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0:0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篇: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1年11月24日—28日,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塔城市委书记李世玉带领我市党政代表团在沈阳市、黑龙江省黑河市、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参观考察,重点就口岸建设、边民互市、边境旅游等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四天的学习,我们感触很深,感受很多。

在沈阳市综合保税区考察期间,辽中县的创新思路,开拓发展全新途径给我们很大启示。辽中县位于辽宁省中部,距离沈阳市52公里,辽中虽然不靠海,不是港口城市,更不是口岸城市,但是敢于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大胆开创近海经济区的发展模式,申请建立保税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该保税区累计引进项目46个,总投资额150多亿元,园区累计进出口货值5亿多美元。辽中发展过程中处处体现了新思维、新理念,塔城市作为口岸城市,与辽中县相比,条件更为优越,但是工作却远远落在了辽中的后面,这应该让我们深思。辽中县地少人多,但是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能够规划668平方公里的近海经济区,7.2平方公里的综合保税区,为辽中县经济腾飞开拓出巨大的空间,这种谋划发展、加速发展的大手笔更值得我们学习。“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审时度势,科学大胆的提出创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措施,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辽中、黑河、满洲里分处三省,发展模式不同,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有一点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省市县一条心,省市对县经济发展政策宽松,充分信任,大力支持。如:辽中拆迁问题、黑河本市内办理签证,口岸条件十分宽松,互市贸易也从当初的一小片固定区域延展到全市范围等。

黑河和满洲里市发展边境旅游工作让我们大为惊叹:黑河2011年1—10月,接待边境旅游者33万人次,其中入境人数70%,出境30%。满洲里口岸平均每日出入境人数在4000左右,其中90%以上是持旅游护照通关。两个口岸在旅游签证办理方面极为便捷,5人(游客4人,导游1人)以上便可组团,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旅行社到口岸直接办理手续,时间段,效率高(有旅游护照的1个小时左右,无护照的持身份证等两个小时左右便可办理完毕)。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边境贸易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这也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对我市依托巴克图口岸,做好边境旅游工作也充满了渴望。

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发展旅游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一、多措并举,全力发展边境旅游

依托巴克图口岸,大力发展出入境旅游,是我市旅游业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支点,一定要把边境旅游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围绕边境旅游谋划旅游发展。一是由市领导出面,协调地区、自治区旅游部门乃至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反映,尽早在国家层面上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互为旅游目的国家的协议,从根本上解决边境旅游困难的局面;是由公安部门、外办向上级部门争取,在巴克图口岸下派办理护照、签证的管理机构,方便群众办理相关手续,加快出入境的效率;市委政府协调地区、自治区有关部门,将边民互市范围扩大至整个市区范围,方便哈方走亲访友和旅游购物,进一步调动哈方人员来塔。

二是积极与东哈州、乌尔加县等对接,就现在状况下双方人员如何简化手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入境旅游购物进行磋商,争取双方小范围开通边境游,协调有关部门予以配合。在此基础上,与塔尔巴哈台国际旅行社或自治区其他具有国际旅游资质的公司对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他们操作过境旅游事宜,同时也可借助有边贸往来的大企业(三宝公司)在哈方的社会影响,通过包车、组团考察等形式开展边境游,为我市发展边境游探索新途径。

三是开展边境沿线游。旅游目的地国协议签订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期间,我们虽无法过境游,但可以依托长达500公里的国境线、新疆唯一的界山—塔尔巴哈台山优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人文风情开展沿边境游,可以增设游牧生活体验游、边防生活体验游等项目。

二、打造载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把塔城特有的人文文化进行发掘,展示,融入旅游之中,旅游工作才会有根本转变。

一是要倾力打造能集中反映一个或多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文艺体育、手工技艺等的民俗风情园,风情园要综合利用实物展示、解说、表演、亲身体验等手法,全面展示民族文化。设立衣饰、饮食、居住等主题馆,既有传统衣饰、饮食的静态展示,还有生产过程的动态展现;设立技艺传承展示区,对各民族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现场展示,设立婚俗表演区,用表演的方式把传统的婚俗进行再现,同时把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也融入其中,既可观看又能亲自参与;设立文艺主题馆,把有代表性的传统优秀歌曲、器乐、舞蹈集中起来,精心编排表演。所有主题馆都设立体验环节,让游客亲身参与,加深印象。要有销售专柜,制作相关产品进行销售,以增加经济效益。

