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小麦生产情况及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
河北省小麦生产情况及价格走势
分析与预测
河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可耕地面积达600多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河北省也是全国三大小麦集中产区之一,大部分地区适宜小麦生长,高产稳产集中产区在太行山东麓平原,全省常年种植小麦3500万亩左右,总产量一般占到全省粮食产量的1/3以上。目前,我省小麦即将开镰收割。科学分析我省小麦生产和价格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对实现河北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2000年以来河北省小麦生产和价格波动特点
(一)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情况
1、我省小麦年播种面积先降后升,2005年以后窄幅波动基本稳定。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及种植结构调整影响,2000-2004年我省小麦播种面积呈逐年下降走势,至2005年以后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并保持窄幅波动走势,但总体仍低于2000年水平。2800.02600.02400.02200.02000.01800.02000-2010年河北省小麦播种面积走势图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小麦 千公顷2010年据统计部门调查:我省小麦2000-2010年平均播种面积为2433.3千公顷,其中2000年播种面积最高,达到2729.9千公顷;2004年播种面积最低为2161.5千公顷,比2000年下降20.8%,且低于平均水平11.1%;2010年我省小麦播种面积为2455.2千公顷,略高于平均水平,比2004年增长13.6%,比2000年下降10%。
2、我省小麦年总产量呈先抑后扬走势,近五年来总产量基本稳定。2000-2004年,我省小麦年总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自2005年以后开始逐年增长。
1400******-2010年河北省小麦产量走势图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小麦 万吨2000-2010年期间,我省小麦平均总产量为1164万吨,2000年总产量最高,达到2080.5万吨;2003年产量最低,为1018.8万吨。2010年我省小麦总产量为1243.7万吨,比2003年增产22.1%,略低于2000年产量。
3、我省小麦单产呈阶梯式攀升走势。2000-2010年期间,我省小麦平均单产为4785.8万吨,2009年小麦单产最高为5136千克/公顷,2001年最低为4351.8千克/公顷。2010年我省小麦单产为5065.6千克/公顷,比2001年增产近10%,比2008年下降1.4%。
2010年
******002000-2010年河北省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走势图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小麦 千克/公顷
(二)我省小麦价格变动情况
2000年至2003年我省小麦价格一直处于低价位平稳运行态势。2003年10月中下旬小麦价格快速大幅上涨,由0.52元(/500克)涨至0.58元,至年底涨至0.76元,至2004年3月涨至0.83元,创出新高。主要原因是2003年在小麦越冬后期,华北地区出现气温波动,异常升温和大幅降温天气较多,影响了小麦越冬质量,部分地区越冬小麦遭受了冻害,小麦产量和质量均因灾出现下降,受供求关系、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国家库存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2003年10月下旬,销区意识到充实粮食库存的紧迫性,加大了收储力度;收储企业惜售心理较重,开仓出货量少;华北五省市联合治理公路超载行动,导致这些地区小麦以及面粉运输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矛盾,粮价出现大幅上涨。2005-2006年期间,小麦价格进入缓慢下行趋势。受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2006-2007年小麦价格呈平稳略升态势,基本保持在0.7-0.83元之间。2009至2010
2010年年受北方干旱和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影响,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至2010年底价格达到1.07元的高位。
1.210.80.60.40.22000-2010年河北省小麦价格走势图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小麦 元/500克以上结果表明,单产水平提高,已经成为支撑我省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小麦制种、种植、施肥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成为小麦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因素。小麦总产量受播种面积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小麦单产增幅有限情况下,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点应当放在稳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上。此外,政策导向与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也有密切关系,制定并执行正确的粮食政策,是小麦生产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影响小麦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粮食政策影响。从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为农民安排良种补贴资金;2004年又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直接补贴;2005年开始实施小麦等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化肥、农药价格飞涨,中央财政又从2006年开始实施农资综合直补,同时对农机具购臵提供补贴,并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
