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边境对外贸易发展论述
国内边境对外贸易发展论述
在多重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边境对外贸易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仅有个别民间交易行为存在,恢复酝酿阶段(1978~1981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中国在客观分析国内外局势并充分吸收开放通商历史经验基础上,于1978年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早期的开放主要针对的是东部沿海地区。这一时期在大环境影响下,国家对边境地区的开放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相对保守态度,但民间经济交往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为之后的沿边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重启阶段(1982~1991年)。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东部沿海开放初见成效。1982年,党十二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加之周边国家的产业结构与中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中朝边贸会谈率先重启。随后,中国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恢复了新疆对苏联和内蒙古对苏联、蒙古的边境贸易。为了规范这一时期的边境贸易,我国先后下发了若干文件,如《边境小额贸易暂行管理方法》(1984)、《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1988)、《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0)和《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1991)等。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3年)。在经历了酝酿和重启两个阶段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迎来了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国际环境日益稳定,西南边境地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实施。解体后的苏联,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迅速扩大;就国内而言,199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四个边境城市的通知》下发,宣告沿边开放正式启动。同年,中国打破了单一的由国家统一经营的外贸体制,允许个体企业、集体企业直接参与边贸、地贸经营。1993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对外贸易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转为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同时,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开始以邻国为踏板和通道,开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进一步促进我国边境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以黑龙江省为例,其1993年对俄边贸进出口额达26亿瑞士法郎,比1992年增长30倍,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达470项,劳务输出达1260人。[5]1992年、1993年云南省仅边境小额贸易就分别占全省进出口额的30.54%、30.25%。波动调整阶段(1994~1998年)。由于国内相关政策的不配套和监管问题,加之毗邻周边国家开放重点的转移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在高速发展同时,也隐含诸多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中国制造”声誉受损等。因此,1993年下半年,一些省份开始出现了边境对外贸易额下滑的势头,1994~1995年,边境对外贸易额更是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下跌趋势。为了促进边境对外贸易长期良性发展,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边境互市贸易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办法等,以此规范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总体而言,尽管这一时期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了一定曲折,但从边境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考虑,这一时期却意义重大,因为中国边境对外贸易的主体、贸易形式及贸易规则等都得到了相对有效的规范和规制,促进了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在改进与调整中发展。稳健发展阶段(1999~2007年)。1999年后,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全球经济呈上升趋势。中美达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定,摈除了中国加入WTO的最大障碍。同时,伴随着缅甸加入东盟,拥有5亿人口,覆盖整个东南亚的经济区初步形成。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的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俄罗斯也开始出现复苏迹象。[6]为呼应周边国家经济形势的改变,并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中国于1999年和2000年分别提出了“兴边富民”行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6月,对20种商品停止执行边境贸易进口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升沿边开放水平”。通过相关战略的出台和政策的调整,说明中国对边境对外贸易发展有了更为明确和科学的定位,更强调边境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而不仅仅是数量的攀升。因此,这一时期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呈现出一个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深化阶段(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国际金融危机从爆发到进入后危机时代,但中国毗邻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他们通过商品出口,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因此虽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相对较弱,由此中国边境对外贸易仍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中。同时,中国参与次区域间合作日益密切(表略),并对不同边境省份有了更具针对性的功能设定,相应成立了喀什经济特区、四大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总之,中国边境对外贸易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
边境对外贸易研究述评
也有学者对一些具体省份的边境对外贸易发展史划分较为细致,但又大多缺少全局性的思考,借鉴意义受到限制。由此,通过中国边境对外贸易的发展史,特别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边境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仍然需要做更加系统科学的整理与划分。关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国际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WTO、金融危机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宾建成和李师、李继广等学者均认为中国加入WTO对边境对外贸易而言,是一把双刃剑。WTO既带来了中国货物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急剧增加、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和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也由于当今中国政策和WTO规则的不相容性造成了边境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挑战。[12]舒曼、刘一等人从金融危机视角出发,前者剖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边境对外贸易造成影响的内外部原因,[13]后者则分析了未来边境贸易面临的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并提出了差异化战略等建议。[14]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张维义提出其在扩大边境商品贸易、发展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相互投资等方面对边境对外贸易有积极作用,同时,由于非歧视性原则的适用空间逐渐缩小,也对中国边境贸易政策的优势提出挑战。[15]梁妍妍与张维义的看法基本一致,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自由贸易区对边境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6]一些学者考察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以及边境贸易政策等国内因素对边境对外贸易的影响。其中范宏贵、刘志强等人认为,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对中越边境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创造了更宽松的政策和环境。