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江苏省政府关于支持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见苏政发〔2011〕88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11〕88号
省政府关于支持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
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见
苏州市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是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为支持苏州先行先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好地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深入实施,特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支持苏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
— 1 — 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1号)精神,支持苏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园区管理机制,创新园区经营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二)推进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发展。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视同农民自产自销性质,其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富民、社区股份合作社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可按规定申请困难性减免。
(三)支持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对苏州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按照项目管理要求积极予以支持。
(四)省集中苏州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用于土地复垦部分,3年内(2011-2013年)予以优先安排苏州市符合条件的申报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土地整治等。
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五)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吴江至嘉兴、太仓港疏港、张家港疏港等高速公路和苏州港建设,支持苏南运河、杨林塘航道整治等工程。预计“十二五”时期,国家和省级对苏州公路、水路和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将超过100亿元。支持苏州探索以地方为主加快(南)通苏(州)嘉(兴)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常州至张家港段)建设,积极创新城际铁路
— 2 — 运营模式。
(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支持苏州创建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投资45亿元左右,支持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走马塘工程、东太湖综合整治、望虞河西岸控制、中小河流治理、长江口徐六泾节点整治等重点防洪排涝工程、环境水利工程和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七)对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相关规费享受与农民自建房同等优惠政策;对纳入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农民安置房建设,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和人防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收取,供配电工程建设费按《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的65%计收,其他经营性服务收费有下限标准的按下限标准执行。
三、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全面推进以提升农村为重点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支持苏州市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使苏州成为引领全省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区。
(九)积极支持苏州做好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支持苏州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补助和奖励。
(十)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支持苏州加快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建立为困难残疾人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运营的补贴制度。
(十一)提高城乡交通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支持苏州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00公里、桥梁19座,建设1000个农村候车亭,100%的行政村通客运班线,100%的乡镇通镇村公交。
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十二)推动就业促进政策向农村延伸。支持苏州建立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农民求职登记制度、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支持苏州将登记失业的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就业补贴,加快城乡统筹就业进程。
(十三)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支持苏州率先实现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并轨,尽快实现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加大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支持力度,在其享受省级统筹调剂补助办法各项奖励、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再按苏州市当年上解调剂金数额的10%予以3年的专项补助(2011-2013年)。
五、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
(十四)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即将出台的省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指导下,支持苏州市依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户口迁移
— 4 — 制度和实施办法。
(十五)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支持、指导苏州市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挂钩土地收益分配集体和农民的共享机制。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在苏州探索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两种产权、同一市场。
(十六)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继续落实对苏州所属县级市基本财力保障各项措施,对当年税收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市、县平均增幅和新增上缴省收入较多的市、县给予奖励。支持苏州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同时,为支持苏州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省财政对苏州市增加调度往来资金5亿元,期限3年,专项用于试点工作。
(十七)推动强镇扩权改革。加大对苏州市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支持力度;同时,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重点中心镇,适当扩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创新基层政府管理架构,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根据2010年颁布的《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同意将张家港市塘桥镇总体规划下放苏州市人民政府审批。根据《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审批权限不变,省有关部门将加强对苏州历史文化名镇的服务和支持。
— 5 —(十八)探索大型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同意苏州按照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选择改革试点,制定改革方案,经省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后组织实施。通过试点,切实提高大型社区的服务效能和建设水平,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型社区管理体制。
二○一一年七月二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城乡一体化 苏州 政策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7月5日印发
第二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见
(苏政发〔2011〕88号)
苏州市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是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为支持苏州先行先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好地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深入实施,特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支持苏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1号)精神,支持苏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园区管理机制,创新园区经营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二)推进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发展。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视同农民自产自销性质,其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富民、社区股份合作社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可按规定申请困难性减免。
