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市镇十年扶贫成效总结(共5篇)

时间:2019-05-14 05:1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代市镇十年扶贫成效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代市镇十年扶贫成效总结》。

第一篇:代市镇十年扶贫成效总结

代市镇十年扶贫成效总结

十年来,我镇扶贫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扶贫办的精心指导和区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这个中心,紧紧瞄准扶贫工作对象,突出“三基”建设重点,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阶段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十年间,我镇11个扶贫项目实施村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00多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31人),平均每年减少60人;到2009年底,参与项目的贫困村共有贫困人口200余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96人。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年来,11个扶贫项目实施村共新修、整修乡村公路17条56公里,建桥2座;新建沼气池476口,集中供水工程3处,渠堰7条24.5公里,解决了近2000人的行路难和1400余人的饮水难问题;贫困户住房改造56户、148 人,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以来,通过扶贫连片开发等形式,共新建龙安柚种植基地1500亩,新种植海椒950亩、莲藕1000亩、精细蔬菜640亩,引进和改良发展生猪3200余头,1 改良发展山羊800余只,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稳定增长。

(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十年间,累计建设村级卫生室2所,村级文化活动室4所,农家书屋7个,通电村达到100%,通电视和程控电话村达到86%;组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3000余人,转移输出600余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300余人次,普及推广2500人次,贫困地区群众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贫困人口增收明显。2001年全镇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到2009年底,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5元,比2001年净增1255元,年均增长14%。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分管领导、联村领导、驻村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村上成立由书记主任挂帅,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各村民小组长参与的工作机构,形成上下齐心,全民动员的工作格局,将项目建设任务、标准、完成时限明确到人,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二)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扶贫连片开发项目中,整合了扶贫项目、土地整理项目交、小农水项目、圈舍建设项目等资金,从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在机制创新上,探索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项目管理程序,督促扶贫资金“三专制”、“公示制”、“报账制”的落实,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

(三)精心组织实施。一是大力发展产业。以新村扶贫资金为引子,将机压打井、沼气池建设等涉农项目打捆使用,通过产业支撑,促进贫困农户持续快速增收致富。二是加大对贫困户的首扶力度。街道结合民政救济、低保和部门帮扶等项目,统筹安排好对贫困户的帮扶。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管好用活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和封闭运行,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四)大力实施智力扶贫。一是积极开展扶贫方针政策宣传,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法纪意识、市场观念和自我发展脱贫的信心,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二是按照“培训劳动力、提高生产力、增强发展力”的思路,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方法,努力提高贫困群众就地创业、自主脱贫的能力。三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思路,抓好贫困劳动力的转移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基本务工技能,拓展就业门路,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人力资源胜势,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现阶段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村民主人翁观念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投入,不愿参与,对村庄建设不积极,不主动。

(二)部分群众对扶贫工作认识不足,对扶贫实施项目要求 3 过高,不能客观认识自身现状,对新村扶贫有着歪曲认识为切实解决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三)贫困劳动力外出严重,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力度不够

(四)贫困人口增收困难,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为切实解决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把我镇的扶贫开发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广市区代市镇人民政府

二○一○八月三十日

第二篇:延安市扶贫局十年开发主要成效

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

十年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思路,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扶持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2000年,全市在册登记的贫困人口60万人,其中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28.1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1.9万人。通过十年扶持开发,彻底解决了在册登记的28.1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累计脱贫人口达到52.237万人。

二、扶贫开发资金创历史最高

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1.7亿元,其中,中省扶贫专项资金8.2亿元,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5亿元,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2亿元,部门捆绑资金32.8亿元。从资金的来源结构看,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机制。特别是2004年实施“两区”扶贫开发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每年都超过了中省的投资。从2007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接近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确保了十年扶贫规划任务的完成。

