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结报告
ZB市***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结报告
(2009-2011年)
市医改办:
***区于2011年初正式成立,共有人口5.2万人,辖两个乡镇,63个行政村。共有乡镇卫生院2处,执业人员64名(医改后);行政村卫生室77个,乡村医生120名。区内无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市医改办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使我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入,较好的完成了医改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进展与成效
(一)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2011年全区农民参合率达99%以上,各级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200元,个人筹资标准达到50元以上,补助经费按时到位率100%,提高了门诊、住院补偿比,住院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以上。允许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
(二)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区按照上级实施
行了重新核定,按服务人口的千分之1.5核定编制为80人,实有在编人员为64人,预留岗位16人。二是根据***区《关于镇卫生院定岗竞聘实施办法》开展定岗竞聘,组织两镇卫生院在编人员进行了考试和考核,并全部通过考试和考核竞聘上岗。签订了《ZB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实行全员聘用,合同管理。三是妥善安臵分流人员。根据***区《镇卫生院非在编人员分流办法》要求和规定,对2010年3月1日前的非在编人员,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并按《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其中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按规定补缴社会保险。两镇卫生院非在编人员34人,需补缴保险金为332814.37元,补偿金为158590元,共计491404.37元(补偿金最多的是55348元,最少的是550元)。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分流人员顺利分流,未发生任何上访事件。四是按照新会计制度要求,督导两镇卫生院于2011年6月30日前完成了资产和负债的全面清查和盘点。五是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根据***区《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由区财政对两镇卫生院进行核定任务和收支。根据***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各镇卫生院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的通知,展开财务清理,纳入财政专户,实施集中收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根据《ZB市
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为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并查漏补种。四是传染病防治工作。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报告,村卫生室负责可疑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全面做好防控工作,尤其是手足口防控和甲流防控,对幼儿园、学校进行重点监测,定期培训乡村医生,流行病学调查覆盖辖区所有行政村。五是慢性病管理。对辖区内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随访,为患者进行健康评估、病情监测、行为干预、用药指导、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六是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进行病情评估、督导服药、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目前在册患精神问题者共59人。七是积极落实基本公共卫生配套经费,从2011年,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25元/人,除上级补助外,财政部门积极配套落实全部公共卫生经费,足额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障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全面加强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Z政办发[2011]114号),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以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基
重大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并及时向地区医改领导小组汇报。
(二)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区各有关部门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从改革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格落实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工作落实。区地方事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在改革中承担着主要任务,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努力形成统一协调、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经常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打算和建议
我区医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一是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后由于辞退非在编人员,造成人员紧张,影响到卫生院正常运行;二是基层医疗机构要求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药品后,部分需要使用非基本药品才能治疗的病人无法在乡镇卫生院就医,大量患者只能进入区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导致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出现下滑。三是村卫生室执行基本药物制度进展不平衡,部分村卫生室未完全按文件要求执行;四是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特别是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及时,目前尚未建立信息化平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拟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人事部门组织招考,给乡镇卫生院解决人员不
二○一二年六月五日
第二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组办公室:
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工作有关精神,紧密围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真履行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把做好医改工作作为落实“民生”大事来抓,为确保我市人民用药安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宣教,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在系统内部认真组织学习医改方案,特别突出有关药品保障内容的把握;向全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广泛宣传医改有关精神,努力调动参与和推进医改的积极性,促使其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上主动创新,适应形势需要。二是推进农村食品药品“三网”建设,完善市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一是完善市农村食品药品“三网”。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举办市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培训班,对来自各乡镇、行政村、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普及药品安全知识,提高“两员”的监管水平。二是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近年来,我局在行政许可上向农村各自然村倾斜,大力普及推广便民药店工作,方便群众购药,同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农村广大人民群众购上放心药,吃上放心药。
二、加强调研,积极为医改工作出谋划策
(一)深入基层,积极听取各方建议意见。根据《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方案(2009-2011年)》攀府发([2010]3号)的要求,我局紧密结合自身职能,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收集各职能科室及群众对医改药品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与市医改办汇报衔接,及时掌握医改最新动向和政策。加强对对口县区盐边的医改工作的调研,听取县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形成调研报告,及时向市政府和市医改办汇报,为政府在医改工作出谋划策。2011年全年对盐边开展医改工作调研三次形成调研报告三篇。
