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钻井技术发展的故事
钻井技术发展的故事
08-12-30 作者: 编辑:石油之光编辑
人类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天然露头产出的石油和沥青了,最早是用容器在水面上撇取原油,后来发展到挖坑采油,又从挖坑发展到坑下凿井。因为是用手工工具,这类井的深度很有限。
1965年,我国湖北大冶铜绿山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的矿井,挖掘深度已达50多米,已经采用木质辘轳来提升矿石。
西晋张华著《博物志》中记述“临邛火井一所,从(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即现今四川邛徕地方有一口气井,是人工挖成的,上口宽约1.6米,深约10米。而《太平广记》记述的“陵州盐井”,“周围四丈,深五百四十尺”,按三尺为一米计算,已经深达180米左右了。而且说,坑壁用木材作井栏框架,以支撑保护井壁,防止坍塌。
缅甸人大约在11世纪初也开始手工挖坑、凿井采油。缅甸的仁安羌油田上至今保存着一口人工挖的井。人下井到井底去挖土时,井口上悬挂一面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井里去。
《俄罗斯石油技术史》一书记述,18世纪采油主要来自人工挖的坑,无需井壁支持。1766年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的彼尔沙,有人挖坑采油,坑深2.8米。大致也在那个时候,沙俄的克里木、库班、切列金半岛上也都有人挖坑取油。
中国古代的冲击钻井
人工挖坑、凿井,深度很有限。后来发明了用简单的机械,用冲击的原理来打井。这就是顿钻的开始。这种没有动力机,靠人力或畜力来带动的钻井技术,其发源地在中国。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写道:“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用的这种钻探井或凿井的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
大约北宋中期开始(大约公元1041一1048年间),我国出现了人力冲击钻进的简单机械,用它来钻“卓筒井”。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的《东坡志林》一书中记述:“自庆历(公元1041--1048年)、皇佑(1049--1050年)以来蜀始创卓筒井,用圆刀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也就是说,这种冲击凿成的井里,下入了用竹子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的套管。为了在凿井过程中把井下的岩屑取上来,出卤水后把卤水提捞上来,发明了“削泥筒”,实际上是一种底部有单流阀的提捞筒。这种简易的冲击钻井设备,用人力来推动绞车,把钻头或削泥筒提上来。《元一统志》记载,“五代以前,科丁充役,后以刑徒推车汲水,熏煎甚苦”。即五代以前,抓壮丁去服劳役,后来代之以服刑犯人去干这种重体力活。
大约在1253年左右出现了用畜力代替人力推动绞车的“冲击钻机”,(《元一统志》说,皇佑五年(公元1253年)知州事桑愈改以牛具推车取水。
到了明代、清代,中国的顿钻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和成熟。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820年前后),我国四川的钻井深度已经达到三四百丈,即1000米左右。
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那时凿盐井用的冲击钻头,“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悬挂钻头“铁锥”的是“破竹缠绳夹悬此锥”,即用竹丝编成的竹绳来悬挂铁锥。
清朝出版的《四川盐法志》,是一部钻井技术专著,详尽地记述了18世纪四川冲击钻井的工艺和工具。
冲击钻井工艺分为7个步骤:
(1)开井口,在顿钻开始钻井眼之前,先在井位上挖一个坑。坑上口直径约3尺(1米),“浅或丈许,深或数丈,见石底为止”。就是说,这个井口坑要挖到坚硬地层为止。
(2)下石圈,石圈是中间凿了圆洞的方石块,圈洞直径约8~9寸(约2.4~2.7厘米),比钻头直径大。要在井口坑里叠放十几块或几十块这种石圈,如同现在的钻井下表层套管,目的是防止松散地层井壁坍塌。
(3)锉大口,就是用大直径的钻头冲击钻进。“钻机”包括“踩架”——建在井口的木架,前面两根木柱构成井架。井架顶上有“花滚子”,即天车滑轮。踩架上架设一长板叫碓板,有如跷跷板。它的前头悬挂着“锉”,就是“钻头”;另一头由人站在上面踩。踩下去时,木板那一头翘起,钻头提起来,人一放松,木板前头靠钻头重量往下落,钻头冲击井底。井浅时由两人操作,井深时要三四人操作。有一个工匠站在井El,不断地转动下落的“锉”,使井眼圆直。悬挂“锉”和扇泥筒都是竹篾编的索。
(4)下木竹,就是下套管。如果钻遇出水地层,就要把木头或竹子做成中空的“木竹”下到井底,保护井壁。木制的“木竹”,用的是柏木挖空的两半,外面用布、麻等缠裹起来,用桐油拌石灰加以密封,两根“木竹”用榫头连接,也是用麻、布和桐油紧裹和密封。
(5)扇泥,就是把井筒里的岩屑捞取出来。这一工具称为扇泥筒。这是一根l丈(3米)来长的中空竹筒,上头悬挂在竹绳上,筒底系一块皮钱,其作用有如单流阀。下人井底时皮钱往上顶起,泥水同岩屑进入扇泥筒内。往上提起时,皮钱下落,正好堵住筒底,岩屑被提到地面上来。
(6)锉小口,就是下了套管(“木竹”)后,换一个比木竹内径小的钻头(“锉”)继续钻进。此时钻成的井眼比原来的小。
(7)见功,也就是完钻。钻井过程中,钻开了目的层,出了油,出了天然气或出了卤水,都算“见功”。
