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兴建苗木培育日光温室大棚示范基地项目的申请
****兴原种植专业综合合作社关于兴建
苗木培育日光温室大棚示范基地项目的申请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苗木培育日光温室大棚示范基地
2、项目性质:
新建
3、项目建设期限:
1年(2013.32013.3)
4、概算投资:
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
5、项目实施地点:
**市**区温泉乡米堡村北坳组
6、项目实施单位:
****兴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7、项目负责人:
徐志礼
8、项目建设目标:
第一期工程新建苗木培育日光温室大棚4座,为社员提供优质黄芪、黄芩等中药幼苗;第二期工程再新建苗木培育日光温室大棚6座,保证本社2000亩中药材基地的幼苗供给,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区乃至**市的中药材种植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二、中药材试种植基本情况
1、种植情况:
2012年我们已组织成员种植黄芪、黄芩等中草药350余亩,预计销售收入200余万元。按照本社中药材长远发展规划,2013年计划种植中药材1000亩,通过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打造集中药材种植、收购、经营为产业链的全新中药经营模式,实现中药产业的规范化、集约化。
2、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增加了农户的收入。种植中药材每亩平均收入达4000元,种植一般农作物收入不足2000元,每亩新增收入2000元以上,概算2012年种植户新增收入150多万元以上,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经济效益相当显著。二是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三是促进地区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户在自愿基础上,按照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求,在土地种植无风险且产出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之下自发将零碎的土地交由基地租种,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从而也促进了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四是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在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对所种植土地的路、渠等水利设施建设进行了完善,同时,在促进退耕还林、林业产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减少如出现的留守儿童等问题。六是种植所产生出的效应将会向周围村镇以及全去及各县辐射。
3、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符合国家开发战略,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项目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药材人工栽培为建设内容,采用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或租用协议,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并与农户签定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使农户利益受原料市场影响降至最低,是对合作社建基地、基地连农户运行机制的深化,项目建设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使约500户农民直接受益。同时,项目建成后,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和示范带动性。项目建设可切实调整农村种植和生产结构及农村经济结构,使脱贫致富落到实处。同时项目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备,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可行。
4、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由于我区春季风沙大、降雨偏少,中药材常规种植出苗率低,加上我区春季回暖较迟,当年种植的中药材由于生长期不够,当年无法采收,致使中药种植效益低下,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我们多次赴山东、**、西安杨凌等地考察、论证,改变常规播种种植,采取先育苗,后移栽的种植方法,彻底解决了我区中草药种植出苗率低的问题,但由于我区现有的温室大棚科技含量低,面积小,无法进行大规模育苗,种苗培育就成为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和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结合我区暖棚的结构和使用情况,拟筹建高标准、智能化中药材苗木培植日光温室,为中药材种植育苗。日光温室大棚采用全钢管骨架,坚固耐用,抗风抗雪能力强,使用寿命较长.种植面积开阔,采光效果好,便于机械化运作。根据本地区冬季温差大,温度低的实际情况,采用大棚专用锅炉给温室供暖,可以保证温室最低温度达20度以上,完全满足中药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需求。大棚加温等操作全部采用全自动控制,利于管理。大棚设施齐全,科技含量高,且可依据地形建成连栋或独栋。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中草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医疗药品现代中成药制药原料,自古以来在人类救死扶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生活及医疗中,中医医疗仍然具有西医药不可替代的一面,特别是针对疑难杂症、传染性病毒疫病有独特、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医疗效应是西医药无法可比的。中药材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医药,特别是植物药、天然药等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的中草药材主要来源于天然野生自然资源,很多宝贵的药种由于人口不断增长、生态受到破坏,加之多年来不断的采挖,使野生中草药材不断减少,有的面临濒危处境,市场资源药品供应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实施中药材产业发展生产基地建设,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第二篇:特种苗木培育基地建设( 项目可行性报告)
