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
2011年6月9日在**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县卫生局局长 ***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召开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的通知》(松人大常办〔2011〕13号)要求,现将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我县医改工作推进情况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央提出的医改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医改近期目标是:“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近三年内,实现促进全民健康、减轻群众负担、提高服务效率、保障卫生公平的目标。”据此,我县提出的医改近期目标是:“到2011年,基本建立比较健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城乡居民用药安全;初步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
自2009年9月省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把推进医改作为一项重大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责任工程,摆在突出位置,严把时间节点,狠抓关键环节,扎实稳妥推进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一)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面形成推进卫生改革的强大合力
2009年10月,我县成立了医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林康任组长,发改、卫生、财政、人劳社保等11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由发改局分管局长任主任,卫生局、财政局、人劳社保局分管局长任副主任,为医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县医改办多次召开会议,对全县医改阶段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各个部门顾全大局、服务全局、密切协作,在深入学习领会医改精神的基础上,相关部门结合本县实际进行了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借鉴龙泉、青田、云和等地工作经验,并经多次讨论完善,制定了《**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松委〔2010〕4号)、《**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0-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实施计划》(松政办发〔2010〕157号)以及八个配套政策,明确了我县医改工作任务,并对2010-2011年重点工作进行了细化、量化,逐条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安排,明确职责,确保了各项医改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致力民生,突破难点,初步建立卫生改革的保障机制
医改需要政府投入,而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县,医改资金的筹集是我县医改的难点。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任何领域的改革,都是经济社会全局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是服务于全局和得益于全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县委、县政府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不仅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要求卫生工作融入全局,在服务全局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充分发挥卫生事业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医改的目的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升群众健康素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县政府狠下决心,不论财政多紧张,一定要保证医改所需资金。为此,县医改办组织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调研采集数据、组织座谈、征求意见,全面掌握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情况、收支情况和基层医疗单位对医改的的意见和建议等,并对新农合制度调整、绩效工资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所需资金进行反复、精心、科学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财政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新农合制度。2011年新农合资金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其中县政府补助提高到65元/人/年,补助总额为1259万元,比2010年增加257万元。二是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助方案》。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由政府负责其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所必须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运行经费等,2011年支出费用2468.4万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按月足额拨付。其中考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发展的需要,特别设立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设发展专项经费专户,2011年安排319.71万元,主要用于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和更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人员培训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拨付。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助方案得到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林康县长代表县政府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交流发言。
(三)多措并举,广泛宣传,迅速形成深化推进医改的良好舆论氛围 为确保我县医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新农合动员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动员会和医改推进会,全面动员部署我县医改工作。各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会议、培训等各种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高频次地深入宣传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等医改政策精神;有针对性地做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认识误区,积极主动地支持、参与医改;高度关注和密切跟踪社会舆论动向特别是网络媒体上的舆论动向,及时跟进做好
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工作的主动权、舆论的引导权,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拥护改革的良好氛围。
(四)抓住重点,加强管理,稳步推进面上医改工作任务的落实
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工作要求,对照与市政府签订的2010年、2011年医改责任状,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使我县医改各项任务得到了较好落实。
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一是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我县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覆盖了全县90%的人口,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2010年和2011年我县新农合参保人数分别为196327人、193700人,参保率均达到95%。二是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在2010年调整新农合制度以及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合并,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民个人出资部分统一、补偿水平统一、结算方式统一的基础上,2011年我县进一步调整方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住院报销剔除自费部分及起报线后,本县乡镇卫生院报销65%、本县县级医疗机构报销60%、县外医疗机构打8折后报销60%。城镇职工医保高支付限额为13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为7万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已经提高到我县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对困难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开展医疗救助,制定了《**县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办法(试行)》(松政办发〔2010〕54号),救助资金目前由财政按实数拨付(2010年救助城乡困难人员1041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96.5万余元)。三是积极探索医疗费用控制机制。为加强对医疗费用控制工作的领导,县卫生局成立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控制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实施意见》,并在1月21日与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吴苏君伤科医院签订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责任书。严格执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及《浙江省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的要求,建立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委员会,在县级医院和古市医院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努力降低药品收入与医疗业务收入的比例,坚持同级医疗机构检查化验结果相互采用,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担。2010年新农合县域内住院均次费用为5140元,比2009年降低0.5%;新农合门诊均次费用为113.92元,比2009年降低0.2%。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妥实施。我县是全省第三批实施县,从3月23日零时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包括古市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举办的4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的基本药物目录为 507种(其中国家307种,省增补 150 种,县增补50种),品规达到770个,所有药物通过“浙江省医疗器械药品网上采购平台”集中采购,并实行一对一固定配供、零差率销售。