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咸丰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咸丰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情况
调研报告
为深入推进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开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群众不出村、社区就能享受到比较便捷、有效的基本医药卫生服务,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实现全县人民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上级医改办的统一部署,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安排下,县医改办与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等,通过座谈、走访的形式对全县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咸丰县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基本情况
咸丰县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湘、渝、黔四省(市)区结合部,古有 “ 荆南雄镇 ”、“ 楚蜀屏翰 ” 之誉,今有 “ 湖北西大门 ” 之称。全县版土面积 2550平方公里,辖 10 个乡镇 1 个区,263 个行政村,总人口 37.59 万人。近年来我县各项事业发展迅速,2009 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27.12 亿元,财政收入 2.77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214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806 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卫生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县级各医疗机构、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400 处,在职职工 1912 人,床位 945 张,固定资产 10282 万元。其中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局、县妇幼保健院、县计生服务站各 1 所,职工 649 人,床位 452 张;乡镇卫生院 11 所,其中中心卫生院 3 所,一般卫生院 8 所,职工 628 人,床位 453 张;村卫生室 306 所,其中中心卫生室 50 所,一般性卫生室 256 所,人员 614 人;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 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 15 个,职工 104 人。全县各类门诊 55 个,民营医院 1 所,职工 21 人,床位 40 张。
(一)新农合制度基本实现全面覆盖。2004 年我县开始实行新农合制度,我县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公开公正、规范运作的原则,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县级统筹、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同时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等多方位监督力度,完善基金使用和补偿公示制度。按照年人均30 元的标准设立门诊统筹基金,本县范围内 乡镇(区)卫生院 医药费用补偿起付线为 100 元,县级医院为 300 元。乡镇(区)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起付线 100 元以上补偿比例为 75% ;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起付线 300 元至 5000 元部分补偿比例 55%,住院费用 5000 元以上补偿 60%。2009 年我县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 3012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1205 万元,省级财政补助 964 万元,县级财政补助资金 241 万元,参合农民个人交纳 602 万元。2009 年我县共有 144695 人次参合农民受益,共补偿资金 3149 万元,核减基金 57 万元,参合农民受益率 48.05%。其中,新农合门诊家庭账户补偿 117642 人次,补偿金额 365 万元;门诊慢性病补偿 413 人次,补偿金额 11 万元;疾病住院补偿 25141 人次,补偿金额 2692 万元,综合补偿率为 47.33% ;住院分娩定补 1499 人次,补偿金额 24 万元。2009 年我县新农合基金共支出 3092 万元。其中门诊基金支出 365 万元,基金使用率 75.67% ;住院基金综合支出 2717 万元,住院基金综合使用率 110.01%。目前我县住院人次由试点初月平均 580 人次上升到 2220 人次,月平净增 1640 人次,月住院人次增长率为 283%。农民的健康意识较以前大为增强,“ 小病拖,大病扛 ” 的就医观念已经不复存在。2009 年全县参合农民达 301153 万,参合率达 90.81%。目前县、乡均已建立新农合办公室,已确定县、乡定点医疗机构 15 家,参合农民可直接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费用可直接报销。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群众满意、卫生发展、政府放心的目的。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更加完善。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我县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 2 万元,大额最高支付限额 12 万元,住院报销比例为 87%。2009 年,我县城镇 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8762 人,扩面人数达 1780 人,其中农民工参保 2404 人。征收基金 1972 万元,支付基金 2097 万元,其中个人账户 801 万元,统筹帐户 1296 万元,累计结余基金 858 万元,其中个人账户 326 万元,统筹基金 532 万元。工伤保险参保8788 人,新增扩面 2812 人,其中农民工 3108 人,征收工伤保险基金 241 万元。2009 年我县共协助调查工伤案件 110 起,办理结案 103 起,支付工伤(亡)75 人次 , 核定工伤(亡)待遇 201 万元 , 支付待遇 182 万元 , 累计结余基金 77 万元。生育保险参保 3102 人,新增扩面 398 人,征收生育保险基金 33 万元 , 支付生育保险基金 5 万元 , 基金累计结余 91 万元。截止 2009 年底,全县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达到 98%,参保职工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开展。我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调查摸底测算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州相关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关政策,明确了财政补助标准和医疗待遇标准。2009 年 3 月制定了《 2009 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方案》,要求相关责任单位组建工作专班,明确专人,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并召开专题会议,强化检查督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咸丰县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县财政解决中小学生新参保人员的证卡工本费,县政府举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为城镇居民的参保缴费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09 年 我县城镇居民参保 19198 人,其中未成年人 8786 人,低保对象 4339 人,重度残疾人 79 人,60 岁以上低收入老人 77 人,参保率为 95.01%。征收基金 228 万元 , 其中个人缴费 118 万元;参保城镇居民住院 1588 人次,总费用 626 万元 , 基金支付 279 万元 , 综合报销比例为 44.5%。我县建立了严重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制度,将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腹水、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透析、器官移植排异治疗等病种所发生的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今年共有 25 名城镇居民享受门诊待遇,支付门诊费用 2.6 万元。我县 中小学生参保人数达到 8079 人,较去年增加近6000 人,增长率为 26%。我县城镇居民参保严格按国家、省、州有关规定执行 , 并按规定落实了参保居民的医疗待遇,确保人民群众得实惠。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健全。我县医疗机构建筑面积为 118182m2,固定资产 10282 万元。县直医院建筑面积 60998m2,固定资产7064 万元。其中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 36000 m2,固定资产 5000 万元;县中医院建筑面积 15318m2,固定资产 1208 万元;县疾控中心建筑面积 5560m2,固定资产 441 万元;县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 2380m2,固定资产 138 万元;县计生服务站建筑面积 1740m2,固定资产 240 万元。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 42584m2,固定资产 2076 万元。其中 3 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 11100m2,固定资产 841 万元。村级卫生室建设面积 12800m2,固定资产 1024 万元。民营医院一所,建筑面积 1800平方米,固定资产 118 万元。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县财政投入,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区)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我县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五)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培训力度的加强,人才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县医疗机构人员结构逐步优化,实力不断增强。我县医疗机构职工总数 1912 人,县乡医疗机构在编人员 942 人,超编 313 人。其中大学学历 120 人、大专学历 498 人、中专 300 人、高中以下 46 人;卫生技术人员 834 人,其中正高职称 3 人、副高职称 66 人、中级职称 291 人、初级职称 469 人、未聘人员 5 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63 人。2009 年我县共培训医务人员 35 人,其中全科医生 13 人,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 11 人,村卫生室 11 人,医务人员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二、咸丰县现行医药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以药养医 ” 问题突出。2009 年,我县医疗机构业务总收入 10071 万元,药品收入 4181 万元,占总收入的 41.5%。县直医院业务总收入 7193 万元,药品收入 2613 万元,占总收入的 36.3%,其中县中医院 2009 年业务总收入 1087 万元,药品收入 453 万元,占总收入的 41.7% ;乡镇卫生院业务总收入 2877 万元,药品收入 1569 万元,占总收入的 54.5%,其中大路坝区卫生院业务总收入为 147 万元,药品收入为 98 万元,占总收入的 66.7%。卫生机构维持正常运营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 较高。
