的电场线和等势线(等量异号 点电荷对 q 2 :q 1 = 1,q 2 为负电荷); 程序 1 : clear all q=1;xm=2.5;ym=2;x=linspace(-xm,xm);y=linspace(-ym,ym);[X,Y]=meshgrid(x,y);R1=sqrt((X+1).A2+Y.A2);R2=sqrt((X-1).A2+Y.A2);U=1./R1-q./R2;u=-4:0.5:4;figure contour(X,Y,U,u, “--”);hold on plot(-1,0, “o” , “MarkerSize” ,12);plot(1,0, “o” , “MarkerSize” ,12);[Ex,Ey]=gradient(-U,x(2)-x(1),y(2)-y(1));dth1=11;th1=(dth1:dth1:360-dth1)*pi/180;r0=0.1;x1=r0*cos(th1)-1;y1=r0*sin(th1);streamline(X,Y,Ex,Ey,x1,y1);dth2=11;th2=(dth2:dth2:360-dth2)*pi/180;x2=r0*cos(th2)+1;y2=r0*sin(th2);streamline(X,Y,-Ex,-Ey,x2,y2);axis equal tight title(“ 卩 ????? Xo^ ? 卩 ? 3???o ???>ntsize” ,12) 点偶极子的电场线和等势线 (2)两个不等量异号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线(q 2 : q i = 1 + n/2 , q 2 为负电荷); 程序 2 : clear all q=15;xm=2.5;ym=2;x=li nspace(-xm,xm);y=li nspace(_ym,ym);[X,Y]=meshgrid(x,y);R1=sqrt((X+1).A 2+Y.A 2);R2=sqrt((X-1).A 2+Y.A 2);U=1./R1-q./R2;u=-4:0.5:4;figure con tour(X ,Y, U,u, “--”);hold on plot(-1,0, “o”,‘MarkerSize“ ,12);plot(1,0, ”o“ , ”MarkerSize“ ,12);[Ex,Ey]=gradie nt(-U,x(2)-x(1),y(2)-y(1));dth1=11;th1=(dth1:dth1:360-dth1)*pi/180;r0=0.1;x1=rO*cos(th1)-1;y1=r0*si n(th1);streamli ne(X,Y,Ex,Ey,x1,y1);dth2=11; th2=(dth2:dth2:360-dth2)*pi/180;x2=r0*cos(th2)+1;y2=r0*si n(th2);streamli ne(X,Y,-Ex,-Ey,x2,y2);axis equal tight title(” 卩 ????? Xo^ ? 卩 ? 3???o ???>ntsize“ ,12)点偶极子的电场线和等勢■线 -2.6-2-1.5-1-0.6 0 0.5 1 1.6 2 (3)两个等量同号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线;程序 3 : clear all q=-1;xm=2.5;ym=2;x=li nspace(-xm,xm);y=li nspace(_ym,ym);[X,Y]=meshgrid(x,y);R1=sqrt((X+1).A 2+Y.A 2);R2=sqrt((X-1).A 2+Y.A 2);U=1./R1-q./R2;u=-4:0.5:4;figure con tour(X ,Y, U,u, ”--“);hold on plot(-1,0, ”o“,‘MarkerSize” ,12); plot(1,0, “o” , “MarkerSize” ,12);[Ex,Ey]=gradie nt(-U,x(2)-x(1),y(2)-y(1));dth1=11;th1=(dth1:dth1:360-dth1)*pi/180;r0=0.1;x1=r0*cos(th1)-1;y1=r0*si n(th1);streamli ne(X,Y,Ex,Ey,x1,y1);dth2=11;th2=(dth2:dth2:360-dth2)*pi/180;x2=r0*cos(th2)+1;y2=r0*si n(th2);streamli ne(X,Y,Ex,Ey,x2,y2);axis equal tight title(“ 卩 ????? Xo^ ? 卩 ? 