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普惠金融 助力脱贫攻坚 工行河南省分行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纪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有效开展完善顶层设计。“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河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中要求,从政治的高度认识精准脱贫攻坚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
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许杰说:“国家有要求,人民有需求,国有银行要有担当。我们把金融扶贫作为全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金融扶贫的新途径、新思路,助力脱贫攻坚,让中原更加出彩。”
1、体制机制全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有保障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需要久久为功。健全的体制机制是精准脱贫攻坚战可持续的重要保障。为此,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制定了《工行河南省分行金融扶贫工作情况及三年行动规划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年初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2018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意见》,用制度作保障让金融扶贫工作可持续,用制度来监督让金融扶贫落到实处。
许杰表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我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我们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好的问题。”工行河南省分行高度重视,将金融精准扶贫作为国有大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为了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该行成立了由行长任组长,普惠金融事业部、公司金融业务部等14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同时,要求各二级分行比照省行成立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片包干制,负责各项扶贫措施在辖内落地生根,做到扶贫工作“有依据、见成效、可视化”。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工行河南省分行坚持“抓党建促扶贫”,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积极推进定点扶贫工作。从2016年开始,省行和二级分行党委成员、省行部室负责人按季深入106个县域支行就支持实体经济、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等工作督导调研,2016年以来,工行河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许杰多次到开封兰考县、洛阳汝阳县督导调研驻村扶贫工作,其中到兰考调研督导每年均在6次以上。通过督导,省行领导的决心直接传导到了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同时,该行成立了强大的扶贫工作队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工行系统共有18家分行、82家支行的499名优秀干部在116个贫困村开展定点精准扶贫工作,其中驻村第一书记49名(专职40人)、驻村工作人员111人(专职34人),339人通过兼职方式定期不定期到分包村1150家农户进行帮扶,累计直接投入1000多万元专项费用,累计争取资金近亿元。
这个优秀的扶贫“军团”,冲锋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不畏困难,默默付出,积极承担着国家使命和民生期盼。其中洛阳分行的王劭在汝阳县内埠镇西金庄村任第一书记期间,因为工作突出,成绩斐然,2016年被汝阳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今年3月王劭又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由省行做坚强后盾,王劭带领的西金庄村已顺利脱了贫,走向了致富路。、创新能力强 精准扶贫“量体裁衣”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能指望“一个方子治百病”“一个模式齐步走”。工行河南省分行,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要求,在坚守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加大产品创新,为各地精准脱贫“量体裁衣”。
该行与重点地区党委政府加强协调合作与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政府风险基金,大力推广“银政通”业务,平顶山、商丘、濮阳、周口等分行银政通贷款余额近3亿元,有力支持了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脱贫致富。
今年6月份,该行对中粮家佳康(永城)有限公司发放项目贷款4500万元,支持其建设年出栏2×11万头健康商品猪生态养殖项目,带动贫困户就业。今年为河南省宏力高科技农业公司提供5000万元贷款,用于该公司红提葡萄种植与推广,让当地贫困户有机会承包上葡萄园。上半年,该行累计为淇县现代化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等带贫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1亿元。
5月份,针对洛阳栾川重渡沟景区创新设计了“乡村旅游贷”融资方案,引入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担保,对景区内的农家宾馆发放单户不超过200万元的经营性贷款,总授信余额1亿元,预计可带动100多个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后该行将以省县域旅游景区为重点,通过收费权质押、经营物业贷、乡村旅游贷等,做好高等级景区的开发、改造、扩建等业务的营销,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稳妥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工行近期将在“两权”抵押成熟的长垣县发放贷款1000万元,并根据全国“两权”抵押贷款工作部署将成熟的经验向深度贫困地区复制推广,积极满足以“两权”作为抵押物的脱贫攻坚融资需求。
今后,该行加大产品创新,加大对我省51个贫困县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辖内水利、交通、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领域优质项目的信贷支持,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帮助贫困地区拔穷根,摘穷帽。
一直以来,工行河南省分行紧扣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取转移就业、水利扶贫、社会兜底保障、特殊救助等针对性措施,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截至2018年9月末,该行表内全部贷款余额4471.53亿元,较年初增加346.66亿元,增幅8.4%;其中精准扶贫贷款42.56亿元,较年初增加5.36亿元,增幅14.4%,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增幅6个百分点。一串串数字丈量了工行河南省分行支持我省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攻坚的坚实脚步。
3、普惠金融再升级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对于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举办“工银普惠行”主题活动启动会,工行河南省分行在郑州同步举行该项活动,宣布全面升级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打造“广覆盖、多层次、高效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让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更多普助小微、惠及民生。
如何让普惠金融的活水,更多地流向“三农”洼地,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工行河南省分行已经制定了路线图。
