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时间:2019-05-14 05:1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第一篇: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王 东,鞠正春

(1.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山东 济南 250100)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2):99-103

12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农业部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1-1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660)

作者简介:王东(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E-mail:wangd@sdau.edu.cn

摘 要: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2003~2012年实现了连续10年增产。未来小麦生产在品种和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可挖,但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3667万公顷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技术路线主要有改造中低产田、选育选用适宜品种、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优化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并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关键词:山东;小麦生产;产量潜力;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S512-103(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099-05 小麦是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2年全省种植面积362.7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3.2万公顷,增长0.9%;平均单产6 010.5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156.0公斤,增长2.7%;总产218.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7.6亿公斤,增长3.6%。自2003年以来,山东省小麦已连续10年增产。2013年小麦刚刚收获,仍是一个丰收年。但受资源制约等因素影响,保持小麦持续发展、保障供需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研究山东省未来几年小麦增产潜力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

1.1 小麦是山东人的主要口粮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专家估计,我国小麦食用消费量约占小麦消费总量的67% [1]。山东省小麦总产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8%,根据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一季小麦即可保证全省的口粮供应,其它粮食品种除少量用于搭配口粮外,大部分用于肉、蛋、奶转化和工业加工[2]。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小麦起着其它粮食品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2 山东小麦是优质专用粉的加工原料

近年来山东省小麦面粉加工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省共有小麦粉加工企业528家,年生产小麦粉99亿公斤,占全国的203%,居全国第2位[3]。由于山东省是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生产的小麦品质优良,深受面粉加工企业欢迎。目前省内面粉企业产品已由原来的以小麦标准粉为主,发展到以特制粉、专用粉为主,开发出面包粉、饺子粉、糕点粉、油条粉、汉堡粉等50余个小麦专用粉品种。2011年全省小麦粉生产总量达218.3亿公斤[4],其中纳入统计范围的499家面粉加工企业年产小麦粉146.5亿公斤,年产小麦加工副产品45.9亿公斤,其中挂面4.16亿公斤、方便面1.04亿公斤、饼干1.33亿公斤、速冻面制品0.1亿公斤、面包糕点等0.13亿公斤[5]。1.3 小麦的饲用需求呈逐年增加趋势

由于饲料配方技术的突破,在保障饲料质量的前提下,小麦对玉米的替代率[6]可达50%~100%。而且小麦饲用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如改善肉鸡胸肌和猪胴体品质,减少家禽脂肪肝综合症的发病率等[7]。2012年前10个月,由于玉米价格上涨导致与小麦比价出现倒挂,小麦饲用需求明显增加。据农业部畜牧业司调查,2010年我国直接用于饲料消费的小麦约为73.0亿公斤,2011年约170.0亿公斤,2012年在250.0亿公斤以上。近年来,山东省畜牧养殖业和饲料行业发展较快,小麦直接用于饲料的消费量亦呈逐年增加趋势。1.4 小麦与其它作物的间套轮作为种植结构调整争得了主动

山东省温光资源较丰富,适宜小麦-玉米轮作一年两熟种植。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的调控可实现小麦玉米两季双高产,山东省先后出现了桓台县、兖州市等吨粮县。目前山东省正着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继续打造一批吨粮县和吨粮市。据报道,2012年山东陵县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的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到8 865.0公斤/公顷和10 830.0公斤/公顷,带动全县整建制过吨粮。山东省计划到2017年,德州、济宁、淄博、泰安和枣庄5个地级市将率先建成吨粮市,菏泽、聊城、潍坊、滨州4个市基本建成吨粮市,78个产粮大县完成吨粮县建设。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亦可与小麦进行间套轮作,不仅保障了小麦产量的持续稳定,还增加了蔬菜、油料等供应,提高了农民收入。2 山东省小麦生产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2.1 发展的优势

2.1.1 适宜种植强筋和中筋小麦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热资源较丰富,是我国生态条件最适宜于小麦生长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山东省的生态条件适宜于强筋和中筋小麦种植,其中胶东和鲁中对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形成最为适宜,鲁西北和鲁西南是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较优地区,鲁南是强筋小麦较优、中筋小麦优质地区[8]。这对山东省发展优质小麦产业非常有利。

