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安全感(共)
晋城市综治委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改革完善“公众安全感”测评体系和调查方法,于近日高质量完成了2010年度全市社会安全感调查。
一、委托调查。2010年社会安全感满意度是列入党政综合考核的第一年。晋城市为杜绝和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确保调查结果详实准确,客观公正,在今年进一步完善测评体系,创新调查方法,采取了书面委托晋城市统计局独立组织调查的方式,并解决了调查专项经费,对晋城市六县(市、区)、开发区进行了调查员回避所在县(市、区)“推磨式”大循环调查的方式,开展年度社会安全感满意度抽样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掌握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反映和评价。
二、严密组织。为切实搞好这次问卷调查工作,晋城市统计局精心组织:一是组成了专门的工作班子,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及时制定了社会安全感调查方案;二是抽调28名派驻各县(市、区)调查监测中心的专职调查员组成7个调查组,分别由晋城市统计局科级干部带队,通过集中封闭培训,实行地域和工作地回避,佩证上岗开展调查;三是制定严格的保密纪律,要求调查员和工作人员不得将被抽中普查区和被调查户名单、调查登记结果和被调查人的有关情况向调查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透漏,如有违反,按《统计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责任查纠;四是建立了调查工作质量责任制和调查质量奖惩措施,要求调查员对本调查区的数据质量负责,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五是局纪检组、监察室对这次调查实行全程监督,确保调查结果公平公正。
三、科学抽样。为准确、客观地反映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实际感受,使抽样调查的主要指标有较好的代表性,在抽样规模上,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对象为载体,每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抽取100户,其中城镇40户,乡村60户,每户调查1人。抽样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三级抽样,即市级单位抽乡、镇、街道,乡级单位抽村(居)委会(普查区),普查区抽居民户调查群。抽户方法采用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确定被调查户,在抽中户的16周岁以上人口中抽选一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意见,并且其生日距离调查日期最近的1人确定为调查对象。
四、规范操作。这次调查,做到了八统一。一是统一事先不通知地方;二是统一调查组人数(每组4人),每县(市、区)派一个组,每组再分为两个调查小组,实行2人进一户调查方式;三是分三次统一时间开启市级单位抽样信封;四是统一调查城、乡类别时间和工作进度;五是统一调查内容,由调查员入户发放《群众安全感调查问卷》,由被调查人自己填写,填写完毕,由调查员负责收回,装入专用信封,出门前用统一印制的封条密封,晚上存放于所在县(市、区)统计局保险柜;六是入户问卷调查结束后,各调查组将装有调查问卷信封及时交回晋城市统计局纪检监察室统一保存;七是晋城市统计局组织专人,由纪检监察人员全程监督,统一开启信封,对调查问卷进行录入,并对审核无误的录入原始数据进行汇总,报晋城市委政法委和晋城市委考核办;八是调查员在基层调查期间食宿、交通车辆均由市统计局统一安排解决。
五、结果详实。这次调查,方法新、措施好、纪律严,特别是这支高素质的调查员队伍,非常能吃苦、能战斗,冒严寒,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了调查任务。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对社会安全的评价和意见,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地反映给了晋城市委、市政府,增强了今后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为晋城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涉及本区群众对居住小区及周边地区治安状况感受、对治安状况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治安问题的建议。
(二)调查样本
全区样本量有效调查户为2300户。每个街乡镇调查样本量在100-150户之间。每个社区、村保证至少7个样本量。
(三)调查方法
以街乡镇居、村委会常住户为样本框,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覆盖21个街乡镇的被访户,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系统进行调查。
(四)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居住地看:在街道居住的户占70%,在河西两镇居住的户占10%,河东三乡村居住的户占20%;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40.7%,女性占59.3%;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8-70岁之间。其中:18-25岁占12%,26-55岁占71%,56-70岁占17%。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被调查对象认为居住地社会治安状况“安全”的占93.4%,“不安全”的占5.4%,“说不清楚”的占1.2%。
与一季度相比,认为二季度社会治安状况“有明显好转”的占52.4%,“和以前一样”的占44.7%,“比以前更差”的占2.9%。具体情况如下:
(一)各街乡镇安全感及增减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13个街乡镇的群众安全感超过全区93.4%的平均值。其中4个街乡镇安全感均超过97%,依次是王佐镇、长辛店镇、宛平地区、云岗街道,满意度分别是99.1%、99%、98.4%、97.0%。安全感在全区平均值以下的有8个街乡。
根据对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群众安全感连续调查,发现第二季度,有10个街乡镇安全感上升,分别是长辛店镇、方庄地区、南苑乡、太平桥街道、卢沟桥乡、王佐镇、马家堡街道、长辛店街道、云岗街道和南苑街道;11个街乡镇安全感下降。具体变化情况如表所示:
(二)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
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
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群众安全感最高,为97.8%,大专、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安全感分别为96.2%、95.4%、93.1%、90%。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三、群众对当地社会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
(一)过六成群众在居住周边能见到社区民警
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35.9%的群众回答“经常见到”;有29.1%的群众回答“偶尔见到”;有35.0%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二)过九成的群众在近三个月没有遭受入室盗窃的侵害在问及“近三个月,您及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时,97.8%的群众选择“没有”;2.2%的群众选择“有”。
(三)九成的群众在近三个月没有遭受自行车、汽车被盗
在问及“近三个月,您及家人有没有发生过自行车、汽车被盗情况”时,90%的群众选择“没有”;10%的群众选择“有”。
(四)超八成群众受到不法侵害时会选择报案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选择“报案”的群众占87%;选择“看情况再说”的占12%;选择“不报案”的占1%。