首先,加强机构网点下沉。
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触角需向下延伸。工行河南省分行、各二级分行、县支行和部分城区支行分别设立小微金融业务中心,同时,合理下放业务审批权限,简化业务流程,通过集约化、标准化作业,切实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其次,突出重点支持领域。
该行围绕普惠、特惠、县域三大主题,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和县域经济。推进“公司+农户”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具备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优势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担联盟业务合作,开展“两权”抵押试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产业项目、贫困村提升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妥办理精准扶贫贷款业务,规范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根据河南省兰考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领导小组的有关要求,结合兰考普惠金融改革工作重点,争取设立普惠金融产品试验室,研发创新型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融资业务和场景创新融资业务。
第三,积极布局线上服务。
继续加快发展线上融资业务,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贷款体验,积极探索践行金融扶贫、涉农业务模式。
工行河南省分行普惠金融尤其注重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增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致力于“金融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统一,激发贫困群众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贫困地区产业聚集,进而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形成“生态良好、产业聚集、人民富裕”的良性循环。
截至9月末,工行河南省分行银监普惠贷款较年初净增10.71亿元,完成总行年度目标进度的119%;银监普惠有贷户21665户,较年初净增4554户,超额完成总行下达的净增350户的年度目标;人行降准口径贷款较年初净增10.34亿元,完成总行年度目标计划的206.8%;人行MPA口径贷款较年初净增6.01亿元,完成总行年度目标计划的120.2%。三个口径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剪刀差实现“三降”。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役承载着百姓福祉、凝结着民族梦想。工行河南省分行将以普惠金融为抓手,加大对金融扶贫的硬投入,在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立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致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第二篇: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通知
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精神,构建产业脱贫长效机制,提高脱贫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全市脱贫目标,现就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消费扶贫。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从农产品生产、流通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看,消费扶贫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政策的有效延伸,通过政府引导与社会力量的支持,使贫困地区农产品、服务与劳务供给有质量、宣传有渠道、推介有门路,从而使贫困群众收入有保障。从扶贫主体看,消费扶贫贯通了社会力量通过定向、增量消费贫困地区农产品,购买贫困地区服务,吸纳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有效参与脱贫攻坚的通道。
从扶助对象看,消费扶贫激励贫困群众依托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有利于激发贫困群众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提供劳务、服务的积极性,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步伐。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二、动员多方力量,积极参与消费扶贫。(一)推动各级机关和驻淮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将消费扶贫纳入相关单位定点扶贫和地方各级结对帮扶工作及考核内容。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攻坚”倡议活动,鼓励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大中专院校、城市医疗及养老服务机构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优先从贫困地区聘用工勤人员,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贫困地区产品和到贫困地区旅游。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食堂活动。鼓励各级工会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工到贫困地区开展工会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副产品企业参加军分区、武警部队特别是驻贫困地区部队定点采购。
(二)动员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将消费扶贫纳入“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引导商会组织和民营企业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定向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倡导社会组织主办、承办的博览会、展销会、年会、专题会等,优先选择在贫困地区举办。将消费扶贫相关活动与社会扶贫日活动有机结合,在主流媒体发出倡议。
(三)推动结对帮扶地区建立消费扶贫协作机制。承担县域结对帮扶任务的凤台县要组织引导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流通企业和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与石台县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受帮扶的寿县要主动对接蜀山区农产品需求,联合帮扶区共建果蔬、畜禽等产品供应基地,共同举办产销对接会,积极吸引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就地加工。完善就业脱贫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实施好革命老区、行蓄洪区劳务对接和定向招工,实施“2611”就业帮扶新路径,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依托地方特色,切实带动消费扶贫。我市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一些产品不仅在本市范围内深受人们喜爱,还闻名省内外,如X等。要注重引导、支持、规范贫困户生产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帮扶作用,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注重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贫困户参与度。
