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4〕71号)

时间:2019-05-14 18: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4〕71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4〕71号)》。

第一篇: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4〕71号)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4〕71号 【发布日期】2004-07-30 【生效日期】2004-07-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

(苏政发〔2004〕7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14号)和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以下简称血防)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认清我省血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我省地处长江下游,历史上是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血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压缩了血吸虫病流行区范围,有效避免了成批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复杂,一些地区综合治理措施未能很好落实,防治工作基础仍较薄弱;特别是沿江地区受上游影响,近年来血吸虫病疫情明显回升,急性感染人数较大幅度增加,血防工作形势严峻。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血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全面落实“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血防工作方针,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尽快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防治机制;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守住通江河道、围歼内陆钉螺,综合治理江滩、压缩有螺面积,坚持防治结合、坚决控制急感,确保完成各项防治任务,努力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危害。

(三)血防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2008年,全省2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全部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其中50%以上的县(市、区)力争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到201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二、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四)组织实施综合治理重点项目。根据《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2004-2015年)》和《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2004-2008年)》,制定我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计划,组织实施卫生血防、农业血防、水利血防、林业血防等重点项目。卫生血防项目要力求在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疫区改厕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实效;农业血防项目要结合江滩综合开发,实施种草养鹅、水田改旱田、挖池养鱼等结构调整,并通过沟渠硬化改造江滩环境;水利血防项目要结合大江大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对通江河道实施涵闸改建、护坡硬化,有效控制钉螺扩散;林业血防项目要通过在有螺地区种植林木改变钉螺的生态环境。实施上述血防项目,必须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科学确定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落实配套经费,严格序时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高质量完成。

(五)切实加强重点防治环节。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要加强对接触疫水人群的检查,对易感人群进行抗血吸虫病药物预防性治疗,对感染者给予及时救治;落实家畜圈养以及“水改旱”、“水旱轮作”、“以机代牛”等措施,推进改水改厕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传染源。要多管齐下,大力整治钉螺孳生环境,压缩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杀灭感染性钉螺,尽量减少人畜接触疫水的机会,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要加强疫区和有传播潜在危险地区的疫情、螺情监测工作,坚决防止疫情输入、流行和蔓延。

(六)严格疫区大型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估。在血吸虫病疫区大型建设项目规划和开工前,建设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向当地卫生部门申请对施工环境进行卫生学调查与评估,并根据卫生部门的意见,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未进行卫生学评估的项目,有关主管部门不予立项和办理开工手续。开展卫生学评估和施工中采取的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措施所需经费,应纳入建设项目预算。

(七)大力推进群防群控和联防联控。各地要通过基层组织培养血防骨干,逐步形成群众血防基本队伍,营造浓厚的群众性血防氛围;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积极组织血防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动员群众改造生活环境、查螺灭螺;针对中小学生、农村家庭主妇和渔民、船民等经常接触疫水的重点人群,大力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加快普及血防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引导疫区广大群众改变传统的耕作、种植和养殖方式,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要按照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加强与湖区省份的沟通联系,逐步建立区域性血吸虫病联防联控机制,促进湖区5省形成联防联控的血防工作局面。

三、进一步完善血防经济政策

(八)保证血防工作必要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和分级负担的要求,将血防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确保及时足额拨付。省财政逐步增加血防专项经费,对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以及人员培训、健康教育、查病治病和购买灭螺药品等给予补助或奖励。各级财政要相应作出安排,保证血防工作必要的投入。从2005年起,调整各级财政血防经费分级负担标准,对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地区,省辖市财政按常住人口每人不低于0.8元、县(市、区)财政按每人1元安排血防经费;对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的地区,市、县级财政以流行乡(镇)为单位,分别按每人0.5元安排血防经费。积极引导企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血防工作,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体制。加强对血防资金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九)保证灭螺用工。疫区村民有义务对生产生活区开展灭螺,灭螺义务工可由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程序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可积极探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灭螺工程招标管理,由符合条件的机构组织实施。

(十)积极救助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已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疫区,要将血吸虫病患者的治疗费用纳入医疗救治范围,按有关规定对符合救助条件、生活困难的血吸虫病患者实行医疗救助。未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疫区,要对生活困难的血吸虫病患者实行临时救助措施,所需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动物血吸虫病检查及治疗费用由省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分担。

四、认真抓好血防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

(十一)加强血防专业队伍建设。疫区各级政府要把包括动物血防在内的血防专业机构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范围,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配备能开展防治技术指导、及时有效处理疫情的血防工作人员。在疫情尚未控制的地区,按规定配备血防专业人员,乡镇防保所有专人负责血防工作。加强对血防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全面推行定岗定员、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加快建设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精干高效的血防工作队伍。

