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舞龙
传统文化的研究——舞龙
舞龙舞狮进高校的可行性
舞龙舞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但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员,和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一样,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在现代国际流行项目的不断涌入的情况下,舞龙舞狮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舞龙舞狮必须寻求新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不然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展览品。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在高校中开展舞龙舞狮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传承意义,同时也是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团结协作精神的内在要求,更是舞龙舞狮运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舞龙到中国传统文化
舞龙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枝叶与大树的关系。然则,舞龙并非是单单的一条长龙,而是一个民族活跃的象征,它突显出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预示着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舞龙并非是人、杆、龙的简单组合,在其中蕴涵着深层次的民族体育精神、道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民族的凝聚力量。舞龙也并非是单纯的舞龙,这一茂盛的枝叶已经为大树增添了光华的色彩,并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功能。
龙在九天,动作如舞。原本那条彩龙只是竹杆、彩布、假龙的静态组合,可是在民族人士的舞动下,不知不觉,变成了一项极为人们喜爱的舞龙运动。舞龙运动自问世以来,在大江南北一直备受关注。虽然南北舞龙有所差异,然而各个民族对舞龙运动的热爱却是一致的。舞龙运动在历朝历代都有出现,可见这项运动长盛不衰,并且这条在人们手上舞动的巨龙也已经成为灿烂的舞龙文化。
舞龙运动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集“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于一身。这项运动能够兴盛至今,绝对不是偶然因素使然。其一,舞龙运动具有民族色彩,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没有理由让这项鼓舞人心、主张民族团结的运动就此消逝。其二,舞龙运动已经从远古时期的简单、随意、祭祀形式过度到今日的精细、娱乐、竞技形式,越来越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对娱乐观赏性的需求。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性的民族,绝不会抛弃精华而选择糟粕。其三,舞龙运动本身就有一定的体育锻炼价值。该项运动要求舞龙者有相应的武术功底,自然而然就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能够做到全民运动,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应有的精神面貌,所以在舞龙运动的同时,必不可少的也带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舞龙运动发展至今,在其原有的价值功能基础之上,又增添诸多的新功能,如文艺功能、竞技功能等。就文艺功能来说,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把人们从喧嚣的世界里引入一个艺术境地,充分感受艺术文化色彩,从而得到全身心的放松。于竞技功能来说,这就变成了体育竞技项目的一部分。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培养和性格塑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体育竞技,人们对舞龙运动将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而不仅仅处于泛泛的知晓层面,这更有利于舞龙运动的延续和发展。舞龙运动有其独特的、统一的、具体的价值功能,那就是文化价值功能。不论是文艺功能,还是竞技功能,最终都要落实到传统的文化继承上。古代经典艺术,舞龙竞技中的武术动作套路,和谐思想,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因而,舞龙运动是一项极具文化内涵的运动,具有文化的独特性,文化的统一性,文化的具体性,而不是大众的、散乱的、抽象的。3。舞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舞龙运动源于古代,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项运动并没有停滞,而是在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深入人心,不断走向世界。