四、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大因素
(一)流动人口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10.1%。
(二)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36.2%,居首位;“宠物伤害”次之,占21.1%。
五、群众对社会治理的建议
1、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63.6%的户认为流动人口太多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外来人口潜在危险”也是仅次于“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的另一大因素。所以被访者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53.6%的户所在小区未实行封闭式管理或没有专人值班,主要集中在花乡、南苑乡、右安门街道、南苑街道及东铁营街道。不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小区,出入人员混杂,影响群众安全感。所以,被访者建议实行小区封闭式管理或者设有专人值班。
3、加强法治道德宣传教育
从调查结果看,宠物伤害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损坏公共设施、遇到危险不能互相帮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所以,被访者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道德宣传,提高民众素质,自觉管好宠物,保护公共设施,维护社区环境。
4、增加执法部门警力
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被访者在社区内从未见过民警,1/3的人在社区内偶尔见到民警。调查中,被访者建议关部门应增加警力,增加巡逻次数,保证居民安全。
禄丰县公众安全感调查报告
来源:综合股 浏览次数:2806 添加时间:2006-8-10 16:15:30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党和国家致力抓好的一项工作。让人民群众来评价社会治安状况,评价各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而找出、找准影响当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平安和谐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005年11月,根据州的统一安排,县统计局抽选了150户城乡居民安全感问卷调查,调查汇总结果显示,对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和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90%的人认为“安全”或“基本安全”、“好”或“一般”,10%的人认为“不安全”、“较差”。调查中也反映出,我县的社会治安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希望引起重视。
一、调查基本情况
按照州统计局的要求,县统计局,县综治办认真研究,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金山镇五个社区55户城市居民和金山、土官、和平、高峰、一平浪、舍资、旧庄、广通八个乡(镇)24个村民委员会的城镇居民20户,农村居民75户,共150户城乡居民家庭,由我局派出八个人员对乡镇进行指导,对抽中的24个村委会的文书进行业务培训,再由主任、文书亲自对每个家庭中抽取一名年满16岁以上的人进行访问。在调查中我们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必须由两人同时进行调查,并签字负责。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占74%,女性占26%;16至29岁的占11%,30至49岁占68%,50至59岁的占14%,60岁以上的占7%;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17%,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2%,受过高中教育的占18%,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23%。在被调查者的职业中:工人占9%,公务员占12%,职员占9%,务农农民占45%,务工农民占3%,经商农民占3%,文教卫体人员占5%,个体工商户占4%,无业(失业)人员占6%,离退休人员占3%,其他占1%。
二、社会治安总体状况评价
(一)社会治安总体评价
对社会治安总体评价,调查方案设计了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有50%的人认为“安全”,40%的人认为“基本安全”,10%的人认为“不安全”。
2、对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有49%的人认为“好”,38%的人认为“一般”,13%的人认为“较差”。
3、对当前那一类治安问题最影响公众安全感的问题,有34%的人认为是“公共秩序混乱”,30%的人认为是“刑事犯罪”,29%的人认为是“交通事故”有7%的人认为是“火灾”。
4、在被访者今年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与去年相比较时,70%的人认为“有明显好转”,27%的人认为“和以前一样”,3%的人认为“比以前差”。
5、被访者认为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有61%的人认为打击“有力”,38%的人认为“不太有力”,1%的人认为“不力”。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表明,90%被访者查对我县的社会治安状况是满意的,充分肯定了我县的社会治安总体状况是好的。
(二)社会治安环境的评价
社会治安环境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群众的安全感建立在对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的真实感受上。通过调查,结果如下:
1、被访问者住地是否有治安岗亭(警务站)或门卫室,有49%的被访问者回答“有”,51%的被访问者回答“无”。被访者住地是否有治安巡逻,有77%的被访问者回答“有”,23的被访问者回答“无”。
2、在调查所在地的学校周围治安秩序时,有58%的被访问者认为“好”,34%的被访问者认为“一般”,4%的被访问者认为“差”,4%的被访问者“不了解”;在调查车站治安秩序时,有29%的被访问者认为“好”,51%的被访问者认为“一般”,7%的被访问者认为“差”,13%的被访问者“不了解”;在调查大企业(工厂、矿山)周边治安秩序时,有23%的被访问者认为“好”,45%的被访问者认为“一般”,5%的被访问者认为“差”,27%的被访问者“不了解”;在调查公共场所(商场、影剧院)治安秩序时,有35%的被访问者认为 “好”,48%的被访问者认为“一般”,6%的被访问者认为“差”,11%的被访问者“不了解”。
3、在问及对公安机关(派出所)、人民法院(法庭)、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五家机构的工作是否满意时。
