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二甲评审材料准备内容目录[大全]
内容目录
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2.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及分工。3.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4.麻醉科规章制度。5.麻醉科人员岗位职责。6.麻醉科诊疗规范。7.麻醉科技术操作常规。8.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流程。9.腰硬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流程。10.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岗位职责。11.麻醉科每月质量检查一览表。12.术后访视制度。13.不良事件报告表。
14.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与持续改进措施 手术安全核查与术前访视,麻醉前评估执行率,麻醉单记录完整率持续改进成效统计表,柱状图)15.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管理条例。16.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17.麻醉科麻醉药品管理质度。18.麻醉科医疗质量管理培训。
(麻醉科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流程 麻醉科交班流程 核心制度 出一份试卷)19.麻醉科医生诊疗操作规范检查记录表。20.麻醉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考试。21.诊疗规范考试卷。22.麻醉科核心制度考试卷。23.麻醉科质量与安全培训考试。24.培训情况及效果评价。25.术后镇痛规范管理与程序。
26.病人术后镇痛效果评价,并发症及处理统计表。27.麻醉与镇痛评价量表。28.术后镇痛评分标准与评分方法。29.术后镇痛效果评价表,柱状图。30.术镇痛效果及及并发症登记本。31.术后镇痛效果分析与持续改进记录表。
32.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统计分析,控制指标,整改措施。33.术后镇痛持续改进效果表,柱状图。34.年度质量数据统计。35.数据分析。36.年度质量安全报告。37.提高麻醉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38.2017年四季度麻醉质量改进效果表,柱状图。39.2017年工作量统计表柱状图。40.2017年麻醉方式,镇痛,心肺复苏等统计表柱状图。41.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42.麻醉科手术用血管理制度。43.输血治疗同意书。44.临床用血申请单。45.麻醉科手术用血流程。46.麻醉科手术用血指征。47.麻醉科用血与输血科沟通流程。48.临床用血评估及效果评价制度。49.手术用血评估及用血后疗效评估表。50.麻醉科临床用输血培训试题。
51.麻醉科与输血科输血安全与质量管理流程图。52.手术用血情况分析,评价,整改,与持续改进记录。53.麻醉恢复室管理制度。54.麻醉恢复室目的及职能。55.麻醉恢复室工作制度。56.麻醉恢复室入室标准。
57.手术间入恢复室转运,交接流程及流程图。58.麻醉恢复室出室标准。
59.病人回病房转运及交接流程及流程图。60.恢复室及ICU交接流程。61.气管导管拔出指征与方法。62.恢复室记录单的书写。63.恢复室整体工作流程。64.恢复室常见并发症及处理。65.麻醉复苏知识培训试题。66.全麻病人术后访视表。67.全身麻醉病人离室标准。68.Steward评分表。
69.麻醉复苏室病人病情及处理记录单。70.麻醉复苏室病人登记本。71.自查,分析,整改表。72.麻醉知情同意制度。73.有创诊疗操作管理制度。74.自费药品材料知情同意制度。75.麻醉知情同意书。76.输血治疗同意书。77.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78.手术安全核查表。手术安全核查培训试卷。79.麻醉记录单书写标准。
80.手术安全核查,麻醉记录单等表格质量检查整改,持续改进记录。81.麻醉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82.麻醉意外并发症上报流程。
83.麻醉意外并发症处理上级医师指导流程。84.培训考核记录。
85.麻醉意外,并发症预防措施。86.围麻醉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7.麻醉意外与并发症处理关联图。88.麻醉意外并发症统计分析,整改措施。89.麻醉意外并发症持续改进效果图。90.麻醉效果评定规范与流程。
91.麻醉效果分析,评价,整改措施与持续改进记录。92.麻醉效果持续改进效果图,统计表,柱状图。93.麻醉科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94.评估内容与流程。95.手术风险评估表。96.手术麻醉前准备程序。97.术前访视记录表。98.术后访视记录表。99.术前,术后访视讨论制度。100.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101.麻醉前疑难病例讨论制度。102.手术风险评估制度。103.麻醉知情同意书。
104.病人术中更改麻醉方式统计分析,改进表。105.执业医师法。106.麻醉科医师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107.麻醉医师申请授权表。108.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109.麻醉医师执业权限。110.分级授权培训试题。
111.麻醉医师全身麻醉资格授权表。
112.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程序。113.麻醉科医师资格授权评审专家小组与职责。114.麻醉医生毕业证书。
115.麻醉科临床医师培训,学习计划与安排。116.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制度。117.科级培训试题。118.心肺复苏培训与试题。
