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家园 美丽乡村
建设文明乡村 共创美丽家园
老 窝 铺 小 学
牟 阳
2013年9月
文明家园 美丽乡村
一脉龙泉经千古,两搂古槐话沧桑。
——题记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岁月里,家园,曾经温馨过,家园,也曾经破碎过。如那侵华战争,迫害了无数的好儿女,可是,不管日本的如何侵犯,我们依然保卫了从未被侵占的一方净土——中国地,它,就在辽宁省,在朝阳县。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虽不如北国风光那样,万里雪飘,不如南国那样,温暖如春,但四季分明的暖风,凉意,气爽,干裂,更让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韵味。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五千年前,她以坚实的臂膀托起一个可与古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的朝阳文明。
北国雄狮,将军的故里;捉蒋英雄,抗日的辉煌。
月光透过云层洒满了大地,看,热闹红火的大秧歌扭起来了。秧歌是朝阳县各民族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所融合的结晶。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朝阳秧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形成了粗犷豪放、刚劲有力、舒展大方的表演风格。目前,全县28个乡镇有影响的秧歌队达120支,四年一届的全县秧歌分片汇演,一年一次各乡镇自行组织的汇演让大秧歌这门健身艺术形式深深扎根于朝阳县这片热土,也使朝阳县成为“省级民族民间舞蹈(秧歌)活动基地”。这里的资源丰富,风光旖旎。境内山川秀美,草茂林丰,地下矿产种类繁多。其中膨润土、珍珠岩、硅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铁、金、磷、锰等金属矿藏在全省占据重要位置。沙棘、马铃薯和荞麦、豆类等杂粮享誉海内外。
初夏的六月,清爽的空气在朝阳县的山山岭岭、千沟万壑里吹佛,连绵的群山披满绿装,凌河两岸郁郁葱葱,坡耕地上果树成行、绿色通道绿屏交错„„一幅幅绿色画卷铺展开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是经济型绿化带工程建设的成效,是荒山绿化的成果。
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让我们的文明延伸南北。中国的戏剧博大精深,朝阳县的戏剧更是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自古就有“小戏之乡”的美誉。
国、县、乡三级公路四通八达,行车里程达1000多公里。电话网、因特网、移动通讯网遍及全县城乡。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少了一份来自父母的呵护和亲情,多了不少生活与成长的压力,需要情感上的关爱和心灵上的慰藉。纳税服务厅的女干部,以“妈妈”的角色来到孩子们的中间,与十三名留守儿童亲热地唠家常,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告诉他们以后有困难尽管找“税官妈妈”。孩子们和“税官妈妈”一起,其乐融融,不时传出阵阵欢歌笑语。女干部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书包、文具、图书等礼物,虽然微薄,但情意深重。“税官妈妈”们将关爱装进书包里,背在留守儿童的肩上;将希翼藏在图书里,读进留守儿童的心房;也将一份责无旁贷的扶助责任,溶入自身的地税事业中。
开放的朝阳将以坦荡的胸怀,火热的赤诚,广纳天下贤士,盛邀四海宾朋,同谋大业,共创辉煌。
第二篇:“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帮扶实施方案
嵩县中等专业学校
“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帮扶实施方案
根据县宣传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帮扶活动通知的文件精神,我校“美丽乡村˙文明单位”共建帮扶点为德亭镇酒店村。为做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帮扶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关于“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和“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遵循美丽乡村建设“八不八多”理念的工作思路,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帮助指导农民群众解决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将帮扶村建设成农民富、环境美、道德好、班子强的文明祥和美丽乡村。
二、主要任务
1.深入广泛宣传动员,切实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帮扶工作组要以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重点,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加强指导服务,努力提高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采取召开村民会议、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中央及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市、县美丽乡建设的部署上来,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确美丽 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和建设方法,明确自身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义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农民群众的内在动力,引导农民积极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2.大力提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水平,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建设水平。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注入文化元素。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清垃圾、清撂荒工作为抓手,广泛发动群众,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建立长效管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农村清垃圾活动,集中时间开展综合专项整治,规范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队伍建设,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减少垃圾污染,建设清洁家园。认真抓好农村清撂荒工作,坚决纠正和切实解决农村承包耕地管理中出现的弃耕撂荒、毁损耕地等现象和问题,依法保护农村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设清洁田园。
3.扎实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结对帮扶工作,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乡村清洁工程。针对夏、秋季节卫生实际,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卫生知识教育,健全保洁制度,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环境,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二是组织教育培训。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道德规范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教育广大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进行关爱帮助。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开展扶危济困,助残扶孤,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体现人文关怀的人道服务活动。四是推进乡风建设。帮助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破除婚丧嫁娶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活动。五是提供文体服务。帮助农村培训文艺骨干,积极组织开展送图书、送文艺下乡等文体活动。
