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文号】人社部明电[2008]12号 【发布日期】2008-06-20 【生效日期】2008-06-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
(人社部明电[2008]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工作的统一部署,在贯彻我部和财政部就业援助政策的基础上,现就进一步做好受灾地区就业援助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做好受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做好受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汶川特大地震给受灾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造成了重大冲击。帮助因灾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尽快就业,帮助失去土地的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事关受灾地区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解决群众生活安置,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是受灾地区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是维护受灾地区人心稳定、职工队伍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把做好对受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作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二)切实加强对受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特别是支援方和受援方的劳动保障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组成专门班子,认真研究制定就业援助工作的计划方案和部署安排,确定专人,抓好落实。要主动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就业援助工作,把它摆上当地政府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的重要日程,纳入今年就业工作的目标责任,细化完善指标体系,开展考核评估。
(三)认真细致地做好对口支援。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统一要求,把就业援助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明确将劳务输出对接、技工学校培训援助、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重建等内容纳入对口支援方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有序开展。
二、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鼓励非受灾地区企业到受灾地区招工
(四)建立对口工作联系。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市及所辖地区,作为承担劳务对接的主要输入地,要按照对口支援的总体安排,及时与受援省及所辖对口受援地、市、州建立工作联系机制,重点支持受援市、州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同时,根据本地岗位需求情况,在受援省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下,积极为其他受援地区劳务输出提供支持。其他支援省也可根据本省实际劳务需求,与对口支援地开展劳务对接。
(五)精心组织岗位对接。支援省劳动保障部门要收集一批适合受灾劳动者就业的岗位信息并进行筛选整理,受援省及所辖对口受援地、市、州、县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支援省和受援省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协调,通过灵活多样的招聘方式,为企业招用人员提供帮助。可采取用人单位委托招聘、组织用人单位现场招聘、专场集中招聘和基层分散招聘等方式,也可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巡回服务和上门服务,还可运用远程视频面试系统进行招聘。在求职招聘的过程中,要及时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
(六)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对已确定招聘的人员,支援省和受援省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联系用人单位,共同商定交通运输方案,指导做好对应聘劳动者的接送工作,保证将每一名受灾地区劳动者安全、免费送到用人单位。支援省劳动保障部门还要指导企业与新招用的受灾地区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七)及时提供职业培训。对确定应聘的受灾地区劳动者,支援省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培训机构和企业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提供及时有效的职业培训,帮助劳动者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并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三、结合抗震救灾和生产自救,积极组织开发就业岗位
(八)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受灾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开发废墟清理、伤员看护、治安维护、卫生防疫、物资运输、临时居所建设等公益性就业岗位。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开发保洁、绿化、社区服务等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协调有关部门和援建单位,在公益性岗位上积极吸纳受灾地区劳动者就业,并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九)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受灾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依托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及时将政府确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纳入援助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并优先保证受灾地区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的,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从事灵活就业和被企业吸纳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四、结合恢复重建,鼓励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十)把就业工作纳入恢复重建规划。受灾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参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努力将解决受灾地区劳动者就业问题纳入规划统筹考虑,通盘解决。鼓励灾区恢复重建企业和其它地区援建单位在恢复重建中,优先吸纳受灾地区劳动者就业。要指导企业依法规范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权益。
(十一)鼓励企业稳定职工队伍。受灾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受灾企业在恢复重建期间尽最大努力稳定原有职工队伍,积极组织引导企业职工参加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活动。对受灾地区企业招用符合条件劳动者的,要按规定落实定额减免税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受灾地区的劳动保障、人事部门要会同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落实各项生活补贴,妥善解决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
(十二)鼓励受灾地区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受灾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信息引导,开展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鼓励受灾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带动更多人就业。要协调有关部门,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资金、场地等问题,帮助因灾中断营业的个体工商户尽快恢复生产经营。对各类符合条件的劳动者,相应提供创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就业扶持政策。
五、切实做好受灾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技校培训援助计划
(十三)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各省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在本省高校就读的受灾地区应届毕业生就业给予重点关注。准确统计未就业受灾地区毕业生的数量、专业、求职意向等信息,开辟就业绿色通道,进行重点推荐,实施重点帮扶,优先落实免费就业服务政策,优先安排就业见习活动,确保有就业愿望的受灾地区毕业生都能尽快落实工作岗位。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受灾地区毕业生,并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街道社区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要积极吸纳受灾地区毕业生。
(十四)做好受灾地区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各受灾地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拓宽就业渠道,抓紧做好受灾地区“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安排。受灾地区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对经受抗震救灾考验表现突出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招录(聘)。
(十五)继续做好受灾地区技校培训援助工作。接收四川受灾地区技校学生就读省市的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学生助学金政策,并积极争取其它政策性补贴。要指导接收学校将学生安置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按照“学习、生活、安全”三落实的原则,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积极帮助实现就业。要加强心理辅导,安排好受灾地区学生暑期文化补习、社会考察、勤工俭学等活动。