(二)人员严重超编。我县县直医疗机构职工总数为 627 人,其中在编人员 467 人,超编 160 人,占职工总数的 26%。其中县人民医院职工总数 368 人,在编 265 人,超编人员达 103 人,占其职工总数的 28%。乡镇卫生院职工总数 628 人,在编人员 475 人,超编 153 人,占职工总数的 24%。其中甲马池镇卫生院职工总数 98 人,在编 56 人,超编人员达 42 人,占其职工总数的 43%。人员超编严重影响医疗机构的运行。一方面目前医疗机构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的聘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作压力,但另一方面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和管理成本。医改后医院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运行更加困难,人员超编问题已越发突出。
(三)医疗机构债务负担过重,资金筹措困难。2009 年我县医疗机构总负债 8232 万元。县直医疗机构总收入 12181 万元,应支出 16298 万元,实际支出 9544 万元,负债 6754 万元,其中县人民医院 2009 年总收入 8545 万元,应支出 9460 万元,实际支出 5839 万元,负债 3621 万元;乡镇卫生院总收入 4353 万元,应支出 5902 万元,实际支出 4424 万元,负债 1478 万元,其中活龙坪乡中心卫生院 2009 年总收入 484 万元,应支出 730 万元,实际支出 479 万元,负债 251 万元。我县医疗机构债务重,在扩大建筑规模、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进度缓慢,运营十分艰难,且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药品收入占其总收入近三分之二,医改后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收入锐减,资金筹措将十分艰难,偿还债务难度加大。
(四)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虽已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医疗机构的基础还很薄弱。一是覆盖面不广。我县位于武陵山区,一些较偏远的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尚不健全,村级医疗服务的提供多依赖于乡村医生,医疗服务因交通等因素未能完全覆盖。二是基础设施亟待加强。目前我县医疗机构用房多已陈旧且较多为危房,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情况更为严重,甚至有些村卫生室没有业务用房,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提供的质量和医疗机构的发展。三是医疗设备陈旧。我县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普遍陈旧、老化,医疗器械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下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乡镇、村级医疗机构更是如此,甚至有些偏远的村卫生室还没有配备医疗器械。
(五)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基层医务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却不高,尤其是聘用制护士收入偏低,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一是医务工作的特殊性。医务人员的工作面对的是生命,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付出巨大精力,有时在预防和治疗某些疾 病时还带有一定的风险性,精神压力大。二是医务工作的突发性。由于疾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医务人员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不足。三是工作量与工作待遇的非对称性。医务工作具有连续性、突发性、高强度性,工资待遇与工作量相比,相对较低,医务人员付出的劳动与工资报酬不成正比,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人员培训断点,后继无人现象严重。目前医疗机构人员培训经费难以得到保障,人才引进、培训、培养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培训工作多带有主观性和临时性,且培训后人员流失现象严重,使得医疗机 构在人员培训问题上处于尴尬地位,人员接续无法保障,特别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人才严重匮乏,目前有些村已成空白村,严重制约着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七)公立医院改革后,县级财政负担更重。公立医院改革后,医疗机构的收入由财政补贴、药品收入和服务性收入三种渠道变成财政补贴和服务性收入两种渠道。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由政府进行补助,国家和省级财政是按比例进行补贴,县财政也要担付一定的比例,目前县财政财力十分有限,医改后增加医院补助开支,更使县级财政捉襟见肘。
(八)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我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救助体系已覆盖全县居民,但尚不完善,城镇居民参保和农民参合尚未建立稳定的资金筹集机制,资金来源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筹措资金协调难度高,工作量大,没有建立稳定筹资机制,资金筹集的行政成本较高。
(九)公立医院改革后,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难度较大。目前 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工资差额补贴制度,已需要财政资金予以补贴,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制度后,除国家和省级财政按比例予以适当补贴外,县财政还需拿出一部分资金,目前我县县乡医疗机构在职职工 1255 人,假设按每人每月 1500 元补助标准计算,共计需要资金约 2300 万元,这大大加重了县级财政负担,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难度较大。
三、确保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措施及建议
(一)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对我县医疗机构进行科学调研,认真测算收费金额,科学确定政府补助标准,切实履行政府职责,确保县财政补助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经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补助标准,设立乡村医生补助资金,解决医疗机构职工工资待遇和津贴补助的问题,加强公共卫生及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卫生应急服务能力。
(二)建立医务人员人才培训、培养长效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公开招聘机制,研究制定人员招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形成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综合选聘人员的体制机制,营造公开透明、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制度;继续加大 “ 三支一扶 ” 工作力度,选调优秀大学生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优化医务人员结构,改善医务人员老龄化现状,从编制、待遇、培训和发展空间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保证优秀人才能够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在公平、自愿、科学的原则下,正确处理好人才培训和人才留用之间的关系;建立人才培训经费补偿机制,保证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三)采取相应的措施 ,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 , 探索建立解决其津贴福利问题的科学长效机制;加大对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防治、精神卫生等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适当增加岗位补贴,每年轮流安排一定时间疗养。从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医务人员,从物质上给予充分保障,树立医务人员工作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切实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制定人员编制的相关配套政策。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处理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员编制和保障医疗机构运行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要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对人员编制情况调查摸底,结合法律法规和医改文件精神制定政策措施,确保医改顺利进行。二要做好编制管理工作。按照编制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的有关规定,结合医疗机构情况,做好医疗机构人员编制的梳理统计工作。三要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营。根据医疗机构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人员数量和结构,做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员编制管理和医疗机构正常运营三者协调发展。
(五)制定合理的医疗机构补偿政策,完善财政资金补偿机制。一要开展政府补偿情况调查。收集近几年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补助情况的相关数据,摸清医疗机构对政府投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为正确确定补偿标准提供依据。二要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医疗机构实际,合理确定增加服务费用的环节和收费标准。三要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并根据相关政策科学规定县财政投入比例,确保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四要做好群众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证群众自觉,自愿交纳统筹资金,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群众监督,透明使用,科学评估。五要科学使用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帐户,严禁挪用,严格监督,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规定使用资金,群众报销按照规定程序执行,政府补偿要严格审查报销程序,按规定给予补偿,确保群众受益,保证资金发挥效益。