[17]张丽君等人对相关边贸优惠政策进行了归纳,并对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认为它们促进了沿边省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的增加,也优化了边境地区产业结构。[18]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给边境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平息,未来中国边境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并存,而针对国内因素对边境对外贸易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大都较为笼统,在实施效果评估过程中往往夹杂了其他政策的影响。关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存在问题的研究由于边境对外贸易发展历史较久,因此早期就有许多学者关注此问题。朱庆刚就提出中国边境贸易存在思想、组织准备不足,政策落实、信息收集不到位以及口岸建设滞后等问题。[19]近年来,概括相对比较全面的主要是盛洪昌等人提出的边贸规模障碍、信誉障碍、政策障碍和文化障碍等问题,[20]其他学者则围绕具体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如张志权等考察了中俄边境对外贸易中的结算问题。[21]从成果数量来看,对某一具体省份边境对外贸易存在问题的研究成果远远多于对整体边境贸易问题的研究,但缺乏对全局性问题的提炼,造成了对中国政策实施的反馈不足。此外,当前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边境对外贸易发展中问题和教训,却忽视了对过往边境对外贸易发展经验的关注。关于对促进边境对外贸易发展政策建议的研究鉴于当前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归纳起来看,杨清震提出了中国边境贸易新的发展战略,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效利用内外部两种资源、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实现出口产品市场多元化、提高边境贸易经济效益和依靠科技兴贸的战略任务;[2]黄比智、蓝常高提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2]王文亮提出规范边境收费项目;[23]德吉卓嘎提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础设施条件;[24]裴学文等提出构建中俄贸易结算新通道,[25]张志权等人又在结算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技术层面的建议;[21]张丽珉等提出利用边境地区地理优势,推动贸易结构优化;[26]唐卓等人则提出促进省间政府合作[27]等等。关于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自身的观点,既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又涉及一些边境对外贸易具体的执行问题,较全面地呼应了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各方面存在的不足。此外,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在转型期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伴随着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深化如何保持中国在边境对外贸易上的优势,如何在WTO框架下保障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如何避免进出口结构以及边境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如何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保护主义再次盛行等。通过学界各个领域广泛的研究,使我们对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文将在此基础上,立足转型期的特殊背景,通过文献法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等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特别是沿边开放以来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较全面总结。同时,在着重分析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存在的各种新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成就与问题
边境口岸城市出现内外贸产业集聚态势近年来,一些边境口岸城市作为边境对外贸易前沿阵地,依托“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自发出现了产业聚集现象,并积极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如在内蒙古满洲里,由于其毗邻俄罗斯,边境对外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木材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特色产业。截至2011年8月底,当地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达到54户,完成产值34.6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64%。②云南省瑞丽市则由于毗邻缅甸,大力发展珠宝玉石产业。截至2011年5月,在瑞丽从事珠宝经营和加工的商家超过6000户,从业人员4万余人,年交易额达20多亿元,珠宝玉石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③通过边境对外贸易对当地特色产业的带动,边民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得到了直接提升,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员投资和打工,在富边的同时也起到了固边和富民的重要作用。边境贸易结构与毗邻国家形成互补关系边境对外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形式,其初衷就是通过两国边境地区的交换降低各自生产生活成本,进而实现两国优势资源的共享。根据地理位置的划分,中国边境贸易可以分为东北边境贸易区、西北边境贸易区和西南边境贸易区。由于毗邻国家的不同,三大边境贸易区的规模、形式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东北边境贸易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的木材、原油等资源性商品,出口以服装和机电产品为主。西北边境贸易区主要指新疆对中亚五国的边境贸易,新疆对外贸易出口中以传统大宗轻工业制成品为主,2010年在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99.75%。从进口商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呈增长态势,贸易进口以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废钢、铜材、高新技术产品为主,[29]工业制成品比重下降,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25.78%、74.22%。④西南边境贸易区主要是指西藏、云南和广西对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开展的边境贸易。西藏近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逆差的特点,进口商品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出口主要以机电产品和纺织品为主;②云南从缅甸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木材、海产品等资源性商品,出口以服装等轻纺织品及啤酒、石蜡等工业产品为主;广西出口到越南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商品主要以农、林、水产品为主。从上述进出口结构中可以看出,东北及西北边境贸易区通过边境对外贸易基本满足了本省的能源需求,并为内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撑。西南边境贸易区则在一定层次上实现了温、热带农产品与工业品的互补。以边境对外贸易为牵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后,中国曾有计划地推进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格局。对于边境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边境口岸开放,也采取了总体规划下的分步骤开放步骤。从最早的1982年国家指定绥芬河市作为中俄边境对外贸易口岸,到“兴边富民”行动中涉及的135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和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再到喀什经济特区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的设立。中国目前开设的一类口岸已达250个之多,沿边地区基本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重点发展的边境贸易总体规划。边境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和水平不断提升边境对外贸易作为国与国之间交往形式之一,具有极强的多因素依赖性和联动效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并努力实现国际合作和边境对外贸易的互促双赢。通过边境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实现了由两国间简单的协定到次区域经济合作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跨越,即贸易协定→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也成为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大背景下,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就和巨大动力。