二是发掘建筑文化,打造充满亚欧风情的边陲新城。一进黑河市和满洲里市,街道两旁的欧式建筑印入眼帘,罗马柱、哥特尖顶,浓郁的欧陆风情扑面而来,让游客对这些城市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塔城市也是边境城市,俄罗斯建筑由来已久,我们可以学习上述两城市的做法,对新华路、光明路等主要街道两侧或划定一定区域内的建筑进行改造,凸显出欧式风格,打造充满亚欧风情的城市新貌,为边境旅游再添动力。

三是开放部分文化体育设施,引进特色项目,带动旅游发展。可以将赛马场对外承包经营,适当引进斗狗、斗鸡、斗羊、赛马等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同时也有较浓厚的文化内涵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斗鸡、斗狗、斗羊表演均为自治区民运会项目),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经营,可以有效的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带动旅游和相关行业发展。

三、立足定位,科学制定旅游线路

张春贤书记在塔城市视察时的曾说过,塔城市是唯一的一块净土。这是对塔城市原生态环境的极大赞誉,也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张春贤书记的指示,把我市旅游暂定为边境绿洲生态游,大张旗鼓的宣传塔城的天蓝水清和最佳人居城市,特别是围绕克拉玛依石化城的客源市场,打造油城休闲基地,量身打造出几条特色旅游线路,如民俗游、农家游、自驾游、徒步游等,满足不同档次、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一是推出库鲁斯台草原和南湖湿地游。借助林业部门申请国家湿地公园之机,将库鲁斯台草原的天然草场、万亩连片的野柳林以及中心区湿地、芦苇和次生林的游览和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结合起来,在坚决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建设成为综合性的湿地景观休闲区,成为塔城市南部重要的综合旅游景区,使之成为塔城市连接额敏县、托里县和裕民县旅游的重要游客集散地,同时成为重要的自驾游目的地。

二是喀浪古尔高山水库及塔尔巴哈台山景区线路。申请自治区牧道建设项目,将油路修建至克孜别提小山村,这样,将达斡尔戍边纪念碑、达斡尔家访点、俄罗斯族自然屯聚的克孜别提村等人文景点和水库、山区景点融合在一起,既能欣赏依山而建、气势磅礴的高山水库和有着苏格兰风情的北山丘陵风光,还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体验四处散发着泥土和草的味道静谧小村的悠闲,这在克拉玛依市是很有吸引力的。

三是城郊农家休闲游,塔城市目前有大约700家家庭餐厅,政府要结合星级农家乐评选的契机,组织旅游、工商、卫生等多部门,对现有农家乐进行规范化运行的整顿,特别是俄罗斯风情园、苹果庄园、达斡尔人家、塔额人家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相关部门帮助他们将民族特色和传统饮食文化融入日常经营之中,带动提升塔城市农家乐整体层次;提倡(必要时旅游部门要有计划的扶持、组织)城郊部分农家乐实施体验式服务,将饮食服务与娱乐休闲、田园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休闲内容。

四、小处着手,现有景点升级改造 我市财力比较紧张,投资打造全新景观十分困难,我们可以想现有景点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整理、改造这样的花钱不多的小措施可以把各个小景点打造成一颗颗小珍珠,当我们用心去串联时,趣味盎然的城市旅游便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一是省道221线上的伟人山观景点进行打造,建设游览观光平台,方便游客取景留念,同时建造几间房屋,陈列相关展品,将塔城市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进行简要展示,摆放衣食住行资料卡,温馨提示游客,让游客刚到塔城,便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是楚乎楚泉在不伤害水位的情况下,将泉水涌出处设为木碗形状,外围建造毡房样式的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可将楚乎楚泉的由来、功效等依据历史故事进行加工再创作,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