3???o ???ntsize” ,12)点偶极子的电场线和等势线 -2-15 「 1 0 0.5 1 1.,5 2 (4)两个不等量同号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线(q 2 : q 1 = 1 + n/2);程序 4 : clear all q=-15;xm=2.5;ym=2;x=li nspace(-xm,xm);y=li nspace(_ym,ym);[X,Y]=meshgrid(x,y);R1=sqrt((X+1).A2+Y.A2);R2=sqrt((X-1).A 2+Y.A 2);U=1./R1-q./R2; u=-4:0.5:4;figure con tour(X ,Y, U,u, “--”);hold on plot(-1,O, “o”,‘MarkerSize“ ,12);plot(1,O, ”o“ , ”MarkerSize“ ,12);[Ex,Ey]=gradie nt(-U,x(2)-x(1),y(2)-y(1));dth1=11;th1=(dth1:dth1:360-dth1)*pi/180;r0=0.1;x1=r0*cos(th1)-1;y1=r0*si n(th1);streamli ne(X,Y,Ex,Ey,x1,y1);dth2=11;th2=(dth2:dth2:360-dth2)*pi/180;x2=r0*cos(th2)+1;y2=r0*si n(th2);streamli ne(X,Y,Ex,Ey,x2,y2);axis equal tight title(” 卩 ????? Xo^ ? 卩 ? 3???o ???ntsize“ ,12)点偶极子的电场线和等势线 (5)三个电荷,q i、q 2 为(1)中的电偶极子,q 3 为位于(0,0,0)的单位正电荷 程序 5: clear all q=1;q3=-1;xm=2.5;ym=2;x=linspace(-xm,xm); y=linspace(-ym,ym);[X,Y]=meshgrid(x,y);R1=sqrt((X+1).A 2+Y.A 2);R2=sqrt((X-1).A 2+Y.A 2);R3=sqrt(X.A2+Y.A2);U=1./R1-q./R2-q3./R3;u=-4:0.5:4;figure contour(X,Y,U,u, ”--“);hold on plot(-1,0, ”o“ , ”MarkerSize“ ,12);plot(1,0, ”o“ , ”MarkerSize“ ,12);[Ex,Ey]=gradient(-U,x(2)-x(1),y(2)-y(1));dth1=11;th1=(dth1:dth1:360-dth1)*pi/180;r0=0.1;x1=r0*cos(th1)-1;y1=r0*sin(th1);streamline(X,Y,Ex,Ey,x1,y1);dth2=11;th2=(dth2:dth2:360-dth2)*pi/180;x2=r0*cos(th2)+1;y2=r0*sin(th2);streamline(X,Y,-Ex,-Ey,x2,y2);dth3=11;th3=(dth3:dth3:360-dth3)*pi/180;x3=r0*cos(th3);y3=r0*sin(th3);streamline(X,Y,Ex,Ey,x3,y3);axis equal tight title(” 卩 ????? Xo^ ? 卩 ? 3???o ???>ntsize" ,12) 点偶极子的电场线和等势线 -1.6-1 白 0 05 1 15 2 从实验过程中学习到的东西: 1.灵活学习,大胆求证,当不清楚 E1,E2 前面符号的正负时,随便假设一 个,再根据电荷的正负关系,看得到的图形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再修 改符号 2.注意 q 的正负与两电荷是否异号有关,异号与同号 q 的正负不同 3.学习初步使用 matlab 软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4.更加深入地了解电荷的电场线与等势线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实验一电磁场参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1、在学习均匀平面电磁波特性的基础上,观察电磁波传播特性互相垂直。2、熟悉并利用相干波原理,测定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并确定电磁波 的相位常数和波速 实验原理 两束等幅、同频率的均匀平面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内从相同(或相反) 方向传播时,由于初始相位不同发生干涉现象,在传播路径上可形成驻波场 分布。本实验正是利用相干波原理,通过测定驻波场节点的分布,求得自由 空间内电磁波波长 的值,再由 2,f 得到电磁波的主要参量: 和 等。 本实验采取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设入射波为 E i E) e j,当入射波以入射角!向介质板斜投射时,则在 分界面上产生反射波 E r 和折射波 E t。设介质板的反射系数为 R R,由空气进入 介质板的折射系数为 T o,由介质板进入空气的折射系数为 T c,另外,可动板 P r2 和固定板 P r1 都是金属板,其电场反射系数都为--1 1。在一次近似的条件下,接收喇叭处的相干波分别为 E M RT o T c E oi e j 1,RT o T c E^e j 2 这里 1 2L ri L r3 L ri ; 2 2L 「 2 L“ 2L ML L r3 L 2 ; 其中 L L 2 L L i|。 又因为为定值,L 2 则随可动板位移而变化。当 P r2 移动 L L 值,使 P r3 有零 指示输出时,必有 E M 与 E r2 反相。