(六)做好县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前期工作。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确定了 60% 的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按照州医改办的安排布署,2009 年恩施州试点县(市)为建始县和恩施市,2010 年确定的试点县(市)为利川市和鹤峰县,2011 年恩施州其他县(市)将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各部门必须树立前瞻意识,把各项工作做在前面,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积极稳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绩 效工资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绩效工资制度,要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要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全省 “ 两类单位 ” 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我县迅速召开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切实把握政策重点,明确了我县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工作要点。二要做好我县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期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多次组织工作专班,对我县医疗机构的债务、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情况进行调研,拟定了津贴补贴核查和人员编制核定等专项清理方案,对医疗人员的编制、工资及经费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人员的编制核定工作,为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结合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拓展新时期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思路,稳步推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保证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合理规划。将民营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局和功能上要与公立医院形成优势互补。二是加大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民营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降低民营医院和药店因药品收入减少面临倒闭的风险。三是统筹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民营医院和药店的发展定位,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积极应对医改造成的人员失业等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民营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之间的关系,突出互补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大力扶持我县华康医院、城东福海医院、朝阳寺民康医院等私立医院 , 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为卫生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九)认真学习,吃透政策,加强沟通,改进工作方法。一要认真学习医改相关文件精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惠及全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做好医改工作关键要吃透相关政策,领悟文件精神,把握工作重点,抓住核心问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提高政策水平。二要加强沟通协调。医改工作任务重大,涉及面广,医改办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交流,形成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与上级沟通联系,一方面让上级动态地了解我县医改进展情况,另一方面认真学习贯彻上级下达的新政策或推广的成功经验。三要改进方法,节约资源。医改工作的开展、推进都是以调研为基础,调研工作任务重,时间长,在工作中要切实改进工作方法,保存好每一次调研数据,避免工作的重复性,节约资源,当好县委、县政府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参谋,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第二篇: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我科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多个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情况,听取了相关单位和科室关于我市医药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有关我市医药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全市人民健康。为加强对医改工作的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医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医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医改工作的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
我市结合医药卫生工作实际,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入开展卫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惠利群众、改善民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三、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群众看病有保障。
1、三大医保扩面工作进一步推进。根据医改有关要求完成了社会保险征缴工作,为扩大覆盖面打下了良好基础。截止2011年,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参保率?%。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参保率?%,其中成年人参保?人,参保率?%,学生儿童参保?人,参保率?%。201年新农合参保?人,参保率为?%,基金筹资总额?元。
2、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提高最高支付限额、降低乙类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自理比例、调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待期、取消特殊病种门诊起付标准、建立门诊统筹等5个方面的内容。职工医保报销比例稳定在80%以上。对特殊病种实行全年计算一次起报线、多次费用连续计算,累加报销的政策。
(二)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群众平时少生病。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一是领导重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省卫生厅确定我市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市县后,卫生局召开专门会议,明确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基妇科具体负责,建立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共同做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包到乡镇,定期督查工作情况,及时解决村所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乡镇定期汇报工作进展。二是组织有序,方法灵活,要求统一,保障到位。
1、统一标准,集思广益。开好动员会,进一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召开了六期建档培训会,培训人员1400余人次,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建档医生护士的操作技能,统一了标准;召集有关人员到建档工作速度快、质量好的单位进行了学习观摩,熟悉建档工作的程序、方式方法、管理措施等。
2、结合实际,灵活操作,提高质量。建档工作涉及面广,既取得镇村干部的支持和群众的信任,又合理安排配置卫生资源。组织各乡镇卫生院多措并举,采用先易后难,整村推进,总结经验,全面推广,高质量完成建档工作任务。如有的单位人手少,乡医基础好,就采取分片包干,明确乡医建纸质档案,再由卫生院人员审核录入档案的方法;有的卫生院组织工作人员包片包村完成建档;有的卫生院发挥职工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开展建档工作;
3、统一安排,统一要求,保障到位。统一印制了居民健康纸质档案、设置了档案室,配备了电脑和档案柜、档案盒。统一制定管理制度、确定建档对象、建档流程等。各乡镇卫生院安排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管理,按照面积15平方米以上、符合十防(即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泄密)要求的房间存放档案。预拨工作经费,加快软件系统建设,提高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考核督导,严格奖惩。建立了与完成工作任务相结合的项目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定期深入基层督导检查,按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根据各单位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核拨资金,有力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截止2011年5月完成纸质健康档案332681份,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28190份,建档率达82.5%,完成焦作市下达的建档任务。同时将27463名老年人、20850名高血压、6366名糖尿病、301名重症精神病人纳入规范化管理。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拨入中央和省市级资金452.55万元;2010年拨入资金658.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09.2万元,省补助资金136.4万元,市级补助资金46万元,县级补助资金67万元。两年合计拨入资金1111.15万元。2010年共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555.47万元,余额555.68万元。2011年上级拨入资金508.47万元,已拨付605.68万元。累计账面余额为458.47万元。
(四)加紧进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准备工作,使群众看病少花钱。
**市由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12家乡镇卫生院。按照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要求,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切入点,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三定三建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新模式。“三定”即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三建立”即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新机制,财政保障新机制,管理与绩效考核新机制。
(一)坚持合理、公开、公平,做好“三定”工作 一是实事求是,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按照省里规定,我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编制进行初步核定上报,省里核准编制370名,原有编制435个,实际超编65名。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对超编人员进行合理分流。目前,在编在岗330人,在编不在岗90人,在岗人员需补充40人,需分流50人,现已分流13人,另外的37人已计划分流到乡村一体化管理机构及村卫生室。二是科学统筹,设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按照“因事设岗、按需设岗”的原则,科学设置工作岗位370个,其中专业技术岗位占总数的80%以上;工勤和管理岗位占总数的20%以下。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设置工作已经完成。三是人尽其才,做好人员竞聘定岗与工作。采取民主评议与推荐、竞聘演讲、组织考核等方式,公开选聘12家卫生院院长;严格按照制定的岗位,坚持“人尽其才、择优选用”原则,公开竞聘岗位所需人员。目前,12家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工作已全面开展,7月份完成。