(十二)加快推进血防科技创新。根据血防工作需要,组织开发高效低毒的人畜预防治疗药物和灭螺药物,开展疫区养殖模式与技术研究。整合科研资源,组织跨部门、跨学科攻关,加大以改善灭螺环境为主的防治策略和区域性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的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和技术,推广应用国外优秀科技成果,不断提高血防工作水平。

五、切实加强对血防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三)落实政府责任。做好血防工作,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疫区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血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血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与公共卫生建设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要建立健全血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血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年度述职制、疫区防治工作定期通报制和“春查秋会”等制度,确保血防工作职责任务到位、政策措施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各级领导要转变作风,深入防治工作一线,面向疫区基层和群众,及时研究解决防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十四)明确部门职责。各级血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本部门承担的血防工作,努力形成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卫生部门要认真抓好人群查治病、疫情监测和技术指导工作,研究制订血防政策措施。农林部门要大力开展开发性灭螺和动物血吸虫病及其他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工作。水利部门要将血防工作纳入江河及湖泊建设统一规划,结合工程建设开展防治工作。发展改革、财政、教育、科技、民政、建设、宣传等部门都要把血防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主动承担任务,落实相应措施,为血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十五)加强执法监督。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加强对血吸虫病重大疫情报告和应急处理,逐步规范家畜交易市场管理。大力开展血防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修订和完善血防地方法规规章,加快构建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各级血防工作领导小组要每年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对血防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促进血防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二○○四年七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江苏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4〕74号)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4〕74号 【发布日期】2004-07-29 【生效日期】2004-07-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江苏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

(苏政发〔2004〕7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传染病。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宣传教育,落实艾滋病防治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省艾滋病传播和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存在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危险。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出入境人员和流动人口迅速增加,艾滋病传播的风险随之增大,防治形势严峻。为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艾滋病传播蔓延,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7号)和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首要环节。要坚持以正面教育、疏导为主,以村镇、社区、学校以及高危人群、流动人员集中的场所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特点,掌握预防知识和方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宣传部门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列为宣传重点,精心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指导和督查;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要设立专门栏目,并定期免费播放或刊登有关公益广告。卫生部门要主动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并为其他部门、单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农业部门要配合卫生等部门编印适合农村的各类宣传材料,并结合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活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教育部门要将预防艾滋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各类高、中等学校教学计划,并落实教学课时向学生讲授;会同卫生等部门做好外籍学生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工作。铁路、交通、民航、检验检疫部门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对旅客宣传的内容,并要求旅客集中的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摆放宣传教育材料,适时播放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音像作品。文化、工商部门要对娱乐服务场所加强管理,要求其公开张贴和摆放艾滋病防治宣传品,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民政部门及婚姻登记和社会救助管理机构要积极开展社会卫生宣传教育,鼓励和动员婚姻当事人主动进行婚前体检。公安、外经贸、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组织开展面向流动人员和出国劳务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和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二、加大对高危行为的干预力度

积极开展对注射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行为的干预,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各地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依法严厉打击贩卖、吸食毒品和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公安、司法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羁押、被监管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设立专门场所,协同卫生部门依法对羁押、被监管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筛查和治疗,配合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在注射吸毒人员中开展美沙酮替代治疗和针具市场营销试点。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对恶意传播疾病的,要追究法律责任。要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防止经性传播艾滋病。卫生、人口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充分利用计划生育和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大力开展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工作;有关部门要积极给予配合。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要采取适宜形式推广使用安全套,设立安全套自动售套机。允许安全套生产、经营企业利用商业网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开展安全套公益广告宣传活动。

三、确保血液及其制品安全使用

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非法采供血、单采血浆和非法行医等行为,保证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杜绝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传播。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无偿献血,动员健康适龄人员自愿参加无偿献血,不断提高无偿献血率。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用血管理,严格执行用血制度,把好临床用血质量关,确保使用合法采供血机构提供的合格血液。强制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做好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使用后毁形和有关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工作,防止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四、进一步做好疫情监测报告工作

加强艾滋病监测网络建设,在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危人员集中的场所建立监测哨点,制定规范,明确责任,广泛筛查感染者和患者。监测哨点要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人员,具备必需的经费和条件,确保有效地发现感染者和患者。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认真抓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和相关咨询工作,大力开展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力求准确掌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数量、疫情变化阶段性情况和流行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认真落实疫情报告的规范要求,加强监测报告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报告疫情,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加强对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严肃查处瞒报、漏报和迟报疫情的行为。