第二篇:二甲医院评审相关材料准备
各科室:
创建等级医院评审活动现已启动,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依据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现将4月份工作安排如下:
一、各科室必须尽快成立以“创立二甲医院为中心”的学习工作小组,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仔细学习和领悟评审标准,为评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甲”医院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而作为医院等级评审重要指标之一的二甲评审材料,是医院各项工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准备二甲评审材料在创建二甲中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全院职工必须反复深入学习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要求,领会有关评审文件精神,查阅网上相关的资料。各科室每天下午组织两小时学习时间,学习要有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员、主要内容和考勤等。要有考勤制度,对无故不参加学习者,与奖惩挂钩。达标办将不定期进行抽查各科室工作进展情况,并记入科室综合考核中。四个工作小组成员必须参加所在科室学习,带头学习深刻领会实质精神,指导各科室开展工作。
二、各科室要将2009年至今的院内所有文件全部找出,并对照文件目录,将缺失文件日期和文号上报达标办,以便统一补充。
三、各科室将2009年以来的科务会记录,健康教育,学习培训等原始记录归纳整理,没有的必须补全。
四、4月25日前,各科室对照评审标准进行自查,形成详实材料,以电子版和书面材料上报达标办。
五、为方便各科室与达标办及时有效的联系交流,科室选派一名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文字组织能力好,熟悉各种联系方式,如收发邮件,QQ等的联络员,并于4月9日(周一)前将科主任、护士长及联络员的姓名、手机号、邮箱QQ等相关信息上报达标办。
六、为迎接医院等级评审工作,达标办设专门联系电话,并建立QQ群和邮箱,方便大家交流学习。
第三篇:二甲医院评审医务科准备材料目录
医院评审医务科准备材料目录
一、依法执业管理:
(一)卫生法律法规(见≤医院管理手册≥上册,P105~152)
(二)临床诊疗指南——XXX病学分册,人卫版,2009年
(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XXX病学分册,军医版,2008年
(四)XXX科临床诊疗资料
1、XXX科前五位单病种诊疗常规
2、XXX系统疾病诊疗及护理规范
3、XXX科临床路径(卫生部2009年版)
(五)各级人员岗位职责(见≤医院管理资料汇编≥,上册,P52~98;中册,P44~111)
(六)工作制度(见≤医院管理资料汇编≥,中册,P44~111)
(七)医务人员档案(证书)
(八)科室排班表
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管理:
(一)医院医疗核心制度(见≤医院管理资料汇编≥,中册,P14~43)
(二)医疗安全、输血、病案书写(见≤医院管理资料汇编≥,中册,P14~108)
(三)医务科医疗质量管理文件汇总册
(四)医务科检查结果及反馈资料
(五)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
1、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2、主要医疗质量统计指标
3、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4、XXX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六)药物不良反应登记本
三、医疗安全管理:
(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法规(见《医疗法律法规手册》)
(二)医疗安全应急预案及处理(见《医院管理资料汇编》,中册)
(三)XXX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1、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危急值记录本
2、XXX系统急危重症应急预案及流程
3、XXX科医疗知情同意书
4、医患沟通技巧手册
(四)医疗投诉登记表
(五)医疗差错、事故登记表
(六)医疗安全管理小组活动记录本
(七)医疗安全教育记录本
(八)科室消防安全制度及培训记录(见护理部分)
四、医院感染管理:
(一)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见≤医院管理资料汇编≥,中册,P112~203)
(二)院感管理文件及检查结果汇总册
(三)XXX科医院感染管理文件
1、XXX科院感管理小组组成及分工职责
2、北京市XXX机清洗、消毒指南(试行)
3、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四)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手册
1、科室院感管理知识培训记录
2、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登记表
3、院感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及整改措施
(五)传染病登记本
(六)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登记本
(七)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
(八)输血及不良反应登记本
(九)院感考试试卷汇总册(见科室培训资料、课件盒)
(十)医院感染控制手册
五、科室医疗技术准入管理:
(一)新技术、新项目相关管理制度
(二)科室新技术项目目录
(三)临床新技术、新项目申报资料
(四)临床新技术、新项目管理资料
(五)新技术、新项目工作记录本