(三)支持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对苏州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按照项目管理要求积极予以支持。
(四)省集中苏州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用于土地复垦部分,3年内(2011-2013年)予以优先安排苏州市符合条件的申报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土地整治等。
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五)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吴江至嘉兴、太仓港疏港、张家港疏港等高速公路和苏州港建设,支持苏南运河、杨林塘航道整治等工程。预计“十二五”时期,国家和省级对苏州公路、水路和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将超过100亿元。支持苏州探索以地方为主加快(南)通苏(州)嘉(兴)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常州至张家港段)建设,积极创新城际铁路运营模式。
(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支持苏州创建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投资45亿元左右,支持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走马塘工程、东太湖综合整治、望虞河西岸控制、中小河流治理、长江口徐六泾节点整治等重点防洪排涝工程、环境水利工程和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七)对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相关规费享受与农民自建房同等优惠政策;对纳入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农民安置房建设,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和人防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收取,供配电工程建设费按《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的65%计收,其他经营性服务收费有下限标准的按下限标准执行。
三、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全面推进以提升农村为重点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支持苏州市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使苏州成为引领全省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区。
(九)积极支持苏州做好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支持苏州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补助和奖励。
(十)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支持苏州加快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建立为困难残疾人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运营的补贴制度。
(十一)提高城乡交通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支持苏州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00公里、桥梁19座,建设1000个农村候车亭,100%的行政村通客运班线,100%的乡镇通镇村公交。
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十二)推动就业促进政策向农村延伸。支持苏州建立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农民求职登记制度、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支持苏州将登记失业的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就业补贴,加快城乡统筹就业进程。
(十三)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支持苏州率先实现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并轨,尽快实现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加大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支持力度,在其享受省级统筹调剂补助办法各项奖励、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再按苏州市当年上解调剂金数额的10%予以3年的专项补助(2011-2013年)。
五、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
(十四)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即将出台的省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指导下,支持苏州市依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户口迁移制度和实施办法。
(十五)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支持、指导苏州市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挂钩土地收益分配集体和农民的共享机制。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在苏州探索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两种产权、同一市场。
(十六)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继续落实对苏州所属县级市基本财力保障各项措施,对当年税收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市、县平均增幅和新增上缴省收入较多的市、县给予奖励。支持苏州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同时,为支持苏州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省财政对苏州市增加调度往来资金5亿元,期限3年,专项用于试点工作。
(十七)推动强镇扩权改革。加大对苏州市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支持力度;同时,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重点中心镇,适当扩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创新基层政府管理架构,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根据2010年颁布的《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同意将张家港市塘桥镇总体规划下放苏州市人民政府审批。根据《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审批权限不变,省有关部门将加强对苏州历史文化名镇的服务和支持。
(十八)探索大型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同意苏州按照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选择改革试点,制定改革方案,经省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后组织实施。通过试点,切实提高大型社区的服务效能和建设水平,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型社区管理体制。
二○一一年七月二日
第三篇:江苏省政府关于治理规范涉企收费的政策意见-苏政发〔2011〕168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11〕168号
省政府关于治理规范涉企收费的政策意见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个部门《关于开展治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工作的通知》(发改价检〔2010〕79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纠风办等13个部门《关于2010年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运行〔2010〕291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取消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11〕9号)等文件精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治理规范涉企收费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取消下列收费,同时废止相关收费文件规定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
1.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中心收取的设备中标服务费(省物价局、财政厅苏价费〔2009〕278号、苏财综〔2009〕45号文件)。
2.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收取的投标管理费(省物价局、财政厅苏价费〔2009〕278号、苏财综〔2009〕45号文件)。
3.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收取的工程造价编审专业人员资格考试收费(包括报名费、考试费,省物价局、财政厅苏价服函〔2002〕115号、苏财综〔2002〕117号文件)。
4.卫生、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现行规定,向有关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收取的产品卫生质量检验费(省物价局、财政厅、卫生厅苏价费〔1996〕417号、苏财综〔1996〕153号文件)。
5.卫生部门收取的疫情处理费(省物价局、财政厅、卫生厅苏价费〔1996〕417号、苏财综〔1996〕153号文件)。
6.省外国专家工作协会收取的培训费(省物价局、财政厅苏价费〔2003〕408号文件)。
7.省外国专家工作协会收取的资料费(省物价局、财政厅苏价费〔2001〕14号文件)。
8.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管机构)收取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费(省物价局、财政厅苏价费〔2002〕224号、苏财综
— 2 — 〔2002〕90号,苏价费〔2006〕265号、苏财综〔2006〕48号文件附表1第17项)。
9.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或法医学会收取的司法鉴定费。10.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收取的营运车辆二级维护检测收费(省物价局、财政厅苏价费〔2000〕318号文件)。
11.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收取的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技术等级评定(检测)收费(省物价局、财政厅苏价费〔2000〕318号文件)。