新时期以来,我国正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而努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舞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关系。舞龙运动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近代以前,舞龙常见于节日里的游戏杂耍、娱乐怡情,抑或是祭拜求雨。不论是出于哪种目的,这就要求舞龙者必然有一定的体育能力。近现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体育精神怦然高涨,席卷大江南北。舞龙开始走向民族化,在内渲染中华民族的斗志,向外彰显中华民族的气势。鸦片战争时期,舞龙运动曾让英国将领们赞口不绝。之后入侵中华的部分将领悲叹自己并未真正了解中华民族,一旦中华民族继续保持如此气概,终有一天中华民族会崛起的。历史将会证明,并且已经证明,中华民族的那种体育精神确实光芒四溢。改革开放新时期,舞龙顺应时代潮流,在延续民族体育精神的基础之上,开始走向体育化,走向竞技。舞龙要舞出中华民族的气势,要舞出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要舞出民族体育的那种绵绵不息的劲道。这才是舞龙运动真正的意义之所在。
由舞龙到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脉相承的。然而我们不应该只是谈及龙文化、舞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去辩证的继承和发扬方面。
侠者关乎天下,武者在及民族。从古代的侠客到近代的救国英雄再到当今的体育健儿,有哪一个不是时刻把天下、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舞龙运动更不敢怠慢,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外观视角,是中华龙继续腾飞的形式。相信舞龙运动对民族体育精神这一传统文化将继续本着继承并发扬的态度前行,不会让中国失望,更不会让世界失望。
第二篇:舞龙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龙的传人》和《我是中国人》两首歌曲与《金蛇狂舞》、《红旗颂》乐曲鉴赏。本课时选用民间艺术舞龙灯来结合《龙的传人》与《金蛇狂舞》两个作品进行巩固与教学。本单元所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精神内涵。《龙的传人》是中国台湾作曲家侯德健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作品,到了80年代初,这首歌流传到内地。歌中浓郁的中国情怀和鲜明的民族意识立刻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龙的传人》迅速成为举国上下一齐咏唱的爱国歌曲。作品《龙的传人》与《金蛇狂舞》都跟中国图腾“龙”紧密相连,用舞龙灯把这两个作品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热闹、欢腾的民族文化殿堂,让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对于单纯的教唱与欣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与欣赏,本课从民俗文化舞龙灯着手,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在亲身参与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相应的技能,体验收获的喜悦,激发兴趣,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引起对祖国民族文化的关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我国的舞龙艺术,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增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简单舞龙阵势的了解与实践表演,能够体验《金蛇狂舞》所表现的中国民俗节日盛大场面和欢腾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舞龙灯的欣赏与体验,感受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让学生乐于关注、感受中国“龙”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与体验,感受民族文化和音乐,引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舞龙灯的了解、参与感受民俗文化与民族音乐,在欣赏、表演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喜悦。
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五、教法学法
欣赏法、引导法、律动体验法、游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课前意境 : 播放舞龙视频
一、组织课堂 师生问好.二、歌曲回顾 【PPT内容:中国龙吟单元首页】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龙的传人》并欣赏了民族注意体验“合头换尾”的曲式结构
正如歌词里所说“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希望大家把这首歌背下来,一直传唱下去。
三、新课导入“舞龙灯”