三是绥靖城遗址处可以建一座展览厅,以图解、模型以及现代三维模拟等方式,复原当年的绥靖城,浓缩塔城历史。

四是与宗教人士协商,将观音莲池寺和几个清真寺纳入旅游点管理,凸显宗教特色,展示多元文化。

五是依托抗联入境和周恩来等领导等赴苏联通道等,打造巴克图红色景区。

五、着手当前,理清明年发展思路 一是做好宣传推介,以提升塔城旅游整体形象为目标,以“五弦之都、绿色塔城”为主题,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整合资源和资金,建立和完善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利用节庆、会展、招商、体育赛事、文化交流等活动平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广泛吸引客源。重点利用克拉玛依等周边市场,以召开旅游推介会的形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二是借助裕民山花节,三是打造经典红色游,利用伟人山 的明星品牌景观,以举办“塔城九月九伟人山摄影节”为抓手,积极与湖南韶山合作,开展“生于韶山、眠于塔城”追思伟人文化旅游活动,以进一步开通疆外旅游市场。

四是利用沈阳援塔的历史机遇,在每年西迁节期间开展“寻亲游”。地区旅游部门已和辽宁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在2012年各组织一万人左右,辽宁人来塔走亲访友,塔城人到沈寻根问祖。要和地区旅游部门紧密对接,抓好工作的开展,组织沈阳锡伯族人民探亲访友、追忆历史、品味塔城,这必将为塔城市的旅游项目添一亮点。

五是抓好冬季冰雪游,恰合吉滑雪场综合开发项目已基本建成,即将试运行,要以此为开端,充分挖掘塔城市冰雪资源特色优势,大力开发冬季冰雪旅游。

六是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综合利用财税、信贷、创业等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和个人从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培育民族工艺美术品、民族服饰、土特产品生产专业户、专业村和生产基地,重点加大对哈萨克族刺绣、雕刻、俄罗斯族勾花、达斡尔族小木凳等旅游商品的规模化开发。

七是进一步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目前我市具有接待能力的宾馆有五家,其中一星级宾馆两家、二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两家,旅游旺季时,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要通过招商,新增一些宾馆,提升接待能力。

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永和县政协调研组(2011年9月)

县委、县政府:

围绕永和县委“脱贫致富、增进福祉”千方百计谋跨越的要求,按照主席会议安排,由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负责牵头,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于今年8月中旬至9月初,就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深入全县阁底、南庄、桑壁等七个乡镇13个乡村旅游点深入调研。9月2日召开县政协八届2次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形成政协建议案如下:

一、发展现状

通过调研,常委们看到,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朝阳产业,正在我县悄然兴起,显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优势突出,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一是地理条件优越。我县邻近吉县壶口瀑布、延安革命圣地、隰县小西天、大宁黄河仙子祠等知名旅游目的地,位于山西“黄河旅游经济带”中段区域的重要节点,加之已建成通车的“沿黄干线公路”、“沿黄扶贫公路”以及正在兴建的霍永高速公路和中南铁路,立体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二是生态环境良好。我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山峦起伏,1

梁峁层叠,沟壑纵横,呈千沟万壑之貌,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达37.6%,生态改善,环境宜人。三是旅游资源丰富。除了拥有以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重点的黄河文化游这两个等级较高的特色旅游景区外,更有望海寺、楼山、永和关等极具吸引力的景区景点亟待深度开发打造。与此同时,黄河中游的山河地貌、逶迤幽静的三北防护林、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以及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都是以绿色产品采摘为主的生态旅游极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四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县古来素有“民风淳厚”“永和为贵”之美誉,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出现过伏羲、女娲、刘和、刘训等重要历史名人,存有县城文庙大成殿、红军崖、朝阳寺等珍贵历史文物,剪纸鞋垫、家用小吃、草竹编织、刺绣布艺等民间艺术发扬光大,红军文化、黄河文化饮誉全国。这些优势资源,使我县乡村旅游极具发展潜力和空间。