2010年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2006年,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同期取消了许多涉及农民的税费,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了种粮收益。2004年在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背景下,国家在主产区先后执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政策实施以来,我省粮食价格总体水平保持了稳中有升趋势,小麦和玉米价格保持了高位运行态势,粮食价格上行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宏观经济影响。根据国家粮食局统计,农户库存占粮食总库存的60%,农户存粮行为,直接影响粮食供应。经济通胀情况下,农户持有粮食的成本比现金低,农户更愿意多存粮。而农户存粮惜售行为,使得市场供应量有一定减少,价格压力变大。而通货紧缩情况下,农户持有现金收益增加,存粮成本上升,存粮意愿下降,降低库存行为增加了市场上的供应。在粮食生产周期谷底,如果遇到宏观经济紧缩情况,由于农户消减存粮,市场供应增加,而且生产具有黏性,所以粮价不上升。粮食生产继续在低位徘徊。类似情况发生在从2000到2003年上半年。直到宏观经济通胀来临,本来低迷的供应,遇上农户存粮增加导致供应进一步减少。小麦价格在供应不足和通胀这两个基本面下,价格上行压力加大。
(三)国际市场影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及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粮价影响明显增强。一方面,国际市场粮价变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 作用加大。另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国际依存度不断提高,这既增强了国内调控粮食风险的能力,同时,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乃至石油等相关产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价格影响显著加深,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市场风险明显增加。
(四)供求变化影响。从总体情况看,我国粮食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受自然环境、粮食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影响,在不同时段、不同品种上也存在丰欠变化。在1997-2002年间,我国粮食价格除2001年略有上涨外,其余五年粮价持续下跌,粮价长期处于低迷状态。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导致2003年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减产。2003年以来,我国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粮价呈逐年上涨趋势。
(五)种植成本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模式已经发生重要转变,人力、畜力和农家肥等传统生产要素使用比例不断降低,燃油机械、化肥和农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而占据主要部分。我国粮食生产渐趋石油化,受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影响,粮食生产成本正在向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方向发展。近几年,国内粮价虽然不断攀升,但种粮比较收益仍然较低,农民对粮价上升的预期仍然比较强烈。
(六)自然灾害影响。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备、抗灾减灾能力弱,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很大。近年来,极端天气灾害大面积、频繁发生,30年一遇、5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灾害并不鲜见,由此导致粮食生产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影响小麦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强。
三、2011年我省小麦价格走势分析及后期预测 今年以来,我省小麦价格高位运行、缓慢攀升,5月份收购价格每500克1.09元,比年初上涨1.9%,同比上涨4.8%。受国际粮价回落、部分地区减产、种植成本增加以及需求多元化、国家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近期小麦价格走势趋稳。
(一)推动小麦收购价上升的因素
下一阶段,推动小麦收购价上升的因素及稳定小麦价格的因素将共同作用,影响后期小麦收购价格运行。
(一)推动小麦收购价上升的因素
1、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形成托市效应。去年10月份,国家决定并公布了再次提高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国家逐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支撑粮食市场价格稳步上扬的主导因素。
2、自然灾害频发增强了粮食减产预期。尽管农业部调查预测今年夏粮种植面积将有所增加,但是去冬今春持续的干旱冰冻不可忽视。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5月26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251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3033万亩。在小麦杨花、灌浆的关键时期出现严重干旱,不能不增加人们对小麦产量的担忧。
3、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农民对小麦价格上涨预期增强。今年新产小麦,不仅遭遇冰冻、干旱、虫害等灾害,增加了抗灾成本,还面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成本明显上升将导致种植收益下降,农民寄希望于通过提高小麦售价来弥补。
4、面粉加工企业急切需要原料。从去年小麦上市到现在,面粉加工企业收购的小麦多已消耗殆尽,目前只能从国家指定的批发市场竞买临存小麦和部分储备企业轮出的小麦。在新小麦上市季节直接向农民收购,是减少中间环节、减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通常面粉加工企业直接收 购小麦,比从批发市场竞买小麦每50公斤要节省成本80元左右。因此,面粉加工企业正翘首以待新小麦上市。
5、社会游资投机炒作。在国家控制房地产、打击炒作短缺商品的格局下,社会游资正向农产品领域渗透。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粮食比一般商品更有经营前景。社会游资一旦发现粮食投机有利可图,就会不遗余力地投资粮食市场争抢粮源,推动粮食收购价格上涨。
(二)稳定小麦收购价格的因素
1、粮食储备充足为稳定粮价奠定了坚实基础。近10年来我国粮食消费总量与生产总量基本相当,产需基本平衡,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粮食生产支持投入力度,实现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稳定,我国粮食实现连续七年丰收。同时,着力加强粮食储备,国家掌握的粮食库存充裕,调控的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国家有能力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并根据需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控,避免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目前,全国粮食库存与粮食消费的比例已经在40%,大大高于联合国规定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