(六)新技术不良反应记录本
六、各种病例讨论记录:
(一)危重病例抢救记录本
(二)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
(三)会诊记录本
(四)死亡病例记录本
七、科室培训教学及科研:
(一)科室在职教育培训(医务人员学分登记表)
(二)科室业务学习记录本
(三)临床教学管理制度(见《医院管理资料汇编——教学与科研》,第一篇)
(四)XXX科临床实习教学文件
1、XXX科临床实习大纲
2、临床教学计划、要求、考核
(五)医疗科研管理制度及科室项目资料
(六)实习生教学管理文件夹
八、科室管理:
(一)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
(二)科室管理文件汇编
1、XXX科十二五规划
2、科室人员及变动情况表及XXX科组织机构示意图 3、2011年XXX科工作总结及2011年科室发展计划
4、医德医风奖惩细则
5、临床医师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实施方案
6、XXX科医德医风培训讲稿
7、行风建设目标责任书
8、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9、科室物品、药品、器械管理制度
(三)政治理论、党风廉政、行风建设、精神文明记录本
(四)院领导行政及教学查房记录本(含科室对院、医务科报告及回复)
(五)规范用语
(六)病人满意度调查情况(见护理部分)
(七)工休座谈会记录本(见护理部分)
(八)科室大型设备档案管理,含保养维修记录(见支气管镜室、肺功能室工作制度)
九、医院医疗相关文件:
(一)医院医疗管理文件、通知
(二)医务科医疗管理文件、通知
(三)医院工作及创“三甲”简报
(四)院刊
十、技术水平:
(一)技术项目完成情况汇总表
(二)一般专科技术项目:病例登记表及病历封面复印件
十一、临床教学实习记录:
(一)实习医生病历书写考核记录表
(二)胸部检查考核记录表
(三)胸膜腔穿刺术考核记录表
(四)XXX科临床实习小讲座记录表
(五)XXX科临床实习小讲座课件
十二、抗菌药物管理: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二)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王辰主编)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记录本
1、XXX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3、XXX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4、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5、2011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建议保留的50个品种(征求意见稿)
6、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7、关于加强克林霉素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07号)
8、医院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措施(院发〔2009〕31号)
(五)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和考试试卷
十三、科室培训资料及课件
(一)三基培训课件
(二)三基培训记录本
(三)三基考核试卷汇总
(四)三基考核试题库
(五)院感考核试卷汇总
第四篇:二甲评审期间科室准备内容
二甲评审期间科室准备内容
一、病区环境及护士礼仪:
1、每个科室在检查期间全部用医院的被褥,病人的被褥及其他多余用物一律不准待会病房。保持每个病床单元的整洁清洁,床单被褥的折叠要按标准要求执行。未住病人的空床要铺成备用床;床头柜内、外无污迹,保持清洁、整齐,无杂物堆放;床头牌齐全,姓名、诊断正确无误;病人卧位舒适,无任何并发症,每床只留一个陪员;病房内地面清洁干净,无垃圾堆放,窗台清洁干净,无杂物堆放,窗帘清洁无污迹。
2、病区走廊清洁无垃圾堆放,垃圾桶清洁并套有黑色塑料袋,垃圾满后随时清洁;厕所、水房保持清洁无尿骚等臭味,无杂物摆放,便池内无粪便堆积;病区内所有玻璃擦的窗明几净,各死角地方无尘土;检查期间清洁工不得离开病区,随时清扫病房、走廊、厕所。
二、治疗室、换药室、房产要求:
1、治疗室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标志醒目;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别用黄色和黑色塑料袋装置;一次性用品用后立即毁行、消毒,具体毁形方法和消毒按照护理部以前下发的文件执行;器械消毒灌、棉签缸、镊子、剪刀等清洁无污垢、无锈迹,消毒液浓度的配置和液面的高度符合标准要求。其他日常用品(体温表、湿化瓶、雾化口含嘴、螺纹管、扫床套、抹布等)的消毒按照护理部以前的要求执行;所有浸泡桶内消毒液农浓度符合要求,病人静脉和肌肉所用药物要现用现配,不得提前配置,配置药物时一定要按正规操作 配置(瓶盖、安瓿消毒,镊子取放,无菌棉签夹取,药物抽吸等要按标准要求操作),使用一次性针管,配置皮试等所用的溶酶在启封后不能超过24小时;所用棉签放置在棉签缸中,桌面或其他地方绝对不能放置剪开或剪开的棉签袋,取用棉签时一定要按正规操作程序执行;配置药物后的针管立即毁形,不能乱放在桌面上。十项操作用物提前准备好放置在治疗室相应柜中,以便随即抽查。治疗室柜子中绝对不能放置其他无用之物;抢救药品数量、质量、批号、生产日期符合标准要求,盒内外包装一致,如有批号不一致的要特意注明,绝对不能有过期、变质药品存放。保证抢救药品的种类齐全。抢救柜中清洁无尘土,药品摆放有序。全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每一种抢救药品的确切剂量、作用和副作用;每科各种抢救器械要求每位护理人员能熟练操作使用。