(1)对公安机关(派出所)的工作,有17%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5%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1%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6%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其中:对社区住地民警的工作评价情况是: 一是对“民警上门走访服务”,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0%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7%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二是对“民警服务态度”,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5%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8%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三是对“暂住人口管理”,有12%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2%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5%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0%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2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四是对“调解邻里矛盾、纠纷”,有 19%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0%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9%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五是对“报案出警及时性”,有18%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0%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5%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8%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六是对“案件回告执行情况”,有12%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4%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24%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2)对人民法院(法庭)的工作,有14%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9%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17%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3)对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有17%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8%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1%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2%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22%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4)对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有16%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4%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5%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12%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5)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有22%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7%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7%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通过多年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我县社会治安环境逐年好转,社会治安总体环境良好,大多数群众感到满意。
三、群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对增强公众安全感的意见
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社会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使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一)群众关注的主要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公众所关注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有22%的被访问者最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有17%的被访问者最关注“社会治安”问题,有17%的被访问者最关注“教育”问题,有13%的被访问者最关注“社会保障”问题,有11%的被访问者最关注“腐败现象”问题,有7%的被访问者最关注“住房”问题,有6%的被访问者最关注“失业、下岗”问题,有4%的被访问者最关注“两极分化”问题。
2、对目前社会治安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调查,有22%的被访问者认为“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突出,有 20%的被访问者认为“入室盗窃”现象突出,有16%的被访问者认为“制假贩假”现象突出,有13%的被访问者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突出,有12%的被访问者认为“吸毒贩毒”现象突出,有12%的被访问者认为“抢窃、抢夺”现象突出,有3%的被访问者认为“流氓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现象突出,有2%的被访问者认为“制黄贩黄”现象突出。
3、对当前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39%的被访问者认为“效率不高”,有7%的被访问者认为“工作推诿”,有6%的被访问者认为“执法不公”,有5%的被访问者认为“态度生硬”,有5%的被访问者认为“其他”,有4%的被访问者认为“警容风纪不整”,有2%的被访问者认为“耍特权”,有14%的被访问者认为“贪赃枉法”,有30%的被访问者“不了解”。根据以上调查情况表明,目前群众最关注的治安突出问题是“外来人员违法犯罪”排在首位,其次是“入室盗窃”,再次是“制假贩假”,第四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第五是“吸毒贩毒”。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是“环境污染”排在首位,其次是“社会治安”,再次是“教育问题”,第四是“社会保障”。群众普遍认为当前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照突出程度是“效率不高”、“工作推诿”、“执法不公”和“态度生硬”。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居民关注的是居住地附近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子女的“教育”,和自身权益、分配、医疗以及今后的“社会保障”、出行的“交通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充分表明城乡居民需要更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已对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对加强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增强公众安全感的几点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广大群众十分关心我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就如何增强公众安全感提出许多建议。有26%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加强巡逻”,有21%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有11%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加强青少年教育”,有11%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公正执法”,有8%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提高警察素质”,有6%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增加街面警力”,有6%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迅速破案”,有6%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鼓励“见义勇为”,有3%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改进警察装备”,有2%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改善警民关系”。
