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报告、响应、处置、终止资料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报告、响应、处置、终止
应急响应工作原则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程序,每一个环节可能牵涉各方面的政府部门和救援力量。依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作用,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应的应急任务。
作为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主要责任主体的环保部门,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负有固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原则。
主要工作内容
参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指挥、协调、调度;
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接报、报告、应急监测、污染源排查、调查取证、通报受影响的毗邻地区环保部门等工作。
依据现场调查情况及专家组意见对事态评估、信息发布、级别判断、污染物扩散趋势分析、污染控制、现场应急处置、人员防护、隔离疏散、抢险救援、应急终止及污染损害赔偿等工作提出建议。
遵循的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只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依法应急,规范处置。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合法环境权益,使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环保专业优势,切实履行环保部门工作职责。形成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
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形成上下一致、主从清晰、指导有力、配合密切的应急处置机制。
专家指导,科学处置。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和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监察等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最大程度地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
充分准备,分级备案。坚持平战结合,即平时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对应急预案进行充分的培训、演习和演练,才能应付战时的紧张局面;同时,国家级、省(直辖市)级、市县级行业或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做好衔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级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是分级响应的首要判定条件。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总体预案》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Ⅰ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污染事件(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因环境事件须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发生1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三、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污染事件:
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断(重伤)50人以下;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四、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发生3人以下死亡;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 3 的。
应急响应工作流程
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环保部门必须遵照一定的程序,做到程序明了,过程清晰,参与工作不缺位,不越位,在处置工作中发挥环保部门应有的作用。
应急响应的主要环节和工作程序为:接报、研判、报告、预警、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现场指挥、开展应急处置、应急终止,见下图:
1小时 突 同级人民政Ⅳ 一般(Ⅳ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 发 府和上一级 发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发 环 环保行政主 现或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1小 境 管部门 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 污 1小时 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染 Ⅲ 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 事 大(Ⅰ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市(区)件 1小时 省级环境保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 Ⅱ 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1 护行政主管 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省级环境 部门 1小时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省级环境保 Ⅰ 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除认 为须对突发环境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必 立即 要核实外,应当立即报告国家环境保 或核 护局。需要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 影响实后 核实的,原则上应在1小时内完成。或可 能影国家环境保护总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接到重大 响饮局(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 用水 发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后,应当立 源突 及时、准确 即向国务院总值班室书面报告。发 环Ⅰ Ⅱ 立即 凡影响或可能影响到城镇居民 境污 集中饮用水源的突发环境污染 染事国务院 事件,不论事件等级大小,必须 件 总值班室 及时、准确上报总局值班室。
在应急响应各个环节,信息判断和信息报送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按照规定的时限和内容接报、报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有关信息,是科学应对和决策有力保障,也是体现环保系统上下一致的关键所在。按照《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总体预案》等有关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的同时,应向上一级环保部门报告。原则上,较大以上级别(Ⅲ级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直接向同级人民政府和省级环保部门报告;省级环保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重大以上(Ⅱ级以上)