五、认真组织实施医疗救治

各地要将抗艾滋病病毒药品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和城乡医疗救助支出范围,向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常见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费用予以减免。省劳动保障厅、卫生厅要研究确定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的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品种,省卫生厅、财政厅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各省辖市要指定一家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负责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治疗,主要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鼓励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患者回乡接受治疗。对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实行统一集中采购、统一分配、调拨,并通过疾病预防控制网络逐级分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执行卫生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项目管理规范(试行)》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项目管理执行方案(试行)》,严格规范抗艾滋病病毒药品的使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分发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及时、有效地救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六、积极开展关怀救助

根据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关怀救助要求,切实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城镇艾滋病患者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患者本人按当地低保标准全额享受,家庭其他成员按规定差额享受;患者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低于保障标准1.5倍的,患者本人按当地低保标准全额享受,家庭其他成员不享受低保补助。已建立低保制度的农村地区,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艾滋病患者家庭纳入低保范围,患者本人按当地低保标准全额享受;尚未建立低保制度的农村地区,要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实行定期定量补助,补助标准由各省辖市研究确定。对农村已故艾滋病患者的孤老和孤儿实行“五保”供养,艾滋病患者遗孤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要采取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关怀活动。要采取切实措施,控制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防治咨询、筛查,并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药品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经母婴途径的艾滋病病毒传播率。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及有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继续做好阻断经母婴途径传播艾滋病的工作。

七、保障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

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必要的药品(含抗病毒药品、检测试剂等)采购、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疫情监测、示范区建设、防治能力建设、专门监管场所建设、生活救助和患者救治的经费。省财政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用于省有关部门开展防治工作。各市、县(市、区)也要相应安排防治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高度关心防治人员身体健康,努力避免职业暴露感染,各地要根据财力状况对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给予一定津贴。通过建立基金、在公益性基金中设立专门项目、社会募捐、定点接受境内外捐赠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强艾滋病防治经费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实行经费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切实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艾滋病防治工作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做到防治目标到位、职责任务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为主任、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县(市、区)要相应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要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对因领导不力、措施不当、隐瞒疫情、玩忽职守造成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加强艾滋病防治法制建设,规范防治行为,确保防治工作依法有序进行。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际社会防治艾滋病的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水平。

二○○四年七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1】9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11〕99号

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节能降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指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确保完成2011年和“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节能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节能工作,确保完成全年节能任务,对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至关重要。2011年以来,在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节能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上半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与完

— 1 — 成全年下降3.5%的目标相比差距较大。工作中,少数地区和单位还存在思想认识与措施落实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同时,影响节能降耗的产业结构偏重、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全省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和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完成节能约束性指标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狠下决心、倒排进度、强化措施、严格责任,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扎实有效地推进节能工作,既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能源供应,又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二、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

各市要进一步细化分解节能目标责任,切实将省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进一步完善能耗指标公报制度,省按月公布各市相关能耗指标,按季公布各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对能耗增长过快和完成目标进度滞后的地区及时发出预警。将节能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检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展节能专项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地区明确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到位。将节能目标任务完成和工作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地方政府及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未完成任务、— 2 — 工作不力的地区和单位,在创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鼓励相关地区、单位和个人为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多作贡献,并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责任单位:各市人民政府,省委组织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监察厅、财政厅、统计局)

三、切实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

工业领域: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启动实施“万吨千企节能行动”,制定考核办法,公布企业名单,逐户开展能源审计,指导督促企业采取综合性措施,挖掘节能潜力,力争全年节能500万吨标准煤。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建立重点耗能企业能耗信息平台,推进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工作,促进工业能效水平整体提升。继续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进一步提高热电企业能源效率。采取综合措施,更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督促有淘汰任务的企业于当年11月底前完成关停、拆除落后产能主体设备、生产线,年底前完成现场检查和验收。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扩大淘汰落后产能范围,更大力度地淘汰和关闭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劣势企业。(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厅、质监局、总工会)

建筑领域: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严格建筑节能监管制度,确

— 3 — 保新建建筑设计、施工全过程执行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工作,逐步推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研究制定全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市场服务机制。2011年,全省新建节能建筑8000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面积2000万平方米、地(水)源热泵系统应用面积12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200万平方米。(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交通运输业:积极打造低碳运输体系。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甩挂运输,积极引导运输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车辆,严格执行总质量超过3.5吨的道路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全面推进“绿色汽修”创建工作。积极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2011年,全省新开辟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00条以上,新增和更新节能环保公交车3000辆以上。新建高速公路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专用车道216条,形成甩挂牵引车500辆、挂车1000辆的专业甩挂车队。(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

公共机构:大力创建节约型机关。强化公共机构基本信息采集和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完善公共机构能耗数据库,实现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全覆盖。继续推进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强化能耗监管。严格执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加强