2、国际市场粮价止涨回落,输入性粮价上涨压力或将减弱。受美元汇率上升及美国高盛公司预测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将见顶回落影响,今年5月5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其中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和北海布伦特原油分别下跌了8.64%和8.57%,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也分别出现较大幅度下降。5月29日,俄罗 斯政府提出,去年出台的粮食出口禁令已经达到了满足国内需求及抑制粮价上涨的目的,粮食出口禁令有望在近期解除。近日,二十国集团政府官员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会议,讨论应对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问题。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监管和打击炒作农产品投机资金的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法国政府在会议上提出加强对进入农产品交易领域金融投机资金监管的建议得到了各方支持。
3、政府调控物价能力不断增强。通过这几年控制物价的实践,国家积累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国计民生重要商品价格的经验。2010年,成功地打击了绿豆、大蒜等商品的投机行为,平抑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今年,在大米、小麦市场价格过快上涨之时,又运用定向销售等措施,成功地平抑了市场粮价波动。今后在粮食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国家完全有能力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打击非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4、抗旱减灾成效明显,夏粮有望再获丰收。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抗旱减灾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影响。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分析,今年全国夏粮有望再获好收成,预计冬小麦产量比上年略增,夏粮产量接近上年水平。据河北省农业厅信息,今年全省小麦单产将进一步提高,总产有望增加,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虽然推动小麦价格上涨因素较多,但稳定小麦价格具有坚实的基础,下一阶段小麦价格仍将保持稳定运行,不会出现大的波动。随着新麦上市临近,预计后期小麦价格将呈小幅回落走势。今年新产小麦收购价可能比最低收购价略高。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1、粮食产需缺口扩大,水土资源约束增强。一方面,经济发展主和人口增长导致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粮食需求总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保持18亿亩耕地面积的形势越来越艰难;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有生力量减弱;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威胁粮食安全。这些情况使粮食生产形势越来越严峻,粮食增产的空间受到制约。
2、粮食补贴政策存缺陷。目前,我省种粮补贴按耕地面积进行补贴,导致出现下列问题:首先,丢荒地、菜地等耕地也纳入了种粮补贴范围,对种粮者不公平;其次,目前大部分承租田地者无法获得补贴,补贴一般由田地拥有者获得,种粮补贴没有真正补贴到种粮者手中。
3、种粮比较收益长期偏低。与外出务工、种植经济作物及养殖业所得收益比较,粮食生产收益仍然偏低。近年来,粮食价格虽然逐年上涨,种粮综合补贴也不断提高,但粮食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快速攀升。人工、土地和能源 成为推动粮食成本提高的三大主要因素,侵蚀了种粮优惠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呈现明显增加态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正在加快上升,农业经营效益较20世纪90年代初期还有所下降。近年来,粮食补贴规模虽不断增加,但总体上仍不能弥补成本上升所导致的利润损失。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水利设施不足以及已有水利设施老化的问题普遍存在;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一些已建好的水利设施很快被损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几点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实施意见》,周密安排部署,加大资金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配臵工程、防洪骨干工程、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八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利设施监管及水资源综合利用,为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严格耕地保护制度。2004年以来,生态退耕接近完成,我省耕地减少的趋势有所放缓。在小麦单产增幅有限的情况下,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点应当放在稳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上。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努力把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对于维护我省粮食安全、实现中长期的粮食供求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大农业生产科技投入。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难以支撑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提高;部分地方粮食品种更新换代慢,种植结构单一,影响单产水平提高;大型农机作业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因此,加强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将“以工补农”政策落到实处,提升土地利用率,解放劳动力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粮食价格长期企稳。