六、精心组织实施,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十六)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受灾地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把受灾地区的公共就业服务场所、人才服务场所、社保经办场所、基层工作平台、技工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重点抓好基层平台建设,使其在恢复重建中尽快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尽快确定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做好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登记、发证和管理工作。在就业援助工作中,要根据国务院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安排,结合本地实际,协同财政部门落实好各项补贴政策;协同金融机构落实好金融信贷政策;协同税务机关根据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扩展,依据现行操作办法,及时核发企业吸纳失业人员等相关证明,落实好税收减免政策。
(十七)积极预防和调控失业。各地要加强对就业形势特别是地震对就业影响的对策研究,对因地震引发的失业和岗位流失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对短期内失业人员激增,登记失业率攀升等情况,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提出措施建议,做好失业调控工作。受灾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和避免因灾规模性裁员行为的发生。要加强与受灾企业的联系,对确需大规模裁员的,要求其事先向当地政府报告。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要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确保其基本生活。对生活困难的人员,协助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十八)加强宣传引导。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特别是受灾地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受灾地区劳动者就业的方针政策。要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树立一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劳动者,树立一批克服困难,积极重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先进企业,树立一批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人事和劳动保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鼓励广大受灾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自强自立,通过多种渠道,尽快实现就业。
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并将就业援助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我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预防试点工作的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预防试点工作的通知
【颁布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社部发〔2013〕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完善工伤保险制度,2009年我部在河南、广东、海南等3省的12个地市开展了工伤预防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一些试点城市工伤事故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企业守法意识有所增强。为进一步推动工伤预防工作的开展,我部决定在2009年初步试点的基础上,再选择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扩大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工伤预防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工伤预防是“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扩大工伤预防试点工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利于增强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守法维权意识,促进各项工伤保险政策及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细化工伤预防项目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维护工伤保险基金安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二、扩大试点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试点目标。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伤预防工作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伤预防工作积累经验,完善我国工伤预防制度体系。
(二)工作原则。
1.审慎稳妥,逐步推开。工伤预防工作政策性强,管理复杂,要按照审慎稳妥的原则先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设区的市,以下简称试点城市)试点,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开。
2.政府主导,专业运作。在确定项目、编制方案、选择项目实施的组织等工作中,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项目的具体实施要由相应的社会、经济组织负责,实现项目的专业化运作,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3.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试点城市要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和本通知要求,明确流程,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基金使用安全。
三、试点城市的确定
(一)试点城市范围。每个省(区、市)确定不超过2个地(市、区)作为工伤预防试点城市,条件不具备的可暂不确定试点城市;前期纳入我部工伤预防试点的省份(河南、广东、海南),不再确定新的试点城市,原试点城市可继续试点;已经实现省级统筹的省(区、市)可以省(区、市)为统筹地区试点,也可以确定2个地(市、区)进行试点。
(二)试点城市应具备的条件。一是工伤保险基金已实现市级统筹;二是保证待遇支付和储备金留存的前提下有一定结余;三是经办机构有专门的工伤保险科室和人员;四是工伤保险工作基础好,管理规范,具备本地区工伤保险完整数据、统计分析手段和能力;五是从事相关宣传、培训业务的社会、经济组织相对成熟。
(三)试点城市的确定。试点城市由各省(区、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统筹地区(地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申请确定。
四、扩大试点内容
(一)预防费使用比例。试点城市在保证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和储备金留存的前提下,用于工伤预防的费用控制在本统筹地区上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收入的2%左右。
(二)预防费使用项目。工伤预防费主要用于开展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伤预防项目。
(三)项目实施流程。
1.项目确定。试点城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伤发生情况和工伤保险工作需要,确定下一工伤预防的具体实施项目,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2.项目的组织实施。试点城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参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的程序,从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经济组织中选择提供具体服务的组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委托与选定的组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实施项目的社会、经济组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依法登记注册,从事相关宣传、培训业务3年以上并具有良好市场信誉;二是有足够数量的可承担实施工伤预防宣传、培训项目任务的专业人员;三是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手段;四是具备相应的资质;五是依法应具备的其他条件。
4.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组织验收。
(四)费用支付。
1.实行预算管理。试点城市在编制工伤保险基金预算时,按照确定的工伤预防具体实施项目和上预算执行情况,将工伤预防费列入下一工伤保险基金预算。
2.支付程序。合同签订后先支付一定比例或数额的预付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再支付余款。
(五)加强监督。试点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合同规定,加强对提供服务的组织开展的宣传、培训等活动的监督,确保合同的规定落到实处;定期向社会公布工伤预防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工伤预防费的使用情况,接受参保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六)探索建立绩效评估机制。试点城市应积极探索工伤预防费使用的绩效评估办法,提高预防费的使用效率。
五、工作要求
(一)实行项目管理。试点城市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通过印发宣传画、手册、标语等方式开展工伤预防宣传;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工伤预防培训。宣传、培训工作的开展要实行项目预算管理,严禁直接提取预防费用。
(二)突出工作重点。试点城市应将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率高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岗位、重点人员优先作为宣传、培训对象,注重宣传、培训实效。