— 4 — 公共机构重点耗能设备节能更新改造。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党政机关带头节能节电,确保2011年人均综合能耗下降不低于2%。(责任单位:省级机关管理局)

四、努力从源头上控制能耗过快增长

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区域能耗水平影响作为节能评估审查的重要内容,实行能源替代、区域限批,坚决把住能耗过快增长源头关。将节能评估文件和审查意见作为前置性条件,未经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业扩报装接电;对未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对建成后未通过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产;对违规在建的项目,责令停止建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责令停止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能耗、环保、安全、质量等指标的约束作用。对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后、被列入一级预警的地区,暂停审批、核准和备案钢铁、有色金属、化工、造纸、建材及单(多)晶硅等高耗能新建及扩能项目。对列入一级和二级预警地区已建成的高耗能项目暂缓接电。继续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高耗能行业节能强制性地方标准,2011年,制定发布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印染等15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倒逼高耗能行业单位能耗持续下降。(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质监局、安监局、统计局、法制办,江苏电监办,省电力公司)

五、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在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电力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进重点企业能源中心建设,力争形成2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鼓励用电企业加强技术改造,2011年,完成20%高耗能变压器的更新改造。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选择一批技术先进、推广应用范围宽、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实施示范项目,创建一批节能示范工程,带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化应用。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电冰箱、洗衣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城市道路照明、公共场所、公共机构要加快淘汰低效照明产品。2011年,全省推广应用节能灯500万只。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节能技术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改造、能效电厂建设、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工程实施和节能执法能力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推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节能投入机制。(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卫生厅、文化厅、省级机关管理局、体育局、旅游局,人行南京分行,省电力公司)

六、进一步加强用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监督

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坚持区别对待、有保

— 6 — 有限,将有序用电与节能降耗、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确保医院、学校、金融机构、交通枢纽、农业生产等涉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用电,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产业合理用电需求。重点限制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企业用电。开展发电权交易,实施“以大代小”替代发电。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用电。加强对节能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特别是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落后用能设备淘汰等方面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目标管理和依法行政考核的内容,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节能专项执法行动,对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主要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监察审计,对其主要用能设备和工艺开展拉网式排查,提出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和使用落后用能设备的企业名单。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淘汰类、限制类差别电价的加价标准,继续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省能耗限额标准以及违规使用落后用能设备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电价。(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监察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质监局、物价局、省级机关管理局,江苏电监办,省电力公司)

七、不断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

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组织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

— 7 — 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公益广告,大力宣传各地、各单位节能降耗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先进标杆,曝光反面典型,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监督作用,营造节能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全民行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推进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农村、学校、政府机构、科技和媒体等节能专项行动,广泛开展科普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宣传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发挥企业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的作用,开展重点行业职工节能减排对标竞赛活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党政机关单位带头节能,为全社会做出表率。(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商务厅、农委、国资委、广电局、省级机关管理局,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节能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7月27日印发

第四篇: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苏政发[2002]47号)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苏政发 [2002] 47号 【发布日期】2002-04-02 【生效日期】2002-04-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

(苏政发 [2002] 4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给农业带来的挑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现就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从实现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龙头企业的重大意义

1.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龙头企业的规模偏小,综合实力还不强;产品加工档次较低,科技含量还不高;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区域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及时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努力保持农村的繁荣稳定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农业应对工作。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总抓手的农村各项改革正在展开,粮棉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尤其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一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有利于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增强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进一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有利于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是强农之举,富民之道,增效之策。

二、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明确发展龙头企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

4.发展龙头企业的指导方针是:围绕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和外向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我省农业竞争力。

5.发展龙头企业要坚持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采取建立风险准备金、保护价收购、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利润返还和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加工、流通环节获得利益,逐步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要打破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大力扶持与农民有着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能够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发展,使农民真正获益的龙头企业。

6.“十五”期间我省龙头企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扩大规模,增强利益联结,拓展外向,提高竞争水平。到2005年,全省列入统计的龙头企业达到3000家,销售收入达1500亿元,出口交货值15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0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争取达到30家,龙头企业的上市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加值率提高到45%;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20个;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的企业占全省龙头企业总数的10%,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明显增强。

三、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做强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

7.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更多的龙头企业。

8.加快龙头企业的扩张步伐,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十五”期间,在全省有计划地组建5-10家以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本纽带相联接,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重点企业集团,并在不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9.切实加大企业资产重组力度。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之间的经济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经营规模。支持优势龙头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划拨、委托经营、融资租赁等方式,对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小企业实行兼并联合。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与国外公司的合资合作,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债券融资等方式吸引国外资本参与企业的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引导和帮助中小龙头企业走专业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推进形成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