这种钻井,速度非常慢,有的一口井要钻许多年。
为了钻井,人们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井下工具。
首先是“锉”——钻头。《四川盐法志》上介绍了5种钻头。一种叫鱼尾锉,是钻大井眼用的;一种叫银锭锉,是钻小井眼用的;一种叫财神锉,是遇到井下坍塌,处理复杂情况时用的;还有一种叫马蹄锉,是井眼失圆,或井眼里有了卵石不易捣碎时用的。
有一种工具叫“梃子”,是对钻头起加重作用的,就如同现今钻井用的钻铤。
有形形色色的打捞工具。井深了,而且以前没有钢丝绳,用的是竹篾绳,篾索断落,钻头失落,井壁坍塌,使钻头被卡死等,事故是常常发生的。(《四川盐法志》中载有20多种工具,都有图画。打捞篾索的“提须子”,连同“提须刀”、“穿鱼刀”、“双刀”、“夹签子”等。井下有砂堵,要用“柳穿鱼”、“霸王鞭”、“二水镊子”等。井底有篾渣、麻筋等东西,就用“平头提须”、“一皮革”、“松球子”、“五股须”等。打捞钻头或其他铁件时,用“笋壳瓦口”、“拐脚瓦口”、“偏尖”、“木龙”、“系子”,等等。
如果井眼不圆、不直,井壁坍塌等,需要修补井眼,((四川盐法志》也介绍了一整套工艺方法和工具。井眼不圆要修井,可用“蛇皮”;修补井眼坍塌部分,形成了“大肚子”,要用“独脚棒”。判断出水层,要用“木孩儿”或“泥孩儿”。
正是这一整套工艺和工具,加上匠人的技艺,保证了四川自流井气田钻成了许多口几百米乃至上千米的气井。两千多年来,四川用这种方法钻了13万多口盐卤井和天然气井,其中仅自贡地区就有13000多口。1750年前后,自贡地区的井一般深300~400米。1815年的桂炶井,井深已达798米,逼近800米,而1835年钻成的海井,井深1001.42米,这是世界上第一1:3千米深井。这El井现在还保存着供人参观。
旋转钻井
18世纪,在英国,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契机,发生了世界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蒸汽机是人类利用的第一代以煤为能源的动力机。产业革命中发展起了机器制造业。蒸汽机加传动装置,加到各种机械上,使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19世纪前半叶,美国出现了用蒸汽机为动力,通过传动装置来冲击钻井的顿钻,用于钻凿盐井。这是钻井技术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1859年,德雷克“上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钻成的世界第一口近代油井,用的就是这种顿钻。这口井很浅,只有21米。
人们就想,可不可以用钻床钻孔的原理来钻井呢?于是,萌发并发展了旋转钻井。19世纪末,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旋转钻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科西坎纳油田上得到使用。到20世纪20年代,旋转钻井很快形成了一整套工艺和工具,从而取代了冲击钻井用的顿钻,成为基本的钻井手段。
这是钻井技术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有许多人为钻井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这里讲的就是其中的一些故事。
1901年美国发现了“纺锤顶”(Spindletop)高产油田,就是用第一代简易的旋转钻机钻井的。这个油田的发现井,是美国第一批专业化的钻井承包商之一哈米尔兄弟(Hamill Brothers)公司。为了稳定井眼的井壁,防止坍塌,他们首创了黏土泥浆。他们在井场上挖了一个泥浆池,用救火用水龙带往池子里加水,把牲口赶到池子里用脚踏,“搅拌”成黏土泥浆,用泵灌注到井下去,效果良好。其他井场也起而仿效。到1914年前后,美国钻井中已经普遍采用清水黏土泥浆。
哈米尔兄弟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他们钻成的纺锤顶油田发现井——日产万吨的高产井上,安装了第一具“圣诞树”,控制住了强烈的井喷。这种“圣诞树”式的采油树,组合了多个元件,包括喷嘴、三通、闸阀及垂直的和卧式的管子,可以控制井口的流量和压力。
钻 头
最早的旋转钻井用的钻头,是鱼尾钻头,中国人称之为“刮刀钻头”。它无法在较硬的地层中钻进。1909年,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发明了双牙轮钻头。这是钻头技术的突破。
霍华德·休斯同华尔特·夏普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石油城承包钻井。按照夏普的想法,休斯做出了第一个双牙轮钻头的模型,两只牙轮可以在旋转过程中把井底和井壁的岩石“咬”下来。夏普很高兴,两人合作把这种钻头做出来。第一只钻头在得州的鹅溪油田上做现场试验。休斯把钻工们从钻台上叫下来,从锁好的木头箱里取出钻头,安在钻杆上,他亲自操作,把钻头下到井底。但是钻头不能钻进,原因是钻杆弯曲了。
休斯第二次秘密地做试验,这回成功了。他马上用他和夏普两人的名义申报了专利,叫做“夏普休斯岩石钻头”。实践证明,用这种钻头钻的井眼比较直,比较圆,而且比鱼尾钻头快好几倍。于是,他们在休斯敦开设了夏普一休斯工具公司。不过,夏普3年后就去世了。休斯买下了他那一半资产,把公司改名为休斯工具公司。到1914年,美国的11个州和13个国家购买休斯的双牙轮钻头。
休斯是钻井方面一大发明家,他一共有73项专利。
在钻井钻头方面,金刚石钻头的问世,解决了硬地层钻井的快速钻进问题。在金刚石钻头试验和制造上,弗兰克·克里斯坦森(Frank L.Chnstensen)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早从事金刚石工具开发的是乔治·克里斯坦森。他创办了克里斯坦森金刚石产品公司(Chriaensen Diamond ProductsCo.)。弗兰克·克里斯坦森与他同姓,却不是一家人。两个人是犹他州立大学足球队的队友,也是底特律狮队的队友,他们为狮队赢得过1935年全国足球赛的冠军。离开足球队后,乔治开办了自己的公司,而弗兰克来到他父亲和哥哥在盐湖城开设的克里斯坦森机械公司工作。