2.1.2 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小麦生产,推行鼓励小麦生产的优惠政策 为保持小麦增产的可持续性,国家和山东省各级政府出台多项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并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小麦生产,如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山东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农业节水灌溉专项资金等。另外,政府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制度、生资综合补贴制度,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等。这些资金支持和政策性投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种粮收益,调动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2.1.3 连续多年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积累了高产经验 为充分挖掘小麦增产潜力,通过样板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小麦增产,自2008年以来,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山东省开展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几年来,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示范带动成效显著,促进了全省小麦均衡增产,为实现全省小麦连续10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累了高产经验,为未来小麦持续增产打下了基础。据山东省农业厅统计,2013年全省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比2012年增加122个,达274个,平均单产9 006.3公斤/公顷,比全省平均单产高3 007.2公斤/公顷。5个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平均单产8 023.1公斤/公顷,34个整建制推进试点乡(镇)平均单产8 318.7公斤/公顷。2013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367.3万公顷,总产220.35亿公斤,总产比上年增加2.36亿公斤。2.1.4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发展支农工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小麦生产中的耕地、耙地、播种、浇水、田间施肥、收割脱粒等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21亿千瓦;拖拉机达到247.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417.0万部,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94.5万部;农用水泵295.2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49.5万套;小麦联合收获机13.5万台[4]。2013年全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8%。近年来,土地深松等农机化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2.2 小麦生产未来发展趋势

山东省小麦消费主要为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和种子。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预测,2020年的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50公斤[9]。根据山东省人口调查数据,2010年全省总人口为9 579.31万人[10],按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计算,山东省2020年粮食总需求量为462.2亿公斤。山东省2010年小麦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7.48%,按此比例计算,山东省2020年小麦总需求量为219.5亿公斤。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提出,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亿公斤,按47.48%的比例计算,2020年全省小麦生产能力应达到237.4亿公斤。未来7年小麦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的潜力很小,按2012年的362.7万公顷计算,至2020年小麦单产应提高至6 546.0公斤/公顷。2.3 小麦生产发展潜力

2.3.1 单产潜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山东省小麦面积一直稳定在400.0万公顷左右,平均单产由1985年的3 784.5公斤/公顷逐步提高至1997年的5 550.0公斤/公顷,总产由149.6亿公斤提高至224.25亿公斤。1997年以后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小麦种植面积逐渐下降,至2004年降到310.6万公顷,平均单产为4 552.5~5 101.5公斤/公顷,总产降至158.46亿公斤;自2005年起小麦种植面积增加,2006年恢复到355.7万公顷并保持稳定,平均单产逐年提高,2012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362.7万公顷,平均单产由2005年的5 491.5公斤/公顷提高至6 010.5公斤/公顷,总产由180.11亿公斤提高至217.99亿公斤。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366.7万公顷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

2.3.2 不同区域增产潜力 山东省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区域间自然和生产条件不同,产量水平及增产潜力亦存在差异。

鲁西黄灌区:包括沿黄河各县市,面积约173.3万公顷。该区以黄河水灌溉为主,井灌为辅,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内土壤肥力不均,存在一定面积的盐碱地和荒地,目前平均单产为5 250.0~7 500.0公斤/公顷。该区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方面均有较大的潜力,应继续加强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配套完善田间灌溉工程,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13%,增产14亿公斤。

鲁北井灌区:包括淄博、潍坊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33.3万公顷。该区以井灌为主,能够保障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溉用水。但区内多为山间平原,易受冻害、干旱等的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平均单产为6 000.0~6 750.0公斤/公顷,部分县市可实现小面积单产9 750.0~1 1250.0公斤/公顷的高产,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该区应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10%左右,增产2亿公斤。

鲁中南井湖河灌结合区:包括济宁、泰安、枣庄、临沂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66.7万公顷。该区井灌面积约占80%左右,部分麦田用湖水和河水灌溉,目前平均单产为6 750.0公斤/公顷左右,部分麦田土壤肥力较好,滕州、兖州等县已创出小面积单产10 500.0~11 835.0公斤/公顷的高产水平。该区应继续做好地力培肥,推广深松镇压规范化播种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7%~12%,增产4亿公斤。