10.大力推进企业的资本经营。将一批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尽早推入资本市场,是我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五”期间,要争取3-5家龙头企业上市。各地和省有关部门要选择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力显著的龙头企业,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在规范改制、内部治理、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待条件成熟时,适时推入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上市资源,通过实施资产重组,引导和推动现有上市公司涉足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1.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区界限,按照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清除无效资产的思路,推进龙头企业改制和重组。调整、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权的比重,鼓励企业经营者、职工、社会法人和自然人认购企业股份。对改制不到位、不彻底的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切实提高改制质量,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到2002年年底,140家省级龙头企业中国有、集体企业要全部改制到位。国有龙头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按苏政发〔2000〕3号文件精神执行。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工作规则,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职代会职能,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力。

12.加大外向开拓力度,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国际化水平。龙头企业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大力引进国外资本、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人才,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建立健全国际市场营销体系和网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活动,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走出国门,输出劳务、技术、品牌和资金,到境外投资创办生产基地,发展加工流通项目,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13.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龙头企业要按照产权分明、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尽快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全面实行以岗定薪的职工工资分配形式。全面实行经理人员风险抵押金制度,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行期股期权激励制度。以节本增效为中心,狠抓质量、成本、财务管理,建立ISO9000系列、HACCP等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

五、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建立现代市场营销体系

14.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龙头企业要提足用好技术开发经费,技术开发费用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不受比例限制。要加大省、市各级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技改项目贴息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龙头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可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项目法人制度,采取参与项目的有关人员投一块,企业投一块,有关财政资金补一块的办法,设立法人主体,实行独立核算。鼓励科研机构以包括科研成果作价入股在内的多种方式持有龙头企业的股权。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共同投资组建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比例。龙头企业可以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分配给科技人员,企业股东可从持有的股份中,提取一部分奖励给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从技术转让净收入中一次性提取20%以上奖励给有关科技人员。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创新园区机制,加速项目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的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计划、星火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在同等条件下实行优先立项支持。

15.建立现代营销体系,加快经营业态创新,实施品牌战略。龙头企业要注重市场调查、分析市场机会、使营销工作重点前移。强化服务,以优质服务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使竞争策略从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服务竞争为主。要大力发展网上营销业务,将产品推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龙头企业营销活动的扶持力度,支持苏北举办龙头企业招商和产品展销活动。龙头企业要推行标准化,树立品牌、名牌意识,执行国家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包装水平。搞好广告策划,提高投入效果,扩大企业和产品知名度。

六、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16.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从2002年―200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扶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资金、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资金等都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省级扶持资金确定投向时,将向苏北地区倾斜。市、县也要根据自身财力,集中一定资金用于扶持本地龙头企业的发展。

17.加强对龙头企业金融信贷扶持。各级金融机构要将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列为信贷优先支持的对象,增加贷款投放。商业银行要依据龙头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原则上不上浮或少上浮,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可以根据授信管理的要求核定信用额度,用于收购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的农产品。要充分运用信用证、保函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农业银行要安排一定的规模和资金,优先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对需要外汇贷款的龙头企业,外汇指定银行要积极给予支持。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有条件的市可以建立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基金,采取多渠道筹集、市场化运作的形式组建担保公司。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增资扩股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工作,通过持有股权与农村金融机构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18.落实对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龙头企业遇有严重自然灾害,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一年。鼓励外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多渠道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对新办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按税法规定享受所得税有关优惠政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以上(含10%),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扣除外,年终经县以上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龙头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买国产设备的投资,按规定享受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龙头企业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免税农产品进项税额扣除率执行13%的标准。扩大农产品出口,对农产品出口企业优先实行出口退税。

19.强化对龙头企业项目的倾斜支持。鼓励国家及省级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安排的各类科技开发项目,积极鼓励和安排龙头企业参与平等竞标。各级安排的技术改造项目也要把龙头企业纳入支持范围。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举办合资、合作项目,积极为龙头企业投资提供项目载体和投资空间,加强对龙头企业投资的信息引导,帮助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决策,避免过度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放宽审批条件,支持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帮助龙头企业特别是苏北苏中地区的龙头企业尽快获得进出口经营权。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0.进一步创造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条件。龙头企业建立原料基地所需的农用地在土地承包方自愿的前提下,可依法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出租等方式流转获得,因发展所需的非农用地指标可优先安排,列入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龙头企业用地计划由省国土部门单独下达各地。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用电按苏价工〔2000〕346号文件界定的范围享受农用电价格。龙头企业生产用水由所在地县(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企业实际用水量,合理核定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继续减半征收水资源费。国家及省重点龙头企业运输鲜活农产品(包括鲜奶制品)原料或产品,由有关部门提供便利。

