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建消防队(站)全面建设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新建消防队(站)全面建设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摘 要: 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日益重视,消防队(站)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确把握加强新建中队全面建设的重大意义,改进指导新建队全面建设的秩序,坚持新建队全面建设的标准,对于推动新建消防队(站)健康发展和稳步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消防;新建中队;全面建设
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日益重视,消防队站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的消防队(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驻兵,仅南宁支队自2007年8月至今先后建成11个消防站,另有一个指挥中心已经启动建设工作。如何加强新建中队全面建设,实现全市消防部队基层建设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呈现全面建设,整体提高、不断进步的良好局面,已经成为目前部队各级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总结本支队在新建队建设管理上的经验教训,笔者以为抓新建中队全面建设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清加强新建中队全面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
紧迫感和责任感
建设消防中队的目的无非是改变消防工作滞后的局面,保障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在这种现实背景下,迅速形成战斗力,尽快适应应急救援任务和保持部队内部的高度稳定,既是所有新建中队要回答的时代性课题,又是新中队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部队各级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清高标准抓好新建中队全面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必须充分认清大力加强全面建设,是确保新建中队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无论是省外的“上海车站中队”,还是市内的“高新中队”等荣誉中队,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始终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首先是因为这些中队长期以来有着全面建设水平很高的雄厚基础,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建中队,无论是思想政治建设还是军事、业务训练,无论是作风、纪律建设还是后勤保障方面,都毫无基础可言。这样的实际就决定新建中队,不能忽视全面打基础,急功近利抓“特色项目”,热衷于搞单项冒尖、“拳头产品”,而应该在不易显山露水,而且投入大、见效慢的作风养成、纪律建设、业务训练等基础性工作上下苦功、使实劲。各级领导一定要牢固树立“全盘抓、全面硬”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打造特色的关系,坚持在全面建设中形成特色,用特色促进全面建设。
1.2必须充分认清大力加强全面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完成各项应急救援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器材装备的更新、部队编成的优化、指挥艺术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消防中队作为相对独立的作战单位,随时可能直接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战斗集体,具有目标任务多样化和战斗常态化的特点。新建队完成组建即投入执勤,没有休整也没有缓冲。这就要求新建中队在抓消防部队根本职能教育,引导官兵牢固确立战斗队思想,自觉爱警精武,苦练业务本领;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官兵学习理论知识、熟悉装备器材,开展辖区“六熟悉”,促进新装备与人的最佳结合,尽快形成战斗力;通过组织实战演练、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从难从严摔打部队,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新建中队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能否争取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必须始终瞄准任务要求,切实打牢新建队建设的基础。
2.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指导,建立健全抓新建中队建设的正规秩序
机关指导基层工作的重心要有意识地向新建中队倾斜,各部门要根据职责不同,深入新建中队广泛调研,定期分析新建中队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症下药地提出整改意见,对于倾向性问题要紧抓不放,把本部门的业务骨干“沉”到基层去帮扶,对于好的经验要及时推广,形成“遍地开花、遍地结果”的良好局面,确保新建队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2.1 要牢固确立依法治警的观念。当前,机关工作指导的针对性还有待提高,有的处理问题往往只看哪个领导怎么说的,而很少去看条令条例、《纲要》是怎么规定的;有的有章不依,有规不循,一边要求上级给政策,一边又将上级的一些政策规定束之高阁;还有的凭经验、靠习惯带兵,搞长官意志,搞土政策。这些既是陈旧思想观念和不良习气,必须下大力加以克服。要强化各级领导的“法治”观念,筹划工作、部署任务、检查指导、考核评比都要坚持按章办事,绝不能离开《纲要》、条令条例等政策法规另搞一套。
2.2要强化效益的观念。应当看到,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顽症在基层单位还有一定的市场。有的新建中队急于出成绩,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有的新建队主官抓工作追求“轰动效应”,不考虑实际效果。这种行为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建中队无疑是“雪上加霜”。各级领导一定要牢固确立以战斗力为标准建设部队的观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凡是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事,就花气力、下功夫去做;凡是不利于战斗力提高的,就坚决摒弃和纠正,不断提高新建队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3要认真落实层次领导的原则。领导机关要依据《纲要》规定的各级抓基层的职责,确定工作指导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各级干好各级的事。对抓
新建队这项工作,党委要统,机关要合。党委要统一抓新建队的工作标准,统一对新建队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和检查指导,统一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机关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要考虑不同单位的基础条件,又要坚持建队的标准。要进一步理清抓新建队的路数,主要是根据上级指示和部队实际抓好工作落实,通过加强对相关基层大队的帮助,搞好对新建队的重点指导。
3.坚持以“三句话”总要求为标准,推动新建中队健康发展和稳步推进
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是对消防部队建设提出的新期望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建队全面建设的健康发展和稳步推进,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广大官兵是基层建设的主人,基层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新建中队尤其要把挖掘官兵的内在动力,创造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作为基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3.1要确保基层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战斗力标准是部队建设的客观要求,是部队建设的发展方向。新建中队全面建设更要着眼这一方向协调发展,建队初期的工作是丰富多彩的,包括了许多层面,必须正确制定、运用具体工作标准,新建队的首批官兵要带着“怎么干今天工作、留下什么样的传统、为后来者传什么样的法宝”的思考,上下一心、携手
并肩,本着对历史负责、对部队建设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开展“树队风、铸队魂”的具体工作,不断研究解决中队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把中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壮大。