(三)规范工作程序。试点城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按规定,组织落实项目的确定、方案编制、政府采购、实施、验收、评估等工作,进一步细化各环节工作流程,确保试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四)严格费用支付。对确定实施的工伤预防宣传、培训项目,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合同规定,先支付30%的费用。项目完成,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余款。具体程序按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工伤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定支出。
六、加强组织领导
1.省(区、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工伤预防试点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相关办法,统筹规划,协调指导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2.试点城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要组织建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工作方案和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要切实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与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发挥各部门的特点和优势,共同推进工伤预防工作开展。
3.建立部、省(区、市)、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联系报告制度。试点城市每年2月底前应将本工伤预防项目实施方案,以及上一工伤预防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包括项目确定、具体执行及基金支出等)分别报送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部工伤保险司、社保中心。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部工伤保险司。
4.省(区、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将确定的试点城市名单在2013年8月底前报部工伤保险司。部里将适时对各地试点情况进行检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3年4月22日
第三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作情况通报
2010年7月24日上午10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0年上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尹成基: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此向各位新闻界的朋友的支持表示感谢。首先我把上半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主要工作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通报。然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2010年上半年,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着力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目标,以促进就业为中心,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主要工作情况:一是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目标的6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万人,完成全年500万目标的5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9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的7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一季度末持平。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企业岗位流失速度减缓,6月份出现净增。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置于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15个配套文件,拓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细化了就业服务、就业见习和就业援助三项举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工作开始进入统筹实施阶段,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今年招收计划达3万人。三是再就业援助和民营企业招聘活动成效显著。集中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加大对地震灾区的对口就业援助,20个对口支援省市与3个灾区省签订了第三期对口就业援助协议。开展了“2010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提供空岗信息276万条,有105万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四是自主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积极协调财政部、人民银行出台政策,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对象和中央财政贴息范围,增加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放宽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全国82个城市率先开展全面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逐步探索建立创业型城市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个体系”。五是组织开展就业专项调研和督查。应对就业形势变化,及时建立了数据快速调查制度。部领导带队对16个省份的就业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有关司局组成11个调研小组开展节后农民工就业工作专题调研。各地也普遍开展了调研和督查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进一步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第三季度组织就业工作专项督查。针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新形势新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和应对办法。二是统筹做好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工作。指导各地将扩大就业与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好结合,开辟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家庭服务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发挥好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全面兑现“五缓四减”政策,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就业。三是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7-9月,从全方位开拓渠道、全面落实好相关政策、做细做实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大扶持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四是继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举办创建城市市长培训班和创建工作研修班,组织开展创业政策、创业服务专题调研。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积极探索拓宽政策覆盖范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措施和途径。五是加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各地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加强街道(乡镇)、社区(村)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六是紧密跟踪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充实和调整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二、职业能力建设工作
主要工作情况:一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国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为626.4万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为530.1万人,新培养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分别为67.1万人、8.4万人、2.7万人。组织开展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暨技工院校招生宣传周活动。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开展了国家级一类竞赛活动3项、二类竞赛25项。二是各类职业培训得到进一步发展。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启动并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国共开展各类培训1214万人次,其中,困难企业职工培训121万人次,农民工培训537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培训239万人次,新成长劳动力培训149万人次,创业培训52万人次,其它培训116万人次。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三是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启动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组织开发了汽车维修等四个专业预备技师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及大纲。