乔治·克里斯坦森了解到石油钻井时对克服坚硬地层的需要,就想研制金刚石钻头。经过多次试验都不成功,问题出在工艺上,怎么能把金刚石镶嵌到钢质钻头胎体上,而不至于在钻井过程中剥落。
乔治想到了弗兰克,跟他说了这件事。弗兰克很有兴趣,就加盟到克里斯坦森金刚石产品公司,担任总经理。那是1944年。
弗兰克主攻金刚石钻头,不久就解决了生产工艺问题。1946年,他们把第一只金刚石取心钻头拿到科罗拉多州的Rangely油田上试用,一举成功。
1952年,克里斯坦森做出了第一只钻坚硬地层的镶有金刚石的钻头。
1960年,他们研发出镶有碳化钨硬质合金片的粗粒金刚石钻头。
1976年,又有了新的突破,公司推出了新型的、用人造金刚石即聚晶金刚石复合片的钻头,称为PDC钻头,成本和价格比天然金刚石低得多。
1981年,研制出一种新产品,叫做巴拉赛特(Baldaset),即三角形聚晶复合片钻头。这是一种热稳定的人造金刚石复合片,能钻更硬、更有磨损性的地层。
1987年,克里斯坦森公司推出了“切削王”(King Cutter)PDC钻头,是用直径1.2~2英寸(3.048~5.08厘米)的大聚晶金刚石刀片。
1990年,克里斯坦森公司被贝克休斯公司兼并。弗兰克·克里斯坦森于1998年退休。
发明家贝克
钻井业还有一位发明家,是鲁本·卡通·贝克(Reuben C.Baker),曾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很有名的钻井技师。他在克恩河油田上钻了70口井,到1907年,贝克成了好多家石油公司的钻井监督。
在科林加地区钻井的实践中,他多次遇到硬地层,而且要把套管下到有问题的井里去。为了解决问题,贝克研制出一种顿钻用的偏心钻头(Offset bit),可以钻出比套管大的井眼来。1903年他因此获得了第一项专利。
1907年他得到第二项专利——贝克套管鞋。这是钻井下套管技术的一项革命。这种套管鞋“穿”在套管下端,确保井眼直径略大于套管。套管鞋头上有多个齿,好像楔形的凿子,可以防止套管被卡住。
1912年,贝克又获得了一项专利权,他发明了水泥承转器(Cementretainer),设计用来通过油管柱注入水泥浆时把套管同油管柱分隔开。20世纪30年代初,他发明了K型水泥承转器,可以有效地控制压力和方向;而后来发明的D型水泥承转器适用于多层完井。
泥 浆
在泥浆方面的一个重要发明家是乔治·拉特克里夫(George Ratcliffe),美国石油界认为他是钻井加重泥浆的创新者。
1929年,加利福尼亚州Caltalc公司的经理拉特克利夫看到报纸上报道,在Kettleman Hill发现了石油,但是地下的泥质页岩给钻井带来了很大麻烦,井壁很容易坍塌。拉特克利夫赶到那里去,针对那种地层,研发出多种钻井泥浆处理剂,使泥浆变稠,变重,有效地克服了难题。
拉特克利夫和他的朋友哈罗德·H·法纳姆成立了一个实验室,针对不同地层,研究开发多种钻井泥浆处理剂、添加剂,品牌是“Plastiwate”。
1929年10月,他们发现有一家名为国民颜料和化学剂公司(NationalPigments&Chemicals)在销售一种“白劳德”(Baroid)品牌的钻井泥浆产品。
两家公司没有为专利权打官司,他们愿意联手开发钻井液,于是,Caltalc同National合并了,又买进销售商A.J.Lynch公司,1931年组成加利福尼亚白劳德(Baroid)销售公司。
直到今天,白劳德公司仍然是世界上钻井液领域中的佼佼者。
打 捞
钻井过程中会发生钻具——钻头、钻头连同钻杆等脱落在井眼里的事故,这些落人井底的东西被称为“落鱼”。就得想办法把它们打捞出来,好比钓鱼一样,否则这口井只能报废了。
有一位天才的发明家在打捞技术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人名叫弗兰克.辛德里特(Frank J.Hinderliter,1875--1965年)。他出生在美国第一石油城——宾夕法尼亚的泰特斯维尔。他父亲叫伊萨克·辛德里特,是一位机械专家,有过多项发明。弗兰克从小在父亲的车间里跑来跑去,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还是他12岁的时候,石油城附近有口井出了事故,钻具掉在了井底。小弗兰克想出了办法,设计出一种工具,居然成功地把“落鱼”打捞了上来。弗兰克从此迷上了打捞技术。这种打捞工具在他上高中的时候才正式生产。他也因此一边读书,一边在油田上——宾夕法尼亚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油田上,拿机械师的工资了。
1907年,弗兰克·辛德里特同他的好友威廉·斯凯利(Wiujam SkeUy)离开美国东北部,到印第安人领地(现在的俄克拉何马州)去,被位于塔尔萨的油井供应公司(Oil Well Supply Co.,后来的国民油井供应公司National Oil Supply Co.)聘用。他在这家公司干得并不瘠陕,老板似乎并不赏识这个人才。1919年,弗兰克脱离了这家公司,自己成立了辛德里特工具公司(Hinderliter Tool Co.),专门从事于打捞工具的开发、生产和供应。
他1946年卖掉了自己的公司,1956年去世。他一生有90多项专利,涉及冲击钻井、旋转钻井和打捞工具等方面。
比格齐夫钻井公司
在美国和欧洲,大多数钻井公司(drilling company)都是钻井承包商,而且大多数只拥有1~2台钻机或3~5台钻机的中小型公司,不具有技术开发的能力。它们只是按日费制把钻机租赁给石油公司使用。为数很少的几家钻井公司有技术开发的实力,它们在钻井技术的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介绍一个例子。这是艾伯纳西和他的比格齐夫钻井公司。
