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本站推荐)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
[摘要] 目的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年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南宁市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4种73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23.67%、+14.23%、+49.69%。乙类传染病居前五5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痢疾;丙类传染病居前三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结论
在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是当前南宁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为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和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南宁市的、发病日期在201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的39种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来源于《基本信息系统》中的分地区、分年龄组常住人口数。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采用Excel2003统计分析软件。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1.1 传染病总发病、死亡概况
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种73 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23.67%、+14.23%、+49.69%。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23362例,死亡230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350.70/10万、3.45/10万、0.98%,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4.13%、+31.37%、+37.0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炭疽、流脑、百日咳、白喉、布病和血吸虫病等10种。丙类传染病报告报告8种49645例,死亡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745.24/10万、0.03/10万、0.004%,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30.35%、-92.87%、-89.8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黑热病、包虫病和丝虫病等3种。
2.1.2 传染病发病、死亡位次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在前5五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37.10%)、肺结核(25.45%)、梅毒(23.26%)、淋病(21.24%)和痢疾(4.16%),发病数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03%;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在前三3位的病种为:艾滋病(80.87%)、肺结核(11.74%)和狂犬病(5.22%),死亡数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7.83%(表2)。2.2 流行特征
2.1.1 人群分布
2011年南宁市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中,男性发病47018例,死亡182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357.22/10万、5.25/10万、0.39%;女性发病25989例,死亡50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812.84/10万、1.56/10万、0.19%。男女性别比为1.81∶1。年龄分布以0~-4岁组(40 106例)和20-~49岁组(15 075例)报告发病数较多,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54.93%和20.6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报告30 695例,占总发病数的42.04%,其次为农民(12 200例,占16.71%)、幼托儿童(11 794例,占16.15%)和学生(7189例,占 9.85%)。
2.1.2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以5-7月报告发病数最高,共报告发病29 901例,占总发病数的40.96%,2月报告病数最低,为2 731例,占总发病数的3.74%(图1)。
2.1.3 地区分布
全市6六县六6城区都有传染病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三3位的区县为西乡塘区(11 388例)、横县(8 987例)和宾阳县(8 802例),邕宁区报告发病数最低,为2 434例,其次为上林县,3 983例。2.3 乙类传染病疾病构成
2.3.1 肠道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未分型)、痢疾、伤寒+副伤寒3种,发病1574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74%,无死亡(2010年死亡1例)。发病率为23.63/10万,与2010年相比下降16.40%,但甲肝和戊肝的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2 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H1N1流感、麻疹、肺结核、猩红热4种,发病618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49%,死亡29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12.61%。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92.89/10万、0.44/10万、0.47%,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9.84%、-25.68%、-17.57%,但麻疹和猩红热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狂犬病、乙型脑炎、登革热、钩体病、疟疾5种,发病90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39%,死亡12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5.22%。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35/10万、0.18/10万、13.33%,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52.47%、+19.91%、-21.33%,主要是狂犬病、乙脑和疟疾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2.3.4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淋病、梅毒4种,发病15502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6.36%,死亡189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2.17%。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232.71/10万、2.84/10万、1.2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0.35%、+51.13%、+51.66%,但乙肝和丙肝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5 新生儿破伤风:
发病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03%,无死亡。发病率为0.12/10万,与2010年相比上升33.30%。2.4 重点传染病疫情分析
2.4.1 艾滋病
全年共报告发病518例,死亡186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7.78/10万、2.79/10万、35.91%,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3.04%、+54.93%、+59.79%。本病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六城区和六县都有病例报告,以横县(112例)、西乡塘区(72例)和宾阳县(50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以农民(290例,占55.98%)和家务及待业(51例,占9.95%)为主。年龄分布主要在25~74岁(471例,占90.93%),其中男性383例,女性135例,男女之比为2.84:1。
HIV 全年共报告感染者1247例,死亡176例。感染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8.72/10万、2.64/10万、14.11%,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38.03%、+38.52%、+0.35%。全年各月均有感染者报告,无明显季节性。六6城区和六6县都有感染者报告,以横县(356例)、西乡塘区(172例)和隆安县(143例)报告感染例数较多。职业以农民(710例,占56.94%)和家务及待业(136例,占10.91%)为主。年龄分布主要在20-74岁(1148例,占92.06%)。其中男性894例,女性353例,男女之比为2.53:1。