特种苗木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特种苗木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特种苗木培育基地建设是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和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会拉动大规模的园林绿化建设,从而促进园林绿化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须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米以上。也就是说在2003-201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还要增加2万多公顷。但目前很多的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还没有达到该标准,需要大量苗木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拉动苗木产业迅速发展。如郑州市区2006年新增城市人口12.2万人,城镇化率达60.2%,郑州市郑东新区远景规划范围15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3平方公里),每年都需要大量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
二、特种苗木培育基地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需要陕西省是近年来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近几年来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速度定为10%左右,我省经济仍将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园林绿化苗木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开始进入富裕阶段,园林绿化苗木花卉消费将由礼品消费、集团消费转向日常消费,将大大促进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消费。同时居民家庭绿化、私人庭院造园也将快速启动,园林绿化苗木市场空间将迅速扩大。全省很多市、县都在积极争创生态城市、环保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这将大大拉园林绿化苗木需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如交通建设)拉动配套园林绿化和环境建项目发展。绿色通道和城市森林建设已成绿化种苗市场需求的又一新的增长点。同时,房地产业兴起也促进了园林绿化苗木的迅速扩张,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房地产开发商认为房地产环境好坏是房地产项目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住宅区园林景观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高度重视,房地产项目园林建设市场迅速扩展建设园林式城市、花园式小区的企事业单位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因此,以大苗为主体的中高档花木品种,名贵特色树种都十分俏销。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是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的又一潜在市场。当前苗木产业的发展外部条件依然优越,市场空前繁荣,潜力巨大。即便是在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以后的十年内,由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拉动和城市化不断进行的拉动,苗木产业也将还是朝阳产业。但目前苗木面积扩大迅速,一些品种出现结构性过剩,不能盲目发展。我国从事绿化苗木种植的主体多是农户和苗圃,较为分散,受土地规模、资金实力与技术储备的约束,采取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经营方式少,品种结构调整带有一定盲目性和趋同性,容易一哄而起造成部分产品在一定区域内结构性过剩,一些传统品种,如北方的杨树、柳树已开始滞销,但“新、特、奇、优”品种供不应求;中、大规格苗木紧缺,小苗相对过剩。过度分散的经营模式,也限制了“新、特、奇、优”苗木品种的开发和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导入。项目提要 3.1 项目名称:特种苗木培育基地建设项目 3.2 项目建设单位:陕西沃森景观有限公司 3.3 项目建设地点: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办富店村3.4 项目法人:李琳3.5 项目主管单位:西安市长安区农牧局3.6 项目性质:农业3.7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基地建设总面积999000平方米,共分为三个区,根据基地自然地形、功能区划、苗木的生产工艺以及外部的衔接等要求,因地制宜将苗圃地区划出,特种植物培育区(即一区),植物病虫害研究与防治试验区(二区),特种植物观光展示区(三区)。其中:特种植物培育区面积36630 m2,占苗圃总面积的的36.7 %;植物病虫害研究与防治试验区面积19980 m2,占苗圃总面积的20 %;特种植物观光展示区41293 m2,占苗圃地面积的4 1.3 %;辅助设施1998 m2,占苗圃总面积的2 %。max.book118.com 项目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限为3 年(20 11 年~20 13 年)。max.book118.com 项目建设进度本项目分3 年完成,其中:20 11 年完成项目的施工方案设计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搜集适合西北地区生长的特种植物资源并进行保存。201 2 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始投入生产。201 3 年完成大量特种植物的培育工作,完成特种植物展示区的建设。max.book118.com 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建成后,该基地能够向全市提供足够优质的特种植物,同时可向省内其他地区供给部分特种植物。项目建成后,可以加快实现全市城市绿化植物优化与改良、形成产业化,从而促进长安区农业产业调整形成规模发展,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max.book118.com 项目总投资及投资来源项目总投资为249.75 万元,其中申请上级拔款资金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1 %;自筹资金69.898万元,占总投资的79.9 %。max.book118.com 项目效益据测算,项目建成后草本花卉区年可生产花木119.32万株,木本花卉区年可生产观赏乔木1.98万株。年均产值为4 18.15万元。