目前,上述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100%配备基本药物,100%使用基本药物,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群众看病用药真正得到了实惠。据统计,从3月23日至5月5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药品价格平均下降达40%;门诊均次处方费用44.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6.8%;门诊人数44674人,比上年同期上升14.2%,群众的用药负担明显减轻,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的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争取到国家投资2000万元、省长资金1200万元、省特扶资金3500万元、地方债券3000万元,并获得减免省土地审批费用2000万元。项目总投资约为1.88亿,于2010年9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基础建设。省级计划投资支持的5家乡镇卫生院中,大东坝镇中心卫生院竣工验收,5月底将投入使用;裕溪卫生院竣工验收投入使用;望松卫生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水南卫生院尚在土地划拨阶段;安民卫生院修缮项目已完工。今年拟修扩建赤寿、新处、樟溪3家卫生院。通过今年的努力,全县22家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将全都达到标准化要求。制定了《**县村卫生室补网工程工作计划》,2010年57个村卫生室的建设按期完成。二是完善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根据《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浙编办〔2009〕19号)的要求,县编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的意见》(松编委〔2010〕16号),明确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县卫生局下属股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全县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5家。按每万服务人口15名和每个床位0.7名的标准以及边远山区乡镇适当增编的原则,全县20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核定人员编制496名。三是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开展了“十二五”卫生人才工作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了“十二五”卫生人才工作的建议和对策。2010年-2011年5月,我县实施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10名;完成各类培训1833人次;继续实施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行动;巩固和完善省内和省际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邵逸夫医院、省肿瘤医院、市中心医院对口协作我县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对口协作我县中医院。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2010年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提高到20元。目前,我县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65%,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49.2%;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1030人;为175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2010年全县新婚登记3226人,其中参加免费婚检3220人,婚检率99.81%,名列全市第一;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于2010年8月份开始实施,项目进展顺利,截止2011年3月底,全县共有1187名妇女补服了叶酸,1961名农村孕产妇享受到了每人500元的住院分娩补助款。
5.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探索。强化“十二五”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完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迁建工
程,按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做强做大县人民医院。加强县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强化县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带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积极调研探索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加强内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服务效率,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深化医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亟需研究解决相关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基层卫技人员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不够完善
根据我县的情况,县级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太少,其中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的编制数分别是259人、120人,为18年前定编,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急需增加人员编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缺口150余名;村卫生室人员缺口100余名。同时,人才引进困难,近年来县人事劳动部门组织的公开招聘都不能招满计划数。此外,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不完善。根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要求,医疗机构要根据编制数设岗。全县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中,2010年7月以后取得中级、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都将面临无岗位可聘的困境,因此不能获得相应职务级别的工资(当前,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已有14名高级职称医务人员未获得技术职务聘任)。此举将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能导致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外流,因此急需结合我县实际,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进行一些积极探索。
(二)医改工作任务重,财政投入压力较大
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时间紧、任务重、投入大,特别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卫生人才的培养培训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三)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急需调动工作积极性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呈上升趋势,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由于医务人员紧缺,加班加点成家常便饭,每个医务人员每月只能休息3-4天,承担工作任务较重,工作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业务骨干,虽然工作量大幅增加,但收入却没能相应增加,急需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分配机制以及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市内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结算服务和市内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一卡通”等都急需完善。
(五)医疗卫生系统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问题和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存在如药价虚高问题,医务人员收受药品回扣和“红包”问题,医疗机构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问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影响医改的顺利推进,削弱改革的实际效果。
三、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当前,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已经从医改的方向、原则转移到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上来。随着医改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县政府将进一步强化领导、强化措施、强化要求,全力以赴保证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一是层层落实责任。根据与市政府签订的医改工作责任书和我县医改工作实际,细化分解工作指标,按照分层抓落实的原则,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目标责任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各部门,推动具体工作任务的逐项落实。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执行上级政策不变形,确保正确改革方向不偏离,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
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把督查考核作为推动医改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逐级督查、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等制度,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到位,并有效加强对改革进展和效果的考核评价,使各项改革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四是总结推广经验。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有效的形式和办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构建科学的工作体制和管理机制,推进我县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千家万户幸福。下阶段,县政府将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认真抓好医改的各项工作,让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真正温暖民心、惠泽民生,为实现县委、县政府“两个建成、三大跨越”总体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指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在2009-2011年需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三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档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中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会议指出,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发布以来,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逐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亿,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三是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预防接种、健康档案等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体制机制创新稳步展开。