鲁中旱作区:包括淄博、莱芜、泰安、潍坊、临沂、枣庄位于山地丘陵区的麦田,面积约36.0万公顷。该区山丘面积大,水资源缺乏,土壤肥力偏低,以旱作小麦为主,目前平均单产3 450.0~5 700.0公斤/公顷。未来发展,一是应用抗旱小麦品种和旱地小麦丰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山间水库、塘坝等工程建设,增加蓄水,挖掘水源,保证浇上关键水,提高抗旱能力。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左右,可增产0.8亿公斤。

胶东旱作区:包括烟台、青岛、威海,面积约50.7万公顷。该区山丘、平原、洼地交错分布,灌溉面积小,目前平均单产为4 500.0~6 000.0公斤/公顷。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层薄、质地差,水资源不足,应加强秸秆还田、推广深松镇压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肥地力、选用抗旱品种,推广抗旱栽培技术;地下水资源较好的地区,应合理开采地下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8%,增产1.7亿公斤。

2.3.3 品种潜力 山东省具有较好的小麦育种基础条件,每年有5~10个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这些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3%~10%,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目前济麦

22、泰农

18、良星99等品种已成为山东省的主导品种,其中济麦22由于具有较好的丰产、抗倒、抗病特性,具备单产10 500.0公斤/公顷以上的产量潜力,成为山东省种植面积第一大品种。泰农

18、山农20等品种的产量构成三因素较协调,已多年多点创出单产10 500.0公斤/公顷以上高产,充分展示了增产潜力,成为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的品种。山东省未来高产新品种的筛选和应用推广尚有较大潜力可挖。

2.3.4 技术潜力近几年,山东省重点推广了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冬春控旺防冻防倒技术、水浇地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小麦生育后期“一喷三防”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具备增产5%以上的潜力,对山东省小麦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部分新技术应用面积增长幅度较慢,还有较大潜力可挖。山东省小麦生产发展技术路线

山东省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提高单产的技术路线主要有:

3.1 改造中低产田

据卫星遥感分析,山东省小麦高、中、低产田的比例分别为54.3%、30.5%和15.2% [11],目前中低产田的面积仍占小麦总种植面积近1/2的比例,严重制约小麦单产的进一步提高。政府需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增加有机肥投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地力水平转化升级,使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扩大高产田面积。继续加强水利建设,通过河道治理、蓄水打井、节水灌溉等有效措施,扩大可灌溉面积和高产稳产田面积。3.2 选育选用适宜品种

山东省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冬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从灌溉条件分析,山东省雨养旱地小麦约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12],这就要求在品种选育上,不仅要重视选育产量潜力较高的耐肥、抗倒小麦新品种,而且要加强抗逆丰产旱地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从病害发生情况分析,近年来,山东省小麦常发病害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生产中应选用相应的抗(耐)病小麦品种,以减轻病害发生导致的产量损失。从社会需求和小麦籽粒品质分析,需针对山东人民主要消费的馒头、面条、水饺等小麦制品,进一步加强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山东省许多地区在小麦生育后期易遭受干热风危害,导致粒重降低而减产,生产中需注意选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种。3.3 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

山东省当前主推的小麦栽培技术包括: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诸如常年采用旋耕机旋耕导致耕层浅犁底层加厚,播前播后不镇压或镇压不实导致播种过深影响出苗或冬季寒、旱交加造成死苗,播量过大导致群体质量差、倒伏,春季第一肥水过早,后期早衰等问题。此外,山东省小麦生长季内常遇季节性干旱,春季倒春寒、低温冷害及后期干热风危害等。在加大现有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力度的同时,还应努力开展小麦节水抗旱及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创新。

3.4 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生产中发展机械化不仅仅是解决劳动力的问题,而是用农业机械解决人工难以做到的高质量生产手段的问题。不发展农业机械,部分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不能有效实施,小麦产量水平就上不去,成为制约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一个因素。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小麦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保障。这需要农业部门与农机部门一起开展新农艺、新农机的研究,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并重视培训农机手,提高机手的作业水平。