3.2切实把“一线指挥员”队伍搞坚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有干部就有希望”。新建中队的直接领导机关,消防大队往往都是由工作比较单一的“三类大队”过渡成“二类大队”,职能和性质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因此,选准配好大(中)队班子特别是军政主官,提高带兵人的能力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新建队的大(中)队干部,要认清责任,忠于职守,处处以身作则,以“严、勤、实、细”的作风,做好两个经常性工作。通过参加会议、培训、参观、考察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重点解决驾驭全局、带兵管人、指挥作战的问题。
3.3加强基层骨干队伍建设。班长骨干是中队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带兵管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中队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骨干队伍建设,提高中队骨干的能力素质,是抓好新建中队管理和全面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受编制影响,大多新建中队组建时的人员成分比较复杂,既有机关“下沉”的超占兵员,也有其他单位的问题人物,真正立马就用得上的骨干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新建中队要把握“精心选、严格训、大胆管、放手用、注意留”的五个
环节,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威信高、能力强的骨干队伍。
3.4重视典型培育,不断激发官兵奋发进取、建功警营的热情。既要抓新建队全面建设的突出典型,也要抓大队指导新建队全面建设的典型;既要抓新建队全面建设先进的集体典型,也要抓新建队全面建设先进的个人典型。对抓新建队全面建设中成效明显的单位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对问题较多的单位要进行全面客观解剖,努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促进新建队伍自建自强。
参考文献:
[1]新时期部队基层建设重要问题研究.南京:海风出版社,2001
[2]武玉檀.按纲建队实用手册.北京:长征出版社,2006
[3]冯成略. 红色管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第二篇:试题:如何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试题:如何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三篇:如何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
试题:如何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主要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这三个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党的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强调:“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邓小平指出:
“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最可靠保障。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第四篇: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应把握的几点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应把握的几点
作者:夏周青,张惠萍 来源:《理论探索》2010 年第 4 期
〔摘要〕近年来,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农村社区建设无规划,也没有组织规划论证等。因此,在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中应把握以下几点:统筹兼顾,从全局着眼,调整局部;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集约用地;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农村社区的发展效率,最大限度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统筹兼顾,节约用地,突出特色,生态环境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提出,民生问题和社区民主自治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之紧密相关的社区建设规划也逐步开展起来。〔1〕(P111)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农村经济体制、利益关系、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作与打造一个全新的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农村社区建设无规划,也没有组织规划论证,农民建房缺乏统一性,整体布局不科学,土地浪费严重,房屋更新周期短,资金浪费严重;有些农村社区即使编制了规划,也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有些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机械套用城市居住小区模式,无视住户的职业特征和具体生活方式, 完全丧失了传统村落的特点;有些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完全是“两张皮”,编制好的社区建设规划被束之高阁,“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还不如用手比划”,建设不按规划办,规划与建设严重脱节。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农村社区规划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应注意统筹兼顾。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任何一个社区内的人、物和事都是相互适应的,任何一方面的改变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对某一方面的调整必然会对其他方面产生效应或产生各种影响,需要有相应的安排。因此,在编制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时,要从全局着眼,对局部进行调整,也就是要先规划出森林,然后再确定种树的行动。这叫作:“不谋全局,不可谋一域”。同时,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对各种关系的调整需要树立长远的观点,即“不谋一世,不可谋一时”。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做到统筹兼顾,就要综合考虑社区生态、社区社会秩序、社区政策、社区技术和社区经济。从社区运行整体的角度来看,这些方面的相互适应是社区存在的必然,但社区发展则意味着要将他们低水平下的适应状态改变到一个高水平的适应状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们一般是从一个方面开始,但在改变一个方面的关系时,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使一方面的改变能促进其他方面的改变。因此,为了建设好农村社区,所编制的规划应扬弃城市社区的设计手法,以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自然环境等多角度来综合思考。比如说,社区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是制约和影响农村社区组织、管理及服务的重要因素。人口数量多、地域面积大,虽然有助于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规模效益,但是如果社区范围过大,又会对社区的管理和自我服务造成较大的压力,影响自治活动的开展;如果社区范围过小,又会造成管理成本加大,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压力增大,甚至造成浪费。因此,人口过多或过少、面积过大或过小都有可能增加农村社区管理及公共服务的难度,损害行政效能及服务效能,不便于村民参与本地管理及享受公共服务。只有适度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享度,方便群众使用。
当然,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要与城市建设规划对接,相互借鉴,有机结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因此,农村社区规划需要借鉴城市建设规划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逐步完善,形成适合农村实际需求的规划体系。