(二)积极推进,建立市应急医药储备长效机制。为确保发生灾情、疫情及突发事故时医药及时有效供应,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市政府领导指示,经我局积极协调,通过择优比较选定四家药械批发公司作为我市医药储备单位。
三、明确责任,保证药品质量
(一)确保对经营企业的有效监管。对经营企业严格落实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加强对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出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我市现有药品经营企业524家,其中单体药店103家,连锁门店403家,药品批发企业13家,连锁企业总部5家;加强巡查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对全市药品批发企业和连锁企业总部全年共开展了四次基本药物监督检查,电子监管监督专项检查四次,覆盖率100%,对全市零售
企业开展了各项专项监督检查,覆盖率100%,对全市98家企业开展了GSP追踪检查,其中限期整改6家,全年共出动人员3230次,车辆520车次,检查企业1300家次。
(二)确保持续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高压态势。
我局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强化稽查执法,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对制售假劣药品和发布虚假药品广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把药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力争全市药品安全不出事。
1.加强监督抽检检查。截止目前,我局已完成药品的监督抽样任务772批。基本药物抽样覆盖率达到33.96%,抽样不合格率77.31%。
2.强化特殊药品监管,加强反兴奋剂治理工作。《麻按照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及、其配套管理规定,对辖区内特殊药品生产、使用、经营企业专项检查,100%地覆盖了辖区内特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经检查,各企业的特殊药品采购、仓储管理和各项防盗设施和帐物基本达到要求。
3.加强违法药品广告的监测力度。2011年对全市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药品广告监测,全年共监测广告24个,移送违法药品广告12个,回复违法药品广告举报3件。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充分发挥我局门户网站作用,积极开发药品查询和监管软件,大力推广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逐步实现我市药品监管系统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动态监管、高效运转,不断提升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加强对药品广告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加强药品使用单位的药房规范化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药品检测力度,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整顿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秩序。
三是加强农村食品药品“三网”建设,加大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培训力度,健全网络组织,提高执法能力,完善监管体系。
2011年12月20日
第三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结报告
胶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结报告
(2012年5月30日)
医改工作开展以来,在胶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立足“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工作责任,积极探索创新,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周密部署医改工作
医改伊始,我市就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以及分管卫生的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市发改、财政、卫生、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作为医改工作的临时常设机构,由市发改局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从市发改、财政、卫生、人社等部门抽调5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做到人员、场所、经费三到位。市卫生局成立医改办,由4名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医改相关工作。市政府与各职能部门签订了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准确把握医改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共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培训15次,培训225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培训27次,培训1000余 人次。联合市发改、广电等部门制作了《我市医改工作稳步推进》等3个专题片;编发医改情况简报23期;在全市卫生系统举办了医改知识竞赛活动,提高了卫生系统广大干部的医改知识知晓率;投入30余万元,统一为各卫生院配备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和大幅不锈钢宣传栏,投入200万元为公共卫生室配备村级宣传栏,进行基本药物价格公示和政策讲解宣传,让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和医务人员了解医改政策,积极支持和参与医改。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全面落实医改各项任务
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2010年至2011年,我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1.47万人提高至1.7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3.5万人提高至3.76万人;2012年参合农民57.7万人,筹资标准由250元提高至300元。新农合一、二、三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65%、55%;最高限额由10万元提高到12万元;0至14周岁参合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急性白血病及参合农民的血友病等特殊疾病由3种增加到9种,患者住院报销比例由70%提高到75%;恶性肿瘤、尿毒症透析治疗、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等10种重大疾病患者,实行门诊报销;在卫生院和一体化卫生室实行一般诊疗费;住院统筹基金支付方式,实行单病种控费制度和总额预付制度。采取日常督查和定期审查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查处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检查和套取基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控制,完 善统计信息报告和基金运行分析预警制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2012年1至5月共为26.1万人次支付新农合基金7069.6万元。政策范围内门诊补偿比35%、住院补偿比70.2%,参合农民受益率98.3%。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规范实施。2010年3月份起,全市14处卫生院严格按照规定的数量和品种足额配备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截止目前,14处卫生院基本药物销售额为5211.54万元,较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前,药品价格降低36%,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分别增长17%和13%。2011年6月开始通过省网集中采购,截至2012年4月底,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发出订单总金额937.62万,发货总金额935.95万,到货总金额934.89万,总到货率99.71%。