积极开展“会展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参加农交会、农贸会、展销会等,专设消费扶贫展区,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贫困地区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农产品市场、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购销活动。组织贫困地区粮食收储库点优先收储本地农产品,优先安排储备粮轮换。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产品“八进”和高校、企业“四送”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贫困地区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游客集散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设农产品销售专区。推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滞销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引导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到贫困地区集中采购滞销农产品。
四、开展宣传推介,大力引导消费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推介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对贫困地区的美丽休闲乡村、精品园区、精品线路,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的宣传推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互联网”等模式,在重大节假日前和重要农事节庆节点,集中宣传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鼓励贫困地区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民丰收节”等农事节庆活动。
五、强化领导督促,有效保障消费扶贫。(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扶贫办要加强对消费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实化相关政策举措。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本地区消费扶贫工作,根据产地、消费地的不同定位,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消费扶贫深入开展。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消费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利益机制。依规完善公司、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在农产品销售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分享收益。发挥消费扶贫对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贫困人口与市场对接能力,统筹兼顾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三)强化督促落实。市扶贫办将加强对消费扶贫工作的督促指导,及时跟踪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将消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单位定点扶贫的重要内容。各县区扶贫办将消费扶贫纳入脱贫攻坚工作计划,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消费扶贫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篇:坚持“四个精准”助力清水河县脱贫攻坚(精选)
坚持“四个精准”助力清水河县脱贫攻坚
“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清水河县是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清水河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清水河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
2015年清水河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16340元和4505元提高到22252元和6531元,年均增长6.4%和7.7%,“十二五”时期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23000人。清水河县已完成《清水河县扶贫开发规划(2013-2017年)》和《大青山及以西阴山南麓贫困片区清水河县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确立了“3+2”扶贫工作思路。2013年底,通过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全县共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10406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安居工程等措施,2014年减贫3500人,2015年减贫2400人,2015年实施了62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成了贾家湾扶贫益民小区,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0542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4506人。2014年清水河县贫困发生率为2.4%,远低于内蒙古农村牧区7.3%的贫困发生率。“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新增脱贫19610人,摘掉了国贫县帽子,对脱贫攻坚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清水河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
二、科学认识“四个精准”
科学认识和把握“四个精准”的重要内涵,是清水河县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基本遵循。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坚持精准识别,识别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扶贫类别;通过干部驻村、致富能手和亲友邻里帮扶精准发力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的正确方向;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力高效的管理是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坚实保证。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发力是方向,精准施策是关键,精准管理是保证,“四个精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清水河县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精准识别
坚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扶贫类别是精准发力脱贫攻坚的基础。
(一)识别贫困对象
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对贫困标准都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但是这两种标准的可操作性是有限的,数据的来源和数据的准确性是很难把握的。清水河县境内丘陵、土石山区和沙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6.8%,雨水迟来早退且东西差异明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针对清水河这样的县情,可以用人均耕地面积、土壤的肥沃程度、家庭有无一人在外打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经营活动这三个条件来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属于贫困户,若三个条件都具备,可以称之为贫困户。将贫困户的识别权下放到村,让村里的群众按照全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标准进行比较,再由县里派去的驻村干部进行核实检查,认定为贫困户以后就对其建档立卡,摸清其收支状况,确保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二)识别致贫原因