(二)党政重视,旅游投入逐年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把旅游工作纳入全县克难攻坚工作目标,纳入责任单位综合目标和单项目标考核,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统筹推进的工作局面,旅游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 2 的效果。一是编制完成了《永和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三年执行计划》。二是整合旅游、文化、林业、交通、以工代赈、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打捆投入到改善旅游可进入性工程,全力打造“一馆一湾”,积极建设“一关一山”等景区景点建设,完成了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启动了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景区起步建设工程,完成地质博物馆主体建设工程,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黄河乾坤湾被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景点之一。三是出版发行了《红军东征在永和》、《大晋商》等反映红军东征、永和风情的系列纵书,旅游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三)规模初具,旅游发展势头看好。我县围绕红色(革命老区)、黄色(乡土禀赋)、绿色(生态家园)“三色”旅游发展,坚持把乡村旅游发展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我县以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重点的黄河文化旅游、以绿色产品采摘为主的生态旅游的格局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相融互动的发展路子。

(四)精品迭出,乡村旅游已具雏形。通过近几年的精心打造,我县旅游业从无到有,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旅游品牌。一是形成了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深度挖掘红军文化、佛教道教文化、枣乡民俗文化、黄河风情文化,“一馆一湾”国家特品级旅游景区已具雏形。永和红枣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有机红枣产品认证,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二是形成了生态农业旅游品牌。坚持乡村旅游发展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连片推进产业园和旅游景点建设,在实施西峪沟、榆林则等6条水土保持坝滩联治工程的基础上,成功打造了白家崖小流域综合治理精品工程,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被评为“全省水保工作红旗县”,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最高奖——“禹王杯”,全省水土保持精品工程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整合涉农项目进入芝河、桑壁河流域,整理开发土地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50万株,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这两大现代农业园区有望建成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三是形成了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了大寨岭、永和关、沿黄公路、东征旅游沿线等大批荒山绿化精品工程,成功召开了三北防护林科技推广现场会,先后被评为“全 4

国三北防护林突出贡献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获国家三北局优质工程奖。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势头看好,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还未能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

(一)重视程度不够,主体作用不足。我县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发展还没有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一些部门和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发展重点发展目标方向等等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狭义、片面的理解。部分干部群众片面地认为旅游只应在风景名胜区和城镇,乡村没什么可游的,对发展乡村旅游没有积极性。还有的人对乡村旅游特征和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忽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业态城市化等趋向,人为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行为时有发生。以上种种错误认识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统一规划,乡村特色不浓。规划的滞后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滞后和政府统筹指导的滞后,导致景区内乡村旅游形式单

一、布局分散、特色不强、水平不高。很多人以为乡村旅游“就是耍农家乐,就是在乡下 5

吃饭打麻将”,反映出我县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品位不高,深度开发不够。旅游产品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和打牌娱乐,而乡村住宿、农事体验、田园观光、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工艺品展示、销售购物等系列旅游产品缺乏设计和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条,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需要,也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资源整合薄弱,功能配套不够。目前我县乡村旅游资源规模小,较为分散,各个为政,缺乏合力,还没有形成集中集群的旅游产品体系。缺乏参与乡村旅游营运的旅行社,星级旅游饭店和宾馆数量严重不足,旅游运输车辆档次不高,旅游商品专卖店、地方名特小吃不成规模,旅游公路等级低,旅游专线公路路况差。在一些旅游点,道路不畅,停车场、卫生间、座椅、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等条件差,适应不了发展旅游的需要。

(四)景点管理滞后,服务水平较低。我县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环境卫生状况不好,“脏、乱、差”现象大量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力度不够,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服务质量难以让游客满意,6