为确保药品配送及时到位,保障基本药物的质量与供应,我市在青岛地区率先探索实施药房分离、药库共管新模式。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机构药房分离工作实施方案》,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三家省网中标配送企业,划分片区对基层药房配送药品,建立起“可选择、有竞争、能退出”的药品供应网络机制,药库药房的所有权归医院,并派驻具有相应资质的院方工作人员实时监督。将医院药库药品的管理与经营及药房药品的调剂和配送,全部交由配送公司负责。医院信息化平台与配送企业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医院通过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药品,药品配 送企业根据采购计划配送药品,医院通过扫描当批药品单据条码批量入库。从入库到销售再到报销,都被置于信息系统的监管之下。药品电子管理系统设定最大、最小和危急库存值及有效期警戒线,确保及时补充更新药品。药款结算采用第三方支付方式,由市基药采购管理中心经专户每月定期上缴至省药品招标采购中心。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药品生产、销售、配送、使用各环节的可追溯性管理,有效节省了医院的人力和流动资金,确保了群众用药的安全性。药房分离工作2011年5月份开始在我市铺集、营海、洋河、胶莱等卫生院试点,目前已在全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开。《大众日报》、《山东新闻网》等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根据省、青岛市统一部署,我市自2011年8月份正式启动综合改革,9月底全面完成。一是组织核编定岗工作。按服务人口1.4‰的比例,14个卫生院共核定人员编制数892个。其中核定专业技术岗位810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岗位729个,全科医生岗位162个,公共卫生岗位162个,中医药岗位81个。另对4处新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56个,人员已经开始考录。二是全面实施竞聘上岗。2011年7月份,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全部院长、副院长进行了重新聘任,优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班子结构;8月份,组 织对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共有817名工作人员重新竞聘上岗,与院方签订了聘用合同。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根据省和青岛市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制定出台了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具体实施细则,在考核导向上体现公益性,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在考核内容上突出工作效率,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在考核方式上突出群众参与,将行政部门考核与群众满意度调查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四是建立长效补偿机制。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缺口补助”的原则核定政府补助经费,同时确保各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初步建立了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性的新体制机制,人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2)全面实施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投资400余万元,开发了集基本药物、医疗服务、远程会诊、健康档案和新农合管理等信息为一体的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软件,为村卫生室配置电脑和打印机,开通专用通信线路,做到院室联网、药品统供、即时监管、信息共享。借此为平台,以统一设置、统一人员、统一业务、统一药械、统一财务和统一绩效考核(“六统一”)为基本内容,对630个村卫生室实施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卫生行政部门既可实现对基层门诊工作量、新 农合报销额、基本药物使用量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情况的实时统计,又可对各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处方内容、药品库存、采购价格、销售价格等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还可对配送企业的药品配送行为进行实时监控。铺集、里岔、洋河等卫生院还实现了与北京、青岛等城 市大医院的数字化远程会诊,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知名专家的医疗保健服务。
(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10年,投资380万元建设2850平方米的市心理康复医院残疾人托养中心;争取中央资金234万元对胶东、胶莱和马店3处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完成了47处空白村卫生室建设任务。2011年我市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列入政府实事之一,投资2800万元,新建阜安、中云、三里河、云溪4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底全部建设完成;合理调整村卫生室布局设置,采取镇(街道)、村(居)和卫生院等多种投资方式,对辖区内村卫生室进行建设改造,完成村卫生室房屋集体或国有产权转换243个,新建空白村卫生室43个。
4、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有序开展。着力开展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为主的10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以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为主的6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项目工作列入市政府实事,充分发挥财政、教育、药监、残联、水利、农业、计生和各镇、街道办事处的作用,调动各部门参与公共卫生项目的积极性。利用疾控、精神、妇幼等专业公 共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成立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科学指导基层工作,发挥卫生院、防保所的枢纽作用,提高村卫生室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从完善实施方案、提高项目质量入手,采取“每月一质控、每季一考评”的办法,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的考核力度,努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定期召开调度会议,通报进度,针对影响项目进度的客观原因,专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推动项目顺利开展,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完成。采取全方位、立体化的宣教措施,激发群众参与公共卫生项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2万份,建档率达到86%;开展9000余次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达100%,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以上;传染病疫情报告和报告及时率均为100%;为2.4万0-6岁儿童和1.4万孕产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为7.2万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为9.5万高血压患者和2.6万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和随访服务;纳入健康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3800余人;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达69%。乙肝疫苗查漏补种54296人份;完成农村乳腺癌检查33580人、宫颈癌检查33219人;农村妇女补服叶酸完成率位于青岛市五市的前列;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及时给予 7 补助,补助率达100%;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302例;1600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顺利完成,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有力,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调度全市医改工作,医改领导小组领导深入到相关部门督导工作进展情况。各相关部门、单位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全力配合,做好各项工作。各单位、部门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等困难,与相关责任部门层层签订了医改责任状,把每一个具体项目责任落实到科室、个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财政支持,保障到位。我市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至2011年,累计投入达3.145亿元,其中卫生院、防保所经费7884万元,新农合资金补助12283万元,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1029万元,公共卫生项目补助1500万元,卫生事业发展基金400万元,医疗救助150万元,居民医保资金补助1348万元,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保证了医改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
(三)部门参与,上下联动。医改工作不单单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工作。围绕医改工作,全市上下联动、多部门协调合作,确保医改工作取得实效。财政部门加强经费监管,努力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确保专款专用,使专项资金足额、及时、安全、有效地服务于城乡居民。定期召开工作调 8 度会,部署工作进度,全市上下一盘棋,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医改工作不断深入。
