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0]47号 【发布日期】2000-04-10 【生效日期】2000-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意见
(2000年4月10日苏政发〔2000〕4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现就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提高认识,摆正农村信用社在整个经济金融工作中的位置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省主要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为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9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达1738个,存款余额超千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3.4%,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名列第四。贷款余额638亿元,全省约80%的农业贷款、65%的乡镇企业贷款由农村信用社提供。特别是在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农村信用社作为我省县及县以下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农村信用社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农村信用社作为整个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具备的特定的体制优势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承担起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责任。要及时掌握辖区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当地农村信用社发展。
二、二、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
与农业银行“脱钩”以后,全省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初步规范了管理体制。目前,要进一步按合作制的要求深化改革。首先,要在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以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我约束为基础,由市、县联社行业管理,省级协会自律管理和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管的合作金融管理体制。要加快市联社组建步伐,发挥省辖市联社的行业管理作用。按照经济、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机构网点,提高规模效益。二是继续完善合作制。努力使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县级联合社和基层社要进一步增进合作制实质,广泛吸收需要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和各类私营业主成为农村信用社社员,提高社员入股金额,扩大资本金规模,增强抗御风险能力。三是改进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质量,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要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把入股社员和广大农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高速和产业化经营,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和养殖业发展,积极支持乡镇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要简化贷款手续,改进贷款方式,主动上门服务,保证满足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要。四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建立扭亏增盈责任制,严格考核、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岗位规范和相互制约的操作程序。上年亏损的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费用要由县(市、区)联社逐项实行实额控制。
三、三、落实政策,积极扶持,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力
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从2000年开始,省政府按全省农村信用社征缴的营业税额地方部分的一定比例,设立专项农村信用社风险补偿资金。重点补贴经营比较困难、高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统一用于冲销呆帐或弥补历年亏损。各县(市、区)、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要存在当地农村信用村。各级政府要运用行政和司法等各种手段,支持和帮助农村信用社收贷收息和将抵贷资产变现,提高贷款质量。有关部门要优先受理农村信用社贷款抵押物的登记、担保等手续,按省物价局核定标准的三分之一收取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中除工本费、财产保险费外的其他收费;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为农村信用社增加贷款提供保障。
四、四、加强领导,理顺关系,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加强和改进对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县以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领导干部实行垂直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有关部门根据中发(1998)9号文件精神提出。各地要积极关心、支持、帮助当地农村信用联社做好政治思想、组织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工作。农村信用社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尊重农村信用社经营自主权,不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经营。各级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要抽出一定精力抓农村信用社工作,定期听取农村信用社工作汇报,帮助农村信用社协调各方面关系,组织有关部门解决当地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及所属各部门都要把办好农村信用社当作当保证当地经营稳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为农村信用社开展经营、发展业务提供方便。除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应缴税费外,各级、各部门不得再向农村信用社征收和摊派各种费用和款项。要规范企业改制的程序,凡涉及信用社债权和款项。要规范企业改制的程序,凡涉及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时,必须征求信用社同意后,有关部门才能审批改制方案。要坚决纠正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
五、五、从讲政治的高度,经常关注农村信用社风险,确保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
目前,部分县(市、区)农村信用社会风险比较集中,个别农村信用社风险比较突出,不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各地要根据中央关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由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经常关注高风险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从讲政治的高度维护当地农村金融循序的稳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督促当地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逐个制订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支付困难的农村信用社保兑付预案。如果农村信用社发生挤兑**,当地要启动紧急预案,组织资金确保兑付,并组织力量维护秩序,以最快的速度平息**。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1]143号 【发布日期】2001-10-29 【生效日期】2001-10-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苏政发〔2001〕143号2001年10月29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江苏经济社会的综合优势,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旅游大省建设成为旅游强省,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
1、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市场前景看好,旅游业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繁荣地方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