另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比如:在回答“您或您的家人遇到矛盾纠纷,您首先找那个组织解决”的问题时,79%的人首选“社区(村)协调组织”,12%的人选择“政法机关”,9%的人选择“政府有关部门”,这表明法律意识宣传不到位,仍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不愿或者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矛盾纠纷时,往往采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还有,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17户居民遇受过不法侵害,却有4户未向公安机关报案。不断加强我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还将是我县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认真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一是要不断强化部门职能,扩大对群众的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二是不断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我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践证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弹性较强的工作,抓与不抓,抓的强与弱、好与不好,都会及时显现出来。三是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善服务态度,牢固树立起良好的部门形象。四是依法从快、扎实有效解决好最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公共秩序混乱”、“刑事犯罪”、“交通事故”、“火灾”等方面和目前社会治安中最为突出的“外来人员违法犯罪”、“入室盗窃”、“制假贩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做到常抓不懈。五是不断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为打造平安禄丰,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二篇: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年级 一年级班级材料902姓名:王鹏学号:090520220
实践单位:陕西华山化工集团塑业有限公司及生活小区
实践时间:2010-8-1至2010-8-4共四天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保持优良的城乡环境和治安秩序,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为了准确、客观地查找出此地群众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的反映以及对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的真实感受,进而找出、找准影响当前本地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进行了对华山化工集团塑业公司及生活小区群众的社会安全调查。
华山化工集团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华县瓜坡镇建厂,塑业公司是其下属企业,陕西华山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化肥工业百家重点骨干企业,具有三十五年经营历史,塑业公司主要负责生产化肥包装袋。
二、实践内容:
主要内容涉及本区群众对居住小区及周边地区治安状况感受、对治安状况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治安问题的建议。
时间:8月1日至8月3日 内容:联系塑业公司有关负责人,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
地点:华山化工集团塑业公司
时间:8月3日至8月4日内容:收回发放的问卷并向生活小区内人员发放并填写问卷地点;华县瓜坡镇华山化工集团生活小区
八月一日,我拿着问卷来到了华山化工集团塑业公司,找到了负责经理,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此次来的目的,希望他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进行社会实践的调查,也是帮助我完成假期的作业。进行相关的情况了解后,鉴于园织工非本小区内人员,并且她们进行机械操作,不便于打扰发放问卷,所以调查人员主要是办公人员,与此同时,也缩小了我的调查范围和增加了地域性。
随后,跟随经理来到一些办公室,向在场人员发放了问卷,鉴于人员较多,填写需要五分钟左右时间,加之并非人人当时都有空,经协商后,计划于八月三号再来次收回问卷并获得公司的鉴定盖章。
八月三日早,再次来到公司收回问卷的同时,向经理再次表示感谢,谢谢配合,并获得了公司盖章。八月三日至八月四日,将剩余问卷拿到生活小区内当场找人员填写,截至八月四号晚,所有问卷填写完毕。调查活动结束。
三、实践调查结果: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60.0%,女性占40.0%
男性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64.5%,女性为52.8%,男性比女性高11.7个百分点。
“与个人安全有关的事件”最影响个人安全感,占66.1%;其次,35.3%的人选择“社会环境、秩序混乱,如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汶川地
震”,最后,“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等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也占据
了22.2%的比例。
72.2%的群众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宿舍或小区配备巡逻人员。
通过本次社会安全感的问卷调查,发现问题主要如下:
1、72.2%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居住区的安全状况仅为一般。11.1%的人甚至认为很差。
2、88.9%的人曾遭遇过盗窃、诈骗等不法侵害。
3当在公交车上或其他公共场所看到陌生人被抢劫或遭小偷时,75.0%的人很想出手相助,但又不敢出手,最后也只是在一旁看热闹。
4、车站码头、学校周围、娱乐场所、甚至居住点周围都被认为是最缺乏安全感的场所。
5、所有的调查群众对当地政府部门在治安方面的工作仅为一般,三分之一的群众甚至不满意
群众认为居住区最大的治安问题:交通安全、抢劫、校园暴力、外来人
口、矛盾纠纷协调等将军
(四)、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
盗窃抢劫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88.9%,居首位;
政府机关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83.3%的人选择了“政法机关公正执法、为民服务的教育力量”,居第一位,“矛盾纠纷调解力量”也占了33.3%的比例。
法制宣传教育
其次,61.1%的人选择了法制宣传教育。