(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应注意节约用地。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2〕(P85)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因此,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在耕地保护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编制好农村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界定撤并复垦范围。利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纳入计划,并依法审批。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用“以租代征”方式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二要从区域角度分析农村社区的土地价值,提高整个社区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划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3〕(P51)农民住宅建设要符合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
三要严格执行农村的一户一宅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人均住宅面积等相关标准,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
(三)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应注意突出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实际情况不同,各个农村社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例如:城乡边缘区的社区面临着环境整治和治安改善等问题,乡村社区面临着设施配套和重建等问题,新的居住社区面临着开发问题,而老的居住社区又面临着社区氛围营造问题。因此,在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规划中,既要考虑与新村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特定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和特有的民俗文化。
随着各大城市风貌的趋同,乡村担负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职能,在规划中,应对其地域、乡土文化仔细研究,反复推敲,并逐项落实到新村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活动场所设计以及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之中,使新村既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出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比如,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文化资源在城市已经遭到很大破坏,但在相对封闭的乡村却得以保留。由于上述资源还远没有合理地开发出来,甚至有的正在遭受破坏,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应该对这些宝贵的资源加以保护,进行合理开发,不能留下历史遗憾。
此外,在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通常的做法是由原来的几个自然村同时迁村并点,或以一个村为基础,其他几个村迁入组成新村。在规划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挖掘出自然形成的村庄社会秩序安定、人情味较浓的社会伦理特征,尊重原有村庄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将市政基础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完善配套设施。
(四)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在西方发达国家,后现代的规划师已经开始在规划设计居民点时把生态、社会和文化三者协调起来加以考虑,希望通过生态设计、生态建筑、绿色生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公共交通导向、社区建设等,把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4〕(P165)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也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界和谐共生。这包括选择合理的社区规划地址,适当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科学的社区建筑规划布局,以及社区规划建设中新技术的大量应用等;还应注重资源节约,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
同时,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里,“节约”并不意味着仅仅是节省,而应该是强调建设的效率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必须考虑其发展问题,将发展建立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之上,体现农村社区的发展效率,最大限度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方 明.农村社区规划与住宅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4〕袁继红.社区管理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第五篇:建设成都经济区应把握的问题探讨
建设成都经济区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探讨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给成都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与周边城市开展合作是实现这一规划的突破口。在这些合作中,当前应把握好几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按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都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这些产业多数都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特征,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因此,成都的产业定位应该以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化为基点,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在区域层面,一是要促进本土企业高端化,二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要引进域外高端企业。在引进企业时应从注重投资总额转向注重品牌和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好企业不仅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兼具先进的管理、营销、服务理念,这些要素对于促进本土企业走向高端具有重要作用。在选择具体的产业种类时,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今年7月成都已经被确认为西部国家级航空枢纽,加上成都相对其它三个航空枢纽来说,到欧洲更有优势,因此成都应该大力发展产品需通过航空运输的产业,2010年9月,重庆富士康代工生产的第一批惠普笔记本电脑就由于重庆机场没有国际货运航班,不具备运载能力,只好采用由陆路运送到成都后再通过成都至欧洲的全货机航班运往目的地,可见成都更具有航空优势。二是生产原料离成都近的产业。四川有机硅材料产量丰富,但以前直销外地,产品的附加值低,2007年成都成立了万吨级有机硅密封材料产业园以后,该类产业迅速集聚,说明成都具有发展这类产业的优势。在企业层面,一是要促进生产工艺高端化,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要促进产品高端化:改进老产品,推出新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要促进功能高端化,引导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如由加工环节向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四是要促进链条高端化,引导企业凭借在一条价值链上的知识积累跨越到另一条价值量更高的价值链。
二、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西部物流中心。