杰克·艾伯纳西(Jack H.Abemathy)1911年出生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Shawnee,是俄克拉何马大学石油工程系的第一批毕业生之一,那是1932年。走出校门的艾伯纳西进了阳光(Sunray)石油公司,1936年就当上了总工程师。阳光石油公司在几年里陆续发现了几个油田,包括俄克拉何马城Welcon Pool油田,他一直同一家小钻井承包商比格齐夫(Big Chief)钻井公司打交道。
1942年,艾伯纳西干脆辞掉了在阳光石油公司的职务,应聘到比格齐夫钻井公司担任副总裁。艾伯纳西运用他的才能,使这家小钻井公司发展成为在美国和拉美著名的钻井公司。
艾伯纳西不仅有组织领导才能,而且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在钻井技术进步方面,比格齐夫创造过许多个“第一”,比如:
1947年,他第一家采用油基泥浆钻井技术,在得克萨斯州的潘汉得大气田上。
1948年,在俄克拉何马州南部,设计出第一套满眼钻具,用于打弯曲井眼。
首创„„受控制自然偏斜距”(controlled natural drift)技术,使钻柱向目标层偏移。这套技术已经为用户节约了几百万美元钻井费用。
1967年,为THUMS(德士古、汉伯尔、联合油、美孚、壳牌5家联合的)公司在加州长滩威明顿油田上钻井,由于人工岛离开洛杉矶市区太近,他们首创用消音帷幕,大大减少了钻井噪声对城市的影响。
在艾伯纳西的领导下,比格齐夫钻井公司一连创造了多次当时美国和世界钻深井的记录:1949年12月,在得克萨斯北部平原上的记录为4352米;1956年2月,在中陆地区俄克拉何马州卡特克诺克斯油田上钻成那里最深的井,4877米;1959年在南美洲玻利维亚钻成赤道以南最深的井4953米;1962年钻的B1ark Warior盆地最深的井4366米。
艾伯纳西还是一个十分关心员工福利和安全的企业家。比格齐夫钻井公司是第一家为员工提供全部保险和退休金的钻井公司,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安全方面的良好记录。
艾伯纳西死于1996年10月。
油气井灭火
钻井打交道的对象是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易燃物质,尤其是遇到高压气层,很容易井口着火,往往井毁人亡。
扑灭油井大火的先驱者是美国人迈伦·金利(Myron M.Kinley)。
迈伦„金利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不出身名门贵族。1913年的一天,在美国中陆地区,KT&D公司的一口油井发生井喷,喷出的油气柱引发了大火。众人束手无策。此时,一位15岁的少年挺身而出,找来TNT炸药包,在井口进行爆炸,炸坍了井壁,井口的大火熄灭了
从此,金利成了专门搞油井灭火的“专家”。哪里发生了油井大火,他拿上简单的换洗衣服、牙具和刮胡子刀,就赶往井场。到了现场,他冷静地了解情况,就想出了制服大火的办法,于是立即组织采购、运输必要的器材、设备、物资,清理打扫井场,把大火扑灭,安装上新井口。
他一生拥有灭火方面46项专利。许多发明都是在灭火现场,情急智生时出现的。
1923年起,他宣布24小时随叫随到。他往往单枪匹马去“出征”,多次发生过危及生命的危险,但他“福大命大”,尽管多次被砸伤,灼伤,但没有致命的伤痛,可是,他兄弟却在1937年的一次灭火中失去了生命。
1960年,他只用48小时扑灭了日本一口天然气井的大火,当地专家们折腾了一个多星期未能解决。为此,日本天皇授予他旭日勋章。
金利不光善于扑灭大火,而且还动脑筋怎样防止着火。他认为,许多油井井喷失火的原因是油套管的小量泄漏。其起因是腐蚀。他还发明了一种测量井眼直径的仪器——裸眼井井径仪。他把这项发明专利权转让给了哈里伯顿公司。
金利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徒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油气井灭火专家。
1968年,美国上演了一部电影,是约翰·怀恩导演的“同魔鬼抗争的人(HeRfighters)”,描写的是著名的油井灭火专家、金利的徒弟之一„红色‟阿戴尔(Paul N.“Red”Adair)。它依据的是Phillip Singerman写的“一位美国英雄——红色阿戴尔的故事”。
阿戴尔1915年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家境贫寒,没有机会受高等教育,高中未毕业就到社会上来谋生,帮助养家。1938年,他被OTIS公司录用,进入了石油界。1945年应征去服役,去“伺候”炸弹,学到了一些关于爆炸的知识。复员回休斯敦后,就投入了迈伦·金利的灭火公司NT_人,从1946年一直干到1959年金利退休,他自己独立出来,开办“红色阿戴尔公司”(RedAdairCo.)。他的助手是后来出名的“布茨和库茨”——“布茨”。阿斯加。汉森(“Boots”AsgarHansen)和“库茨”·爱德华·欧文·马修斯(“Coots”EdwardOwen Mathews)。
1962年,阿尔及利亚发生特大井喷火灾,“加什·吐依耳”(Gassi Touil)井被世界媒体宣传为“魔鬼的雪茄烟点火器”。阿尔及利亚把阿戴尔请去,扑灭了大火。美国“生活”杂志把阿戴尔的照片登在封面上。
1970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马昌德湾海上气井的大火,是阿戴尔去扑灭的。
1977年,英国北海的Bravo井井喷着火,被阿戴尔扑灭。
1979年,墨西哥在它的东海岸的一口探井Ixtoc-1号井发生强烈井喷,烧了好多天,是阿戴尔制服的。
1988年,英国北海西方石油公司经营的帕派油田上,阿尔法生产平台因天然气泄漏而发生大火,震惊了世界。最后是阿戴尔去解决的。
阿戴尔最杰出的成就,是1991年海湾战争后,扑灭科威特的一百多口高产井的大火。
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联军,只用100小时就战胜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萨达姆在撤退其军队时,对科威特的油田、管道、炼油厂进行了全面的破坏。600多口高产井——都是日产数千吨、上万吨的高产油井被炸着火。烈火腾腾,浓烟滚滚,烧了好几个月。