三、“两区”扶贫开发给全国推行片区扶贫提供了样板 2004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两区扶贫开发的决定,打破县域乡村界线,按照流域和山系不同的自然条件,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以市县两级财政为投入主体,集中扶持。两轮七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9.75亿元,整合捆绑其它资金11.32亿元,总投资达到21.07亿元,重点扶持了两区连片的57个贫困乡镇,搬迁1.5万户6.1万人,39.4万人实现了脱贫。“两区”扶贫开发为全省乃至全国片区扶贫开发提供了样板。

四、扶贫重点村整体推进成效显著

2000年,全市在册登记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有1330个。十年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捆绑各类资金36.36亿元,完成了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开发建设的贫困村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通电通水、村容村貌改善,农民增收渠道拓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扶贫移民搬迁加快了偏远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十年来,全市共建移民新村645个,搬迁921个村组、3.1户13.7万人。有 34个村搬迁安臵到集镇周边,改变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给他们致富创收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推动了小城镇的建设;有35个移民新村找到了创业的新型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有 96个移民新村成为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扶贫移民搬迁不但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而且促进了贫困群众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素质的提高。

六、小额扶贫信贷和扶贫互助资金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创出了新路子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国家扶贫专项贴息资金2200万元,通过农业银行、信用联社、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给贫困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4.4亿元,扶持覆盖了所有的贫困村,60%的贫困户得到了扶持。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全市222个贫困村,每村都建起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注入4097万元财政扶贫资金,采取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办法,建起了村级微型金融组织,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七、扶贫“雨露计划”的实施,提升了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拓宽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渠道

“十一五”期间,国家扶贫劳务输出“雨露计划”投入3500万元,通过我市五所职业技术学校,举办三个月以上的专业培训班425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1万人,其中1.1万人在江苏、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大型企业中就业,1万人在本地酒店、家政、公司等服务行业中就业,收入稳定在千元以上。

第三篇:扶贫成效

扶贫开发唱新曲——镇安扶贫开发“四重奏”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王 臻 刘明德 来源:投稿 发布时间:2012-01-04 16:13:24

扶贫开发唱新曲

——镇安扶贫开发“四重奏”

镇安扶贫开发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620.6万元,占争取资金任务1980万元目标的132.3%。解决了低收入贫困人口温饱2250户8100人,占计划的100%;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2393户10245人,占任务92%。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共实施4村,项目建设进度达80%,实施“雨露计划”780人,占市下达任务的109%,投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1000万元,发放互助资金398万元,为贫困村发展生产提供有力支撑,资助农村家庭贫困大学生70名。

(一)陕南移民搬迁奏响扶贫新乐章

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示范典型的措施,对重点有规模示范点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砌筑房基、统一设施配套,分户建房”的“五统一”的搬迁工作思路。一是调查摸底,建档立册。逐村逐户确定地质灾害避险、洪涝灾害避险、扶贫(工赈)、生态、工程五种搬迁类型对象户,实行村建册、镇建薄、县建档。经过调查摸底,2011—2020年全县共需搬迁25197户95750人。二是梯次搬迁,分步实施。按照“搬一批农户、建一个社区、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思路,把安置建房、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服务设施等同步实施。今年全县计划搬迁安置2125户8500人,其中建设集中安置点25个,集中安置1487户6140人;分散安置638户2360人。实际落实29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1755户,7821人,其中房屋主体在建116户516人,房屋主体建成837户3682人,入住802户3623人;分散安置户房屋主体建成192户730人,入住446户1694人;全县累计完成今年搬迁任务的112%。三是配套扶持,改善条件。全县共收储报批土地553.9亩,建成人饮管道61千米、道路硬化27.9千米,排污管道23.6千米、防洪河堤2万米,电、视、讯及幼儿园、医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配套,确保了移民户搬得出、住得下、能扎根。四是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对搬迁对象严格按照搬迁要求和标准,坚持群众自愿、合理选址、科学规划、统一风格,确定搬迁对象,采取村公示、镇把关,局审批的程序。

(二)整村推进弹出扶贫“重音符”