(二)经营服务性收费
12.台湾同胞接待站为来江苏探亲、旅游的台胞服务收取的综合服务费(省物价局苏价费函〔2001〕138号文件)。
13.台湾同胞接待站为涉台婚姻、丧葬等民事活动人员提供出境服务收取的服务费(省物价局苏价费函〔2001〕138号文件)。
1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委托单位和个人收取的自愿委托保存档案费(省劳动厅、物价局、财政厅苏劳就〔1999〕60号、苏价费〔1999〕486号、苏财综〔1999〕112号文件)。
15.通达商标服务中心(商标代理机构)对境内、外个人办理商标查询时收取的商标查询费。
16.中标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向企业、个人收取的统一代码服务费。
二、取缔下列收费
1.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未经省财政厅、物价局发文批准立项,自行通过系统内单位向市、县(市、区)有关部门、单位、个人发放证书、牌匾、表册等收取的工本费。
2.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利用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平台实施行政管理、服务等,擅自设立并收取的网络服务(维护)费。
3.检验检测机构及相关单位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未依法取得检验检测资质的,以合作、协作和咨询等方式参与法定检验检测或其他服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的分成。
4.行业协会、事业单位(接受委托)代行政府职能向特定对象收取的审查(核)费。
5.行业协会、事业单位(接受委托)代行政府职能向特定对象收取的管理费。
6.行业协会、事业单位(接受委托)代行政府职能向特定对象收取的咨询服务费。
7.行业协会、事业单位(接受委托)代行政府职能向特定对象收取的培训费。
8.机动车检测服务机构收取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代检费(或类似性质的收费)。
9.个体出租车协会收取的三驾人员服务费(同一营运车辆三位驾驶员)。
— 4 — 10.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行业协会、环保产业协会收取的标志牌费。
11.城建行业协会代收的QC(全面质量管理)申报、“姑苏杯”、“最佳(优秀)企业”、“优秀建造师”等各类评审费。
12.建设监理协会收取的人员变更资料费、各类证章费。13.无线电管理协会向企业收取的测试费。
14.教育、卫生部门及下属学校、医疗机构保管见习教师、见习医生临时档案收取的档案保管费。
各地违规或越权制定的与以上项目名称、内容类似的收费,应一并取消或取缔,并废止相应的文件规定。
三、降低下列收费标准
1.公安部门及附设在公安部门办证地点的摄影机构为出入境人员拍证件照的收费标准降低至不高于当地社会照相馆同类证件照收费水平(一般不高于20元/次)。
2.公安部门及附设在公安部门办证地点的摄影机构为机动车驾驶证件申办者拍证件照的收费标准降低至不高于当地社会照相馆同类证件照收费水平(一般不高于10元/次)。
3.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向违反交通法规的上道路行驶拖拉机(含变型拖拉机)车主收取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费,由每期每人200元降为100元。
4.质量技术监督检验部门部分产品监督检验、计量收费项目标准,由省物价局、财政厅另行发文明确。
四、进一步深化涉企收费清理工作,严控新的涉企收费项目
(一)从严监管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涉企收费
1.各地应对照本意见及近几年涉企收费清理的有关规定,全面认真地开展清理工作。对于超越法律、行政法规收费规定自设执业资质、资格、业务标准和收费项目标准,或指(限)定当事人接受垄断性中介机构强制服务并收费的,一律予以取消。
2.严格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得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不得将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项转移至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或社会团体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从与其业务相关的企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非企业组织获得费用或分成收入。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利用行政权力、管理职能或垄断地位强制企业参加协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和接受不必要的培训、学术研讨、技术考核、资格评审、质量(计量)认证等并收取费用。
3.从严控制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审批权限在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部门。对违反涉企收费审批权限,以及不能适应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要求、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和人民群众普遍反映不合理、收支差距过大的收费,应尽快予以废止或调整。
4.重新审查核发收费许可证。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依法调整收费项目标准,及时变更或重新核发收费许可证,防止发生“以证代文”、“以证批费”等违规行为,尽快更新行政事业性收
— 6 — 费目录并向社会公示。
(二)依法规范经营服务、社会团体涉企收费行为 1.继续全面清理涉及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中介服务收费。依据定价目录和国家有关规定,属于政府定价管理的,各地要依据管理职能,本着减轻企业负担原则,重新分类核定收费标准,并严格限定收费范围和收费频次。
2.加强对垄断性中介经营服务、社会团体涉企收费管理。对依法设立并已形成垄断经营的清障施救、停车场、公证、安保、消防等服务收费,应严格以成本为主要依据,以维持正常运转为前提,以体现其公益服务性为原则,核定收费标准。
3.进一步规范检测服务收费行为。价格主管部门应加强引导,完善检测服务收费政策,在专项清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检测服务机构的检验、检(鉴)定、检疫收费项目标准,切实规范检测服务收费行为,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机动车检测机构提供法律、法规规定或依法作为行政审批前置条件的检测服务,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检测相同的项目,在有效期内其检测结果应相互认可,不得重复检测并收费。
4.严格社会团体收费管理制度。社会团体依法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的收费纳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社会团体按照自愿有偿原则提供的服务收费依政府定价目录和市场化竞争状况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五、落实保障经费,确保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
— 7 — 正常运转
对此次专项清理收费所涉及的经费保障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公共财政、分级负担、平稳过渡、规范管理的原则,研究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相关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其中,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相关经费支出,通过部门预算予以安排;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相关经费支出,通过安排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项目支出予以解决。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上述要求,妥善安排有关部门和单位预算,确保其相关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
(一)建立长效协同监管机制。治理规范涉企收费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各职能部门应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长效协同监管机制,及时研究出台取消、降低收费标准和实施收费优惠减免的政策,完善收费管理制度,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加强涉企收费政策督查。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近几年国家和省取消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等政策落实情况及越权制定涉企收费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保证既有政策落实到位,严防涉企收费负担转嫁、反弹,巩固治理成果。
(三)各市人民政府及省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认真总结2010年以来开展治理规范涉企收费工作的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和
— 8 — 建议,并将总结报告于2011年12月30日前分别报送省物价局、财政厅、减负办、纠风办。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涉企收费△ 规范 政策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11月28日印发
第四篇:苏州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意见的通知
苏府〔2009〕79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 17 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实施《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省委、省政府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新机制,开拓新路径,实施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普惠政策,在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更高平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更大跨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市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工作目标
以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配套改革,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力争把苏州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先行地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示范地区、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的和谐地区”。