max.book118.com 项目编制单位:贵州省**县国营林场1.2 项目编制依据max.book118.com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储备指南》的通知(计建函[2009]15号);max.book118.com 省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通知》(黔府发〔2001〕43号);max.book118.com 贵州省林业“十一五”规划;max.book118.com 黔南州林业局黔南林发〔2008〕53号“黔南州林业局关于申报2009年国家补助投资项目的紧急通知”;max.book118.com **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实施方案》(长政字[2007]31号);max.book118.com 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max.book118.com《主要造林阔叶树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14073―1993;max.book118.com《贵州省建筑工程综合预算定额》(98定额);max.book118.com《贵州省安装工程常用定额项目及基价》;max.book118.com 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2006试行);max.book118.com《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max.book118.com《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1部分:鲜切花》GB/T 18247.1-2000;max.book118.com《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2部分:盆花》GB/T 18247.2-2000;max.book118.com《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3部分:盆栽观叶植物》GB/T 18247.3-2000;max.book118.com《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4部分:花卉种子》GB/T 18247.4-2000;max.book118.com《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5部分:花卉种苗》GB/T 18247.5-2000; max.book118.com《育苗技术规程》GB6001-85;
第三篇:绿化苗木基地项目建议书
“云谷田园”— “月季•奇石•盆景”
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建议书
贵州云谷花舟园艺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一日
一、总论
1、项目名称:“云谷田园”—“月季•奇石•盆景”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
2、项目主管单位:凯里市舟溪镇人民政府
3、项目实施单位:贵州云谷花舟园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正报批)法人代表:李勇
4、项目性质:新建
5、建设地点:凯里市舟溪镇大中村
6、生产规模:建设用地200亩,每年培育6万株大花、丰花、藤本月季;1万株树桩月季、500株古桩月季;造型黑松300株、奇石盆景300盆
7、建设内容:土地整理,月季园120亩,黑松园50亩,水景园10亩,奇石园2亩,生态农业体验园20亩,产品展示厅2000平方米,水、电、观光园路基础设施等约8亩。
8、建设年限:建设期为一年。
9、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1)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
(2)资金筹措:实施单位自筹资金1500万元。
10、结论与建议:项目投资中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显著,年利润率为65%。实施单位有较强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此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周边农户增加 1
经济收入,能促使我镇旅游观光业和现代花卉种植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市场调查分析与需求预测
1、本项目符合国家及凯里市的有关农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建设对发展舟溪镇特色产业,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劳动就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市场前景好、规模适度,技术成熟,符合环保要求。月季属于蔷薇科蔷薇属植物,是世界最主要的切花和盆花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世界著名花卉,素有“花中皇后”之称,深受人们喜爱。作为花木界的朝阳产业之一,月季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月季除了绿化和观赏以外,还有着巨大的附加经济价值(如:月季油、月季酒、月季菜系等)。如今月季生产,销售已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3、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项目示范性强,周期短,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项目建成后,可带动项目区农民种植花卉苗木增收致富,对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就业、改善当地农民生活环境质量、解决市区居民休闲娱乐具有重要意义。
4、舟溪自然资源优越,光照良好,土层深厚肥沃,是栽植月季的理想场所,业主单位具有成熟的产品销售渠道、有较强的后续资金投入能力,地方政府也积极支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项目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本项目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租用农户土地的同时,采取聘用当地村民进园务工和回收农民种植的成品月季方式使其得到稳定的收入来源。
项目区涉及舟溪镇大中村受益农民近1000人,人均纯收入4000元,比原有收入高出1000元以上,因此,项目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四、就业带动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业主公司的花卉苗木观光基地可以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固定就业机会30个。通过产业化的运作,还可以促进运输、商业、包装、农家乐、园林工程施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就业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对园区产业空虚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生态效益显著
本项目建设目的旨在发展精品观赏花卉种植和奇石盆景制作,项目本身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同时还将有效带动周边村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村寨的周边环境美化。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产品,能够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城市绿化和提升地区生态环境品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带动和推广凯里“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花卉苗木种植也具有重要意义。
六、项目建设方案