4、合理调整种粮综合补贴发放方式。把种粮补贴按耕地面积补帖调整为卖粮时在粮食价格中补贴。杜绝有耕地却不是种粮、甚至丢荒者骗补等现象,让种粮补贴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5、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营造良好市场秩序。落实粮食管理政策,积极发挥粮食主管部门监督引导作用,粮食购销企业应多设点、站,深入村镇收购,服务粮农。规范粮食加工、流通市场;减少粮食流通环节,减免粮食流通中相关税费,降低粮食流通成本。
第二篇:钢材市场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多数钢贸商对未来钢材市场价格普遍看低
虽然节后2月份钢材价格出现小幅拉涨,但大部分钢贸商并没有因此看好钢价未来走势,以观望者居多。目前除了部分工厂稍有需求外,订单寥寥无几,而且大多以低位成交为主。钢市还是一样的冷清,需求并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启动。市场上的库存虽然有所增加,但商家无力持续上调报价。对于后期市场,众商家皆表示会以随行就市为主,静观其变。
尚易钢铁分析指出,对于二月份钢价行情如此冷清的原因,不外乎是对钢厂下调价格所作出的反应,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需求实在低迷,贸易商出货情况偏差,虽然平稳报价的心态仍有,但市场冷清的行情使得贸易商不得不下跌价格。远期市场连续多日震荡下行,重挫市场信心,同时对现货市场的影响也很大,钢市哀鸿一片2月份的行情终究归于冷清,商家不看好的同时也无多大心思操作。
总的来说,目前下游需求没有任何起色,市场交易持续清淡,商家手中资源不少,销售压力较大。因此,在市场表现低迷时,商家首选的操作方式便是惯性松动以刺激出货成本。
需求不明,钢市前途依旧暗淡
据尚易钢铁网分析二月份以来的钢厂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回升,使得钢材库存总量还有继续增加,钢厂再亏损也要生产的高成本支撑着,但与之相对应的下游低迷的需求量及低市场价格水平在中短期内基本无回暖的可能,房地产调控持续严厉,寄希望商品房开发带动需求不太现实,保障房的开工、续建也还没到时候,阴雨寒冷的天气或许将持续到清明节,需求不起,国内钢材市场的压力便日益积累。
如今,钢材市场库存处于较高位,调准的事也没准,商家的资金压力也渐渐显现,市场悲观情绪日趋浓厚,近期国内钢价也一路走低,看来,低需求、高库存的状态对市场造成的打压阴影或许还需更长的时间才能消除。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钢厂与钢贸企业纷纷叫苦,损失惨重,未来一至两个月内低迷的需求还将持续,钢价的翻身仗,还有的打。
第三篇:2013年物价走势分析与预测
2013年物价走势分析与预测
2012年以来我国物价温和上涨,在波动中呈小幅回落态势,1-10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初步判断今年四季度物价涨幅较三季度略有扩大,预计CPI全年上涨2.7%,PPI下降1.8%。展望2013年,国内外经济复苏乏力、粮食丰收和翘尾因素减弱等将抑制物价涨幅;但宽松的货币环境、猪肉价格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资源价格改革和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等因素将推高物价涨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初步预计2013年CPI上涨3.0%,PPI下降1.0%。
一、当前物价运行形势及特征
1.居民消费价格平稳回落,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依然突出
2012年1-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同比上涨2.7%,涨幅低于2011年2.7个百分点,低于全年4%的调控目标1.3个百分点。2012年1-10月,食品和居住价格累计同比分别上涨
5.1%和2.0%,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7.3和3.9个百分点;食品和居住分别拉动CPI上涨1.60和0.34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59.3%和12.1%,两类价格对CPI的贡献率为71.4%,表明物价上涨主要由食品和居住价格拉动,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依然突出。从影响因素看,1-10月,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分别拉动CPI上涨1.3和1.4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48.1%和51.9%。结合当前及后期的物价运行形势,初步预计四季度物价涨幅较三季度有所扩大,预计CPI2012年全年上涨2.7%。
2.粮食和猪肉价格涨幅较低是今年物价回落的主要原因
今年粮食和猪肉价格涨幅明显回落。1-10月份,粮食价格累计同比上涨4.0%,比去年同期回落9.2个百分点,仅拉动CPI上涨0.10个百分点,对CPI的拉动比去年全年低0.2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涨幅明显回落。1-10月猪肉价格累计同比上下降4.2%,比去年同期回落41.3个百分点,拉动CPI下降0.16个百分点,对CPI的拉动比去年全年回落1.5个百分点。在粮食和猪肉价格涨幅收窄的影响下,1-10月,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累计同比上涨5.1%,比去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
3.工业生产者价格明显下跌,生产领域呈通缩迹象
2012年1-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累计同比平均下降1.6%,比去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RM)累计同比平均下降1.7%,比去年同期回落11.8个百分点。综合判断,初步预计2012年四季度PPI降幅将逐步缩小,全年PPI下降
1.8%。2011年10月份以来,PPI与CPI走势出现分化,上下游价格倒挂。2012年1-9月,CPI与PPI涨幅之差分别为3.8、3.2、3.9、4.1、4.4、4.3、4.7、5.5、5.5和4.5个百分点,上游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压力有所减轻。
二、影响物价运行的主要因素及2013年走势预测
(一)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因素
1.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较轻