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后,环保部门作为主要参与者,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应急响应的各环节做好参与工作。在预警阶段,根据有关规定,提出预警级别建议。在政府启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同时,环保部门应启动部门内部应急工作程序,相关人员到位,随时根据指挥部的安排进行工作。在参加政府成立的应急指挥部,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同时,环保部门应积极遴选和推荐有关专家,成立专家组,发挥专家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指导作用。在现场指挥和处置过程中,环保部门应调动监测和监察等力量,在应急监测、污染源排查、调查取证、污染预测、事态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根据应急指挥部的安排,积极参与人员救护、疏散、抢险、群众防护、后勤保障等工作;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在污染处置中随时向应急指挥部提供信息发布等方面措施的建议和方案。一般情况下,应急指挥部会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等有关环境状况信息,做出应急终止的决定。
报
告
一、报告原则和时限
根据《环境保护行政主观部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涉及饮用水源环境事件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环办【2006】23号)等的规定,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观部门应当按照职责范围,做好本辖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初期无法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确认等级时,报告上应注明初步判断的可能等级,随着事态的发展,可视情核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等级并报告应报送的部门。
二、接报与报告(一)报警
报警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包括: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责任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报警责任方可通过拨打“110”,“119”,“12369”等公共举报电话、网络、传真等形式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警。
公民有义务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反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有关信息。
(二)接报
1、接报责任单位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接包责任单位,有责任接收来自各方面的有关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信息,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接报责任人工作规定
接到事件信息后,接报人立即对事件信息进行核实;核实后将有关书面报告材料或电话记录内容及时复印主送分管领导,同时分送其他相关领导、应急部门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特别重大事件同时主送主要领导。
夜间及节假日期间,接报人可通过电话报告和书面信息报送。必须核实后立即上报。
3、接报内容
接报人接到文字报告材料或电话报告后,必须核实后立即上报。电话报告,必须如实记录报告内容、信息来源、报告时间、报告人、电话号码等信息。
接报的环保部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时,可以越级上报,当确认为(范围)发生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必须立即上报国家环境保护局。(三)报告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接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后起 1小时内上报;续报根据应急处理工作进展情况每天上报,当情况发生特殊变化或有重要信息时应随时上报;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响
应
一、预
警
按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特别重大(1级)、重大(11级)、7
较大(Ⅲ级),一般(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级别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蓝色预警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
黄色预警由市(地)级人民政府发布。
橙色预警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
红色预警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发布。
二、启动应急预案
当发布蓝色预警或确认发生一般级别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当地县级政府应启动县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当发布黄色以上级别预警或确认发生较大以上级别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以及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产生跨县级行政区域影响时,当地市级政府应启动市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当发布橙色、红色预警或确认发生重大以上级别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以及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产生跨市级行政区域影响时,省级政府应启动省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当发布红色预警或确认发生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发生跨省界、国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应启动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三、成立应急指挥部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的领导机构。指挥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成员由各相关人民政府、政府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及专家组成。主要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和调度。