1991年6月11日,阿戴尔被召到华盛顿去。美国成立了海湾污染处理队,请阿戴尔去讲课——怎样控制油田的大火。第二天(6月12日),老布什总统接见阿戴尔,请教他怎么扑灭科威特油田的大火。阿戴尔讲了一般情况下怎样扑灭油田大火,至于科威特,他认为主要的办法是用帽罩罩在燃烧的井口上,造成空气隔绝而扑灭大火。
灭火的任务被哈里伯顿公司承接,哈里伯顿请阿戴尔为技术指导。他们扑灭了600多口着火油井中的117口,是参加灭火的各国各公司中数量最多的。
阿戴尔于1994年退休。
1978年,“布茨”和“库茨”两人从阿戴尔公司中分离出来,另立门户,开办了“布茨和库茨公司”(Boots and Coots Inc.)。
防喷器
油井着了火IIII以制止和扑灭,但是最好还是在钻井过程@II及时控制住井喷的发生。这种防止井喷的装置,叫防喷器。
在防喷器方面,有两个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是杰姆士·艾伯克隆比(Jams S.Abercrombie)。他1891年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杭特斯维尔。17岁的他,来到新发现并正在开发的鹅溪油田上当送奶工。他勤于学习,善于观察,很快熟悉了钻井等生产技术。后来他被皇冠石油公司雇用,当油田管理员。父亲去世后,他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台钻机,自己仍然当管理员,钻机租给布尔克鲍奈特油田使用。两年后,他又买了3台钻机,于是把4个兄弟找来,自己开了一家钻井公司,当钻井承包商。
胡尔(HLdl)油田上发生了强烈井喷。怎么样防止井喷呢?他在一只信封的背面勾画了一张防喷器草图,这里诞生了防喷器的第一个专利。他在有锯末的泥巴地上把草图画给哈利·卡梅隆看。他称卡梅隆是一个用铁可以变出魔法来的人。两个人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套可以实用的防喷器。
两人于是创办一家公司——卡梅隆铁器厂(Cameron Iron Works),专门设计、制造、供应钻井防喷器。这是1920年4月20日。
1931年6月,卡梅隆铁器厂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发明家赫伯特·艾伦(Herber Alen)。
艾伦生于1907年,但是直到1929年才从赖斯大学毕业。因为他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工挣钱。上完大学二年级就在勒夫金铸造与机器公司工作了一年,挣够了钱再回去上学。在这家公司工作时,他参与了迈克。霍格资助的一种石油工具的研制项目。1929年一毕业,这个项目就聘用了他。
1931年6月,艾伦进入卡梅隆铁器工厂工作。第一件工作就是设计一种新的钻井泥浆泵。他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泥浆阀。1935年,得州濒海“老洋油田”开发中给艾伯克隆比老板出了一道难题:那里地层压力比较大,一般防喷器不行。艾伦对研发这种高压防喷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艾伯克隆比非常高兴,马上提拔他当卡梅隆的总工程师。卡梅隆公司也成为防喷器研发、生产的支柱企业。
艾伦在卡梅隆公司干了许多年。1966年当上了总裁,1973年出任公司董事长,直到1977年。
艾伦一生有300多项专利,都是同钻井有关的,包括防喷器、闸阀、压力表、泥浆阀、指重表、液压蓄能器,等等。
涡轮钻井
井下动力钻具的发明,也许可以称为钻井技术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施钻钻井的基本原理,是动力机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转盘,转盘夹住钻杆柱使之旋转,而钻杆最下端的钻头随着转动。井越深,钻杆越长,钻头得到的扭矩也越小。而井下动力钻具称为涡轮钻井技术的出现,则是钻杆不转动,泥浆从钻杆柱中间流下去,推动井底马达(一种涡轮)转动,涡轮带动钻头转动。它不受井深的限制。
最早发明涡轮钻具的是前苏联人。前苏联莫斯科有一所钻井技术研究所,多年来一直在开发、完善、推广应用涡轮钻井技术。
早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前苏联研制出了单级泥浆涡轮,1940年开发出多级涡轮,从而使钻头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扭矩。
前苏联人用涡轮钻井技术打定向斜井,效果良好。1943年开始钻丛式井,也就是在一个有限面积的井场上,用涡轮钻井技术向不同方向打一组定向斜井。
这方面,亚历山大·格里戈里安(Alexander Grigoryan)起了重要作用。
格里戈里安是阿塞拜疆人,1914年出生于石油之乡巴库。高中毕业后就在油田上工作,当过司钻助手,很快熟悉了钻井技术,然后考上了阿塞拜疆工学院,那是1939年,也即希特勒发动侵略苏联战争的前一年。
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前线需要更多的石油——坦克、飞机、车辆都要石油,激励着前苏联每一个公民努力去工作。
格里戈里安认为,只要让油层出油通畅,油井就可以多产石油。通畅意味着井下没有砂堵,没有底水锥进,等等。
1941年,格里戈里安指导下钻了前苏联、也是世界上第一口定向斜井。他没有像美国人那样采用造斜器,而是采用井下泥浆电动机,既钻井眼的垂直部分,也钻水平井段。由于井眼在油层中的长度大为增加,它把水平段都暴露在油层里,结果这口井的产量比其他井高出几倍。这就是巴库1385号井。
巴库1385号井证实了格里戈里安的理论。从此,前苏联大力推广钻定向井。格里戈里安被提升到莫斯科的全苏钻井技术研究院当研究室主任,他在这里继续创新,进一步研究出各种井下工具来完善涡轮钻定向钻井技术。