4.大力加强帮扶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切实提高农村村委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村委组织建设,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办好农村教育,推进农村初、高中未升学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地方特色文化宣传进村入户形式,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继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凝聚向上、崇善、爱美的正能量。
5.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切实抓好“三个一”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推行“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的精准扶贫新机制,逐户选择致富项目,安排帮扶资金,落实帮扶责任。加强贫困人口统计监测动态管理和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应用,做好“十三五”扶贫调研、动态检测扶贫对象变化和扶贫措施落实情况,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精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将贫困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围;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和乡村旅游 业;推进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强化技能培训和务工对接。继续实施“三个一”精准扶贫工作,采取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等办法。咬定“瞄准一个,减少一个”工作目标,力争2019年内贫困人口脱贫。
三、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对“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帮扶工作的领导。成立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校长韩建会为组长,副校长赵灵喜、黄玉民、杨红飞为副组长,各功能科室长为成员。切实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帮扶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务求责任落实、任务落实和工作落实。
2、工作组成员要认真履行职责。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学习,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农村改革的指导员、农业科技的辅导员。要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多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帮扶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要廉洁自律,不增加基层群众困难,树立良好形象。
第三篇: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文明家园
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文明家园
中共平利县委书记 郑小东
总书记指出,建设美好乡村,落脚点在乡村,重点在农民。平利县把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导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取得了县域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坚持规划引领,顶层布局,着力打造农村“三美”。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平利县地处秦巴山区,属省定贫困县,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引领,顶层布局。一是用好山水资源,打造自然风貌之美。结合县域山水资源,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继承遗迹尚存的“花屋”建筑传统,遵循人们亲近自然的审美心理,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选择“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陕南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对传统民居进行创新和改造。十年来,全县共改造徽派民居2.4万户,新建1.6万户。二是激活绿色产业,获取生活殷实之美。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体系,坚持“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加快
理活动,建立日常保洁清运机制,实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整治目标任务,按照既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实行“一对一”包抓,相继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镇村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了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16.5万农村人口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三是建立保障机制。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县”为契机,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完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长效动态管护机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工程,着力推进绿化“下山入川进城镇”等活动。截止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自然生态美景。
坚持文化惠民,德育优先,全力培育乡风文明。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平利是女娲故里,人文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荟萃,挖掘和发扬乡村文化,不仅能唤起人们的乡愁,还能引导农民见贤思齐。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尊重群众对女娲文化的认同作为广泛共识,挖掘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传说的民俗留存和文物佐证,建成女娲文化广场、女娲祭祀大殿,成立了女娲文化民俗协会,创作女娲民歌130余首,用女娲文化激励人们热爱生命、崇德向善。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龙头村“二月二龙抬头”、八仙镇“话说八仙”、先进典型,提供人力、资金、技术支持,指导农户建设特色民居、发展主导产业。二是整合资源,抓点示范。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管理、陕南移民搬迁、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城乡同抓共建的强大力量。县委县政府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项目资金向示范镇和村倾斜,用于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围绕主体,细化考核。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开展以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引领新风尚为主题的农民培训,形成群众自愿参与、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对镇和部门的综合考核,按照工作任务,实行月汇报、季检查、综合考评制度,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建设质量。最终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群众为主的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的强大活力。