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以保护现有土地资源为前提,以月季花卉景观造型为基础,以产品销售和居民休闲旅游为主导,以普及生态科学知识为主题,把园区建设成(基地+农户)集产、供、销、游、学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实体。实现公司和农户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的双赢局面。
2、建设期为一年,2014年为建设期,2015年开始为投产期。
3、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规模及构成:项目建设总面积200亩,其中核心区100亩,核心区拟建大花系月季园10亩,丰花系月季园10亩,藤本系月季园10亩,地被系月季园5亩,微型系月季园5亩,树桩月季园40亩,水景园10亩,古桩月季盆
景园4亩,黑松园3亩,产品陈列厅2000平方米,其他花卉种植区1.5亩。
月季精品示范园计划年生产出售商品月季3万株,商品树月季5000株;培育古桩月季500株,造型黑松300株和奇石盆景300盆,吸引旅游观光顾客10万人次。预计年产值达2000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①种苗繁育与管护设备:育苗大棚5座(6*30m);500m2的简易房为管护站,作为工作人员的临时住所和其它物资的存放地方。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项目实施单位现有的档案信息为基础,结合项目建设,购置两套计算机系统,建立一套生产管理监控系统,为项目组织实施提供全方位服务。③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通讯、安全监控、观光园路、园林机械、水利灌溉等,根据现实需要适当配置。
(3)项目技术措施:基地选择在凯里市大中村荷花池周边,总面积200亩左右,项目建设所需的用地要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营养元素平衡,排水良好。公司已从中国著名的月季繁殖基地引进了优质种苗20000余株,现长势良好。
七、项目组织机构
1、经营管理形式:本项目由舟溪镇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指挥、调控,贵州云谷花舟园艺有限公司(正报批)负责实施建设。项目建成后,由贵州云谷花舟园艺有限公司(正报批)负责经营管理。
2、机构设置:本项目建成后,下设办公室、财务部、销售部、采购部、生产技术部等部门运作。
3、人员设置:本项目建成后,设总经理1名,负责全面经营管理工作,副经理2名,协助工作。下属各部门设主任各1名,员工若干名。
八、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概算:项目总投资包括项目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总计1500万元,其
中项目建设资金100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详见附表1)。
2、资金筹措:项目实施单位自筹投入资本金1000万元。
3、资金使用:计划项目建设投资1000万元,一年建成。流动资金500万元,投产后半年开始使用。
附表1:项目投资概算表
序号名称概算金额(万元)
一、场地费20
二、基础设施建设220
三、生产设施100
四、信息、技术、培训40
五、种苗购置和育苗设施建设400
六、不可预见费20
七、生产流动资金500
合计:1500
附表2:项目投产后年总成本及收益估算表
项目金额(万元)备注年总成本
原料成本300
劳务费100
工资及福利40
摊销费30
备注
其他费用10
小计480 年总收入2000
年利润1300
利润率65%
第四篇:珍稀树种培育基地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珍稀树种培育基地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XX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林地广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XX树木种类繁多,拥有木本植物1943种,其中用材树种约400多种,是许多珍稀树种的适生区。在历史上,分布生长在我省的珍稀树种如楠木、红豆杉等,以优良的材质、华丽的纹理而著称于世,成为重点保护珍稀树种。长期以来,由于珍稀树种造林难度大,周期长,导致我省珍稀树种资源越来越少,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珍稀树种用材日益增长的需要。
根据国家林业局启动珍稀树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精神,我省高度重视,及时下文各地做好项目的申报储备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项目库,收集项目20多个。项目重点选择本省乡土树种中稀有的、群众有栽培经验、种苗培育已经突破的树种,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林业局的规范文本,指导县林业局做好示范项目的规划落实。调查规划工作以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为依托,做好建设地点、内容的落实,以及规划申报材料编制。
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2005年国家林业局下达我省周宁县2000亩柳杉基地建设任务,2006年继续下达2000亩。总计下达任务4000亩。
2005年我省周宁县完成柳杉基地造林任务3200亩,由于天气恶劣、受强台风影响破坏等原因,合格面积仅为800亩,不合格面积2400亩成活率在50%至65%之间。2006年周宁县对不合格面积2400亩进行全面补植,同时,根据任务安排,新造建柏珍稀树种800亩。至2006年,周宁县已完成珍稀树种建柏、柳杉4000亩造林任务,全面完成下达任务。
二、资金落实情况
1.2005年国家下达2000亩珍稀树种造林资金6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0万元已经到位。2006年国家资金60万元目前已到位,但地方配套资金30万元,地方林业部门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难以落实。
2.资金使用情况:周宁县从2005年春开始,按照作业设计的要求,严格控制资金使用,合理安排,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由于项目实施早,资金下达慢,为了确保项目实施顺利进行,多方筹集,举债投资。目前,周宁县已经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苗木费25万元,占16%;整地挖穴栽培工本费50万元,占33%;当年抚育费36万元,占24%;施肥39万元,占26%。
三、主要措施及建设成效
(一)主要措施
1.加强项目组织领导。实施珍稀树种基地建设是林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我省项目示范县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项目示范县林业局都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县林业局局长任项目组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具体抓项目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实施地点属地的林业站承担项目的具体实施。县林业局成立由营林股、资源管理站、产业科技股、规划队等组成的项目协调组,按项目实施内容和设计方案明确具体负责人,职责到人。并实行专业队施工,技术人员负责把关验收。