2、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把江苏建成旅游强省。力争旅游增加值到2005年比2000年翻一番,占全省三产增加值和GDP比重达到10.5%和4.2%;2010年比2005年力争再翻一番,占全省三产增加值和GDP比重分别达到12.9%和5.8%,使江苏旅游业在“十五”乃至今后更长的一个时期内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二、科学规划,规范审批,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引导高层次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相适应,实事求是地评价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状况,要善于把握本地区旅游业的特点、发展阶段,充分反映地方旅游资源特色,贯穿改革创新精神,按照“宏观调控、区域衔接、发展精品”的要求,加快完成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环太湖、沿江、沿海分区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地区旅游规划要与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同时还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系统、环境保护、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要重视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旅游发展规划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计划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权威性。要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计划部门要会同旅游、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城市规划,抓好旅游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的管理工作。不仅要重视旅游发展规划,也要抓好旅游区的开发规划和项目建设规划以及环境和生态保护规划。经专家编制、论证并经法定程序通过的旅游规划必须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要加强项目管理和规划的实施监督,提高项目策划水平,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地要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项目审批的必要依据,在规划指导下做好可行性研究,并建立“十五”重点旅游项目储备库,促进旅游发展规划的落实。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度假区等大型旅游项目,开发单位在上报计划部门审批立项时,应事先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并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报批。
三、三、广开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5、增加政府对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投资。从2001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旅游开发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旅游景区项目开发建设、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益性设施、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资源保护项目。在资金分配上,向苏北、苏中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制定旅游规划的城市倾斜。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加大对本级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
6、鼓励旅游企业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探索尝试利用外资的新形式。鼓励旅游企业大力进行股份制改造,有条件的企业尽可能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积极争取条件上市,实现快速融资。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市场融资方式。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政府间投资、国际金融机构优惠贷款,以补充国内资金的不足。
7、加大对旅游项目用地的政策扶持力度。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租赁、拍卖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一次性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有困难的,可分期付款,一般在3年内缴清;有特殊困难的,在5年内缴清。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缴纳。国有、集体旅游企业改制时有关土地处置参照同级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政策执行。
8、加大对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投入。认真贯彻《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依法征收旅游事业发展费。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旅游事业发展费征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政发〔1996〕58号)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事业发展费的收缴和使用管理。各类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包机公司、旅游饭店管理公司、旅游贸易公司、旅游广告公司、旅游景点、旅游定点餐馆、商店、娱乐场所以及旅游度假区内的各类经营单位均按计税营业额的1%,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旅游商贸企业按销售额的0.5%,计算缴纳旅游事业发展费。面向住宿设施、旅行社、旅游景点和旅游定点单位全额征收旅游事业发展费,用于旅游形象宣传。省财政、税务、物价部门和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市、县旅游事业发展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省财政从2002年起至2005年,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旅游形象宣传经费的补贴。各市县财政每年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旅游宣传促销。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的业务培训。凡在我省境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一律执行旅游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四、四、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9、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对有旅游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要按可持续发展原则,先规划,后开发,突出文化品位和个性。支持有条件的景点申报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积极培育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教育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要围绕沪宁高速、京沪高速、苏北古运河和沿海旅游资源开发,开辟纵向旅游线路,衔接苏南旅游线。要加快发展苏北旅游业。各地要认真策划、精选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较高的重点旅游项目,集中力量,加快开发,形成我省新的产品优势,增强旅游发展后劲。
10、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十五”期间,全省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改变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要整合全省旅游资源,发挥旅游度假区的辐射作用,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为地区招商引资服务、为开放型经济服务。要在省级旅游度假区中,择优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可比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规划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建立旅游扶贫试验区,各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