摘掉“穷帽子”,首先需要找准“贫根子”。要真正深入实地摸清贫困现状,摸清扶贫对象致贫的原因并记录,对全县自然资源条件、农田基础设施以及三次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对贫困户的家庭结构、收入及来源、受教育程度等进行调查研究,汇编成贫困户信息手册。在已经确定的贫困户中,要按照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因自然环境致贫的原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区分出缺乏适应现代社会所需劳动技能和缺乏发展资金的贫困户,为以后精准脱贫做准备。对贫困村要进行分类,确定其是因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产业发展落后还是村级组织软弱涣散而致贫。
(三)识别扶贫类别
扶贫资金和举措实现要“点滴入户”,取代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在精准识别出贫困原因以后,按照《清水河县2016年--2017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14个精准脱贫配套办法对号入座,确保精准施策。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明确预期目标、脱贫举措、责任人和扶贫对象户收入变动等内容和指标,确保将帮扶资金、扶贫措施精准发力到每一个贫困对象。凡是年老体弱、肢体智力残疾、家庭成员因大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及因灾因学返贫的,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将其纳入民政救助范围;对具有一定发展能力通过扶持可以脱贫的贫困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发展产业、贷款担保、培训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
四、坚持精准发力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坚持精准发力就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干部驻村、致富能手和亲友邻里的共同帮扶为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一)干部驻村帮扶
清水河县已成立了8个扶贫工作组,每个乡镇由1名常委任组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包村帮扶,科级干部包户帮扶,同时选配4506名干部,对贫困人口进行一对一帮扶。各包扶工作组帮助贫困村查找致贫原因,找准发展路子,集中力量破解发展瓶颈,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并组织81个整村推进项目尽快实施。驻村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坚持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上下功夫,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县各级各部门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一把手对重要问题亲自研究,对难点事项亲自协调,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工作合力。
(二)致富能手帮扶
鼓励致富能手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优势,积极投资清水河县特色小杂粮种植、经济林、肉羊肉驴、旅游农家乐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比如让本县各行各业的致富能手为村民开展“农村大讲堂”,免费为村民讲授一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或者其他课程,将自己的致富知识和经验介绍给广大父老乡亲。同时,注重通过农民致富能手的帮扶,形成众多涉及特色小杂粮、果蔬、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致富群体,切实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亲友邻里帮扶
清水河县民风淳朴,亲友邻里帮扶基础坚实。鼓励贫困对象采取“亲帮亲”、“邻帮邻”等方式,重点围绕子女上学、外出就业、产业帮带等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助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安居乐业。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主动搭桥牵线,动员村委会成员、老党员和志愿者参与一对一结对帮扶,亲友邻里拧成一股绳,增强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力量。
五、坚持精准施策
坚持精准施策是脱贫攻坚能否取得重大成效的关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产业、金融、安居和保障扶贫共同发力,确保清水河县实现“减贫摘帽”。
(一)产业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是支撑。根据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探索建立“扶贫基地+优势产业+合作组织”产业扶贫模式。针对有劳动和经营能力但缺乏资金的贫困对象,由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依托小杂粮、经济林、肉牛、奶山羊、黄河峡谷旅游等本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精准扶贫。例如,清水河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企业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种植业方面,采取资金直补的方式,按照项目村农户种植张杂谷50元/亩,通过“一卡通”兑现补贴资金167.9万元,补贴面积3.35万亩,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在全县推广“12345”家庭产业;养殖业方面,采取先建后补和合作带动的方式,为韭菜庄6个项目村建成牛棚28座、羊圈45座、引进肉牛200头;旅游业方面,在209国道沿线依托旅游资源,扶持贫困农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和农家乐;林果业方面,沿黄河、209国道等周围栽植以海红果为主的果树100万株,2015年投资24万元为大井沟村栽种海红果为主的经济林600亩。扶持引导贫困户与浑河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稳定并增加贫困对象收入。
(二)金融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金融扶贫是动力。金融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改变了以往依托财政的“输血式扶贫”。自治区已出台了金融扶贫实施办法,每年由自治区财政注入1000万元贷款补偿担保金,2016和2017年两年发放贷款3亿元,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和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生产提供贷款扶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全部实行贴息,解决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自清水河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以来,采取公职人员担保和农户联保的方式,累计发放贷款11699万元,其中富农贷11199万元、强农贷500万元。2015年对940户农户发放富农贷5662万元,覆盖贫困户185户。清水河县积极加快县扶贫办与农业银行的对接,确定具体的扶持户数以及贷款规模,解决贫困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只有上下共同发力,降低扶贫贷款门槛、贷款对象精准化,真正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保证金融扶贫发挥应有的重大作用,实现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