更谈不上个性化、特色化服务。

(五)促销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大。我县乡村旅游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致使经营者无力走出去宣传推介促销,乡村旅游市场总是定位在游玩景区之后意犹未尽的外地游客和节假日本地游客身上,寄希望于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将人带去和呼朋引伴的回头客。宣传促销手段仅以发传单、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于窄小的人际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不强,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三、对策建议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我省正积极将旅游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规划建设3个国家特色旅游县、30个特色旅游镇、300个特色旅游村,目的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正逢其时,我们要切实加大力度、加快步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推动我县乡村旅游进入新阶段、实现新跨越。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正确定位,科学规划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立足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我县应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红黄绿“三色”旅游和佛教道教文化旅游为依托,建设形象鲜明、风貌独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全国乡村旅游强县”,以此作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在旅游总体规划上,起点要高、着眼要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对规划区域的景点线路一时不能实施的,应留足道路宽度,严格控制民宅建筑等。要树立精品意识,突出重点,做到建一处,成一处,有特色,有卖点。除县城及已建景区外,要重点打造“一馆一湾、一关一山”:“一馆一湾”即东征纪念馆和黄河乾坤湾景区;“一关一山”即楼山和永和关,建设好景区沿线的各个旅游节点,尽快形成我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沿线乡镇均应作为一个旅游休闲点考虑,配套旅游饭店、旅游宾馆、旅游厕所等必要设施,提高景区整体旅游服务功能。

(二)整体联动,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支持。要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制订一系列的奖励、扶持政策,如项目优先、审批优先、收费减免、以奖代补等政 8

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要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兼顾到乡村旅游,积极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结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的实施,主动为乡村旅游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进入或准备进入景区开发的业主,要积极引导,关心支持。县文体旅游局和旅产办要强化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乡镇、重点村、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发育较为完整的重点区域,列入旅游局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统一包装营销。

(三)因地制宜,选择特色各异的发展模式。我县乡村旅游内涵丰富,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突出不同的旅游特色,以不同的旅游形式吸引游客。一是农家乐,突出休闲特色。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资源,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让游客体验农家生活。如黄家岭民俗村、于家咀民俗村、永和关古窑群以及城郊的农家乐。二是观光农业园,突出产业特色。在城市近郊或旅游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如河会里枣园、庄则坪西瓜、辛角垣大棚蔬菜、官庄苗圃等。或是以成规模的现代农 9

业园区为载体,把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有机结合。如芝河、桑壁河流域两大农业园区、白家崖小流域综合治理精品工程等现代农业园区。三是休闲度假胜地,突出山水特色。依托自然生态良好、风景迷人的高山森林、沿黄风貌,修建纳凉度夏、观叶赏雪的度假村、休闲山庄。如四十里山自然保护区、西峪水库、永和关电影外景滩等。四是怀古寻踪地,突出文化特色。展示我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满足特定人群的文化精神需要。如红军崖、先人洞、双锁山石窟、观河台等。

(四)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旅游资金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利益驱动、市场推动的方式广泛融资。一是在生态保护、交通能源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和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搞好政府的引导性投入。二是精心包装旅游开发项目,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灵活的机制广泛对外招商,吸引大财团大集团资本、县外资本进入开发。三是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方式,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四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 10

开发。

(五)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景区(点)主体建成后,功能配套是关键。要加快进入核心景区、重点景区的道路建设,提高景区交通等级;确保旅游区水、电、通讯、电视、互联网等服务设施到位;发展壮大星级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运输公司等企业,支持组建集团公司,做大做强,提升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积极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名特小吃,开辟旅游商品一条街和地方名特小吃城(街),满足游客需要,提升购物等消费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建好的景点保持持续的管理和投入,及时修补完善设施设备,杜绝“重建轻管”。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乡村旅游开发,人才是第一因素。要突出农民的主体意识,通过大力宣传引导,正确引导,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提高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要加快提升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素质,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既要加强现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使用好现有人才,又积极引进急需的旅游专业管理者和经营者,造就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旅游知名企业家。县文体旅游局、质监局要建立乡村旅游服务 11

质量标准,组织对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七)加强行业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增加人员编制,创造必要条件,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职责,充分发挥其规划编制、标准化建设、宣传促销、市场监管、人才培训等职能作用。健全旅游协会运行制度,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行业自律作用。强化乡村旅游经营服务的质量管理,制订乡村旅游行业服务规范和全过程各环节的规章制度,推行农家乐、休闲山庄、度假村的星级评定,回应游客投诉,加强服务监督,不断扩大我县乡村旅游的对外影响。进一步健全、创新我县乡村旅游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理顺条块关系,明确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业主单位各自的责、权、利,搞好配合协调,合力促进发展。