21.鼓励区域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业协会按《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条例》进行登记,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经营并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其余暂按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登记。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范围按财税字〔1997〕49号、〔1995〕52号文件规定界定),按税法规定免征所得税和增值税。省级重点培育50家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

七、强化服务,加强领导,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2.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省里在继续抓好140家省级龙头企业监测与考核的基础上,突出扶持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各市、县(市)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批骨干企业给予扶持。对龙头企业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创牌上,要提供周到的服务。要从农户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信息网络建设、招商引资(智)、举办展销会、培训等形式,及时提供信息、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服务。支持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搞好行业自律,减少同类产品无序竞争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坚决纠正和防止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对龙头企业的各项收费要严格进行清理,严禁乱收费、搭车收费和各种摊派。新闻单位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重点企业、名牌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知名度。

23.加强南北对口交流与合作。拓宽交流渠道,扩大合作领域,以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等重要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以苏南产业向苏北扩散,苏北劳动力向苏南输出的“双向转移”为重要内容,把挂钩帮扶与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苏北地区要主动接受苏南地区的辐射,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良的环境,主动吸引苏南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更多地进入。

24.加强对发展龙头企业的组织与领导。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措施,协调解决龙头企业发展中的有关政策问题。各市、县和省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将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二年四月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苏政发〔2011〕40号《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

苏政发〔2011〕4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省人民政府决定,调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现通知如下:

一、调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全省统一按照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确定土地补偿费标准。

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最低标准,一、二、三、四类地区分别为每亩24000元、21000元、18000元、16000元。征收建设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征收农用地土地补偿费计算;征收未利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征收农用地土地补偿费的0.5倍计算。

征收农用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计算。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按照被征收农用地的数量除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前人均占有农用地的数量计算。每一名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其安置补助费最低标准,一、二、三、四类地区分别为每人26000元、23000元、17000元、14000元。征收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原则上执行我省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如国务院规定标准高于我省,执行国务院规定标准。征收采煤塌陷地的补偿标准另行制定。各市人民政府根据上述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具体标准作出相应调整,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同时,根据《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具体标准作出相应调整,调整后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调整后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最低标准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在此之前经依法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项目,按原征地补偿标准执行。

二、确保征地补偿费落实到位

各地要严格执行征地补偿资金预存制度。在征地报批前,市、县人民政府要将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中政府出资部分存入征地补偿资金预存专户。认真执行征地报批前告知、听证、确认程序和征地批准后的两公告一登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等程序。征地补偿费必须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不得分期支付。被征地农民家庭承包地被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未能调整其他质量和数量相当的土地给其继续承包经营的,必须将不少于70%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被征地农民选择货币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必须按时全额发给农民,严禁克扣、侵占、截留、挪作他用。对不按规定支付补偿安置费用,或克扣、侵占、截留、挪作他用的,一律依法严肃处理。各市要建立健全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三、切实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

调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确保征地补偿费支付到位,事关被征地农民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征地补偿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履行有关程序,切实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各项工作。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各级人民政府与各有关部门依法征地、依法补偿安置的自觉性,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认真做好新老征地补偿标准的衔接,妥善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确保新的征地补偿标准顺利实施。要严肃纪律,规范土地审批管理,不允许在新的征地补偿标准实施前突击批地,不允许采取变通的方式降低补偿安置标准、延迟支付补偿安置费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管理,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落实到位。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 金坛市征地房屋拆迁安置及地上附着物补偿管理办法 金坛市人民政府 字体:大 中 小

文号:坛政发[2005]92号 发布日期:二OO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征地过程中房屋拆迁补偿及地上附着物补偿管理,维护征地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本市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常州市征地房屋拆迁安置及地上附着物补偿管理办法》(常政发[2004]183号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征用集体土地涉及房屋拆迁安置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以下简称征地拆迁),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征地拆迁的主管部门,对本市征地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规划、建设、劳动、物价、审计、财政、公安、工商等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互相配合,保证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具体实施所辖区域内的征地拆迁工作。第四条 征地拆迁人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被征地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被征地拆迁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搬迁腾地,不得阻挠、妨碍征地拆迁的实施。第二章 征地拆迁管理

第五条 征地拆迁程序:

(一)建设单位向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依法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发布征用土地公告;

(二)被征地拆迁人在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房屋权属证书到指定地点办理征地拆迁补偿登记;

(三)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予以公告,听取被征地拆迁人的意见;

(四)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五)征地拆迁人会同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对被拆迁房屋及附属设施进行调查和评估, 公示被征地拆迁人的房屋面积、评估价格、补偿金额等情况;