(一)以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快城乡就业创业制度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每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 25 万人,本地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0%以上,创建充分就业行政村(社区)达到 90%以上。到 2011 年,全市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二)以实现全民社会保障为目标,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总体思路,在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覆盖城乡居民及全体劳动者的基础上,加快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及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养老保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打破区域分割,统一政策框架,提高统筹层次,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机制。到 2011 年,全市城乡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
(三)以实现居民共享均等服务为目标,加快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认真做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重点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职业培训、权益维护和网络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村级劳动保障服务队伍专职化,使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惠及城乡所有劳动者。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制定合理的制度结构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坚持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制度,兼顾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城乡贯通、可转换衔接的机制。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标准和社会保障水平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确保我市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制度创新。
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将城镇就业再就业援助优惠政策向农村居民延伸,让就业、创业、培训和社保补贴等政策惠及农村居民。
(四)坚持依法行政。
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框架要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综合平衡,减少区域矛盾和人群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政策实施中,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操作,努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和行政争议。
四、政策意见
(一)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和就业、失业的界定标准体系,实行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
(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
对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劳动力,发放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对符合就业困难对象认定条件的城乡劳动力,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加以注明。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用人单位,给予社保补贴的政策优惠;为失业登记的农村居民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通过初次技能鉴定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灵活就业的本地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可按规定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建立用地企业按比例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对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就业困难人员和因失地由农保转为城保人员的单位,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
(三)建立完善安置和鼓励农民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机制。
扶持农村居民自主创业。建立城乡一体化创业推动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开展免费创业培训,鼓励开展“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创业活动,提供政策咨询、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农村劳动力自办实体的,可享受与城镇人员同等的扶持待遇;对安排农村劳动力创业的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
鼓励农村居民灵活就业。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行政村、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从事非全日制、家庭作坊式、承包经营生产等适合农村就业的工种,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工资支付方式、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政策。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延伸至行政村,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援助安置。安排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岗位,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四)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
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城乡社会培训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普惠制;建立企业内部外来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试点的企业,可享受政府相关培训经费补贴政策;根据中央、省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的政策导向,增加地方财政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开展免费的就业、创业和技能培训。
(五)完善农村居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体系。加快实施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元化。
将在城乡各类企业务工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原参加我市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按规定换算、转移后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各地政府在充分测算论证且财力许可的前提下,采取征地补偿账户换算、实行缴费补贴政策等措施,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实行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社会保障、商品房的办法。对置换社会保障的农村居民,在劳动年龄段内的,通过采取免费培训、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其就业创业,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已享受农村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待遇的,可采用增加养老补贴金额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障待遇。
(六)建立养老保障待遇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
整合制定社会养老保障管理办法,按照参保对象、缴费水平和享受待遇的差别,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养老保障城乡一体、逐步接轨的政策框架,规范各类养老保险之间的转移衔接。
建立各类养老保障待遇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各类保障对象的待遇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新征地的项目,做到“即征即保”,征地保养金标准按不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确定;改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建立早参保、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个人缴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设立农村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逐步统一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加快实施城乡老年居民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七)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各统筹区域实现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的“五统一”。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根据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并重点向大病重病患者倾斜,切实缓解群众因病致贫问题。
(八)探索建立农民生育保险制度。
贯彻实施《苏州市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居民生育保险制度,满足农村育龄妇女对生育和计划生育手术社会保险的需求。
(九)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
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认真落实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待遇的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加快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办法,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实行城乡社会医疗救助统一管理。