开展技工学校国债投资新增项目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审核完毕2010年新增项目。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规范。拟定第一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清理规范公告目录。第一批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加快了选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配合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草案)修改工作,组织做好全国统一鉴定工作,保证鉴定质量。会同有关部门颁发49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公布269种国家级职业培训规划教材。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深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就政府补贴培训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督查,发挥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效。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实现2010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38.5万人的目标。三是深入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扩大技工院校招生规模,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四是进一步完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资格证书管理。
三、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作
主要工作情况: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基础工作取得新进展。牵头组织“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专题研究,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前期研究和草案起草论证工作。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招聘会安全管理的通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现场招聘会服务规范》和《高级人才寻访服务规范》两项标准已报国家标准委审议。二是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工作扎实开展。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了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查处。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召开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座谈会,安排部署市场建设工作,提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任务。配合做好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的修改论证工作。二是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记录公示制度,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违法违规情况处理力度,开展优秀职业中介机构评选表彰活动。三是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国家标准工作,修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资质等级评定办法。四是加强“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人员就业工作,督促各地认真落实有关政策。
四、社会保障工作
主要工作情况:一是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今年1-6月全国实发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836亿元,全国已连续66个月实现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及时落实到位。6月底,全国失业保险金领取人数257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27.2亿元;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做到按规定支付,1-6月全国共支付三项社会保险待遇1326.7亿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支付水平有所提高。二是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配合做好社会保险法(草案)修改论证工作。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目前已有25个省份建立了省级统筹制度,比去年底增加了6个,其他7省也正在积极研究制定省级统筹方案;《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正抓紧制定有关规程;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对东部7省市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进行了总结评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务院决定安排429亿元资金,统筹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第一批资金已拨付到位。配合做好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审查修改工作,以实施“平安计划”二期为重点,全力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对做好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研究起草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办法,修改完善企业年金监管办法。三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继续加强。截至6月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2413万人、33679万人、12339万人、14074万人、9794万人,分别比去年底增加522万人、1857万人、-61万人、287万人、540万人。1-6月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6168亿元,同比增长17.6%;按照中央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均有提高,上半年5项社保总支出5775亿元,同比增长19.3%。四是积极的社会保险政策在稳定就业局势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整社会保险政策,着力推动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绝大多数地区出台了贯彻实施文件。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加快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配合做好社会保险法(草案)和工伤保险条例(修订)的修改工作。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内覆盖10%左右的县(市)。继续扩大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范围,在全国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出台实施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办法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
第四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社保的通知
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
(草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社会保险费的申报和缴纳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社会保险缴费申报、基数核定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社会保险费]本规定所称社会保险费,是指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
第四条[统一征收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缴费申报、基数核定等工作。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即为社会保险法所称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
第二章 社会保险费申报
第五条[申报方式]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在规定期限内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用人单位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缴费申报有困难的,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可以邮寄申报。邮寄申报以寄出地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用人单位也可以先通过网上申报,并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要求提供纸质材料。
第六条[申报内容] 用人单位进行缴费申报时,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送社会保险费申报表,提供下列信息:
(一)用人单位代码、全称、开户银行及账号;
(二)用人单位缴费情况,包括:缴费险种、缴费基数、费率、缴费金额和缴费期限等;
(三)职工名册及变化情况、每名职工缴费基数及变化情况;
(四)为职工代扣代缴明细情况;
(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其他申报材料。
第七条[申报审核]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缴费申报材料进行即时审核,对申报材料齐全、缴费基数和费率符合规定、填报数量关系准确的,予以核准;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材料提出改正意见,退用人单位修正后再次审核。
第八条[延期申报] 用人单位因不可抗力因素,不能按期办理社会保险缴费申报的,可以延期申报。但应当在不可抗力情形消除后立即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查明事实,予以核准。