2.4.2 病毒性肝炎 全年共报告发病8667例,发病数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首位,死亡3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30.10/10万、0.05/10万、0.03%,与2011年相比分别为+8.36%、-50.06%、-53.87%。各型肝炎发病构成: 乙肝78.14%、丙肝15.74%、未分型肝炎2.76%、戊肝2.03%、甲肝1.34%。该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六城区和六县都有病例报告,以横县(1678例)、西乡塘区(1072例)和青秀区(1030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分布主要以农民(4635例,占53.48%)为主。年龄分布以20~49岁(5755例,占66.40%)居多。其中男性6081例,女性2586例,男女之比为2.35∶1。
2.4.3 肺结核
全年共报告发病5946例,发病数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第二2位,死亡27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89.26/10万、0.41/10万、0.45%,与去年相比分别为-9.48%、-22.89%、-14.80%。该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六6城区和六6县都有病例报告,以西乡塘区(1006例)、宾阳县(769例)、江南区(657例)和横县(644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分布以农民(3316例,占55.77%)和离退休人员(416例,占6.70%)为主。年龄分布以20~79岁(5506例,占92.60%)居多。其中男性4375例,女性1571例,男女之比为2.78∶1。
2.4.4 手足口病
全年共报告发病35899例,发病数居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首位,死亡2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538.89/10万、0.03/10万、0.01%,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10.59%、-92.87%、-91.98%。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7月的春末夏初季报告发病较高。6六城区和六6县都有病例报告,以西乡塘区(6376例)、宾阳县(5158例)和青秀区(3751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24866例,占69.27%)和幼托儿童(10119例,占28.19%)为主。年龄分布以0-5岁(34635例,占96.48%)居多。其中男性22966例,女性12933例,男女之比为1.78∶1。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突发事件7起,与2010年(20起)相比下降65.00%。
南宁市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为:各城区各县均有病例报告,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年龄分布在5岁以下,男性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在4-7月,暴发疫情均在幼托机构。2.4.5 流行性腮腺炎
全年共报告发病6934例,发病数居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第二位,无死亡。发病率为104.09/10万,与2010年比上升39.57%。该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7月和11-12月报告发病数较高。六6城区和六6县都有病例报告,以横县(1024例)、宾阳县(1017例)和西乡塘区(897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分布以学生(4303例,占62.06%)为主,其次为幼托儿童(1310例,占18.89%)。年龄分布以3~19岁(6026例,占86.91%)居多。其中男性4402例,女性2532例,男女之比为1.74∶1。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突发事件9起,与去年(10起)相比下降10.00%。3 讨论
南宁市2011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结果显示,资料显示,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构成中,以乙肝、梅毒和艾滋病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居首位,其次是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二者合计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92.84%。病种顺位中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居首位,乙型肝炎已成为南宁市肝炎的主要构成型别,占肝炎发病数的78.14%。其原因可能是:(1)城镇建设导致人口的频繁流动,增加了免疫接种的相对空白,增加了易感人群[1];(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一旦发现身体有不适,就及时看病,这样乙肝病人就更容易被发现[2]。3)医疗单位开展网络直报以后,乙型肝炎疫情漏报率减少,更真实的反应了发病情况。居第2位的为肺结核,原因为南宁市自2002年启动了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项目、2004年卫十项目、2005年南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对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人实行免费抗结核治疗。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医防合作,使大量的肺结核病患者人得以发现。要降低南宁市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首先要降低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的发病率,将控制乙肝作为重点,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提高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率;由于发现并治愈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和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措施[3],因此,要严格执行规范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消除传染源。肠道传染病的主要报告病种为细菌性痢疾、甲肝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因此要继续开展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监测、监督管理。
2011年南宁市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49.17%,以散居儿童居多,占手足口病发病数的69.27%,且暴发疫情均在幼托机构。提示因进一少加强社区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儿童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托幼机构的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降低手足口病在幼托机构暴发的机率。
南宁市传染病发病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幼托儿童为主,占报告发病数的74.91%。这主要与农村卫生条件、卫生意识较差等因素有关。提示我们应经常在加大对农村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发病高的原因可能与家长喜欢带孩子到人群较多的地方玩耍,暴露感染的机会增多有关。
综上所述,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是当前南宁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今后不仅要加大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力度,还须加强对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的综合防治。
第二篇: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教学设计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教学设计
滦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冀连元 课题名称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授课班级
古马2012送教下乡畜牧专业学员 人数:28人 课时:
1课时 类型:
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了解掌握传染和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⑵了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⑶掌握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把动物当做人类的朋友。②激发学生关注养殖业,关注动物传染病,更要密切关注人类的健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引用事例、实训操作,理解掌握传染病的防治方法。(2)难点:理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连续注射器、酒精、生理盐水、雏鸡
五、课前准备
学生深入调查,走访养殖场
六、教学过程(60分钟)
(一)列举实例,导入新课(5分钟)
我们常说一场烈性传染病可以毁掉一个养殖场,一场可怕寄生虫病可以吃掉养殖利润。1998年,滦县杨家沟村某肉鸡养殖场因不重视免疫接种,结果发生烈性传染病鸡新城疫,导致整个鸡场的鸡全部死亡,养殖户经济损失巨大,鸡场最终倒闭。在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 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过程,有效的控制传染病,减少养殖损失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传染病的流行规律这一课。
教师板书
: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二)新授(50分钟)
⑴表达和交流,归纳概括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请问你见过哪些动物疾病?哪些具有传染性?哪些没有? ②这些病有什么共同点?