(二)坚持公益性,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新的药品管理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从去年3月1日起,在12家乡镇卫生院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一年多来,基本药物配送与供应渠道健全畅通,运行规范平稳,效果明显,卫生院呈现出“两降”即药品价格下降、门诊均次费用下降,“两增”即门诊量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增加两大特点,在降低药品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方面,受到群众好评。截止2011年5月底,我市共采购基本药物1583万元。另外,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市扩大基本药物覆盖范围,在6家市级公立医院和5家民营医院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购销秩序更加规范,药品使用更加合理,群众受益更加明显。我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荣获全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共拨入基本药物补助资金463万元,下拨107万元;2011年共拨入基本药物补助资金107万元,下拨264万元,累计账面余额199万元。
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市级财政压力巨大。深化医改的工作任务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医改资金的投入。市级医院整合、搬迁、重建等需要资金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软硬件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零差价需要财政补贴,卫生负债化解也需要资金,特别是绩效工资的实施将是更大的投入。医改是硬性任务,势在必行,必须做好,因此财政在投入上必须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确保医务人员的队伍稳定。
2、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单位招人难、留人难。医疗卫生单位在城区的布局和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农村卫生发展相对滞后,技术力量薄弱。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门诊业务量将大大增加,医院医疗和药品二大支柱之一的药品收入将无从谈起,如果财政的补偿难以保障医务人员在实施医改前的工资福利待遇,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将受到挫伤,同时将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流向民营医院。
3、公共卫生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公共卫生责任主体没有真正到位,乡镇和村级组织在公共卫生方面应起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意见
(一)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我区医改工作。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体部署,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造福一方百姓。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对基层卫生医疗部门落实医改方案的指导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医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确保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积极、平稳、有序进行。
(二)强化宣传,营造医改良好社会氛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惠及全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医改工作的宣传引导,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我市在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特别是要广泛宣传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从而在全市营造支持落实医药体制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突出重点,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整体水平。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对医改工作所需经费进行科学测算和评估,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经费,强化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要制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服务机构;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途径、新举措;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规划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
(四)深化改革,确保我市医改工作取得实效。要按照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医改进程,出台相关措施,完善配套政策,切实抓好医改方案的组织实施,既要坚持不懈,加强政策衔接,不断巩固医改成效;又要小心谨慎,在政策的执行和操作上思虑周全,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稳定的补偿机制;要强化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切实把医改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办实办好。
第三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市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截止XX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657家,其中有医院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6个、乡镇卫生院68个、门诊部38个、妇幼保健所10家、卫生所42家、个体诊所815家。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68个,一体化村卫生室441家。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6个,其中:中心47个、站139个。全市卫生机构有工作人员2440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450人,占总人数的79.7%。全市实有床位共13590张,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8张。全市有大型医用设备CT24台,核磁10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14台,电子直线加速器7台。
二、调研中发现的亮点工作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健康屏障,保障群众能够“防得了病”。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着力改变“重医轻防”的 局面,突出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努力使群众“少得病、不得病”。积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市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人数199万人,建档率73%。实施了农村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两癌”检查、免费服用叶酸项目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改造农村牧区户厕5.6万座。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完善全市三级传染病直报网络,强化传染病预警预测,切实抓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卫生监督,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市财政投入800万元购置水质全分析仪器,使我市水质检测项目达到国家标准。强化妇幼机构和产科管理,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98%,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完善自愿无偿献血网络,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应急队伍、应急演练等基础性工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落实创卫长效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今年6月1日自治区人大批准《xx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爱国卫生工作迈上法制化轨道。
构建和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提高群众就医的可及性,确保群众“看得上病”。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市医疗卫生的客观现状。据统计,我市医疗资源83%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集中在大医院,造成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医疗资源缺乏,成为 “看病难”的原因之一。为此,着力发展农村牧区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1.在农村牧区卫生方面。抓住国家以项目资金的形式对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给予支持的有利时机,近年来,实施了15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3所苏木乡镇卫生院、138所嘎查村卫生室新建改扩建项目。XX年,积极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标准化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目前104个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中,完工并投入使用13个,主体完工正在装修中22个,正在进行主体建设40个,未开工29个。三年投入25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城市医院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牧民群众在乡村的就诊率明显提高,逐步引导形成“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观念。