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后,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在这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下,中国边境省区,特别是西南贸易区将在一个更为平滑的外部环境下开展边境对外贸易,推动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机遇期。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在发展进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1.优惠政策存在不足和缺失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边境贸易的进展情况和国家所制定的边贸优惠政策来看,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边贸活动对于优惠政策的敏感度很高。[30]中国也一直利用边境对外贸易这个特点,通过对优惠政策力度和范围等方面的调节来控制边境对外贸易的发展走向。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政策在转型中进一步向规范化努力,涉及领域更加全面但由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进入规范期的时间较短,当前政策层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失。一是国家近年来通过调整边境贸易政策和管理办法,取消多种进出口商品的优惠政策。同时,财政转移支付替代“两减半”的优惠政策对边贸支持效果明显降低,相对来说就是增加了边贸进口成本,[31]因此对边境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二是对互市点贸易的品种、数量、货值限制过严。三是边境对外贸易政策体系缺乏更具操作性的边境对外贸易地区加工贸易政策和边贸外汇结算政策等。政策方面的缺失影响了边境对外贸易的发展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边境省区和东部沿海省区在对外贸易总额上的巨大差距(2010年,东部沿海11省(区)平均进出口总额为24421479万美元,沿边9省(区)为7250009万美元①)。2.边境贸易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目前,我国共有73个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边境口岸,除少数口岸外,其中大部分都是1980年代末以后获得批准的,口岸建设始终本着“先开通,后建设”的原则,因而大部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随着近几年口岸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口岸建设滞后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中资金不足和自然条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西藏由于开展边境贸易的其他口岸仍处于规划建设初期,主要通道樟木口岸又因地质灾害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治理,[24]影响了当地边境对外贸易的发展。云南省则由于大部分公路等级低,承载货物的运输能力有限,加上容易受雨季的影响,货物破损率高,阻碍了边贸货物运输的畅行。[32]3.结构失衡问题依然突出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互补性角度看,目前边境地区与毗邻国家资源要素共享和优势互补还处于简单低级的贸易层次上,同时出现了一些对进口资源过度依赖性等问题。中国边境地区的进出口结构仍存在进一步优化升级的空间。除俄罗斯外,中国毗邻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多落后于中国,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工业结构则大多以轻工业、电子工业、装配业为主,与中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竞争,但在农产品、生物、矿产资源和劳动力等多个方面均与中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由于进口商品结构的单一性和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低下,造成当前中国边境对外贸易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失衡。4.对边境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有限在一些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兴起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目前大部分边境口岸的通道作用仍然明显大于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尽管一些口岸积极培育加工基地,对进出口货物进行了一定形式的加工,但目前这种加工大多仍属于粗加工,即使作为发展较早、环境极佳的满洲里市木材加工业,也仍有将近50%的粗加工比例。由于缺乏有力的产业政策的引导,造成边境城市的投资领域依然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企业生产依然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加之边境地区从事贸易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企业加工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有限,造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明显不足,产业结构升级任重道远。5.区域间经济合作有待深化进入边境对外开放深化阶段后,中国参与区域次区域合作的进程日益加快,但仍存在战略目标起点低及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相衔接的有效措施的缺失等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我国需要面对与大部分毗邻国家边境对外贸易环境不对等的尴尬局面。当前,与毗邻国家相比,我国边境对外贸易的相关法律、政策和规划最为完善,信息透明度最高。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接壤的州分别是本国最穷与最富的州,造成了贸易上的极大不平衡;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由于政治原因,口岸封闭;缅甸由于政局不稳,许多边境贸易通过黑市的方式进行;也有一些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边贸交往较为局限。由于区域间合作起点低,造成了不同国家对于边境对外贸易所持态度未能达成一致,直接影响了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水平的总体提升。此外,边境对外贸易近年来对中国国内的合作关注较少,缺少专门、有效、针对中国边境地区和沿海地区协调合作的政策。
转型期推进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深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监管,配套政策支持为妥善解决转型期具有新特点的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摩擦和问题,确保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发展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加快推进边境对外贸易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优惠政策的完善。首先,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应在边境地区成立专门解决边境贸易纠纷的临时仲裁机构,明确边境口岸法院对边境贸易纠纷的司法管辖权,对边境贸易纠纷案件审理的范围加以界定,以妥善处理边境贸易纠纷。[33]其次,继续加大对国内边境对外贸易优惠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扩展政策涉及领域。引导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周边国家进口关税减让和原产地规则积极扩大出口,拉动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继续维持国家对边境贸易企业进口关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进口关税减半受到的冲消,可考虑从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中等量补偿;采用低税或免税的办法鼓励企业从境外进口中国急需的能源和资源;鼓励企业与邻国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改革对边境贸易企业的进出口管理。可采取砍块预留等办法,保证边境贸易企业及时领取更多的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二)制定转型期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新战略,进一步深化区域间合作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和国内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和边境对外贸易结构都将出现质的变化。因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着眼全局,进一步扩大并深化沿边开放,优化边境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当地就业和人才培养,加速实现边境对外贸易向国际规范运作转变,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以全面提升国内沿边开放水平,积极响应建设全国开放大格局的要求。同时,为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合作,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亚次区域合作和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等在内的国际经济交往,并通过贸易牵引,通过政府及民间组织等多方面努力,不断拓展合作伙伴,扩大和深化合作领域。