1949年,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即多底井理论,他同油藏工程的专家们讨论。他们肯定了他的理论,一口井下面有几个井眼进入油藏,产量肯定比单个井眼高。
1953年,格里戈里安得以在俄罗斯南部的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的油田上检验他的理论。他用涡轮钻井法去钻66-45号油井,打到油气层顶部。这个油田1930年投人生产,产量已经降得很低。格里戈里安在一口直井下面,在不同高度、不同方向钻了9个井眼,好像大树伸出9支根去。这口井投产后,产量是同一油田的其他油井产量的17倍,日产755桶(约105吨),而成本只是其他井的1.5倍多一些。
于是,1980年一年,前苏联钻了100多口多底井,其中30多口是格里戈里安自己主持钻成的,由此他获得了“多底井之父”的称号。
20世纪80年代末,格里戈里安移居美国,在那里度过晚年。
第二篇:SMT技术发展
SMT技术发展
一.概述
SMT是电子电路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称为表面贴装或表面安装技术。它是一种将无引脚或短引线表面组装元器件(简称SMC/SMD,中文称片状元器件)安装在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表面或其它基板的表面上,通过再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组装的电路装连技术
二.SMT设备
(一)上板机
上板机是贴片生产线上全自动上料(PCB)机,摆放在贴片线首位,即贴片机前。主要功能是接收到下位机要板信号后,从PCB料架上一件一件推出PCB板。料架结构:进出轨道分别放一个料架(一上一下),升降里一个料架,共三个。
(二)印刷机
1、手动印刷机
手动印刷机是通过人手动给PCB板上锡的机器,手动印刷机价格便宜,操作简单但其定位精度差,只适用于印刷要求较低的场合和科研。
2、半自动印刷机
SMT半自动印刷机,用于取代手印台,实现半自动锡膏印刷,钢网自动上升下降,PCB需要手工载入和取出。半自动印刷机特点是:(1)PLC控制系统,工作稳定可靠,触控式操作,简单方便。
(2)高精密架构,采用进口线形导轨、调速马达传动,确保印刷之稳定性和精密度。
(3)根据红胶和锡膏的各种不同的特性,自动设定运行参数,可适合不同的产品以达到良好效果。
(4)伸缩自如的手臂座,机台手臂可分别左右调整,适合于不同基板尺寸。
3、全自动印刷机
全自动印刷机是利用模板被印刷刮刀向下压,这样一来模板的底 部就可以充分的接触到电路板的顶面,从而进行印刷作业的。全自动印刷机优点:PCB尺寸兼容范围广,高精度印刷分辨率’全自动锡膏印刷机控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控制品质,节省成本
(三)点胶机
1、手工点胶机
手工点胶机,就是由手动来控制点胶控制器的开关,属于半自动化点胶机的范畴,自动化程度不高,一般常用于点胶产品种类多,规格多的设备上,不适宜批量生产的物品的点胶。
2、全自动点胶机 全自动点胶机是通过压缩空气将胶压进与活塞相连的进给管中,当活塞处于上冲时,活塞室中填满胶,当活塞下推时胶从点胶头压出。全自动点胶机适用于流体点胶,在自动化程度上远远高于手动点胶机,从点胶的效果来看,产品的品质级别会更高。自动化的操作,简单可控。点胶机应用的行业在不断的扩大,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
(四)贴片机
1、动臂式贴片机
动臂式贴片机运动机构、贴装头机构和控制系统,贴装头机构安装于运动机构上,控制系统通过线路控制运动机构和贴装头机构的工作,运动机构包括安装由贴装头机构的横梁、平行并列的两个运动轴和一对丝杠机构,横梁安装于运动轴上,且与运动轴垂直,其上设有导轨和用于贴装头横向移动的两个电机,运动轴上设有同步驱动横梁纵向移动的电机,一对丝杠机构分别安装于运动轴上。
2、转塔式贴片机
转塔式贴片机是元件送料器放于一个单坐标移动的料车上,基板(PCB)放于一个X/Y坐标系统移动的工作台上,贴片头安装在一个转塔上,工作时,料车将元件送料器移动到取料位置,贴片头上的真空吸料嘴在取料位置取元件,经转塔转动到贴片位置(与取料位置成180度),在转动过程中经过对元件位置与方向的调整,将元件贴放于基板上。
3、模组式贴片机
元件送料器、基板(PCB)是固定的,贴片头(安装多个真空吸料嘴)在送料器与基板之间来回移动,将元件从送料器取出,经过对元件位置与方向的调整,然后贴放于基板上。由于贴片头是安装于拱架型的X/Y坐标移动横梁上,所以得名。
(五)焊接设备
1、电烙铁
电烙铁是电子制作和电器维修的必备工具,主要用途是焊接元件及导线,按机械结构可分为内热式电烙铁和外热式电烙铁,按功能可分为无吸锡电烙铁和吸锡式电烙铁,根据用途不同又分为大功率电烙铁和小功率电烙铁。
2、回流焊炉
回流焊炉在电子制造领域并不陌生,我们电脑内使用的各种板卡上的元件都是通过这种焊炉焊接到线路板上的,这种设备的内部有一个加热电路,将空气或氮气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后吹向已经贴好元件的线路板,让元件两侧的焊料融化后与主板粘结。这种工艺的优势是温度易于控制,焊接过程中还能避免氧化,制造成本也更容易控制。
3、波峰焊炉
波峰焊是让插件板的焊接面直接与高温液态锡接触达到焊接目的,其高温液态锡保持一个斜面,并由特殊装置使液态锡形成一道道类似波浪的现象,所以叫波峰焊,完成波峰焊的机器就是波峰焊炉。
(六)清洗设备
1、超声波清洗机
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使液体与清洗槽在超声波频率下一起振动,液体与清洗槽振动时有自己固有频率,这种振动频率是声波频率,所以人们就听到嗡嗡声。超声波清洗机的优点是:超声波清洗效果好,操作简单。
三.电子制造工艺
(一)技术文件