受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经济结构调整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步伐放缓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2012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比去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我国工业生产进入去库存阶段,1-10月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10.0%,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IMF于10月9日在最新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进一步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显示IMF对全球经济前景走势趋于悲观。报告预计,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和3.6%,分别比今年7月的预测值下降0.2和0.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经济2012年和2013年增长率数据预计将为7.8%和8.2%,分别比上次下调0.2和0.3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后期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较轻。
2.粮食丰收提供了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
201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2995万吨,比2011年增加356万吨,增长2.8%,超过
1997年12768万吨的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冬小麦产量11430万吨,比上年增加334万吨,增长3%。2012年在国家大幅度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格和各地积极推行科学种植的共同作用下,全国早稻生产稳定增产,2012全国早稻总产量达到3329万吨,比上年增产53.6万吨,增长1.6%。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消息,2012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已收的夏粮和早稻,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实现九连增。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供给的增加对保障供应和稳定物价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3.房地产调控累积效应逐步显现
2012年以来,房价同比延续下跌态势,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平均下降1.25%,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平均下降1.74%。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基调由去年的“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转向“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中央高层多次明确表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彰显了中央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心,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控制房价涨幅。
4.翘尾因素维持在较低水平
2012年CPI各月环比涨幅总体上比2011年有所回落,环比负增长的月份较多,特别是2012年二季度三个月环比均为负,对明年的翘尾因素具有明显的下拉作用。因此,2013年的翘尾因素比2012年更小。经测算,2012年CPI翘尾因素为1.2个百分点,2013年CPI翘尾因素为1.0个百分点,比2012年低0.2个百分点,翘尾因素的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2013年CPI涨幅。
(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
1.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趋于宽松
2012年10月末,M2同比增长14.1%,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结束了市场对M2趋于稳定的预期,货币扩张重回高增长轨道,预计2012年M2余额与GDP的指数比值仍将在1.8左右。央行今年分别两次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除中国降息外,近期欧洲央行、韩国、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均采取了降息措施。美国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货币直接交易(OMT)实质上类似于量化宽松。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市场流动性,推升物价涨幅。
2.猪肉价格将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
从历史规律看,猪肉价格波动周期一般为36个月,上升周期为18个月左右,下降周期为13个月左右,还有4-5个月的调整期。2011年四季度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2012年6月初全国生猪出场价回落到本轮价格周期波动的最低点,为13.94元/公斤,目前生猪生产整体处于不盈利甚至亏损状态。为了缓解生猪过度下跌的局面,5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经过调控,近期生猪价格出现小幅回升,截止到10月10日,生猪出场价为14.92元/公斤,比6月初的最低点上涨了7.03%,初步判断猪肉价格目前已经进入周期性的调整阶段,今年底或明年初猪肉价格将进入周期性的上涨阶段。我国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权重约为3.8%左右,根据历史经验,猪肉价格上涨阶段的涨幅明显高于下降阶段的降幅,因此,明年猪肉价格上行周期一旦确立,对CPI的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
3.资源价格改革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国家启动了居民阶梯电价改革,7月1日开始在全国全面试行。阶梯电价把居民每个月的用电分成三档。经相关投入产出模型测算电力价格上涨10%,将导致CPI和PPI分别上涨0.55%和1.19%。2011年底国家开始在广东、广西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天然气价格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预计今后天然气价格改革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阶梯电价的推行和天然气价格改革范围的扩
大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物价涨幅。
4.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增强