11、大力推动旅游商品的开发与销售,不断提高旅游商品在全省旅游业创收、创汇中的比重。加快设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质优价廉、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旅游用品。对于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其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实计入管理费,其中国有、集体企业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的应纳税所得额。对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及文物保护等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利用文物设施和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旅游项目的旅游单位,要从每年的景区景点门票收入中安排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本景区的文物保护,专款专用。
五、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12、国有大中型旅游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活力和动力。组建一批综合性和专业化的旅游企业集团,发挥管理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网络化经营,形成规模竞争优势。鼓励国有中小旅游企业加快改制、转制和资产重组,采取股份制、公有民营、出售、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要加快旅游景区市场化进程,逐步实行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13、关于旅游企业水、电价格问题。主营旅游的企业用水一律视同商业企业用水定价。旅游企业排放污水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环保部门不再征收污水排污费。旅游企业的电梯、空调及其它设备的动力用电单设电表,按工业电价收费。对国际旅行社创汇继续实行奖励制度,对年结汇额在30万美元以上的省级国际旅行社,每结汇1美元奖励0.08元人民币。奖励金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14、为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增强旅游企业发展后劲,旅行社发生的新产品开发费用可在管理费用中按实列支。对旅游汽车公司、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经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用于旅游接待客运的定点车船,在征收客运附加费方面执行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旅游车船公司联合体,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经营资质等级,满足旅游客运需求。根据旅游汽车营运特点,交通部门在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中对旅游车船公司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
15、努力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通过资本、管理、技术合作等形式,开办旅游经营项目,加快旅游企业与国际接轨。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到海外开办、经营旅行社、饭店和其他旅游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六、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16、实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创新促销手段,提高促销效果。组织新闻、文化、广电、出版、外事、侨务、对台等部门多渠道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会展旅游,广开客源渠道。旅游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内外促销活动,积极参加世界性的旅游交易会、博览会,有计划地邀请国际国内旅游组织、旅行商、记者来江苏考察采访,宣传江苏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要积极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交易会,组织区域性旅游交易会,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引导旅游企业建立有效的旅游促销机制,扩大对外宣传。要积极推进江、浙、沪、皖和东陇海沿线区域内的旅游合作,实行资源互补、市场共享,互动发展。
17、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发展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实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和市场创新。要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及时把握旅游者的需求动态,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
18、大力实施《江苏旅游倍增计划》。要切实落实带薪休假规定,不得以不休假为由向职工发放或变相发放钱物。积极推行奖励旅游制度,鼓励企业对有贡献的职工实行奖励疗养旅游。大力发展假日旅游,并把假日旅游与商业贸易、餐饮、电信、交通、休闲娱乐等假日消费结合起来,拓宽营销方式及渠道,使各类资源共享及互补,积极挖掘市场消费潜力,形成假日经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合力。大力开展教育旅行,把在大、中学生中开展教育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七、七、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19、要切实加强对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计划、经贸、交通、文化、电信等部门引导和鼓励企业抓住假日契机,积极开拓市场,为旅游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旅游、贸易、交通、文化四大假日经济的互动发展。要充分发挥省旅游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作用,重点解决国道、省道至旅游景区道路和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主要客源地和出境游目的地的包机和直达民航航班的开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安全管理制度的制订,旅游限制性政策、旅游企业各种不合理负担的清理和整顿等问题。出入境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获得境外旅游团队在我省主要口岸城市入境的落地签证审批权。
20、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旅游价格管理,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
21、加强对旅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市场准入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凡从事旅游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在旅游景区(点)从事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严禁无照无证经营。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
22、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过硬的旅游业队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大力推进岗位培训,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建立选拔任用人才的激励机制。
23、要切实加强旅游安全保卫工作,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公安、交通、工商、卫生、环保、建设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经常组织力量,对旅游风景区和旅游城市的社会治安、交通疏导、运输安全、卫生防疫、紧急救援、环境保护以及消防设施等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杜绝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要严厉打击各种侵犯游客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责任,抓好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确保旅游安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国民消费、增加社会就业、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促进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率先建成旅游强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使江苏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亿人次,年均增长11%;旅游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全省城乡居民年均出游3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全省旅游就业人数440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数的9%。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结合,更加注重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旅游发展;坚持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相结合,更加注重提升旅游经济质量;坚持主业提升与融合发展相结合,更加注重培育旅游产业新业态;坚持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相结合,更加注重旅游拉动消费;坚持产业发展与旅游惠民相结合,更加注重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二、主要任务