与此同时,构建沿边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合作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两个地区在资源禀赋和进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在全国范围内调配资源,不断加强沿边地区吸收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的力度。(三)促进边境地区差异化发展,优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在《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沿边开放进一步被细化为四个方向,即“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内蒙古、“向西开放门户”———新疆、“东盟合作高地”———广西和“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云南,这也为中国边境对外贸易结构和各地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大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边境对外贸易区进出口结构的特点,未来可以在东北建立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重点选择亚欧大陆桥口岸及周边地区条件适宜的城镇,设立以出口加工为主,海关监管的加工贸易区;在西北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速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在西南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和原材料加工基地,以此扩展边境对外贸易地区的经济合作项目,综合提升边境地区经济水平,以避免不同贸易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恶性竞争等现象的发生。此外,也可以在一些历史积淀丰富的边境地区建立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示范区。区内实行税收减免,充分挖掘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尽快形成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四)加大边境地区资金返还力度,完善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中国边境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影响了边境地区的发展起点。因此,未来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边疆省区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其增长速度高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并把边境口岸上缴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按一定比例返还地方,使之取之于边,用之于边。着力加强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及其检查检验配套设施建设,合理配备口岸管理和进出境检查检验设备,提高口岸运行效率,提升通行能力和水平,并根据分工性质,积极发展和建立各种形式、多种功能的出口基地。同时,清理和规范对边境贸易企业的各项收费,充分考虑企业的承担能力,按照合理和低于“大贸”的原则,统一收取一笔综合管理费并合理分配使用。通过这些措施,为边境地区政府和企业配置更多的财政资源,增强其科学发展的能力。(五)积极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3年颁布了《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规定边贸企业与境外贸易机构进行边境贸易时,允许用可自由兑换货币、毗邻国家货币或者人民币等多种方式进行计价结算。然而从全国角度看,边境地区仍存在外汇结算方面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尽管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允许本国企业建立对方国家货币账户,但现行的本币结算模式无法实现人民币跨境划转,致使中国的进口商不能将人民币直接划转给外方出口商,无法实现人民币跨境流动,结算方面的障碍直接造成了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流转速度的减慢。因此,未来应积极通过中央银行设立清算机构解决边境贸易金融结算问题,在双方银行之间互设或单设美元账户,直接通汇、直接结算,淡化通过第三国的转汇结算,并在两国中央银行分支内部设立清算机构,负责两岸银行的资金清算工作,以避免商业银行境外账户重复,资金分散等问题,减少银行存放境外资金风险,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双方边境对外贸易发展。此外,建议两国商业银行的总行授权口岸分行,提高信用证和预付货款保函业务的授信额度,以此来推动两国边境对外贸易的发展。最后,扩大中国边境地区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力度,在贸易区建立相应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在方便贸易结算的同时,也为边境地区和边境贸易
第二篇:2011年国内童装服装发展论述分析
2011年国内童装服装发展论述分析
我国童装行业相对于竞争已成白热化的男装、女装以及运动装等其它市场而言,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明显的买方市场并没有正真形成。童装行业甚至被某些业内人士评价为我国服装市场内的“最后一块蛋糕”。
据了解,中国目前有2亿多接近3亿儿童,每年还将增加1000万个新生儿,而我国童装企业数量大约有6000多家,不到全国服装企业总数的10%,产量仅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6%左右。随着海尔集团与厦门华融集团联合宣布,2010年将在全国推出3000多家海尔兄弟儿童用品专卖店。这标志着继洋品牌、成装品牌大举进入我国童装行业之后,其它行业的资本也纷纷开始进入童装行业。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童装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国童装行业的重新洗牌已经在所难免。
洋品牌大举占领市场
不可否认,国外的品牌童装创建的时间都比较悠久,无论是从产品的设计到生产、从营销到售后服务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实际上,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就有一些洋品牌童装陆续试水中国市场。但是,洋品牌童装真正大举进入我国市场还是源于2008年左右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彼时,在洋品牌童装传统上主要的欧美销售区域经济形式疲软,导致童装产品销售形式也一路下滑的背景下。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童装市场潜力巨大的客观情况下。很多国际上著名的品牌童装企业都把眼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欣欣向荣的中国市场。
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以及重庆、成都等二线城市各大商城里面,洋品牌童装的专柜比比皆是。我国童装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基本是洋品牌的天下。米老鼠、巴布豆、加菲猫等洋品牌占据着显眼位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带有浓重西方韵味的外国品牌变得习以为常。据了解,在我国童装市场中洋品牌童装就占了50%以上,剩下的部分里约有70%的国产童装属无品牌童装,真正拥有品牌的国产童装仅占整个童装市场的10%左右。这样的局面着实让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特别是童装行业的有识之士感觉到无比尴尬。另外,洋品牌童装的价格普遍比同层次的国产品牌高出1--2倍左右。但其仍然能占据整个童装市场的半壁江山,个中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不过总的来看也是各种因素叠加所形成的。
从消费者的构成上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儿童的父母多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即有些媒体所谓的“独一代”之后的“独二代”。这部分小孩的家长,大多都是80年以后出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他们的消费观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以前并不大重视的童装来说,他们也逐渐开始重视童装的品牌、款式和质量。再者,目前一部分儿童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儿童也开始追求名牌服装。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愿意他们的子女买时髦洋品牌童装的趋势也在不断上升,即使价格昂贵而且穿的时间仅为几个月也无所谓。这就是目前洋品牌童装在我国大中城市市场占据“半壁江山”的原因之一。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童装行业起步较洋品牌童装晚。所以,在客观上的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比如,洋品牌童装首先在款式上卡通效果非常明显,新颖独特,潮流感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其在图案的设计以及色彩的运用上都活泼夸张,色彩鲜艳,休闲性强。能够非常好的把握住儿童消费群体的心理,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另外,洋品牌童装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发展,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完整体系。无论是童装的款式、品种都相当较多,顾客的选择性余地很大。在一家百货公司里的某洋品牌童装专柜前,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产品从T恤、外套、薄厚毛衫、长裤、套裙、背心、套服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从居家到外出、上学,所有儿童系列应有尽有。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有了比较大的选择空间。设计先进,品种齐全也是洋品牌童装吸引消费者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洋品牌童装相对国产童装来说还具有良好的营销意识以及完善的营销手段。以刚刚过去的2011年六一儿童节为例,在成都的一家洋品牌专卖店不但精心布置了店里的风格,以配合儿童节的喜庆气氛。还不失时机的推出了一系列的促销活动。比如说,该店就在儿童节当天规定购买童装达到一定金额赠送一张优惠卷。赠送优惠卷的促销方式和现金折扣有所区别的是,它能更多的吸引没有计划购买童装的消费者到同一地点进行再消费。往往就可以拉住回头客,扩展一批忠实的老顾客。另外还有捆绑销售,把童装同玩具捆绑起来,诱惑消费者多购买童装产品。赠送一些袜子、帽子、水杯等等小礼品等等促销手段。这些促销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洋品牌童装的销售额。相比较来看,在节庆日的促销方式灵活性上,洋品牌童装都要比国产童装企业做得更好。