会议指出,当前医改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改革持续推向深入。“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全科医生。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会议要求在重点突破以上三项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政策,积累改革经验。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会议要求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私人诊所。进一步落实政策,改善执业环境,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第四篇: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的报告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的报告
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工作有关精神,紧密围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真履行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把做好医改工作作为落实“民生”大事来抓,为确保我市人民用药安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宣教,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在系统内部认真组织学习医改方案,特别突出有关药品保障内容的把握;向全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广泛宣传医改有关精神,努力调动参与和推进医改的积极性,促使其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上主动创新,适应形势需要。二是推进农村食品药品“三网”建设,完善市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一是完善市农村食品药品“三网”。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举办市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培训班,对来自各乡镇、行政村、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普及药品安全知识,提高“两员”的监管水平。二是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近年来,我局在行政许可上向农村各自然村倾斜,大力普及推广便民药店工作,方便群众购药,同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农村广大人民群众购上放心药,吃上放心药。
二、加强调研,积极为医改工作出谋划策
(一)深入基层,积极听取各方建议意见。根据《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方案(2009-2011年)》攀府发([2010]3号)的要求,我局紧密结合自身职能,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收集各职能科室及群众对医改药品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与市医改办汇报衔接,及时掌握医改最新动向和政策。加强对对口县区盐边的医改工作的调研,听取县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形成调研报告,及时向市政府和市医改办汇报,为政府在医改工作出谋划策。2011年全年对盐边开展医改工作调研三次形成调研报告三篇。
(二)积极推进,建立市应急医药储备长效机制。为确保发生灾情、疫情及突发事故时医药及时有效供应,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市政府领导指示,经我局积极协调,通过择优比较选定四家药械批发公司作为我市医药储备单位。
三、明确责任,保证药品质量
(一)确保对经营企业的有效监管。对经营企业严格落实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加强对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出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我市现有药品经营企业524家,其中单体药店103家,连锁门店403家,药品批发企业13家,连锁企业总部5家;加强巡查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对全市药品批发企业和连锁企业总部全年共开展了四次基本药物监督检查,电子监管监督专项检查四次,覆盖率100%,对全市零售企业开展了各项专项监督检查,覆盖率100%,对全市98家企业开展了GSP追踪检查,其中限期整改6家,全年共出动人员3230次,车辆520车次,检查企业1300家次。
(二)确保持续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高压态势。
我局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强化稽查执法,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对制售假劣药品和发布虚假药品广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把药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力争全市药品安全不出事。
1.加强监督抽检检查。截止目前,我局已完成药品的监督抽样任务772批。基本药物抽样覆盖率达到33.96%,抽样不合格率77.31%。
2.强化特殊药品监管,加强反兴奋剂治理工作。《麻按照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及、其配套管理规定,对辖区内特殊药品生产、使用、经营企业专项检查,100%地覆盖了辖区内特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经检查,各企业的特殊药品采购、仓储管理和各项防盗设施和帐物基本达到要求。
3.加强违法药品广告的监测力度。2011年对全市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药品广告监测,全年共监测广告24个,移送违法药品广告12个,回复违法药品广告举报3件。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充分发挥我局门户网站作用,积极开发药品查询和监管软件,大力推广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逐步实现我市药品监管系统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动态监管、高效运转,不断提升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加强对药品广告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加强药品使用单位的药房规范化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药品检测力度,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整顿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秩序。
三是加强农村食品药品“三网”建设,加大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培训力度,健全网络组织,提高执法能力,完善监管体系。
2012年1月20日
第五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二十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注重服务效果。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进一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000万和2500万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制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继续安排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在职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启动试点监测评估。重点抓好第一批1000名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八)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纠正诊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和过度医疗等行为。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平等、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保监会负责)(二十九)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期评估和医改监测,抓好医改政策落实。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测、评估和指导。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三十)加强科技和产业支撑。开展主要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网络的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大医药产品研发的组织推进力度,重点做好基本药物品质提升和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工作。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医改战略性、方向性、支撑性重大政策研究。制订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品等自主研发制造和国产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量大面广、临床价值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运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参与)(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与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共同做好医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医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及时评估和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成熟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提炼、适时制订相应的制度法规。加强医改宣传,做好舆情监测,引导群众合理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支持军队卫生系统参与深化医改。(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国研室、法制办、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