整村推进以塔云山旅游景区开发为契机,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和旅游扶贫行动为纽带,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村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在青铜关镇丰收村、白树村和柴坪镇安坪村等四村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一是加强基础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80万元,建蓄水池15座,铺设管道8.4千米,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改造农电网5.6公里;新修入户路17.3公里,改造村组公路18.2公里;新建便民桥5座;新修河堤2公里;兴建移动机站1座;安装程控电话1948部,基本实现了水、电、路、讯、视村村通全覆盖。二是加快产业发展。对片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登记在册的扶贫低保户31户92人,扶贫户137户488人,落实产业发展项目17项,并逐户填写了项目落实卡,实施扶贫资金补助。对规模种植烤烟户补助租地,对规模养殖户补助种苗费,对板栗科管按面积补助到户,建成了2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3万亩标准化板栗园,0.4万亩优质烤烟基地,2个土鸡养殖基地,5个商品猪生产基地,2个商品苗圃生产基地,4处农家乐群,形成了以畜、果、烟、旅游服务为主的特色产业带。三是实施村容整治。按照“四改三建一美化”的标准,对295户民居进行了美化、绿化、靓化,对其中400余间危房和石板房进行了改造治理。四是发展社会事业。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新建区域敬老院1处,安置五保户82人,新建村活动室3处,新建村级卫生室4处,特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三)农业综合开发唱出扶贫“快节拍”

按照打造精品项目,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规划连片制定、项目集中安置、资金捆绑使用”的管理办法,西口小流域治理项目共完成投资1333.5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506万元,完成西口程家川项目区土地治理0.6万亩,新修拦河坝2座,开挖疏浚渠道2公里,新建蓄水池1座,新修河堤8公里,改良土壤0.4万亩,新修机耕路8公里,梯田埂2公里,便民桥5座,示范推广1000亩,科技培训2000人次。

(四)产业发展划出扶贫“五线谱”

按照“小额信贷建基地、龙头企业促产业、互助资金促发展”的思路,大力搭建农民增收平台。一是启动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18个,累计借款398万余元,扶持了1306户贫困户,投放贴息贷款1000万元,惠及21个村1250户。二是突出特色产业扶持,在杨泗镇桂林村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在木王镇月坪村发展魔芋产业,在青铜关镇白树村发展养猪基地每头种猪补助60%,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瓶颈”问题。三是在“一户一策”深度扶持上下功夫,采取项目确定到户、信贷扶持到户、资金补助到户、技能培训到户、条件改善到户、社会帮扶到户的“六到户”的扶贫措施,切实提高扶持成效。

减小字体

柞水县扶贫开发有效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增大字体 作者:王红梅 来源:投稿 发布时间:2011-12-31 12:40:09 2011年,柞水县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坚持把改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终极目标,通过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扶贫、陕南移民搬迁扶贫、雨露计划培训等六项扶贫工程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工程。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连片开发、提升效益”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类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实施以水、电、路、气、房、网“六到农家”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开发,以治脏、治乱为重点的民居环境改造项目,为重点的清洁工程,加大区域板块扶贫开发力度,竭力扭转贫困区域的落后面貌,帮助贫困群众尽早实现脱贫。启动建设了北线四新、沙沟、荫沟3个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清洁工程建设,实现了“连起来,富起来,亮起来”目标。共整合投入资金1260万元,全面完成项目计划,新修村组道路22公里,建桥涵5座,埋设人饮管道20公里,建蓄水池11座,解决356户1241人饮水问题;完成房屋涂白490户,硬化联户路2500米,硬化入户路2340米,场地硬化352户,建花坛402户,修排污、排水管道2300米,绿化310户;扶持产业大户38户,发展中药材900亩,核桃建园2000亩,板栗建园1350亩,科管经济林8000亩。四新村千米地砖人行步道、百户院落硬化绿化、百亩花卉繁育基地,沙沟村百万只肉鸡养殖场,荫沟村千亩核桃建园已成为我县整村推进工作的靓点。