(四)创响旅游品牌。围绕“水秀山灵、古韵今辉”的旅游特色,重点培育“环沪名城”、“吴韵汉风”、“江南水乡”、“东方湿地”、“乐购江苏”、“淮扬食府”等旅游品牌,全力塑造“美好江苏”旅游形象。
(五)丰富旅游产品。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教育、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环保、水利、海洋、地质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加快培育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精品。做强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示范园、示范村。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推进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和大型主题公园。优化发展城市滨水空间和旅游特色街区。鼓励旅游产品创新,引导支持高端休闲产业、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娱乐产业、旅游咨询服务产业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开发,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到2015年,完成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景区重点项目,拥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150家。
(六)壮大旅游企业。支持旅游企业做强做大,在旅游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等领域培育一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推进旅行社批零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旅游批发商。积极稳妥地兴办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旅行社。吸引国际品牌旅游企业落户江苏,建立品牌联盟。积极培育地方品牌企业。支持大型旅游客运企业打造“江苏快旅”。鼓励我省旅游企业“走出去”,开拓境外客源市场。到2015年,全省拥有大型旅游集团和全国百强旅行社各5家以上,五星级饭店100家以上,发展一批度假型酒店和特色酒店。
(七)延长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产业延伸,发展策划设计、咨询服务和创意产业。完善旅游商品研发产销体系,建立江苏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工业,集中布局,打造省级旅游装备品制造基地。发展旅游娱乐业,打造面向游客的品牌
特色演出。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场所开展人文旅游。加强旅游业服务商标和
商品商标的注册、运用与保护,培育一批具有江苏地方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品牌。
(八)加强宣传推广。实施大旅游战略,注重整体形象推广和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充分利用外事、商务、侨务、对台、文化、广电、出版、电信、邮政、民航、铁路、公路等
渠道,借助外宣、招商、会展、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广泛开展旅游宣传。强化媒体
宣传,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
逐步在境内外重点客源地设立旅游办事处、咨询中心。深化长江三角洲地区、苏鲁豫皖区域
旅游合作和国际旅游合作,提升旅游联合营销水平。
(九)扩大旅游节庆效应。整合旅游节庆资源,培育省级旅游节庆品牌。支持各地举
办有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积极举办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和相关
赛事等重大活动。
(十)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制订《江苏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
弹性安排带薪休假时间。推进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鼓励学校开展修学旅游,将修学旅
游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银行合作发行旅游信用卡,方便旅游消费。落实旅游景区
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的门票优惠政策。营造居民友善、文明待客的良好氛围。
(十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建立旅游质量监督网络。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监、价格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
法,整治旅行社“零负团费”、旅游商品侵权假冒、强迫购物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旅游
收费按规定向社会公示,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应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临时性活动除外)。做
好旅游投诉处理工作。
(十二)强化旅游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积极研究修订《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加快旅游标准化进程,制订、实施一批地方标准。
实行旅行社等级评定制度和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开展导游员等级考核和评定,进一步
强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十三)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快建设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增加航空、铁路、公路、水上旅游交通运力,鼓励开展旅游包机、旅游专列业务,建设邮轮、游船和游艇码头。发展
城市旅游专线交通,促进城市公交服务覆盖城市景区,农村公路覆盖乡村旅游点。健全自驾
游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旅游车辆异地租赁业务。完善旅行社车票预售制度和道路客运联网售
票系统,加快建设集网上选车、网上调度、网上结算等为一体的旅游客运信息平台,提高旅
游客运公共服务能力。
(十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咨询服务、旅游救助服务、旅游消费权益
保护、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和旅游志愿者服务系统。落实《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点)道路交
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加强旅游咨询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咨
询服务体系,在市、县、重点旅游镇(村)和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商业中心建立旅游信
息咨询服务中心,在旅游经营场所设立旅游信息咨询点。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
加强旅游景区垃圾收集容器、转运站(房)等环卫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运行管理,切实维
护旅游景区良好的环境和秩序。推广国家星级厕所标准,改善旅游景区厕所条件,各类经营
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开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省级重点旅游项目的水、电、通讯等及时到位。
(十五)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以旅游信息化推动旅游现代化,加强旅游公共信息
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网络。深化与国内重要旅游电子运营商的合作,支持我省重点旅游网络运营商做大做强。加强政府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完善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