故可采用改变 P r2 的位置,使尺 3 输出最大 或零指示重复出现。从而测出电磁波的波长 和相位常数。下面用数学式 来表达测定波长的关系式。 在 P r3 处的相干波合成为 E r E M E 「 2 e j 1 e j2 j 1 2 / 或写成 E r 2RT 0 T c E 0i cos 2 e 2 (1 1--2 2) 式中 1 2L 为了测量准确,一般采用 P 3 零指示法,即 cos 2 0 或(2n 1),n= 0,1,2…… 这里 n n 表示相干波合成驻波场的波节点(E r 0)数。同时,除 0 n=0 以外的 n n 值,又表示相干波合成驻波的半波长数。故把 0 n=0 时 E r 0 驻波节点为参 考节点的位置 L。又因 2 — L(1 1--3 3)故 2n 1 2 — L 或 4 L(2 n 1) (1 1--4 4)) 由(1 1--4 4)式可知,只要确定驻波节点位置及波节数,就可以确定波长的 值。当 0 n=0 的节点处 L。 作为第一个波节点,对其他 N N 值则有: n n =1, 4 L 4L 1 L 0 2 , ,对应第二个波节点,或第一个半波长数。 n=1,4 L 4 L 2 L!2 , ,对应第三个波节点,或第二个半波长数。 n=n , 4 L 4 L n L n i 2 , ,对应第 1 n+1 个波节点,或第 n n 个半波长数。 把以上各式相加,取波长的平均值得 2 L n L。 n 代入得到电磁波的参量,等值。 三、实验步骤 (1) 整体机械调整:调整发射喇叭 P ro,接收喇叭 P r3,使其处于同种极化 状态。 (2)安装反射板,半透射板:注意反射板 用与 p r2 轴向成 0 90 度角,半透射 板轴向与n Pn 轴向成 5 45 度角,并注意反射板 P ri 与 F >2 的法向分别与 P r3 ,P r0 轴向重合。 (3)将所有调整到位部分用螺钉锁紧,调整发射端的衰减器以控制信号电平,使 P r3表头指示为 80。 (4) 旋转游标使可移动反射板 P P r2 的起始位置在最右侧(或最左侧),用旋 转手柄移动 P r2 使所有节点位置处,P r3 表头指示都为 0.此时说明整个 系统调整到位。 (5)测量:用旋转手柄使反射板移动,从表头上测出 1 n+1 个零点,同时从 读数机构上得到所有节点位置 L。 到 L n,并记录。 (6) 连续测量 3 3 次,用公式(1 1--5 5)计算波长,并将 3 3 次波长求平均值,取 3 3 或 4 4 即可。 (7)用所测波长计算,值。 (1--5 5) 四、实验数据 试验次数 n 1 2 3 4 微安表零指示(mm)11.342 26.458 43.039 58.692 五、实验结果整理,误差分析 43.039 58.692 11.342 26.458 ----- 15.983(mm)2 4 31.966mm ; f 9.3787GHZ c 理论上 31.987(mm)误差= 31.987 31.966 100% 0.0657% 31.987 误差分析:原因可能有: ⑴ 系统误差。由某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引起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其误差数值的大小和正负保持恒定,或误差随条件改变按一定规律变化。 ⑵ 随机误差 由某些不易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在相同条件下作多次测量,其 误差数值和符号是不确定的,即时大时小,时正时负,无固定大小和偏向。随机 误差服从统计规律,其误差与测量次数有关。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平均值的随 机误差可以减小,但不会消除。 例如:微安表读数存在一定的误差;装置摆放多靠目测,难以保证垂直、对准、水平等条件严格满足,如两个喇叭口不水平; ⑶ 粗大误差 与实际明显不符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实验人员粗心大意,如读 数错误,记录错误或操作失败所致。这类误差往往与正常值相差很大,应在整理 数据时依据常用的准则加以剔除。 减小误差: (1 1)选定合适的实验仪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需要仔细考虑。 (2 2)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方法操作。 (3 3)熟练掌握各种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准确读数。 (4 4)创新,直接改进测量方法 六、思 考题 用相干波测电磁波波长时,如图若介质板放置位置转 90 度,将出现什 么现象?这时能否测准 答:原测量方法时 ?为什么? Er1=--Rn TnO Tn Eie--i 1 Er2=--Rn TnO TnEie--i 2 转后 Er1=--Rn Eie---1 Er2=--Rn TnO TnEie---i2 这将使得由 n TnO Tn 所产生的幅度 相位变化也计入两相的和中,因此很可能无法产生明显的驻波分布。