(八)精心策划推介,搞好旅游促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制定科学的旅游营销策略。一是利用好报刊、广电、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抓住黄金周、节假日掀起促销宣传高潮。二是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建立专业营销团队,精心策划制定综合宣传方案,有重点、分阶段组织好宣传攻势。三是借势而行,利用省内外展销会、博览会,建立展台,举办展示会、新闻发布会,推出旅游精品。四是利用会务、12

商务等机遇,大力展示永和旅游良好风貌,提高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同时,要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旅游宣传营销,加强与县内外旅行社、酒店的合作交流,使我县成为更多游客的目的地。

(九)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一定要保护好文物古迹,严格做到保护性开发,搞好古和今的有机结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反对因建人造景观而破坏自然生态。控制区范围内的建筑物要充分体现本地特色和文化传统,与周围环境要相互协调映衬。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整治好周边环境。强化本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公德,共建优美环境,拉大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链,真正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目标,从整体上推动我县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篇: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整合市内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金三角”和“三山环线”精品线路。在“金三角”(三苏祠、黑龙滩、彭祖山)旅游线路打造中,进一步完善《眉山市“金三角”旅游产品线路开发实施方案》,加快成都至黑龙滩快速通道、彭山南湖大桥工程建设进度,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完成彭山至黑龙滩旅游道路的勘察规划。在“三山环线”(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旅游线路打造中,进一步完善“三山环线”洪雅段后续建设工作,完成好七里坪国际避暑休闲区一期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做好S305线洪雅至雅安(洪雅段)建设工作。把眉山建成成都和雅安人休闲的首选地。

(二)继续加强四大精品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按“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把四大精品景区打造好,把四大精品景区打造成进入性好、设施优良完备、内涵丰富并且有鲜明特色、管理严格规范、服务热情周到的景区。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东坡文化与三苏文化系列,着力营造东坡文化氛围,修建黑龙滩水上娱乐项目,开发瓦屋山森林探险项目等,提升旅游的品质。加强市内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联系和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三)加强旅游景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销旅游产品。搭建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召开景区旅游新产品研讨会,对旅游新产品的形象定位、产品设计包装、配套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高景区品位和挡次。抓好市内各旅行社的配套建设和培训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加强与成都、乐山等地旅游协会的合作,力争上线,争取成都、重庆等市的旅行社推出眉山一日游或二日游的项目。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旅游发展环境。在市内广场、重要交通路口等路段设立旅游标识牌、广告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眉山景区景点,提高眉山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来眉旅游。与此同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加强对涉旅的酒店业、交通业、商业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让游客有安全感和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游客来宣传推介眉山。

第四篇: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衡水湖和董仲舒是被誉为我市“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我市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名人效应,打造了“大儒之乡”董仲舒文化品牌,挖掘整理“九州之首”文化资源,广泛弘扬传播“鼎立五千年,华夏第一州”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衡水湖是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我市以衡水湖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生态湖城、休闲之都”。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衡水湖的旅游资源,打好“水”字品牌,使衡水湖成为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景区。同时,加大对深州蜜桃园、阜城万亩森林民俗生态园等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力度,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叫响“九州之首”、“董子故里”品牌,充分利用宝云寺、窦氏青山、景州塔、中国景州(广川)董子园、周亚夫墓、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庆林寺塔等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武强年画博物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老白干工业园为龙头,挖掘独特文化底蕴,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板块。充分挖掘安平“两个第一”、衡水市烈士陵园、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板块。

第五篇: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

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甘发【2010】9号(2010年7月1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冰川雪峰、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峡谷溶洞、丹霞砂林交错分布,自然风光独特;我省是民族交汇融合区,生活习俗、节庆礼仪、宗教信仰各异,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我省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的主要途经地和会师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省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建设国家重要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明显;我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和航空航天基地,发展旅游新业态空间广阔。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定位,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体系日趋完善,功能显著增强,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认识的深化,思路的拓展,尤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工作措施的强化,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保增长、扩内需的客观需要;是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现实选择;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政策上要有新突破,立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立足于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立足于以人为本、增收富民和构建和谐社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树立“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旅游新形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整体形象,提升产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