2.认真组织做好作业设计。按照国家林业局的统一布署和有关技术规程的规定,县林业局及时组织人员,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认真编制项目示范县珍稀树种培育基地示范项目作业设计,对树种、造林密度、挖穴、栽植、施肥等进行详细的具体的规划设计。有力的保证了造林施工质量。
3.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为提高全社会对珍稀树种基地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项目示范县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一是利用报刊、有线电视、各种会议等宣传媒体,宣传党和政府发展林业的新方针、新政策;宣传营造珍稀树种的经济价值和木雕、古典家具产业发展的潜力,激发广大群众的栽培热情。二是县领导带头发动乡镇干部普遍栽植珍稀树种,进一步增加了群众营造珍稀树种的氛围。三是印发珍稀树种栽培宣传资料,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珍稀树种基地建设的认识。
4.落实业主,实行多种模式。一是积极鼓励加工企业创办基地,实行规模经营。二是林业干部和乡村干部带头营造珍稀树种,起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建立示范片。选择交通方便,地形开阔,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地,建立示范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广泛发动群众在现有低产低效果园和“四旁”栽植珍稀树种。
5.科研攻关,科技支撑发展。与林业科研院校进行技术合作、聘请林业科学研究人员,研究攻关珍稀树种的种苗繁育、引种栽培等技术问题,保证基地建设更加科学化。
6.优质服务,确保建设成效。项目示范县积极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研究珍稀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栽培技术,更好地指导基地建设。一是帮助经营者选好造林地,解决低产低效林改造等问题。二是切实帮助解决造林苗木调剂问题。三是进行造林技术指导,对造林施工各个环节全面进行认真指导,以确保造林质量。项目实施以来,由于造林、种苗调剂等环节服务到位,营林抚育管护技术指导措施得当,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使去年的造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二)建设成效
1.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珍稀树种项目建设,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务收入,培植地方税源,繁荣林产品市场,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种需求;有利于美化森林景观,维护森林生态功能的稳定;大大的改善了林种、树种、材种结构。该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柳杉、建柏是南亚热带珍稀树种,具有速生、适应性强、病虫害少、易繁殖、材质好等特点,天然林资源濒临灭绝,只有零星分布,极具开发价值。通过基地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加快珍稀树种栽培,并为其提供足够的种子资源。对农村奔小康起到很积极的推动作用。
2.辐射带动作用显著。近年来,我厅提出大种名贵树种的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制定扶持政策,推进非规划林地造林,每亩补助苗木经费40~60元。2006年全省完成非规划林地造林任务1300多万株,其中樟树、楠木、红豆杉、降香黄檀等珍稀树种约占1/3。我省仙游县营造降香黄檀基地3520亩,2007年已被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为珍稀树种示范项目,下达任务3333亩。通过实施珍稀树种示范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珍稀树种的大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由于珍稀树种栽培生长周期长、成本投入高、技术管理难度大、经济收效慢等原因,人们对发展珍稀树种基地建设的认识并不是很到位。
2.对于珍稀树种栽培、造林模式采取纯林还是混交林好等不确定因素,我们对珍稀树种的造林模式、种苗繁育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对策建议
1.加大对珍稀树种培育示范基地建设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技术扶持,促进示范基地建设顺利迅速发展。
2.加大对珍稀树种培育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攻关,加大造林技术指导力度,确立合适的造林模式,及时落实抚育管护措施,确保造林成效。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林农掌握培
第五篇: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汇报
汇 报 材 料
××县农牧局
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项目承担单位××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根据项目批复,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资金管理和工程监督,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现将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县辖2乡5镇,71个行政村,2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总户数3.87万户,农业人口15.1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降水量少,而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蒸发量高达1801毫米,为年降水量的6.8倍,是传统旱作农业县。早在200多年前,就发明了旱作砂田抗旱技术,它具有蓄水保墒、减少蒸发,提高地温,保肥压碱等功效,且一次性投入使用15—20年,是甘肃砂田旱作种植的发源地。截至目前,全县22万亩旱土地中,砂田面积11万亩。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旱作农业效益低下,旱地播种面积逐年减少,通过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实施,将地膜覆盖、集雨补灌和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等现代农艺节水措施与传统的砂田种植相结合,采取旱砂田地膜覆盖种植西甜瓜套种花生,旱土地推广全膜双垄覆盖沟播玉米,使旱作区种植春小麦为主的种植模式向以种植西瓜、甜瓜、马铃薯、玉米为主的高产高效模