(二)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扎实做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各项工作,进一步改善群众生存环境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完成了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对象摸底调查,编制了《2011-2020年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和《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方案》,落实移民搬迁安置1258户5037人,其中建设移民安置点14个,集中安置853户3537人,分散安置405户1500人。目前,共有1220户房屋建成并入住,38户房屋在建,预计年底前可全部完工。共投入资金8628万元,其中县财政落实移民搬迁补助资金2300万元(其中县财政筹措移民户补助1237.5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1062.5万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500万元,群众筹资3828万元。市政府下达给我县的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68万元,新建人饮工程12处、防洪河堤1140米、村内道路10.5公里,埋设排污管道1.13万米,硬化场院2.63万平方米,实施绿化64亩,架设通电线路3462米、通讯线路974米,建设通讯基站11个、卫生室和文化活动中心各14个、幼儿园6所,各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堤、讯、视、排水、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

(三)产业扶贫工程。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布局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大扶持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帮助农民增收。一是抓好产业信贷资金投放。2011年安排产业信贷资金600万元,全县共投放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630万元,扶持贫困农户745户,涉及13个镇110个村,占市扶贫局下达任务600万元的105%,重点扶持种植业、养殖业项目,扶持4个企业项目贴息资金3500万元,这些扶贫资金的及时投放保证了贫困群众、扶贫龙头企业生产的发展。二是抓好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2011年安排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财政补助资金80万元,主要用于曹坪镇钟山村、柴庄镇枣树坪村、曹坪镇谢街村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所需建设的设施、购买种苗种畜等费用的补助。三是抓好互助资金项目。全县24个互助资金项目村,累计发放借款382万元,累计贷款农户806户,试点村贷款农户利用互助资金带动农户规模种植烤烟些745亩、中药材950亩、养猪543头、养鸡3万余只,项目村农户户均增收1500余元,人均增收400余元。

(四)“雨露计划”培训扶贫工程。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按照区域主导产业布局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组织农口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采用现场授课、现场示范、发放资料等形式,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贫困村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40场次,培训贫困农民13000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6000余册,贫困村户均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同时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原则,广泛动员贫困户子女赴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培训,掌握劳动技能,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向商洛新潮学院输送到校学员6人,与商洛新潮学院联合举办烹饪厨师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570人,70%的学员得到安置就业。

(五)社会扶贫工程。我们充分抓住省、市、县部门单位企业开展定点包村扶贫和“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机遇,主动联系,加强配合,积极协调,搞好服务,协助抓好扶贫项目落实工作。省、市、县149个单位包扶120个贫困村,全县3000名党员干部与300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全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06.8万元,其中:直接投入资金422.6万元,各类物资折价109.9万元,帮助引进资金74.3万元,引进项目36个。帮扶贫困村修建基本农田309亩,新(复)修乡村公路 64公里,修建桥涵19座,建蓄水池 12个,铺设饮水管道120千米,架设农电线路81杆公里,建沼气池124口,种植经济作物8200亩,发展经济林1.4万亩,养殖商品畜12万头(只),组织劳务输出9600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27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41期,培训农民3780人次,建党员活动室5个。通过包扶单位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加快了柞水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六)两项制度有效衔扶贫工程。今年,全省在重点贫困县启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我县按照1600元的贫困标准,共识别出贫困对象15236户39103人(按照国家新的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县约有7.8万贫困人口),对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并录入国家扶贫办的信息系统,为我县今后争取各类扶贫政策夯实了基础。我们在全县成功推广了“一证八到户”扶贫工作制度,即实施“优扶证”制度,坚持政策宣传到户、计划制定到户、项目落实到户、技术培训到户、资金扶持到户、产业实施到户、信息传送到户。按照村评议、镇审查、县审定的程序,给第一批通过审核的5000余户贫困户发放了优扶证,并使这些户得到了农户“四改”、小额信贷、技能培训等项目的扶持。“一证八到户”扶贫工作制度受益农户达4870户1.8万人,户均增加收入670元。