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它能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各城市间的流动,增强核心城市的积聚力,成都是应该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成都的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经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道和县乡公路为基础的公路网络,境内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但是随着成都与周边城市区域合作的加强,主要公路的建设应该与产业规划相适应,成资工业园周边的公路规划就较好地考虑到了园区发展的需要,成都的第二绕城高速将跨过龙泉山脉,修建四十多公里在简阳境内,以方便成资工业园,成简快速通道的规划也注意到了与成资工业园周边公路的对接,这些规划,促进了成资工业园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园区选企业”的良好态势。成都与眉山、雅安等也在合建工业园,与德阳、绵阳、乐山等城市也将会有双边合作,这些项目,有赖于交通的顺畅。同时,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获批,成都经济区已经进入了客、货运流的高峰期,仅靠发达的公路运输,由于其成本高昂,很难吸引企业,铁路运输由于成本低廉、可修建地域广等优势,可以与公路运输形成有效互补,因此,成都经济区还应该通过修建高速铁路实现城市间的快速直达,从中国发展的最好的三大经济圈的情况来看,各城市间都能够通过高铁实现一小时的快速直达,为产业转移、人才流动等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以形成西部物流中心为目标。因为依靠物流的通达性、低成本、可靠性,能够改善成都投资环境,增强产业承接和吸纳能力,依靠物流的网络优势
和成本优势,能够塑造城市竞争能力,强化与周边城市比较优势,成为国际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后,还能够促进成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沿海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过程中,物流成本也是企业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成都要建成西部物流中心,才具有竞争优势。
当前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主要站点的规划滞后于城镇化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导致乘客和货物换乘换装环节过多,高速公路收费过高、缺乏统一规划,如光华大道的修建由于两行政区域的一冷一热,延缓了通车时间,这些应该成为突破口。
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环境。
在加快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中小企业具有的作用主要有:
1、促进经济增长,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产业调整等反应迅速,能够成为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2、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各类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中小企业活跃在市场的前沿,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按照市场方式参与经济活动,能够为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起到示范效应,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
3、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大企业发展需要众多中小企业为之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了,有利于大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4、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顺利推进统筹城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国有企业现在已经为大量冗员和下岗职工所困扰,民营大企业数量有限,因此现实的选择是进入中小企业;
5、中小企业对于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产品很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特殊商品开始使用时还需要企业负责安装,将这些企业全部转移出去,势必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
打造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一是要成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近日,成都市中小企业服务联盟正式挂牌成立,该联盟属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融资、咨询培训、创业支持、产业协同等服务,并要求过程快捷、优质、高效,以促进成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成都经济区建设的开展,各类服务的内容也要作相应调整,如传统信息服务仅涉及行业发展、专利标准商标、法律法规政策、金融投资税务等内容,而目前企业群体更需要的是市场信息、外贸信息、产业转移信息等。单个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更需要针对性强的竞争环境、竞争策略分析等。二是为中心企业的融资创造环境,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瓶颈问题,在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发展总部经济
作为成渝经济区的一核,成都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产业积聚能力提高的同时,其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成都周边的资阳、眉山等地对承接成都的一些传统产业转移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因此,成都还应该立足于发展以研发、营销和服务为主的总部经济,而将生产基地放在成都周边的城市,在引进完整产业的时候,应尽量将核心产业链留在成都,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是成都,也是周边城市的想法,因为周边城市单独引进产业的话,由于不具备相应的人才、制度、市场等环境,困难较大,而建立生产基地或发展传统产业能够利用当地的土地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资阳市发改委的领导就曾表示希望成都将传统产业向资阳转移,这将促进双边合作更实质性地开展起来。
总部经济是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发展总部经济时,政府的有效调节非常重要,应该严控准入门槛,切实让那些真心实意发展总部经济的企业入驻,防止开发商和企业打着招牌圈地,最后出现商业地产泡沫。政府的科学统筹也十分必要,成都市已经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工业区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区一主业”的要求,这将促进产业的科学分布,为了适应发展总部经济的需要,可以进一步引导,尽量引进各产业的核心环节和各企业的决策机
构,在整个成都经济圈构建工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
五、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当前来看,成都市的发展环境已经达到十分良好的标准了,但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给成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成都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成都的产业集聚程度增加了,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因此,一是要促进成都本地的高校、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培养产业发展所需高水平人才,配合产业发展开展科研,攻克技术瓶颈,总部经济对技术的需求量是极大的,在整个经济圈中,成都应该定位于以研发为主,这一环节的效益无疑是整个生产链中最高的,值得投入。二是要以优惠的条件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优秀的人才资源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纵观国内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无一不十分重视对高水平人才的重视,如苏州的“姑苏计划”,无锡实行的“三个一百”人才引进计划等。这些政策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规划了很多经济圈,很明显大家都会争夺高水平人才,成都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还应该给以一些安家、科研等方面的经济支持,以吸引人才,引进了之后,还应该注重人才的发展,给他们施展抱负的空间,使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以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