外来人口
此外,38.8%的人选择了“外来人口管理”,居第三位。
(五)、公众认为目前增强安全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大力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平安创建工作,我镇治安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但当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刑事犯罪不断增多,社会治安状况离公众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调查表明,增强安全感,当前应优先解决的问题,根据被调查居民的看法和意向,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1)小区方面
加强小区社会治安管理,小区全封闭式管理,设立门卫制度,加强门卫责任,全天24小时值班,非本小区的人员进入需要登记,小商小贩不得进内,车辆进出需要经过检查。所有居民应该安装防盗门红外线防盗系统,小区居民应该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加强保卫。小区内禁止养烈性犬,家养的宠物狗猫应该大预防针,一旦有人被宠物咬伤,应立即上医院。
(2)火车站汽车站方面
加强街头巡逻警力,提高街头治安民警的责任,加强治安巡防,看到可疑人员应该秘密监视,倡导旅客按秩序排队进站上车,减少小偷行骗的机会,健全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解决旅客之间的矛盾。对于小偷决不姑息,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传授旅客如何识别行骗、小偷的伎俩。向旅客发放安全常识宣传单,接到旅客报警之后应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提高破案率。
(3)司法从机关和公务人员方面
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4)外来人员方面
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之所以倾向于组成基于地缘与业缘的团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保障外来人员的人生安全,对于经常在本市区居住的外来人员可以上户。切实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5)舆论方面: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
(6)受害者方面
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长期以来,刑事司法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注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国家利益,而忽视被害人权利保障,这些往往使被害人在受害后处于无助状态,导致其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
(7)公民方面
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时刻小心小偷、抢劫,平时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公民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8)社会法制方面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浮梁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9)法制宣传方面
政府机关及公检法人员应该经常以各种方式如发放传单、开展法律讲座、发放光盘磁带等向广大公民讲解法律安全知识,了解各种威胁公民安全的违法活动,并使公民掌握安全防范措施,以便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能降低自己的受伤害程
度。
(10)违法犯罪人员方面
社会上有一大部分犯罪人员有前科,因此应该特别向这些人员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讲座,看记录片等方式改变他们头脑中的不正确观念,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降低他们在出狱之后继续从事违法犯罪的概率,以此提高公民安全感。
(11)社会基层人员
社会基层人员是最有可能威胁社会治安和公民安全感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社会治安。切实保障基层人员的生活问题,解决好基层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是提高社会治安和人们社会安全感的根本途径,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四、实践总结:
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都有呆提高,社会治安仍有改善的余地,近几年来也看到了国家在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国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稳定社会。七月五号新疆事件发生之后,国家第一时间做出指示,并严厉惩罚了违法犯罪人员。胡锦涛书记亲自去新疆视察,稳定那里的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社会安全感等和人们的经济收入有紧密的联系,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方面得到改善,社会安全感才有更大的提高。因此搞好经济建设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才会更高。
在文章最后需要加以强调的是,“社会危机感”是和“社会安全感”相对立的概念范畴。社会中如果安全感较高,危机感则较低;反之,危机感则较高。但安全感并非越高越好。对个人来说,过高的安全感会削弱人的竞争意识,不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妨碍个人的自我实现;同样,社会安全感过高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过高的社会安全感可能出现在两种类型的社会中:一是像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那样,通过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人为缩小社会差别,这种由平均主义带来的高安全感销蚀了人们的进取心,不利于生产者潜力的发挥,导致社会生产停滞不前,整个社会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二是像北欧国家那样,过分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使个人的进取精神大大减弱,社会活力不足。同时财政压力巨大,社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适度的社会危机感和良性的社会安全感相配合,才能在社会中营造既友善又积极的氛围,而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第三篇:关于社会安全感的问卷调查
关于“社会安全感”的调查问卷
1.你认为当你外出坐车或者做公交车、私人车时你觉的安全吗?
A、非常安全B、还可以C、非常担心D、恐惧
2.当你黑夜单身一人走在龚家湾的街道上,你觉得害怕吗?
A、很害怕B、很害怕,但是假装不害怕C、没有一点压力
3.当你在人群密集的广场,展览会你觉得这些地方安全吗?
A、很安全,人多力量大 B、不安全,万一发生问题我们中国人团结力差
C、很不安全,容易引起恐怖分子的注意 D、没有想过
4.当你身在火车站,汽车站时有没有想过一下问题?
A、流行感冒病毒问题B、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
C、恐怖暴力袭击问题D、警察执法安全问题
5.当你独自一人回家时,乘坐的汽车半路坏了,又到了晚上,你的状态是?
A、很淡定 B、恐慌 C、极为恐慌 D、由此联想到汽车安全问题
6.公交车上看到小偷在偷一位女士的钱包时,你的状态是?
A、上前提示一下小偷 B、上前提示一下女士 C、大叫着火了着火了 D、视而不见
7.当你在小学校园内看到有大同学欺负小同学时你的举动是?
