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县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情况调研报告
2015年8月24日,县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县文物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驻会委员、办事机构负责人组成)在文旅委负责同志陪同下,深入瀛洲镇仁里古村落、上庄镇上庄古建筑群、城区文昌阁、霞间古窑址,实地察看了解文物保护现状,征求镇村干部、住户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我县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情况汇报及文旅委的补充汇报,座谈了解全县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情况,探讨推进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通过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县共登记文物点454处,有古祠堂、古民居、牌坊、楼阁、碑刻、字画等多种类型,在全县11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3处,县级文保单位40处。此外,全县还有馆藏文物1000件(套)。
二、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不能正确认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城乡建设中擅自拆除历史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破坏历史风貌,有的居民把保护文物视为负担和阻碍,忽视文物传承文明、认知教育、发展经济的功能,随意损毁、改建、拆除、出售文物。据统计,近十几年中,我县损失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中王桥(县保)、古窑址(省保),还有消失的古民居14幢。
(二)文物保护力量薄弱。县文物局与县博物馆合署办公,现有在职工作人员只有13人。不仅文保工作人员少,而且专业人员更少,也没有独立的执法队伍,文物保护队伍与文物大县、监管任务不相适应。
(四)分散文物保护难度大、隐患多。我县众多文物点中古民居占比高,古民居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搞旅游开发,通过合理利用促进保护,而那些零散分布的古民居,其管理人因维修经费得不到有效落实,失去保护积极性,甚至产生与政府抵触的情绪,以致少数古民居被用作堆放稻草等杂物,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五)部门配合也有待加强。在城乡建设审批环节文物部门参与不够,不少文物点周边不断出现超高、超密建筑,“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营造文物保护氛围。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宣传教育要做到点面结合,要重视运用发生在身边的具体案例来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文物知识宣传普及,增强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文保组织领导。要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调度文物保护工作;编制并完善古民居、古遗址、古桥亭等项保护规划,形成点线面、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规划体系;建立县文物保护协调机构和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会商协调,在事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保单位修缮、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上以文物保护为先决条件,确保文物保护前置审批;健全县、乡(镇)、村文物保护网络组织,落实文物管理责任;加强部门配合,文旅、住建、公安、国土、市监、商务等单位要形成联动机制,齐抓共管。
(三)创新文物保护方式。根据文物普查成果和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重点区域、重点村,按轻重缓急对全县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实行挂牌保护,并建立文物台账,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创新保护方式,为每处文保单位定制“个性化”保护方案,实行“一处一策”、“一点一策”,加强保护的实效性。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以强化对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学习外地成功经验,探索采用旅游公司租赁保护、“互联网+”方式,完善优化仁里村的 “淘宝众筹”办法。支持成立民间保护组织,制定文物保护乡规民约,夯实文物保护群众基础,大力推进民间文物保护。
(五)促进文物合理利用。坚持文物保护方针,依法促进文物的合理利用,把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机统一。重视县博物馆的功能建设,提高陈列展示和讲解服务水平,进一步服务民生、资政育人。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来促进城乡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文物事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乡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自查报告
**乡地处##县东南部,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940米,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人口1.6万。**乡现有全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平戏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县级历史文化名村龙潭村1个,以及数十个文化遗产点,为我县文化遗产保存较多的乡之一。
多年来,我乡始终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多措并举,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普查、征集、研究和宣传等各项工作,使《文物保护法》得到切实有效贯彻执行,文物保护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文物保护法》执行情况
(一)领导重视,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保障
多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精神,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把文物保护纳入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在乡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投入一定的文物保护资金,用于文物事业,如2007年乡党委、政府从薄弱的财政中挤出1000多元资金修复了前塘村“举人旗杆”;乡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各行政村巡视各文物点,并通过巡查及时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教育,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乡党委、政府将《文物保护法》纳入“四五”、“五五”普法活动中,要求干部、群众始终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学习新法中关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养、修缮等规定同学习《建筑法》有关内容结合起来;二是将学习文物“法律责任”中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同学习《刑法》有关内容结合起来;三是将学习关于文物保护单位环境保护的规定同学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法》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文物保护法》,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增强了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同时,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在土地开发中始终把保护文物工作放在重要位臵。在建设中,遇到有文物的情况,都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好保护措施,进行严格审批。坚持做到有文物的土地不开发,有文物的土地建设中要避免破坏文物的做法。做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文物保护工作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的有效手段在于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文物法规宣传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不懈努力,全乡干部、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自觉性明显提高。根据我乡实际情况,在宣传《文物保护法》时主要抓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对各村、厂(场)领导干部的宣传。分管文物工作的领导和专业机构经常到各村、厂(场)宣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使各级领导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加强了对施工单位的宣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破坏。三是加强了对乡民的宣传。我乡文物点主要分布在各行政村内,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对较差,为此,**乡把对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法》宣传作为重点,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单、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的意义。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并且对促进我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多措并举,完善文物保护体系