2、住院病人一览表中等级护理标志醒目。所有护理人员对本病区病人总数、危重病人数、一级护理病人数、二级护理病人数都要了如指掌,对每个病人要七知道(七知道:床号姓名、诊断、病情、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饮食、心理状态),尤其护士长、责任护士长更要熟练掌握每个病人的七知道;检查期间责任护士负责所保管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活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功能锻炼、目前所用药物的作用和服作用等,要求病人或家属通过复述和演示基本能掌握以上内容)、常规护理和生活护理(保持病人的六洁三短四无):六洁指:头发、口腔、手、足、会阴、皮肤清洁。三短指:头发、指甲、胡须短,四无指:无压疮、无烫伤、无坠床、无跌脚);未值班护士检查期间全天上班,负责巡视病房和保持病区的清洁整齐,具体事务有科护士长安排。
3、在科病历按照标准要求做好准备,尤其临时医嘱的处理、输液卡、危重护理记录的书写,护士长、办公护士要严格把关、科室中如有危重病人必须保持无并发症。交班报告书写不规范的科室及时更换新本按照标准要求书写,各科要有医嘱提示本,没有的科室要及时补上。
4、换药室:无菌区、清洁区的划分、卫生、器械消毒与治疗室相同;敷料、凡士林纱布等在检查当日必须重更新换或消毒。换药室的污桶必须套有黄色塑料袋,桌面或污桶中不能有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摆放或储存,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必须按规定立即毁形消毒处理。有换药室管理制度;产房、妇查室的管理基本与治疗室、换药室相同。
5、护士礼仪服务:护理人员在检查期间衣帽必须整洁,不穿高跟鞋,不戴首饰、耳环、项链、头发前不过眉、后不过肩、遇到检查人员彬彬有礼。检查领导到科室检查时要问好,不能躲,提问时要积极回答问题。一个人不回答时,会答的人员积极补充、在岗护士要掌握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
三、操作、理论:
1、护理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不在参加护理500题及“三基”知识的考试,但十项护理操作必须掌握。年龄≦45岁的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护理500题和“三基”知识及十项护理操作。理论和操作在全员准备的基础上每科重点抽出相应护理人员准备500题和“三 基”知识及十项操作的考试,护士长必须在内,理论考试﹥80分算及格。十项操作按照护理部下发的标准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速度。科室重点抽出的考试人员,一定要认真准备,不能马虎。考试时抽到谁不能退托,准时参加考试。
2、登记本及各项制度:
各项记录本内容齐全,按护理部和二甲评审要求做好准备,例如:教学查房和业务查房的次数要按二甲评审的要求准备,差错事故登记本必须按照护理部要求的内容去登记。各科把护理部下发的各项制度等统一归类放置好,保持不能损坏,对医院下发的各种文件整理归类不能乱放,以备检查随要随取,各种记录归类放置,检查时要求拿出时再拿出来。各记录本必须书写工整无涂改,封面清洁无破损,记录次数符合要求,归类放置好,手术室、供应室、急诊科根据二甲评审文件中的内容和护理质量考核细则中的制定的手术室考核细则、供应室考核细则、急诊科考核细则内容认真做好准备工作、护理部不再另行安排工作,若出现问题科室负全部责任。
四、各科必须高度重视此次二甲评审问题,按照医院要求做好以上准备工作。若果由于思想麻痹,马虎大意,未认真准备造成失分过多,影响我院二甲评审的,将负责人或科室进行严肃的处罚,并且2——3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在评审期间科室护士长要根据本科室人员素质安排相应的工作:哪些人适合担任责任护士工作,哪些人适合担任操作项目,哪些人适合理论考试,分工明确。评审期间具体扣分责任到科室,科室再到个人,每扣1分,将处罚100.00—— 200.00,(理论考试80分以上合格,80分以下每下降1分扣0.2分)。希望各科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第五篇:二甲医院评审准备阶段
二甲医院评审准备阶段,科内护理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
1、首先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二级医院评审细则,一定要全员培
训,将标准传达到每一位护理人员,学习阶段要人人学习标准,把握标准,掌握标准,强化记忆,反复培训,科室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2、按照标准,结合科室情况,体现以患为中心,关注质量、安全
质量、管理、绩效。
3、持续改进理念,深入人心,保证人人都是质管员,通过学习培
训,提升专业管理化标准。
4、要有健全的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全员参与。
5、科室质控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科室内要保证全面质控,发
现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措施、效果评价。注意突出重点,脆弱分析、制定计划、树立标准、建立模板,标准只伸不降,只增不减。
6、加强督导,制度规范全员掌握,分工细化,有可行性,迎接评
审科室到底做什么,护士长是关键,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好抓好落实,以评促建、应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不能为了评审检查而工作,要把工作常态化。
7、进步完善各种材料,前后统一,不可造假,把标准变成规范,把规范变成习惯,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整体推进、确保有效。
8、在科室内进行自查,采取追踪检查方法,发现问题,一追到底,追踪到每一位护理患者,追踪到每一个护理环节,追踪每一项
工作到整个流程,树立百分百的理念,不给自己找理由。
9、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加强学习沟通技巧,树立责任护士“我的病人我负责”的意识。
10、要学会换位思考,科室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以“病人为中心”方便患者,服务于患者,为患者的最大利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