还有就是洋品牌童装利用滚动媒体以及平面媒体的宣传密度也远远高于国产童装品牌。这样就更好的在大众心目中树立明确的品牌形象,全方位地体现了其品牌风格。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所以洋品牌童装的市场占有份额也不断攀升。虽然近些年,国产童装品牌有一定的上升势头,但主要还是在三线城市的市场徘徊。而一线、二线的大中城市的童装市场仍然在洋品牌童装的掌控之中。
国产童装仍在上下求索
我国童装行业,在2000年左右基本上形成了以广东的佛山、浙江的湖州、福建的石狮和武汉为主要的四个生产基地。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受地理位置以及产业链等影响。石狮和武汉的童装产业逐渐趋于弱势,佛山与湖州则继续做大做强。与此同时,东莞的童装行业也随着自身的优势后来居上成为了新崛起的童装基地之一。
目前来看,东莞的童装企业大多以外贸为主,企业数量不多但是规模相对来说很大,一直都生产比较高档的童装产品。而佛山的童装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环市镇,以生产中档童装为主。湖州的童装企业也基本上集中在该市织里镇。这里的服装企业在全国来说,数量上是最多的,但是规模小的服装企业占到了绝大多数。织里的童装产品主要集中在牛仔类、休闲类、运动类等梭织面料产品上,主打国内中低档市场。该地生产的童装一般都通过全国各地的童装批发市场进入零售领域,产品大都在各二三线城市销售。据了解,织里童装的国内市场覆盖率一度高达98%。
但是,纵观国内童装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品牌尚没有形成。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来着于童装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贴牌、杂牌、无牌工厂仍然较多。以及童装企业的设计人员严重缺乏,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等一系列因素。
周利明是浙江一家童装工厂的负责人,他的工厂目前约有近200名工人。其工厂的前身一直以生产成衣为主,后来发现利用其它企业的边角料生产童装产品利润相对较高。于是,大约在2002年左右周利明将自己的工厂彻底转型专门生产价格低廉的童装产品。但是,这
些年以来他的工厂产品一直处于没有考虑过打造自己的品牌。一直以量大、价低在内销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他目前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由各地的童装批发商给他下订单,他在凭借自己所在地的产业链优势在短时间内生产产品。用周利明自己的话说,就是从面辅料设计、印花、绣花、纽扣到成衣制造在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就能完成产业配套。如果客户看中一个新款,从打样到批量生产也仅仅只要2、3天时间。小童装企业“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优势,让周利明这些年在童装行业里面是游刃有余。
不过,他工厂里几乎没有设计人员,款式基本靠仿,并且产品的制作跟大企业相比就要粗糙很多。虽然,他的童装产品价格低廉,销售也尚可以。但是,周利明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减小,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也在日益减小。其做工粗糙的产品,设计方面又是抄袭跟风,缺乏品牌个性及品牌文化,将直接导致其竞争力弱,市场份额也一定会逐步萎缩。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童装行业目前已经在向“品牌消费”的阶段转变。如果,周利明再不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加强其童装品牌的培育,其工厂的最后结果恐怕也就是“凶多吉少”。
相对于周利明这样专门做中低档童装的小厂来说,国内还有一部分主要做外贸的大型童装工厂。然而,他们遭遇到的情况同样非常具体和无奈。
业内人士大多都还记得2010年时候那场我国童装产品频繁被欧美国家以拉绳有致儿童颈部被勒危险、小部件、易燃、含有害物质等为由要求召回的**。实际上这不过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美国家自身的经济状况不佳而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不断以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召回作为技术壁垒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开始采用。不过,虽然这样的召回是有贸易保护的大背景。但是,我国童装出口企业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比如说,我国大部分童装生产企业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并且还不注意对自身的培训。面对产品订单时,不能及时做出理性的判断。单纯的认为只要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出产品即可,从而根本不对欧美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做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此外,部分童装出口企业在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时,不注意对产品本身设计的符合性及其责任归属做出明确约定,导致了童装出口企业蒙受了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损失,并且这种情况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里面还并不鲜见。这不能让人觉得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
另外,我国童装行业比较缺乏自己的设计人才也是导致童装产品的竞争力不高的原因之
一。一些国内服装院校毕业的设计人才,基本上都一窝蜂似的涌向了成衣行业。在原来自己培养的设计人才就不多的情况下,形成了童装行业更加严重缺乏设计类人才的情况。再加上童装企业自己也不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就最终导致了我国童装企业大部分以仿制国外的设计为主的情况发生。这也是值得我们广大童装企业负责人重视的一个原因。
总而言之,我国童装企业一直在缓慢向品牌、高档前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个步伐还稍显迟缓,但只有在不断向前走以后的局面就必然会大大改观。
童装质量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谈起我国市场上的童装质量,凡是行业内的有识之士都不能不认为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以广东省为例,这是我国童装产品生产的大省,占全国总产量的三成以上。但历年来童装产品甲醛、pH值有毒染料超标等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据广东省工商部门公布的童装抽检结果统计:广东省童装质量5年来一直徘徊在低合格率水平,最差时仅三成多合格,最好时也有近四成不合格,5年平均合格率只有六成左右,甚至还曾多次抽检出含过量有毒芳香胺等致癌物质。这些资料的公布不但让人怵目惊心,同时也严重打击了消费者购买童装产品的信心,影响了童装类服装的销售额。
实际上,作为儿童的第二层皮肤,童装的质量一直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也是童装生产企业最需要提高的问题。市民黄女士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原本她计划在今年六一儿童节给自己的小孩买一身新衣服。但是,她在随后一次无意中浏览到的“童装安全要注意,甲醛超标大问题”,“纯棉不等于安全,颜色艳丽可能有甲醇”等数篇关于童装质量问题的讨论文章之后。不由得开始担心起来,同时黄女士自己对童装质量鉴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最后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暂缓给小孩购买童装的事情。童装质量影响产品销量的后果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必须引起相关企业注意的“大问题”。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童装质量一直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童装至今并未列入生产许可证目录,办童装生产企业门槛极低,往往是几个人,几天机器就可以直接开始生产了。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对童装的抽检密度也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每年儿童节前突击检查一次,这对于我国年产几亿件童装的规模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很难达到完全对整个市场的监管。
另外,由于大部分童装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它们对付相关职能部门就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办法。一旦被查处,要么是交笔罚款,要么是直接关门走人。换一个厂名,换一个出租场地又接着继续生产。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童装行业监管的难度。童装生产企业的投入少,其违法成本也就少。
目前随着棉花、羊毛等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悄悄使用低价格的劣质面料进行童装的生。据了解,这类低档次的面料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加入大量含甲醛的染色助剂和树脂整理剂,目的是使衣服不起皱、不缩水、不褪色。如果一旦童装企业在加工过程中,没有去除干净,就会导致甲醛、PH值等超标。