根据我乡文物分布情况和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在全乡建立了乡、村两级文物保护网络。一是充实文物管理人员,使各个文物保护单位如:九峰寺、回村桥、溪里桥等文物都有专人专看,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我乡文物的安全;二是设臵了管理人员,由乡文化站站长、派出所所长担任文物监管员。三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乡的年终工作考核内容,并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目前全乡已有文物监管员8名,初步形成了以乡文化站为中心的辐射全乡范围的文物保护网。
(五)突出重点,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和普查工作
全面做好文物普查、登记、征集等工作。近年来,我乡文物工作人员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深入各行政村、自然村,克服野外工作困难,对全乡辖区内文物分布情况作了较详细的了解和准确的统计,并深入群众家中了解、掌握散落于民间的文物,说服群众自愿将手中的文物上缴或捐赠给文物保护部门,由于工作细致扎实,使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
(一)因我乡财政困难,没有过多的财力投入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力度还不够,许多文物现在仍然在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所服务,随时间流逝,风雨侵袭,文物多数一定程度受损。
(二)文物监管员队伍不够稳定,因全乡各村的文物监管员至今均为义务监管员,没有专业文物监管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队伍不稳定、文物保护力度不够。
第三篇:关于文物保护法执法调研的 报告
关于检查《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征求意见稿)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2012年监督工作计划,自3月份以来,在全市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检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配合全国、省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在我市的重点检查,3月19日市人大主任王力农、副主任余振泰一起陪同上级人大集中听取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汇报,并参加了座谈;第二阶段是深入县(市)进行重点检查。5月8日和10日,余振泰副主任带领执法检查组,实地察看了乐平市双田乡横路古戏台、涌山古岩洞和浮梁县勒功乡沧溪古村落等地,并召开了有市县人大、政府负责同志、文物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政府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市人大常委会冯国平秘书长参加了视察调研。在检查前,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委员专门学习了《文物保护法》并到市文广局调研,听取了多方意见。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人大、政府部门按要求开展自查,并递交了专题书面材料。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目前,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全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历史文化名村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国有博物馆6家,民办博物馆4家。珍藏文物847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9件,二级文物282件,三级文物651件,一般文物7509件。我市的古陶瓷、古戏台、古村落等彰显了地方的文物特色。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 1
护,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法律宣传不断加强。新的《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后,市、县(市、区)两级及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工作。坚持把各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开放,传播文物保护知识。同时,配合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法制宣传日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以专题的形式宣传景德镇市域内的文物、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了全社会文物保护法制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文物保护氛围,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市民保护文物的责任感。
(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为了严厉打击盗掘文物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市公安局成立了打击盗掘陶瓷文化遗址犯罪专案组。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集中开展了专项行动,对犯罪分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毁灭性的打击。共破获各类盗掘古遗址、收购赃物、倒卖文物案件121起,缴获了古瓷修复件400余件,成箱散片瓷50余箱,其中经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的10件,国家三级文物97件,一般文物103件,追回赃款挽回损失360余万元。为了提高执法能力,促进执法工作常态化和规范化,2010年成立了景德镇文化综合执法支队,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工作,在老城保护、新农村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文物市场等方面依法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三)认真落实“五纳入”要求。《文物保护法》规定“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这是国家对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逐步落实好“五纳入”要求。如在《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了文物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编制了《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规划》,《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了御窑遗址、湖田窑古瓷窑址和高岭瓷土矿遗址保护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同时,非常注重红色文物保护规划,重点编制了红十军旧址、方志敏旧居和瑶里新四军旧址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了文物保护组织领导体系和制度体系。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文物管理委员会,率先在江西省设立文物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文物事业管理工作。颁布了《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通过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决议》等等。文物保护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并做到逐步递增。
(四)扎实开展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按照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要求,我市2007年启动了文物普查工作。市(县)两级都成了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地开展了文物普查。普查对象覆盖了56个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行政村、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摸清并掌握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争取国家文物局保护经费950万元、国家发改委遗址保护研究项目经费1.23亿元;下大力气保护近现代工业遗存,规划建设“一轴四片六厂”陶瓷工业遗存保护区和开展了7501生产基地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河西老汽车站申报省保单位等工作;拨付专款积极开展文保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先后对“祥集弄明代民宅”“湖田古瓷窑遗址”“玉华堂”“五股祠堂”“镇窑”“浒崦戏古”“浮梁古县衙”“红塔”等省、市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同时,在对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红色文物的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执法检查的情况看,尽管政府及文物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是,突出表现在:一是《文物保护法》的全社会知晓率有待提高,宣传、培训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尤其是广大农村存