线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建设,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信息。引导旅游企业信息化改造,开展
旅游在线服务,推动旅游景区数字化建设,支持大型景区、旅行社和住宿餐饮企业合作建立
电子信息网络。探索发展智慧旅游。
(十六)健全旅游安全机制。落实旅游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有关部门
要重点加强对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景区设施和旅游餐饮的安全检查。完善旅游安全应急预
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推进旅游责任险统保工作,形成新的旅游保险赔付和保障机制。
(十七)积极推行节能环保。加大旅游景区水体保护力度,强化景区污水收集和处理
工作,切实改善景区水环境。强化旅游规划环评,合理确定旅游景区游客容量。鼓励饭店、景区等旅游经营单位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减少
污染物排放。调整旅游运力结构,积极推广高效低耗、节能环保、安全舒适车型。推进低碳
旅游方式,5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三、保障措施
(十八)加强统筹协调。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
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的监测评估和旅游统计
指标体系,重点地区要将旅游发展指标列入地方经济发展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各级旅游委员
会的作用,协调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负责综合协调旅游发展中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的衔接工作。旅游部门要切实承担行业发展的规划、宣传、管理等工作。相
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十九)创新旅游体制。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和专项改革试点,积极推进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
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加快推进各级旅游行
业协会人员及财务关系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脱钩,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机构的桥梁
作用。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
(二十)科学编制旅游规划。发挥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将《江苏
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和重点旅游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省发展改革和旅游部门每年联合发布省旅游基础设施
及重点旅游项目。旅游规划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
保护规划,并与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水利等相关规划衔接。旅游项目建设、规模应当符
合所在地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用地指标要求。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编制并有效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的执行
和监督管理,对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实施,旅游部门要加强指导。
(二十一)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旅游教育,促进省内高校旅游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完善初、中、高级人才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加
强旅游创业培训,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推行旅游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在职教育,推
行旅游职业技能鉴定,5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完善导游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导游的合法权益。强化旅游行政机关
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
四、扶持政策
(二十二)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重点旅
游项目开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教育培训等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安排支持旅游
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应根据财力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加强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设
立江苏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探索建立旅游发展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旅游领域,扶
持旅游大项目、大集团建设。省级财政安排使用的各种产业、外贸、节能、文化、新农村建
设等有关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产业项目给予支持。
(二十三)拓宽旅游发展融资渠道。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推进旅游企业上市。
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金融机构要
大力支持符合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对商
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
度,把旅游招商列入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之中。
(二十四)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土地供应管理政
策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土地供应,积极支持利用荒山、荒地、荒滩、垃圾场、废
弃矿山、岛屿等开发旅游项目。新建旅游项目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一次性缴付土地出
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缴付,但在土地出让合同中依法约定的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且首次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
(二十五)实行旅游业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
电、用气价格政策。旅游项目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
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省内有连锁经营分支机构的旅游企业,按规定可由总机构向其所在地税
务机关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款扣除替
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住宿费、餐费、交通费、旅游景区门票及支付给其他接团
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征营业税。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
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对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美术馆、展
览馆、书画院、图书馆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
免征营业税。对宗教场所、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景区内非经营性使用的陆地、河流、河滩、湿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缴纳城镇土地使
用税确有困难的旅游企业,经地税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缴纳房
产税确有困难的旅游企业,可向市、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减免房产税。
(二十六)扶持旅游企业发展。完善对旅行社吸引境内外游客的奖励政策,制订支持
旅行社开展包机、专列、邮轮旅游业务的奖励办法和扶持措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
体的公务活动,可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并可依据相关开支标准
凭旅行社发票报销,所发生的费用按照有关财务规定在相应科目中列支。星级饭店可参与机