目前我国童装市场正出现空间良好的发展形式,随着有一次生育高峰的到来,我国童装市场的市场规模也将持续增长。童装市场好比一块巨大的蛋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金、企业涉足其中。但是如果童装企业不严格把握好产品的质量关,没有设计优势、只求量不求质、不注重运营规范或品牌的童装企业必然会在竞争中,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出局。
第三篇: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基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分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管院 08国贸一班 蔡妃0850510001)
[摘要]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文章从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现状特点以及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着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弱势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地理方向;贸易商品结构;汇率;贸易一体化
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各地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工作;广大外贸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切实增强竞争力,千方百计稳住老客户、开拓新市场。总体来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根据2009年前三季度有关数据统计,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及特征
2、对美日出口降幅缩小,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降幅较大。
4、中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边境确保一个逐步发展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个邦交,然后又以两国外交情况促进双边贸易。
二、目前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而贸易商品结构中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1、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降幅缩小
前三季度,大宗能源资源商品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量增长35.7%,原油增长8.2%,初级形状的塑料增长30.6%,大豆增长12.8%,但7月份以来大豆进口过快增长势头出现逆转,9月当月进口量下降33.5%。受扩大内需带动和加工贸易下降趋缓影响,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年初大幅下降后,二季度以来趋于好转,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3459亿美元,下降16.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174亿美元,下降18.1%,降幅均已低于进口总体降幅。
表22009年
1-9月中国进口重点商品情况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程度较轻,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势趋缓
受益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加上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总体降幅。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初下降幅度较大,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稳,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等支持力度加大,降幅逐步收窄。
3、加工贸易降幅逐步缩小,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扩大 由于加工贸易以IT等机电产品为主,产业链相对较短,在危机爆发初期所受冲击较大,2009年前五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6月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政策逐步见效,订单有所恢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同比降幅已经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4、民营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下滑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机制灵活,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上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基数大,虽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仍然是贸易大国。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虽然大,但是结构仍然不合理。出口主要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只要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交换价格比例差距较大,贸易条件恶化。
(2)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出口顺差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最主要原因。
(3)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引发了众多不必要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1995年~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
件254起,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2005年下半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分别为82起和76项,2006年1-7月有32起。中国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组成,出口价格偏低。
四、应对政策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大力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中标准化工作。把进出口标准化工作作为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和品质管理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标准化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保证进口商品符合国内生产使用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要求,保证引进技术设备,符合本国标准体系和计量制度的统一的要求,增进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往来。其次,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在要素禀赋方面,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并促使其在层次上的提升,应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通过产品配套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产品的出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要注意加快外资的注入,及民营资本的注入,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外竞争力,最终要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达到基本平衡的水平。
再次,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一是要制定好外贸市场战略,加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二要将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中的某些产业扶持成主导出口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使之与国际需求接轨。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不单意味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还包括无形商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善。
再者,重新评估人民币的价值,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切实人民币盯住一揽子外汇的情况,稳定人民币的升值情况。西方各国因受金融风暴影响失业率上升要对人民币提升压力。中国人民币一旦在现实进入自由汇率浮动制度,中国经济将滞停。中国将推行一些列宏观政策稳定国内物价、扩大再生产以及就业水平。