在宣传盲区,严重影响文物保护;二是文物保护的法制意识淡薄,保护知识缺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些施工建设单位未严格按照报批程序审批就擅自开工,造成“建设性破坏”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古建筑保护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如乐平横路古戏台,周边高楼林立,一座古建筑显得非常突兀,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大大影响了古戏台古韵古风的美感;有的文化产权单位自发组织修建古建筑,由于缺少文物修缮知识,改变了历史风貌,成了破坏性建筑等。三是基层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经费短缺。如市陶瓷博物馆考古、文物以及文史研究等方面的人才缺乏。乐平市文广局没有内设的文物保护专门机构和人员,浮梁县文物工作人员编制只有3个,专项经费短缺等。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执法检查组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文物保护是国家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抓紧落实,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宣传教育的实效和公众知晓程度。如要有计划地组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可以尝试在中小学校,开设文物保护相应课程,制定对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奖励措施等。总之,要千方百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进一步全面提高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爱护文物的良好氛围,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2、要进一步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要将《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规划》《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等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规划的生命在执行,要重规划,更要强执行。要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执法,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必须按照法定程序上报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于文物或有可能有文物的地城,规划部门要与文物部门相互协商,进行先期勘探后方可施工。要坚决制止与历
史文化名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和损坏文物的建设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十分注重农村文物的保护工作,要做好农村文物保护规划和项目申报工作,切实保护好有代表性有价值古建筑、古村落等文物古迹。对常年失修的古迹特别是一些土木结构的建筑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加强维修和管理,做好防火、防潮、防虫工作。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开发旅游,既可以促进旅游发展,又可以为文物保护注入源头活水,实现双赢。
3、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投入机制,落实完善经费使用、管理、监督规章制度。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对文物保护事业和相关产业的投入,文物行政管理主管部门要在科学制定规划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要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和完善其它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文物事业和相关产业的有效途径,确保文物事业发展和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同时,要加强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4、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文物保护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牢固树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的观念,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没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的要尽快成立,要按实际工作量要求和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人员编制,确保正常开展工作。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努力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四篇: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调研提纲3
《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现行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立法建议;
1、各地均成立“综合执法队”,与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文物行政执法单独行使的文件不符,现综合执法将文物执法内容全部包括,建议国家文物局在修改法律的时候,将基层文物行政执法进行规范管理,以避免不必要的管辖纠纷;
2、一般县一级文物执法单位为文物管理所,由于大多文物管理所不是行政单位,因此没有执法权,委托执法往往带来很多难题,因此,建议国家文物局在体制上作为明确,以确保基层文物行政执法单位的合法性。
二、“五纳入”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五纳入”落实情况各地有所区别,但从总的来看,不尽人意,一些地方政府把文物保护工作列入工作议事日程;有些单位未将文物保护列入财政预算,有预算的部门,有些也不能按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时增长;在基本建设中,未能按要求将文物保护工作列入统一城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有破坏文物的现象发生。
三、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情况
1、目前,各地在利用文物资源上都作了一些尝试,这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取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些地方因为管理不善而出现一些问题;
2、文物资源利用工作应该更加明确一些法律条文,规范一下文物利用的管理权限,文物利用的程度,利用单位的责任等;
3、文物利用所得收入的规定,要进一步明确。
四、文物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文物认定专家缺少,特别是社会文物更难认定,文物与工艺品难得区分。建议对社会文物管理进行专门立法。
五、不可移动文物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动态文物”管理应该单独立法。所谓动态文物在这指的是村落文物保护单位,贵州村落文物较多,如朗德苗寨古建筑群、马头寨古建筑群、云山屯堡古建筑群等,还有四个生态博物馆及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村寨,这些村寨处于动态管理状态,村民世代居住,人口在这繁衍生息,如果把这种相对动态的文物保护点等同于相对静态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将对村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单独立法。
2、文物利用与消防安全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
3、开放参观对文物本体也造成一定的损坏;
4、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多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有的部门不仅文物部门在管理,当地民族、旅游部门也在管理。
5、产权私有与维修审批权限过于繁杂,对文物保护不利,应适当将部份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
六、配合建设工程开展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单位往往对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工作不予重视,特别
是在城市建设中,往往不进行考古发掘;有的甚至对地面文物造成破坏;
2、田野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往往不能按时落实经费,有的甚至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而对规划应该进行发掘的点不予发掘,造成对地下文物的破坏;
3、基本建设工程违法现象也十分严重,而且都有政府支持的身影。
七、文物市场管理存在的困难、问题。
1、文物市场不是很规范,管理也比较混乱;
2、文物、工艺品在古玩市场很难区别;
3、大批外国人在少数民族地区收购民族工艺品,其中很大一部份是禁止出境的文物。
4、应该成立贵州民族文物鉴定站。
八、文物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相关立法建议。
1、文物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基层文物单位没有执法权;
2、文物行政执法力量弱,队伍人员少;办案条件差;
3、法人违法现象严重,而文物执法部门在执法的时候往往受到政府部门的干扰使用案件无法顺利完成;
4、执法权限弱小,执行也很难。
第五篇:《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新)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新)
经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是根据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的。条例共8章64条,包括总则、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法律责任和附则。