技术文件是指公司的产品设计图纸,各种技术标准、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以及未打印出图的尚在计算机里的图纸资料、技术文档等。
(二)工艺文件
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工艺管理等的各种技术文件。
一、品质管理
(一)ISO9000:2015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之一,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该标准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
(二)QC七手法 QC七手法又称品管七大手法,它是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又称为初级统计管理方法。它主要包括控制图、因果图、直方图、排列图、检查表、层别法、散布图等所谓的QC七工具。
(三)5S 5S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日本企业一种独特的管理办法。因为这5个词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5S”,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为内容的活动,称为“5S”活动。
四,工艺流程。
六,发展趋势。
未来SMT装备技术发展趋势:
新技术革命和成本压力催生了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生产制造,组装、物流装连、封装、测试一体化系统MES。SMT设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电子业自动化水平实现少人作业,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个人产出,保持竞争力,是SMT制造业的主旋律。高性能、易用性、灵活性和环保是SMT设备的主要发展必然趋势: 1).高精度、柔性化:行业竞争加剧、新品上市周期日益缩短、对环保要求更加苛刻;顺应更低成本、更微型化趋势,对电子制造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设备正在向高精度、高速易用、更环保以及更柔性的方向发展。贴片头功能头实现任意自动切换;贴片头实现点胶、印刷、检测反馈,贴装精度的稳定性将更高,部品和基板窗口大兼容柔性能力将更强。
2).高速化、小型化:带来实现高效率、低功率、占空间少、低成本。贴片效率与多功能双优的高速多功能贴片机的需求逐渐增多,多轨道、多工作台贴装的生产模式生产率可达到100000CPH左右。
3.半导体封装与SMT融合趋势:电子产品体积日趋小型化、功能日趋多样化、元件日趋精密化,半导体封装与表面贴装技术的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半导体厂商已开始应用高速表面贴装技术,而表面贴装生产线也综合了半导体的一些应用,传统的技术区域界限日趋模糊。技术的融合发展也带来了众多已被市场认可的产品。POP技术已经在高端智能产品上广泛使用,多数品牌贴片机公司提供倒装芯片设备(直接应用晶圆供料器),即为表面贴装与半导体装配融合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七.总结。
目前,封装技术的定位已从连接、组装等一般性生产技术逐步演变为实现高度多样化电子信息设备的一个关键技术。更高密度、更小凸点、无铅工艺等需要全新的封装技术,更能适应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封装技术的推陈出新,也已成为半导体及电子制造技术继续发展的有力推手,并对半导体前道工艺和表面贴装技术的改进产生着重大影响。如果说倒装芯片凸点生成是半导体前道工艺向后道封装的延伸,那么,基于引线键合的硅片凸点生成则是封装技术向前道工艺的扩展。
在整个电子行业中,新型封装技术正推动制造业发生变化,市场上出现了将传统分离功能混合起来的技术手段,正使后端组件封装和前端装配融合变成一种趋势。不难观察到,面向部件、系统或整机的多芯片组件封装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只是面向器件的概念,并很有可能会引发SMT产生一次工艺革新。
元器件是SMT技术的推动力,而SMT的进步也推动着芯片封装技术不断提升。片式元件是应用最早、产量最大的表面贴装元件,自打SMT形成后,相应的IC封装则开发出了适用于SMT短引线或无引线的LCCC、PLCC、SOP等结构。四侧引脚扁平封装(QFP)实现了使用SMT在PCB或其他基板上的表面贴装,BGA解决了QFP引脚间距极限问题,CSP取代QFP则已是大势所趋,而倒装焊接的底层填料工艺现也被大量应用于CSP器件中。
随着01005元件、高密度CSP封装的广泛使用,元件的安装间距将从目前的0.15mm向0.1mm发展,这势必决定着SMT从设备到工艺都将向着满足精细化组装的应用需求发展。但SiP、MCM、3D等新型封装形式的出现,使得当今电子制造领域的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日益增多。
由于MCM技术是集混合电路、SMT及半导体技术于一身的集合体,所以我们可称之为保留器件物理原型的系统。多芯片模组等复杂封装的物理设计、尺寸或引脚输出没有一定的标准,这就导致了虽然新型封装可满足市场对新产品的上市时间和功能需求,但其技术的创新性却使SMT变得复杂并增加了相应的组装成本。
可以预见,随着无源器件以及IC等全部埋置在基板内部的3D封装最终实现,引线键合、CSP超声焊接、PoP(堆叠装配技术)等也将进入板级组装工艺范围。所以,SMT如果不能快速适应新的封装技术则将难以持续发展。
第三篇:炼钢技术发展
转炉、电炉、平炉炼钢各有什么优缺点?炼钢技术有哪些新
发展?