由于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基数较高,2012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总体较上年有所回落。2012年1-10月,CRB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累计同比平均下降12.4%。2012年以来中国、印度和欧洲央行等经济体为维持经济增长纷纷降息,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稳定机制全面启动,各国货币政策总体宽松;伊朗和叙利亚局势不稳,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发酵;今年美国和欧洲的干旱影响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产量。以上诸多因素均助推大宗商品价格,因此,初步判断2013年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将明显高于2012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增强。
5.本轮物价涨幅回落的趋势基本结束
200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四轮周期性的物价波动。第一轮从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上升阶段持续了16个月,回落阶段持续了11个月;第二轮从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上升阶段持续了28个月,回落阶段持续了20个月;第三轮从2006年4月至2009年7月,上升阶段持续了25个月,回落阶段持续了15个月;第四轮从2009年8月至今,上升阶段持续了24个月,回落阶段已经持续了15个月,根据历史规律,初步判断本轮物价回落的趋势已经基本结束,物价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
(三)对2013年物价走势的初步预测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我们认为明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初步判断2013年物价涨幅较2012年有所扩大,对农产品、能源资源类产品和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的风险应予以重点关注,预计2013年CPI上涨3.0%,PPI下降1.0%。
第四篇:2014煤炭价格分析与预测
2014年煤炭价格分析与预测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刘晓明
● 国内经济增速换挡,步入“新常态”
● 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结构过剩,煤炭经济继续低位运行 ● 煤炭价格下跌空间缩小,但仍将低位运行
2012年以来,我国GDP增速开始回落,告别过去30多年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当前,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经济发展面临增速放缓、消化产能过剩任务繁重、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
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经济继续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基调。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煤炭经济运行的压力仍然较大,煤炭市场供求宽松的趋势仍然持续,煤炭价格总体仍呈下跌态势。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经历了完全计划、双轨制、市场化等改革阶段,但当前以市场化为总体方向的定价机制在运行中仍存在煤炭成本构成不完全、流通成本过大、调控机制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从长远来看,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形成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就要继续推动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规范清理涉煤规费,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体系,加快推动相关领域改革。
一、前三季度煤炭价格走势分析
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煤炭市场延续了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煤炭经济及煤炭价格总体维持低位运行态势。
(一)国内煤炭价格总体走势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截至2014年7月末,国内煤炭价格总体已降至2007年底水平。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煤炭市场供求持续宽松,景气度继续下行,仍处于寒冷区间。总体看,前三季度煤炭价格走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下跌
2014年年初,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CTPI)报99.05点,较上年同期下降15点,降幅为13.15%。8月末,该指数报81.26点,较年初下降17.79点,降幅达17.96%;较上年同期下降13.75点,降幅达14.47%。
二、煤炭价格供求分析及中短期预测
煤炭价格是整个能源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煤炭价格波动及其运行趋势受到从国际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供求关系是煤炭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煤炭需求分析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14年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18.16亿吨,同比下降1.8%;全国煤炭销量17.27亿吨,同比下降2.1%。煤炭供给相对充足,需求乏力是导致煤炭价格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
1.国内经济增长放缓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已告别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增速换挡的“新常态”。我国GDP增速自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和7.4%,告别过去30多年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从山西情况来看,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GDP增速分别为10.1%、8.9%和6.1%,增速下降明显。经济增长放缓直接或间接影响煤炭需求,是煤炭价格持续下行的重要原因。
2.传统耗煤行业景气度不高
我国煤炭消费尤其是动力煤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近年来,电力行业用煤是动力煤消费中最主要部分,冶金行业用煤量逐年上升,化工和建材行业动力煤需求量保持平稳。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14年1-7月,全国煤炭消费23.1亿吨,同比仅增长0.2%。其中,电力行业耗煤11.7亿吨,占消费总量的50.65%,同比增长0.4%;钢铁行业耗煤3.7亿吨,占消费总量的16.02%,同比下降0.7%;建材行业耗煤3.15亿吨,占消费总量的13.64%,同比增长0.2%;化工行业耗煤1.3亿吨,占消费总量的5.63%,同比增长7.7%。