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实施条例。
第二条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实施管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三条 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应当用于下列用途:
(一)文物的保管、陈列、修复、征集;
(二)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建设;
(三)文物的安全防范;
(四)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五)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
第四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 有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所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二章 不可移动文物
第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第八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内,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第九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是指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并在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说明,应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公布日期、立标机关、立标日期等内容。民族自治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说明,应当同时用规范汉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书写。
第十一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应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本体记录等科学技术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行政管理等内容。
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应当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拓片、摹本、电子文本等形式,有效表现其所载内容。
第十二条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和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被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负责管理。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专人负责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的,可以采取聘请文物保护员的形式。
文物保护单位有使用单位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没有使用单位的,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可以设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的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
负责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的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其安全保卫人员,可以依法配备防卫器械。
第十三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
第十四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
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
第十五条 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单位,应当同时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其中,不涉及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申领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取得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二)有从事文物保护工程所需的技术设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 申领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等级的分级标准和审批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十八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计划和工程设计方案前,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 危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或者破坏其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危害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或者破坏其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危害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第三章 考古发掘
第二十条 申请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取得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4名以上取得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人员;
(二)有取得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三)有从事文物安全保卫的专业人员;
(四)有从事考古发掘所需的技术设备;
(五)有保障文物安全的设施和场所;
(六)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 申领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应当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考古发掘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度。担任领队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的考古发掘领队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 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工程范围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实施;其中,特别重要的建设工程范围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建设单位对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应当予以协助,不得妨碍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的发掘计划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抢救性发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开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经费的范围和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在考古发掘完成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结项报告,并于提交结项报告之日起3年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考古发掘报告。
第二十七条 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提交考古发掘报告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权批准,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并应当于提交发掘报告之日起6个月内将其他出土文物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国有的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第四章 馆藏文物
第二十八条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馆藏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
第二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报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一级文物藏品档案,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馆藏文物,借用人应当对借用的馆藏文物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文物的安全。
借用的馆藏文物的灭失、损坏风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由借用该馆藏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承担。
第三十一条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未依照文物保护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建立馆藏文物档案并将馆藏文物档案报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不得交换、借用馆藏文物。