最后,将多个贸易中心一体化,也要将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多元化与重点化相联系,同时兼顾贸易流向的分散化和重点化。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发展,可以分散我国经济负传递的风险,突破由于市场单一而造成的规模制约瓶颈,掌握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秋季)[Z] http://.cn [2] 我对外贸易结构与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研究[Z] http://.cn[3] 范祖德人民币升值争议 [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3月[4] 杨清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第四篇: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姓名:刘黎院系: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1)班学号:2009109
1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湖南把“开放带动”作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贸易总量逐年增长。2003年湖南进出口总值37.36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125.66亿美元,大步跨越百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7%,其中出口依存度由1978年的1.5%上升到2008年的5.2%。2010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146.9亿美元,比上年(同比,下同)增长44.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但比中部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9.6亿美元,增长44.8%,超出全国13.6个百分点,比中部低6.6个百分点;进口67.3亿美元,增长44.5%,超出全国5.8个百分点,比中部低3.3个百分点。湖南省外贸额在全国继续排第20位,外贸规模及增速均居中部第5位。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财税收入,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008年,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5.3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33.4%,高出全省出口年均增幅8.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19.2%上升到30.2%;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6倍,年均增长33.7%,高出全省出口年均增幅8.6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1%上升到3.3%;农产品出口4.22亿
美元,比2001年增长1.8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比2001年降低3.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设备、初级产品及资源类商品进口大幅度增加。2001—2008年, 累计进口铁矿砂35.33亿美元,年均增长45.2%;钢材6.34亿美元,增长21.3%;计量检测分析自动仪器及器具3.48亿美元,增长25.2%;金属加工机床3.37亿美元,增长27.7%;纸浆2.57亿美元,增长8.9%;液泵及液体提升机1.65亿美元,增长34.7%;建筑及采矿用机械1.34亿美元,增长17.5%;初级形状的塑料1.19亿美元,增长28.5%;阀门1.21亿美元,增长69.4%;未锻造的铜及铜材1.10亿美元,增长20.0%;印刷品0.97亿美元,增长52.3%;食用植物油0.89亿美元,增长53.8%;制造纸及纸制品用机械0.85亿美元,增长55.0%。
近年来,湖南外贸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配置外贸出口资源,引导和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市场,组织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广交客商,在努力稳定和发展原有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出口的持续发展。2001—2008年湖南省分各大洲进出口货物连年递增(见表1)。
湖南与许多国家和地区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往来。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荷兰、加拿大、台湾成为湖南十大双边贸易伙伴。2001—2008年,与美国贸易额累计达56.81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外贸总额的11.3%;与日本贸易额56.13亿美元,占11.1%;与香港贸易额46.88亿美元,占9.3%;与韩国贸易额40.28亿美元,占8.0%;与德国贸易额28.73亿美元,占5.7%;与澳大利亚贸易额23.73亿美元,占4.7%;与印度贸易额22.19亿
美元,占4.4%;与荷兰贸易额15.09亿美元,占3.0%;与加拿大贸易额12.68亿美元,占2.5%;与台湾地区贸易额12.40亿美元,占2.5%。湖南在英国、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泰国、瑞典、秘鲁、俄罗斯联邦、马来西亚、新加坡、西班牙、比利时、越南、法国等国的贸易市场不断扩大,往来也日趋密切。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变化,各类企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截至2008年底,湖南有外贸进出口经营企业4804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889家,平均规模664万美元。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648家,平均出口规模达510万美元;有进口实绩的企业668家,平均进口规模619万美元。目前,各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对全省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8年,国有企业进出口51.31亿美元,增长22.3%。其中,出口32.32亿美元,增长19.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8.4%;进口18.99亿美元,增长27.6%,占全省进口额的45.7%。民营企业进出口52.41亿美元,增长45.5%。其中,出口38.85亿美元,增长46.4%,比全省的平均增幅高17.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6.2%;进口13.56亿美元,增长43.0%,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1.9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口总额的32.6%。
2008年末,外商及港澳台在湘投资企业数达2766户,比2001年增加686户,投资总额266.2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1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城镇从业人员19.69万人,比2001年增加13.87万人,增长2.4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省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从2001年的0.77%提高到
1.71%,提高0.94个百分点。200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0亿美元(10.31亿美元),2005年跨越20亿美元(20.72亿美元),2007年突破30亿美元(32.71亿美元),2008年再创新高,超过40亿美元(40.05亿美元)。
2001—2008年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66.89亿美元,其中香港地区投资88.1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2.8%;台湾地区投资16.23亿美元,占9.7%;欧盟国家投资13.39亿美元,占8.0%;拉丁美洲的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10.42亿美元,占6.2%;美国投资9.02亿美元,占5.4%;韩国投资5.36亿美元,占3.2%;荷兰投资5.31亿美元,占3.2%;加拿大投资3.57亿美元,占2.1%;澳门地区投资3.36亿美元,占2.0%;大洋洲国家投资3.24亿美元,占1.9%;非洲国家投资2.92亿美元,占1.7%。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除了仍以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外,部分外资投向了基础设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2001—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117.36亿美元,占7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9.77亿美元,占5.9%;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投资7.24亿美元,占4.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5.72亿美元,占3.4%;农林牧渔业投资7.16亿美元,占4.3%;建筑业投资5.36亿美元,占3.2%;采掘业投资3.84亿美元,占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3.19亿美元,占1.9%。