(三)安居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安居扶贫是重点。清水河县通过搬迁移民脱贫一批,结合“十个全覆盖”收缩转移工程,将生产条件落后地区的12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城关镇益民小区等立地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工程资金,将生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劳动能力的部分人口聘为护林员,增加工资收入实现脱贫。对居住在偏远山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对象,给予村民“一套房子、一份保障、一份工作”,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达到“十个全覆盖”要求,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稳定的脱贫产业项目;对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且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庄,采取“就地集中建设新农村”或“小村并大村”的办法,通过产业培育、村庄改造、资源整合,集中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四)保障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保障扶贫是基础。按照兜底线的原则,对农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取建设互助幸福院集中供养、纳入低保进行兜底。就业方面,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贫困户就业;教育方面,为考取普通高中、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生活补助,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补助寄宿生活费,对中等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医疗方面,为重大疾病提供医疗救助,为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有力救治,资助农村低保、五保、重点优抚等六类人员参加新农合;救助方面,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应入住“互助养老幸福院”,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六、坚持精准管理
“一张好的蓝图成为现实”,行动是关键,制度管理是保证。在精准识别、发力、施策的基础上,要确保清水河县脱贫攻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精准管理是重要保证。
(一)健全动态管理机制
清水河县主动学习甘肃省“1+17”扶贫方案和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先进经验,利用“互联网+扶贫”平台,探索对扶贫进度和成效进行动态管理。扶贫对象管理方面,建立贫困户动态管理台账,贫困对象脱贫后要及时退出、返贫后再及时纳入账户。扶贫成效管理方面,建立反馈机制,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情况,以及贫困村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通过互联网及时向社会公布。扶贫资金管理方面,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查处。
(二)健全考核管理机制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清水河县坚决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年终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对精准扶贫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政绩考评挂钩,并作为各级干部提拔任用、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与乡镇签订脱贫责任书,对工作不见成效、推进缓慢、未完成责任目标的乡镇、职能部门和帮扶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视情况进行问责,切实解决精准扶贫只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的不作为问题。
(三)引导群众自我脱贫
扶贫首先要扶志,贫困对象既是扶贫的实施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清水河县摒弃了“输血式”扶贫开发思路,充分激发贫困对象自发、自愿、自觉的致富愿望,增强脱贫致富的干劲。首先,以身边的脱贫典型教育引导贫困对象。把近年来本县致富成效最突出的案例在贫困对象中进行宣传,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贫困对象着眼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和热情。其次,按照“扶贫更要扶智”的思路,对贫困对象进行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小杂粮种植、生态养殖、旅游农家乐等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对象劳动技能和素质、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确保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明显成效。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第四篇:【赢脱贫攻坚战】一机集团: “四个精准”助力脱贫攻坚
多年来,一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号召,发挥行业和企业资源优势,围绕对象精准、方向精准、方法精准、效果精准“四个精准”,聚焦包头市固阳县、黑龙江省甘南县等帮扶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帮扶其经济发展、贫困户如期脱贫,以实际行动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脚上有泥 心中有底
一座座水源工程润泽大地,一处处甘泉滋养民心。走进固阳县银号镇大圐圙村,一户户村民的自来水清澈透亮,一个个蓄水池分布田间……2014年,自治区启动精准扶贫新政——“三到村三到户”工作,即规划、项目、干部到村到户,一机集团领导高度重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包头市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先后派出5名驻村干部,长期驻扎在银号镇大圐圙村,走田间地头、进农村院落,为村民脱贫致富尽心竭力。同时,公司每年向银号镇捐赠15万元。
精准脱贫要发挥治本作用,关键在于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大圐圙村主导产业是种植葵花、荞麦,养殖鸡、猪,收入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为此,一机集团联合市红十字会投资8万元修建拦河坝工程,解决涉及全村利益的260亩水浇地水源井拦河坝工程80米,完成1280亩旱地改水地及配套水管和用电设备的建设,使当地的粮食产量得到提升。同时,经过前期考察,引入第三方“公司+基地+农户”肉兔养殖产业扶贫模式,试点示范肉兔养殖,延伸产业链,增加贫困户收入。
见微知著,枝叶关情。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驻村干部了解到旧贵渠村人畜饮水浑浊,一机集团联合市红十字会,利用内蒙古润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定向投资,对大圐圙村饮水井、高位水池进行二次改扩建,解决了水源井浑浊、村民饮水不够的问题。
今年7月19日上午,我市突降暴雨,引发特大洪涝灾害,固阳县西斗铺镇部分村庄受灾严重。防汛救灾、转移受灾群众成为最紧急的事,一机集团立即组建抢险救援队,冒着倾盆大雨,一路涉水疾驰赶赴固阳灾区救援。“你们真是国家的好企业,关键时刻解救了我们。”被救灾民激动地说。
对症下药 增强“造血“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按照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定点扶贫工作要求,黑龙江省甘南县成为一机集团的定点扶贫县,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亲自带队到该县调研,结合实际制订了精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帮扶措施,先后捐赠80万元开展建蔬菜大棚、计算机进教室、购置农业机械等精准扶贫项目。
一条条帮扶措施,成为甘南县不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的“良药”。该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春旱问题由来已久,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公司在了解情况后,帮助当地居民援建蔬菜大棚、购置农业机械,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前靠天吃饭,有些农作物耕种时间短,收成也不好,现在有了大棚,种些效益高的农产品,收入增加了许多。”村民王大爷喜滋滋地说。