第九条[未申报基数核定]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本月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110%确定应缴数额;没有上月缴费数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该单位的经营状况、职工人数等有关情况确定应缴数额。用人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并按核定数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第十条[代职工申报] 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为申报。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
第十一条[个人申报] 以个人身份(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下同)参加社会保险的,应当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
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个人也可以先通过网上申报,并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要求提供纸质材料。
第三章 社会保险费缴纳
第十二条[缴纳期限和方式] 用人单位应当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缴费后的3个工作日内采取下列方式之一缴纳社会保险费:
(一)到其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缴纳;(二)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约定的其他方式。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可以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出的托收凭证划缴用人单位及为其职工代扣代缴的社会保险费。
第十三条[单位代缴义务] 用人单位应对其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严格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用人单位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预或拒绝。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代扣代缴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用人单位限期代缴,并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向用人单位收取滞纳金。用人单位不得要求职工承担滞纳金。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职工本人。第十四条[基金账户] 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应当存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开设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将收到的基金存入依法开设的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第十五条[缴费记账]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已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根据用人单位实际缴纳额(包括用人单位为其职工代扣代缴额)和代扣代缴明细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记账: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按照该单位各项社会保险费应缴额的份额分别计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
(二)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按规定分别计入各项基金和相应的个人账户。
第十六条[缴费记录]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为用人单位和职工建立缴费记录,每年至少一次将缴费情况告知用人单位和职工,并负责缴费记录的安全保密和保存完整。
用人单位和职工有权按照规定查询缴费记录。
第十七条[单位缴费情况通报]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向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通报或在本单位住所的显著位置公布本单位全年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第十八条[征收情况公告]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至少每年一次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个人缴纳] 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应在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办理缴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订委托收款协议,在个人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代扣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出的托收凭证划缴参保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个人缴费余额不足的,其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代扣时应当及时提醒;未按时足额缴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告知本人。
第四章 未按时足额缴费的处理
第二十条[责令缴纳]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于欠缴之日起10日内发出《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催告书》,责令其在15日内缴纳或者补足,并告知其逾期未缴纳的,将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第八十六条的规定,提请社会保险行政门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直接划拨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一)未按时申报且未缴费的;
(二)申报后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三)因瞒报、漏报职工人数或缴费基数而少缴社会保险费的。
《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催告书》同时告知用人单位应当在前款规定期限内,依照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缴纳滞纳金;逾期未缴纳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查询账户] 按照本规定第二十条责令限期补缴和催告后,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依法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协助查询单位账户通知书》,查询其存款账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及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二十二条[划拨决定]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根据查询情况,制作《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报所属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批准。《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划拨的理由和依据;
(三)划拨的社会保险费数额、方式和时间;
(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第二十三条[划拨通知]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划拨决定后2个工作日内,向用人单位开户银行或者金融机构送达《划拨社会保险费通知书》,并附《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同时将《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送达用人单位。
第二十四条[滞纳金执行]用人单位逾期未缴纳的滞纳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用人单位按照本规定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可以与其通过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约定滞纳金偿还办法。
第二十五条[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划拨后,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用人单位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与其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第二十六条[协议内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延期缴费协议,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基本信息;
(二)延期的期限和缓缴社会保险费及滞纳金的金额;
(三)担保方式、担保财产及其评估报告;
(四)担保财产抵缴社会保险费的处置方式;
(五)其他有利于社会保险费安全征收的事项。
第二十七条[延期缴费期限]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提供担保的用人单位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的,延期缴费期限一般为3个月,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用人单位提供担保并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的,不影响其职工在缓缴期间的社会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担保方式]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要求用人单位以抵押、质押的方式,将其所拥有的合法财产作为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提供担保。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的财产进行审核,确认其符合法律规定且没有权利瑕疵,并对担保财产的价值依法进行评估,使担保财产价值能够抵缴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九条[担保财产的处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应当在延期缴费协议中约定,在延期缴费协议期满后,用人单位未能清偿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应当以抵押、质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所得的价款优先抵缴社会保险费。