式转变,通过作物种类品种的合理搭配,尽量调整作物水分临界期出现在雨季,同样能达到避旱、保产、高效的目的。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充分挖掘传统旱作农艺及工程措施潜力,综合运用现代旱作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以优化资源配臵为核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通过土壤化验室维修改造、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及田间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利用我县砂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采取铺压砂田和老砂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推广“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栽培、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旱作红砂马铃薯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旱作砂田轮作倒茬、机械耕作保墒等技术,使传统抗旱措施和现代旱作科技成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旱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从而增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二、项目来源及目标任务
××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是根据甘肃省发改委的可行性批复和甘肃省农牧厅的实施方案批复,由××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实施的。项目期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项目实施建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2万亩,旱砂西甜瓜面积达到4.8万亩,旱砂马铃薯面积1.5万亩。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1万亩(黑石乡7000亩、水阜
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0.9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开展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农民0.5万人次。铺压砂田1000亩。在示范基地内完成田间道路建设12.8km,改造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日光温室20座,土地平整0.2万亩,深松改土0.8万亩,引进及推广新品种0.4万亩。维修改造土壤化验室320㎡,新建旱情墒情监测站24㎡,购臵相关仪器设备100台(件),旱作农业机械247台(件)。
三、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完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1.4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中心乡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2.6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达到4800万元,实现年增值1600多万元,带动全县旱作砂田播种面积由3.2万亩(2009年)增加到5.8万亩,旱土地播种由2.1万亩(2009年)增加到3.7万亩。
1、土壤化验室改造
投资19.6万元对县农技中心现有化验室的清洗室、浸提室、分析室、剂量室、蒸馏室、烘烤室、速测室、原子吸收室、光度室、玻璃仪器室、土样室、药剂室等全部进行了墙体粉刷、门窗更换、化验平台、污水处理等维修改造,完成改造面积320 m。改造一新的农技中心化验室已投入使用,完全能够满足肥料、土壤和植株样的化验要求。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
在九合镇头沟村,新建砖混结构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用房 24㎡,占地2亩,总投资3.9513万元。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竣工,采购高智能土壤墒情多参数测试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气象站、水分快速测定仪、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仪器设备9台(套)。
3、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改造
在西电园区改造日光温室20座,共计投资47.8481万元。每座温室配套20m水池1座、长60m集雨槽、微灌施肥系统,已投入使用。平均每座温室可产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3700公斤增加到了5800公斤,平均每座温室产值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1.3万元增加到2.4万元,总增产值22万元。
4、铺压砂田
在九合镇三坪村、头沟村、朱家井村完成新铺砂田1040亩,开挖砂源点3个,方便了群众取砂压砂。
5、旱作技术核心示范区建设
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通过两年的测产,示范区旱砂西瓜平均亩产达到2830公斤,增产730公斤,增效876元。
6、农田平整
在九合镇2个行政村维修整理0.2万亩,平整采用机械进行运土平整,用水平仪测量,使耕地土地平整度在1/600以内。
7、机耕道维修
建设农田道路12.8km,其中:九合镇三坪村3.4 km,头沟村2.4 km,水阜乡彬草村3.2 km,黑石乡白崖村3.8 km。该路采取对自然地基整平、夯实,做5.0m宽路基,使地基土干容重达到1.7kn/m以上,路面宽4.0m,路面铺设10cm厚砂石。田间机耕道的维修,改善了田间道路,使项目区因道路不畅弃耕土地得到了复耕。
8、深松耕
利用深耕犁和深松机,对基地0.8万亩耕地土壤进行40-50cm的深翻,在夏季闲茬时期,深翻土壤,活化和加厚耕作层,同时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也可在冬季严寒,深翻土壤,冻死病虫卵。
9、生物配肥
针对项目区农田有机肥投入少,且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的
3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疏松和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一是发展绿肥,逐步推行粮—肥型种植模式,稳步提高绿肥种植面积。二是发展畜牧业,通过养畜来积肥,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现有人畜粪便,使之全部归田。三是抓好各类作物的秸秆还田技术,禁止焚烧秸秆,积极推广秸秆切碎和堆腐还田技术及沼渣利用。四是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的杂草等,积好焦泥灰等农家土杂肥。每年亩施优质有机肥不少于2000kg。
10、测土配方施肥
在项目区3个乡镇完成采集土样500个,通过化验测试,示范推广配方肥面积5.6万亩。
11、试验示范研究
在黑石川乡白崖村开展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品种、密度、播期、不同覆膜方式、不同栽培模式、除草地膜的试验示范5项(次)。布设品种试验1亩,不同播期试验2亩,顶凌覆膜与秋覆膜对比试验示范2亩;在九合镇开展旱砂西瓜农用注水机试验3亩,新品种试验2亩;购买生物有机肥150吨,示范1000亩,编写发放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规程、旱砂地膜西瓜栽培技术规程,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奠定基础。详见技术总结。