(十)健全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培育和完善城乡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公共职业中介机构建设,为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免费服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统一的社保经办管理制度,实现经办机构、经办模式和经办流程的统一管理,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培训—考核—就业”相协调的运行机制,整合现有行业、企业、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资源,建立多个专项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劳动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工作体系,将劳动监察、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延伸至镇、村,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权益维护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完善覆盖市、县级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四级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并轨和就业服务的动态管理,建立社会保险“网上申报系统”、“网上支付系统”、“异地管理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公共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劳动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市政府成立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市农办、发改、教育、民政、财政、卫生、国土、工商、税务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基层服务机构平台和队伍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重心下移、服务前移的要求,完善市、县级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全市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完成平台建设,落实业务经办职能,从而实现城乡服务平台对接,将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对象延伸到农民。在行政村设立劳动保障专职干部,全面实行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专职化,以利于更好地为本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提供服务。
(三)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要认真测算促进就业和纳入基本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合理安排预算,落实土地出让金优先安排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补偿政策;要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确保就业、培训需要;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做好各类保障对象缴费补贴的财政资金安排;要落实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和村级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专职化所需的各项经费;要通过镇村各级集体经济实体提留、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扩大所需资金的来源。
(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考核。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考核制度,分解下达各项工作指标,将农民就业创业、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控制社会登记失业率、各类社会保障参保覆盖率等一些重点工作和关键指标,纳入统一的考核体系,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总体目标的全面完成。
第五篇:苏州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意见的通知
苏府〔2009〕79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 17 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实施《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省委、省政府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新机制,开拓新路径,实施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普惠政策,在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更高平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更大跨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市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工作目标
以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配套改革,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力争把苏州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先行地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示范地区、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的和谐地区”。
(一)以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快城乡就业创业制度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每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 25 万人,本地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0%以上,创建充分就业行政村(社区)达到 90%以上。到 2011 年,全市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二)以实现全民社会保障为目标,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按照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总体思路,在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覆盖城乡居民及全体劳动者的基础上,加快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及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
动力纳入城镇养老保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打破区域分割,统一政策框架,提高统筹层次,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机制。到 2011 年,全市城乡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
(三)以实现居民共享均等服务为目标,加快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认真做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重点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职业培训、权益维护和网络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村级劳动保障服务队伍专职化,使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惠及城乡所有劳动者。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制定合理的制度结构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坚持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制度,兼顾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城乡贯通、可转换衔接的机制。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标准和社会保障水平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确保我市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制度创新。
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将城镇就业再就业援助优惠政策向农村居民延伸,让就业、创业、培训和社保补贴等政策惠及农村居民。
(四)坚持依法行政。
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框架要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综合平衡,减少区域矛盾和人群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政策实施中,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操作,努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和行政争议。
四、政策意见
(一)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和就业、失业的界定标准体系,实行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
(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
对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劳动力,发放统一的《就业失业登
记证》,对符合就业困难对象认定条件的城乡劳动力,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加以注明。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用人单位,给予社保补贴的政策优惠;为失业登记的农村居民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通过初次技能鉴定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灵活就业的本地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可按规定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建立用地企业按比例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对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就业困难人员和因失地由农保转为城保人员的单位,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