第三十二条 修复、复制、拓印馆藏二级文物和馆藏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修复、复制、拓印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三条 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二)有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所需的场所和技术设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四条 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五条 为制作出版物、音像制品等拍摄馆藏二级文物和馆藏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拍摄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文物收藏单位的报告后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和国有的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国有文物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立文物藏品档案制度,并将文物藏品档案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的保养、修复等管理制度,确保文物安全;
(三)文物藏品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章 民间收藏文物
第三十八条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收藏文物,其依法收藏的文物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收藏文物的,可以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收藏的文物提供鉴定、修复、保管等方面的咨询。
第三十九条 设立文物商店,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
(二)有5名以上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三)有保管文物的场所、设施和技术条件;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条 设立文物商店,应当依照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一条 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应当有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文物拍卖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 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申领文物拍卖许可证,应当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文物拍卖许可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三条 文物商店购买、销售文物,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应当记录文物的名称、图录、来源、文物的出卖人、委托人和买受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或者有效证照号码以及成交价格,并报核准其销售、拍卖文物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备案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为其保密,并将该记录保存75年。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物商店和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监督检查。第六章 文物出境进境
第四十四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应当有5名以上专职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专职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应当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并经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四十五条 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在文物出境前依法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允许出境的决定。
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文物,应当有3名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其中,应当有2名以上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
文物出境审核意见,由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共同签署;对经审核,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一致同意允许出境的文物,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方可作出允许出境的决定。
文物出境审核标准,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 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应当对所审核进出境文物的名称、质地、尺寸、级别,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或者有效证照号码,以及进出境口岸、文物去向和审核日期等内容进行登记。
第四十七条 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并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标明文物出境标识。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应当从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口岸出境。海关查验文物出境标识后,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经审核不允许出境的文物,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发还当事人。
第四十八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应当在举办展览前6个月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一级文物展品超过120件(套)的,或者一级文物展品超过展品总数的20%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十九条 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目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公布。
未曾在国内正式展出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览。
第五十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期限不得超过1年。因特殊需要,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延期;但是,延期最长不得超过1年。
第五十一条 文物出境展览期间,出现可能危及展览文物安全情形的,原审批机关可以决定中止或者撤销展览。
第五十二条 临时进境的文物,经海关将文物加封后,交由当事人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查验海关封志完好无损后,对每件临时进境文物标明文物临时进境标识,并登记拍照。
临时进境文物复出境时,应当由原审核、登记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核对入境登记拍照记录,查验文物临时进境标识无误后标明文物出境标识,并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
未履行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手续临时进境的文物复出境的,依照本章关于文物出境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剥除、更换、挪用或者损毁文物出境标识、文物临时进境标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文物、海关、城乡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审批权限、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擅自承担含有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资质证书,擅自从事馆藏文物的修复、复制、拓印活动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从事违法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罚款,数额为200元以下。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修复、复制、拓印、拍摄馆藏珍贵文物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九条 考古发掘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结项报告或者考古发掘报告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考古发掘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移交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文物出境展览超过展览期限的,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二条 依照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单位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未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改变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的用途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