麟游县超额完成全年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张海峰 来源:投稿 发布时间:2011-12-22 15:45:12 狠抓党建 凝心聚力 推动工作

——麟游县超额完成全年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今年来,麟游县扶贫办坚持把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摆上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党建促进工作落实,以工作实绩体现党建成效。坚持以建学习型机关强素质,以创先争优活动增活力,以廉洁勤政务实树形象,以为贫困群众办实事显作风,实现了党建和扶贫工作的双赢。年内,办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涌现出县级优秀党员1名,优秀公务员(干部)3名,有4人次在征文、测试中获县级三等以上奖励,在单位内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保证了工作任务的完成。止11月底,全年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超额完成。

一是新启动整村推进村3个,投资535.2万元,完成建设项目30个,分别占计划的107 %和125%。二是投资1951万元,搬迁安置贫困户269户1159人,新建住房1060间,建整体点4处,占计划的131.1%。完成“三无户”安全住房建设工程75户266人,新建住房338间,占计划的100.2%。三是投放小额到户扶贫贷款1400万元、企业贷款1600万元,占计划的140%和100%;新启动互助资金项目村3个,18个新建和续建村吸纳会员1824户,协会资金总量达到429.57万元,资金使用率达到99.7%。四是制定了《麟游县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为12个村916个贫困户兑付产业直补资金107万元。五是共举办各类扶贫培训班79 期,培训贫困户劳动力8600人次,占计划的172%;完成“雨露计划”培训350人,占市计划的100%;为60名贫困大学生兑付助学补助资金24万元。六是社会扶贫总投入达到266.2万元,占计划的177%。完成贫困人口脱贫2466人,占计划的123.3%。

2011年,柞水县紧紧围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投资1215.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投资300万元、部门投资423万元、群众自筹429.6万元),启动3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村,通过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着力实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民居环境整治三大项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抓早动快,扎实安排。该县年初分别召开了县、镇、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村项目建设工作会,进行层层动员和安排部署。从项目的规划、设计、督促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明确了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和村组干部的责任,采取分片包干、任务到人的工作措施,保障项目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搞好宣传,充分发动。该县利用会议、印发知识问答读本、流动宣传车等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扶贫开发的目标意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性,动员他们为项目村项目建设积极投资、投劳,保证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村项目建设财政扶持与农户投资投劳有机结合。

三是强化堡垒,健全班子。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村两委会班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是搞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村项目建设的保证。该县把村级班子建设放在重点位置,狠抓村级班子整顿,一批能力、责任心强的干部充实到村两会班子中,切实增强了村两委会的执行力,形成了心往一处、力往一处使的领导班子,班子分工具体、、责任明确、措施得力,从而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截止目前,该县新修村组道路22公里,建桥5座,埋设人畜饮水管道20公里,建蓄水池11座,涂白房屋490户、1258间,硬化联户、入户路4840米,硬化场地352户,建花坛402个,修排污、排水管道2300米,发展中药材900亩,育丹参苗70万株,建养殖小区1个,硬化产业路200米,发展养鸡大户21户,鸡存栏70200只;核桃建园2000亩,板栗建园1350亩,科管经济林8000亩。(柞水县扶贫开发局 徐启平)

第四篇:代市镇“五十百千”工作掠影

广安区代市镇打造“五十百千示范工程”