A、上前帮弱者一把 B、上前制止并讲大道理 C、视而不见 D、打110报警
8.当你在火车站看到有人携带管制刀具、雷管炸药时,你的举动是?
A、报警并告知事情的过程 B、跟随可疑人员 C、直接前去打招呼 D、逃离现场,走向反方向
9.当你在食堂吃饭时看到食物中有明显的人体难以消化的杂物,你的举动是?
A、不吃了,走人 B、告诉做饭的工作人员 C、告知同学并传播 D、视而不见
10.当你发现你的同学或者朋友在组织一场犯罪活动并且发现了你知道这件事,而要挟你不要告诉其他任何人,否则什么什么..你怎么办?
A、不知道听从他们的 B、报警 C、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在报警 D、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
11.看到当代大学生谈恋爱,你的看法是?
A、正常B、不正常C、很幸福D、影响学习影响未来
12.看到兰州交警你的感觉是?
A、温和B、气愤C、没印象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D、害怕
13.你看到网络上有黑客盗取了你的扣扣或者其他帐号密码时,你的举动是?
A、也想当黑客以毒攻毒B、找大神与黑客搏斗或破坏他人 C、报警 D、无奈
14.你看见有人利用职权、收财办事时你当时会怎样想?
A、正常现象 B、腐败现象 C、报案D、只是过路人
15.有人考试作弊,你认为这对国家教育影响怎么样?
A、很严重B、不影响C、不知道 D、有利有弊
16.你看到你和别人学历差别之悬殊,你的感觉是?
A、无奈B、气愤C、失落D、没事
17.你看到很多学生在抽烟,你的想法是?
A、抽烟比较流行 B、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要抽烟? D、为祖国的未来而担忧
18.你觉的家里安全还是学校安全?
A、家B、学校C、一样D、都不安全
19.你觉得你在未来5年内,你能否靠自己的实力在兰州买套房子,或者车?
A、不知道 B、房价盘升不敢想 C、有信心 D、不能
20.你对国家主主席这次处理新疆恐怖事件和新疆的发展问题的看法是?
A、很好 B、不满意 C、为什么发展看重的是新疆而不是甘肃 D、新疆问题关乎着我国民族的长治久安,值得支持。
21.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030112107 黄静静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老师曾讲过:“党在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此后,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关心时事的大学生,我注意到近年来各种盗窃,食物中毒,打架斗殴等不和谐对的事件出现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体却也是现在的弱势群体,发生在校园中的各种不幸事件,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社会失去信心,大学生对社会安全感的需求日益迫切。
“社会安全感“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在我国一直强调要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但仍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安全感意识的强弱,建立学生中的信任关系,使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和谐更具有深刻意义。
针对这一现状,我小组就我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社会安全感的调查与分析,以便于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组设计的问卷一共设计了11030112107 黄静静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个问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以及自由回答题,我主要从社会安全和校园安全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社会安全的角度:
是否会帮助陌生人不会, 10%肯定会, 23%肯定会看情况而定不会看情况而定, 67%
表一
维护治安人员的满意度8%23%22%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47%
表二
030112107 黄静静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表三
表四
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给予他们安全感的能力并不是特别有的信心。在表二中有22%的大学生对维护治安人员非常满意,47%的大学生对维护治安人员比较满意,也就是说满意度达到了69%。最然超过了50%,可以对于一个一直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个比重并不算高。还有39%的人对社会治安的维护表示不满意,所以我国的公安机关还是要不断改进工作,从而来真正的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正因为社会没有能够给大学生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在表一中就体现出来大学生在遇到陌生人请求帮助时只有23%的学生有信心相信陌生人,选择帮助他们。而选择视情况而定的人占到了67%,这说明同学们对陌生人还是保持一定的警惕性的。对陌生人保持警惕是有必要的,但同时也说明了其本身缺乏安全感。因为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足够安全感。这与表二所显示的结030112107 黄静静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果也是相吻合的。具体进一步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参考表三。据表三显示,最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因素中,人身伤害最高所占比重达到34%,其次是打架斗殴占到了28%,然后是盗窃,勒索分别占到了18%,14%。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应该意识到问题所在,应该从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角度出发。再根据表四所显示的数据,其中医疗,食品,交通,财产并列占了17%的比重,所以应通过从医疗,食品,交通,环境,财产等方面进行改善,并通过有效的社会秩序与完善的治安防范措施有目标的去净化社会,校园环境,让同学们感安全。同时社会环境的改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大学生也意识到了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校园安全的角度:
学校安全程度不安全, 7%一般安全, 15%非常安全, 13%非常安全比较安全一般安全不安全比较安全, 65%
表五 030112107 黄静静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表六
表七
根据调查我校学生对我校的校园治安还是比较满意的,有78%的同学认为我们学校还是安全的,并且根据调查显示有95%的学生没有在学校宿舍丢失或被盗过贵重物品,这一结果与图表所显示的也是相吻合的。可是还是有少数同学反映存在问题的,可综合表六,表七影响校园安全感的因素以及对学校食堂食品的满意度度去考虑改善措施,其中食品安全因素在影响校园安全感的因素占到了25%,而对学校食堂食品的满意程度仅有36%,因此学校应该在食品问题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进一步在影响学校治安因素的题目中,有4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警力松散,30%同学认为非本校流动人口太杂,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也应该加强管理,有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巡逻,控制外来人口的进出。同时医疗,交通安全,校园治安等因素也不容小030112107 黄静静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觑,在社会安全中也提到了医疗,交通,食品等因素,这不得不让学校对这些问题更加小心,花费更多精力去改善校园环境,因此学校还要再接再厉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我校大学生培养社会安全感的建议与意见: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同学之间交流,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45%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 45%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同学之间交流,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34%增加校园治安人员增加校园治安人员, 83%提高公民防范意识提高公民防范意识, 67%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56%