师:这首《龙的传人》唱出了华夏儿女对祖**亲刻骨铭心的爱恋,同时也唱出了中国龙的文化、龙的精神。之前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有了系统的了解,龙的精神也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那么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种关于龙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PPT:舞龙灯图片】 生:“舞龙灯”
1、初步认识舞龙灯
师:在上个星期的校运会,初一二班的同学就为大家表演一段舞龙灯。大家还在哪些场合看过舞龙灯的表演,关于舞龙灯又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a、龙为了祈福、求雨
b、舞龙时都非常热闹、人声鼎沸 c、龙的形态各样,都很长 d、有锣鼓配乐
师:同学生对咱们祖国的民俗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刚刚大家说得都对不对呢?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龙的世界,一起来了解舞龙灯这一民间艺术。
2、舞龙的传说及意义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早在汉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
学生活动 左右各分为台湾组与大陆组,分句式演唱并打节奏,最后一段两组合唱
从舞龙灯的服装、场景、形态、配乐等来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 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引导学生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关注 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舞龙队年训练计划
为顺应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我院舞龙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加强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我院的知名度,规范我院运动队的训练,保证运动队的健康发展,特制定舞龙运动训练队的训练计划。
一、教练员:曾志强
二、队员名单:司宇 李凤元 李彪 聂吉昌 陈乐冰 余武斌 胡明健 廖忠生 马天一 王少平李建军 徐星 李洪亮 吕鹏 严迎康 刘洪强 刘黎辉
三、训练次数与时间:每周训练3次,每次90分钟。
四、训练要求:
1、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节奏安排等,要求多种变化,各种练习方式尽量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舞龙运动的爱好与兴趣。
2、训练必须以常年的有系统性的训练为主。
3、各种练习中,培养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团队配合训练,持龙技术以及参赛心理的训练。
五、思想教育和管理:
要把训练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懂礼貌、讲文明、爱吃苦的品质,有计划地安排优秀运动事迹的讲解,相信我校舞龙运动队一定能获得比以前更上一层楼的佳绩。
年训练计划:
3月份 全面加强身体素质和基本功的训练,进行恢复性的体能训练 4月份 着重加强舞龙动作技术的训练
5月份 加强套路的训练包括组合动作和单个动作的技术配合 6月份 整套自选套路的强化训练和巩固
9月份 全面加强身体素质和基本功的训练,进行恢复性的体能训练 10月份 11月份 准备
具体每周训练计划: 星期一 星期 整套动作的练习与加强,着重动作细节与步伐的训练
整套动作的强化:单个动作,组合动作,造型的练习等为比赛做二 星期三 星期 四 星期五 周末
准备活动:进行热身运动和徒手动作,包括斜扫和游龙越龙等 休息 备活动:进行热身运动和徒手动作,包括斜扫和游龙越龙等 休息 进行热身运动和徒手动作,包括斜扫和游龙越龙等 休息
基本功8字舞龙,单个动作和细节动作的练习:行进间步伐,面部表情,游龙,快腾进,站腿,单人挂等。
整套动作的练习
基本功8字舞龙,套路组合动作训练,进行多人组
准
准备活动:合动作的训练:四人挂,躺肩挂腰,高架桥,翻江倒海等
整套动作的练习
基本功8字舞龙,整套动作的练习与熟悉,抠动作细节,进行多种造型的训练:中国龙造型,蝴蝶花造型,龙观沧海等
整套动作的练习
练习中注重龙体圆活与队员之间的配合 素质训练,耐力,速度,力量,灵敏
第三篇:舞龙教案
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做热身运动进场。
二、幼儿自由探索舞龙的玩法。
小朋友们猜猜,今天我们来玩什么游戏呢?好玩儿吗?想玩吗?好的,那就请你们自己去玩一玩吧!
幼儿玩的过程中,老师要做的事:
1、适时引导幼儿玩舞龙的花样。
2、悄悄话的形式指导能力差的幼儿。
3、表扬花样多而独特的幼儿,无意中就会吸引能力玩法单一的幼儿自主模仿。
4、提醒幼儿舞出龙的特点:
如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威风的样子。小朋友们想一想,龙神奇吗?怎样才能舞出他神奇活现的模样呢?(这时候引导幼儿园说出摇头摆尾,并舞出摇头摆尾神奇活现的样子。)
威风吗?怎样才能舞出威风的样子吗?(引导幼儿,龙头要高高昂起才显得威风,千万不能把头缩在身子里面。)
5、大家一起按自主探索出的比较好的玩法集体玩一玩,体验一下。
刚才呀小朋友们玩得太棒了!我们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太聪明了!跟你们一起玩游戏我真开心!你们开心不开心呀?刚才我们是玩一玩,想不想和演员一样正式舞一舞?
三、随花球练习舞龙
小朋友们,你们舞得太专业了!我们完全可以和舞龙队的演员一样上台表演了!想一想平时看到的舞龙时,都要听什么东西的指挥并跟着它走(龙珠、花球)呀?