环境优美示范村

2010年1月以来,代市镇倾力打造“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洁美靓丽新代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岳庙、龙山两个环境优美示范村实现了村容村貌大改观、群众素质大提高、产业结构大调整、农村经济大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由镇长曾军任组长,党委副书记赵小林、副镇长熊树林为副组长,龙文全、邵勇、袁学武、贺宗元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全镇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熊树林兼任办公室主任,王勇、周广渠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二高水平规划。今年我镇分别在龙山、岳庙规划可容纳21户和61户的农户集中居住小区两个。居住小区实行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内外装饰,突出川东民居风格,分别建设小型花园1个,硬化农户出行通道1500㎡,新修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个。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龙山、岳庙通村及村内路网进行合理布局,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进行了硬化或油化。完善了给水、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生产和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净化处理。积极筹措资金,加快通组公路建设。两村共油化公路8公里,通户便民路20公里,修建公厕2个,规划集中供水点2个,打卫生井200余口,1排除危房15户,帮助50户农户新建、改建、扩建住房10000㎡,新建垃圾池18个,清理了排水沟2000米,整治、硬化排污沟渠1400米,60户农户新修圈舍1500㎡。力争年底全面实现“五通”。

四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两村健全了卫生保洁制度,签订了三包责任书。村内新建公厕2座,新建垃圾池18个,垃圾坑60个,农户改造卫生厕所80余户;2010年新规划沼气池190余口,正在开工建设,建成后两村将有290余户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村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旁实现全绿化,住宅之间有林盘绿地,农户庭院绿化。引导农户投身“三清”工作,自觉清理自身居住区域和公共区域的垃圾和污水,自觉拆除乱搭乱建30余处。对村内垃圾统一按照户清扫、镇清运集中统一处理,确保全村环境整洁有序。城乡环境水平达到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

五强力实施风貌整治。为创建环境优美示范村,龙山、岳庙两村对150余户农户的住房按川东民居风格进行统一打造;对100余户农户的地面进行硬化整治,共硬化地面3200㎡新修花池90个,农户房前屋后秩序井然。

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2010年在两村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集中种植辣椒300亩,莲藕300亩,精细蔬菜250亩,新栽种龙安柚450亩,新建两个生猪养殖基地。预计将带动两村农民增收3000元以上。

七广泛宣传 树文明乡风。两村已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20余次,培训农民3000余人,对带动两村形成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恢复了村级广播,倡导文明行为、宣传卫生常识,宣讲党

在农村的惠农政策,引导群众自觉保持自身清洁、家庭整洁、户外文明,努力提高群众的文明、健康素质。

八狠抓制度建设,健全长效机制。今年,岳庙、龙山两村积极进行农村管理方面的探索,把健全了各种农村管理机制、保洁制度,完善村规民约、落实“三包”责任,建全农村土地流转、业主引进、新建住宅审批等各项制度。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健全,形成了良性的长效循环。使得两村优美的环境得以长久保持、群众素质持续提高,产业大调整、大发展能够持续进行,基础设施能进一步完善。

第五篇:代市镇小城镇建设汇报材料(共)

示范小城镇开发管理、做强城市经营文章

——代市镇小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欢迎你们莅临代市调研小城镇开发管理,根据要求,现就我镇小城镇开发管理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代市镇辖5个办事处,49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城镇面积6.6平方公里(含火电厂),现有人口

8.6万余人,场镇常驻人口3万人。

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试点小城镇,2008年被评为省级卫生镇,为了示范城镇建设管理,我镇成立了城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城建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城建办主任,村建所所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为城建办副主任,财政、村建、国土相关单位人员为成员,负责城镇建设的日常开发与管理。

1、目前,已建日供水2000吨小厂1个;学校5所;甲级二等医院1所;农贸市场4个;农业银行1个、信用社1个、财政所2个。场镇上水、电、气、通讯、银行、学校、医院、市场、交通标志线等市政公共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井然、设施配套、文明和谐。

2、城镇建设速度快。近十年来,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完成建设项目485个,新建街道33条,长15830米,32.65万平1

方米;铺步道23.2万平方米;新建房屋56.87万平方米;近三年来,城镇面积每年以0.05平炎公里的速度扩张;街道每年以1000米的速度延伸;住房面积每年以6万平炎米的速度递增。城镇面积从十年前的1.2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6.6平方公里。