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各成员单位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8 的应急处置工作;设置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组织有关专家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负责确定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的时间和内容;事件终止认定及宣布事件影响解除,同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报告。
应急指挥部可根据污染事件的类型,下设综合协调组、专家组、应急廷信息新闻组、污染控制组、“现场处置组、现场救治组、治安保障组、文件资料组等。
综合协调组:负责统筹事故应急工作,负责联系上级部门与跨界政府,勤保障工作等。
专家组:指导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应急工作块策提供依据。
应急监测组:组织实施应急监测、监测质量保障、数据审核;汇总分析。
信息新闻组:向上级部门报送信息和最新状况,联系新闻媒体,收集境内新闻报道,编写信息简报。
污染控制组:负责清查污染源,督促落实污染源整治措施,对违法排污单位依法查处。
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污染防控和现场应急工程的实施。现场救治组:为现场救治提供医疗保障,实施现场救治。治安保障组:负责现场的警戒,提供交通管制及;周边人员的疏散与撤离。
文件资料组:负责资料的发放与接收等。
四、信息通报与发布(一)信息通报
(1)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责任方,应及时向受影响和可能波及 9
范围内的环境敏感区城通报,并向毗邻和可能波及的省(区、市)相关部门通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情况。
,发生跨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应急响应的同时,应当及时向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地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通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情况,发生跨国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向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国家通报。
(2)接到通报的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视情况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当地政府向上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相关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二)信息发布
应急指挥部(政府)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的统一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于较为复杂的事故,可分阶段发布。
处
置
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环保部门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本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向应急指挥部(政府)提出抢险与救援建议,组织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和污染源排查、污染控制工作。
一、抢险与救援
环保部门应根据现场情况,向应急指挥部(政府)提出抢险与救援建议;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结合地质、气象等条件,提出疏散距离建议,提出向受害群众提供基本现场急救知识和建议;提出通过加大供水深度处理、启用备用水源、水利工程调节、终止社会活动、生产自救等措施减少污染危害等建议。
二、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是各级环保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重要法定职责。各级环保部门在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市环境监测人员在事故可能影响的区域,按照监测规范,在第一事件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对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浓度、影响范围进行监测,分析变化趋势及可能的危害,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应急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制定应急监测方案
应急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项目、监测范围、布设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现场采样、现场与实验室分析、监测过程质量控制、监测数据整理分析、监测过程总结等,并根据处置情况适时调整应急监测方案。
(二)确定监测项目
确定监测项目是应急监测中的技术关键,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控制和处理处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已知固定源污染,可以从厂级的应急预案中获得各种污染物信息,如原料、中间体、产品中可能产生污染的物质来确定监测项目;对于已知流动源污染,可以从移动载体泄漏物中获得可能产生的污染物信息来确定监测项目;对于未知源污染,监测项目的确定须从事故的现场特征入手,结合事故周边的社会、人文、地理及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事业单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监测项目。必要时须咨询专家意见。
(三)确定监测范围和布点
监测范围确定的原则是根据事发时污染物的特性、泄漏量、泄漏方式、迁移和转化规律、传播载体、气象、地形等条件确定突发 11
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范围。在监测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按照人群密度大、影响人口多优先,环境敏感点或生态脆弱点优先,社会关注点优先,损失额度大优先的原则,确定监测范围。如果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有衍生影响,则距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间越长,监测范围越大。
应急监测阶段采样点的设置一般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地点为中心或源头,结合气象和水文等地形条件,在其扩散方向合理布点,其中环境敏感点、生态脆弱点、饮用水源地和社会关注点应有来样点。应急监测不但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污染的区域进行采样,同时也应在不会被污染的区域布设对照点位作为环境背景参照,在尚未受到污染的区域布设控制点位,对污染带移动过程形成动态监测。
(四)现场采样与监测