3.5 创新集成优化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2008年以来,山东省开展小麦高产创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小麦连续10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继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组织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创新组织方式和技术推广方式,将星罗棋布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广范围内、更大面积上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钟永玲 2012年小麦市场回顾及2013年展望[J] 农业展望,2013,3:7-14 [2]陆懋曾 山东小麦遗传改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 [3]山东省粮食局产业处 蓬勃发展的山东粮油加工业[J] 齐鲁粮食,2009,2:15-16 [4]山东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山东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330,406-411 [5]王文兵 认清形势 强化措施 推进面粉加工业科学发展[J] 齐鲁粮食,2012,7:10-15 [6]娄辰,魏圣曜 饲料用麦大行其道[J] 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2,3:46-47 [7]訾乃涛,刘金银,程时军 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J] 饲料与畜牧,2010,8:35-38 [8]王东,于振文,张永丽 山东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形成的气象条件及区划[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69-2276 [9]曹甲伟 小康阶段我国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10]山东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山东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57 [11]赵玉金,赵红,徐法彬,等 利用卫星遥感信息解译山东冬小麦产量类型分布[J] 气象科技,2004,32(1):57-59 [12]殷毓芬 山东省当前小麦品种的育种方向和选育的商榷[A]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C] 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3-118

第二篇:宣州区小麦生产

宣州区稻茬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小麦是我区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8万亩左右,近年来单产一直徘徊在350公斤左右。与实现单产400公斤,丰产田500公斤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1稻茬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视度不高

虽然水稻种植要比小麦种植辛苦得多,但农民普遍认为,种小麦收入低,而不愿投入,不愿多花工。而实际上,小麦种植不仅比水稻种植省工,而且小麦生产收益率要比水稻高的多。

1.2 稻茬腾茬晚,播期晚

由于所选用的水稻品种或栽培方式不当导致腾茬晚。有的水稻田块甚至到12月份初才收获腾茬。腾茬晚使小麦不能适期播种,越冬前很难达到壮苗标准。

1.3 稻茬整地难,导致播种质量差

稻茬麦土质粘重,通气性差,土壤结构差,耕层浅。地难整,大坷垃多,且不易整细碎,造成整地质量差。播种经常存在露籽、深籽、丛籽和缺苗断垄的现象,很难做到小麦播种均匀一致,深浅适中,造成稻茬麦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

1.4 播种量大

由于整地比较粗放,不能做到一播全苗,农民习惯于增大播种量。大播量势必导致冬前基本苗数过大,冬前分蘖缓慢,开春后随着气温回升,分蘖迅速增加,单位面积的群体数量猛增,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小麦长势弱,病虫害发生加重,倒伏危险增加,导致成穗率低、穗头小、粒数少、粒重减轻、产量降低。

1.5 渍害严重,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易早衰

我区春季降水比较集中,稻茬麦田地势一般比较低洼,再加上田间“三沟”不配套,致使一下雨麦田就出现积水的现象,而且雨后不能及时排水。渍害同时会使纹枯病等病害严重发生,进一步影响根系的正常发育,造成根系的早衰。

1.6 施肥不合理,用药不到位

多数农民不能掌握科学的基、追肥的施用比例、施用量和施用时间。小麦各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病时间,发病规律,及各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关键时期、防治方法,很多农民心中还是没有概念。

以上宣州区稻茬麦生产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得到改善和解决,使稻茬麦生产的基础环境设施得到改善,农民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得到加强,才能在适应我区稻茬麦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来实现稻茬麦单产的提高。稻茬麦生产建议

2.1 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并进行播前药剂拌种

选用早熟、耐湿、抗病高产小麦品种是提高稻茬麦产量的关键,而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则在我区显得更为重要。播前药剂拌种对解决播种时的缺籽以及后期的病虫草害,实现高产有着显著的效果。