因此不能准确测量入值 七、心 得体会 本实验初步研究学习了电磁波基本参量的测量方法,从直观上得到了电 磁波作为一种非机械波但仍具备波的基本特性的结论。 本次实验进行得较为顺利,期间得到的结果也比较理想。我和我的搭档 在进行第一次实验就得到了理想的结果,误差在十分微小,这主要是我们开 始调节装置时就非常到位,就像老师在课上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这次实验是第一次做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在熟悉了电磁波参量的测量 手段和仪器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从很多方面学习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 实验二 均匀无耗媒质参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1 1) 应用相干波节点位移法,来研究均匀无损耗媒质参量 r 的测试。 (2 2) 了解均匀无损耗媒质中电磁波参量,与自由空间内电磁波参量 0 , o ,c 的差别。 (3 3) 熟悉均匀无损耗媒质分界面对电磁波的反射和折射的特性。 实验原理 媒质参量一般应包括介电常数 和磁导率 两个量。它们由媒质方程 D E 和 B H 来表征。要确定,总是要和 E E, H H 联系在一起,对于 损耗媒质来说,和 为复数,而且与频率有关。本实验仅对均匀无损耗电介 质的介电常数 进行讨论(r 1),最终以测定相对介电常数 r /。来了 解媒质的特性和参量。 用相干波原理和测驻波节点的方法可以确定自由空间内电磁波参量 0 , o ,C。对于具有 r(r 1)的均匀无耗媒质,无法直接测得媒质中的 ,值,不能得到媒质参量值。但是我们利用类似相干波原理装置如图所 示 在 P r2 前,根据对 r 板放置前后引起驻波节点位置变化的方法,测得相对 变化值,进而测得媒质 r 的值。首先固定 P ri,移动 P 2 使 P r3 出现零指示,此 时 P r2 的位置在 L 3 处,由于 r 板的引入使得 巳指示不再为零。 我们把喇叭辐射的电磁波近似地看作平面波。设接收喇叭处的平面波表 达式为 E r2 E or2 e j Z 由于 F >2 处存在厚为 的 r 媒质板(非磁性材料的媒质 r 1)使 P r3 处的 曰,巴 2 之间具有相位差(因 「 板为无损耗,可认为 E rl 与 E r2 幅度近似相等)。 这里相当于板不存在时,相应距离所引起的相位滞后,因此得到时媒质板内 总的相位滞后值为 “ 0 2.1(2 2--1 1)为了再次使实现相干波零指示接收,必须把连同板向前推进,造成一个相位 增量,其值是(2--2 2)从而补偿了板的相位滞后,使整理上述式子得 2 r 1 1 — (2 2--3 3)(2 2--4 4)(2--5 5)(2--6 6)根据测得的值,还可以确定该媒质与空气分界面上的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 T T。当平面波垂直投射到空气与媒质分界面时,利用边界条件得 R R,R o(2--7 7)(2--8 8)当平面电磁波由媒质向自由空间垂直投射时,相应的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为(2--9 9)0 0 r 1 r 1 R o(2--10)由表达式可看出,当测出的值时,也可确定相应材料的的值。 三、实验步骤 (1)整体机械调整,并测出 r 板的平均厚度(2)根据图安装反射板、透射板,固定 Pn 移动 P r2、使 P r3 表头指示为零, 记下 P r3处 L L 的位置。 (3) 将具有厚度为待测 r 介质板放在 P P 2,必须紧贴 r,同时注意在放 进板 r 之后,P 2仍处于波节点 L L 的位置。此时指示 P r3 不再为零。 (4) 将 P P r2 和 r 共同移动,使 P P r2 由 L L 移到 L”处时 巳再次零指示,得到 L L L “。 (5) 计算 r、、,V V、R R、T 的值。 四、实验数据 板的厚度(cm)0.6.00 0.578 0.578 0.588平均值(cm)0.586 L0 L1 L2 L(无 r) (cm) 26.458 43.039 58.692 L(有 r)(cm) 22.988 38.515 54.532 L |L” L(CM) 3.470 4.524 4.160 L平均值(cm)4.051 r 1 / 2 2.535 3.140 2.924 r平均值(rad/m)2.866 五、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1)由上次试验 o 31.966mm , 0 0.1966 Xr(mm)20.077 18.039 18.694 的平均值(mm) 18.937 r o 寸 r(rad/m)313.020 348.376 336.180 r 的平均值(rad/m) 332.525 冷(m/s)1.884 10 8 1.693 10 8 1.754 10 8 V 的平均值(m/s) 1.777 10 8 R1少厂-0.228-0.279-0.262 R 的平均值-0.256 T久 0.772 0.721 0.738 T 的平均值 0.744 (2 2)误差分析:实验存在一定的误差,原因分析: 1.