现场采样应制定计划,采样人必须是专业人员。采样量应同时满足快速监测和实验室监测需要。采样频次主要根据污染状况、不同的环境区域功能和事故发生地的污染实际情况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距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间越短,采样频次应越高。如果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有衍生影响,则采样频次应根据水文和气象条件变化与迁移状况形成规律,以增加样品随时空变化的代表性。现场采样方法及采样量、现场监测仪器和分析方法可参照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并做好质量控制和保证及记录工作。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应本着及时、快速报送的原则,以电话、传真、监测快报等形式立即上报给现场指挥部、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大和特大突发性污染事故还应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三、控制和消除污染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控制和消除污染是整个应急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至关重要的工作。根据职责分工,环保部门应参与其中并在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参谋作用。
(一)污染源排查
对固定源(如生产、使用、贮存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单位和工业污染源等),可通过采取对相关单位有关人员(如管理、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调查询问方式,对企业生产工艺、原辅材料、产品等信息进行分析,对事故现场的遗留痕迹跟踪调查分析,以及采样对比分析方式,确定污染源等。
对流动源(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运输)所引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可通过对运输工具驾驶员、押运员的询问以及危险化学品的外包装、准运证、上岗证、驾驶证、车号等信息,确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名称、数量、来源、生产或使用单位;也可通过污染事故现场的一些特征,如气味挥发性、遇水的反应特性等,初步判断污染物质;通过采样分析,确定污染物质等。污染源排查的一般程序和内容:
(1)根据接报的有关情况,组织环境监察、监测人员携带执法文书、取证设备,以及有关快速监测设备,立即赶赴现场。
(2)根据现场污染的表观现象(包括颜色、气味以及生物指示),初步判定污染物的种类,利用快速监测设备确定特征污染因子以及浓度。
(3)根据特征污染因子,初步确定流域、区域内可能导致污染的行业。
(4)根据污染因子的浓度、梯度关系,初步确定污染范围。
(5)根据造成污染的后果,确定污染物量的大小,在确定的范围内,立即排查行业内的有关企业。
(6)通过采用调阅运行记录等手段,检查企业排放口、污染处理设施及有关设备的运行情况,最终确定污染源。
(二)切断与控制污染源
通过采取停产、禁排、封堵、关闭等措施切断污染源,通过限产限排、加大治污效果等措施控制污染源。
减轻与消除污染
采用拦截、覆盖、稀释、冷却降温、吸附、吸收等措施防止污染物扩散;通过采取中和、固化、沉淀、降解、清理等措施减轻或消除污染。
四、应急指导
(一)专家组工作指导
各级环保部门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需要建立由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组成的专家库。专家库一般应包括监测、危险化学品、生态保护、环境评估、卫生、化工、水利、水文、船舶污染控制、气象、农业、水利等方面专家。
应急指挥部根据现场应急工作需要组成专家组,参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指导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专家组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式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疏散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 14
技术依据;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二)现场应急工作指导
上级环保部门根据现场应急需要,”通过电话、文件或派出人员等方式对现场应急工作进行指导。
终
止
一、应急终止的条件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己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己降至规定限值以内,且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己经被消除,无继发可能;
(3)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己无继续的必要;
(4)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二、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由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指挥部批准;
(2)现场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相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应急指挥部应根据政府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须继续进行为止。
第二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妥善处理选矿部内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快速有序控制事态,降低危害和损失,保护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实现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二、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选矿部内部发生的人为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控制和处置,具体包括:
1、尾矿输送管路泄露事件;
2、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件;
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突发性污染事件;
4、其他可能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环境污染事件; 工作职责:
负责对尾矿库开展经常性的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工作;
当环境污染事件突发时,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了解掌握事故情况,及时报案、及时上报公司领导;
配合现场有关部门划定警戒范围,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发展,参与对受危害人员的救治;
并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做好对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工作;
同时研究分析事态,提出事故处置的临时性技术措施和清除危害的措施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对受污染情况进行处理。
三、应急处置原则
1、预防为主,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重点污染源防治措施、污染隐患的现场监察力度,防患于未然。
2、迅速查明污染事件或污染事故发生原因,果断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尽量减少污染范围。
3、确保现场监测、处置人员的安全。
四、应急处置程序
1、迅速报告
出现事故后第一时间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及时报案。
2、快速采取措施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召集单位人员,在最短时间赶赴事故发生现场。
3、控制现场