2.在城市社区卫生方面。社区医疗服务具有方便、价廉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是缓解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出路。我市合理调整卫生资源,鼓励和引导医院延伸服务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将一级医院、部分二级企业医院、区属医院、门诊部、分院、街道卫生院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医院举办的发展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体居民,并形成“十五分钟服务圈”,极大地 方便了居民群众就医,逐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与此同时,不断加快大型医院建设,先后建成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包医二附院、包钢医院、北重医院、市肿瘤医院、包钢三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医院新大楼。XX年启动新都市区医院筹建工作,开工建设了精神卫生中心病房大楼。
完善机制,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看得起病”。
立足卫生行业实际,多途径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改进医疗服务,努力缓解群众就医负担。
1.不断完善新农合工作机制。XX年全市参合农牧民69.63万人,参合率99.07%,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25元,基金达到2.96亿元。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病种扩大到29种,其中将14种大病以及无责任意外伤害纳入大病商业保险范围。今年住院报销最高封顶线提高到13万元。
2.积极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69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自治区增补药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基层全覆盖的目标,有效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3.加快医疗机构运行管理机制改革。
一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九原区医院、达茂旗医院、固阳县医院和土右旗医院分别列为自治区和国家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重点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医药价格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二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同时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不断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流程,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预约诊疗服务。强化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启动市中心医院与土右旗医院协作办医。积极推动包钢三医院股份制改革。与市公安部门联合开展医院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启动市综治委、卫生、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建立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大力发展医疗服务,鼓励不同形式的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三是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公益性建设。推行济困门诊、济困病房建设和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工作,大力推行单病种最高限价。深入推进“健康xx行动”。
四是加强行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大力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在12家三级医院安装了反统方软件。积极推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和诊疗费用一日清单“五统一”制度,实现诊疗收费电子监督,努力提升卫生行业形象和医院公信力。
加强设备配置和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 平,确保群众“看得好病”。
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是保障人民群众就医效果的根本所在。在抓好各大医院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精、专医疗技术队伍,更新陈旧医疗设备的同时,着力抓好农村牧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配置、卫生队伍建设,促进全市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加强医疗设备装备。为406个嘎查村卫生室、4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价值317万元和260万元的基本医疗设备。投入276万元为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双向转诊车。投入253万元实施农村牧区基本卫生服务全覆盖工程,配备了17台流动卫生服务车及车载设备,发放3314个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为全市173个没有卫生室的行政嘎查村农牧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750万元在固阳县医院、达茂旗医院、土右旗医院实施旗县医院能力建设,配备PACS系统,用于日常监测信息采集和远程会诊。投入700万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全市一体化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第三方医疗服务。XX年,我市首次引进医疗服务第三方评价组织机构,对我市12家医院进行了全面的医院服务管理暗访调查,对每个被调查医院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并就存在的问题与医院领导班子面对面、一对
一、全方位、逐条逐项进行反馈,对改进医院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制度和规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确定包钢医院、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
加强名医培养和学科建设。全市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自治区级领先、重点学科14个,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所5个,xx市领先、重点学科71个。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引进和培养医学博士、硕士210名。XX年启动实施名医人才培养工程,五年投入1000万元。首批5名名医培养对象、10名名医后备培养对象陆续赴国内外进修深造。对未进入名医培养工程的蒙中医、儿外、传染病、精神科等学科进行专项资助培养。今年确定培养对象22名,其中名医培养对象5名,名医后备人才培养对象10名,名医后备中蒙医7名。
三、主要问题与困难
虽然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以及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医改面临不少困难,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不 足,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疾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等比较陈旧、滞后,妇幼保健机构作为差额拨款单位,财政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运行存在一定压力。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经费不足。慢性病防控一是经费投入不足,部门间协调沟通、各负其责、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县级以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能力低下,全市90%以上传染病是由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现并报告。地方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40余人,工作任务繁重,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全市9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目前仍有3家妇幼保健机构还未纳入政府全额事业拨款单位,与《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标准》中要求的“明确妇幼保健机构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的目标还存在差距。全市9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均为单独建制,名称规范,科室功能设置基本能与其开展业务相匹配。现达茂旗妇幼保健所、青山区妇幼保健院开展产科、住院临床业务,其他机构受条件限制仅能开展门诊诊疗和妇女、儿童保健服务。除昆区、达茂旗、固阳县妇幼保健所以外,其余机构业务用房均未达到《考核标准》的要求,其中白云区、东河区、石拐区妇幼保健所等机构甚至未达到要求的50%。妇幼保健机构人 员配备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平均占75%以上,本科学历所占比例达50%以上,按照《考核标准》中保健人员与当地人口比例1:10000的最低编制要求,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均不达标,白云区、石拐矿区由于服务人口较少,存在开展业务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而其他达标旗县也存在人员老化,专业人员断档的问题。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差距较大,一些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优势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市三区,特别是青山、昆区,三级医疗机构重复设置,职能交叉,资源“过剩”,新都市区、九原区和其他旗县区医疗资源匮乏,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的合力优势。特别是农村牧区卫生工作基础薄弱,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卫生资源总量、质量、卫生基础设施、服务条件及人口健康状况等方面都落后于市区,绝大多数大型先进医疗设备都集中在了城区大型医院,农牧区医疗设备短缺、落后,且旗县区之间、乡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卫生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供需矛盾仍然突出。8家直属医疗单位1997年核定编制人数3970人,床位数2590张,已不适应各单位目前业务增加、服务需求增多的实际需要。目前8家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341张,按照床位和专业人员1:1.5的比例,应核定人数为6652人,总体人员短缺。同时,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专业人员不足,疾控机构具备 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人员比例不足30%~40%;卫生监督员总体数量不足,平均监管数量大,监督频次低。基于此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编制,畅通进人渠道,有效缓解部分单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立足目前我市医疗单位发展实际规模,在充分调研和测算的基础上,分批分步有序增加部分医疗单位编制,从长远角度解决人员不足问题,以形成专业人员梯队建设。