第三十条[申请强制执行的条件和期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法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扣押、查封、拍卖其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和滞纳金:
(一)经按第二十三条规定划拨后,用人单位仍未能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不提供担保的;
(二)延期缴费协议期满、但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的财产因价值发生变化未能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和滞纳金的。
第三十一条[申请强制执行材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强制执行申请书;
(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划拨决定书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催告情况;
(四)用人单位逾期未履行的情况;
(五)申请强制执行的财产情况;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人民法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签名,加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印章,并注明日期。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社会保险基金、用人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将缴费情况告知用人单位和职工的;
(二)造成缴费记录泄密或者缺失的;
(三)少征或者多征社会保险费的;
(四)故意少核定用人单位缴费基数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条[未申报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时,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处瞒报工资总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未按时足额缴费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限期缴纳后,逾期仍不缴纳或者补足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经办和征收机构信息沟通] 社会保险费由税务机关征收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把用人单位和职工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提供给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情况。
第三十七条[统一表单]本规定中有关文书样式,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制定。
第三十八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2012年 月 日起施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同时废止。附件1:
编号:
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催告书(存根)
送达单位:
送达地点: 邮政编码:
送达方式: 直送 邮寄 送达时间: 年 月 日 送达单位收件人 经办人:
--------------------------
编号:
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催告书
______________:
你单位截至 年 月 日欠缴社会保险费 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现依法责令你单位于 年 月 日前限期补缴社会保险费 元和滞纳金 元(缴纳标准为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上缴至:(方式)。
无法定理由逾期未缴纳的,我们将依法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直接划拨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所欠的滞纳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如有异议,请于收到本催告书3日内来我单位进行陈述和申辩。逾期不陈述、申辩的视为放弃陈述、申辩权利。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编号:
协助查询单位账户通知书(存 根)
送达单位:
送达地点: 邮政编码:
送达方式: 直送 邮寄 送达时间: 年 月 日 送达单位收件人 经办人:
-------------------------
编号:
协助查询单位账户通知书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人单位)在缴纳社会保险费过程中,截至_____年___月,欠缴社会保险费________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请协助查询该单位开立的存款账户情况,并于 年 月 日前书面提供开户银行、开户名称、银行账号、对应账户存款余额等账户信息。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3:
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通知书(存 根)
送达单位:
送达地点: 邮政编码:
送达方式: 直送 邮寄 送达时间: 年 月 日 送达单位收件人 经办人:.----------------------------
编号:
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通知书
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决定划拨 欠缴社会保险费(《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编号_________))。请于收到本通知后立即划拨所欠社会保险费计________ 元(大写)。划拨账户、接收账户信息如下:
划拨账户: 接收账户:
①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开户名称: 开户名称: 银行账号: 银行账号: ②开户银行:
开户名称:
银行账号: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4:
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存 根)
送达单位:
送达地点: 邮政编码:
送达方式: 直送 邮寄 送达时间: 年 月 日 送达单位收件人 经办人:.----------------------------
编号:
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
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现决定划拨你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计________元(大写)。
如对本决定不服,可以于收到本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公章)
年 月 日
第五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2012年工作要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2012年工作要点
稿件来源:人社部网站
发布日期:2012-02-07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2年就业工作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十二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2012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是: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一、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层层分解目标任务,逐级逐项落实责任。指导各地健全就业目标责任制,逐级逐项分解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强化责任分工,层层抓好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和情况调度,了解各地工作进程,及时发现和解决任务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围绕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促进就业专项规划,指导各地研究制定指标考核体系,把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在研究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时,优先考虑对扩大就业的影响,探索建立宏观就业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工作,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特别是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及各种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
(三)组织实施“十二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拟订落实规划通知和分工方案,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任务分工、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监测、督查和考核等实施机制,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和舆论宣传,推动规划贯彻落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规划重大工程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更好地提升公共就业综合服务能力,为落实规划提供有力保障。
(四)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力度,组织开展监督检查、政策宣传、工作调度和经验交流,指导地方创新管理手段,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研究解决公益性岗位、职业介绍补贴等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指导各地简化政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组织开展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调研督导。