1、幼儿随花球即兴做舞龙表演(练习上下、左右、蹲下)
看!我和李老师这里各有一个花球,看看哪条小龙能跟着我们的花球神奇活现地舞起来。
2、教会幼儿练习一个跟着一个向前走成螺旋形。
教师拿着花球在空中绕圈: 小朋友们,你们瞧瞧,这事干什么?现在我们来学一个新本领,把长长的龙圈在一起。(提醒舞龙的幼儿把龙头高高举起,并夸张地摆动,舞出神奇、威风的样子)
3、幼儿拿花球指挥。小朋友们想不想来指挥我们的小龙表演?(教师补充此幼儿以前舞龙的位置)
四、结束部分
我们的宋园长呀看到我们小朋友舞得这么棒很开心,今天呀是她的生日,我们一起到她家表演一下,祝福她生日快乐,好吗?孩子们,咱们出发吧!
第四篇:2015舞龙教案
舞龙舞狮
教学目的
1.知道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一种民间习俗。
2.初步掌握龙的基本握法,发展学生的平衡与协调能力。
3.培养克服困难,坚强的精神和战胜自我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龙的基本握法与站位 教学用具准备:
龙、音乐播放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一)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报告人数
(二)师生问好
(三)宣布课的内容,安排见习活动
(四)准备活动: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肩部运动、腹背运动、弓步压腿、踝腕关节
二、基本部分
(一)学习舞龙基本方法: 1.持龙珠方法:
龙珠为龙队的指挥者,在鼓乐伴奏下,引导龙完成游、穿、腾、跃、缠等造型动作。2.持龙头方法:
持龙把者为整个动作的完成者,随时保持龙形、龙貌,展现龙的精神风貌。4.持龙尾方法:
持龙尾者须轻巧灵活,反应敏捷,随时保持龙尾的摆动,体现龙的生气与活力 龙珠要求:1.双眼注视龙珠,环视龙及周边情况变化。2.与龙头协调配合,保持1米左右距离。3.龙珠应不停的转动
龙头要求:1.紧随龙珠,与龙珠协调配合。2.刚劲有力,节奏分明。
3.舞动时不能碰擦龙身及舞龙者。
龙把要求:1.持把者,切不能露把,以免刮伤队友。2.舞动时龙身要保持圆滑、顺畅。3.龙身不能触地、脱节、打折。
龙尾要求:1.舞动时时刻刻保持左右、上下晃动。2.不可触地。
3.控制好弧度的大小
(二)学习舞龙基本步伐: 教法:1.先示范再讲解 2.先徒手练习再拿龙练习3.讲解-练习-讲解 4.反复练习
三、结束部分 1.放松练习:原地自我放松 2.小结 3.收拾器材 4.宣布下课
第五篇: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研究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然而,如今小学生的现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必会对其将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小就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充分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会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诵读,逐渐在作文中促进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在阅读中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和人生品位。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复苏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指导诵读,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的亲近、了解、领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诵读积累经典诗文、传说故事、名言警句等。
3、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风气的转变,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文化方面的探索是本课题研究的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五年级学生
(二)研究内容:
1、现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对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弘扬;
3、积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典故诗文、传说故事、名言警句等,研究传统文化典籍的诵读;
4、发掘并研究家乡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研究可行性操作办法。
3、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修正课题研究方案,最终研究适合小学语文特点的弘扬传统文化课堂模式。
4、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检验研究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领悟,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诵读经典诗文,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2、适时进行背诵古诗文的比赛、古典诗词演唱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尝试书写古诗文,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深刻感悟能力。
①落实课前五分钟的经典诵读训练: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分阶段安排:第一轮为背诵一首古典诗文,第二轮讲解一句古代名言警句。
②每月办一期以“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黑板报或手抄报。
③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每期编辑一本“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教材。
④建立“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绩档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记入档案。
3、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4、开展“走近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
1、2010年3月问卷调查,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工作,和查阅相关资料。
2、2010年4月~2010年7月诵读传统文化的课文,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3、2010年9月~2010年12月验证并修正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走进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
4、2011年1月总结检测诵读传统文化,整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总结。
此课题的开展,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诵读,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淀起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趣。
②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
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⑸课外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传统文化在一堂堂散发着浓浓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上展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