“无主病人”救治机制亟待完善。我市几乎所有医院都存在“无主病人”欠费情况,XX至XX年各医院累计接诊无主病人1995人次,累计投入救治费用515.3万元。巨额的医疗欠费,医护人员长时间辛苦付出得不到回报,影响医疗机构正常运转秩序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卫计委要求地方设立大病救助基金,我市目前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公立医院改革滞后,有待于加快探索推进的步伐。目前,我市公立医院改革仍然停留在表层的服务管理方式的改进,深层次的“四个分开”仍然没有推开。
村医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我市共有乡村医生921人,50岁以上占40%。乡村医生面临人口老化,而绝大多数又没有养老保险的现状。为保障村医老有所养,调动和发挥村医积极性,需要积极探索实行村医养老保险机制。
健康服务业发展滞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健康服务中所需供应出现短板,导致现行健康消费保障机制不完善。服务链上的关键环节缺损,使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无法与消费需求和新兴业态发展趋势相匹配。第三方医疗服务需求逐年增加,现有的第三方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120急救能力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市政府投入不足、急救资源不足,急救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我市院前急救一直处于供需不平衡的状态下。政府投入不足,各急救分站业务收入只能维护一般运转,基本建设、更新车辆、增添设备困难重重,120急救车辆配备严重不足,且车辆更新不及时,车辆状况差,存在“带病”出车现象。按每5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我市至少应配60辆救护车用于院前急救,现有的27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急救分站实行24小时两班倒,有4个分站由于人员不足,实行每班24小时制,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国家对急救服务辐射半径规定为3-5公里,而我市由于急救网络医院不足,服务半径远远超过五公里,服务距离大,急救时间也在延长。在我市的报警求救电话中有30%的是骚扰电话。
四、下一步卫生工作发展建议和对策
以将改革开放和创新作为核心驱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
1.应进一步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尽快拿出区域性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卫生业务为主线,以实用共享为目标,参照xx市卫生信息化“12446”工程,加大政府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化平台。
2.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强化卫生人才科技支撑。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将人才战略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深化“将才、团队、平台”的科研人才发展模式,以人才培养带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基层医疗服务监管制度,推动基层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监管工作。建议市政府保障名医人才培养工程持续推进,加大名医人才培养工程影响力,更好建设与管理重点学科,完成科研成果、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3.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健康服务中所需产品供应短板,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建议市政府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 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等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建立我市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4.院前医疗急救带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行为的特征,是社会抵御重大灾难、集体突发事故不可缺乏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和快速的现场急救能力,是社会安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院前急救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市政府加大投入,整合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各医院急救分站医疗急救资源,参照XX模式建立符合实际的综合型120急救体系。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新农合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规范性核查进一步加强,《xx市爱国卫生管理条例》基本落实,并实行城市卫生长效管理。在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项目的基础上,以城带乡,积极探索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机制,促使大医院的人才向基层流动,并积极探索村医养老保险机制。建议市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制度以便加快支付制度改革深化进程,并通过提高筹资标准、增加财政补助等方式,增强制度保障能力,提高参合患者医药费用补偿比例,并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管理标 准化,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一体化管理。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提升医疗卫生安全保障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近几年,我市在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安全保障方面有了全面发展,下一步建议市政府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将健康管理融入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呼吁并引导城乡居民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行为,实施健康自我管理,全面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调整和优化卫生发展布局,促进城乡卫生统筹协调发展。
应本着“科学布局、优化结构、适度规模、多元办医”的原则,对部分综合医院和当前短缺的专科医院进行规模和结构调整,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定位各医疗机构的性质与管理归属。加强专科体系建设,以现有的重点专科为基础,有计划地加强蒙中医、骨科、康复、老年病以及妇女、儿童医疗服务等专科医院建设,形成基本覆盖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的专科体系,并确定各家医院的重点学科和发展方向,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加大市级医院对口支援旗县医院的力度,提升县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控制医疗资源总量,逐 步建立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与任务,按社会需求控制和调整机构规模,规定服务内容。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民营资本进行医疗市场。
第四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指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在2009-2011年需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五篇:切实推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切实推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9]6号文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意见明确了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当年,全国的试点单位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发[2009]12号)进行运作。我县作为非试点县从2010年4月份开始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此为起点,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
为给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献计献策,2010年4月28日,5月6日至7日,县政协以部份政协常委、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太平、凤山、东泉、六塘、寨隆等乡镇卫生院,以及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等三家县级医院进行调查。5月12日—14日,又到玉林市的玉州区、北流市、容县和桂平市进行学习调研。经调查研究,参考试点县的做法和经验,提出推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医药卫生发展的现状和新医改进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卫生系统现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监督所5个县直医疗单位,东泉、太平等15个乡镇卫生院(含2个华侨农场卫生院,1个撤乡并镇后保留的卫生院),121个村级卫生所(室),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已经达到国家提出的“一乡(镇)一院,一村一所(室)”建设标准。全县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04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24张,低于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6.1张的标准,也低于全市农村人口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2.15张的标准。
全县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医务人员1148人,其中在编的人员678人,临聘人员470 人。乡村医生250人。
(二)新医改进展情况
1.医疗保障制度推进情况
(1)新农合制度执行情况。从2006