12、新品种展示
引进示范玉米、花生抗旱新品种3个,8400公斤(其中:玉米3900公斤,花生4500公斤)。在白崖、彬草、头沟、三坪、朱家井等5村设立新品种展示田8800亩。
13、旱作农业新技术培训与推广
购臵培训设备87台(套),在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分别举办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深松耕技术”、“农用注水机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40期,印发技术资料3500份(册),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完成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2.6万亩,占计划2万亩的130%。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等作物1.4万亩。
14、旱作农业机械集成示范
根据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技术示范推广的需要,配套起垄机,旋耕机,农用注水机、卷帘机等机械247台(套)。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中,集成旱作农业机械示范展示,推广农用注水机注水、增施农肥调水、全膜覆盖保水、垄沟集雨增水的“四水”集成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旱作农业新技术运用水平。
四、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项目完成投资355.1662万元,土建及田间工程完成投资240.1101万元(乡镇筹资31.9107万元,农户自筹22万元);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项目下达后,县财政拨入中央资金300万元,专户利息收入1.257837万元。项目资金总支出301.2555万元。资金支出主要用于:
(一)土建及田间工程投资186.1994万元。其中:
1、土建工程23.5513万元
(1)土壤化验室改造工程:完成改造面积320㎡,投入资金19.6万元。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新建土壤旱情墒情监测站24㎡,总投资3.9513万元。
2、田间工程162.6481万元(1)铺压砂田50万元。(2)农田道路28.8万元。(3)平整土地15万元。(4)土壤改良21万元。
(5)日光温室改造47.8481万元。
(二)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其中:
1、农机具34.4435万元
2、监测设备9.327万元
3、培训设备8.9135万元。
4、日光温室节灌系统1.6646万元。
(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其中:
1、新品种引进9.25万元。
2、集成技术示范38.266万元。
(四)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其中:
1、农民培训6.059万元。
2、技术人员培训2.128万元。
(五)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其中:
1、项目评审费0.3万元。
2、可研报告编制费1.2万元。
3、管理费3.474万元。
4、其它费用0.0305万元。
五、项目管理情况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项目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管理,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牧、财政、建设等部门单位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协调和政策指导,负责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检查监督建设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参与项目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实施,加强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项目实施单位县农技中心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田间技术指导,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顺利进行。
2、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确保了项目有序实施。领导小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研究,编制完成了《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的目标任务、实施计划及工作重点,对各成员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切实把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严明纪律,专款专用,确保了项目按期实施。项目下达
后,县财政对项目的按期正常实施给予了大力支持,及时拨付了中央资金300万元,由于我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解决,我们动员项目区农户出资出劳,确保了项目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项目实施单位在资金管理上严格贯彻执行农业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规定要求,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保证专款专用,杜绝浪费,无违纪违规行为,确保了有限的资金产生最佳的综合效益。
4、严格程序、公开透明,确保了项目保质完成。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实行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的“四制”建设规范要求。项目的土建工程和重点仪器设备采购实行邀请招标,项目建设管理实行合同制,明确了职责、权利和义务,项目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5、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推广了旱作农业新技术,采取基地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不断探索和普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引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应用转化率。采取专家集中授课或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旱作农业技术培训,提高项目的运作管理水平及技术人员、农户的科技意识与技术水平。并加强省内农业、科研院所站等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对项目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和联合攻关。