实验中实验台一起摆放可能达不到严格的标准要求; 2.游标卡尺读数存在误差; 3.仪器精度没有达到要求;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的测量误差: 1.介质板的厚度不均,导致测出了 d d 有误差。造成实验的误差。 2.电表的灵敏度造成实验误差。 3.两个喇叭口不水平4.读数时存在读数误差 六、思考题 本实验内容用 卩 r=1,测试均匀无损耗媒质值。可否测卩 r r 工 1 1 的磁介质?试说明 原因。 答:本实验的方法不可以。因为本实验的所有推导公式均假设卩 r r= 1 1,才能满足 非磁性介质材料,因此不可。若卩 「 工 1 1,会影响电磁场的原有分布,则需要确 定卩 r r =y / /卩 0 0,方法更为复杂,无法测得正确的结果 七、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我学习研究了测量均匀无损耗媒质参量的基本方法,更进一步 巩固了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并且学到了利用间接法测量均匀无损耗媒质参量 的方法,加深了对此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了均匀无损耗媒质分界面对电磁波 的反射和折射的特性。 由于这次实验是建立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而第一次实验误差比较小,为 这次实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熟悉了游标卡尺的使用,总体来说依然比较简 单,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测量厚度的时候,把介质板夹在装置上的时候, 要注意四周夹紧,不要出现缝隙,否则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实验三 电磁波反射、折射的研究 实验目的(1)研究电磁波在良好导体表面的反射。 (2)研究电磁波在良好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 (3)研究电磁波发生全反射和全折射的条件。 实验原理 1、电磁波斜入射到两种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均匀平面波斜入射到两种不同媒质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以平行 极化波为例: : ⑴ 反射定律 :匸=匕.(3 3--1 1)2、平行极化波入射到两种媒质分界面上发生全折射(无反射)的条件⑵折射定律 :曲 Z 厂亠卞 心③(3--2 2) 平行极化波在两种媒质分界面上的反射系数!--1“ j ■ ■ J r.t ■ 一分别为: 平行极化波斜入射时发生全反射,即、=0 ,由上式应有 可 以 解 出 全 折 射 时(3--6 6)二称为布儒斯特角,它表示在 TH — |--■全折射时的入射角平行极化波斜入射到厚度为 d d 的介质板上,如下图所示: 当— ♦ 时,入射波在第一个界面上发生全折射,折射波入射在第二个 界面上,仍然满足条件发生全折射,在介质板后面就可以接收到全部的 入射信号。1、垂直极化波不可能产生全折射(无反射) 垂直极化波入射到两种媒质的分界面上,反射系数 I I--..和!”分别为: (3--7 7)(3--8 8)对于一般媒质-:,^ 阴,可以证明,垂直极化波无论是从光疏媒 质射入光密媒质,(3--3 3)(3--4 4)(3--5 5) 射波电场..1--L L •。然后把玻璃板放在转台上,使 还是从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总有: cos 9 丰 所以不可能发生全折射。 沿任意方向极化的平面电磁波,以化一 入射到两种媒质的分界面上时 反射波中只有垂直极化波分量,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垂直极化波。4、电磁波入射到良导体表面的反射 对于良导体,所以匠 f f : < 〔丁 ■- 所以:在良导体表面上斜投射的电磁波,其反射场等于入射场,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 三、实验步骤 (1)调试实验装置:首先使两个喇叭天线互相对正,他们的轴线应在一条 直线上。具体方法如下:旋转工作平台使丁刻线与固定臂上的指针对 正,再转动活动臂使活动臂上的指针对正工作平台上的-汇:刻线,然 后锁定活动臂。打开固态信号源上的开关,连接在接收喇叭天线上的 微安表将有指示,分别调整发射喇叭天线和接收喇叭天线的方向,使 微安表的指示最大,这时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互相对正。 (2)测试电磁波入射到良导体表面的反射特性 首先不加反射板,使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互相对正,调整固态信号源,测出入射波电场(可使微安表指示 0 80 亠〔)。