(三)建立完善安置和鼓励农民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机制。
扶持农村居民自主创业。建立城乡一体化创业推动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开展免费创业培训,鼓励开展“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创业活动,提供政策咨询、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农村劳动力自办实体的,可享受与城镇人员同等的扶持待遇;对安排农村劳动力创业的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
鼓励农村居民灵活就业。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行政村、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从事非全日制、家庭作坊式、承包经营生产等适合农村就业的工种,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工资支付方式、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政策。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延伸至行政村,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援助安置。安排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岗位,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四)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
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城乡社会培训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普惠制;建立企业内部外来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试点的企业,可享受政府相关培训经费补贴政策;根据中央、省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的政策导向,增加地方财政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开展免费的就业、创业和技能培训。
(五)完善农村居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体系。
加快实施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元化。
将在城乡各类企业务工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原参加我市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按规定换算、转移后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各地政府在充分测算论证且财力许可的前提下,采取征地补偿账户换算、实行缴费补贴政策等措施,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实行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社会保障、商品房的办法。对置换社会保障的农村居民,在劳动年龄段内的,通过采取免费培训、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其就业创业,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已享受农村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待遇的,可采用增加养老补贴金额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障待遇。
(六)建立养老保障待遇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
整合制定社会养老保障管理办法,按照参保对象、缴费水平和享受待遇的差别,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养老保障城乡一体、逐步接轨的政策框架,规范各类养老保险之间的转移衔接。
建立各类养老保障待遇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各类保障对象的待遇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新征地的项目,做到“即征即保”,征地保养金标准按不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确定;改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建立早参保、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个人缴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设立农村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逐步统一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加快实施城乡老年居民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七)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各统筹区域实现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的“五统一”。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根据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并重点向大病重病患者倾斜,切实缓解群众因病致贫问题。
(八)探索建立农民生育保险制度。
贯彻实施《苏州市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居民生育保险制度,满足农村育龄妇女对生育和计划生育手术社会保险的需求。
(九)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
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认真落实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待遇的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加快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办法,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实行城乡社会医疗救助统一管理。
(十)健全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培育和完善城乡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公共职业中介机构建设,为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免费服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统一的社保经办管理制度,实现经办机构、经办模式和经办流程的统一管理,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培训—考核—就业”相协调的运行机制,整合现有行业、企业、学校、培
训机构的教学设备资源,建立多个专项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劳动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工作体系,将劳动监察、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延伸至镇、村,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权益维护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完善覆盖市、县级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四级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并轨和就业服务的动态管理,建立社会保险“网上申报系统”、“网上支付系统”、“异地管理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公共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劳动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市政府成立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市农办、发改、教育、民政、财政、卫生、国土、工商、税务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基层服务机构平台和队伍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重心下移、服务前移的要求,完善市、县级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全市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完成平台建设,落实业务经办职能,从而实现城乡服务平台对接,将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对象延伸到农民。在行政村设立劳动保障专职干部,全面实行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专职化,以利于更好地为本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提供服务。
(三)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要认真测算促进就业和纳入基本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合理安排预算,落实土地出让金优先安排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补偿政策;要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确保就业、培训需要;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做好各类保障对象缴费补贴的财政资金安排;要落实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和村级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专职化所需的各项经费;要通过镇村各级集体经济实体提留、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扩大所需资金的来源。
(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考核。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考核制度,分解下达各项工作指标,将农民就业创业、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控制社会登记失业率、各类社会保障参保覆盖率等一些重点工作和关键指标,纳入统一的考核体系,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总体目标的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