2.2 选用配套的稻麦品种,及时腾茬,适时播种

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同下茬小麦的品种选择相配套,保证稻田能及时腾茬,小麦在适宜的播种期播种。生产实践表明我区稻茬麦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下旬到11月上中旬。

2.3 推广机直播,控制播量

腾茬后晾茬改墒,采用施肥、旋耕、播种一体化的机直播种植方式。不但解决了“三籽”问题,还能实现播种的均匀,出苗的整齐,容易实现冬前壮苗。在适宜播期,建议播种量为12-14公斤/亩,播期推迟则酌情的增加播量。

2.4 开好“三沟”,减少渍害

做到垄宽在2米以内,横沟、竖沟、周沟,沟沟相通。沟宽控制在20厘米以上,沟深保持在30厘米以上。雨后及时排水,减少田间积水,减少渍害的发生。

2.5 科学施肥,推行氮肥后移技术

应采用“基肥足,苗肥轻,穗肥重”的科学施肥方法。推行氮肥后移技术,加大拔节肥的施用量,防治早衰,确保穗大粒多。

2.6及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要搞好药剂拌种。草害一般在播后进行封闭处理后,再在小麦三叶期或拔节前进行化除。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初期以纹枯病防治为主,兼治苗蚜。抽穗至开花以防治赤霉病为主,兼治穗蚜、灰飞虱。

2.7 推广普及高产栽培技术,强化农民的栽培生产技术

农民是实施农业生产的操作者,只有高产栽培技术深入心中,才能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科学地进行操作和管理,才能切实的实现高产。农民亟需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及普及,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相关的推广普及工作,来强化农民的栽培技术,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

第三篇:小麦生产计划书

禾久农业集团2014年冬小麦生产计划书

为保证完成2014年38000斤无公害小麦生产,特拟定本计划,具体任务和指标分析如下:

一、生产前分工以及责任

(一)以分管农业的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实行工作责任制

(二)各管区管委会主任负责小麦生产的领导、协调和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农技站技术人员负责技术业务的指导及各个生育时期各项指标的检测、管理工作。

(三)各负其责,贯穿始终,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之目的(四)生产目标:38000斤无公害小麦

二、生产时间

2014.9-2015.6

三、生产前计划(2014.9.1-9.30)

(一)选种:川麦51号

(二)选地:390亩肥沃土地

(三)选肥整地:深耕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四、适期、适量播种(2014.10.1-10.10)

(一)适时播种

(二)适量播种

(三)足墒播种

五、冬前管理(2015.3.1-6.5)

(一)抗旱浇水墒、增穗保粒

(二)浇锄松土、保墒增温

(三)除草:化学除

(四)及时防治病虫害

六、收获(2015.6.1-6.20)

(一)适时收获:机械收获

(二)收获,脱粒

(三)晒干入库

第四篇:关于鞍山市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的分析

关于鞍山市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的分析

文章作者:文章来源:《辽宁经济统计》2011年第12期日期:2012-4-24浏览次数:

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的快与否、质量的优与劣关系到鞍山国民经济能否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时代持续走强的关键,关系到能否切实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真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我们通过比较鞍山“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并对比国内青岛、大连、石家庄、宁波四城市2010年第三产业的统计数据,分析鞍山市第三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鞍山市应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结构创新力度、提高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加快第三产业人员素质建设等措施来推动第三产业整体发展,为鞍山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鞍山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1.2010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以下使用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业四分法将国家统计局2002年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第三产业的14个分行业合并归类,将各个分行业划分为四个部门:分配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业。以此作为分析鞍山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的依据。

从构成项目上来看,2010年鞍山第三产业各个分行业的实际产出之间表现出非常大的差距,对鞍山GDP贡献最大的五个行业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占第三产业比重31.8%,下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6%)、住宿和餐饮业(8.3%)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6%),这五大支柱行业增加值为612.4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9.8%,基本上这些都是典型的传统服务业,其余九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2%,其中包括金融(3.8%)、房地产(5.2%)、文化体育(3.7%)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业四分法可以看出鞍山第三产业结构在2010年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分配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贡献最大。分配性服务业由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构成,作为商品流通的辅助性服务,是为第一、第二产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提供联系的活动,是典型的传统服务业。2010年鞍山第三产业中的分配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1.4%,在四分法分类中比重最高。