然后把良导体反射板放在 转台上,使导体板平面对准转台上的 T °刻线,这时转台上的丁刻线 与导体板的法线方向一致。改变入射角陶,测在反射角寫=广;时的反 射波场强二…(仍用微安表指示的电流表示),最后可把接收天线转到 导体板后(.:„「刻线处),观察有无折射波。 (3)平行极化波斜入射到介质板上的全折射实验 把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都转到平行极化波工作状态。首先,测量入 玻璃板平面对准转台上的 0 90 度刻线。转动转台改变入射角,使“忌.-同时得到斜投射时,反射波场强为零的入射角,这时 &.-,把测量数 据填入表中。 把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都转到垂直极化波工作状态,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有无全折射现象。 把发射天线喇叭转到任意方向,使入射角 厲一曾,在反射波方向分 别测量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记录实验结果,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 中。 四、实验数据 (1) 电磁波入射到良导体表面的反射特性数据 入射场 E E ai 80|iA 入射角禹 30® 40° 50^ 60° 反射角 Oi” 40* 50& & 60& & 反射场 E E □/ 80 79 90 94 (2) A、平行极化波的全折射现象 全折射现象 3 P 入射场 E 01 反射场 En/ 折射场民 a 测量值 计算值 80 0 94 65° 63.4 th B、发射天线喇叭在任意方向(如 二亠) 位置 入射场 E C1 入射场% 1 反射场岳厂 反射场焉』 (水平) (垂直) 冰平) (垂直) 顺时针旋转 45th 0 28 由垂直极化波的反射系数 1 使分母为 0 0,则: 五、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由数据(1 1)可以看出:良导体表面上投射的电磁波满足反射定律 _ : 在一定范围内,反射场基本上等于入射场。 由(2 2)中 A A、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都在平行极化波工作状态 可以看出:平行极化波以..入射到两种媒质分界面上,会发 生全折射,无反射场。 B B、发射天线喇叭在任意方向(如■ “) 可以看出:沿任意方向极化的平面电磁波入射到两种媒质的分界 面上时,反射波只有垂直极化波分量,无水平极化波分量,利用 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垂直极化波。 误差分析: 1„发射喇叭和接收喇叭无法严格控制一条轴线上,存在一定的角度偏移。 2.读数的误差:如微安表和分度盘读数。 3.周围环境因素会影响到本次实验结果的精度,如微小的震动以及光线的干扰都 会引起实验的误差,影响精度。 六、思考题 在介质板表面,斜投射垂直极化波时能否发生全折射(即无反射),为什么? :不能发生全折射。 COS R R l 2 i「 Sin R N COS ♦ iin nir cos — sin ■1 所以只有当& 2 2 时才成立,所以不可以 综上:垂直极化波不能发生全折射。 七、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我研究了电磁波在良好导体表面的反射,掌握了电磁波发生全 反射和全折射的条件,进一步的巩固了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本次实验进 一步的巩固了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 总体来说,作为第一次有机会做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实验的我们来说我们 很幸运,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结合实际学习理论知识,学的更轻松,更快,接受的也更快。虽然只有一个下午,大家都很珍惜这次机会。我也不例外。 去实验室看到实验仪器,和想象的有点不一样。构造比较简单。实验也比较 简单。在老师讲解过后就开始了这次的实验。 实验原理清晰,实验步骤明确, 实验中没有出现大问题。很快就得到了实验数据。之后就是数据分析了,过 程很简单,结果也很明显。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本 次试验设计的仪器精度系数比较高,而且仪器之间电磁波干扰不可避免,所 以造成此次试验误差偏大,但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一 系列公式定理,将书本上偏理论的东西。第二篇:电磁场仿真实验报告
第三篇:工程电磁场学习心得
第四篇:电磁场与电磁波点电荷模拟实验报告
第五篇: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