(六)征地拆迁人与被征地拆迁人协商并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进行补偿安置;

(七)实施房屋拆除。

第六条 房屋面积:以土地、房屋权属登记证书上载明的建筑面积为准;权属证书载明的建筑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的,以有权部门确认的实测面积为准。

第七条 房屋用途:以土地、房屋权属登记证书上标明的用途为准;权属证书上未标明用途的,以权属档案中记录的用途为准;未办理权属登记的,以有关部门批准的建房手续规定的用途为准。

第八条 征地拆迁中拆除违法建筑及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

第九条 征地拆迁范围确定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规划、建设、工商等有关部门暂停办理下列相关手续:

(一)新建、扩建、改建房屋;

(二)改变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房屋转让、抵押、出租;

(四)以拆迁房屋为注册地址的工商营业执照。

暂停期限不得超过1年,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延长暂停期限不得超过1年。

第三章 住宅房拆迁补偿与安置

第十条 拆迁住宅房,城市规划区内原则上采用统一建公寓房安置方式,以货币安置方式为补充;城市规划区外可采用统一建公寓房安置、统一复建、货币安置等方式,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由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安置房的建设由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向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被拆除房屋按照重置价结合成新予以补偿,重置成新价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按照征地房屋拆迁重置价格标准、房屋结构、使用年限、年折旧率对照表和房屋成新评定对照表,进行评估后确定。具体标准见《金坛市征地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技术细则》。

第十二条 采用统一安置方式的,其房屋拆迁补偿金额计算公式为:

被拆除房屋重置成新价(单价)×房屋建筑面积×110% 采用统一复建等方式的,其房屋拆迁补偿金额计算公式为:

被拆除房屋重置成新价(单价)×房屋建筑面积×100% 第十三条 统一安置房、统一复建房的建安价经市物价部门核准后,由被征地拆迁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予以公布。

第十四条 征地房屋拆迁安置对象和人口的确定:

(一)户口和合法房产在征地拆迁范围内,并在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常住人员,属征地拆迁安置对象。

(二)被征地拆迁人的家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成员,可列入安置人口:

1、原有常住户口的现役军人及配偶(不包括在外地定居或已享受过购买经济适用房和住房购房补贴的);

2、原有常住户口的在读大中专院校学生;

3、原有常住户口,正在劳教和服刑的人员;

4、户口在本市工作单位,其他地方无住房,实际居住在被拆迁房屋内的人员;

5、一方家在拆迁范围,户口在外地的配偶;

6、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应当列入拆迁安置的其他人员。

(三)被征地拆迁人的家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成员,不列入安置人口:

1、租住、借住拆迁范围内房屋的;

2、因入托、入学等原因,户口报在拆迁范围内的;

3、已享受过住房购房补贴的人员;

4、户口虽在拆迁范围内,但在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不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

5、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不属于征地拆迁安置的其他人员。

第十五条 征地房屋拆迁按统一建公寓房方式安置的,按照最接近原则确定安置房面积。

安置房面积不超过原拆除房屋面积或人均40平方米的,公寓房价格按建安价加楼层差价结算;安置房面积超过原拆除房屋面积且超过人均40平方米的,超出部分公寓房价格按市场价结算。

被拆除房屋面积大于统一安置房面积的部分以及拆除房屋后不需要安置的,实行货币化补贴,补贴的标准为:安置房区域内安置房市场价与被征地拆迁人应承担的建安价之间的差价。

第十六条 擅自将住宅房改为非住宅房的,或者将住宅房屋出租(借)给他人作非住宅房使用的,拆迁时仍按住宅房处理。

拆除出租(借)的住宅房,征地拆迁人对租(借)用人不予补偿安置。

第十七条 拆除住宅房,征地拆迁人以现房安置的,不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安置房为期房,被 征地拆迁人自行解决住处的,征地拆迁人应当支付在过渡期限内的临时安置补助费;被征地拆迁人使用拆迁人提供的周转房的,拆迁人不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

拆迁过渡期限从被征地拆迁人搬家腾空房屋之日起计算。统一复建的过渡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统一安置的过渡期限,最长不超过18个月。因拆迁人的责任超过过渡期限的,对自行过渡的拆迁人,应当自逾期之月起将临时安置补助费增加1倍。

第十八条 被拆迁房屋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电话、有线电视、空调机、燃气移位费等,具体标准见附件一。

第十九条 搬迁激励措施:

(一)实行谁先腾空让房,谁就优先选择安置房的原则;