应及时对现场进行控制和处理,防止污染扩散,划定范围,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4、污染物处理
配合行政部门了解污染事态的发展,听取有关建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并随时将应急处理与处置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数据做出记录。
5、事故处理工作
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并对以后的工作做出预防,以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同时对存在的环境保护缺陷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6、结案归档
形成总结报告,按时上报并归档。
五、保障措施
1、通讯保障
配备对讲机,以便在出事时保障通讯畅通。
2、医疗保障
应急过程中如出现人员受伤,可送至就近的医院救治,或及时与医疗单位联系,组织现场救治。
3、应急培训
结合选矿部日常工作进行。每定期进行两次环保应急训练。
第三篇:2010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评估报告
2010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评估报告
瑞安市教育局
2010年,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与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校园公共安全水平与处臵突发事件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现就2010我市处臵突发事件工作进行评估和分析。
一、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我局始终把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要位臵,狠抓落实,成立由局长为组长的应急管理基础建设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开展学校应急管理基础建设“五有”活动的通知》(瑞教办政[2010]97号)文件。各教育学区、学校(幼儿园)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和预警体系,有效保障公共安全,防范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去年,我市校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发生一起,即市龙翔高级中学学生宿舍火灾事故。
二、总体应对工作及分析评估
(一)完善应急预案。
我市各学校针对火灾、地震、流行病、大型活动等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影响面大的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 演练,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据统计,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各类应急预案1765个(其中自然灾害类329个、事故灾难类464个、公共卫生类345个、社会安全类317个、重大活动类310个);落实预案,进行各类应急演练的共有1088次(其中防地震演练231次、消防火灾逃生演练284次、传染病突发应急演练198次、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150次、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处臵演练225次);已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163支。通过各种演习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校长的应急判断和指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应急防范及自救自护能力,同时,应急预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增强了实用性和操作性。
(二)加强安全工作
1.落实责任。市教育局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校(园)与学校中层、班主任、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通过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管理,人人抓落实。校园安全工作实行了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各校(园)落实以校(园)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安全工作小组认真开展安全工作;将安全工作作为教职工绩效工资发放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完善制度。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各学校、幼儿园建立完善了内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了学校分管安全领导带队、教师值班的内部值班巡查制度;健全学校 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督促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或联系民警深入学校、幼儿园宣传法制、消防、交通安全知识,传授自防、自救、自卫技能;强化教学活动安全制度,特别是体育课活动安全、学生外出安全、大型集体活动安全、科学实验室操作安全管理;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如食品及原料采购、储存保管、洗刷消毒、从业人员卫生、二次供水监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加大检查和及时整改的力度,避免集体中毒事件发生。
3.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制、消防、交通、暑期安全等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针对市龙翔高级中学因学生宿舍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教训,我局对该校予以通报,同时,举一反三,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严防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寒、暑假期间,向全市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法制、消防、交通、防溺水、防震抗灾、个人卫生等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去年下半年,针对全市校学生红眼病疫情突发,通过教育信息网,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务必切实做好学生“红眼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避免“红眼病”在校园内聚集性暴发流行。