(五)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主导作用,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政府调控、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坚持重点突破与区域协调相结合。全面贯彻“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带动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相结合。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不断开拓旅游产品新领域,创建旅游产业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旅游,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GDP总量的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加,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

——到2020年,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文化旅游大省。

三、主要任务

(七)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国家旅游精品线路布局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等3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旅游2条成长型旅游线路,全力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知名城市、旅游强县、特色旅游名镇、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示范区。把兰州建成西北重要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把天(水)平(凉)、酒(泉)嘉(峪关)建成东西两翼连接周边省区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长城、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黄河三峡等景区的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出敦煌雅丹地貌、张掖彩色丘陵、祁连雪山草原、秦安大地湾遗址、临夏古生物化石等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新兴旅游产品。把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成新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立健全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供销体系,开发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陇菜体系,提高餐饮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八)大力推进项目开发,实施项目支撑战略。围绕扩充规模、强化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完善服务、优化环境,选择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对区域旅游具有带动效应的重点项目,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有实力的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开发建设,着力打造能够提升全省旅游品牌效应、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的核心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榜罗镇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周祖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路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湿地保护、防沙治沙、高原草原等生态旅游示范区。突出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建设星级旅游饭店和旅游度假村,引进品牌连锁饭店,2015年兰州市五星级饭店要达到5家以上,省内其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应有五星级饭店;发展壮大旅游汽车公司,2011年高档旅游汽车达到1000辆左右;加快旅游厕所建设,2011年完成1000座以上旅游厕所改扩建任务,主要旅游城市、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线路沿线的厕所达到国家星级标准,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

(九)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实施市场开发战略。以提升甘肃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改善宣传促销基础条件,整合资源和资金,集中捆绑开展国内外宣传促销,利用上星卫视、《读者》杂志等强势媒体,突出强化“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整体旅游形象,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突出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景区景点特色,加强营销策划,提炼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识,丰富活动内容,积极参展促销,举办各类节会,增强宣传营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通过设立联络处、走出去参展促销、请进来考察踩线等方式,重点开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市场,努力开发台港澳、日、韩等近程市场,积极开发欧美、东南亚等重要市场,培育开发俄罗斯、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活动,成立省旅游信息中心,市州和重点旅游县(区)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介、咨询服务系统,开辟旅游宣传新途径,培育旅游消费新群体。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强化与主要客源国(地区)和全国旅游机构的旅游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形成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的叠加优势。

(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畅通战略。要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通达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建设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陇南—天水旅游交通环线,建设敦煌—格尔木高等级公路,打通连接景区的快速通道,对途经4A级以上景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开通兰州与国内重要城市之间的直达列车,旅游旺季增开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专列。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开辟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际航线。加快兰州、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改扩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金昌机场。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2011年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和重点景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完善重要交通枢纽和二级公路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的旅游咨询、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体系。

(十一)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食住行游购娱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依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商品开发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饭店和餐饮要突出主题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各级各类文艺院团要充分发挥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优势,量身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雅俗共赏、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节目,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和游客参与度,集聚人气,拉动消费。4A级以上旅游景区所在城市要建设中心演艺场所,编排精品剧目,提供常态演出;重要的旅游饭店、休闲娱乐场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演艺活动。积极培育敦煌沙滩排球、嘉峪关铁人三项、永靖龙舟赛、冶力关万人拔河、贵清山攀岩及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赛事品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商贸、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探险旅游、保健旅游等旅游新业态。重点开发河西新能源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戈壁钢城、中国镍都、循环经济区等工业观光旅游和育种制种基地、葡萄庄园、花卉基地等农业观光旅游。加快发展白龙江、小陇山、子午岭森林旅游和甘南草原、黑河流域湿地、戈壁绿洲等生态旅游。