对于这道开放题,我们进行了总结,综合各方面因素发现,学生还是提了很多有建设性意义的宝贵意见。我校学生认为增加校园治安人员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有87%的学生认为应增加校园治安人员。作为大学生,校园是我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认为应增加校园治安人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可是我认为,有效地安全管理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增加人手的同时,也要有有效地管理制度。同时,国家也要加强法制宣传进而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还有34%的同学认为应该提高执法者的素质能够030112107 黄静静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帮助他们建立社会安全感。这些意见都是有可取性的,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当中,都应该给予充分的保护。社会安全感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安全感,保证正常的生活状态。
经过调查,我认为要想帮助大学生建立社会安全感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各项职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社会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能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学校也要不断完善其管理体制,为学生的安全考虑,不能仅仅满足学生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要从自身出发。充分利用积极的外部条件从而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杜绝腐化思想的侵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班级:0301121
专业:英语师范专业
学号:030112107 姓名:黄静静
第五篇: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 经济会发展 的 “ 黄金机 遇 期”,同 时 也 是 “矛盾凸显期 ”,人 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 为 安 全 感 是 一 种 主 观感 受,而 非 客 观 实体 ;第二,其 感受 的 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 众 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实践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
3、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4日至8月 17日
4、调查的地点: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5、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三、社会实践结果
1、调查概况
关于所在社区治 安 状况 的 总 体 评 价,在 对 问 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 回 答 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 和 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安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居民认为社会秩序“很好”和“比较好”的比明显高于上述两次调查,而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 对 于 安 全 感 的 测 量 方 面,对 于 问 题 :“是否敢于深夜在自己住区附近单独一人行走?”的回答中,夜间敢于在社区内走路的比例高达73.4%敢于在其他地方行走的比例达到49.4%。这次结果与98年的全国调查中相比,下降了8.3%。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案件类型及所占比例为:侵犯财产案件46.3%,暴力伤害案件42.9%,扰乱公共秩序9.5%,其它1.4%。可见“侵 犯 财 产性 案 件 ”对 居 民影 响 最 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们对个人财产的重视程度最高。在居住小区的管理方式上,“有 保 安 ”的 小 区 居 民 对 小 区 的 安 全 评 价远远高于“无保安”的小区。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15.9%的受访者回答“经常见到”,有40.1%的受访者回答“偶尔见到”,有45%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在“近三个月,您及您的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的问题上,97.8%的受访者选择“没有”,2.2%的受访者选择“有”。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你会不会选择报案?”的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报案”,12%的受访者选择“看情况再说”,选择不报案的占1%。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安全感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受访者教育程度越高其安全感就越高,相反,则越低。
3、影响受访者的安全感的因素(1)流动人口在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影响社会安全的最大原因?”的问题时,63.6%的受访者回答“流动人口太多”,受访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工的数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有关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不满。(2)治安案件
根据从各个受访者得到的意见可以看出,所居住的社区内是否发生过治安案件对于受访者对小区安全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感也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发生过刑事或者治安案件的社区的受访者对于其居住社区的安全评价明显比有发生过的社区的评价明显高一些。(3)警力不足
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社区的警力严重不足,受访者认为公安人员对该地区的管理力度不够,认为公安人员的日常巡察的职责执行得不够、对犯罪的打击度不够。