二、财务状况

我镇小城镇建设资金实行财政改专户、专账管理,所有开支由城建办人员签字后交城建领导小组领导签字报销。2010年区审计局已对我镇的小城镇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报告即将出表。

2008年、2009年新征场镇建设用地亩。~~~~~~~~

配套费的收取2002年之前为20元/,2002年之后为31.5元/。由于我镇火电厂拆迁户较多,拆迁户的配套费按国家政策给予收,所以收取的配套费较少。配套费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环卫人员工资等。目前我镇有街道36条,长18830米,步道砖23.83米,下水道米,市政设施维修费用开支大。环卫清洁队38人、清卫队42。

三、规划情况

从小城镇开发建设以来,我镇已先后三次对全镇规划进行大规模修编,特别是2009年我们又请省院对我镇进行规划修编,按照前团发展为203人口的小城市进行规划,努力将代市建成“规划超前、布局合理、等功能健全、特点突出、环境优美、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城镇。

在建设过程中,我镇始终坚持,把执行规划、监管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既注重建设的规划,又注重建设中的形象;

既注重建设的速度,又注重建设中的质量。仅2009年以来我们就拆除违章建筑40余处,共计1500余。

四、产权问题

小城镇建设初期,群众对产权意识不强,只建不办现象突出,土地实行“招拍挂”后,建设手续由开发业主自行负责办理,在办好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手续后方能动工建设,销售后按程序进行办理。

按法律规定程序,房屋产权的办理应为:

由于历史原因,市级拆迁户房产权:市级房农户未办理房产权证,开发商与居民也常因产权办理发生矛盾,由于物权法的实施,居民产权意识增强,房屋产权已成一大信访隐患。

五、工程发包情况

我镇工程建设项目多、总价低。工程主要采用包工工资加适当利润方式,聘人做的方式。对总价较大的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发包。2009年我镇政府楼、计生楼建设、2010年政府对工程都是采用招投标方式发包的。

对于大宗物资,如路灯等。2010年我们是由区招投标办招标采购。

六、问题建设

小城镇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城建专业人才缺乏,制约着发展。

2、城市建设资金不够。

3、城市管理缺乏专业队伍;开发管理限入两难境地,管

不法、明不正言不顺,不管又失职失责。

下载代市镇十年扶贫成效总结(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代市镇十年扶贫成效总结(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年学生资助典型成效案例

    十年学生资助典型成效案例:高二X班 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 我是XXX中学高二十班的XXX。在此,我要向市政府、教体局和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关注并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关心贫困......

    代市镇农业专合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代市镇农业专合组织建设情况汇报区扶贫办: 根据区上文件和会议精神,我镇积极开展农业专合组织建设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已于近日成功注册了“金堂植保......

    代市镇法治创建工作情况汇报(模版)

    代市镇贯彻落实争创“全省首批法治区”推进 会情况汇报区法建办: 我镇参加2012年4月13日争创“全省首批法治区”推论进会后,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庚即召开专题研究讨论会,认真贯彻......

    代市镇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工作总结

    代市镇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工作总结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我镇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全系......

    成效总结

    成效总结 这次主题系列活动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因素有很多,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失,其中,最不可缺失的是团委以及领导的支持与鼓励,否则,我们的活动不能得以进行,其次,......

    金融扶贫的成效分析(6.8)

    金融借贷资本要素的“双到”扶贫框架分析 华农大农业推广专业云浮班2010届 陈孔堃 学号:AM20100160 【摘 要】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缺乏金融资本要素发挥市......

    代市镇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汇报

    代市镇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总结 代市镇在推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中,抓实创先争优活动三亮、三创、三评三个环节,着力增强党员创争意识,优化发展环......

    代市镇便民服务中心汇报材料(合集五篇)

    代市镇便民服务中心汇报材料各位领导: 现将我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自2010年1月1日中心建成以来,代市镇紧紧围绕“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