利用多媒体图文展示狗的狂犬病传染过程的多媒体图片及文字说明,人被病狗咬伤→伤口发痒→狂躁不安→精神沉郁→呼吸麻痹死亡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到伤者被咬伤后并没有立即发病,另外伤者死亡的结果也不是病狗咬咬伤直接造成的的,而是由于咬伤而感染狂犬病病毒,由狂犬病病毒产生的嗜神经毒素所造成的。
师生共同归纳出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且具有传染性的这类疾病。
教师板书:
一、传染病的概念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是否被所有犬咬伤后,都会发生狂犬病? ②我们与爱犬正常接触,能发生狂犬病吗?
③近期做过狂犬疫苗接种的动物,被病犬咬伤后,会发生狂犬病吗?
每个同学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集思广益共同归纳出本组的讨论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后得出结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畜群。切断三个环节的任何一环,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教师板书:
二、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畜群
(3)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多媒体演示图片
①宰杀、掩埋病死、病患家禽。
②对进出疫区的所有动物、人和车辆进行严格消毒。③
对疫区附近的假定健康的家禽进行紧急疫苗接种。
学生思考讨论图片上的内容,然后在教师的点拨提示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传染病的 防治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教师板书:
三、预防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4)掌握技能、提升能力
①教师演示雏鸡颈部皮下注射
左手握住幼禽,在颈背部下1/3处,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颈中线的皮肤并向上提起,使其形成一囊。针头从颈部下三分之一处,针孔向下与皮肤呈45°角从前向后方向刺入皮下0.5~1厘米,推动注射器活塞,缓缓注入疫苗。注射完毕,快速拔出针头。
②学生分组练习
4人一组,一人操作,其余同学观摩点评,每个同学都要练习一遍。要求:注射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连续注射器是否正常;捏皮肤时,一定要捏住皮肤,而不能只捏住羽毛;注射时不可因速度过快而把疫苗注到体外。确保针头刺入皮下,避免把疫苗注射到体外。
教师巡回指导,画龙点睛,指出不足。
(三)、课堂小结,畅谈收获(5分钟)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四)课后作业
如果同学们的爱犬患传染病后,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说一说防治方法。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一、传染病概念:病原 潜伏期 临床特征
二、流行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畜群
三、预防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八、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我的教学理念,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我又设计了雏鸡颈部皮下注射免疫实训内容,本组同学为其做出等级评价。学生既学会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技能,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与学生配合默契程度不足,师生互动偏少,有待进一步改进。
第三篇: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
随着新的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流行,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有所调整。1989年及以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及副霍乱、天花、白喉、流脑、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感、痢疾、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炭疽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乙脑、狂犬病、疟疾、黑热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25种。
根据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0一1995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25种。
1996年乙类传染病增加新生儿破伤风和肺结核。2002年增加HIV感染者。添加新 2003年增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共2种。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共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1]、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共26种。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 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3],共11种。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第四篇:法定传染病报告须知
法 定 传 染 病 报 告 须 知
一、传染病报告病种
1、甲类:鼠疫、霍乱。(共种)
2、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流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共26种)
3、丙类:流感、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共11种)注意:对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要做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和未分期六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4、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报告:病毒性肝炎、伤寒和副伤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的病例须填写接种史,同一个儿童同时发生两种传染病时,须分别填写接种史。
二、传染病报告时限
1、医生首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接诊医生诊断后应立即向保健科报卡。责任报告人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卫生部门要求报卡的非法定传染病(如水痘、手足口病)在诊断后应于及时向保健科报卡。责任报告人应于24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3.双休节假日向保健科报卡。保健科接传染病疫情报卡后立即网络直报。
第五篇: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做好各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各报告单位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填写清楚,不缺项。
三、建立健全传染病登记报告及疫情分析制度,固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疫情收集、核对及上报,区疾控中心每月出一期疫情简报,每季、半年、年终写出各地疫情分析,年终写出传染病防治实施情况小结。
四、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乙、丙类类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有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12至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及时填写报告卡向区疾控中心或所在地卫生院进行报告。
五、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用最快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核实并经区卫生局审核后再进行网络直报。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并核实后,应及时向区卫生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六、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并核实后,应及时向区卫生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派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有关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七、对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进行惩处。