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公务、会务接待的统一招标。将主要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重点项
目的道路连接线及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各级公路网规划,给予资金支持。扶持旅游运输企
业发展,旅游客运汽车包车牌证实行网上申请和审批,对实行旅游公车公营的企业运力投放
给予政策倾斜。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相应补偿机制,支持发展城市旅游专线交通。商业性投
资性质的旅游景区享有门票自主定价权。对规划发展的旅游饭店扩建、装修、设备更新等建
设内容,享受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二○一一年五月十日
第四篇: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苏政发[2002]135号)
各市、且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
五、调整职工劳动关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十三)做好改制企业职工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坚持依法办事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并与社会保障能力和随能力相适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改制时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职工不再与地改制后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应由企业将安置费呈经济补偿金支付给职工。改制后的企业与职工平等协商一致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可不受原劳动合同期限的限制,同时原企业应与职工办理劳动关系解除手续,并由原企业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具体分以下下情况处理: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的,今后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应由企业按职工在本单位改制前后的工作年限一次性计发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今后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应由企业一次性计发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支付费用分段计算,其中,按改制前职工工作年限计算的费用,财务上按扣减国有股分红、国有股份顺序依次处理,按改制后企业职工工作年限计算的费用,由本企业承担。改制前未支付的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应在改制后的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支付金额和办法。改制为非国有(含国有不控股)企业的,应按照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在改制时由企业以现金一次性将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支付给职工,因资产难以变现等原因而不能以更多支村的,也可以入股或分期付款等方式支付。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职工劳动关系调整和经济补偿金,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有关规定执行。各地应结合实际,在不低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安置费和经济补偿金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办法。
……
第五篇: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
(苏政发〔2007〕8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水运具有能耗省、运量大、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是资源节约型的绿色运输方式。我省滨江临海,水网密布,拥有独特的水运资源。为充分发挥水运资源优势,加快水运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水运资源优势,重点加快沿江沿海港口和运河重要港口建设,全力推进干线航道网建设,建立安全、通畅、便捷、高效的水运体系,切实增强我省航运服务业竞争力,努力实现从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
(二)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以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海港群为重点,加快沿江沿海港口建设,建成连云港港、南京港、镇江港、张家港港、南通港5个亿吨大港,初步建成连云港港、太仓港两个远洋集装箱干线港。沿江沿海港口吞吐能力翻一番,货物吞吐能力达8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200万标箱。建设一批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沿江沿海其他港口和内河主要港口。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现代化水运体系。沿江沿海主要港口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成为立足长江流域、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海港群。全面建成“两纵四横”高等级干线航道网,实现千吨级船舶通江达海、联网畅通。建成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水路运输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三)加强港口建设。坚持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完善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功能。“十一五”期间,全省港口建设投资372亿元,其中沿江沿海港口投资363亿元。新增沿江沿海港口泊位22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50个。新增吞吐能力4亿吨,其中,集装箱运输吞吐能力950万标箱,进口铁矿石运输吞吐能力8100万吨,煤炭运输吞吐能力4900万吨。
大力发展公用码头,加快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形成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四大重点货种港口的专业化、集约化布局,完善海运直达、江海河转运和长江中上游、内陆地区中转联运三大运输系统。
--集装箱运输:加快建设连云港港、太仓港10万吨级远洋集装箱码头泊位,积极推进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设,相应发展沿江沿海及内河集装箱喂给港。--进口铁矿石运输:加快建设连云港港东港区25万吨级铁矿石接卸码头。结合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分别建设南通港狼山港区和太仓港15-20万吨级减载海进江中转码头。南京港、镇江港扩建和新建5-10万吨级专业化中转码头。适度扩建沿江钢厂自用矿石接卸码头。
--进口原油运输:发挥南京港现有原油码头江海中转功能。积极推进连云港港30万吨 1
级原油码头建设,加快建设南通港洋口港区液化天然气码头工程。
--煤炭运输:发挥南京港、徐州港煤炭铁水中转和连云港港煤炭铁海中转功能,相应建设电厂专用卸煤泊位,适度发展公用煤炭中转基地。
(四)加快航道建设。“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建设航道畅通、干支直达、区域成网的江海河联运航道体系。重点围绕沿海港口进港航道、长江深水航道、京杭运河和苏南干线航道网,加快推进航道建设。
加快沿江沿海港口深水航道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和向上游延伸工程,做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各项准备,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在全面建成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的基础上,抓紧开展30万吨级进港航道前期研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推进灌河口、射阳河口、洋口港区深水航道建设。加快内河航道建设。“十一五”期间,内河航道建设投资约150亿元,整治内河航道650公里,新建船闸10座。京杭运河苏北段完成二级航道整治和5座三线船闸工程建设,苏南段推进“四改三”建设,完成常州市区段改线工程;苏南干线航道网加快建设芜申线、锡溧漕河、申张线航道,开工建设锡澄运河、丹金溧漕河、苏申内港线等航道整治工程;通榆河北延工程开工建设,建成盐灌船闸和焦港船闸,连申线全程通航。做好京杭运河宿迁市区段改线和徐宿连运河前期研究工作。
(五)推动航运业发展。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程,着力提升航运服务水平。到2010年,率先实现长江、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干线航道船型标准化率达80%。加大外挂船舶整治力度,促进外挂船舶回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内河和海运运力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集装箱、滚装、成品油、液化气等专业化船舶运输。大力发展国际远洋运输,积极扶持和培育海运业发展,提高海运市场国际化水平。加快水运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航运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到2010年,沿海、远洋运力总量比2005年增加50%以上。