从电力行业看,2014年上半年,全社会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据中国电力企
业联合会数据,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62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2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用电量占比分别为1.7%、73.5%和11.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37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2.9%。从发电情况看,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261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火电发电量209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占发电总量的80.25%。新疆、北京、湖北、山西等省份火电发电量增速较高,超过10%。可见,电力需求尤其是火电的用煤需求对煤炭价格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
从钢铁行业看,国内钢材市场景气度不高,钢材价格低位运行,钢铁行业亏损严重。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2014年8月末,中钢协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报90.63点,连续第5个月下跌,同时也是连续第11个月低于100点,且创2014年以来新低。中钢协预计,后期钢价将继续呈低位波动走势。8月份国内重点钢铁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为170.41万吨,环比下降5.26%。8月末重点钢企钢材库存1424.16万吨,环比增长1.1%。据中钢协统计,2014年一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由盈转亏,亏损总额23.29亿元,累计亏损面达45.45%;上半年钢铁业仅实现利润22亿元,亏损面仍高达40%。可见,钢铁行业总体不景气,用煤需求不振,无法对煤炭价格形成支撑。
从建材行业看,主要建材产品产量继续增长,价格总体呈下探态势,库存增加,行业效益较上年有所改善。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4年1-7月全国水泥产量136893万吨,同比增长3.7%,增速同比减缓5.9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量48334万重量箱,增长6.2%,减缓4.2个百分点。7月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平均出厂价为344.8元/吨,环比下跌3.2元/吨,跌幅为0.9%;平板玻璃出厂价57.6元/重量箱,环比下跌3.5元/重量箱,跌幅为5.7%。7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1791万吨,同比增长2%;平板玻璃库存4459万重量箱,下降5%。2014年上半年,建材行业实现利润2011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水泥制造行业利润342亿元,增长52.7%;平板玻璃行业利润17亿元,增长24.1%。
从煤炭库存方面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全社会煤炭库存已经连续31个月保持在3亿吨以上。6月末,煤炭企业库存990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重点发电企业存煤7906万吨,可用23天;主要港口存
煤5264万吨,比年初增长39%。
(二)煤炭供给分析
近年来,国内煤炭产能持续扩大,煤炭进口继续攀升,煤炭供给持续增长,导致全国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煤炭价格跌势不止。
1.煤炭产能不断扩大
从产量方面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36.8亿吨,同比增长0.8%。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为36.1亿吨,增幅由持续多年的年均增长9%降至2.6%。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14年前7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1.63亿吨,同比下降1.45%。
从产能方面看,“十一五”以来我国煤炭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元,“十二五”前三年(2011-2013)又完成1.55万亿元,“十一五”以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11%。近年来,我国煤炭产能不断扩大,煤炭投资积累的产能陆续释放。中国煤炭行业协会预测,2014年国内煤炭产能将突破40亿吨。从山西的情况来看,2013年在很大一部分矿井改造建设的情况下,全省煤炭产量仍达到9.62亿吨,其中外运量6.2亿吨,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省有575座在建的重组整合改造矿井,年内将建成竣工160座,2015年将全部建成投产,总产能将达到13亿吨。总体看,煤炭产能建设存在超前问题,产能过剩对煤炭价格的下行压力仍将持续。
2.煤炭进口持续增大
国际煤炭价格仍存在比较优势,煤炭净进口量进一步加大,对国内煤炭市场形成较大冲击。2011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全年共进口煤炭(含褐煤)1.824亿吨,同比增长10.8%。2012、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分别达到2.9亿吨和3.3亿吨,连创历史新高。据海关总署统计,2014年1-8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含褐煤)2.02亿吨,同比减少5.3%。预计2014年全年煤炭进口仍将超过3亿吨。从山西的情况来看,2014年上半年,山西省煤炭出口25.2万吨,同比下降52.3%;进口222.3万吨,下降13.3%;净进口197.1万吨。总体来看,我国煤炭进口量持续增加,国际煤价已成为影响国内煤价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进口煤对国内煤炭造成的冲击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3.煤炭运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铁路投资不断加大,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明显提速,内蒙古煤炭外运通道建设逐步完善,极大地缓解了煤炭运输瓶颈问题。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4年前7个月全国铁路累计发运煤炭13.3亿吨,同比增长0.8%。主要煤运通道中,大秦线完成煤炭运量2.6亿吨,同比增长2.8%;侯月线完成1.1亿吨,同比增长1.4%。煤炭运力的不断提高有效保障了煤炭总体供应能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力瓶颈导致的煤炭价格上涨的推力。