(二)签字、腾空让房奖励费:以拆迁补偿安置公告规定的奖励起始日期为准,对在20日内签字、腾空让房并交出被拆迁房屋钥匙的被征地拆迁人予以奖励。具体奖励标准为:

1、在1-10天内签字并腾空让房验收合格的,享受签字奖励费2000元/户,腾空让房奖励费20元/平方米;

2、在11-15天内签字并腾空让房验收合格的,享受签字奖励费1000元/户,腾空让房奖励费10元/平方米;

3、在16-20天内签字并腾空让房验收合格的,享受签字奖励费500元/户,腾空让房奖励费5元/平方米。

第二十条 征地拆迁涉及房屋附属设施(包括装修)补偿的,按照征地拆迁房屋装修及附属设施补偿标准进行评估补偿。具体标准见《金坛市征地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技术细则》。

第四章 非住宅房拆迁补偿与安置

第二十一条 拆除集体公益事业用房的,由拆迁人按照拆一还一的原则予以复建安置;不需要复建安置的,按被拆除房屋原面积重置价给予补偿。

第二十二条 拆除企业生产用房和企业非生产用房后需要复建的,按被拆除房屋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给予补偿;不需要复建的,按被拆迁房屋面积的重置价格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 拆除营业用房,属经有权部门批准的临时建筑未到期的,按被拆除房屋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的50%给予补偿;属永久性合法建筑的,按被拆除房屋的重置价结合成新的200%给予补偿。第五章 地上附着物补偿

第二十四条 征用土地时对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按照本办法附件二的标准予以补偿。

对本办法附件二未列的地上附着物补偿项目,应当按照重置价结合成新的原则,由征地拆迁人与被征地拆迁人协商补偿,协商不成的,按评估机构的评估价给予补偿。

第二十五条 被征用土地上的坟墓,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以公告形式通知坟主限期迁移。逾期未迁移的,视为无主坟,由用地单位深埋处理。

第二十六条 自征地调查进场之日起,在征地范围内突击建设、栽植的地上附着物不予补偿。

第二十七条 征地范围内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产权归属支付给合法产权所有人。产权不明的,由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代结算管理。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八条 被征地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故意弄虚作假、以欺骗手段获取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款的,予以追回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被征地拆迁人辱骂、殴打征地拆迁工作人员,阻挠征地拆迁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负责实施征地拆迁的工作人员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

金坛市征地房屋拆迁搬迁补助等费用的标准

一、搬迁补助费

搬迁补助费具体标准为:每产权户500元。实行产权调换,安置期房的按两次计算。

二、临时安置补助费

对自行过渡的被征地拆迁户,按拆除房屋原面积每平方米3元/月计算。

三、对被征地拆迁人因拆迁产生的电话移机费、有线电视安装费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标准执行,需过渡的按两次计算;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移装费按150元/台标准计算,需过渡的按两次计算;燃气移位费,凭发票足额支付。

附件二:

金坛市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

一、菜地钢管、砼大棚,每亩5000元;竹、木简易大棚,每亩2000元(实际补偿时,按使用情况进行折旧)。

二、混凝土结构地下管渠(有钢筋),根据管径大小分级补偿:

(一)直径60厘米以下的,每米180元;

(二)直径60厘米以上(含60厘米)至100厘米以下的,每米260元;

(三)直径100厘米以上(含100厘米)的,每米330元。

三、明渠,根据结构分类补偿:

(一)砖混结构明渠50厘米以下的每米55元;50厘米以上(含50厘米)至80厘米以下的每米65元;80厘米以上(含80厘米)的每米75元;

(二)水泥板明渠60厘米以下的每米40元;60厘米以上(含60厘米)至100厘米以下的每米60元;100厘米以上(含100厘米)的每米80元。

四、河(鱼)塘护坡设施补偿:

(一)水泥板护坡每平方米20元;

(二)石驳岸每立方米190元。

五、道路补偿:

(一)泥石路厚度10厘米的每平方米6.5元,厚度20厘米的每平方米13元;

(二)沙石路厚度15厘米的每平方米17元,厚度20厘米的每平方米21元;

(三)混凝土路厚度15厘米C25每平方米40元。

六、其他设施:

(一)室外水泥地每平方米10-12元,室外砖地每平方米8元;

(二)围墙(连墙基):

1、空斗围墙每平方米15元;

2、实砌围墙无压顶每平方米25元;

3、实砌围墙本瓦压顶,每平方米35元;

4、实砌围墙玻璃瓦压顶,每平方米45元。

(三)水井:

1、砖砌井每口350元;

2、钻眼井每口150元。

七、坟墓迁移费标准:

(一)棺木每只450元;

(二)骨灰盒(缸)每只200元。

下载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4〕71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4〕71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