炼钢的方法有很多种,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冶炼过程中需要的氧和热能来源不同,所用的设备和操作方法不同。目前各国采用的炼钢方法有转炉炼钢、电炉炼钢和平炉炼钢等,而主要发展趋势为纯氧顶吹转炉炼钢。至1976年,转炉钢已占世界钢总产量的70%。
(1)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法
这种方法是1952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目前世界上采用较多也是较先进的一种方法。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有以下优点:
(i)生产速度快 由于用纯氧吹炼,就会高速降碳,快速提温,大大缩短冶炼时间。一座300t转炉吹炼时间不到20min,包括辅助工作时间在内,一共不超过1h。
(ii)品种多、质量好纯氧顶吹转炉既能炼普通钢,也能炼普通低碳钢。如首都钢厂采用这种方法成功地试炼了一百多种钢材。由于用纯氧吹炼,钢中氮、氢等有害气体含量较低。
(iii)基建投资和生产费用低 纯氧顶吹转炉的基建投资相当于同样生产量的平炉车间的60~70%,生产费用也低于平炉。
目前纯氧顶吹转炉随着氧枪的多孔喷头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供氧量,并由于操作技术上的革新(例如,用电子计算技术来调节、控制冶炼过程),不论转炉容量的大小,吹炼时间基本上相差不多,即使300t转炉,净吹氧时时也可缩短到12min左右。在一定限度内,炉容量越大,经济效果越好,因此顶吹转炉迅速走向大型化。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转炉为350t,并且正在研究建造400~450t转炉。
(2)电炉炼钢法
电炉炼钢法主要利用电弧热,在电弧作用区,温度高达4000℃。冶炼过程一般分为熔化期、氧化期和还原期,在炉内不仅能造成氧化气氛,还能造成还原气氛,因此脱磷、脱硫的效率很高。
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炼钢,比之高炉转炉法基建投资少,同时由于直接还原的发展,为电炉提供金属化球团代替大部分废钢,因此就大大地推动了电炉炼钢。世界上现有较大型的电炉约1400座,目前电炉正在向大型、超高功率以及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方面发展,最大电炉容量为400t。
国外150t以上的电炉几乎都用于冶炼普通钢,许多国家电炉钢产量的60~80%均为低碳钢。我国由于电力和废钢不足,目前主要用于冶炼优质钢和合金钢。
(3)平炉炼钢法
五十年代以前,平炉钢占世界钢产量的85%。近年来,除浇铸大型铸件或供水压机等成材的大钢锭,平炉炼钢仍在发挥其作用外,由于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技术的发展,转炉钢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世界各国平炉钢产量才逐年下降。平炉炼钢法的最大缺点是冶炼时间长(一般需要6~8h),燃料耗损大(热能的利用只有20~25%),基建投资和生产费用高。一个年产1200万吨钢的钢厂,只要建成六个250~300t的纯氧顶吹转炉就够了,如果修建平炉却需要500t的大型平炉30~40座。虽然目前世界上仍在生产的平炉已普遍采用氧气炼钢,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但除尘系统复杂,投资高昂,因此平炉炼钢不再发展,甚至有拆除改建为顶吹或底吹转炉的趋势。
第四篇:数控技术发展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2。五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就业前景
在发达国家中,数控机床已经大量普遍使用。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机床数控化率还不到2%对于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大部分为进口产品)也未能充分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数控人才的匾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
一、由于数控技术是最典型的、应用最广泛的机电一体化综合技术,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
1、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企业和地区
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和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军工制造业是我国数控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比如杭州发电设备厂用6000元月薪招不到数控操作工。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具有数控知识的模具技工的年薪已开到了30万元,超过了“博士”。
2、数控人才的知识结构
现在处于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是高职或中职的数控技术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很年轻,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容易接受新工作岗位的挑战。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分工过窄,仍然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采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学,他们由具有企业技能工作经验的数控技师和从事高职教育多年的讲师组成。为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急需。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是传统的机类或电类专业的各级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相应软件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而在数控应用软件方向由具有从业经验数控工程师进行教学,使学生更能够达到企业数控自动化编程和工艺设计以及零件建模要求。
3、对于数控人才,有以下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1)蓝领层
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大高。
(2)灰领层
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适合高职院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适合高职院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知识结构要求很广,适应与数控相关的工作能力强,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3)金领层
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其待遇很高。适合高职院校组织培养。提供特殊的实训措施和名师指导等手段,促其成才。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对于以上各类数控人才,主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相同,专业课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特别加强实训内容和与企业实习的内容,因材施教,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在学校学习主要获得数控类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证书、AutoCAD中级证书、维修电工/机修钳工中级证书等。
第五篇:钻井合同
钻 井 合 同
甲方:东北助剂化工有限公司
乙方: 郭恩贤
甲方根据用水需要,经水资源管理部门批准,需钻井眼,委托乙方施工。为合理开发地下水,确保成井质量,经双方协商同意,特制定如下合同款,共同遵守执行。经双方协议签定合同如下:
一、成井深度约米左右。
二、管材及规格数量:管材为
规格数量:井口管直径米长写写帮文秘助手;
井壁管直径米长写写帮文秘助手;
井口管直径米长写写帮文秘助手。
三、成井价格元,平均每米元。(按照实际成井深度计算)
四、付款方式:
乙方进厂后,甲方先付给乙方预付款元,剩余工程款在成井验收合格,开具正式发票后十日内全部付清。
五、成井质量标准
下泵深度不低于米,出水量不低于每小时求内。
六、施工中使用的废机油:
七、甲方责任:
1、提前定位好井位,提供、清理好施工现场,保证运输道路畅通,因场地、道路出现问题,甲方负责处理。
2、甲方负责提供厂区200米范围内旧井坏井情况,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废井责任。
3、甲方负责乙方施工用水、用电和住房。
八、乙方责任:
1、负责钻井机具运输安装。
2、准备合格物料。
3、按机井技术规范和成井工艺要求施工,保证成井质量。
4、有权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否则发生意外事故由本人负责。
5、施工前所挖泥坑、施工中所需劳力与乙方人员伙食均由乙方自行负责。
九、非不可抗力造成的废井(出水量未达到甲方要求),乙方承担全部责任,或从新选址打井,或退还预付款,终止合同。
十、属于甲方承担责任内出现问题造成损失由甲方负责。属于乙方责任成井不合格,乙方自行修理;如新井需要加深井空,加深部分的一切费用由甲方负担。如乙方无法再施工打井,则退还甲方预付款,不承担甲方其他开支。
十一、如井深达到预定深度,因地层原因,需加深井空,甲方按深打要求每米付给乙方;在保证水质水量的前提下,成井达不到预定深度,甲方少付给乙方每 米元。
十二、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双方负责人签章生效。
甲方单位:乙方单位:
代表人:代表人:
年月日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