年开始,我县按“规范服务行为,保障资金安全,确保群众利益”的工作要求开展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2009年参合群众298784人,参合率达92.65%。2009年新农合基金共补偿参合农民53250人次,补偿受益面为17.82%,支付新农合基金3212.943万元。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情况。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于2002年正式启动,参保范围为城镇所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及职工(包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退休、退职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2009年全县参保人数达
2.38万人。参保人员均平等的享受相关的政策。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情况,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于2008年正式启动,参保对象为不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非从业城镇居民,到2009年参保人员达28998人,实现了城乡医保同步发展。
2.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情况。
2009年编撰了《柳城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立了卫生分期建设工程项目库。2009年完成东泉卫生院等10个乡镇卫生院年普通国债项目建设任务。2010年完成大埔卫生院等4个卫生院扩大内需项目。总投资共37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311万元,自筹64万元。实际投入项目建设资金约481.5万元,缺口资金106.5万元。2009年完成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
99人次,在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12人次,乡村医生培训565人次,落实政府对乡村医生服务补助360元/人.年。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
按照柳州市卫生局、财政局《2009年柳州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安排。我县从2010年1月份开始全面实施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和传染病控制、慢性病管理等国家和柳州市确定的共
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年6月底已经接受柳州市组织的阶段考核验收。
4.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2项工作由于我县不是试点地区而尚未开展。
二、影响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由于我县不是这次新医改的试点单位,一些主要的工作还没有启动。因此,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前瞻性的提出可能影响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供县委、县政府参考。
(一)利益调整不均导致政府主导作用弱化。
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要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大体系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各方面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博弈,利益受损方无折扣地执行医疗改革的任务比较困难,从而造成新医改实施障碍。我国医改历史经验表明,历次的改革都是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但最终结果是不同程度使群众不满意。例如,国务院1997年下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地将医疗卫生事业定性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在此后的执行过程中却是“市场化”和“商业化”走向,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再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三申五令地“限制药价”,但实际情况是流通环节的利益链没有触及,导致药价依然居高不下。所以在新医改中强调“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公益性改革”,这就需要大幅度调整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主导,防止政府作用不到位、缺位或越位。
(二)机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医疗卫生机构活力不够。
医改最直接的实施部门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了提高能力建设,医改方案中设计了“八根柱子”进行支撑,而且只有“八根柱子”同时建设并建设得一样齐才能支撑医改的发展。在本次医改中最关键的是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但由于基层机构规模小、实力弱,加之医疗技术和保健知识的飞速发展,靠自身力量实现有效发展的难度很大。因此在体制改革后如何建立一个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特别是政府直接承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如何打破现有的运行模式,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则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还是“管办”不分,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和干预医疗机构过多,有时过于依赖行政手段来干预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运行。因此卫生行政部门有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缺乏灵活的管理机制。
(三)卫生资源缺乏而导致基础性医疗卫生工作开展不平衡。
我县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特别是镇村一级的卫生室建设长期滞后,医务人员老化,医疗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主要表现在:(1)农村卫生人力总量不足。目前,我县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为3.43人,明显低于同期柳州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4.64人。同时,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影响,乡镇卫生院大量具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卫生人员纷纷调离原工作岗位,到条件较好的上一级医疗机构或沿海发达地区从事医疗工作,而县级医疗机构因医务人员调离、退休,未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淘汰等原因,迫使这些医疗机构不断从乡镇卫生院抽调人员补充自身需求,造成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队伍数量进一步短缺,乡镇卫生院卫生队伍出现严重的人员不断流出而无人员补充的恶性循环现象,即使提供机会安排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但由于人手紧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不得
不放弃进修学习的机会。同时,农村卫生人才的匮乏与较多本县籍贯的医学大中专毕业生滞留在城市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2)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偏低: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低学历的人员多,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人员少,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人员仅占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总数的41.24%。二是具有初级职称人员多,中高级职称人员少,比例结构失衡,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5.06%,难以形成卫生人才梯队。三是西医医务人员多,中医医务人员少,乡镇卫生院获得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中,西医和中医医疗人员的比例超过21:1,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建设中药房,显示中医等传统医学在乡镇卫生院没有得到重视,对发挥传统民族医药,减轻当地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造成不利影响。(3)乡村医生医疗设备落后。乡村医生普遍只有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三种医疗设备,没有消毒、出诊等设备,部分乡村医生只能将药品等装在竹篮里出诊,无法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村民只能到乡村卫生院或上一级医疗机构就医,无法有效缓解村民“看病难”的突出矛盾。
(四)“以药养医”的机制得不到改变而导致医疗机构公益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以药养医是医疗改革中一个难以回避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各方争论的主要焦点之
一。本次医改《实施方案》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实行307种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收入不再作为补偿渠道。事实证明,当药品加价政策成为医院收入来源时,药品费用越高,患者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再加上医疗诊断中医生对仪器设备依赖度过高,不仅导致医生基本功不扎实,问诊马虎,责任心不强,出现“技术上升,人文缺失”现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过渡服务直接加剧了老百姓医疗费用的升涨。只要医疗机构可以从药品销售中获得利润,则医疗机构与医生的逐利倾向就不可能消失,降低药品和医疗检查费用、合理用药的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我县有差额拨款的医疗单位16家1148人,其中在编人员678人,聘用人员470人,在编人员工资总额1400万元,财政拨款641万元,财政拨款占工资总额45.76%,其中:县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为30%;县妇幼保健院为80%;乡镇卫生院为50%。聘用人员工资455万元及在编人员工资差额部分759万元共计1214万元由医疗单位自行解决。如果在推行医改中,财政无法解决这部份的资金缺口,那么医院只能依靠“以药养医”生存,患者的医疗费用还会继续上涨。
(五)基层卫生管理人才奇缺导致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水平低。
我县有些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水平偏低,少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医德医风还难以让群众满意,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医院是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医院的管理,有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同时,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基本上是从医院的业务骨干中选拔任用。这些业务骨干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后,没有很好的完成由业务骨干向管理人才的转变,不懂医院管理的知识,未经过规范的医院管理知识培训,不清楚医院管理的重点,甚至不明白公共卫生的内涵,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就是医院管理的实质,只想通过新农合创收来增加医院的收入,从而增加了当地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医院增加的收入基本上“吃光、分光、花光”,未保留一定的资金用于医院的再发展,管理不善的情况比较突出。