4.专项整治。一是开展校舍安全专项整治。以校安工程为契机,全面加强校舍及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共投入1.7多亿元,其中用于加固工程9406.48万元、拆建工程7872 万元、消防设施655万元、地质灾害治理420万元、防雷经费353万元。截止2010年底,已经完成加固工程111所201幢公立学校校舍,计236687平方米;完成拆建工程4所4幢公立学校校舍9811平方米。二是开展学生(幼儿)接送车安全专项整治。于6月22日我局联合市安监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市交通局对莘塍片区进行突击检查;9月份,联合飞云交警中队,赴仙降镇江溪办事处,查处乐哈哈幼儿园接送车;9月份开始,联合市交通局、交警大队开展幼儿接送车专项整治,对没有审批的车辆接送幼儿坚决予以打击,对已审批的幼儿接送车按要求规范营运。并于11月22日、23日,联合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市交通局到各责任区教育学区、交警中队、运管站,督查其整治幼儿接送车各项措施落实情况。三是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专项整治。在各乡镇(街道)、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消防、食堂卫生、校门口交通、治安等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巡逻和秩序维护,增强治安防控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及时分析研判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各类矛盾因素,形成源头预防治理有效、内部安全管理有力、外围治安防范严密的工作格局。
5.“三防”建设。一是人员保障。明确学生数在500人以下的学校,配备1名保安人员;学生数在500至1000人之间的学校,配备2名保安人员;学生数在1000人以上的 学校,配备3名保安同时安排安保专职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寄宿学校再增加1名保安人员。目前已有475名保安进驻学校、幼儿园(其中公办学校、幼儿园224名,民办学校、幼儿园251名)。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公安局的精神,我局将增设安全保卫科,同时将成立瑞安市教育护卫大队。二是经费保障。2010年,市财政落实1168.72万元作为安保专项经费,其中9-12月份保安人员经费240万元,即每名保安财政年补助2万元,用于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安经费由学校自行负担);公办学校、幼儿园技防设施经费728.72万元;民办学校安保经费补助200万元。2011年,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安人员经费市财政仍以人均2万元核算。三是技防物防保障。技防设施确定为视频监控系统(全球眼)、门卫室电子报警系统、围墙及周界红外线报警系统。我市学校、幼儿园已经配备与公安局联网的“全球眼”247盏、与公安局联网的电子报警器53台、校内视频监控系统504套、围墙周界红外线报警系统68套。安保人员配臵6种基本防护器械,分别为警用钢叉、999A型电击警棍、防刺服、2公斤小型灭火器、防刺手套、辣椒水喷雾器。其中警用钢叉247把,电击警棍438支。
(三)及时处臵突发事件
2010年4月19日凌晨,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生宿舍一寝室发生火灾事故,造成5名学生受伤,其中1人救治无 效于6月4日死亡。我局领导高度重视该事件,切实做好死者家属的慰问和安抚工作,协助塘下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召集死者家属及市龙翔高级中学董事长进行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市龙翔高级中学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死亡赔偿金等共计32万元(不包括之前垫付的医疗费用)。在我局和塘下镇党委、政府及市公安局的共同努力下,受伤学生家属及死者家属没有出现过激行为,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社会反映平静。
三、存在问题
(一)“未雨绸缪”的意识不够强。目前,部分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还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甚至有“安全事故防不胜防”、“安全靠运气”的错误认识。部分幼儿园虽然已经制定了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但一些学校对制度落实还不到位,对预案没有定期进行演练和完善。
(二)“捉襟见肘”的经费不够用。部分学校公用经费应对日常办公支出原本就非常紧张,外加救援队伍培训、应急预案演练、救援物质储备等经费支出,让部分学校的公用经费捉襟见肘。
四、后阶段工作
我市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许多基础性、系统性工作仍需继续加强。下一步,教育局将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继续抓基础,抓常 态管理,提高全市学校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确保有效应对处臵各类突发事件,推动全市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要以应急管理基础建设“五有”活动为契机,通过会议、培训等途径,积极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组织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普及公共安全知识,提高师生自护自救互救能力。
(二)严格考核,加强督查。要求各教育学区对所辖学校应急机构设立、预案的编制修订及演练、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各中小学、幼儿园要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整改。我局将对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管理基础建设“五有”活动进行检查和验收。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毒气泄漏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处置原则和处置措施
毒气泄漏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处置原则和处置措施
一、基本处置原则
相关部门接到毒气事故报警后,必须携带足够的氧气、空气呼吸器及其他特种防毒器具,并为人员、车辆、个人防护装备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救援的同时应该迅速查明毒源,划定警戒区域,遵循“救人第一”的原则,积极抢救已中毒人员,疏散受毒气威胁的群众。
二、处置措施:控制污染源、确定污染范围、严防污染扩散、污染洗消
第五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莱芜分公司炼铁厂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应对莱芜分公司炼铁厂突发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快速响应,有序行动,控制事态,妥善处理、处置,降低危害和损失,保护公众人身和环境安全,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制定本预案。
1.3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3.1 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2)有人员中毒死亡的;
(3)事件危害可引起大面积污染,跨区域污染,并有迅速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1.3.2 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2)有人员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
(3)事件危害影响到周围地区、经自救或一般救援不能迅速予以控制,并有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1.3.3 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2)有人员出现中毒症状的事件;
(3)事件危害在一定范围内,经自救或组织救援能予以控制,并无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1.3.4 一般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的环境污染事件。
1.4 工作原则