(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通过树立铺集镇中心卫生院为全市医改工作“排头兵”这一典型,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各项医改工作。多次在该院召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及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现场会,学习该院医改工作中好的思路、举措和成效,为全市卫生系统医改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大宣传,舆论引导。我市注重舆论引导,加大医改宣传力度,既重视对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和乡村医生的宣传,又重视农村社区居民群众的宣传;既注重宣传形式和方法,又注重宣传内容和效果;既有针对全市层面的政策性宣传,又有专门针对医务工作人员的项目培训;既有电视台、报刊和网络媒体的宣传,也有宣传栏、电子屏、导医台的宣传。通过多层次、多样化、多角度的广泛宣传,取得了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和医务人员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
(六)适时调度,严格督导。为保证医改各项任务的落实到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周通报、周调度”、“每月一质控、每季一考评”制度,及时通报各单位的项目进度和质量,查找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对其他医改工作,实行“适时督导、环节质控”制度,不定时间、不定单位、不定内容(“三不 定”)地对项目进展和质量进行督导检查,以调度促进度、用整改保质量,确保项目按时顺利完成。
(七)深化改革,创新举措。一是强化健康意识,推行自助式健康查体。在基层卫生院建设“自助式健康检测室”,居民可根据自身检查需求自助查体,检测结果可自动存储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此服务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60岁以上老年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引导居民关注自身健康,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二是依托社区优势,拓展签约式服务。自2010年底开始,我市在部分卫生院探索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通过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逐步提高群众保健意识及健康水平。三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拓宽医患沟通渠道。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设立网站、发帖跟帖、开通博客、微博、公开电子信箱和QQ号码等多种形式,听民声、体民情、解民忧,及时把握网上舆情,发布医改动态,宣传卫生知识,努力打造与职工、社会和患者三方交流的有效平台,开创医患沟通新局面。截至目前,已回复群众各类网上咨询、建议、意见近万条次。
三、下步工作打算
根据医改工作的精神要求,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医改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医改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开展基金支付方式改革,推行总额预付、单病种付费和按人次付费制度。要加强对资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有效使用。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和准入、退出机制。确保政策范围内门诊补偿比达到35%、住院补偿比达到75%;参合农民受益率达到85%,当年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之内,累计结余率控制在25%之内。
二是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一步完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机制,健全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的分析评估和监督机制。在各镇(处)卫生院全面推行“药房分离”工作并进一步加强监管。自4月1日起,我市在部分村卫生室开始试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6月底我市630个规划内村卫生室将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按每名乡医每年7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根据各村卫生室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经绩效考核后发放。
三是继续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人民医院迁建任务,力争在2012年年内开工建设门诊医技楼、病房楼8.5万平方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进一步健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配齐仪器设备装备,配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首诊引导机制,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落实新农合门诊统筹结报政策。加强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对营海、李哥庄、里岔、胶北卫生院进行迁建或扩建。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资金保障等方面适度倾斜,增强中心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整合以基本药物制度、居民健康档案、公共卫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与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胶州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组织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完善多渠道补偿等体制机制。巩固镇村一体化管理成果,完善村卫生室市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补偿机制。
四是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以提高项目服务质量和重点服务人群的规范化管理率为切入点,开展“居民健康档案质量提升年”活动,继续做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努力形成项目推进的整体合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防控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媒体、宣传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和认可度;加强项目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按季度兑现项目绩效考核资金,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我们将在上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集全市之力将医改工作落到实处,办好这项民心、民生工程,让群众得实惠,努力开创我市医改工作的新局面,真正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
第四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指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在2009-2011年需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五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档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中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会议指出,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发布以来,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逐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亿,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三是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预防接种、健康档案等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体制机制创新稳步展开。
会议指出,当前医改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改革持续推向深入。“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全科医生。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会议要求在重点突破以上三项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政策,积累改革经验。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会议要求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私人诊所。进一步落实政策,改善执业环境,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