六、项目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新增固定资产124.0834万元,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田间设施工程和配套的仪器、机械设备等。项目实施后,建立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建立核心示范区1000 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万亩。通过各项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区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比半膜玉米增产162公斤,旱砂西瓜由项目前的2100kg/亩增加到2830kg/亩,“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较不覆膜西瓜亩增收876元,年玉米增产194万公斤(2元/公斤),增产西瓜、花生1022万公斤(1.2元/公斤),项目区年总计增产1200万公斤,可直接增收益1600多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增加纯收入320元左右。
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不但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而且使他们的居住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得到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从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极大丰富了市场的需求,确保了当地的粮食安全。通过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民科技人才,使农民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认识,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土壤农化检测水平,能够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要求,极大推动了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和旱作农业科技服务功能,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建成了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通过土壤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化验室的改造和相关设备的配套等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
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覆盖保墒、机械化旱作节水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及使用,极大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带动全县的旱砂西瓜和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使项目区的旱作农业单位生产效益得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生态效益
通过铺压砂田、平田整地、垄沟种植、地膜(砂)覆盖及土壤改造培肥,大大地保蓄了土壤水分,为旱地作物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可减少水土流失。通过降低耕作强度、增加地表粗糙度及覆盖度等,可极大地减少地表风蚀量,既有利于旱作农业区生态恢复,又有利于保土保肥,更有利于缓解“沙尘暴”的发生,维护生态安全。
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作物产量和副产物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也将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为实现“饲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为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项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工作经费短缺。旱情墒情检测站虽已建成投入使用,但县乡财力匮乏,日常工作经费筹措较为困难,导致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工作力量薄弱。我单位现有技术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人员短缺,加上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对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给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工作任务艰巨。××县是黄土高原具有悠久历史的旱作农业区,年降雨量为260mm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801mm以上,为年降水量的6.8倍。常常发生冬旱连春旱的持久性干旱,有“十年九旱”之说。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工作量大,任务重。
4、监测体系不完善。由于受人员、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定局限,将给旱情墒情检测监测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请上级主管部门每年解决一定的防治及正常运转经费。
5、农民科技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收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积极努力,争取创造一切条件加以解决,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途径,加大技术干部的培训力度,尽快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对项目区农民技术员、种植户进行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
2、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检测机构,加大旱情墒情监测力度,充分发挥监测站作用,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
3、进一步抓好示范区建设。继续以九合镇、黑石川乡、水阜乡为中心,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区,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示范区扎实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通过示范,总结出一套更加有效地防治措施,带动全县旱作农业工作再上一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