一机集团特别重视甘南县的教育问题,为甘南地区中学购置电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早一点接触高科技,不断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助他们今后为家乡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助力去“病根”拔“穷根”
李娜是固阳县大圐圙村特困户李平小的女儿,十几年前因重病辍学,生活不能自理,在一机集团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解决了资金问题治好了病,如今她做家务和农活都是一把好手。
俗话说,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攻坚工作的“坚中之坚”,为了防止百姓因“病根”变“穷根”,一机集团持续开展“博爱一日捐”活动,每年为市红十字会捐款5万元,支持开展救助贫困大病患者、特困群众等一系列救助活动及惠民利民项目。公司医院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社会职能,积极开展对凉城县医院、西斗铺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帮扶工作,通过派出具有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赠送医疗设备及药品等帮扶形式,提高了受援地的医疗管理及技术水平。同时,一机医院先后两次组织医疗队,深入固阳县兴顺西镇圪妥忽洞村进行大型义诊并免费发放药品。
涓涓细流,汇为江海;拳拳真情,铸成大爱。全面小康是一机集团扶贫的终极目标,今后公司仍将以扶志扶智为重点,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在帮助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同时,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向富裕的幸福路。(记者 郭健 通讯员 段婷婷)
第五篇:开展消费扶贫 助力打赢 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
开展消费扶贫
助力打赢
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省政府、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文件精神,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消费来自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以消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助力精准脱贫,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考核整改工作部署要求,坚持目标标准,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省考核反馈等问题整改工作,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进一步聚焦重点任务,进一步推进重点工程,进一步强化重点举措,统一思想,顽强作战,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实施范围
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支持对象,以购买贫困群众农特产品和服务为主要手段,动员全社会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积极跟进,鼓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优先聘用取得相应证书的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消费扶贫新格局。
三、方案实施
(一)社会力量带销。将消费扶贫纳入“十企帮十村”精准扶贫行动,鼓励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村产品和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举办扶贫产品展销会、对接会,通过集中采购、组织展销、开展扶贫产品专卖等方式,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依托国家扶贫日、中国社会扶贫网、电商平台,积极策划相关活动,发出消费扶贫倡议,推动消费扶贫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
(二)劳务就业推销。培育发展贫困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培训输出贫困地区劳动力,带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岗位信息对接、岗前技能培训、劳务权益保护等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开展劳务协作,促进贫困地区优质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对接大型企业在我镇招工,优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办厂、实施生产加工项目分包,建设扶贫车间、加工点等,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三)电子商务营销。支持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直采直销模式,积极推销贫困户特色产品。鼓励搭载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供销e家等大型电商平台,销售农特产品。鼓励在百度等知名网站宣传推广产品品牌,扩大影响力、知名度。发生较大规模农产品滞销卖难时,及时推动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应急促销。
(四)旅游带动促销。引导我镇特色产品进景区、进宾馆、进饭店,在镇域内旅游景点设立农特产品专区,打造特色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畜产品等旅游产品品牌,进行推介宣传销售。在旅游扶贫示范村设立扶贫产品购买点,打造“农业观光+旅游购物”等扶贫产业链,构建“游、购、娱、吃、住、行”一体化旅游格局,吸引旅游者体验南城县产品与服务。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和康养项目,实现旅游扶贫与消费扶贫的高度融合。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消费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
抓手,各站所各村居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抓好落实。成立镇消费扶贫工作小组,定期开展消费扶贫工作,抓好统筹协调和数据统计,明确任务,细化实化相关政策举措,制定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实施,并及时向镇政府上报销售数据和情况。
2.加强政策支持。统筹相关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重点支持供应链建设,发挥数据平台的作用。按照县人社、财政关于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的要求,对参加职业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对企业、农民合作社、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对组织劳务输出的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按规定落实补贴、补助政策。从财政列支专项资金,设立消费扶贫专项奖励资金,对参与消费扶贫有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推进贫困地区“三品一标”建设,引导和支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对特色优质农产品认证在费用上给予一定减免。
3.加强督促落实。把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常态化督导内容,重点就产销对接、活动开展、利益联结、带动效益、减贫成效等情况进行督导,跟踪落实,确保实效。将消费扶贫工作纳入脱贫攻坚考核体系,作为考核镇各单位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消费扶贫中存在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要从严惩处,确保消费扶贫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4.加强宣传推介。总结和宣传推广消费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营造消费扶贫良好氛围。在国家“扶贫日”
前后,选树一批消费扶贫工作突出的单位、企业和贫困户进行宣传表彰,营造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