第五篇: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摘要:本文阐述了香港回归中国后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揭示出其发展的一些特征,总结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些启示。同时,通过对香港对外贸易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分析,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香港 对外贸易 影响因素 前景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占世界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提高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地处中国南大门的香港,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约690万,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经济体之一。香港不仅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深水港,货柜港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香港是世界第十四大银行中心、是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香港的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二大市场。香港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可自由兑换兼且稳定的货币、稳健的财政储备,以及低税率的简单税制。所有这些优势使香港成为全球公认的最自由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二、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香港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奇特的例子。在殖民地的背景下,加上中港之密切联系,形成了香港特有的中西交融文化。因此,香港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亦同时受到内地的影响。
和亚洲其他国家比较,本地资金在香港的作用相对地较外来资金小,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香港的外资银行无论在数目或实力上都压倒性超越华资银行,而英资在电讯、航空及其他公共事业方面均有垄断地位,这和香港的殖民地历史不无关系。香港的工业是以“三头向外”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天然资源的贫乏、人力及租金成本之高涨和本土市场之细小并不足以支持工业完全依靠本土,于是香港被迫发展为极度依赖外地进口加工工业的地区。2005、2009、2010年香港总体商品贸易总额及比较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统计局。
从上图可以看出,香港在2005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总体的商品交易是逐步上升的,无论是进口、出口还是转口商品,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是,商品的贸易逆差额也在逐年增加,差额占进口百分比也同样在不断上升。大量的贸易逆差将使香港资源外流加剧,外债增加,影响国民经济正常有效运行。
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2011年首五个月的商品整体出口货值较2010年同期上升17.0%。其中转口货值上升17.2%,而港产品出口货值亦上升9.0%。同时,商品进口货值上升15.8%。2011年首五个月录得有形贸易逆差1,593亿元,相等于商品进口货值的10.7%。2011年首五个月与2010年同期比较,输往大部分主要目的地的整体出口货值均录得显着升幅,尤其是泰国(升46.4%)、印度(升34.6%)、台湾(升28.3%)、德国(升20.8%)、韩国(升20.8%)和内地(升16.8%)。同时,输往一些主要目的地的整体出口货值则录得跌幅,尤其是英国(跌3.7%)。
香港政府表示,商品出口明显回升,主要受亚洲区内贸易复苏所带动。欧美市场虽然略有相对改善,但复苏速度仍然颇为缓慢。环球经济持续复苏,尽管速度缓慢且步伐不一致,仍应在短期内继续有利环球以至香港的外贸表现。然而,发达国家能否持续增长仍存在不明朗因素,并继续对外贸环境构成风险。除了日本事故对供应链的干扰或会在未来数月继续影响贸易往来之外,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美国复苏进程不稳、亚洲区收紧政策,以及中东和北非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也是一些应该考虑的因素。
三、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
(一)主要有利因素
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世界贸易的进一步扩展,外部需求的增加有利于香港转口贸易的增长。香
港是具有高度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全球经济的表现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置身全球贸易增长放缓的大环
境中,香港的对外贸易也将减慢增速。
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经济融合度不断提高,内地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稳定增长将带动香港对外贸易量的增加。中央政府关心和支持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经济内部动力增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香港的贸易政策一直以来都是致力于推行自由、开放及稳健的多边贸易制度。香港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对经济事务尽量少干预。一些政府官员把这种政策称为“积极不干预”政策,以区别于什么也不管的“自由放任”政策。所谓“积极不干预”政策,意思是政府尽量不去干预经济事务和市场机制,为工商业提供最大便利。但实际上香港政府也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干预,而这种干预主要是基于国际协议的责任承担及出于健康、安全、和治安的考虑。
与世界上其它地区比较,香港对贸易的干预程度极低。例如它没有对任何出口提供补贴,它也没有为任何行业提供保护,以应付入口货品竞争。所以,香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落实自由贸易政策的地区。
中央政府为了帮助香港经济复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达成“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开放让更多旅客访港,而且促成香港与珠三角在未来的分工。香港专注金融与物流,而广东则专注制造。中央政府支持兴建“港珠澳大桥”,在巩固香港作为华南物流中心地位的努力上是重要的一步。
(二)不利和不确定因素
国际油价存在进一步走高的风险,油价高位震荡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香港对外贸易的增长。油价的高涨推动了通货膨胀,增加了生产成本,加重物流运输业的负担,减少世界最富裕国家的消费支出,一定程度对世界贸易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及港产品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美国经济放缓幅度一旦超过预期,实现硬着陆,将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利于香港的整体出口。美国是香港转口贸易和港产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香港的整体出口。
香港离岸贸易越来越普遍,国际买家采购网络北移,内地港口的竞争力不断提升,香港为内地产品提供转口的优势逐渐消失,一定程度上影响香港的贸易转口。
四、香港对外贸易前景分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输美货品的配额限制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取消,中国已将逐渐开放内地市场给海外包括香港出口商;出口商将可享受大大增加的市场空间和更简单的出入口程序。同时,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息息相关,香港的产业结构也将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进行调整,有利于香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并为
此采取一系列措施,都为香港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种种利好香港经济发展的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香港的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尽管普遍看好香港对外贸易的前景,但也应看到香港贸易业仍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比如:欧盟制订反倾销的贸易法规;海外买家对健康和环保等方面的日益关注,令出口商为满足有关要求而增加成本;中国对加工贸易的新政策;中国内地以及亚洲其它地区出口商的激烈竞争等。
面对竞争,香港商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灵活性。为扩展业务和持续发展,出口商更需要重视对“买家组合”的监管和风险管理。中小型企业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在中介贸易中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运用电子商贸等技术,减少成本。港商在采购、设计、服务、对客户的快速反应方面互相配合,建立中小型企业的策略联盟。
五、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贸易相互依存,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只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一个缩影,对外贸易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还是好的,前景也比较乐观,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香港的对外贸易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靠创新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要在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都加入创新和科技的要素,留意世界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毛艳华.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香港特别行政区统计局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