4.新能源的替代作用逐步显现
当前,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仍高达2/3,占有重要地位。但从长期来看,煤炭消费的比重在逐渐降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提高。随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增长迅猛,逾期未来将对煤炭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
从煤层气开发利用方面看,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36.81万亿立方米,稳定产量可达633-935亿立方米,其中山西煤层气储量约10万亿立方米。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3年国内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56亿立方米,利用66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3.8%。根据《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煤层气开发从零起步,施工煤层气井5400余口,形成产能31亿立方米;累计利用煤层气95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150万吨。该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煤层气产量将达300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将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煤层气产业化基地。
从页岩气开发方面看,近年来,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突破,产量快速增长,对煤炭产生替代效应,对国际天然气市场及世界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世界能源研究所(WRI)研究表明,中国页岩气储量超过30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几乎是美国的两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国家能源局于2012年3月发布了《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根据该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掌握页岩气资源潜力与分布,建成一批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2020年力争实现页岩气年产量600-1000亿立方米。
应当看到,短期内国内页岩气的开发尚难以形成规模,并且,受开采技术和水资源的限制,预言国内页岩气资源大规模开发为时尚早,其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替代尚不明朗。但参考美国业已完成的页岩气革命,未来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若能够形成规模,对国内能源供应格局将产生巨大影响,煤炭需求将进一步减弱,煤炭价格将有可能被更大幅度的打压。
三、煤炭价格走势预测
综合前文煤炭供求分析,从长期来看,煤炭价格回升至历史较高水平的可能性很小,持续承压、长期低位运行的可能性更大。
从短期来看,支撑煤炭价格的积极因素有:第一,国内主要煤炭产区山西、新疆、内蒙古、河南等省份,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煤炭资源整合后将大幅提升国家对煤炭产业的控制力,煤炭产量和煤炭价格预计将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第二,中煤、神华等煤炭集团已宣布实施煤炭限产保价,山西、内蒙等产煤大省有望陆续跟进,对煤炭价格起到一定程度支撑作用;第三,2014年四季度冬季取暖用煤高峰期到来,煤炭需求将有所提振;第四,各地铁路基建、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集中上马,将直接带动铁路基建、工程机械、水泥等基建主线品种的市场需求,间接增加煤炭需求;第五,各主要煤炭产区相继提出发展坑口电站,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变输煤为输煤和输电相结合,能源供给方式将实现多样化;第六,煤炭大省山西继续推进煤电联营、煤电长协合同,推动建立和谐煤电关系,实施煤炭“二十条”、“十七条”等新政,减轻煤炭企业负担,推动煤炭革命,对稳定煤炭价格有所帮助。
但是,应当看到,中国经济增长降速进入“新常态”,对煤炭总需求产生深远影响。国内煤炭产能持续扩大,传统耗煤行业总体不景气,加之进口煤炭的冲击,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市场宽松、供大于求的态势将延续,煤炭价格预计仍将低位运行,但下跌空间缩小。预计中短期乃至未来2、3年内,国内煤炭价格止跌企稳甚至有所回暖的可能性较大,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
第五篇:2013年生猪价格分析走势
2013年生猪价格分析走势 猪肉生产的两个超级大国,但猪肉消费第一大国,但生猪价格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过山车”价格变动的影响,被业内人士称为“猪周期”。梳理近十年的猪价变化,大致有三个“猪周期”。专家认为,太多散养户,供给和需求“两张皮”不科学的调控及其他因素加剧了“猪周期”波动。当前散养生猪养殖仍占大多数,我们的体重,很容易导致“市场好的时候一哄而上,市场差时一哄而下”,加剧生猪存栏量波动。虽然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引进母猪补贴,采购和储存冻肉及其他相关政策,但后期的监管当局的信息,但加剧了市场波动,让农民无所适从。
那么生猪养殖还会亏多久呢?根据历年来的价格走势和波动,给出了如下分析和预测: 第一、生猪价格将会逐渐摆脱价格低谷期,开始慢慢回升,预计从今年7月开始,生猪收购价格将会一路上涨,并且在2014年春节前后因季节性因素进入价格最高点,之后又将有所下跌。
第二、受饲料、人工等价格上涨影响,2013年生猪价格与2012年同期相比,均有小幅度上涨趋势。第三、另外牛、羊肉价格的持续走高,使得一部分消费者将选择猪肉消费。第四、近两年生猪行情的低迷,华夏猪网导致一部分养殖户降低存栏量,大部分养殖户补栏意愿也不强,因此目前全国的生猪存栏量仍处于低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猪价格。
第五、从大概3到4年一次的养猪周期来看,如果是下坡期只有178天,(过去几次周期下坡都在500--800天)。参照以住周期以最短480天,大周期底部也在2013年四五月份。而目前总体情势则为,生猪价格已经摆脱了低谷,价格将会缓慢逐渐上升。
第六、虽然新一轮“猪周期”上行通道开启。但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因为盲目补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目前的平衡。来源(生猪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