(六)处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一个沉重话题,随之而生的还有医患之间并不“和谐”的人脉关系和音符。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起激化的医患矛盾,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解决机制, 将对医院日常工作形成很大的干扰,不仅对医院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与经济损失,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损,而且也会增加患者的各种经济负担。医患关系如此恶化下去,将会影响基层医疗水平的发展。本来很多病,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就可以治,但谁都不敢冒风险,不愿承担责任,攻克医疗技术难关,通
过临床实践来提高业务就更别提了。
三、确保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整各方利益关系,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机制。
社会公益性和一定福利性是这次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建议:一是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必须依靠政府监管、医保制约与行业自律来保证医改的成功。二是加大政府投入,转换运行机制,强化各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从体制机制上逐步消除医患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三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调整医疗资源,优化服务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和城镇社区卫生事业,扩大医疗服务有效供给,缓解医患双方的供需矛盾。四是完善医疗保障的各项制度。五是适当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
(二)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效提高全民医疗保障水平。
一是继续巩固新农合的参合率,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二是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确保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三是按照卫生部和财政部关于开展农村儿童两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保障试点的文件精神,积极争取我县作为自治区试点县;四是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尽快落实自治区编办关于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成立我县合管中心;五是加强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按“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基金安全,确保群众利益”工作要求,加大对我县定点医疗机构履行服务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其服务行为。
(三)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工作建设,完善人事用工制度
目前,农村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提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力的保障体制。留住人才不仅要在感情上留人、事业上留人,还要待遇上留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新医改为契机,将乡镇卫生院重新定岗定编,在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绩效考核,每年由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奖励乡镇卫生院优秀医务人员和医院发展,不得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身上谋取利益。这对稳定乡镇卫生院人员队伍,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制定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准入标准。保证新进入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及预防保健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临床护理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具备中专以上学历。二是解决人才“进口”问题,通过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真正将乡镇卫生院人事权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镇卫生院设置标准拟定人才需求计划,卫生和人事部门共同为乡镇卫生院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三是解决卫生院富余人员“出口”问题。严格规定非医学专业人员不得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对已进入人员必须坚决予以清退。同时,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把乡镇卫生院人员从事业单位的“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打破“铁饭碗”,公开招聘卫生院院长,择优录用,竞争上岗,赋以乡镇卫生院院长选人、用人权利,对所有卫生院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未被聘用人员,不再给予经费补贴,由其自谋出路,由此腾出工作岗位,引进高学历医学专业毕业生。四是建立和完善卫生人才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卫生人才配置使用。通过必要的政策调控,引导人才走向基层、走向农村。全面推行聘用制,规范聘用合同,完善聘后管理,研究制定农村卫生事业岗位设置标准,健全完善与岗位管理相配套的人员培训、考核奖惩、竞聘上岗等办法,逐步建立起符合卫生工作特点,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新型用人制度。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动员我县籍贯的医科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去服务,允许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兼职。对自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中专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一档,并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采取灵活的机制,调动卫生人才的积极性,实行院长公开招聘制和任期目标制,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全员聘用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政策扶持,加强我县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柳城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不断充实卫生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库,并组织做好相关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在争取上级国债项目支持的基础上,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解决我县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更新,打造高效便捷的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目的在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较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居民少得病,维护群众健康。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和较高的服务水平,这也是保证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建议政府要从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着力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通过统筹资源、优化布局,使得全体居民在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距离可及性和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上得到保证。
(五)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
目前我国医患纠纷解决途径主要包括医院与患者双方协商解决,通过医疗事故鉴定渠道调解解决和法院诉讼解决等。但实际操作中,这些途径仍存在不足。以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为例,院方为了息事宁人常常赔钱了事,结果形成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局面。根据《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解决医患纠纷解决途径不
一、赔偿标准缺失的现状,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让人民调解员参与医疗纠纷处理。建议由政府法制办牵头,把卫生局、公安局、司法局、保监会和医疗责任险等“角色”联合起来,逐渐把医疗事故和非医疗事故的调解、鉴定和赔偿标准统一化。
(六)做好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按照柳州市的统一安排,我县将于2011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并在乡镇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建议政府要抓紧今年下半年的时间,摸清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的配备情况,引导乡镇卫生院有意识地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使用基本药物,向群众宣传基本药物,营造实施前的良好氛围,并加快处理非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同时,在县级医院推进临床路径工作,按照卫生部确定的临床路径开展诊疗活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将传统的“以药养医”模式逐步向“以医疗技术发展医院”模式转变,为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百姓无病防病,有病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医疗卫生领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医疗卫生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决定了医改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新医改才能健康有序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