(六)促进修造船业发展。根据《江苏省“十一五”船舶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修造船业。实施船舶行业结构调整,强化远洋船舶制造能力建设,形成远洋船舶和内河船舶并重发展格局。优先支持船舶骨干企业发展,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航运集团的战略合作,促进船舶运输与船舶制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内河船舶制造能力集聚,引导中小型船厂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内河船舶制造企业。加快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完善船舶检测检验、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体系,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的船舶配套产业集群。
(七)加快水运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加快港航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电子收费、联网调度等信息化工程,将京杭运河率先建成我省信息化管理航道。在京杭运河苏南段、太湖、洪泽湖、骆马湖等船舶密集区和事故易发区,建立电视监控系统,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加快沿江沿海巡航搜救监管一体化基地和防污染基地建设,提高有毒有害物质及危险品运输污染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航道水上服务区建设,增强水运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港区和船舶运输环境管理,保护通航河道水质。按照生态省建设规划要求,加快沿江沿海、内河港口航道生态、环保设施建设。
三、加强水运发展的统筹协调
(八)加强对水运发展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建立水运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副省长任联席会议召集人,省交通厅、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公安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农林厅、环保厅、地税局、海洋与渔业局、物价局、省口岸办、江苏检验检疫局、江苏海事局、南京海关、长江南京航道局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地、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水运发展的积
极性,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合力,促进水运加快发展。
(九)科学编制水运发展规划。要以国家相关规划为依据,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全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海运发展规划、沿江沿海、内河港口布局规划及各港口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干线航道、港口岸线和后方陆域是全省水运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切实加强对干线航道、港口的规划控制。加强干线航道、港口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规划的衔接。
(十)深化水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一港一政”、“政企分开”原则,逐步构建上下顺畅、管理规范的港口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港口行政执法,切实强化政府对港口的管理职能。进一步深化海事、港口、航道等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运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完善水运管理法规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出台《江苏省港口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贯彻执行《江苏省航道管理条例》,将水运建设和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加强水运管理,维护水运经营者权益,为水运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四、做大做强水运产业
(十二)提升港口企业整体实力。鼓励港口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项目为切入点,以合资合作为主要形式,加快实施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鼓励大型港口企业成片开发建设公用港区,参与开发区、工业港区专业化公用码头建设与经营,努力提高港口资源的公共服务效能。鼓励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参与港口建设,建立合作联盟,实现互利共赢。
(十三)推进航运企业全面发展。营造开放、公平、规范的航运市场环境,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航运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降低门槛,简化程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进入航运市场。积极支持航运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联盟,支持大型航运企业集团上市和多渠道融资。鼓励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在江苏港口开辟航线航班,做大做强江苏航运服务业。
五、优化水运发展环境
(十四)加快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沿江沿海港口疏港航道,提高港口的内河集疏运能力。完善公路集疏运通道,实现连云港港、南京港、镇江港、张家港港、南通港五大主要港口的核心港区通达高速公路,扬州港、江阴港等地方重要港口的主港区与一级公路连接。积极推进与相关港口相衔接的铁路、管道等集疏运通道建设,全面提升港口枢纽纵深辐射功能。
(十五)优化港口口岸环境。深化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口岸综合管理,逐步实现全天候通关和一站式通关。港口发展要同步规划和建设口岸查验配套设施,保证口岸通关顺畅。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完善港口EDI网络服务功能,促进口岸物流信息、港口作业信息与海关通关信息全面对接互动,实现港口口岸管理现代化。进一步清理港口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不合理收费,取消无法定收费依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规范涉及港口企业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降低港口运营成本。
(十六)推动区港联动发展。结合张家港港区港联动试点,加快港口配套建设,完善区港功能和资源配置,促进港航、仓储和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积极争取在有条件的港口扩大区港联动试点。
六、加大对水运发展的政策扶持
(十七)多渠道筹措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省市共建、政府主导的原则,加快航道工程建设。建设资金由省和工程所在地市、县政府共同筹集,原则上省负责航道建设建安费用,工程所在地市、县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及改建桥梁超出原宽度部分的费用。省政府从2007年起在省财政预算中建立航道建设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亿元。省交通厅要积极争取交通部的专项补助,逐年加大现有交通规费统筹用于航道建设的力度,适度加大贷款建设力度。工程所在地政府要切实保证本地区航道建设的配套资金投入。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包括进港航道、锚地、防波堤等)建设资金,除积极争取国家补助、省交通厅统筹安排交通规费外,市、县两级政府要投入不低于20%的建设资金。港口生产经营性设施建设资金由港口企业自筹解决。
(十八)切实降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海(水)域使用方面,航道、避风(避难)锚地、航标等非经营性交通基础设施用海(水)域,经批准可免缴海(水)域使用金;国家重点港口建设项目用海(水)域,可依法申请减缴或免缴海(水)域使用金。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航道建设,可依法申请免缴河道堤防工程占用补偿费。在税费方面,对港口经依法批准后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之月起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10年。
二○○七年八月十日
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8月10日 实施日期:2007年08月10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