(五)加强就业形势分析和重大政策研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深入研究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在联系,健全就业形势分析制度,加强对就业形势的科学分析和研判。积极推进就业领域重大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低碳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就业应急预警机制、提升就业质量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做好应对重大就业风险和挑战的政策储备。
(六)强化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协调财政部加大中央财政就业专项资金支持,督促地方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督促地方进一步落实就业专项资金监管的各项制度,落实资金自查和互查机制,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做好审计调查、纪检监察、群众举报等渠道反映的问题的处理工作。
二、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七)完善和落实各项创业政策。继续完善和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深入实施,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做好大学生创业促进帮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扶持农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民自主创业。
(八)继续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完善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评价体系,举办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研修活动,开展创业环境满意度调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引领作用。
(九)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研究拟订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订创业公共服务开业指导试行标准,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创业服务模式。制订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认定办法,认定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
(十)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强分类指导,指导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量增长较快的地区加强规范管理,完善贷款申请、担保、放款、贴息、回收等工作环节;推动工作进展缓慢的地区进一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帮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稳定就业。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融资机制。
三、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
(十一)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做好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文件,开展专项督查活动,督促各地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衔接,建立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创新,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完成“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探索建立就业见习长效机制。指导各地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实名制就业服务活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十二)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建设,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指导各地开展示范县评估工作。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进城务工。
(十三)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助。加强就业援助的制度化、长效化、精细化建设,做好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登记认定和针对性帮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
(十四)统筹做好其他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落实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政策措施,加强外国人就业管理和服务,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做好退役军人、妇女、刑释解教、戒毒康复人员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
(十五)组织实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以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联合有关部门、团体继续组织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全国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四、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均等化、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十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09]116号)精神,研究制定促进就业和人才交流公共服务职能范围并组织实施,指导地方加快推进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推广地方市场整合、工作整合、机构整合的典型经验,全面实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指导地方加强《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使用管理工作,并组织进行检查督导。
(十七)结合工作全面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各级公共和人才服务窗口全面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宣传各地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树立一批人本服务先进典型,召开全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经验交流会,以点带面。
(十八)全面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定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标准,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绩效考核评估试点,指导各地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推进基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平台建设,深化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启动第二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队伍建设,制定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业培训大纲,并指导地方组织实施。
(十九)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推进各地建立健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各项业务信息的整合贯通。健全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完善以登记失业人员和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人员为主体的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完善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功能,指导各地加强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工作。
五、夯实各项就业基础工作
(二十)加强就业统计工作。完善就业统计制度,全面执行2012年就业统计报表制度,加强统计管理,畅通统计信息汇总、分析、上报渠道,提高数据质量。做好就业失业状况监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统计监测和企业用工情况监测,加强职业供求信息分析工作,建立按月上报职业供求信息分析重点联系城市制度,为准确掌握就业形势和研究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二十一)健全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促进就业工作合力。会同总工会和工商联继续召开三方合作推动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举办民营企业发展与促进就业政策咨询会。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共同推进全国就业工作。
(二十二)开展就业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形式,开展广泛的舆论宣传活动,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各类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各地促进就业好经验好做法的宣传,使党和政府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户网站就业板块栏目建设和管理运行工作,及时编发就业工作新闻和信息,及时回应劳动者关切,正确引导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