1.4.1 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必须遵循保护人员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环境优先三原则。
1.4.2 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统一指挥,高度协调,持续改进,控制事故损失的原则。
1.5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分公司炼铁厂废气、废水、危险化学品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等。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设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环境应急工作。组长由厂长 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厂长担任,成员由机动环保科、生产计划科、厂办公室、事故发生所在车间负责人、安全生产科、工艺技术科、人力资源科、政工科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2.3 领导小组下设5个专业小组。
2.3.1 现场协调组。由安全生产科、机动设备科、办公室组成。负责联络公司及莱钢医院、公益事业部、保卫部、武装部、金鼎公司、汽运公司、设计院等参与应急处置;
2.3.2警戒保卫组。由办公室、安全生产科组成,负责事故现场交通管制和维持现场秩序,必要时请联络协调联络组协调莱钢武装部等职能部门参与事故应急警戒保卫工作。
2.3.3 应急处置组。由机动环保科、生产计划科、安全生产科组成,负责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和方案的组织实施,负责生产及环境的恢复。
2.3.4物资供应组。由由机动环保科、办公室、生产计划科组成。负责抢救物资及装备供应,组织运送撤离人员及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
2.3.5善后处理组。由政工科、人力资源科、办公室、相关车间组成,负责伤亡人员及家属的安抚、抚恤、理赔等善后处理工作。
2.4各子车间分别设立相应的应急领导小组。3.应急程序 3.1 应急程序启动
发生下列事件之一,应立即启动应急程序。3.1.1 废水及其他有毒有害废水异常排放;3.1.2 煤气等有毒有害烟尘大量外排; 3.1.3 火灾、爆炸造成的环境污染; 3.1.4放射源类的污染;
3.1.5 其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3.2 应急响应启动标准 一般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由各车间自行组织处理,相关情况按照本预案要求及时报告相关科室,必要时请求厂予以援助。
较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以上,立即启动本预案;其中重大和特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由本预案领导小组确定是否请求公司或外部政府相关部门救援。
3.3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
3.3.1 接警与通知: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在尽可能保证安全的条件下,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救援;同时立即上报机动环保科、生产计划科、办公室。机动环保科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组长。
3.3.1.1联系电话:
火 警:119; 6820119 报 警 服务:110;6820110 急 救 中心:6828120 生产调 度中心: 6827318 6826490 6826174 6826177 新二区炼铁调度 6824318/9 机动环保科:6826059;6827575 办公室:6825102 6825103 安全生产科:6826630 3.3.1.2 报警信息内容:事故发生事件、地点、事故性质、原因、污染源的种类、性质、数量、泄漏规模、污染范围及其染毒征候或污染区及其周围人员、动植物等中毒症状等。
3.3.2指挥与控制
领导小组组长接到报警后,根据报警内容等信息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确需启动本预案的,应急领导小组立即通知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和各应急救援专业组。各专业组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开展各项救援工作。重、特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确需公司及外部政府部门援助的,在政府外部救援到达现场后,各小组根据职能予以对接。
3.3.3 警报和紧急公告
当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到周边地区,对周边地区公众可能造成威胁时,领导小组汇报公司相关部门,由公司相关部门在必要时向媒体和公众发出紧急公告,告知事故性质,对健康的影响,自我保护措施、注意事项等,以保证公众能够及时做出自我防护响应。决定实施疏散时,同时告知疏散时间、路线、随身携带物、交通工具及目的地等。
3.3.4 警戒与治安
接到通知后,领导小组和各专业组应及时赶到事故现场,设立警戒区域;实施交通管制,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协助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清点人员,传达紧急信息,执行指挥机构的通告,协助事故调查。发生危险物质事故,现场警戒人员要佩戴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
3.3.5人群疏散与安置
接到领导小组下达的疏散命令后,警戒保卫组负责指挥群众快速转移到安全区域。
3.3.6 医疗与卫生
事故发生后,现场协调组立即联系和莱钢医院,并协助组织现场急救和伤员运送、治疗及健康监测。
3.3.7 信息发布。领导小组汇报公司相关部门,由公司相关部门在必要时发布有关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方面的信息,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无权发布或接收媒体采访。3.3.8救援抢险。接到通知后,各小组抢险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救援,事故处理组根据污染情况,控制污染,抢险人员使用有效工具和物资,保障对泄漏物及时围堵、收容、清消和妥善处理。及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机动环保科协调公司能源环保部对污染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
3.3.10 后续事项
本预案各有关专业组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由领导小组做出撤离现场、结束救援工作的决定。
事故善后处理工作由善后工作组组织进行。事件发生后,对本预案进行评估、完善。4.应急物资
应急物资包括消防器材,各种救援机械和设备、堵漏和清消材料、交通工具、个体防护设备、生活保障物资等。各单位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应急资源的定期检查、维护与更新。
5.应急培训及演练
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定期进行培训,组织应急演练,对应急能力进行评价,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战能力,并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
6.附则 6.1 责任追究
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对厂造成的重大损失或影响者,在给予经济处罚的同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6.2 本预案由机动环保科负责解释。6.3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