(十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富民战略。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以景区、林区、郊区四周为重点,把乡村旅游作为省内旅游重要目的地,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以适应日益扩大的短途、小长假、郊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制定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加强对农家乐、农家旅馆的管理和指导,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实施“旅游创业援助计划”和“旅游扶贫行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在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旅游开发,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在“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革命老区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实施“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对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提供培训和小额贷款援助,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创业扶持和就业辅导援助,促进更多妇女和大中专毕业生在旅游领域就业。

(十三)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实施素质提升战略。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信息化服务为途径,低碳环保为目标,提升服务质量和产业素质。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景区、旅行社、饭店、餐饮、购物以及农家乐的统一服务标准,实行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演艺场所挂牌制管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旅游行业自律和旅游诚信建设。健全旅游安全体系,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安全的监管责任和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落实安全教育、预防检查、事故报告、应急处置、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旅游质监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省、市(州)和重点县(区)要健全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加强执法职能,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建成旅游景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提高景区环境质量。

(十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列入全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组建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强化岗前和岗位培训,五年内完成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增设旅游相关专业,加快策划、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选派各类业务骨干到旅游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深造,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专业领军人才,逐步形成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严格执行导游等级制度,实行导游员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全面开展岗位练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

四、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省委、省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省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指导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旅游业规划编制、实施和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推广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支持组建高档旅游客运公司,宣传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文化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文艺创作和演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和任务分工,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十六)科学制定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符合省情和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市(州)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景区(点)建设规划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谋划一批大项目,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十二五”和2020年旅游中长期规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以及重点景区(点)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国家、省、市(州)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与国土、建设、交通、工信、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统计、金融、税务、宗教、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规范的旅游规划制定和评审程序,特别要对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质量和水平。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强行业指导,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十七)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省级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11—2015年每年安排1亿元,以贷款贴息为主,主要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和重点旅游商品研发。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市州和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审核,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要尽快研究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县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加大投入的扶持激励机制。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经营困难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采取借壳、参股等方式在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十八)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行业协会要尽快承担起应有的职能,逐步与主管部门脱钩。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除文物保护单位外,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属地化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景区由上一级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加强旅游景区门票管理,试行“一卡通”、“一票通”。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景区景点门票收入和演艺收入,引导旅行社、景区景点、演艺公司及旅游相关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经营、推介、演出等旅游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高起点、大手笔开发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支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2011年完成省属国有旅游企业改革任务。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省外境外特别是知名大企业参与我省旅游开发。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

(十九)完善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旅游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提供交通、食宿、商务等服务。对企业性质的旅游景区(点)经营收入,凡符合政策的,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污染物排放达标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档旅游汽车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依法许可在旅游淡季运营长途客运班线。各级政府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优先供地;因项目建设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单项投资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允许旅游投资开发与城市土地整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山、荒滩、荒漠以及废弃矿山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旅游企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二十)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省政府与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考核,对新获评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白金5星级饭店和获得全国“双百强”的旅行社、中国驰名商标以及中国名牌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独立经营的旅游企业(集团)和年自联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的旅行社,给予表彰奖励;对组织入境旅游包机、国内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千人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游客投诉率高、经营管理不善、破坏资源环境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各市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下载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最新)(精选合集)

    全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最新)1为进一步巩固X县旅游业发展三年突破行动计划成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解决旅游发展短板,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大旅游、大......

    加快发展新郑旅游产业(本站推荐)

    加快发展新郑旅游产业 近年来,在省、郑州市、新郑市三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新郑以黄帝文化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了民......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摘要: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为本溪市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城市品位提供了良好契机,为此应通过展示旅游形象、改善旅游设施、加强文化建设和宣传、主办体育赛......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材料(最终定稿)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部署和要求,将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确定为发展主题,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作为建设科技南开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科技服务市场、扶植......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材料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部署和要求,将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确定为发展主题,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作为建设科技南开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科技服务市场、扶植科......

    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 建议 大建设给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建筑业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完善显示公平价格的调价机制 建筑工......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专题会议精神,按照区领导的指示要求,结合本街道工作实际,从财政、税收、规划、补助、奖......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新型工业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赵魁 工业园区是指工业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