“十一五”期间鞍山分配性服务业比重逐年降低,从2006年42.6%降为2010年的41.4%,但在服务业所占比重始终居于首位。从内部构成上看批发和零售业份额缓慢下降,从2006年占第三产业份额的33.6%降到2010年的31.8%,减少1.8个百分点,2010年增速为14.5%,落后于第三产业增速3.4个百分点。由于分配性服务业绝对数额较大,尽管比重逐年下降,但鞍山以传统服务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未有明显改观。

第二,消费性服务业增势平缓,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百姓需求欲望不断增强。消费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消费支出上的服务业,其服务群体面对个体消费者,是所有服务经济活动的起点,也是现代经济最基础的服务。主要包括餐饮、旅馆业、文化业、娱乐业、体育等行业,既有传统型服务业如住宿和餐饮业又有现代型服务业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十一五”期间鞍山消费性服务业比重变化不大,从2006年11.7%提高到2010年的12.0%,五年间仅增加0.3个百分点。从构成上看,住宿和餐饮业除2007年为5.7%的增速外,在“十一五”期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达到25.3%的历史高位。值得一提的是与人民群众休闲密切相关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在2010年达到32.1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5倍,且年均增长达到19.4%,这与鞍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不断追求精神文化层次上的强烈需求有很大关系。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较小,发展潜力巨大。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生产、商务

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服务,主要包括租赁与商务业、房地产业、计算机与信息业和金融业四项。这些行业在世界经济中是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国内外竞相发展的重点。在“十一五”期间里鞍山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从2006年的20.1%提高到2010年的21.3%,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份额未发生显著变化。构成上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最大,2010年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6%,为四项中最高,同比增长23.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7%,同比增长28.5%;金融业占比在四项中最低,仅为3.8%,增长速度也为四项最低,为9.5%。鞍山生产性服务业尽管总量规模偏小(比重为21.3%,四分法分类中排名第三位),但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增速在14个分行业中排名第一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排名第四位),是鞍山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第四,社会性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社会性服务业是政府机构或非赢利组织作为主体向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政府部门以公共产品形式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行业,如公共教育、医疗、国防、福利等,一共包含6个分行业。在“十一五”期间,鞍山社会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略有降低,从2006年的25.5%降到2010年的25.3%,减少了0.2个百分点,在服务业四分法所占比重仅次于分配性服务业而居次席。分项上看,2010年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2.4%,在14个分行业比重中位居第二位,在本大类6个分行业增速中位居第一位。其他5项如教育、公共管理、卫生、水利环境、科学研究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均在5%以下,增速也全部低于2010年第三产业17.9%的增长幅度。

2.鞍山与国内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第三产业对比。为了进一步研究鞍山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引入我国部分发达城市2010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数据,并与鞍山2010年相关数据进行横向问对比分析,鉴于鞍山与这些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规模上存在差异,单纯绝对数额比较不能说明问题,因此进行相对数比较更能有效发现差距,查找自身不足。

从三次产业划分看,2010年,鞍山第三产业比重为41.3%(合计为100%,下同),低于青岛与大连,但高于石家庄和宁波;增长速度17.9%,在五城市中增长最快,鞍山第三产业正以快速发展的劲头向发达地区追赶。

从第三产业分行业发展速度上看,鞍山14个行业大部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除金融业增长9.5%外,其他行业比2009年都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鞍山有5个行业2010年增幅位居其它各市之首,它们是交通运输、信息传输、住宿餐饮、水利环境和卫生保障业。从增长角度看,虽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最快,达到28.5%,但占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7%,对第三产业贡献作用有限。其余4个增幅较快行业对第三产业贡献作用也不十分突出,合计也只占到第三产业的21.1%。