平利县着眼于生态资源优势,以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一张蓝图、接力实施,抓点示范、整体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相继荣膺“中国十佳最美乡村”、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重点示范县、省级生态县以及市级重大创新奖等荣誉,同时迎来了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现场会的召开,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平利注入了新力量。
第四篇:**村“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情况简介
美丽乡村谱新章
文明莲花焕新颜
——**村“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情况简介
**村位于**县城以东。全村共465户1512人,耕地面积800余亩,村域主导产业是农业的蔬菜、药材种植以及个人经营工商企业。近年来,我村围绕“人居环境抓整治、硬件设施抓投入,旅游产业抓基础”工作思路,通过绿化亮化、旅游开发、人饮安全等一系列工程,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素质明显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先后被评为“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敬老爱老模范村”、“平安村”“文明村”“社会治安模范村”,2016年被城固县申报为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
基础设施重投入,美化环境提精神。先后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进行了提档升级,并新建了乡村大舞台。投资40余万元,对村民房屋外墙面进行了统一风格的粉饰,更换安全窗户防护栏。引进优良的“七彩莲花”新品种扩种百亩,新建占地面积30多亩的莲花生态养殖垂钓基地即将竣工,村道路“白改黑”、电路改造、庭院打造、村史馆的修建也将在年底之前全面完工。累计绿化面积5000多平方米,栽植各种苗木3万余株;投资40万元,新建村“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村内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建成了村级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站一处。成立**村环卫队,落实保洁责任,随时对村内环境进行保洁,通过一系列措施,村域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提升。
文化熏陶重氛围,道德实践强素质。一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墙面、广场、灯杆为阵地,制作一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图展,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二是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有效运行,农家书屋各类书籍4000余册免费对外开放,群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三是发挥道德讲堂作用。充分利用道德讲堂,提升群众道德素养,截止目前已开展道德讲堂活动5次。四是深化文明村创建。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树立家村新风尚。
日常行为重管理,移风易俗扬正气。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卫生公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推举德高望重的村民为成员,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在全体村民中倡导“除陋习、树新风”,不断规范村民文明等行为,做到事事有人管、有人抓,从而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通过“一约四会”的有效管理,群众“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婚丧大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歪风邪气得到了彻底扭转。2016年,在红白理事会的管理下,婚丧嫁娶压缩酒席数量、控制烟酒档次、规定礼金标准,全村12户过事群众平均压缩开支40%左右,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得到了实在利益。
精神文明重创建,繁荣文化育心灵。以乡贤文艺宣传队为骨干,自发组织举办惠民文化演出,每年演出至少在20场以上,传统节目“磨影子”代表办事处参加全县文艺调演,深受群众称赞;村文化广播根据不同人群需要定时播放相关节目,做到了新闻要闻、天气预报、精准脱贫、好人好事等内容的精准播报;每年15场以上“露天电影院”,极大的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第五篇:清洁乡村_美丽家园
“清洁乡村 美丽家园”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美丽宾阳,清洁乡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我们提供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讲卫生、爱文明”的良好习惯,我们甘棠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分成三组,在学校轮流开展清洁卫生大扫除活动,并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回家宣传有关精神,且用实际行动来带动家人和乡亲齐动手美化家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我们清扫的范围从遗爱桥头到农药厂路口。大家拿着扫帚、铁钳、簸箕等工具,仔细认真的清扫路面上的每一处垃圾,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许,不少群众还自发地加入到清扫的队伍中来。第一次清扫较费力,经过近3个小时的努力,平常脏乱差的公路就变得干净整洁了。
这次活动,可谓是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现在我们身边的环境时刻都能让人感觉清新愉悦。变化特别明显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展,我们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乱丢乱扔的现象大大减少了,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了,并且有许多学生能做到时刻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镇政府也根据调查情况更换、新增环卫设施,增加保洁人员和机械化垃圾清理设备,并将逐步探索一条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和奖惩制度。同时,还将发动老人、共青妇等人员的力量,对整治成果进行督查,以保持洁美的环境。
“清洁乡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经过镇村两级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如今的乡村的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路更洁了,农村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然而,“清洁乡村”任重道远,生活垃圾区域化处置、农村改水改厕、清洁庭院等方面,仍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清洁甘棠”活动将继续深化内涵,强化保障,扎实推进,努力把甘棠建设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宜居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