四、社会实践结论或体会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因素的判断。
1、维护政治安全
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府要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待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要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几时删除有害信息。
2、维护社会安全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建议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应该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把各种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篇二: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前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一、调查基本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
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的公民
3、调查的时间:2012年8月17日至2012年8月20日
4、调查的地点:各商店、政府办公处、学校、工地办公室、广场
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上看:男性占63%,女性占37% 从调查对象年龄上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占53%,31-55占38%,56-70占9%
二、调查结果
1、调查概况:关于对所居住地的地方治安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认为你所居住的地方治安好吗?”的回答中,认为“非常安全”和“安全”分别是7%和44%,认为“一般”的为32%,认为“不安全”和 “很不安全”分别为15%和2%。关于安全感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您认为晚上独自一人出去安全吗?”的回答中,觉得安全的敢肚独自一人出去的占75%,明显对社会的放心程度比较大。对于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中,影想社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我所调查的几个因素中.“地区治安问题”18.75%“就业问题”14.58%“媒体的社会报告问题”6.25%“物品价格问题”16.17 %“食品安全问题”31.25%“看病难问题”12.5%,还有0.5%其他原因如贫富差距的、社会稳定、和个人情感问题等。同时对于社会上不安定因素方面,“您觉得社会上不安定因素多吗?有没有影响到您的生活?”的问题,“多,暂时没有影响到我的生活”43.3% “多,让我很担心,受影响”16.67%“ 不多,属于正常现象”33.33% “不多,但是影响很大”6.67%。说明社会稳定性还是很不错的。在问及“您信任公安及相关社会保卫人员吗?”完全信任,很有作用10%有时信任,看具体的事70% 不信任,作用不大5% 这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15%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男性安全感为94%女性为92%(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的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的安全感为89%
三、我的结论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有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就,即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消费环境、劳动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等因素的判断。
为此,我得出以下结论。
1、社会问题依然存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有很大的保障,基本问题不用担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各种问题使人们觉得她们所生活的社会不安全。
2、基本生存问题是影响因素之一
影响到安全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身边的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到了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水平的质量要求也明显增高。同样对于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是占很大的比例
3、不同群体的安全感不同篇三: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2012-1-29(调查与网上资料)
通信102 一社会安全感的定义(百度百科)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二实际调查
调查问题:对于社会安全问题,包括人身、财产、交通等的安全问题,你有什么切身的体会以及感想?(下面是几个典型)吴秀梅(高二学生):说实话,不太了解什么是社会安全感。不过感觉东台这边还蛮安宁的,不会像西部或中部地区总是发生一些校园抢劫或杀人之类的安全事件。交通安全方面倒是比较值得注意,车祸常有发生,更别说小的事故了。还有网络,沉溺与网络的太多,游戏甚至一些不入流的东西都让人担心。沈琦(大二学生):总的来说勉强还行。这些安全问题总是避免不了的,像前段时间出现的震动全国的南京枪杀案,嫌疑犯仍在逃亡之中,确实让人心有余悸,不过也不会因此就人心惶惶,整日担惊受怕的。在我的家乡以及校园中,整个治安问题还是行的,至少在我身上没有发生过劫财的事。凌月(研究生):是有担心的。首先来自于就业的压力。虽然是研究生,可是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早已退出了那个辉煌的时期。二是财产安全。就拿自己来说吧,从上大学起,在公交车上手机就少了两个,身边很多男生的电脑都少过。再者,车祸天天有,各地的报导不绝于耳。王涛(居民):其他到没什么可担心的,就是家里财产??入室偷窃太常见了,常常有抓不到人,像我们这个单元已经不止一次被偷过了。
王晓红(居民):交通安全。如今路越来越多,私家车越来越多,这安全啊,就算严格遵守交通安全,也不一定能平安,我有次就是突然被后面的电瓶车撞到,现在出去还是有点后怕。
三调查总结(百度百科)
(一)流动人口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10.1%。
(二)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36.2%,居首位;“宠物伤害”次之,占21.1%。
(三)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网络安全”也成为对大众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
(四)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还来自于政府对于公民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例如老有所养,当一位公民时刻害怕到老年无法生存时,那么他就对这个社会没有安全感;病有所医,大病无钱治疗,社会不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时,那么此时的社会安全感也无从谈起,等等。所以说,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重视程度也从一定方面决定了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五)政府赋予公民权利的多少也会影响公民的社会安全感,当公民得不到应有的权利时,公民会感觉被社会抛弃,不相信、不赞成、不支持政府的所作所为,那时的安全感更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