从各市产业内部构成上看,鞍山、大连、青岛、宁波四城市批发和零售业对第三产业贡献最大,其中鞍山为最高,达到了31.8%,表明批发和零售行业对第三产业起主导拉动作用。石家庄对第三产业贡献最大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达到23.1%,其次的才是批发和零售业。五城市对第三产业贡献最大的都是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在这些城市中处于主体贡献地位,现代服务业发展稍显滞后。宁波和大连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发展较好,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18.4%和11.4%,这与宁波当地金融信贷业务发展较好和大连打造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有很大关系,鞍山该项指标仅为3.8%,大幅低于石家庄(10.3%)和青岛(9.3%)。

二、鞍山市第三产业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

鞍山第三产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鞍山市加快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但与国内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今天,必须抓住经济转型的良好契机,千方百计促进第三产

业全方位发展。

1.第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集群效应不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鞍山作为我国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其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表现为对鞍山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贡献率不足,还不能达到把鞍山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

鞍山第三产业发展稍显滞后,总量较小。2010年,鞍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5.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877.6亿元,占全市GDP的41.3%;而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在“十一五”末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部生产总值比重一般都在50%左右。在第三产业经济规模特别是经济结构上,鞍山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上看,在2006~2010年的5年间,鞍山在2006、2007、2008年的GDP增长速度快于同期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随后的2年里第三产业增速则超过同期GDP增速。“十一五”期间,虽然鞍山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缓慢上升,但始终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42.7%,高于鞍山1.4个百分点。鞍山在历史上是一个以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城市,第三产业平均水平要低一些是合乎情理的,但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随着经济加快转型,鞍山经济总量要实现翻番,第三产业结构和规模必须要有质和量的转变和飞跃。

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十一五”以来,鞍山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快速,对鞍山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提高,但由于第三产业起点较低,内部结构配比也不符合转型时期的社会生产要求,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有很大的份额。现代服务业中除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个别行业增长较快外,其他行业发展略显不足。

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起着主导作用;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相比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起步比较晚,生产总量较低,特别是像金融、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房地产业这些现代性服务业不仅发展较为缓慢,2010年的增长速度低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而且经济总量还较小、比重偏低,2010年金融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GDP比重仅为3.8%。目前,鞍山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业、商贸和运输仓储业等传统服务业上,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GDP比重大,占全部服务业的75%以上。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兴行业未形成集团效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直接导致鞍山第三产业仍处在较低的结构水平上。

3.第三产业高素质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索质亟待提高。鞍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整体偏低,高端服务人才缺乏。传统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物流快递业,自身技术含量低,员工也不需拥有太高的文化就可以胜任,这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这部分人员较少受过正规的专业化培训,致使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只能从事一些低档次、体力劳动的服务行业,对提升鞍山服务业整体形象十分不利。

三、促进鞍山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鞍山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三产业总量发展水平不足,行业结构发展很不平衡,产业升级缓慢,产业优势不突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会影响鞍山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全市经济的整体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必须有效地促进鞍山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1.调整空间布局,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合理的布局是实现第三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能够保证第三产业获得长久发展的支撑动力。要进一步推动鞍山第三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首先要构建合理的空间和产业布局,以此来实现鞍山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进而提高鞍山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力和竞争力。以市内四区和高新区为基本空间,突出发挥站前中央商务区和达道湾现代服务业集中区的优势,重点发展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出辽南中部地区服务业核心区域。以市郊三县(市)为主要载体,当地优势中心镇为节点,重点发展专业化大市场和为农业经济服务的服务业;加快以达道湾新城、汤岗子新城、海西新城、腾鳌新城、牛庄新市镇“四城一镇”中心功能服务区的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在鞍山的项目建设力度,多方扶持四达现代服务业集中区、东北钢铁大市场、中国(鞍山)五金机电和工程机械大市场、解放北路汽车贸易产业带、西柳中国商贸城。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重点领域专项物流,着力加强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体系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实施鞍山区域物流中心建设进度,推进与沈阳经济区的物流产业带对接。构建以空间与产业相互融合、衔接和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

2.推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鞍山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第三产业的科技投入,加快知识型、技术型服务业的发展,力争使鞍山服务领域的科学技术能赶上国内先进水平,发展诸如设计、咨询、技术专利、金融等高层次服务行业,从而加快鞍山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知识、技术密集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发展的稳定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发展对社会劳动力的吸纳容量。深度挖掘鞍山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汤岗子温泉城、牛庄古城和鞍山古城打造成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景区。

3.加快实施第三产业内部创新,提升行业活力。第三产业内部创新的步伐直接决定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可以从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来推进第三产业内部创新进程。一是实施组织创新。实施组织创新是加快转变鞍山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加强资源有效链接,以创建名牌为抓手,通过品牌的建立扩展高端业务,组建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对鞍山具有牵动力的服务型企业集团。二是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信息采集网络,发展各种中介服务,鼓励发展中介组织,并推动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合作,重点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理念,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服务性企业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是实现技术创新。要实现技术跨越,就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包括建设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加科技创新技术投入和创新源头建设;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电子化、自动化进程,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4.重视人才培育和引进,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素质。为适应鞍山第三产业整体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的高精尖人才。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培养各类所需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达道湾职教城的办学优势,联合高等院校,结合社会办学力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第三产业专门人才。定期开展第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和远程职业培训等,提高现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转变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二是吸引人才。制定优惠政策,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吸引人才铺就“绿色通道”,改变鞍山现代服务业人才紧缺的局面。三是通过规范人才市场,做好各行业职位认定条件和要求,及时明确第三产业各行业上岗标准,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队伍,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中国模块电源行业发展潜力分析

中国模块电源行业发展潜力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分析师指出:2011-2015年,随着中国步入“十二五”发展阶段,经济快速恢复稳定增长势头;国际产业转移持续加深;中国通讯领域3G及4G网络的建设,三网融合、物联网、流媒体、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持续深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保持15%以上的增长,武器装备的科研建设和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以及高速铁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等,预计中国模块电源市场仍然将保持18%以上的平均速度发展。

模块电源是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新一带开关电源产品,主要应用于民用、工业和军用等众多领域,包括交换设备、接入设备、移动通讯、微波通讯以及光传输、路由器等通信领域和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由于采用模块组建电源系统具有设计周期短、可靠性高、系统升级容易等特点,模块电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近几年由于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和分布式供电系统的不断推广,模块电源的增幅已经超

出了一次电源。随着半导体工艺、封装技术和高频软开关的大量使用,模块电源功率密度越来越大,转换效率越来越高,应用也越来越简单。国内企业已经基本掌握了核心技术,产业投资不断增加,市场需求逐步攀升。

模块电源广泛用于交换设备、接入设备、移动通讯、微波通讯以及光传输、路由器等通信领域和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由于采用模块组建电源系统具有设计周期短、可靠性高、系统升级容易等特点,模块电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近几年由于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和分布式供电系统的不断推广,模块电源的增幅已经超出了一次电源。随着半导体工艺、封装技术和高频软开关的大量使用,模块电源功率密度越来越大,转换效率越来越高,应用也越来越简单。

本报告网址

下载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小麦生产协议书

    优质小麦生产协议书 优质小麦生产协议书 1 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甲方_________委托乙方_________生产优质小麦,为了保证合作的成功,特制定以下协议,协议双方共同遵守。......

    新疆小麦生产概况

    新疆小麦生产概况 1.近年全国各省小麦生产情况 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小麦优势产区。其小麦生产对地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3.23%和......

    优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优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确定了优质小麦生长的目标产量及其构成、生育指标、栽培技术、灾害预案与补救措施、适时收获。 本规程适宜豫北生态麦区及其生态条件相......

    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一、精细整地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播种前耕翻、深松、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

    宁陵县2015~2016年度小麦生产总结

    宁陵县2015~2016年度小麦生产总结 今年我县小麦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共同努力,克服了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及低温冻害,有效控制了多种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再次......

    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兖州市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 小麦技术指导方案 为保证兖州市2012-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进行,推动科技入户......

    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谯城区绿色食品小麦栽培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小麦每亩单产400公斤的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肥料、农药使用原则和要求,以及生产管理等系列措施。 一、基本条件 1、土壤条件......

    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作者:杜敏婉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6期 摘要: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涉及小麦的产地环境选择,生产过程,包括种植、生产过程、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